《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四课

《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藏传净土法 第八十四课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第八十四课

在十种殊胜善业中,前面已经讲了救护他命和布施,今天讲第三个——持戒。

持戒:

所谓的持戒,一般是指守持居士戒以上的别解脱戒,但在此处而言,则是指不但不邪淫,还要守持梵净行。

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重要。《中观四百论》云:“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如果没有守持清净的戒律,连善趣的身份都得不到,更何况说获得解脱呢?佛法进入再弘期以来,法王如意宝曾向僧众提出佛教的三大要点: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闻思修行是佛法的精髓,弘法利生是佛法的结果。现在看来,这三点的确是归纳一切佛法精要的金刚语。所以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应该精进持戒,最起码要守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戒律就像大地一样,如果没有大地,万物都不能生存,如果一个人相续中连一分戒律都不具足,要想转生善趣或者获得解脱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受持相应的戒律:如果自己的烦恼比较轻微,可以选择受持出家戒;如果不能这样,也可以受持在家居士戒。总之,通过智慧抉择后,至少要选择一条以上的戒律终生守护。如果没有戒律的所依,虽然你在世时行持了一些善法,可是临终时有没有不堕恶趣的把握也很难说。那个时候也许你会后悔莫及,就像《正法念处经》中所说的那样:“若不护戒,临终悔恨,故应持戒,守护莫犯。”

得到戒体之后,就要全力以赴、如护眼目般认真持戒,一点学处都不能违犯。以淫戒来说,在家人不能行邪淫,出家人不要说不能作不净行,甚至以贪心眼看、手触女人都是不允许的。这些要求看似过于严格,但对于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下面看一则守护戒律的公案。

《毗奈耶经》中记载,迦叶尊者出家前是婆罗门之子涅珠达,而金色比丘尼是萨迦婆罗门之女妙贤。虽然他们有出家的善根,对世俗的成家生子非常厌烦,但在父母逼迫下不得已举行了婚礼。婚前他们立下盟誓:父母之教不可违抗,在婚礼上我们暂时手拉手,但以后我们绝不再互相接触。立下盟誓后,他们在十二年中虽然朝夕相处,但彼此甚至连贪恋之心都没有生过,更不用说作不净行了。他们真正是知道守戒功德与贪欲过患的具慧正士。

尽管父母让他们同床共寝,但他们却没有一起睡,而是各自修行善法。每天晚上,一个人睡的时候,另一个人就站着,就这样轮流休息。当时涅珠达对妙贤说:“女人睡眠比较多,初夜和后夜你睡,我中夜稍微睡一会儿就行了。”有一次,妙贤入睡时手臂伸出床外,帝释天为了观察他们的心是否清净,变成一条毒蛇缠在妙贤的手臂上。涅珠达见后,用一把扇子挑那条蛇,结果不小心触到妙贤的手。妙贤惊醒后说:“你干什么,是不是碰到我的身体了?不要违背誓言!不要违背誓言!”涅珠达说:“我不是想碰你,你的手臂被毒蛇缠住了,为了保护你,我用扇柄去挑毒蛇。”妙贤说:“宁可被毒蛇所咬,我也不愿与异性接触。被毒蛇咬只会舍弃今生的生命,如果染上异性之毒,则会永沉轮回感受痛苦。”他们就是这样守持清净的戒律。

后来他们都出了家,涅珠达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法太子,即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妙贤也证得阿罗汉果,即金色比丘尼。

作为欲界众生,两个年轻的异性住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要守持清净戒律确实很不容易。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这样呢?一方面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出离心,由于出离心特别强烈,所以对世间的欲乐没有任何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前世的发愿力所致。

《毗奈耶经》中记载:以前在一个聚落里有一个农夫,他每天早上到地里务农,中午的时候妻子给他送饭。有一天,妻子去送饭,在森林中见到一位庄严的独觉。见到圣者的庄严身相,她久久不能离去,一直以欢喜心瞻视不已。

现在有些人寻找上师就是这样,他们不以经论为标准,只是看一些表面现象。有的人说:“我的上师太好了,因为他给了我一串念珠。”好像上师的法相就是给一串念珠。还有的人说:“这位上师很了不起,因为他经常微笑,所以我一定要依止他,要把身口意都供养他。”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可笑说法。

农夫看中午已经过了,妻子还没有送饭来,就去找自己的妻子。最后他在森林中见到妻子跟一位独觉在一起,农夫未经观察就生气地说:“你不给我送饭,却在这里(和他)做非法之事。”独觉心里很清楚,农夫这样诽谤自己会造下严重的罪业,对他生起了怜悯之心。于是他犹如鹅王一样飞到空中,上身出火,下身流水,显示种种神变。农夫见后深生惭愧,像大树一样倒在地上,虔诚地合掌顶礼独觉,并忏悔说:“我起恶念,皆由欲心,愿我二人,生生常得,少诸欲染。”那个农夫就是后来的迦叶尊者,农夫的妻子就是金色比丘尼。因为当时发了这样的愿,所以今生他们虽然在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但是没有做任何不清净的行为。

现在有些人烦恼特别炽盛,内心一旦燃起贪嗔痴的熊熊烈火,要用对治之水当下扑灭有一定的困难,这些人去朝拜神山或者遇到上师三宝等殊胜对境时,也应该像农夫那样发一些清净的善愿:愿我生生世世烦恼微薄,愿生生世世出家并守持清净戒律,愿早日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等等。

看了上面的公案,世上确实有这么高尚的人。不管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印度、汉地还是藏地,都有很多戒律一尘不染、内外清白、犹如莲花般的好修行人,我们应该追随他们的足迹。

近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也有类似的示现。《虚云老和尚年谱》中记载:虚老刚生下来时是一个肉球,母亲看到后当时就吓死了。第二天有一个卖药翁来到他家,破开肉球得到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由庶母王氏抚养。十四岁时,他对尘世生起了厌离心,产生了出家修道之念。十七岁时,他偷偷跑出去出家,结果半路上被家人抓了回来。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父亲给他娶了两房妻子,一个是田小姐,一个是谭小姐。在和两个妻子共同生活的两年里,虚老没有任何染污的行为,还教化两个妻子信仰了佛教。十九岁时,虚老终于逃离了俗家,到鼓山涌泉寺出家为僧,临行前留下一首《皮袋歌》[1]。又过了几年,虚老的父亲去世了,两个妻子也都出家为尼。几十年后,一个比丘尼已经去世了,另一个比丘尼还没有放弃对虚老的执著,她给虚老写了一封信,但虚老看后根本不为所动。当然那时虚老已经开悟了,所以更不可能有染污心了[2]。

从很多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出,只有守持清净戒律才能利益众生。正因为如此,法王如意宝才提出“清净戒律是佛法的基础”。不管是弘扬佛法的高僧大德,还是独自修行的修行人,都不能缺少了清净戒律这个基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随喜他人持戒的功德,另一方面自己也要守持清净的戒律。

末法时代,许多人刚开始出家时的发心都很清净,可是时间一长则不同了:在遇到持戒的违缘时,有些人因为前世的发愿比较殊胜,即生的正知正念也比较强,所以修行能够善始善终;而有些人因为前世的业力现前,再加上即生的烦恼炽盛,在内外因缘的夹攻下,结果修行出了问题。总之,在出家人中有各种情况。但不管别人怎么样,作为希求解脱的修行人,我们自己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尤其是要经常提醒自己认真持戒。这一点非常重要。

现在有些寺院的出家人确实不太重视戒律,只是满足于形象上的出家,至于出家后要守护什么戒条、奉行什么威仪,则从来不去关心。这种现象在个别地方比较严重。这样的人是没法获得解脱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对于真正想获得解脱的人来说,清净的戒律绝对是不可缺少的!

此处所谓的持戒,主要是从邪淫的违品而言的。对在家人来说,就是要以自妻为满足,断除一切邪淫。现在很多人行为不如法,这种人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佛经中对此说得很清楚:“自妻不生足,好淫他妇女,是人无惭愧,常被世呵责。现在未来世,受苦及打缚,舍身生地狱,受苦常无乐。”

真正观察起来,淫欲确实没有任何好处,它只会折磨人,不仅耗时间、耗精力、耗钱财,而且会因此而感受各种强烈的痛苦。因此,看破世间的恩爱,抛弃低级的欲乐,走上出家之路,这的确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出家的因缘,也应该过离欲清净的修行生活,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出家人,更要远离一切淫欲,如果出家后还贪爱女人、不守戒律,这种人就像黄豺狼一样,不仅不能称为佛陀的追随者,还会对佛教带来不良影响。如颂云:“伪装释迦子,犹如黄豺狼。”有些人就是这样,表面上身披袈裟,可是一点出离心都没有,更谈不上如理如法修行,这种人出家确实没有任何意义。

如今是烦恼炽盛的浊世,要守持清净的戒律非常困难,也正因为如此,现在持戒的功德也更大。佛经中说,在清净刹土或者圆满劫时,即便百千万劫守持圆满的戒律,也不如末法时代半天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大。《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在恒河沙大劫中,以无数珍宝供养无量佛陀,这个功德当然不可思议,但远远比不上末法时代守持一条戒律的功德。

有些人说:“一切都是心造的,形象上的东西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诸如皈依、出家、受戒,这些我是不在乎的。”还有些人经常奢谈禅宗和密法的高深法语,如“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以此为自己的放逸行为开脱。这些人应该好好观察一下:如果你的相续中遍满贪嗔痴等自相的烦恼,并非嘴上说的那样处于光明智慧的境界,那你自欺欺人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戒律。

在《长阿含经》中,世尊宣说了持戒的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我们都是相信因果的人,看了这个教证,应该认识到持戒的重要性。

在持戒的过程中,从自身来说,连一分学处都不能轻视,应该认认真真地守护;从他人来说,即使别人守持一分学处,自己都应该诚心随喜。喇荣五明佛学院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僧众,如果你用不清净的眼光去看,肯定会看到有些人行为不如法,有些人很调皮,似乎每一个人都有过患;但如果你以清净的眼光去看,他们毕竟都是出家人,相续中或多或少都有戒体,这样一想,自然就能生起随喜心。其实随喜心随时随地都可以生起。比如在一个大城市,每逢节假日有许多信众前往寺院,这些人至少对佛陀或者善法有一分向往之心,这样的善心也是值得随喜的。

从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来看,守持清净的戒律比表面上的广闻博学重要得多。以前蒋扬钦哲旺波尊者对一位修行人说:“人死的时候,再多的学问都派不上用场,唯有持戒和修行的功德才能带往后世,唯有这种功德才对生生世世有利益。”后来那位修行人说,这是他一生中听到的最甚深的教言。

要想真正持戒,必须有看破世间的境界。当然每个人看破世间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人完全看破了,有些人部分地看破了。在座的有些人以前对世间的贪恋特别大,学佛后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天天看电视、看电影,经常做邪淫、杀生等不如法的行为,现在则彻底断除了这些恶行,只不过暂时没办法完全丢下家庭和工作,所以不得不以在家身份修行。这也是一种看破放下的境界,各位佛友应该随喜他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如果能看破世间,在此基础上守持戒律、坚持修行,即使你没有大彻大悟的境界,也没有在虚空中飞来飞去的神通,但在值遇难逢难遇的佛法之时,这也是极其可贵的。

《三宝感应要略录》中记载:以前罽宾国有两位比丘,一个人受持律藏,另一个人受持论藏。一天晚上,有一个天人前来礼拜持律比丘,但没有礼拜持论比丘。连续一个多月都是如此。持论比丘对此心怀忿恨。天人呵责他说:“戒律能开人天善道和涅槃大道,所以天人都尊重受持律藏者,你不应该对此生恶心。”从那以后,持论比丘也精勤受持律藏,后来两位比丘都获得了初果。

如果在持戒的基础上,再有一个甚深的见解,那不管在寂静的深山修行,还是在繁华的城市弘法利生,肯定都会获得成功。如果这两者中缺了一者,那不管自己修行还是弘法利生,恐怕都不会成功。所以各位道友首先要以戒律守护自相续,然后以菩提心或者证悟的智慧饶益众生。

对于在家男女来说,甚至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也有极大的功德,只要能严格守护学处,会轻易获得转生天界等功德[3]。现在汉地和藏地有很多上师在弘扬八关斋戒,希望各位佛友精进受持。

持戒有极大功德,反过来说破戒也有极大过患,甚至破一分学处,都将感受苦乐交替的果报。佛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婆罗门,看到给孤独长者经常向比丘和受八关斋戒的居士供斋,于是他也受了八关斋戒。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山村,夜幕降临时借宿在一个婆罗门家中。主人叫他用餐,他说:“我受了八关斋戒,午后不能进食。”主人说:“你如果不吃就不要住在我家里。”他听后很害怕,就说:“不要紧,虽然我受了斋戒,但吃一顿饭是无所谓的。”于是他吃了晚饭。本来,以受八关斋戒的功德,他死后可以转生到三十三天,但因为破了一分斋戒,结果他转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并被取恶名为“破斋戒天子”,受用、威光也远逊于其他天人,他为此经常感到羞愧难当。

这个婆罗门只是破了一条学处,但转生天界后也感受了相应的果报,可见破戒的体性就是恶法,必定会像服毒一样感受不快乐的果报。所以大家持戒时务必要小心谨慎。《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起,未见无恶因,而受于苦报。”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依靠因缘产生的,从来没有见过没有恶因而感受苦报之事,只要有了恶因,就必定会出现恶果。有些人因为肉眼暂时看不到果报,就认为干坏事没有果报,这是不信因果的邪见。实际上,只要在阿赖耶上种下了恶因,迟早都会感受苦果。所以,相信因果的人对于感受痛苦并不是很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在消往昔的恶业,而对于造苦因则特别害怕。

再看一则破戒的公案。以前有一位业障深重的老妇女,她受了三天斋戒。第一天她吃了少量食物;第二天她喝了水;第三天她认真地守持了斋戒。因为一天认真持戒的功德,她死后转生为一个国王的太子;因为一天吃了食物,这个太子面目丑陋;因为一天喝了水,他心绪起伏不定,犹如疯子一样。

在上述公案中,持戒的功德和破戒的过患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大家要重视持戒,受戒后一定要努力守持净戒。

说实语:

即不但不说妄语,而且在此基础上说真实可靠的语言。

《大方等大集经·宝女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有三种实。何等为三?一者不诳诸佛,二者不诳己身,三者不诳众生。”也就是说,所谓的实语就是不欺骗诸佛、不欺骗自己、不欺骗一切众生。此经又云:“菩萨实者,凡所言说,口意相称。”所谓实语,就是口中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想法相称。

如果心里装一套,口中说另一套,这种口是心非之徒就是狡诈者。所以说实语非常重要,大家应该尽量断除妄语,甚至开玩笑都不要说妄语。如果一个人常说妄语,他念的咒语不会灵验;如果一个人恒时说实语,他念咒作加持会有不共的效果,最终还能成就谛实语。因此道友们今后要说实语,这对自他都有很大意义。

《正法念处经》云:“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成甘露,妄言则为毒。”人们喜爱的甘露以及厌恶的毒药都在自己的舌头上——实语就是甘露,妄语就是毒药。到底是要甘露还是毒药,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学习这些道理后,大家要认识到妄语的过患和实语的功德。很多人以前都有说妄语的习惯,甚至开玩笑或者没必要时也要欺骗别人,这样做确实很不好。《大智度论》中说:“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小而大,妄语入地狱。”讲得很清楚:实语是转生天界之因,说实语看似为小事,其实它的功德非常大;反之,妄语看似为小事,可是过患却极大,是堕入地狱的因。现在很多人觉得:我很会吹牛,我特别会骗人,我好聪明啊!实际上,欺骗别人就是欺骗自己,终有一天会伤害到自己。

不过有些佛经中说,如果不分时间和场合,在任何情况下都原原本本地说实话,这也很难了解佛陀的密意。在特殊情况下,适当说一些方便语也是开许的,如果任何方便语都不能说,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当然,什么情况下能说方便语,什么情况下不能说,只有具智慧者才知道,没有智慧的人很难抉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还是谨慎为妙。

《因缘品》中说:“实语如甘露,实语乃无上,住于实义法,佛说为诚实。”实语就像甘露一样,实语在世间是最无上的,如果我们的心安住于诚实的状态,口中所说的话也会真实,佛说这样的人是诚实之人。这种人不仅今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生生世世人们都会相信他。

在现实中可以发现,有些人虽然说了很多话,可是别人都不相信,而有些人说的话虽然不多,却非常有分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存在真实和虚妄之别——诚实之人宛如纯金一样,是众人的信任、欢喜之处;而不诚实之人不会得到他人的信任,只会遭到人们的厌恶和唾弃。

在座的各位都是佛教徒,自己的言行应该与世间人有所不同,如果以前有不诚实的毛病,今后应该尽量改正。对有心人来说,通过一次学习就能断除从前的恶习。有些大德依止上师的时间并不长,有些依止了六七年,有些依止了十来年,可是通过短期的依止,一生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也要成为这样的好修行人。

化怨:

不但不说离间语,而且说和合语化解怨恨。如果不是为了地位、财富或者名声,而是以好心化解他人的怨恨,平息战争和冲突,这样做有极大的功德。这是随喜的一大要诀(即应该随喜这种善行)。

有些人认为,别人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自己最好不要卷入其中,否则会难以自拔,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多管闲事,只想当老好人。其实,作为发菩提心的菩萨,这样的心态不是很好。当身边有人发生矛盾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却不管,这会犯菩萨戒。所以大家不要怕麻烦,应该想办法化解他人的矛盾。

在藏地,如果家族发生仇杀或者村落发生冲突,很多出家人都不辞辛劳地调解[4]。这样做确实很有必要。今后见到不和时,我们一定要尽量调解。很多人以前都没有这样做,旁边的人一直在吵架、打架,明明自己有能力化解,可是却一笑置之,根本不管,这样很不好。

《梁皇宝忏》中说:“菩萨摩诃萨,救苦为资粮,解怨为要行,不舍众生,忍苦为本。”因此对大乘菩萨来说,化解怨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行。在《增一阿含经》中,世尊在宣说了长生太子的公案后,以偈颂总结道:“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我觉得这个教证非常好,诸佛所赞叹的就是没有诤斗、没有怨恨,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诤斗和怨恨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行者,一定要以慈悲心去化解矛盾,不要让人们因为不和、摩擦而感受痛苦。

我看过一则新闻:某地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当地人都说他多管闲事,但这个老人心地很好,只要见到有人不和,就主动去化解,多年以来一直如此。这个老人不一定有菩提心,但他的行为确实值得大乘行者学习。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总是考虑自己不要惹麻烦,自己要当一个好人,不肯为众生付出一点行动,这就落入声闻乘的修行了。因为声闻乘行者希求的就是避免烦恼,只要保护好自己的相续就够了。不过声闻乘也有两种:一种是发心比较小的,这种人不会帮助众生;另一种是发心比较大的,这种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众生。所以,如果有些大乘修行人从来不肯帮助众生,那就连有些声闻乘行者都不如了。

如果我们天天在诸佛菩萨面前说:“我发了无上菩提心,我已经成了佛子,成了菩萨摩诃萨。”在众人面前也经常说:“我是学习大乘佛法的”、“我是参禅的”、“我是修密的”、“我是证悟者”……听起来非常不错,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维护自己,所有的心念都是:别人会不会说我啊?我这样出头露面会不会遭受损失?……这种人怎么算大乘修行人呢?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考虑得过多,很多利益众生的大门会对他关闭。当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修行一点都不考虑,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一定很好。但在利益众生和自己承受损失这两者之间,如果要做一个选择,那我们应该选择利益众生。在这个过程中,哪怕自己再累、再苦,别人四处散布自己的谣言,我们都要坚持以慈悲心去利益众生。

化解矛盾是许多佛经中的要求。《大般涅槃经》中说:“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正法念处经》也说:“亲朋与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极调解,转生于天界。”看到这些教证,大家应该知道今后该如何做了吧。

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个团体,只要相互发生了矛盾,双方肯定都非常痛苦。如果能化解他们的矛盾,最起码双方当天晚上会睡得很安详,仅此也有很大功德,更何况从此以后双方再不会冤冤相报,所以化解矛盾确实非常有必要。

对大乘佛教徒来说,不管遇到任何众生,只要能让他们获得快乐,这就是我们唯一的目标,所以化解纠纷是菩萨理所应当的行为。今后大家不要再想:唉,又要管这个,又要管那个,真是太麻烦了!以前我也做过很多化解矛盾的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不理解:“你们出家人参与这些没必要吧?你们好好念经、坐禅就够了,如果你们参与世间的事,那成什么样子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如果参与坏事当然不好,出家人本来应该好好修行,如果上网吧或者到一些不清净的场合,这样肯定是不好的;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参与一些世间的事情完全是可以的,即使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总之,只要对众生有利,我们就应该放手去做。

[1] 大意为色身乃不净皮囊,无有任何实义,与其为它而造业流转,不如放下对色身的贪恋,修持出世间的解脱之道。

[2] 前几年,深圳弘法寺拍摄了反映虚老一生经历的电视连续剧《百年虚云》,这些情节在剧中都有。

[3] 具体功德可从其他经论中了知,以前我翻译过介绍八关斋戒功德的文章,附在《显密宝库》第十五册《戒律辑要》中,看过这本书的道友应该比较清楚。

[4] 藏地的民众普遍比较信赖出家人,甚至比对政府和法院还信赖,人们发生纠纷时,政府官员说话不一定管用,可是出家人出面调解后,尤其是有名望的大德一发话,很多问题当下就可以解决。所以藏地的很多纠纷都是由出家人调解的。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4-06-28 14:30
下一篇 2024-06-28 14:31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