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它属于般若经类,以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金刚经》主要探讨空性与般若智慧。经文通过佛陀与须菩提的对话展开,阐述了诸多佛教的核心概念。如强调世间万物皆无自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它倡导人们以般若智慧观照世界,不执着于事物的表象,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这种智慧如同金刚一样坚硬、锐利,能破除一切烦恼障碍。《金刚经》在佛教修行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出家众的修行,也对在家信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其思想内涵还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引起广泛探讨。以下为书中部分言语释义:
1、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释义:从空性的角度看,虽然菩萨发心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并不执着于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众生”被度化。因为在胜义谛中,众生的本质也是空性的,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存在,如果执着于有众生可度,就会陷入对相的执着,无法真正达到般若智慧。
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义: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能够洞察到各种现象并非真实存在的本质,也就是不被表象所迷惑,就能领悟到如来的境界。这是在教导人们以般若智慧观照事物,超越对表象的执着,从而体悟到事物的实相。
3、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释义:人们不应该因为看到色相(物质的表象)、听到声音、闻到气味、尝到味道、触到物体、想到法(事物的概念等)而生起执着的心。要做到无所执着,才能生出清净、自在的心。这是对破除对六尘境界执着的要求,以达到内心的解脱。
4、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义:菩萨如果执着于自我的形象、他人的形象、众生的差别相以及寿命长短等相,就不是真正的菩萨。这强调菩萨应超越对这些相对概念的执着,以平等、空性的智慧对待一切。
5、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释义:如来所代表的就是万事万物的真实义理,也就是诸法的空性本质。这是从本质上对如来的一种阐释,表明如来与诸法的实相是等同的。
6、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释义:如来所证得的法,既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无的。它超越了有和无的二元对立概念,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实相境界,需要以般若智慧去体悟。
7、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义:所有的贤圣(包括佛、菩萨等)都是依据无为法而有不同的证悟层次和境界差别。无为法是一种不造作、无生灭的法性,贤圣们因对无为法的体悟深浅不同而呈现出境界的差异。
8、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释义:所说的佛法,从本质上讲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具有实体的佛法。这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佛法概念的执着,提醒人们佛法也是一种引导人们领悟实相的工具,本身也不具有自性。
9、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释义:真正的佛法(指向实相的法)在证悟之后都应该舍弃,更何况那些不是佛法(不符合实相的世间法或错误的见解等)呢。这是强调不执着于法相,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10、 “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释义:没有固定不变法是如来可以宣说。因为诸法的实相是不可言说的,如来所说的法只是根据众生的根器和因缘而进行的方便说法,并非是固定不变的绝对真理。
11、 “如来无所说。”
释义:从实相的角度看,如来其实并没有真正说过什么法。因为诸法实相不可言说,如来的言说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一旦众生体悟到实相,就会明白如来的言说如同指月之指,并非是月亮(实相)本身。
12、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释义:如果有人说如来有固定的法可说,这就是在诽谤佛。因为他没有理解佛所说的法是为了引导众生而进行的方便说法,而不是有一个实体的、固定不变的法。
13、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释义:所谓的说法者,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法可以说,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才叫做说法。这进一步强调说法的本质是无有定法,只是随缘应机的引导。
14、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释义:从诸法的实相角度来看,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无论是佛法还是世间法,在本质上都不具有自性,都是空性的体现,不应被人为地划分等级,这教导人们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法。
15、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在不执着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长短等相的状态下,去修行一切善法,就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表明真正的修行要超越执着,以空性的智慧去践行善法,才能达到最高的觉悟境界。
16、 “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释义:如果仅仅以三十二种殊胜的相貌(佛的化身相)来观察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世间具有大福报和相好的帝王)也会被认为是如来。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执着于如来的外在形象,而应从本质上去领悟如来的境界。
17、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义:如果凭借色相(如佛的形象)或者声音(如佛说法的声音)来寻求如来,这样的人是在走邪道,是无法见到如来的真实境界的。强调应从内心的般若智慧去体悟如来,而不是执着于外在的表象。
18、 “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不是因为具备圆满的相好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啊,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如来也不是因为不具备圆满相好才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是在破除对如来证悟与相好之间关系的片面理解,引导人们从更深刻的空性角度去思考。
19、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释义: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法不应该说有断灭的见解。即使诸法的本质是空性,但也不是完全的虚无断灭,而是在空性中有妙有,要避免陷入断灭见这种极端的观点。
20、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义:如果菩萨的心执着于法(如执着于布施的功德、布施的对象等)而去行布施,就如同人进入黑暗之中,什么都看不见(得不到真正的智慧和功德);如果菩萨的心不执着于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阳光照耀下能看到各种景象(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广大的功德)。
21、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释义:在未来的时代,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对这部《金刚经》受持(接受并奉行)、读诵,如来就会以佛的智慧完全了解这个人、看到这个人,并且这个人都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体现了《金刚经》的殊胜之处以及受持读诵它的巨大利益。
22、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义:如果在末法时代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他所获得的功德,与我(释迦牟尼佛)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百分之一都不到,甚至用千万亿分比喻都无法形容这种差距。进一步强调受持《金刚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23、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释义:如果有善男信女,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在无数的劫数里都用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来做布施(这是一种极大的布施行为);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听到这部经典后,内心深信不疑,他的福报就超过前面做身体布施的人,更不用说那些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这部经的人了。这表明听闻、受持《金刚经》所获得的福报是无比巨大的,远远超过了世间的布施行为。
24、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释义:简要来说,这部经有着不可思议、无法称量、没有边际的功德。如来是为那些发大乘菩提心(追求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广大心愿)的人说的,是为那些发最上乘(追求无上佛果)的心的人所说的。强调《金刚经》的受众主要是有着高层次修行追求的人,同时也表明此经功德的殊胜。
25、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并且广泛地为他人解说,如来完全知道这个人、看到这个人,这个人都会得到不可计量、无法称说、没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样的人,就是在承担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传承佛法、延续佛的智慧觉悟的使命)。
26、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释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是那些喜好小乘法(追求自我解脱的法门,境界相对较低)的人,他们执着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固定观念),那么对于这部经,他们就不能去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这是因为小乘的境界和观念限制了他们对《金刚经》这种阐述大乘空性智慧经典的接受能力。
27、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释义:须菩提,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这部经存在,一切世间的人、天(天界众生)、阿修罗(一种好斗的众生)都应该供养它;应当知道这个地方就如同佛塔一样神圣,都应该怀着恭敬的心,向它行礼、围绕它,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散在这个地方。体现了《金刚经》的尊贵地位,如同佛塔一样值得尊敬。
28、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再者,须菩提,如果善男信女受持读诵这部经时,被人轻视侮辱,这是因为这个人前世的罪业本应使他堕入恶道,但由于现在被世人轻视侮辱的缘故,前世的罪业就会消除,并且将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在说明受持《金刚经》的一种特殊功德,即使遭受现世的磨难,也能消除宿业并走向觉悟。
29、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其福胜彼。”
释义:须菩提啊,我回忆过去无量无数的劫数,在燃灯佛之前,遇到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这么多的佛,全都恭敬地供养、侍奉,没有错过任何一位佛;但是如果在末法时代,有人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他所获得的福报要超过我过去供养诸佛的福报。这再次强调了《金刚经》在末法时代受持读诵所带来的巨大福报。
30、 “何以故?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即为佛种,当来必定见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义: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善男信女受持读诵这部经,就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表明受持《金刚经》是走向成佛之路的重要因缘。
31、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释义: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像恒河沙一样多的身命去做布施;但如果有另外的人,在这部经中,哪怕只是受持其中的四句偈语,并为他人解说,他的福报就非常多。强调即使是受持经中的一小部分并为人解说,福报也超过用无数身命布施的福报。
32、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释义:须菩提,对于众多的微尘,如来所说的微尘并非是实有的微尘,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才叫做微尘;如来所说的世界,也不是实有的世界,只是叫作世界而已。这是从空性的角度对微尘和世界概念的阐释,表明一切事物都是假名安立,没有自性。
33、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释义: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凭借三十二种殊胜的相貌见到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的三十二相,实际上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相,只是叫作三十二相而已。再次强调不能执着于如来的外在形象,要从本质的空性去理解如来。
34、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甚多,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释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善女用装满了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等七种宝物)去做布施,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如果善男善女在这部经中,哪怕只是受持四句偈语,并且为他人解说,这样的福德要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进一步体现受持《金刚经》并为人解说的巨大福报。
35、 “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释义:须菩提,只要是解说这部经,哪怕只是四句偈语,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世间的人、天、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就如同对待佛塔和寺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受持读诵这部经呢。强调了哪怕是对《金刚经》的简短解说也具有极大的神圣性。
36、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释义:须菩提啊,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成就了最上等、第一等、稀有的法。如果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有佛和佛的受尊重的弟子(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大弟子)在那里一样。这表明《金刚经》具有等同于佛与圣弟子的神圣性,受持此经之人所成就的法也是极为殊胜的。
37、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释义:这时,须菩提向佛问道:“世尊啊,应当给这部经取个什么名字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奉行和受持它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就用这个名字,你们应当奉行和受持。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实际上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叫作般若波罗蜜而已。”这里体现了经名的含义以及对般若波罗蜜这一概念的空性理解,经名只是引导人们领悟实相的一个方便称呼。
38、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释义:须菩提啊,你怎么想呢?如来有说过法吗?须菩提回答佛说:“世尊啊,如来没有说过法。”这是从实相的角度强调如来所说的法并非是固定的、实有的法,因为诸法实相不可言说,如来的言说只是随缘的引导,一旦证悟实相,就会明白如来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说出一个实体的法。
39、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释义:须菩提啊,你认为如何呢?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数量多不多呢?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须菩提啊,这些微尘,如来所说的并非是实有的微尘,只是叫作微尘;如来所说的世界,也不是实有的世界,只是叫作世界罢了。”这是再次以微尘和世界为例,阐述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空性的,只是假名安立的概念。
40、 “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是非相,是名身相。”
释义:须菩提啊,可以凭借身体的相貌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来说的身体相貌,实际上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相貌,只是叫作身体相貌而已。这还是在强调不应执着于如来的外在身相,要从空性的角度去理解如来的本质。
41、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无量。”
释义:须菩提啊,如果菩萨用装满恒河沙数等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如果有另外一个人,知道一切法无我(诸法没有自我实体),并且能够成就于忍(安忍,面对诸法无我时内心的一种稳定状态),这个菩萨要比前面做七宝布施的菩萨超胜无量。这表明对空性的证悟(知一切法无我)以及在此基础上成就的安忍,比世间的七宝布施更为殊胜。
42、 “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释义:为什么呢?须菩提啊,因为诸位菩萨不接受福德。须菩提问佛说:“世尊!菩萨为什么不接受福德呢?”佛回答说:“须菩提啊,菩萨所做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这是在教导菩萨应有的境界,即行福德之事而不执着于福德相,以免陷入对福报的贪念,从而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解脱。
43、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义:须菩提啊,如果有人说:“如来好像有来有去、有坐有卧。”这个人没有理解我所说的意义。为什么呢?如来,没有从什么地方来,也没有到什么地方去,所以叫作如来。这是从如来的本质上阐述其超越时空、动静等二元对立概念的特性,如来并非是一个有来去坐卧等世俗相的实体,而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代表着诸法的实相。
《金刚经》的言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其文字简洁却富有深意,反复强调“空”的概念,提醒人们不要被事物的假有迷惑。经文中的语句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教导人们在生活中不执着于任何事物,心不被外物所束缚,才能生出真正的清净心。这种思想促使人们反思自己对物质、名利等的过度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解脱。它的言语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希望人们通过对般若智慧的领悟,超越生死轮回的痛苦。这些言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跨越宗教界限,启发人们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生的本质、存在的意义,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磨灭的净化和启迪作用。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72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