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修法讲解 第1课

寂止修法讲解 第1课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特定卡目录|←此处目录可参考后咨询定制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寂止修法讲解 第1课

第1课

今天讲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的《寂止修法》。

修止之必要,功德利益多

我以前看过这个修法,但印象不深,本想将它和其他法一起翻译的。但上个月,堪布热囊也发了它的藏文过来,说是很好;我再看也觉得确实好,所以先译出来了。后来听说,慈诚罗珠堪布今年给学院的藏族道友也讲了。

不管怎样,这个修法很重要。如今,不仅佛教徒或其他宗教徒,世间人为了缓解压力、对治烦恼,也经常禅修。比如,西方人也喜欢轻松的坐禅,虽然西方的大学有时不允许传教,但允许禅修。社会各种的岗位上,都有人选择禅修,包括学校也这样。我们以前出去讲座,不管在学校还是企业或者其他团体中,都讲过一些简单的禅修法。

实际上,寂止也可以叫“禅修”——禅,有动禅,有静禅。总的来说,寂止指通过寂静的方式来让心安住;胜观指通过观照,认识自己的心是空性。所以,止观双运是所有佛法的核心。显宗当中,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及禅宗的前辈大德们都重视禅修;藏传佛教当中,前译派和后译派对止观双运的修法也非常重视。所以,各位如果仅仅是整天闻思、研讨或考试,这样还不够,重要的是平时要修。

如果寂止修得好,并经常践修,那么心一定会堪能,修什么法也都会容易。总的来讲,寂止有多方面的利益和功德:

第一,心堪能。南传佛教及其他传承的禅师们,都经常观自己的心。因此,在任何场合,他们的心都很寂静,威仪很庄严。

第二,身心健康。很多疾病自然远离,晚上也不会做噩梦,睡得特别舒适。

第三,平息苦恼。如果禅修,相续中很多明显、不明显的痛苦、烦恼会逐渐减少,甚至根除。因为,禅修的人根本不会执著世间乱七八糟的事,任由自己的身心时常处于恐惧或痛苦当中。比如,在山里修行的禅师心很寂静,不会被世间的纷纭扰乱自心。所以,禅修对我们很有帮助。

第四,帮助闻思。禅修有助于闻思的原因是:定可生慧。我们知道,以戒生定,以定生慧——如果没有清净的戒律,心就没法安定;如果心定下来,那么,对所专注的任何学处,都能轻易通达其中甚深和广大的意义。有些人为什么闻思那么好?因为他的修行境界很好,所以,他的心缘到哪里,都很堪能。

如果心不堪能,可能法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胡思乱想。看书的时候,自己的心也往外纷飞,又怎会专注其中的意义呢?因此也无法生起智慧。

所以,禅修确实很重要。如果自己不禅修,就算一辈子讲法,一旦烦恼、痛苦来了,依然无法应对。如果法在外面,心在里面,心和法之间有距离,结果法就是法,心就是心。心和法都脱离了,只是听过法又怎么起作用呢?因为根本没有结合自相续去精进修持。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重视闻思,不仅五部大论、密法等都要闻思;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实际行持。

寂止法虽多,此法乃根本

要知道,无论显宗还是密宗,经典还是续部,所修的寂止法门都非常多。从广义上讲,寂止也叫做禅修。在汉地,大多数禅修是安住而修:止息所有的分别念,在寂静的境界中安住,是一种寂止修法。南传佛教中,以四念住或观呼吸来修寂止,这方面的修法也很多。藏传佛教中,有九种住心法——这在法王的修行教言中讲过,无垢光尊者的《三休息》中讲过,麦彭仁波切的《光明藏论》为主的许多教义里也讲过,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第八品中也提过。

其实,九种住心说起来简单,但每种住心一环扣一环,是逐渐递升的次第。先安住起来,再相续安住,然后数数而安住,一步一步地上去,最后达到欲界一心。当我们获得这种欲界最高的寂止境界,就可以直接修成四禅,并获得种种神变神通。但如果连欲界一心都没获得,那么有时也难以显现超胜的功德境界。

所以,前辈的大德们都特别重视修寂止。无著菩萨、莲花戒论师的论典中,也有不同的寂止修法。比如,修白骨观时,可以将心专注在所缘境上;观无常时,无论粗无常还是细无常,也可以修寂止;观空性时,可以专注于其上而修。包括显宗和密宗常提到的观佛像,比如观释迦牟尼佛或药师佛,也有一缘专注的修法。或者,自己面前随意放一个木块、杯子等,心也可以专注它而修寂止。所以,寂止的修法种类很多。又如,《菩提道次第论》《瑜伽师地论》,还有莲花戒论师的《修次三篇》当中,也都专门讲了寂止的不同修法。

但是,唯独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修法,是以“心观心”来修寂止,这非常重要。所有的寂止修法中,它是根本之法。

实际上,麦彭仁波切的智慧超越想象,常人无法比拟。他抉择的修法,具有珍贵的窍诀和传承加持。所以,希望各位在这两节课好好学习怎么修寂止。当然,这个修法并没有上升到大圆满、大手印的最高境界,它是前辈大德们按照传统,在修完五十万加行,即将学密之前,先在两三年中进行专修的寂止法。当心真正静下来,再进入中观的修法,进而观察心的来龙去脉,趋入大圆满和大手印的境界。当然,特别利根的人可以直接修大圆满,不一定经过先修寂止、再修胜观的历程。但大多数人是大圆满直接所化的根基吗?也许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最好先让心能够安住,这样修其他法时也会容易许多。比如,我们修莲花生大士、修《文殊大圆满》或者修本尊,心都要有所调顺;否则,就像骑着一匹野马,肯定难以抵达目的地。但如果先驯服野马,那么,无论骑着它去何地,它都会听话——让心任何时候都听话,这很重要。虽然,无始以来,心就像闪电,又像猴子,特别调皮,不容易那么听话,但只要通过训练,就像驯象师用铁钩慢慢训练,大象也可以被驯服一样,我们依靠九种住心法或正知正念来慢慢调教,心也可以堪能。

这种修行,对初学的修行者很重要。因为,有些人可能没什么窍诀,修行时就有点过头,直接上升到大圆满的境界中去了;有些人则一直处于阿赖耶的状态中。所以,寂止的修法并不简单,而且中间有一些歧途。当然,大圆满不能说是歧途,但如果你一直沉溺在阿赖耶当中,前辈的修行者是制止的。对此,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的注疏里也讲了很多窍诀,大家应该有印象。

接下来,我们先从字面上讲解。

这些字面的道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法师们最好能够辅导,将来如果能开展一些禅修教学也会非常好。现在,禅修在内地、西方等多地都很受欢迎,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修。那么,依靠这个法,我们可以教人禅修。

这个修法的藏文是九个字一句。刚开始,我翻译成了七个字一句,但有些词感觉不太妥,所以又把它们译成了五个字。但这样一来,汉文的字面意思就有些深奥了。我自己刚看的时候,如果不参照藏文,有些地方都有点难懂,所以,个别字还要调整。

顶礼文殊菩萨!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顶礼句。

观心成寂止,渐生真胜观。

用自己的心观自己的心,渐渐成为寂止;在此基础上,逐渐能生起胜观。

我刚才讲了,寂止是心安住的一种修法。首先,我们通过禅修来以心观心,成为真正的寂止。结果让身心变得堪能,心也能一缘专注,无论让它缘哪里,它都听话。比如,观无常时,没起座之前,心一直沉浸在观无常的状态中;或者,观白骨观、观空性、观光明等等,凡是所设定的范围内,心都不会逃跑,这就是寂止。当心处于这种状态时,让它放弃安住或者入定都可以。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能逐渐生起胜观。

一般来讲,寂止是依靠安住而生起。九种住心法都是安住,没有观察修或轮番修,就一直安住——处于分别念中时安住,起现空性感觉时也安住。但任何时候,让它“站住”,它就能即刻停下,这就是寂止的修法。

胜观则不一定要安住,可以通过观察来修。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讲了安住修和观察修。其中,安住修是寂止的修法,观察修是胜观的修法。也就是说,胜观的修法是通过观察分析,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或万法的空性。通过修持,逐渐让我们真正通达无我的空性见解,就是胜观。

于空心脏中,明然清澈识,

内收而安住,名为心观心。

在空空的心脏中,有明然、清澈的心识。将它内收而安住,就名为心观心。

既然说,观心能成就寂止。那什么是观心呢?

首先,要把体内的心脏观成是空空的。当然,心脏本来是有肉的,但为了修法,我们什么都可以观——所以,要把自己的心识观成明然的状态。所谓的“明然清澈”,并非单单的空性,也并非灯泡那样璀璨明亮,而是指明明了了的心识。那么,既不对悦意的对境生贪心,也不对可恶的对境生嗔恨心,把这个明澈的心识往内收,而且安住,不往外散乱,这就叫做“心观心”。

没学过佛的人可能困惑:什么是“心观心”?什么是“认识本面”?什么是“了了分明”?其实,好多新名词都不懂,是情有可原的。《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宗派的某些名词,如果没有前世的因缘福报,百千劫中都难以通达。但是,修寂止或禅修的时候,我们可以观想,身体里有空性的心脏,而空性心脏的当中,有了了分明的心识;让心识不要像路灯的光那样外散,而是以内收的方式安住,就叫做心观心。

本来,一个人不可能有两颗心,其中一个作为能观者、一个作为所观者,但是当我们通过内明的方式修行,就可以说“以心观心”。其实,名言当中,未经详细观察的时候,以心观心也是成立的。就像中观里面所讲的自证——人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自己有一颗心,也知道自己以前做过什么、前一刹那想过什么,还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做什么、想什么。那么,修寂止时就像这样,知道自己有一个自明自知的心,但它不像平时那样外散,而是在自己空性的心脏当中,观想一颗明然的心,然后让它内收,并安住下来。

其实,密法当中经常用心观心。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狗吐金》里就说:“观外百法,不如观内一法胜。”意思是,观外面的一百个法,不如向内观心殊胜。这句教言,以前上师如意宝好像在《直指心性》的注疏中也引用过。所以,外面的山河大地如何美、国际的形势如何变幻,这些当然可以观,但都不如观自己的内心——我的起心动念是怎样的?我的心到底是怎样的?这对修行者来讲很重要,平时都应该观察。

当然,如果以安住的方式来观,要求就比较高,只有禅修过的人才能做到。世俗人没经过禅修训练,也从来都没观过自心,平时贪心、嗔恨心起现,就任由它随意产生,根本没想过:“我要不要观一观自己的心?”但作为佛教徒,尤其是想修行成就的人,观自心就非常重要。

观心而不得,谓此之所缘,

然若谓心有,无非心脏内。

通过心来观心的时候,根本得不到所谓的“所缘之心”。然而,如果要承认一个所谓的“心”存在,无非就是在心脏里面。

观心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当我们通过心来观心,根本得不到所谓的“所缘”。心的本体是什么颜色和形状?心是有实法还是无实法?心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样观下来,根本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心。

当然,观寂止无需像大圆满那样细致寻找:“我的心是红色还是白色?是四方形还是三角形?是在头上,还是在脚底……”只需笼统地知道:“心是存在的,但除了心脏以外,再没有余处的心。”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人认为,大脑里有心。其实,心的本体,从胜义角度是没有的;从世俗角度可以说有心,但这种心并不在头脑中,也不在脚上。如果一定要有心,那肯定是在心脏中,这是名言现相里多数人都承认的。比如你说:“你要记在心里啊。”对方会拍着胸口:“好,我记在心里。”而当你想记住某事,也不会说:“我要在脑海里记住。”实际上,它既不会在脑海里记住,也不会在手脚上记住,更不会在耳朵中记住。任何事情,大家都习惯地认为,就是在心中记住。但是,心脏里有没有真正的心呢?这里并没有说是实有。

而且,传统认知里,人的性情跟心脏有关。比如,现在的心脏移植手术,生前喜欢唱歌的人,死后心脏移植到别人体内,别人就自然有了喜欢唱歌的习气。甚至有些成功移植了动物心脏的人,也承袭了动物的一些习性——有人移植了猪的心脏之后,就开始有了吃不净粪的习气。所以,我们的心脏虽然只是一坨肉,但它跟内心的愚笨、聪明,以及喜好都有关联。

也有人说,大脑跟心有关系——大脑出问题时,心就会迷乱或疯狂。对此,我们可以承认,心脏、大脑是重要的身体器官,因此,心的感受与大脑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我们不能说“大脑就是心”,否则,有大脑的人就应该有意识了。也不能说“心脏就是心”,否则,死人的心脏还在体内,那么死人也应该有意识了。

总之,全知麦彭仁波切说,如果要承认有心,那么,除了心脏之外,不可能我们的肠子里面有心,或者大腿上有心、其他的身体部位有心。如果说,心脏当中还有一个心,那就变成一个人有两个心了。所以,修寂止的时候要知道,如果一定要有心,那这颗心不用详细去观察,只需任由它安住在那里。

我可能有点啰唆。但我希望,通过这次学习,大家都能稍微懂得如何修寂止。实际上,有些人以前可能过急了,禅修时一直观大圆满的本来清净,或者观《法界宝藏论》中所讲的觉性,这跟寂止的禅修还是有差别。

这个修法,今后也可以让没得过灌顶的世间人去修。到时候,我们不一定用现在这种偈颂的方式来弘扬,而是给他们讲解其中的道理,他们也能够接受。

其实,禅修和寂止,实质上就是禅定。《大乘义章》中也讲:“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心住在一缘当中,离开了所有的散乱和分别动念,这叫做定。所以,这种定跟这里的寂止,意思一样。但一般来说,我们入定的时候,也不会想:“啊,我的心现在大脑中入定。”入定时,心应该什么都不想,就在心脏中这样安住。

异想动念源,观彼同时住,

坦然莫觅心,不寻有无处,

有住心即可。

对于思想各异的动念之来源,只需观察心,同时在心上面坦然安住。这时,不需要寻觅心的“有无”或“来去”,只要有住心就可以。

心应该怎么安住呢?真正的寂止修法是这样的:我们会有不同的起心动念,那么,不用详细观察自己所产生的贪心、坏心、嗔恨心等分别念,就观:“刚才动念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哦,来源无非是心。”然后就观这个心,同时在上面安住。

比如,当你想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就观它们的来源是心,然后在心上坦然安住。这时,不需要寻觅心的来龙去脉,它的本体是怎样的;也无需寻找,它到底有没有住的地方,是在身体的上方还是下方。只需要大概知道,心脏当中有颗心,然后,有一颗心在住。它在哪里住都可以,不用观察。

有些人修禅定,一直思维《金刚经》中讲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就这样以三世来观察;接着又多方面去观:“心到底是什么?心的来源是什么?住处是什么?去处是什么?心到底在哪?心的本体在外还是在内……”其实不用这样观。只需要知道,起心动念的来源是心,然后就在心上安住,只要有一个安住的心就可以。有一颗心在住,这个谁都观得起来吧?

总之,修寂止时,不用特别细致去观察:“啊,我有一颗心。那它的本体是光明吗?是空性吗?是大悲周遍吗?”否则就变成了大圆满的修法。

其实,现在世间人特别适合修寂止。跟他讲什么“本体空性”“自性光明”,他肯定没法理解。但可以让他知道:自己有一个内在的心。起心动念的根源是心,但不用分析这个心在哪里、到底怎么回事;就让这个心安住,好好地维护住。这就是寂止修法。

诚然体内心,安然住卧榻,

住法无需余。

诚然在我们体内的这个心,让它安然住于自己的卧榻就可以。此外,无需其余的窍诀或修法。

我们身体里的心,让它安然住于卧榻当中。“心的卧榻”是指,你不用加太多分别念:“这个心到底是怎样的啊?”也不用管它住在上还是下,反正会有一个它住的地方。其实,心真正住的地方在阿赖耶上面。比如,一切外境的显现是阿赖耶,五根识的根源是阿赖耶,所有分别念的根源也是阿赖耶。有些法本里说,晚上睡觉时,外面的五根识入于阿赖耶,阿赖耶再入于法界光明。而在这里,让心坦然地安住,就是心的住法。此外,无需其他的观察,只要心住在这里就可以。

总之,修寂止时,不用细致地观各种形色,按这里讲的来修就可以。有些人的分别念很重,一会儿观这个,一会儿观那个,但这已经变成其他的修行方法了。你也不用担心:“我产生分别念怎么办啊?”其实,这时任何的起心动念也好,对光明、空性的执著也好,都无需理会,就尽量将心安住在当下。就像《华严经》中讲的:“心不在内外,心亦无所有。妄取故有法。”真正观心的时候,内外都没有心,心也没有什么实体。其实,心是一种妄取;如果没有了取,则是寂灭。这个心,你不用去寻找,不用去跟随,也不用去探究,只需稍微加一点关注。

麦彭仁波切的这个修法很重要。总之,只要别让心去过多地分别,就让它安住在自己的卧榻上,这就是心的安住方法,也是寂止的修法。

如日照水中,涟漪光闪闪,

起心速动念,直遮难阻挡。

如同阳光照耀在水中,涟漪的波光闪闪,我们心头速然起现的动念,就像闪烁不歇、此起彼伏的波光,要直接遮挡是很困难的。

这里用了比喻来说明。如同太阳的光照在水面,涟漪泛出闪闪的光芒,那就像我们的心。任何时候,心都有一种不停快速起伏的动念,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有些人因此觉得:“我业力太深重了!依止了善知识这么多年,现在想安住十分钟还这么难,我肯定没希望了……”其实,所有没修过心的凡夫都一样,所以,不用失望,也不用担心。

这里说,就像阳光照射水面时,闪闪的涟漪不断动摇,我们的心也不断涌现有时明显、有时不太明显的分别念。那么,想在短短时间里直接遮挡它们,有点困难。

其实,很多修心法门讲,修行过程中有一些动念也无妨,无需遮挡。甚至境界如果再高一点,可以像以前仲敦巴尊者跟阿底峡尊者的对话中谈到的那样去做。仲敦巴问:“产生一个分别念怎么办?”阿底峡尊者答:“没事,这就是法身智慧。”“那产生第二个分别念怎么办?”“没事,它是第二个法身智慧。”“可是,不断产生一百个分别念怎么办?”“没事,它是一百个法身智慧。”

当然,如果能认识分别念的本性,那可以说,这些动念是法身智慧无二无别,确实对我们不会有任何损害。但如果没有认识,那么,庸俗的贪心、嗔恨心,都仅仅是庸俗的分别念,而不叫法身智慧。总之,一下子就要遮挡住庸俗动念,要丝毫分别念都不产生,确实有困难。如果是常年修禅定的人,刚开始虽然很难,但最后还是能调伏。可是对有些人来讲,这当中也有一些歧途。

以前许多修行人,包括敦珠法王、玉科喇嘛等上师的有些弟子,不说话也不吃饭,好几个月都处于安住当中。例如,《藏密佛教史》里讲,西日嘉灿在禅修时,头发都有鸟巢和蜘蛛网了,他还依然在入定。有些人是处于真正的修行中;有些人则处于一种昏暗中,这种状态完全是安住于阿赖耶,实际并不好。所以,以前的个别上师为了制止这种现象,会让修得有偏差的弟子暂停,并让其发愿一段时间内先不修。

总之,我们修行的时候,如果有细微的分别念,不用特别去担心。就像涟漪光芒闪闪动摇一样,分别念肯定很难阻挡。如果要阻挡,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心自然静下来。

不动静止水,光相了了现,

如是无动念,知源坦然住。

就像静止的水,显露出澄清了然的光明状态,心如这般无有动念的时候,了知所有分别念的来源是心,然后,心坦然安住。

这是真正的寂止修法。就像一瓶浑浊的水,如果不断摇动,那它永远不可能澄清。从本体上讲,水跟浑浊永远不可能变成一体:水有水的微尘,浊有土的微尘或其他垢染的微尘。想要光明的水单独呈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浊水停止动摇,直接安住。因为土尘较重,水尘较轻,当土尘慢慢沉淀,水就清了。这就像我们的心,如果不断动摇,就没有澄清的机会。

其实,心的本体跟烦恼分别念的本体截然不同,它们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不清净的。本来清净的这部分,是阿赖耶和法身的本体,如果心慢慢安住,让浊染的烦恼分别慢慢澄清,像云消于虚空一样,这时就会呈现阿赖耶大圆镜智的本体。

这个过程,跟让浊水静止没什么差别。如果是不动摇的静水,那么,动念就能“光相了了现”——当它毫不动摇,连一丝微风都没有,那么,虽然睡眠当中还可能剩有残余的“涟漪光芒”,但也基本是微不足道。当然,如果用细微的智慧观察,凡夫的任何一种禅定都还有动摇;尤其是欲界的细微禅定,还剩有一种动摇。《上阿毗达摩》中也是这样讲的。

总之,让心安住下来,无有动念;再了知所有分别念来源是心,此外别无其他来源;然后心坦然安住。这就是寂止。

我们修寂止的时候,无需再寻求他法。只要让心慢慢沉下来,不让分别念跟随;让心知道有一颗心,除了这颗心脏以外,再没有其他住处存在,这时,稍微关注它,让心安住下来,就叫“坦然住”。这种安住方法,就像九种住心所讲的次第一样。

依不忘本性,正念续无间,

观修时,要依靠不忘本性的正知正念,这样的相续不要间断。

修禅定最大的两个障碍:昏沉、掉举。其中,掉举是往外散的状态;昏沉是往内沉,昏昧不知的状态。

有些教言书说,掉举和昏沉可以分为粗大的掉举和细微的掉举、粗大的昏沉和细微的昏沉。

粗大的掉举,完全离开了所缘的法。比如,我本来是在观心,但安住的时候,心却关注到外界的彩虹、云上面去了。细微的掉举,指虽然我的心还没离开所缘境,但也没完全安住,还有细微的分别念在起现。

粗大的昏沉,指本来我要观心、在心上安住,却一直处于昏厥或贪睡的状态,完全离开了所观的境界。细微的昏沉,指虽然没完全离开,但也没安住在上面。

前辈的很多大德也讲,观寂止虽然不该有明确的执著相,但心应该是明晰的状态。比如,观佛像时,并非处于一种昏昧当中去内观,也并非要清楚地往外观,而是自己的注意力一直不离开所缘的佛像;同时,内心是很清晰的,不是混沌模糊的状态。这是观修寂止、胜观的重要窍诀。

修行好的人,不管观什么都很有效率。对于所观的法,心既不会离开,也不会处于昏暗,而是会观得清清楚楚。如果以这样好的状态去观修,那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心也会完全堪能。所以,刚才讲到的昏沉和掉举就值得重视,一旦出现这些禅定障碍,那么,对治的办法就是正知正念。

正知正念对修行人不可缺少。我们讲《入行论》时说,修菩提心时,正知正念很重要;今天我们要说,观寂止时,正知正念依然很重要。

那么,具体怎么观呢?当我用心来观心的时候,保持状态不要忘失,叫做正念;自己经常去观察,叫做正知。当然,这种观察不是一种明显的分别念,否则,刚才那种寂止的状态就丢了。要点是,在心不忘失的情况下,也有一种观察在守护着。

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眼望前方的时候,虽然没有刻意看左右两边,但对两边也有一种基本的察觉。也就是说,看中间时,两边也可以同时守护。又如,观佛像时,一方面要不忘观佛像的正念,没有明显的分别念;另一方面,在不忘失正念的同时,要关注到我的观察是否正确。就像一个人有两架摄像机,其中一架是主机位,另一架是辅机位,那么,两架摄像机,他一个人也顾得过来。同理,我们观“心是不是在安住”的时候,依靠的是不忘的正念、了知的正知——这两个是修行的主要工具,修任何法都很需要;不仅观佛像是这样,观莲花生大士像也是这样,观皈依境还是这样。所以,正知正念很重要,如果不会观,修行就会很困难。

空朗住彼中,明了住彼中,

动念住彼中,巍然本赤裸,

所生住彼中,名谓明空动,

知而不追踪,自住平常心,

长期串习彼,寻伺抛自地。

有时,心处于一种空朗朗的空性当中,就让它在空性中安住;有时,心处于一种明明了了的光明境界,就让它在明了中安住;有时,心还是在起伏动念,就让它在动念中安住;有时,心有一种巍然、本然、赤裸的本来状态,也让它在那里安住。总之,心所产生的任何状态,都任由它安住。所谓的“明”“空”“动”等状态,心明明知道,但不去跟随。让心处于自然的状态,而安住于平常的心,这样长期地串习修行,寻伺分别念就会被抛去自己的本地。

在不离正知正念而安住的情况下,以心观心。有时候感觉,心好像处于一种空朗朗的空性当中,一切都一无所有了。这时不要担心:“啊,我的心跑到空性中去了,得马上回来!”其实,发现它在哪儿,就让它安住在哪儿。就像老人看护小孩时,有些小孩一会儿跑到池边玩,一会儿跑到河边玩,一会儿又去花园玩,或者一会儿骑着大象,一会儿骑着小牦牛等等。老人也没有刻意去执著:“你不要去,回来回来!”而是很淡定:“只要走不丢,这个小孩还在我的视野当中,就没事。”观寂止就是这样。

观心的时候,它有时可能在空朗的状态,有时可能在明了的光明境界。当然,这种光明并不是最高的如来藏光明,空也并不是中观里的究竟空性。总之,无论心处于空的状态还是明的状态,都任由它在那种状态中安住。

如果你正在安住,却发现,心还是在动念,那就让它在动念当中安住。不用着急:“不能动念啊,马上回来!”

有时候,心有一种巍然、本然、赤裸的状态。当然,这里的“赤裸”也不是大圆满中讲的赤裸觉性,而是指一种明了、单独的、心自己的本来状态,这时也任由它安住。

总之,心产生任何状态时,都让它就地安住——明也好,空也好、动也好,你明明知道,但都不跟随它。这在修寂止的时候很重要。就像刚才讲的,老人看护小孩时,没必要拄着拐杖跟着小孩后面跑:“过来、过来!”只需要在视野范围内关注就可以。同样,心在明的、空的、动的、赤裸裸的状态也好,或者其他的任何状态也好,就在那当中护持。

很多人以前修行,不一定懂得这点,那么,这次听到全知麦彭仁波切这样讲,也不用担心:“以前修偏了,现在怎么办?”实际上,观心时不用紧张,也不用刻意放松,但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应该避免堕入两边,让心处于一种自然放松、清净的状态。

要知道,所谓的“在自然当中安住”,也并非没有原则——原则是,心在任何状态时,就让它在那种状态安住。就像小孩只要在不远的地方,那就跑不到哪儿去,因为还在你的视野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心产生分别念没事,只要自己不因此跟随它,继续产生更多的分别念。

其实,一个人没有两颗心,但在观察的时候,也可以说有。没修过的人可能想不通,人怎么会有一个像小孩的心,一个像老人的心呢?但是,当你真正修行的时候就会有。其中,老人一样的心,就像老人从大的方面管小孩,不能有太大的分别念,只需从远远的地方关注,而不是以靠近它的方式去执著。

以前我们放牦牛也这样,只要牦牛还在山谷里,我们都不管,任由那些牛群玩也好、睡也好、动也好,但只要它出了山头,就会把它吆回来。同样,你的心在光明空性或起心动念的时候,不要跟随它。如果心处于光明的状态,却一直执著:“这是光明、这是空性。”那你的寂止就修不成。所以,你应当知而不随,自住于平常心。

禅宗经常讲“平常心”,其实修寂止也是这样,应当自然安住于平常的心,长期去串习修行。久而久之,那些像糠皮一样粗大的寻伺分别念,自然会被抛回本地。同时,心真正的本来面目也会自然显现,就像水在静止安住的时候,澄清的部分就自然出来了。这是很重要的窍诀。所以,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好好学习,并尽量修持。

这个修法,翻译上不会有错,只是五字一句的译文可能稍微难懂,但我讲完了以后,大家应该都能明白。那么,这些道理还是要记住。不然,大家今天听的时候挺自信:“修寂止嘛,没什么不会的。”但可能过段时间,就已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今天我不仅从字面上介绍了它,也再三强调了它的重要。

今后只要大家切实地去修,就不会出现偏差。不然,以前有些人可能修得太高了,修寂止的时候,一直修到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直断要诀当中去了。而有些人稍微产生一点光明或者空性的觉受,却又在担心。实际上,九住心当中的前几步是很重要的:首先安住。如果产生分别念,就再次地去观察,要么让它回来,安住在心的状态,或者让它在“明”当中安住。总之,无论发现它在哪儿,就观想它在那里慢慢安住。这样的话,不清净的分别念就自然抛去了本地。这就是寂止的修法。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72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5-04-19 10:22
下一篇 2025-04-19 10:25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