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南宗内丹学与雷法 兼及白玉蟾的雷法思想
内丹学与雷法,是唐宋以来道教中最重要的道功法术。前者被视为‘与天地造化同途’的至秘仙道,后者被奉为‘安民济国’、‘接物利生’的万法至尊,皆以其玄秘至灵而并称于世,可谓道教的两大绝学。本文以南宗五祖白玉蟾为中心,探讨南宗内丹学与雷法之关系,以求正于学界同仁、道门大德
宋元之际,是道教内丹学最为兴旺的时期。其间诸说蜂起,丹学辈出,对内丹的理论及诀法大加阐发宏扬,并形成了以南北二宗为主体的内丹派。其南宗一派,指宗承北宋张伯端内丹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地区的一派。明宋濂说:‘宋元以来,说者滋炽,南北分为二宗,南则天台张用诚。’南宗以张伯端为祖师,张伯端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是为南宗五祖。五祖之中,自陈楠、白玉蟾开始,不仅精通丹法,而且兼传神霄派雷法。与其相应,隶属符箓派的神霄派大师王文卿、谭悟真、萨守坚、邹铁壁、莫月鼎等皆修持丹法,以南宗之丹法为神霄雷法的基础。于是,南宗与神霄派相互交流,内丹与雷法体用合一,成为道教文化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这里着力探讨这种文化现象的背景、特征及其意义。
一、白玉蟾与神霄派的关系
从张伯端始肇南宗丹法,其间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历石泰、薛道光、陈楠,方至白玉蟾。在此期间,南方又有神霄、清微、东华、净明、北帝、天心、正一等符箓道派巍然崛起,十分活跃,他们多以行持雷法为能事,自称雷法出自天庭雷霆都司,有符有咒,用以求雨祈晴,治病除瘟,降妖诛怪,炼度亡魂等,这种源于原始巫术的法术,在民间影响很深,盛行天下,一时雄居道教万法之首,引起世人广泛的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南宗从陈楠开始,即兼习雷法,从此设定了以内丹为体、雷法为用的修持模式。
陈楠师事薛道光,修习南宗丹法。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载:‘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毗陵禅师,得景霄大雷琅书于黎姥山神人。’这里所说的‘毗陵禅师’,就是薛道光。所谓‘景霄大雷琅书’,即指神霄派所传雷法著作。对此,白玉蟾追述说:‘今都天大雷,尽出神霄玉枢之上,谓之景霄大雷。景霄虽在神霄之下,乃元始驻跸之司,向者天真遣狼牙猛吏雷部判官辛汉臣,授之先师陈翠虚,翠虚以授于我。’《静余玄问》亦记白玉蟾云:‘先师得雷书于黎母山中,不言其人姓氏,恐是神人所授也。丹法却是道光和尚所传。先师尝醉语云:我是雷部辛判官弟子,干道光和尚甚事。’于此可见陈楠确实得传神霄派雷书,并下传白玉蟾。
今《道法会元》卷104至108所收《高上景霄三五混合都天大雷琅书》五卷,即为陈楠当时所得。卷首列大雷主法,最后四位依次为雷霆火师汪康民、雷霆都督辛忠义、翠虚真人陈楠、紫清真人白玉蟾。卷尾载白玉蟾《翠虚陈真人得法记》,尤其重要,记述了其师访道求仙、修习雷法的过程,这对于研究南宗与神霄派的历史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史料。内言陈楠家世为琼州人,幼年师事薛道光,得太乙火符之秘,丹道既成。复归故里,以箍桶为业,混迹民间。于嘉定戊辰(1208年),游黎母山,遇一道人,教诲其习雷法,曰:‘独善一身,不能功及人物,神仙不取。是故张正一战鬼于西川,许敬之斩蛇施药,古今所传不可诬也。’陈楠肯之,道人遂于一石穴取《都天大雷法》付之,并自称‘吾非凡人,即雷部都督辛忠义也。吾师汪真人亲授玉清真王付度,今付与汝。’至嘉定壬申(1212年),陈楠又以该书传予白玉蟾,白玉蟾再传彭耜,这里揭示南宗派大师为什么兼修雷法的根本原因——不求独善一身,但愿功及人物。
《道法会元》卷76所载《火师汪真君雷霆奥旨》,本系王文卿传,朱执中注,成书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后亦为陈楠、白玉蟾所得,并做序以传世。白玉蟾序曰:‘《天坛玉格》云:不行修炼,将不附身。不漱华池,形还灭坏。火师又曰:凡受五雷**,非上品仙宫之职,不能悟此玄机。内则修炼自己还丹,故外则馘邪治病。至人所述,非可诬也。是知非学法之为难,而澄心修炼为之难,而得遇道之尤难也。余以夙幸,得奉冲科,遍参诸方,未尽其要。迂道过罗浮,访道于祖师翠虚真人,袖中出示此篇,可将云房急写,明日送来,念汝一生希道之心诚,慕道之志切。余遂写毕,归于祖师之前,勤而玩诵。乃至汪真人以七十二句,显述于其前;朱先生以万言,发明于其后。凝神默想。惟二宗师,以方便心流传后学,以慈悯心救度群品,使后学之士得而玩之,自有悟入,如云开月皎,尘净鉴明,包诸幻而归真,总万法而归一,三元循于内,而神自朝元。依此而行,精思不怠,乘白云而归故里,端从此始矣。’从该书中可见神霄派之渊源、传承、理论及法诀,亦可知丹功、雷法、符咒之体用,理法兼济圆通,故甚得王文卿、朱执中、陈楠、白玉蟾等祖师推重,可谓神霄派的重要经典。它的存世,亦有陈楠、白玉蟾的一份功劳。
白玉蟾出生门第很高,十二岁举童子科。姚鹿卿《庐山集序》说他‘以妙龄赴高科,读书种子,宿世培植。’后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改装为道士。从此四处**漂泊,经历千辛万苦,西至巴蜀,东至广闽,沿长江一带,流浪于南方,访道求真。嘉定五年(1212年),得陈楠亲传丹诀并雷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曰:‘其初先生事翠虚九年,始得其道,翠虚游方外,必与先生俱逮。翠虚解化于临漳,先生乃独往还于罗浮、霍童、武夷、龙虎、天台、金华、九日诸山。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与弱冠少年无异。喜饮酒,不见其醉。博洽儒书,究竟禅理,出言成章,文不加点。’‘受上清录,行诸阶法,于都天大雷最着。所用雷印,常佩时间,所至祈禳,辄有异应。时言休咎,警动聋俗,姓名达于九重,养素之褒,笑而不受。’
白玉蟾才华横溢,气度非凡,眼界开阔,无论是在理论创建上,还是在内丹、雷法修为方面,都堪称当世第一人。他是将南宗丹法宏扬于世并健全南宗门派的关键人物,诚如南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所评的那样:‘七返九还,金液炼形者是也。一时媾精,一日结胎,十月脱胎,三年无阴,是谓纯阳之仙。六年绝粒,鼻无喘息,名曰至真,白玉其骨,黄金其筋,履蹈虚空,洞贯金石,此修仙之极致也。自老子、黄帝而下,凡飞腾变化之俦,皆修此耳。故老子作《道德经》,以诏后世;黄帝着《阴符经》,以彰厥旨;真人魏伯阳因之,作《周易参同契》,以极其底蕴;正阳钟离权因之,作《云房三十九章》,以祛似是之惑;纯阳吕巌缘之,作《沁园春》、《霜天晓角》及《窑头脱空》等歌,以广其意;华阳施肩吾修之,作《会真记》,以诱进学之事。虽皆发明道要,显示机缄,然而火倏法度,温养指归,并不曾说破。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这就充分肯定了白玉蟾在传播南宗丹法中的重大作用。考南宗一系,至四代陈楠之际,尚保持着隋唐以来内丹派秘密传授的传统,传教的范围相当窄,无本派的祖山、宫观,直到白玉蟾设立‘靖’所教区,南宗纔形成了群众性的教团。故其弟子甚多,为南宗五祖中门庭最盛者。不仅如此,白玉蟾且以神霄派传人自居,以传播神霄雷法为己任而不遗余力。他自号‘神霄散吏’,‘雷霆散吏’,并被神霄派封为‘上清大洞宝录南岳先生赤帝真人五雷副使知北极驱邪院事。’按神霄派的职位序列,白玉蟾的神职地位已相当高了。《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补职》曰:‘初受法之士,法师保奏补充北极驱邪院五雷判官。行*及三十人或百人,陈设醮礼,师为保奏迁北极驱邪院上清录事五雷右判官。功及三百,迁北极驱邪院上清录事,主管鬼神公事左判官。功及一千人,并祈祷有功,迁行斗中五雷正法上清司命卿北极驱邪院副使。’白玉蟾正是‘功及千人’的北极驱邪院副使。神霄派道士亦以白玉蟾为本宗大师,不仅将其著作奉为神霄经典,亦将他列为历代祖师之中。《先天雷晶隐书》载神霄雷晶传承师派,三位祖师为青华帝君李亚、启教火师汪守真、侍宸真君王文卿,接着就是‘宗师高明君洞明白真人’白玉蟾,之后递为金达——陈济——赵玉隆——闵霦。《神霄十字天经》列其道门流派,于洞玄教主雷霆天君辛忠义之后。即为‘太微侍宸洞玄高明君白玉蟾’,其下依次为马士清——翁法建——薛师淳。则白氏雷法衣钵一得自王文卿,一得自辛忠义。其后门徒甚多,如薛师淳一人就有弟子五百余众。
此外,白玉蟾南宗一系的门徒彭耜、留元长、林伯谦、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陈守默、庄致柔等,亦得以继承神霄派衣钵。据嘉定十一年(1218年)十月白玉蟾《传度谢思表文》曰:‘高上神霄玉清府雷霆令统五雷将兵提领雷霆都司鬼神公事臣玉蟾言,以今十五日,伏为上清太华丹景吏神霄玉府西台令行仙都风雷判官臣彭耜,上清大洞玄都三景法师太乙雷霆典者九灵飞步仙官签书诸司法院鬼神公事臣留元长’,其下尚有驱邪院判官林伯谦,神霄玉府右侍经潘常吉、周希清,五雷使院事胡士简,雷霆都司事罗致大,驱邪院右判官陈守默,黄录院事庄致柔,皆得皈依神霄门下,‘实负陶铸,夙缘契道,遇神霄五雷之书,凡质希仙,受太上九灵之旨。故得掌心握印,笔下飞符,役使风霆,区别人鬼,济生度死,辅正除邪。岂堕身于尘坌之间,敢飞步于魁罡之上。古来传授,今故奉行,内炼刀圭,外储功行,体天行化,佐国救民,恭惟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陛下。’于此可见白玉蟾及其弟子皆奉行神霄雷法,飞符役雷,济生度化,一改道教内丹派祇重自修、无暇度人的偏颇,在内炼性命的基础上,走向社会,体天行化,佐国救民。所谓‘内炼刀圭,外储功行’,正是真实地反映了南宗自白玉蟾之后,之所以重视雷法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南宗自陈楠起即开始运用雷法符咒,为人治病解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载:‘每人求符水,翠虚捻土付之,病多辄愈,故人呼之为陈泥丸,宋徽宗政和中,擢捉举道录院事。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所至与人治鬼。潮阳民女苦狐厌,狂易无度,翠虚用雷符熏狐魅杀之。’此外,祷旱驱龙,降魔伏妖,‘济人利物,效验有不可掩者。’白玉蟾亦行佩雷印,法借符咒,以度人济世为己任。弟子彭耜,‘得太一刀圭火符之传,九鼎金铅砂汞之书,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后创立‘鹤林靖’,以孔、老娱其心,以符咒治民疾病,乡邦得其全济。‘遇有鬼神加害者,则以丹符疗之遂愈。其沉酣道法,呼啸风雷,人所敬慕。’
白玉蟾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社会的需要,大力倡导教派之间的对话,促进了内丹、雷法、符咒、外丹、禅法、密法、儒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在更加广泛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他撰写了大量的著作,内容非常丰富。仅就有关雷法的著作而言,就有《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注》、《玄珠歌注》、《坐炼工夫》、《书符内秘》等。此外,尚有大量的论述散见于他的各种文集之中。由他传下的《都天大雷琅书》,更是神霄派的重要文献。这些宝贵的史料,广泛系统详实的论述了道教雷法的渊源、历史、理论、方法及其功用,从而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道教的这门绝学。同时,也改变了南宗传统上的祇重个人修为的小乘偏见,力主走向社会,运用雷法、丹道的威力,济民救世。这样的结果一是使内丹之学得以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传播,一是使雷法符咒之术得以合理化系统化,内丹与雷法相互靠拢,互相融合,这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重大变革,是白玉蟾对道教的发展作出的一大贡献。
二、白玉蟾的雷法思想
在道教传统的道术中,本来并无雷法。至宋代神霄、清微、净明诸派兴起后,雷法始形成并大盛于世。该法以自然界的雷电为力量源泉,以役使雷部诸神为特征,以内炼精气神为根本,以符箓咒法为外用,融合道教传统的方术符录、咒术、手印、禹步、气功、存神、内丹等为一体,并采纳吸收了儒学‘正心诚意’之学、禅宗‘止观双运’之道以及密教的‘修本尊法’、真言密咒,从而构建了一个包容百家众术精华的新型道法。道教中人运用雷法,为人治病除邪,救难解厄,安民济世,宏扬道法,充分显示了道教慈悲度人的‘大乘’精神。因此,该法一产生,便以其超常的威力与精深的内奥,不仅受到道教符箓派、内丹派的广泛重视,亦得社会普遍的认同。
对于雷电的崇拜,中国古代已有。从甲骨文中可以得知,殷商时已有祭祀雷神的仪式叫做燎祭。先秦文献《礼记》、《易经》中有对雷神信仰的记载,在《山海经》、《楚辞》、《春秋纬》中,则记述了雷神的形象、名姓及主司。这些古代的文献,都一致认为雷主生化,与万物的生存运化关系紧密,它是威严天刑的执行者。这种对雷神的信仰影响甚深,历经几千年而不衰。道教的雷法即是建筑在这种信仰的基础之上,宣称此法对于战胜恶灵邪神,解除疾病难厄具有无穷的威力,并在理论与方法上完善与强化对雷神的崇拜。
道教雷法的基本理论,同内丹学一样,仍然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从人身为一小天地的观点出发,道教中人认为,雷法所祈召的雷部神吏,与自身的精气神本为一体。主张以自己内**夫为本,使精气神返归先天,惟元神(一点灵光)为用,始可通神,实现那些人力所不能达到的目的。正如《清微丹诀》中所说:‘正心诚意,神气冲和,故道即法也,法即道也。天将守律,地祇卫门,元辰用事,灵光常存,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初不必许多枝蔓,惟正一字而已,无所不达。’又云:‘法中之要,非专于符,非泥于咒,先以我之正气,合将之灵。……凝则窍妙可见,动则运默可知,神气清明,朗如秋月,静中之妙,法中之玄,其默能知将本居天,合之何也?但居二斗之中,定光之内,吾以神气相贯合得,为将则万病俱消,万邪宾伏。故德者道之符,诚者法之本,道无德不足为道,法非诚不足言法。’即反复强调人的精气神与道德修为在雷法中的重要作用。
这样一来,雷法本身就必须依靠内炼之道为根本。王文卿指出,内丹修持以定息静定为下手功夫,次存想水火交媾,金光运转,存神召将。‘久久行之,日积月累,神气精自然混凝,上可以脱壳朝元,次可长生久视,又其次可以兴云致雨,役电鞭霆,济人利物,何往而不可也。’所谓雷部诸神,皆己身神气所化。如雷部使者五将,‘使者乃元神也,程雍乃元气元精也,五脏之气为五将也。’元神真意一动,雷部诸神即临坛下,便能激动雷霆,大作狂风。
作为神霄派传人的白玉蟾,不仅全面继承了神霄雷法的精义,并且运用自己超群的智能与深刻的体悟,进一步完善了雷法的理论。在他看来,丹道与雷法的基础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体的精气神。他说:‘收气存神,惜精爱己,内炼成丹,外用成法。’这里所说的‘法’,即指雷法而言。并引《老子》之说,以证雷法、丹道之同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一者,气也。天地以气而升降,人身以气而呼吸,能知守一之道,静则金丹,动则霹雳。’由此可见,雷法与丹道本为一源,于己内养则成金丹,于物外用则为雷霆,两者互为体用,融洽无间。
白玉蟾认为,雷法符咒的灵验与否,主要看行法者的内夫,而内夫全赖一心而起作用。他说:‘至道在心,即心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内物转移,终有老死,元和默运,可得长生。……至道之要,至静以凝其神,精思以澈其感,斋戒以应其真,慈惠以成其功,卑柔以存其诚,心无杂念,意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系统地记述了内炼性命的各个环节,并始终抓住了守一明心的关键。他说:‘万法从心生,心即是法,语默与动静,皆法所使然。无疑是真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无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故心合于道,守一通灵,便能作法感召神灵,无一不应。
在回答弟子留元长关于雷部诸神问题时,白玉蟾更把神真神女都说成是精气神所化。他说:‘夫人身中有内三宝,曰精气神是也。神是主,精气是客;吾是主,金童玉女是客。所言神女三千六百及乎三万六千神者,此皆精气所化。……万神一神也,万气一气也,以一而生万,摄万而归一,皆在我之神也。’即使是主宰运化的雷祖,亦是自己元神所化。他说:‘雷神亦元神之应化也。人知动静,则通天澈地,呼风召雷,斩馘邪妖,驱役鬼神,无施不可,即所谓将用自己元神是也。’
显然,白玉蟾这种观点是来自神霄派。如王文卿即曰:‘将者,一气也。出吾之气,以合天之气,一气而生诸气,盖人身所有浊气也,吸在天之清气,混合既毕,必须炼之,夫炼气之气,专恁运用五水五火之功,盖雷不得受炼,其气不神也。’王文卿还把**中出现的感应和自然界的变化相联系。他说:‘当于呼吸上运功夫静定,上验报应。云之出也,其气蒸;雨之至也,其溺急;雨之未至也,其气炎而膀胱之气急;电之动也,其目痒,眼光忽然闪烁;雷之动也,三田沥沥而响,五脏倏忽而鸣。行持之士又当急心火以激之,涌动肾水以冲之,先闭五户,内验五行,此其诀也。’这种以人身模拟天地、天人感应的内功与雷法,似乎带有神秘牵强的意味,但它的出现肯定与气功内炼中所产生的特殊体验与特异功能有关。事实上,一些有相当修持的人确实可以感知自然界的各种变化,他们认为天晴、下雨、起风、打雷、寒暑、炎凉,都可以运用内功手段加以预测。如预测天晴法:‘身中之验,极为紧切。当从戊巳运转一番,使元气一周,再暮后而静定,看内炼如何。如是觉得有报,则心火上炎,胆水沥下,遍身烦蒸,喉中微痒,则天道必晴霁矣。’看来,道教雷法中包含的这些功夫不可简单的否定,也许其中还蕴藏着人类今天尚未认识的许多奥秘。
白玉蟾亦有自己的体会,他说:‘风者,巽也。火者,心也。雷者,胆气也。电亦火也。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气,遍满天地,即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炎炎大火,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雪雹,尽用阴气逆转,存阳先升,阴后降,方知是也。’如祈雨运用之时,‘冷汗先湿左臂,东方雨起;先湿右臂西方雨起;湿于头,南方雨起;湿于肾,北方雨起。’当然,王文卿、白玉蟾等人的这些体悟,常人是难以验证的。但实际上讲的都是人体内气与能量的作用,并涉及到外气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也与内炼中所产生的特异功能有关。
在白玉蟾看来,雷法的修炼在实质与内丹的修炼并无不同,尤其是在初级、中级功夫阶段。如他分坐炼工夫为四段:第一阶段:‘凝神定息,舌拄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片时,存祖气氤氲,绵绵不绝,即两肾中间一点明’,这谓之‘破地召雷法’。第二阶段:‘当一阳初动,存祖气自下丹田,透过尾闾,微微凸胸偃脊,为开下关。觉自夹脊而上,运动辘轳,微微伸中,为开中关。却缩肩昂头,觉过玉京,入泥丸,为开上关。师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祇此是为根。此名开天门也。’继三关、天门开后,继为第三段功夫:‘当觉津液满口,闭息合齿,微微吞咽,如石坠下丹田。师云:华池玉池频吞咽。即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十转回灵,万气齐仙,刀圭,阖辟工夫,皆在此矣。’显然,以上三段功夫均为南宗传统丹法,所引‘师云’即为陈楠所言,皆见于《翠虚篇》。
但第四段功夫,因其包含雷法秘诀,故与南宗传统有别:‘复存祖气在中黄脾宫,结成一团金光,内有一秘字,觉如婴儿未出胞胎之状,咽液存炼,金光结聚,忘机绝念,然后剔开尾闾,涌身复自夹脊双关直上。师云:紫府元君直上奔。心目注射,胸间迸裂,自眉间明堂而开,仰视太虚,金光秘字分明,充塞宇宙,则火炎中使者见。’这里两次提到的‘金光秘字’,传统内丹学中并无此说,这是雷法修持中的特异之处。究其根本,则取自佛教密宗的‘修种子字’法。至于‘使者’,为驱使雷部诸神的真灵,亦为丹道中所无。
与内丹派前辈不同,白玉蟾以其宏大的气度,兼采符咒,外丹之术,以利物济民。当然,在对这些传统道术的运用时,白玉蟾亦以新的思想予之改造、变革。如传统的符咒之术杂乱无序,缺乏内在根据,难以令人信服。白玉蟾则以丹道为基础,重新阐释古老的符咒之术,把符咒之术建立在元气论的基础之上。他说:‘今但专佩一箓,专受一职,专行一法,专判一司文字,于一司将吏前,专用一符一水,不过祇是心与神会,用之则灵耳。’‘咒之意义,贵乎心存目想,则号召将吏,如神明在前之说。’指出符咒的灵验与否,不是在于它的形状、语音、繁简、深浅,而是贵其‘心与神会’、‘心存目想’,即人体精气神的作用。正如上官真人诗曰:‘一笔分明无起止,此是雷霆玄妙理。若能念念不忘吾,三界万神咸顶礼’白玉蟾注解说:‘凡行持须备香案,面南焚香,趺坐,定息凝神,两手雷局,握固,暝目定心,却以两目下视两肾,舌拄上腭,待气定神凝,魂安魄妥,见吾心如太阳,大如车轮,红光赫奕,九芒交射,恍有○○○三字,金光灿然,一吸入至心宫,见心如莲花状,三字在太阳莲花中,微觉玉液水生,即咽下注入心宫,自然如真晶玉露,自莲花内出,下降滴下玄府,如日月之光明,照澈五内。真水滴注,飒飒有声,水火激剥,自然火发风腾,却运自三关,冲焰而起,入中宫祖气根蒂之内。即用意一提,透上玉楼十二重,过刚风浩气,直至八宫之内,众妙之门,日月交映,偏身火热,金光朗耀,光芒四迸,此即金丸也。再运收入中宫,微微咽津纳气,存注祖气穴中,充塞中宫,永镇黄庭,金光迸耀,表里洞明。每日于子午卯酉时中运一次,如此修持,更得明师点化,玄妙渐可成也。’于此可见,书符的内秘完全在于内**夫,祇有平时坚持内炼,有所成就,祖气充溢,金光迸耀,纔能与道合真,感召真灵。
总结以上所述,白玉蟾关于雷法符咒的论述,十分系统、全面,既有理论方面的建树,又有修持、运用功诀的介绍,本属不同教派的南宗内丹法与神霄派的雷法,在他的手中融为一体,毫无间隔。即改变了南宗传统的独善一身的小乘作风,又充实了神霄派雷法缺乏理论根据的弱点。应该肯定,南宋、金元时期丹法与雷法并行于世的盛况,与白玉蟾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丹道、雷法之异同
由于道派传授、文化背景的不同,丹道和雷法本为不相干涉的两大道术。从历史上看,丹道与古代的神仙术、气法、导引、房中、外丹、服饵等仙家方术一脉相承,从来都是以独善其身、追求长生为其理想。而雷法却源出古代的巫术、民间的信仰,与符箓、咒术、祷禳、驱邪、降妖、治病、解厄、祈晴、祈雨等方术紧密相关,有关心民间疾苦、重视社会福祉的大悲心怀。客观地讲,就对社会的影响而言,符咒、雷法一类的道术显然比气法、丹道一类的道术更大,犹如道教符箓派的影响比丹鼎派的影响大一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道教的内丹学需要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发展,道教的符箓学则迫切要求得到理论上的完善,否则内丹与符箓都将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与发展。正是出于这种文化背景,道教的丹道与雷法开始合流,丹道的主要派别南宗与符箓派的重要派别神霄派纔互相传袭,共承衣钵。那么,丹道与雷法有那些共同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下面就此而论。
首先,丹道与雷法的理论基础都是模拟宇宙论的人体生命哲学,这种哲学可用‘人身小天地’一语加以概括。内丹家根据《阴符经》所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之说,认为,人身为一小天地,而与宇宙大天地同一本体,同一运转规律,同一生成程序。如俞琰曰:‘人身首干而腹坤,俨如天地。其二气上升下降,亦如天地。《内指通玄秘诀》云:日月常行黄赤道,众真学此作还丹。其法即与天地无异。’
雷法亦主天人一体之说,王文卿说:‘廓然一气初分,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御风注:‘天地未判时,不过无极、太极耳。既判之后,成乎乾坤,三才定矣,太极藏乎人身之中。《度人经》云: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儒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也。’在天人一体的理论基础上,人天的相互感应更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王文卿指出,五雷者皆元始祖气所化,故役使五雷者,‘以道为体,以法为用,内而修之,斩灭尸鬼,勘合玄机,攒簇五行,合和四象,水火既济,金木交并,日炼月烹,胎脱神化,为高上之仙。外而用之,则斩除妖孽,勘合雷霆,呼吸五气之精,混合五雷之将,所谓中理五气,混合百神,以我元命之神,召彼虚无之神,以我本身之气,合彼虚无之气,加之步罡诀目,秘咒灵符,斡动化机,若合符契,运雷霆于掌中,包天地于身中,曰阳而阳,曰雨而雨,故感应速如影响。’
第二,丹道和雷法的修持,皆以精气神三宝为用。张伯端说:‘夫金丹之道贵乎药物,药物在乎精气神,神始用神光,精始用精华,气即用元气。’白玉蟾亦说:‘人身祇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均主张内炼精气神,以成金丹。正如陈致虚所说:‘其用则精气神,其名则云金丹。’
雷法的修持与运用,亦以精气神为根本灵力。朱执中指出,采之药物,炼以火候,结以成丹,超丹入圣,济世安民。‘其运用之要,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不过炼精成气,炼气成神,炼神合道而已。若有作用,似无作用,归于静定,如龙养珠,如鸡抱卵,可以无心得,不可用心求;可以用心守,不可有心为。’张虚靖天师认为,人有元精、元气、元神,为‘人身三宝’,皆先天一气所化。云:‘一真真外更无真,祖气通灵具此身。道一生三生妙用,元精元气与元神。’‘雷乃先天气化成,诸天先圣总同真。我身一气相关合,同祖同宗贴骨亲。’使己身与天仙同诸一气,心以合神,心即是法,神可通天,即可发动雷机,叱咤雷神,召役兵将,左右风雨。
第三,丹道和雷法皆以性命双修为修持的基本原则。从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张伯端等开始,道教内丹派中无论何宗何派,皆主性命双修。如南宗传人萧廷芝(白玉蟾弟子)发挥张伯端性命之学说:‘夫道也,性与命而已。命者,有生也;性者,万物之始也。夫心者,象日也;肾者,像月也。日月合而成易,千变万变而未尝灭焉。然则肾即仙之道乎!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心即佛之道!感而遂通,盖喜怒哀乐受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纽矣。吁!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穷理尽性而至于命,则性命之道毕矣。’元李道纯亦曰:‘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与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可见,性、命二者名异理同,乃人生命本体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所谓‘本一而用则二也’。这种从性命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方法,是道教哲学的重要特征。
雷法的修持亦必须性命双修,纔能通神达灵。《先天雷晶隐书‧先天一气论》曰:‘性命者,一气之本,首章言之。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人之一身,性命存焉。所以性根命蒂,分乎先天后天。性系生门,寄体于心,自然之道,即先天也。命系肾,寄体于脾,即后天也。’并引张伯端说,强调性命双修的必要:‘性命者,二者不可偏废也。修性而不修命,紫阳所谓“精神属阴,宅舍难固,未免长用迁移之法。”修命而不修性,释氏所谓“炼气精粹,寿千万岁,若不明正觉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第四,丹道和雷法都非常重视真意在修炼、运动中的作用。按张伯端的看法,意指意念活动,是由神发出的,用意念控制精气神三宝合炼,能起到中间媒介的作用,所以称为‘媒’、‘黄婆’。他说:‘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丹之道自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意生于心,然心勿驰于意,则可。’意念的作用贯穿全部炼丹过程,如采药、抽添、进火、温养、沐浴等,皆须以真意作用,以调合三宝。丹经又称此真意为‘真土’,《悟真篇》曰:‘离坎若还无戊巳,虽含四象不成丹。祇缘彼此怀真土,遂使金丹有往还。’金刘志渊解释说:‘盖明土为五行之中,三火之主,统八方,根九气,号真空,空土也。乃种药大釜,产宝元宫,收无影之光,纳八水之液,清净觉地,长明不夜之乡,上综日月鼎,下摄龙虎炉,盗炼乾坤之气,生成离坎之精,此宫受法,无不达于天仙。……长黄芽,生玉药,栽培真造,全借于是兼土者,乃真神,意也。聚三元,功七返,不得阳神之机,不能成造化。若神到此则气应,气到此则神灵,神灵则形显,乃出现无方,随机应静,表土之神用大矣哉。昔长春真人谓寸心直下如能体,便得终身上大罗。是明真土之用。’
雷法则称真意为‘使者’,强调在内炼和施用中真意不可须臾或离。王文卿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正直无私,人返能夺天地造化。盖天地人三才之气贯通,屏息万缘,则与天地相为表里,风雨雷电又何难之有。盖天有日月星光明,可普照天下。人有眼耳鼻,可闻可见识天地间之万物。地有三江五湖、四海五岳四渎,四肢为万物。此身便是大地山河,无所不备矣。吾果能息缘调气,以身中克应,合天地之秘密,仍以我之真意,注想于所行之事,则天地真气随吾意行,定见执应,此万无一失之事。盖吾所生者,意也。善恶皆从意中出。’张虚靖诗曰:‘真心动处合雷机,神合神兮妙更奇。祇此更无差别处,如磁吸铁不相违。’第五,玄关(玄牝)一窍,内丹诸派皆以为最要。张伯端《悟真篇》曰:‘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争得金乌搦兔儿。’元陈虚白《规中指南》论述内丹三要,首阐玄关:‘《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恁玄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古人谓之太极之蒂,先天之柄,虚无之宗,混沌之根,太虚之谷,造化之源,归根窍,复命关,戊巳门,庚辛室,甲乙户,西南乡,真一处,中黄房,丹元府,守一坛,偃月炉,朱砂鼎,龙虎穴,黄婆舍,铅炉土釜,神水华池,帝一神室,灵台绛宫,皆一处也。……崔公谓之贯尾闾、通泥丸,纯阳谓之穷取生身受气初,平叔曰劝君穷取生身处,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意之所由起,故玉蟾又谓之念头动处。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住,神仙无基。’
雷法亦非常重视玄关的作用,称之为‘雷窍’。张善渊《雷霆玄论》曰:‘古先圣贤,穷造化之源,探之奥,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故曰玄关一窍。玄关一窍者,论耳眼口鼻舌,肝心脾肺肾,脐轮、尾闾、膀胱、谷道,两肾中间一穴,脐下一寸三分,明堂、泥丸、关元、气海,皆非也。此窍无边傍,无内外,无前后,无长短,无阔狭,无深浅,无大小,无东西南北之分,无青红黑白之别,不着物,不泥象,不增减,无新无旧,无欠无余。在吾身中之中,为神气之根,虚无之谷,是曰玄牝,实天地交界之间,阴阳混合之蒂。诗诀云:此窍非玄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直上与天通。人能通此一窍,则万窍皆通;动一神,则万神俱动,真雷霆之窍也。贵乎正心诚意,必使精混混而流转,气绵绵而徘徊,神融融而混合,心渊渊而澄清,自然真人出现,如鱼居深渊,浮游守规中是也。如此妙用,其义渊深。师曰:一气鸿蒙,无光无象,五大变化,可道可名,粤从元始法王,悬宝珠于浮黎之初,此义此理也,妙用彰矣。厥后宗师,凡书符篆之先,必聚精合神,于杳冥恍惚之际,运先天一点明灵,随念而升,结三花于顶上,攒两曜于眉间,注睛迸光,作一圆象。此大道也,先天一气也。包罗天地,总括万灵,所谓金光四集,曷敢不临之义也。或书符于纸上,则起干逆转,复归干而止,然后于圆象中,复作一点,妙在其中矣。此阳精也,自己元辰也。晃曜无边,充塞宇宙,然后随意书符于其上,入将布气,发号施令,罔不周备。是知圆象之中,无所不通,无施不可。夫造化此道,修之于内,则聚灵为宝,超凡入圣。施之于外,则调阴奕阳,济人利物。至于驱役雷电,制伏鬼神,抑其容易事也。吁!念头未动,体性湛然,意气纔萌,神当主一,万法千经,莫外于此。’所谓‘圆象’,即是雷窍,与内丹家所说的玄牝、玄关同一。章希肾《雷霆一窍图》曰:‘知此一窍,则冬至、药物、火候、沐浴、脱胎、结体,皆在此矣。此窍雷霆之窍,得之则雷霆之枢机不必外求也。至人用此,所以冲举。’
以上所述五个方面,是丹道与雷法一致之处,显然,雷法在其形成的过程,大量吸取了内丹学的精粹,内丹的理论及功诀,早已融入雷法之中,成为雷法的有机组成部份。那么,雷法与内丹相比,又有什么独特的东西,以有别于内丹呢?下面亦讲三点。
第一,雷法继承了道教传统的符咒之术,并加以合理的改造,这是内丹学所没有的。道教传统的符咒之术缺乏系统,杂乱无序,正如葛洪所指出的那样:‘符皆神明所授。今人用之少验者,由于出来历久,传写之多误故也。又信心不笃,施用之亦不行。又譬之于书字,则符误者,不但无益,将能有害也。’这种杂乱多误的状况普遍存在,再加上符咒之术缺乏内在根据,一味强调迷信的作用,因此难以令人信服。新兴的雷法从一开始,就把符咒之术建立在内丹修炼的基础上,要求施术者必须内功精湛,心怀慈悲,凝神聚气,方可书符。如莫月鼎《书符口诀》曰:‘凡大祈祷书符,必先三二日前,行打坐工夫。当日书符毕,入室打坐,存运功夫,念咒加持,取报应妙,祇在此一符奏效,不可苟简。若寻常书符,却祇消凝神定息,念金光咒、音字咒,存金光满室,万神森列,营目一周,运神光射纸上,结成雷神形状,左手运起雷咒结局,右手执笔,一气勇力,迅笔扫成其形,以速捷为妙,并无散形、咒语,恰有笔法。书毕,恍惚见雷神有飞走之势,金光满纸,舌拄上腭,紧闭一身内外之气,压下太玄祖气,闭极,觉身中之气郁闷无所宽容,便做音,提起音,以双局和眼中神光,打入符中。存雷神乘金光飞腾,不侍焚燎而往矣。以神运灵,以气合形,响应祇在须臾。……符形须是雄勇,聚精会神,神气飞越而书之,体如蝙蝠,翅分八字,笔力劲健,笔力弱则法力弱。疾如飞鸟,一笔扫成。朝斯夕斯,运笔研墨,模写形状,开目俨然如活,默以神会,自然洋洋乎在左右,不可射度。一笔书之,不可再填润,枯燥浓淡,须是一时精神鼓动,气势雄伟,毋生丝毫杂念,毋令片刻间断。吾之心与笔俱运,吾之气与咒俱转,恍惚之间,如见雷神奔走云雾,号令风霆,万神听令,如此行用,万无一失。苟不如之,良由不能聚精会神,感应之妙也。咒气罡诀,抑其末事,道岂在是哉!法岂在是哉!’显然,这种以聚精会神、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符咒之术与汉唐传统符咒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它将符咒与丹道、雷法相配合,强调的是人体精气神的作用。
第二,道教雷法中大量地吸收了佛教密宗的修持方法,这也是宋元内丹学所没有的。密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其正式形成宗派,实始于唐开元年间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史称‘开元三大士’。密宗在教理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其理论前提,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本尊信仰崇拜等为其特征。宣传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手式或身体姿势——(身密)和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道教雷法诸派尤其是神霄一派,即采纳了密宗的‘三密’修持方法,从而丰富了道教传统的内炼学。
在吸收密宗‘语密’方面,道教神霄派大量地采用了密宗的真言梵咒,用于修真达灵。如《先天雷晶隐书》中即收有真言密咒二十余种,其中最为重要的‘天母心咒’,一字不差的取自密宗所传‘摩利支天真言’。其主法天神一为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一为斗母摩利支天大圣,前者为道教之神,后者为密宗之神,从主神、咒语到修持、行法,始终都贯彻着道、密双修的原则,于此可见道教、密宗互相融合之内情。
在‘身密’方面,汉唐的道教十分重视行步的作用,将踏罡步斗作为道教施法最重要的法术,但却忽略了手式的功能,其‘手诀’的招式甚少。因雷法的兴旺,并措鉴密宗的手印之道,道教的诀目也日渐丰富,并与步罡一起,成为道法行持中最重要的形体动作。《道法会元》卷160曰:‘夫步罡者,乘于正气以御物。诀目者,生于神机而运化。修仙炼真,降魔制邪,莫不基之于此。’‘祖师心传诀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于握诀,默运虚无,因目之为诀。’诀目各有名称,大多称某某诀,如本师诀、上清诀、五雷诀、灵官诀等;也有援用密宗之言称为手印或印,如元师印、火铃印、天姥印、伏魔印、紫微印等;少数称局,如雷局。每种诀目都有相应的象征意义,如雷局象征着雷霆,火铃印象征着流火金铃,紫微印象征着紫微大帝,上清诀代表着灵宝天尊,玉清诀代表着元始天尊,太清诀代表着太上老君。由于其取象具体,掐时必须结合行持科仪的具体内容,并常与相应的符、咒、禹步、存想、布气相配合,故道书中又将掐诀与体内气机发动联系起来。郑所南说:‘诀者,窍也。《黄庭经》云:子为人关把盛衰。则手能握一身之造化。掐子则肾水之神盛,掐午则心火之神盛,一一有说,不可尽究。’这样又使掐诀与气功内炼结合在一起。道士诵经、行符、念咒、步罡、结坛、召将、运雷、呼风、唤雨、收邪、气禁、治病、**、祈禳等各个方面都要掐相应的诀目,遂使诀目成为道教法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在‘意密’方面,道教雷法诸派主要吸收了密宗的‘修本尊法’与‘种字法’。如此文前提到的修炼‘金光秘字’,即为密宗‘种字法’在道教内炼法中的演变。类此的修法在雷法文献中经常见到,可证此法亦普遍为道教符箓派所接受。而密宗的修本尊法,在道教中演变为‘变神’法。所谓‘变神’,即指在内炼或施法时候,道人必须进入一种特异的精神状态,即化去自我的存在,转变成为神真,人神合一,‘到此之时,万虑俱寂,元始即我,我即元始,金光灿烂,掣动天地十方。’也就是说,道者就是元始天尊,就是太上老君,就是他所敬奉的尊神。因此,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替天行道,代神运化。《上清玉枢五雷真文‧变神》曰:‘凡行雷法之士,每同驱役呼召,并掐变神诀,叩齿五通,存己身身冠九梁冠,朱衣,蹑朱履,左右有持幢仙人,执节童子,又有捧印捧剑二仙童。次抹四山,左手剔,阳斗向前,阴斗向后。左手握驱邪院印,右手仗三昧火精剑,存香烟化为云雾,雷电霹雳,星光闪动,六丁六甲,五雷五龙,诸司将吏,周布前后,三台北斗,覆己头上,斗柄指前,勿遮己目,默咒曰:帝思帝思,员门会外。玉皇太真,护我身命。去病除邪,使我奉真,永保此生。急急如律令。咒毕,任意行持。’非常明显,这种‘变神’的道功为汉唐道教中所无。传统的道功中有‘存神’,即存思冥想身神及天地之神,但并未合和为一,一个‘变’字,即透露出道教吸收密宗修法的秘密,亦从根本上变革了道教传统的存神法,从而为道教的内炼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第三,雷法的宗旨与内丹不同。内丹学继承仙道的传统,追求个体生命的永存与圆满。葛洪所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最能概括内丹学的宗旨。雷法直系天师道的主脉,主张济世利民,以安邦护国、普渡众生为己任。对此,王文卿指出:‘凡求真慕道之士,不论要妙,形还坏灭。不行符水,功行不达于三天。不 NCAFE 精华,神不清悦,不济疾苦,道果难成。求仙学道欲功行速者,不出斩邪除害,行符咒水,济人利物,广积阴德,精勤香火,遇物思拯,正直无邪,终始如初,则何虑不获轻举矣。’‘凡求仙慕道之士,不炼内丹,形还外灭;不施符水,不达三天;不积阴功,道果难成。’朱执中亦说:‘内则超出三界,外则救济万灵,祈祷雨阳,消弭灾祸,制蛟蜃,救危笃,斩妖精,致风雨于目前,运雷霆于掌上,解九玄七祖之罪,消千生万劫之愆,得之者固守,遇之者夙缘,若能禀戒行持,则三界鬼神拱手听命。’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言雷法的特别之处,亦被元代以来的内丹家吸收了一些,如全真北宗一派,即重自我内丹的修持,亦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与社会的安危。丘处机万里拜会元太祖,‘救亿兆于鼎镬刀锯之间’即充分体现了道教大乘的精神,从而改变了传统内丹家独善其身的作风。许多内丹大师也纷纷施用符咒之术,济民利物。如王重阳为马丹阳治疗头痛,‘咒水与之饮,讫而愈。’马丹阳亦精符咒,曾咒苦水变甘泉,枯树重萌芽,‘芝阳贫士两足俱废,哀甚切,先生咒水与之饮,讫其行如飞。栾武功者久患风痹,百药无功,先生咒果服之,一日顿愈。’在丹家内部,亦传授符箓之道。如王重阳传孙不二,‘授以天符云篆秘诀。’至于雷法中所用的真言和变神法,亦被一些派别采纳,最为典型的是清代以闵小艮为代表的西竺心宗,该派的著作即采撷大量的真言密咒,其内炼法充满了密宗文化的色彩。这些都是雷法对内丹学影响的表现。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72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