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入门级–精品级–珍藏级–收藏级–艺术级
“沃唐卡”评定为“收藏级–艺术级”的唐卡具有收藏和艺术升值潜力价值
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市面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庄子諵譁(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一篇 逍遥游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二篇 齐物论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三篇 养生主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四篇 人间世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五篇 德充符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六篇 大宗师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庄子諵譁:第七篇 应帝王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最后一篇,《庄子》的内七篇是一系列的,有连贯性的,从第一篇《逍遥游》如何解脱,到怎么样悟道、修道,然后到《大宗师》;由得道的完成,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当然,重点偏向于出世,偏向于形而上道,但是它的用,偏向于入世;这就是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这一篇是讲《应帝王》,不是应对的意思,帝王代表了治世的圣人,这是中国旧文化,上古最古老的观念,认为足以领导国家天下的人,非有道之士不可。只有有道之士才可以入世应世,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这与佛家有一个思想是相同的。
我们普通认为,学佛一定是偏重于出世,但真正大乘佛法的重点,是注重入世的,所以注重转轮圣王。转轮圣王的意思,是能够扭转乾坤的治世明王,同佛是一样的。转轮圣王是不世之出,几千年几百年“而后王者兴”,不是常常有的。所以佛说,要十地菩萨才能做到转轮圣王,等于成了佛的人转生入世,才能做治世的明王。同样有一句话,大魔王也要十地菩萨以上,才可以化身为大魔王,那是逆的教化;转轮圣王是顺的教育,这一种观念常常在佛学里被人所忽视,因此总认为佛学是完全出世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同样的,道家的思想,也有相通的道理;尤其《庄子》内七篇,由第一篇的《逍遥游》,到第七篇的《应帝王》,是一个连贯的观念。
《应帝王》开头这一段,是讲人类历史文化的演变,这个观念也就是我们研究人类文化史、社会进化史以及历史哲学,特别要注意的地方。
尧舜以前
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庄子的文章,经常会出人意表,出于大家意料以外的;这一篇文章更是如此,突然来一个啮缺问王倪。王倪是老师,啮缺是学生,都是古代所谓得道的真人。关于这两个人,在《齐物论》里已经出现过,现在再提到他们。啮缺问些什么问题呢?非常妙,《庄子》里头没有说,只讲了结果,“四问而四不知”。
这就值得研究了,为什么不三问三不知?而要四问而四不知?所谓四问代表四方,正反相对的,这就是一个逻辑问题了。任何一件事物,举其一就有正反的两面,也就是二,二有正反两面就是四了。如果拿《易经》的道理讲,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四问而四不知的答案,更妙的在下面:
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这位学生看到老师没有答复一句话,他反而高兴极了,跳起来,赶快跑去告诉一位得道的人,这个人叫蒲衣子。蒲衣子是什么人?是他的太老师,老师的老师,就是王倪的老师。
上古史有一个记载,蒲衣子才只有八岁的时候,舜准备让位给他,请他出来当皇帝。当然这些是幼年才俊啦!中国历史上好几位,所谓甘罗十二岁做秦国的宰相,蒲衣子八岁可以出来当皇帝。所以我们年轻人大可以自豪一番,可惜我们这里还没有八岁可以听懂《庄子》的。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
啮缺来告诉蒲衣子,那么这位太老师蒲衣子一听就说,“而今乃知之乎!”这个“而”,指的就是你,蒲衣子说你到现在才懂啊!唐尧虞舜就是代表夏商周三代,我们有历史资料可查的。首先以孔子开始,对于上古史不敢碰,因为照古老相传,中国传统的文化已经有两百多万年了。我们这个民族史,上古有的许多说法,很多的神话,不敢确定,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可为依据;所以孔子把历史暂时切断,对上古的研究,是从唐尧开始的。
到了近代,西方文化来了,外国人有意毁灭中国文化,甚至我们自己的学者,把三代都切断了,认为都靠不住,好像自己民族的历史愈短愈进步,最好我们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才光荣的样子,这个是非常可笑的事。庄子这里提出来,三代以上“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是谁啊?这个泰字古代写的是“太”,太初。像我们的历史,任何一本古史,开始已经不晓得是谁了,天、地、人谓之三皇,三皇以后就是五帝,三皇五帝以后,黄帝开始才有文化,慢慢才到了三代。
现在这一句话,“有虞氏不及泰氏”,代表了什么思想呢?我们现在有一句话,时代是进步的,这是我们现代人的话,而且是从西方文化观念过来的。但是站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立场来讲,时代是退步的,人类是堕落的,文明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如何把进步和退步这两个观念统一呢?它的矛盾在什么地方呢?
所谓时代是进步的,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讲,社会的形态一天一天都在进步,后世的人比我们现在的人,还要进步,物质还更享受。认为时代是退步的,这是站在精神文明来讲;不但中国如此,西方也是这样。要研究西方文化,必须要推论到宗教方面去。任何一个宗教,都认为人类是在堕落,当然不只吃了苹果以后才堕落。这里提出来有虞氏不及泰氏,因为到了唐尧虞舜的时候,社会已经衰败,不行了。
由这一点可以知道,我们民族文化里最重要的理想的天下国家,是大同思想。大同思想是《礼记·礼运篇》里的一段,是孔子讲的。把《礼运》全篇都研究了,才晓得大同思想是认为人类在堕落,要回到我们原始老祖宗那个社会,那个才是大同的天下。这篇并不是说大同思想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是说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这样一个非常安定的天下;后来是人类自己把社会破坏掉了。所以《礼运篇》一开头就说,孔子吃饱了饭,就站在走廊一个角落,在那里叹气,一个学生看到了就问他说,老师为什么叹气?孔子叹道,人类堕落,没有办法再回到那个境界!《礼运篇》是这样说的。我们读到这里,也认为孔子的感叹很多,就像宋朝词人辛稼轩的诗,所描写的那个味道。
饱饭闲游绕小溪 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 拍碎栏杆人不知
他这首名诗,代表了古今中外一切人的心理。人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想不通了,拍碎栏杆人不知。由于蒲衣子说到泰氏(太初),才说到《礼运篇》大同世界,庄子在《应帝王》这一篇,首先引出来有虞氏不及泰氏的问题。
为何提倡仁义孝慈
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
中国文化诸子百家所标榜的,最好的太平日子,是唐尧虞舜时代。但是在道家的观念,那个时候已经堕落了;不过虽然堕落,还保持我们传统文化一个道德的精神。那个时候的人,尤其是唐尧虞舜这两位圣帝,“其犹藏仁以要人”,“要”不是要求的要,是说没有标榜什么仁义道义的,用不着这些教育。这个仁慈爱人的心理,是人性中本来有的,用不着去教育人发挥仁爱,因为个个都很仁爱。所以这个时候,人性的仁慈爱人之心,还自然含藏在人性的天然里面,大致上一般人都是这个样子。“亦得人矣”,这个时候的人心,文化社会,都是良善的。“而未始出于非人。”唐尧虞舜这个时候,虽然在道家看来,已经算是堕落了,但是还不能说出于非人;就是说没有坏人,善恶是非还没有严格的分别;社会上也很少有不对的人,大致上都对。
讲到这个道理,我们研究哲学的、历史的,特别要注意;我常说,我们的这个民族性是一个问题,包括整个人类的人性,都是非常可怕。因为人性天生都很坏,所以各个宗教,各个文化,各个哲学都是教人如何做好。由于人性缺乏仁义孝慈,所以千古以来的圣人都要人学仁义道德,要孝要慈。
任何一个文化思想,都要先了解当时的时代,譬如我们经常讲民族要团结,可见这个民族不团结;尤其是在国外看到,两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有三派意见。一个人的时候,自己还对自己埋怨一番,吵架一下;或对镜子砸茶杯,出出气。所以说,人性的问题很严重。一个道德的时代,人性不懂教育,所以说要教育;有些国家标榜人道,可见是很不人道,所以才需要人道。凡是一种思想、一种主义,都是药方子,某一种病吃某一种药。孔子开的方子是仁义,老子开的方子是道德,诸子百家都在开方子;可是这个历史永远是毛病百出,各种方子几乎都吃不好,这是人类的悲哀。
这里代表道家思想的蒲衣子说,三代以上还算好的,不算坏。三代以上,我们上古的老祖宗所谓泰氏,泰氏是哪一个?是天皇啊,地皇啊,还是人皇呢?就很难讲。其实这里所讲的泰氏,等于儒家孔孟经常提的先王之道,这个先王是哪一王?先王就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老祖宗先王之道就是王道。
上古人的生活和道行
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
蒲衣子继续说,我们上古老祖宗那个时候,政治文化是道的境界,还不是德!以道家的思想,道衰了才有德,德衰了才有礼,礼衰了才有仁,仁又行不通了才有义,是这样一路下来的。我们上古时候,人都自然不要修道的,个个都在道的境界。人在睡觉的时候,“其卧徐徐”,形容他舒服得很呢!睡得徐徐的,慢慢的。徐徐是怎么样睡法?不知道,其睡徐徐,好像睡得很悠然!现在人睡觉很不悠然,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生活之下,每一分每一秒都紧张,所以现在的人很可怜,连觉都睡不好。上古人睡觉徐徐,也没有限定时间,年轻人最欢迎,可以大睡七八天,没有关系,也没有什么八点钟上班上课啊,更不会讲《庄子》,庄子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呢!“其觉于于”,于于是形容很舒泰,懒洋洋的这个样子。
这两句话代表什么?代表梦觉一如,就是佛学禅宗常讲的醒梦一如。人没有昏迷过,无所谓睡眠,睡眠也是清醒;醒来以后,也没有昏迷,道的境界就是醒梦一如的。所以那个时候的人,善恶是非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佛家要我们学佛的人修到无我,那个时候不谈有我无我,因为个个无我。
无我到什么程度呢?“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你叫我是狗就是狗,你叫我是马就是马,你这个家伙蠢得像牛,好好,牛就牛吧!你这人笨得像狗一样,不错,狗就狗吧!没有关系。就是说,人没有这些名相,没有这些是非善恶的观念,没有差别。所以古人很多的文学词句,或者诗词里常说,呼牛呼马,一任人呼。任人,就是随便你高兴。因为这些名同,什么张三李四,老师大爷,你兄弟你哥子,都是不相干的代号。所以上古的民族,呼牛呼马,一任人呼。那个时代,没有善恶是非,是心境一如的境界。
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三句话,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智。上古人们的智慧,感情纯真没有虛伪,换句话说,骂人也骂得纯真。恭维人也恭维得很自然,所以他的智慧,他的“情信”,都很值得信任,自然大家呼牛呼马都可以嘛!人没有什么不相信别人,也没有什么不相信自己,所以“其知情信”。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道德观念,但是他的道德很真实,“其德甚真”。这个时候,“而未始入于非人”,也没有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时代文化愈到后来,学问知识愈高了,我见愈强;除了我的以外,别人都是错的,都在非人,看别人都不对。他说上古的时候,别人没有什么不对,个个都对,社会自然安定,人类没有是非。
民主自由是道德吗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
肩吾是古代一个神仙,有道之士。在《逍遥游》、《大宗师》都见过他,他去看一个楚国的狂人接舆,这个狂是外号,他像我们小说上济颠和尚一样,假疯子。他名字叫陆接與,他骂过孔子,教训过孔子,《论语》上也提到过这个人,只晓得他是楚狂接舆,狂就是目空一切,道德很高,什么人都不在话下的。道家也认为这位楚狂接舆,是神仙得道之士。狂接舆说:“日中始何以语女?”刚才懂得阴阳八卦的那些人,告诉你些什么?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肩吾说,他对我讲,“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领导人要以自己推及别人,就是儒家所讲的推己及人。“经”是一个直道:推己及人,也就是忠恕之道。“式义度人”是用一个格式,划一个规范,让大家遵守。“义”就是义理,这个义理就是思想问题;所谓仁义啊,道德啊。这里说的“度”,不是佛家讲度人的度,度就是一个规范,规范人家;换句话说,他告诉我一个领导天下国家的人,要推己及人。自己所需要的,别人也需要,订出来一个办法直道而行,立一个大家都适用的规范,去管理一般人,从道的轨道上来做。这样的领导人,“孰敢不听而化诸!”天下哪个人不听你的,不服从你呢!自然受你的感化。
这个故事到底有没有,很难考证,不过庄子提出来《应帝王》的要点,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做领导人,做个好皇帝;君人是领导人,所以叫做应帝王。但是大家要注意啊!如果说这是教我们领导学的,做一个好皇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皇帝;要如何把自己的思想领导起来,就是改正自己的思想,才可能成为一个领导人。
在古代的思想,君是年高有德的,所以称君子。“君”字篆字体的写法,上面这个“尹”字,是拐杖,年纪大了走路靠拐杖。我们现在的手杖是西方化的,只有身体的半截,古代老人拿的拐杖是高高的,那很长的。下面的口字,代表一个人,就是这个嘴巴;这个老人手里拿着拐杖,就是“君”。所以年高有德,足以为大家的榜样的,就是君。除掉做领导人的观念以外,真正的君人,是如何建立自己的人格,给社会上做一个榜样。
他说,一个人能够推己及人,我要吃,别人也要吃,我要穿,别人也要穿,我要发财,别人也要发财;人与人之间,目的都相同,都是相等。所以“以己出经式义度人”,由你自己所需要,想到大众也需要;也就是做一个家长,要教育孩子,就不要忘记自己当孩子的时候,这样才容易懂孩子。可惜我们当了家长以后,就忘记自己当小孩子的时候;所以这个道理,就是讲领导学。陆接舆一听,这是什么话!
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
你看这个狂人疯子,立刻说这是欺骗了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他说真正的领导人,学问如何?“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蚉负山也”。他说用推己及人,忠恕之道来治世,想到我需要,你也需要,这就是自由平等;独裁专制当然谈都不要谈了,如果都讲民主自由,会是真正最高的领导哲学吗?在陆接舆的看法,所谓民主自由,是欺骗道德的思想。他说这样的领导,不会成功的。“其于治天下也”,这样要求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犹涉海凿河”,像是在昆仑山,或喜马拉雅山慢慢挖一条河,挖到东海,那要搞到哪一年啊?永远做不到。
大海本来现成的,当然我们海边人看大海没有什么,如果跑到西北高原一带,告诉他们海有这样大,有这样好玩,他不会相信的。我们当年到了康藏一带,我说海边是我的家乡,海是怎么样,讲了半天都不信;海水舀上来这么一晒就变盐巴,他们说哪有这回事!他们盐巴好困难哦!送他一块小小的盐巴,那像宝贝一样。所以说,想到海里玩,还慢慢挖一条河到海里,那不行!还叫一只蚊子来背一个泰山,背得动吗?这种思想要想领导天下人,做不到的。等于说,推己及人是以民主自由,自我为中心出发,以人文为出发的,这还不好吗?但在道家的观念,这个是天下大乱,等于叫蚊子来背个山,从高山挖河通大海一样的不可能。
天下如何治
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
他说一个圣人治国家治天下,这是代表中国文化,是先王之道。我们传统老祖宗,至少我们古书上认为个个都是圣人,所以我们都是圣人之后。我们老祖宗是圣人贤人,不过我们也是“剩人”,剩下来的剩,剩下来没有用;又是“闲人”,没得用了嘛!我们本来就是“剩闲之流”。我们老祖宗是真圣人。这个圣人之治是如何呢?不是在外形上要求的,所以真正要天下太平,每个人自动自发,要求自己成圣人,不是要求别人。
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
他说真正先王之道,是圣帝明王治天下,不是要求别人的,而是要求自己的。人人自治,真正的自治,每个人变成真圣人。“正而后行”,每人都很正,正己而后正人,这样起作用。“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就是一句话,很实在的,的的确确,做到能做一件事就好了。吃饭嘛,规规矩矩就是吃饭;穿衣服嘛,规规矩矩穿衣服;换句话说,没有那么多花样。人类的智慧聪明学识愈高,花样愈多,人也愈靠不住了。下面是陆接舆的话。
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他说鸟一定高飞,飞得那么高,怕打猎的人用网去抓它。这些鼷鼠、田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不是在普通的山丘打地洞,而是在神丘下打洞。老鼠很精明,在神庙、教堂的山坡下面打洞,一般人不来破坏,不会有人来熏那个洞。打猎的人很高明的,兔子啊,小动物,在洞里不出来,就用烟来熏一熏,它受不了,就跑出来被捉了,所以小老鼠们田鼠们,懂这个道理,洞挖得深深的又在庙的地下。
“而曾二虫之无知”,你想想看,天生万物,都各自有他自己的聪明,不能说鸟同老鼠它们一点聪明没有,它们绝顶的聪明,都晓得避开祸害。可是虽然它已经够聪明,躲开了祸害,唯一不能躲开的是世界上的大混蛋—人。不管地洞打得多深,飞得多高,人都有办法把它抓到。所以我经常说,人讲自己是万物之灵,万物看人是非常讨厌。牛也比我们老实,猪也比我们老实。所以我们讲到中国历史、哲学,在明朝末年,就有人写很多幽默的文章,有一个状元杨升庵写的《二十五史弹词》,就是对历史哲学幽默的反面文章。
还有一本《木皮散客鼓词》,也是对历史一个反批。他从人类开始讲起,他说河里的游鱼犯下了什么罪啊!刮了鳞子还要加上葱花。有一些还要洒上辣椒、姜汁、酱油,把它拿来熏了吃。你看这个人类多讨厌!人最坏了。这个鸟跟老鼠二虫,你说它无知吗?它有最高明的智慧,可是有一个更高智慧的人,反而伤害它的生命。这是第二段,庄子在《应帝王》又挂了两个问题在那里,没有给我们作结论,他好像讲了一半又不讲了,又再来一个。
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这个天根是什么人,就不要研究了,反正有这么一个人。庄子这个名称,天的根,地就是靠他来的,“天根游于殷阳”,殷阳在哪里呢?也不需要考证。阳是代表南方,光的一面谓之阳。天根到殷阳这个地方来玩,到了“蓼水之上”,这个水在哪里呢?也没有固定。这都是他假托的,是四个假托。他碰到一个没得名字的人,“无名人”,就向他请教了。请教什么呢?“请问为天下。”怎么样治天下?拿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怎么样使社会安定,真正成为最好的社会。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预(豫)也!
无名人说,去!就是滚你的。“汝鄙人也”,你这个脏得很的人。“何问之不豫也”,你问问题要问一个好一点的,怎么问那么一个脏的问题,多讨厌的一个问题!要是我们现在一听,有个年轻人请问如何做领袖,如何创事业,我们一定很奖励这个年轻人,认为他很有办法,很有出息,前途无量,后途无穷的。如果碰到这个无名人,嘿,你滚!你真脏得很,要问也问一个好的问题,怎么问治天下这样一个不痛快的问题!
如何成为领导者
天根问如何治天下,答复是一顿骂。下面讲了一个理由:
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这是他的说法。他说我啊!现在自己正“与造物者为人”,与天地合一。这个造物是个代名词,代表能够创造宇宙万物的一个功能。他说我现在正跟能够造万物这个功能合一呢!换句话说,我正在恢复生命的本能。“厌”,有时候也烦起来,烦起来怎么办呢?“则又乘夫莽眇之鸟”,这个鸟是假设的,就是讲天地这个空间、太空。莽是苍苍莽莽,眇是看不见的,就是这么一个鸟。这个鸟并不是真的鸟,后世道家、佛家综合起来说,游于太虚之上,游于虚空之中。“以出六极之外”,六极就是古代所讲的时空的观念,宇宙的观念。东南西北上下谓之六极,超过这个时空以外,到什么地方去玩呢?“而游无何有之乡”,到达一个空都没有的地方,“以处圹垠之野”,“圹垠”也是假托的,有一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到无量无边这个圹野里去玩。
这里有两段观念,第一是说我正跟形而上的道体,能超万物的那个功能合一,正在这个境界里头,懒得答复人世间的事情。得道的人永远都是很舒服吗?有时候蛮讨厌的。讨厌什么?讨厌自己!当我们讨厌自己时,到哪里去玩呢?他说到一个空空洞洞,四顾无人的那个境界里玩。
第二是讲修道的方法,永远做到空的境界。这个修道的方法,他这样形容,是讲什么呢?调心。任何悟道得道的人,有没有烦恼?有烦恼,圣人的烦恼。所以悟道以后必须修道。修个什么呢?调心而已;所以一切的方法,任何佛家、道家、儒家各种的方法,不管怎么样高明的方法,总而言之,一个名词,调心。调整自己的心境。庄子说了这两段的故事。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又复问。
“帛”字是讲道理。他说,你来问我“以治天下”,怎么治理天下的道理,你想用这个仁慈的观念,来感动我的道心吧!就把他骂一顿。这个人被骂了还不死心,“又复问”,又问无名人,他问了什么问题没有讲了。换句话说,他问怎么修道,无名人就讲了一个道理。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我们先来了解原文。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任何的学问,一切的知识,修养的方法,也都是一个名词“调心”,调整我们的心境,使它永远平安,就是这个作用。调心的道理,庄子用的名词是“游心”。
人的个性、心境,喜欢悠游自在,但是人类把自己的思想情绪搞得很紧张,反而不能悠游自在,所以不能逍遥不得自由。“汝游心于淡”,你必须修养调整自己的心境,使心境永远是淡泊的。淡就是没有味道,咸甜苦辣酸都没有,也就是心清如水。我们后世的形容,说得道的人止水澄清,像一片止水一样的安详寂静,这就是淡的境界。这一句话,后世有一句名言,是诸葛亮讲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诸葛亮这两句话,影响后世知识分子的修养非常有力。但是这两句话的思想根源是出于道家,不是儒家;诸葛亮一生的做人从政作风,始终是儒家,可是他的思想修养是道家。因此我们后世人演京戏,扮演诸葛亮,都穿上道家的衣服,一个八卦袍,拿个鸡毛扇子;俗话说拿到鸡毛当令箭,就是从诸葛亮开始的。淡泊以明志这一句话,就是根据《庄子》这里来的,所谓游心于淡。
战国时候,道家思想兴盛,孟子提出来的养气,类同庄子所讲的“合气于漠”。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是有形的;庄子所讲的合气于漠,比有形还要进一层,到达无形。“漠”是无量无边广漠之野。这个漠字,在《逍遥游》里已经提到过。但是这个“气”字,后世一提到道家的“气”字,都走入一个错误的观念,拼命练气功;靠鼻子呼吸之气,哼啊哈啊地练。这是有形的呼吸,不是气,这是空气的气。孟子的养气,与庄子的合气,是什么气呢?是意气;意志那个意,是心念;换句话就是生命的功能,看不见的。呼吸是它的外形,不是气的真形,真形是看不见的。在不呼也不吸的时候,那个静止凝定的阶段,就是气的功能。
大家要想练气的话,先要从这个地方体会。但是自己没办法体会,除非你是得定的人,那么你只有拿别人来体会。怎么体会呢?你看别人睡觉,睡得最熟的时候,呼吸来往常常像拉风箱一样,年轻人没有看到过啦!那也像吹笛子一样,吹进来吹出去,这个鼻子,呼啊吸啊!但是有一度很短暂,完全没有呼吸,那个时候才是真睡着了,一点呼吸都没有。一刹那之间又吸……这么一口,那是吸气了,吸气的时候,差不多脑神经已经清醒了;不过他马上忘记了,觉得自己还在睡觉。所以一个人的真正睡眠,只要有三分钟到五分钟完全睡着了,呼吸到达了完全宁静,比你几个钟头的睡眠还要好。我们虽然在床上睡五六个钟头,而真正睡着的休息,不过几分钟而已;其他的时候,只能算是睡眠中的浪费。而且,那是大昏沉的状态,不过我们习惯了大昏沉,还是觉得很舒服。
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和韩国有一个气功,叫做合气道。什么是合气道?真的合气是不呼不吸,就是佛家讲止观的那个“息”字。不呼也不吸,等于呼吸暂停了,那个是合气。
他说游心于淡的修养方法,是合气于漠,是广漠之野,什么都没有,修养到这个时候,“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人就顺天地自然之理生活着,没有一点私心,无我相,无私心自然就是大公嘛!他没有叫我们要大公。只要人修养到无私,“而天下治矣。”天下自然太平了,何必要有什么方法领导治理天下!所以我们做一个领导别人的人,乃至当一个班长,做一个家长,反正你身上有个长字,有个员字的头衔,就要留意这个。
要如何领导得好呢?只要你做到这三点,第一点,淡泊以明志,游心于淡,自己没有要求,这点我们就做不到;人一定会要求别人的,要做到一切游心于淡才行。第二点,合气于漠,生命的本能修养到空、定的境界,然后起用。第三点,顺乎自然而无私,只要人人无私,这个天下自然大治了。
庄子这一篇很奇怪!三段都挂萝卜干一样,东挂一块,西挂一块,你怎么把它逗拢来做一盘菜呢?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下面又来一个。
聪明努力不一定行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是姓,居是人名,阳子居去看老子,他是老子的学生。“有人于此,向疾强梁”,他描写有一个人,什么人就不管啦!张三李四都不问,有一个人“向疾强梁”,疾不是生病,是脑筋反应得快,第一等聪明,某一个地方一响,他闻一而知十,马上就反应出来。你划一个圈圈,他说是数学上的零,什么都懂马上都晓得。
“强梁”,身体精神非常的健康强壮。这样的人很难找,反应快就是聪明人,反应慢就是笨人;其实天下人的聪明是相等的,没有哪个人笨一点。不过有些人,你一说当下他就明白了;有些人到死的时候才明白,就差那么远!最聪明的人,声音一响,他已经懂了。就像历史上汉高祖,张良用脚在桌子底下一踢,他就明白了。
“物彻”,任何东西,只要眼睛一看,都懂了,透彻得很,
“疏明”,这个胸襟很开阔,万事很明白。这样一个人很可爱,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一个人,一定是跟他的。而且,他不但聪明身体健康,胸襟阔大,气度高雅,又学道不倦。当然不是打坐的修道不倦,打坐哪里会疲倦呢!坐在那里本来是休息呀!这个道是活的道,治世之人真正的道,不是坐在那里死的,是起来能够做事的;在做事的时候,心境又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这是道。
而且这个人又学道不倦,不勉强自己,随时提醒自己在修道,不是被动的,是主动的。这样一个人好不好?当然好。“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这样可以做一个治世的圣人,治世的帝王吧!历史上所描写的唐尧虞舜,或者商汤,或者周文王、周武王,大概可以做到。等而下之的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等人,条件都还不够;因为治世的明王,有天生睿智,是铁打之士,这样才算是一个治世帝王的材料。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
老子说,这个马马虎虎,算是一个人就是了,如果说够得上圣人之道的,他还早呢!“胥易技系”,他说这一种人啊!他已经把人性中不是真的圣情,用过度了,变易了;看起来,与普通人很不一样;他的技术已经散了,不是整体;“劳形”,虽然聪明,这个生命不是完整的,自己很劳苦;庄子也讲“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的名言。巧者,是指能干的人,聪明有学问的人,他们又劳苦烦恼又多。笨笨的一样都不能的,这个人最舒服,也一无所求。“蔬食而遨游”,吃饱了饭菜,一天悠哉游哉,睡睡觉,打打坐,什么事情都可以不干。“泛若不系之舟”,悠哉游哉,吊儿郎当,好像在没有人的船上漂来漂去。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人,不要修道,他已经是道了。懒惰的同学,很可以把这几句抄起来,如果老师叫你交报告的时候,你就写上这是庄子那里学的。所以这个老子就讲了,这样的人,还是“劳形怵心”,他心里头有忧患,随时都觉得不好。
真正的明王之治
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这就是老庄之道,道家的思想。这里庄子引用老子的话,老子有没有说过呢?不知道,不过《庄子》这里是这样说的。刚才老子已经讲过了,他说这样的人,比他为明王,他没有直说这个不行,老子没有下断语;换句话说,这样的人不是人性的自然,他已经把人性雕刻了,加上后天的做假,已经把人性支离破碎了。
再进一步说,“且也”,并且“虎豹之文来田”,老虎、豹子身上长的花纹,皮毛又好又美;“田”,古代叫做田猎,到野外去打猎。为什么猎人非要杀掉虎、豹不可呢?因为它身上的皮好,做了皮袄穿上很暖和,而且花纹很高明,所以老虎、豹子的这条命,是因为身上的皮毛引来残杀而送掉的。
“猨狙之便”,猨狙是猴子里的一种,猴子的种类很多,猨狙身体很灵便,在树上跳来跳去,猴子因为灵便,人把它捉来养,教它变把戏,或者关在动物园。“执斄之狗”,“斄”是斄牛,很笨大的动物,猎狗很精灵,鼻子一闻就找到猎物了。狗因为鼻子很灵敏,所以被人养成猎犬。虎、豹一身都有用,连虎骨、虎牙、骨髓、虎皮,没有哪一样不可以补人的;就像牛一样,从牛奶到牛皮、牛毛,样样有用,就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祸害。猴子因为太聪明被人捉了,聪明的小狗因为嗅觉好,所以被训练打猎,“来藉”就是被人家用绳子拴起来。
“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子说,这样就是高明的皇帝,就是圣帝明王。老子说的这个道理,只能够悟,不能够讲,讲出来很讨厌的。把人变成狗啊!把人变成什么啊!把天下事都变成猎物,这些都是道家的思想。所以逐鹿中原,把国家天下变成猎物,变成虎豹,谁有本事打猎打到了,这个就归你所有了,这一块肉归你吃了;而那些聪明的都变成猎狗,可以看门,能干的变成养的猴子,他所谓圣帝明王,就是一个动物园的园长,而养些高明的动物。意思大致如此,我没有讲完,因为我实在讲不下去,这个内幕不能拉穿的,讲完了就拉穿了;对于历史哲学看通了,太没有味
道,这样叫做明王啊!我向诸位声明,我留了一手。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这个阳子居听到这里,很惊讶,眉毛也皱起来,就问老子,明王治天下怎么治?庄子描写越是高明的人,他用人的办法越是这样。老子讲什么叫明王,高明的领导,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听得阳子居很不是味道,请问他究竟明王治世之道如何。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这都是领导学啊!最高的领导学有好有坏,这还是上级的,不是最上层;最上层的庄子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些治世的明王,秦始皇开始,拿中国历史来讲,秦汉唐宋元明清,都谈不上明王;如果我们拿教育程度来比喻,这一些明王,是我们这个政治研究所一年级的学生,至于上古那些明王,有虞氏、泰氏,是我们政治研究所毕业的学生;至于说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朱元璋等等,是我们政治研究所开除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个比喻。所以现在老子讲的明王之治,那些还在政治研究所一年级的学生,已经那么高明了。
“明王之治”,我告诉你,“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譬如周文王、周武王,加上帮忙的姜太公,周公几个兄弟,就使周朝八百年天不太平。以功劳来说,为老百姓做事的功劳,第一是武功,第二是为老百姓做事,爱人爱天下的功劳,所以说是功盖天下。
“而似”注意这个似字啊,妙就妙在这个似,好像自己不占有,就是老子所讲的,以身为天下先,身先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也就是我们现在民主思想的为民服务。民主思想是西方来的,为民服务,人人也为我服务,是同样道理。所以你肯牺牲自己的,天下自然归心;不肯牺牲自己的,你一个人也活不了。所以人能为大家而生活,自己才有生活,这就是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这个贷是假借。他说,他是借用道德的感化,是爱是仁慈及于万物,“而民弗恃”,人民觉得心理上没什么害怕,觉得这一位领导人,真是为我们,是爱我们的。“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他也用不着标榜自己的功德与声望,而天下个个都喜爱他。
下面一句最重要,历代帝王拿来做秘诀的四个字,“立乎不测”,究竟有多高、多深、多伟大,是你想象不到的,估计不了的。这就是说圣帝明王的心理,你是没有办法去猜测的,因为他立乎不测之地,唯有得道的才做得到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那是真正的道了,真做到了那样可以学道了,游心于无有者也,最后游心在空灵的境界。
庄子对于《应帝王》,四段挂了四个问题在那里,他没有给你联起来。其实每一节他都给你联了起来,这个中间要用思想了,不要被庄子的文章所骗。庄子这一篇《应帝王》,等于是他最好的密宗,那秘密得很!但是他摆在那里你就不懂,你如果把这几段连起来,你就大彻大悟了。不是禅宗那个大彻大悟,对于《应帝王》这一道大彻大悟了,那么入世之道,历史哲学就都搞通了。
神巫给壶子看相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天,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
郑国有一个最了不起的巫师,这个巫师太神化了,比什么教主、法师、活佛、大师,反正比什么老师都高明。这个神巫名叫季咸,能知过去未来。我们人生最需要问的几个问题,这个神巫都知道;“知人之死生存亡”,知道几时你会死,你来生到哪里投生,前生什么变的。他能够知道存亡、成功与失败,国家有没有问题,政权有没有问题,存在与灭亡,他都预先知道。“祸福”,会不会闯祸,买了股票会不会赚,利息会不会跌,这些祸福他清清楚楚。还有一个“寿夭”,活到多大,是不是活到九十九,或者是一百零一,哪一天会死,这几个都是人生大问题,他通通知道。
我们人天天担心的生死存亡,祸福寿夭,这位神巫通通知道。“期以岁月旬日,若神”,他只要告诉你,过十天就死掉,氧气都来不及上,打点滴打水桶也没有用,救不了的,他说你几时死就会死,断得准准的“若神”。所以郑国全国的人看到他就逃,深怕他说一句坏话,或是什么时候要死,所以都吓死了,看到他就逃。
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以道家传统来讲,庄子是列子的徒弟,“见之而心醉”,心里头就迷住了;相信一个人到入迷的程度,像喝醉酒一样,叫做心醉。后来文学有醉心于某人的字句,就是迷到你像喝醉酒一样,糊里糊涂的,又像吃了迷幻药,所以列子见了这个人像吃了迷幻药一样。“以告壶子”,回来给他老师壶子讲,老师,告诉你,这个人有神通。
“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他也很老实告诉壶子,老师呀!我找到一个好老师,我开始以为你老人家的道是最高的,世界上只有你第一!现在我又找到一个第一,你变成第二了;有一个人比你还高,这个人就是季咸,神巫。列子这个学生很老实,不像有些学生,不好意思说;他很直接讲,因为这样才是好学生嘛!这个老师壶子也很直。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壶子说:这样哦!本来你认为我第一,现在我变成第二了。不过壶子说,老弟啊!我早晓得你这个家伙靠不住,我早就留了一手。我告诉你那个道啊!“吾与汝既其文,末既其实”,外表的道是传你一点,真道啊!我还放在口袋里;晓得你靠不住,所以没有传。“而固得道与?”你认为我传了你道吗?我真道没有传你耶!
“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我传你的道等于拿几个母鸡给你,没有给你公鸡,所以永远不会生小鸡,不会有结果的,修不成的,你以为你得道啊!
“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唉!你这个孩子,所以我不能传你道,你晓得吗?我早看你不对劲,所以留了一手。你认为学了道,“与世亢”,亢就是傲慢,一般修道人患这个毛病,认为学成世界上第一了,超越世界,这样就不能修道;佛也好,道也好,越学越谦虚越平凡,才可以学。你学一些道啊!与世亢,这样可以吗?“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因为你觉得自己有道有法,处处保持一脸道气,满嘴道话,嗄……你这个嗯……所以人家一看你就知道你是个修道的。等于我们这里一看,学佛的,一身佛味就来了,这个……很难受。你就是这样,所以给人家一看就知道。嗳!本来我第一,你既然找到另外一个第一,你把那个第一带来给我这个老二看一看。“尝试与来,以予示之”,你叫他来看我。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
第二天,“列子与之见壶子。”列子就把这位第一的老师带来看壶子,才看了一眼,那个家伙就跑出去了。“出而谓列子曰”,告诉列子说,“嘻”!唉呀!不得了,“子之先生死矣!”你的老师要死了,“弗活矣!”活不了,不管中医、西医什么偏方,都治不了。“不以旬数矣!”不到十天,包死无疑!“吾见怪焉”,我看都不敢多看了,要死的人很奇怪,样子一股死相。“见湿灰焉。”像那个死灰一样!灰还淋了水,那还会变成水泥地,哪还有活的呀!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
“列子入,泣涕沾襟以告壶子。”列子还有良心啦!管他第一老师第二老师,总归他叫过老师,所以回来很伤心,鼻涕眼泪一大堆,老师糟糕了,要办丧事了。壶子说,你哭个什么,不要怕。
“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你懂什么!不要怕,刚刚他来,我试他一下,给他看另外一个面孔,给他看一个工夫,就是把气停住了,呼吸也闭了,身上的光芒都收进去了,脸就变成死灰那个样子了;所以看起来没有道,背也驼起来了,一副怪像。我现一个神通的工夫给他看看,他就看不懂了。你不是说他能知过去未来吗?这一下他就不知道了嘛!我刚才显示的是地文之道。“萌乎”,现一点点东西给他看看,“不震不正”没有活动,死的;邪的不正,正的东西是活的,震的东西是永远在活动。要注意啊!反面就看出来懂了,这是庄子的密宗哦!不震,所以说你们打坐修道,不要认为身上抖动就是震,不是这个意思,震是代表活的。再看郭象对这一段的注解。
萌然不动,亦不自正,与枯木同其不华,湿灰均于寂魄,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夫至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渊默。渊默之与水流,天行之与地止,其于不为而自尔,一也。今季咸见其尸居而坐忘,即为之将死,睹其神动而天随因谓之有生,诚应不以心而理自玄,符与变化升降而以世为量,然后足为物主,而顺时无极,故非相者所测耳。此应帝王之大意也。
“萌然不动,亦不自正,与枯木同其不华,湿灰均于寂魄,此乃至人无感之时也。”所以工夫就是入定,到这个境界同外界,所谓内外隔绝了,无感之时也。“夫至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其行也水流”,做事的时候,行云流水。“其止也渊默,渊默之与水流,天行之与地止,其于不为而自尔,一也。”
“今季咸见其尸居而坐忘,即谓之将死,睹其神动而天随因谓之有生,诚应不以心而理自玄,符与变化升降而以世为量,然后足为物主而顺时无极,故非相者所测耳。此应帝王之大意也”。入定的人,像尸体一样,坐在那儿尸居,“坐忘”,他已经空了。尸居也是一种定喔!不是每一种定都是这样,这种在道家叫做入地文之定,地仙之定。他说今季咸看到壶子尸居,这个人像尸体一样坐在那里,坐忘,好像人已经阳神出窍了,离开了身体。因此你看相是看不出来的。
《应帝王》这一段,列子的老师壶子,我们拿普通的一个俗语来讲,正在弓神巫斗法呢!拿小说的口吻来讲,壶子表示了一个修道的境界,给这位神巫看,神巫就说他马上要死了。下面回到《庄子》本文,壶子告诉列子。
壶子的境界
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杜德机”是庄子造的名词,在庄子以前,中国其他的书上没有。所谓杜,就是关门。德,就是一切活动的作用,如果把这个机关关起来,这一切就关闭了。这个关闭的道理呢!如果我们拿实际修养的工夫来说,就是一个普通学道的人,达到气住脉停,气也住了,脉也停的程度。杜德机不止是气住脉停而已,譬如说把呼吸的气停止了,血液都不流行了,脉搏不跳了,这是生理上的工夫。这种生理上的工夫,不只得到禅定的人做得到,有许多练气功的,练武功或者练瑜珈术的人,也可以做到;可是不能算是气住脉停的最高境界,不能算是禅定的境界。
所谓禅定境界,气住脉停还算容易,但是思想念头都关闭了却很难;比气住脉停还要难。思想完全关闭了,呼吸几乎完全停止了,血脉也不流行了,全身脉搏都停止了。这种身心的配行,就是杜德机的境界。现在我们把杜德机实在的这个情形,向诸位解释清楚。杜德机这个名称,在中国的文学上,经常出现,很多诗词,以及古人写的文章经常引用。现在这个壶子告诉列子,那个神巫看了他就跑,因为当时我给他看的是地文境界,以天、地、人三个符号做标准,我这一次给他看我的工夫修养境界是地文。所谓地是阴的,纯阴的,不是阳的,因此他吩咐列子,“尝又与来。”他说你呀,再陪他来看我。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
第二天列子又陪他来看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神巫出来对列子说,今天好了,很幸运,你的老师总算碰到我,这条命有救了;“全然有生矣!”今天看一下有了生机不会死,都是我的功劳,因为他看了我一下。这也是现在人常说的,是我的加被,是我的感应,或者我念个咒子把他弄好了;都是把功归之于自己的办法。神巫还说我现在看到他,“见其杜权矣”,杜权不同于杜德机。杜就是关闭,所以我们读古书,常常读到杜门谢客,就是关起门来不见客的意思。他说上次看到他快要死了,完全关闭了,今天暂时还有一条生机有救了。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
列子听了这个话很高兴,回来给他老师报告。壶子说,“乡吾示之以天壤”,中国文化许多古书上,这个“乡”字同“向”,有许多地方通用,就是刚刚。他说,我刚刚表现给他看的是“天壤”,就是向上升的,阳气上来向高空走,上天的境界。
“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我们要注意!这就是修养三步的工夫,杜德机是地文之学,完全进入阴的境界,定下去什么都没有。像庄子那么明白地讲,对我们学佛修禅定的人有很大的帮助;换句话说,我们普通一个人修养很向往入定。其实真正的入定,拿中国文化的道理说,是阴境界,正是关闭。所谓修道成功,拿道家观念来讲,是要纯阳之体,是纯阳的境界;纯阳的境界不是关闭,是开发的,等于佛家所讲的大圆镜智,佛光普照的那个道理。
但是,要阳气真正地发起,必须要经过阴境界才行。因为阴极则阳生,所以静到极点,才能真正发起那个动;那个动不是大动,是静中自动,就是升华的境界。庄子写到这个地方,也等于说,把这些境界的实际情形,都泄露给我们了。他说到了这个境界是“名实不入”,这个名,代表一切外界的现象;实,代表外界一切我们认为真实的环境。换句话说,到了这个境界,所谓“名实不入”,不是内外隔绝,而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影响,虽然过来,但这个心不动,是自然的不动念,不是有意的控制。
普通要修养到不动心,把念头完全控制到不动心,已经非常困难;即使做到了,也正是地文的境界,是阴境界。即使到达阴境界的最高点,对于道的修养还没有影子呢!只是初步摸到而已!等到了“天文”的境界,所谓“天壤”的境界,阴极阳生的时候,就是名实不入。如果再加上两个字,就是名实不入于中;不是心脏脑子这个中,这个中是抽象的,等于是本体自性。
名实不入于中,“而机发于踵”。这个时候的机,也包括了气。不过,气不完全是机,在这一句中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修气脉。普通我们修道学佛的,现在很流行注重修气脉;气是气,但是要注意,不是修鼻子呼吸的气;鼻子呼吸的气是气的最初步。因为这个气没有什么可修的,大家拼命练气功的要特别注意,因为这个气是往来的,是生灭的,一下进来,一下出去。吸进来尽力地把它控制不呼出去,呼出去了又要停住不吸进来,那样也不过多停留一点点时间而已!你工夫再高,停留时间再久,它仍然是一来一去。
所以,认为呼吸之气就是生命的气,完全错了。因为这个气,有生有灭,有来有往,所以修息修气,就是一生一灭。其间那个生灭的本能,那个作用才叫做气。原理上是如此,也是事实,大家自己去体会。所以机发于踵所指的这个气,就是我们讲气脉的气。
至于修脉呢,比气又更进一步了。脉不是血管,也离不开每一个微血管的神经,那是它的初步。真正的脉还不是微血管神经,而是我们生命同宇宙之间的交流、交通的,看不到,是无形无象的,可是有这么一个作用;只有拿自己本身做试验,修养工夫到达的时候,自然会知道。所以修气修脉,修成功了,就是庄子所讲的这个机了,机关这个机,就有把握了。“而机发于踵”。气脉,都是从脚底心发动的;这一点我们常常强调,非常重要。所以《庄子》内七篇之中,在《齐物论》、《逍遥游》也都说过;普通人的呼吸只到肺部,或在喉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呼吸往来,所以普通人活到若干时间一定会死的。
但是至人,得道的人之息,每一呼吸都到达脚底心,这个就是机发于踵。所以我们这个脚后跟、脚底心非常重要。尤其是脚底心,古人讲的至理名言:“精从足底生”这个精,不是指精虫卵脏那个精,而是精神的精,就是生命的本来。精从足底生,是精神的生命,所以说机发于踵。
列子的老师壶子讲,“是殆见吾善者机也”,他说这个人总算看到了一点,也懂一点了,肴相嘛!这个人总算会看了;看到我善的好的一面。善是代表阳,我们中国讲修养的说,为善最乐,那不是理论,而是实际的事;人真正做了善事,会非常快乐的。快乐不是高兴喔!高兴还不算快乐。因为善的思想代表阳,阳机就充满,生机就充满。做坏事,忧愁苦虑,是代表阴,或者恶事越做越多,就会阴气越来越重。普通看相的也看得出来。所以他说这个人总算见到我善的一面,看到阳机发动了。因此,他又告诉列子,“尝又与来”,你再叫他来,这是第二次。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
第二天,列子又陪他来看壶子。看了壶子出来说,你这位老师啊,莫名其妙,这个人不正常,一下这样一下那样,不整齐,不划一,颠颠倒倒。“吾无得而相焉。”我看不透了,我没有办法看他的相了。“试齐,且复相之”,慢慢来,等他不颠倒了,正常的时候,我再来看。
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吾乡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
列子就进来向壶子报告。壶子说三个了,一个杜德机,一个善者机,现在讲一个衡气机。他说,我刚刚表示给他看的是太冲。学中国医学的《黄帝内经》,有讲到冲脉,也可以代表密宗讲的中脉。“太冲”就是上下贯通,天人一贯,他说我刚刚给他看的是站在中道的道理。如果离开气脉身体的问题,拿哲学观念的中道来讲,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所以他看不出来形而上道的境界。“太冲莫胜”,是没有任何可以超过它的;这就是空嘛!是真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可以比较,只有空没有办法比较,空就是空了,没有比较了,所以说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这个衡是平衡的意思,就是平等平等,平等圆满的意思。他说他刚刚总算看到,我在如佛家所说的万法平等,万念皆空的境界了。
庄子又说了一个故事,《应帝王》这一篇非常妙,一节一节都是故事,没有一个地方完全做结论的。其实结论就在这个题目应帝王;换句话说,结论也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自己用智慧去做结论吧!应帝王也就是入世之道。
壶子说修道
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
这一节,壶子拿流水来形容,研究唯识学的同学,正好作一个参考。唯识学讲,我们生命根本的第八阿赖耶识,所谓“一切种子如瀑流”,如一股流水一样。我们现在插进来研究这个问题,拿水来做比方的,不但儒释道三家,很多宗教教主,讲到人性的问题,心理现状,乃至生命的问题时,都拿流水来作比喻,作解释。这又是个问题,也是非常有趣而且高深的问题。
现在来看本文,壶子告诉列子说,“鲵桓之审为渊”,这是大鱼在那里游动,“审”就是很准很久,在熟练的地方游动,慢慢这个地方形成一个深渊;因为鱼在游动,水在波动,每一秒都在动,由于波动的力量,慢慢把那个地方挖空了,挖得很深。水很深的地方就是一种渊。
“止水之审为渊”,还有一种水,是很有力的从上游下来,冲到最后最深的地方,由于水冲击久了,形成一个深潭,这两种,一个是活动的,一个是死的,等于呆的。
“流水之审为渊”,这一种渊是流动的水经过之处,在那个地方打转,水打转的地方也形成渊。譬如我们到新店,我记得好像有那么个地方,有发电机在那里,那里的水就是深渊。许多青年游水,碰到那个水流就沉下去了,水在旋转下面就是一个深渊。他形容了三个深渊,一个是活动的水,一个是止水,一个是旋转的水。他说,实际上流水构成的深渊,“渊有九名”,仔细的分别有九种,“此处三焉”。他说我只给你讲三个地方、三种现象。他又不作结论,让你自己参!自己去研究,去想。
壶子把水说了三种状况,表现了三种工夫、三种修养的境界;他告诉列子要注意,水变成深渊有九个,不过大原则提了三个。所以我们研究心性修养之术,也是最高的哲学,如果不做工夫,只作学术研究,这些东西非常有趣。
譬如中国的《易经》只讲到八卦,有一卦是卦不出来的卦,那是第九卦,没得卦;后人叫太极,叫真空。这个是讲八卦的现象。同样的,释迦牟尼佛讲心性之道,讲唯识的八识,实际上有九识,第九识叫阿摩罗识,白净识。那是七七八八,七八九,都很妙的。最近大家不是在研究唯识吗?唯识最重要的也是三渊,与庄子讲的三渊相通,“流水之审为渊”,相等于第六意识;“止水之审为渊”,等于第八阿赖耶识;“鲵桓之审为渊”是第七识。所以我们就深深地感觉到,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
世界上任何人,学问修养到了最高的境界,达到形而上那个真理的地方,只有语言、文字表达的差别,所得的道是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两个就不叫真理,真理是绝对性的。有一位同学写论文,把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认为是宋儒的话,事实上是宋儒引用古人的话。列子这几句话,《淮南子》上也提到过,不过那个时候的东方西方,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现在这个空间更扩大了。接着还有一幕,“尝又与来”,你再叫他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第二天,列子又陪这位有神通的神巫来了。“立未定,自失而走。”他一看到这个壶子啊,站都站不住了,慌了,回头就跑掉了;壶子叫他的徒弟列子,你去追他来。列子跑去追这个神通的人,追不到了,回转来向老师报告说:可惜了,追不到,跑掉了。这个文字里头很妙,嗯!“已灭矣”,就是这个人追不到了,走掉了,“已失矣”,丧失了,溜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庄子好像专门在玩弄文字,仔细研究一下,这不是玩弄文字,而是三个阶段。换句话说,人生什么东西都同这个神巫一样,追不到的,已灭矣!没有影子了,每一件事情,我们讲的话也是一样;已失矣,永远不会回来了,怎么抓也抓不回来了!抓不到的。三个阶段,就是看不见,丧失,永远抓不回来。这也是代表一个现实,无论什么东西,神通你也追不到,神巫也追不到。所以庄子的文章,这一次这样讲,也许下一次另外一个方式来讲,又变了,如珠子走盘,非常妙。所以这三个阶段,也等于哲学上经常用的三支法,过去、现在、未来。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壶子就告诉列子,“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我刚才给他表示,宇宙万有之前,“未始”就是无始以前的那个东西,形而上道,“吾宗”就是道的境界,至高无上道。“吾与之虚而委蛇”,我们文学上经常用的,给人家讲假话,应酬一下,就是用庄子虚而委蛇这四个字,虚而委蛇就是似真似幻。这个话真的解释起来,就是佛学的名词,如梦如幻,如真如实,也不真也不实。他说我给他看的是个影子,这也表示我们现实的世界,与我们现实的生命,以及我们现在活着的身心,都是虚而委蛇,都是个影子。他当然看不懂嘛!“不知其谁何”,就是参不透嘛!
所以啊,西方或者日本的朋友们,认为禅宗是穿了佛教的外衣,实际上是老庄的东西出来的;他们有些著作,也验之出处,有凭有据。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老庄这些术语,禅宗的大师们太熟了,文学境界又好,所以弘扬佛法的道理时,把那个术语改变成老庄的话来讲。譬如讲,从明朝以后清朝一两百年以来,禅宗所流行的参话头“念佛是谁”,就跟庄子“不知其谁何”这一句有关。
我们人的这个作用,能够讲话,能够听声音,吃饭走路,以及能够思想,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究竟是谁?或者我是谁?实在找不出来我是谁!身体不是我,但是属于我的使用权,使用几十年,两百年,五百年都可以,毕竟是借来给我们用的,可是没有主权永远占有。那么这个我,究竟是谁呢?
我看过一本武侠小说,有一个人,就给这个话问疯了的,永远疯了,走路两个脚飘起来,头在下面似的,碰到人就问我是谁?我是谁?工夫都用不出来,参禅参疯了的。不知其谁何?你真能够找出来,天下问题都能找出来了,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像日本、美国,许多的学者,研究中国的禅,碰到这个的时候,都认为是庄子里头出来的。这一种理论最先是日本方面出现,因为日本有些老先生们,对于《老子》、《庄子》,熟的人还不少。
十几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碰到好几位老教授,虽然我也不会讲日本话,他们也不会讲中国话,大家在一起谈得很开心,不过手里都是拿笔和白纸,古文一写,拿过去一看,他就懂了;他也拿来中国诗啊,都作得很好,觉得一点没有什么困难。由于他们对老庄很熟,所以认为禅受老庄的影响太大,这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壶子接着说一个道理。
“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这几句话更妙,他先讲说我刚刚给他看的,是无始以来形而上这个道。道是看不见的,他看到我变成影子了,看一切境界都是影子了,都是如梦如幻的境界。一个人看到如梦如幻,突然看到脱离现实太远,害怕了,逃掉了;他说他连自己都忘掉了,所以都吓死了。实际上,列子出去追不到人说的话:“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意思就是这个神巫已经完全被壶子吓死了,追不到了。
“因以为弟靡”,什么叫“弟靡”?这是《庄子》里特有、独见的,其他所有文学里没有见到。弟靡这个东西,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佛学一个名词,游戏三昧。他说懂了道的人,处在这世界如梦如幻,一切皆在游戏中,连生死都是游戏,现实的事更是游戏,没有哪一点不是游戏,不必那么去认真;换句话说,你认真也无妨,认真也是游戏,不认真也是游戏。你在这个世界上游戏一场,这是一个共有的、共同的波流。
在这个大汤圆的地球上,幸而生了我们这些生物,这些生物里头,也有我们这些穿衣服的生物,这些生物就在这里莫名其妙地搞了几千万年,实际上就是在这个儿童乐园里玩,都在游戏,没有哪个是究竟,所以“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这个生命懂了虚而委蛇,懂了道以后,并不可悲喔!像流水一样,那么优美,永远地过去了,不断地还有流水来。
不要听到流水就很悲观,这个水流去了,追不回来,但是这个水源永远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实,最初那一点水从哪里来?同样道理,不知其谁何?还找不出来;最初那一点火从哪里来,也找不出来!最初那一点火若是从太阳来,那个太阳最初又是从哪里来呢?这个虚空里的太阳,多得很呢!最初那一个哪里来?最初的最初,你不要怕来源没有了,总归有来,也总归不断地去。所以啊!一切都是游戏,如幻三昧。“故逃也”,因此他逃掉了,他看不懂道的境界、道的作用;连有神通的人都看不懂的。
列子闭门修行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列子本来对于老师壶子有点怀疑,认为三个头白磕了,红包也白给了,很想离师别抱另外投师而去。现在壶子表示了这三关,这也等于禅宗的三关,这三个境界一显,道理一说,列子心中想糟了,原来老师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学到!所以心中很难过。这不是灰心,那就是惭愧也加不上了,觉得自己窝囊透了,等于白跟老师那么多年!干脆!不玩聪明了,回家去,老老实实闭关三年,给太太当下男去;就是什么都听太太的。所以说世界上怕老婆的第一等人,就是从列子开始的。回去给太太煮饭,当然那个时候没有电锅啦!什么都没有,很辛苦,他就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做家务。
这是代表规规矩矩做一个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道。如果说,我不会做饭,要想办法学会做;不会做衣服,那你就要想办法学会。人嘛,活到老就是这一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列子三年做到什么呢?“食豕如食人”,无论吃肉,吃豆腐,吃菜,都是一样的,味道没有分别了,他吃到猪肉都觉得像吃人肉一样,很难过,所以他当然吃素了嘛!否则他学了三年,吃猪肉都觉得吃人肉一样,他干脆再过一年要去吃人了,不是比以前还更糟糕吗?所以是荤的素的没有分别了。学道最难是男女饮食,列子对饮食没有分别了,当然对男女也没有分别了,给太太做下男也无所谓,人人一切平等,不然自己觉得大丈夫,那个威风也没有了。
应帝王就在这里,入世就在这个地方;这里头是应帝王啊!上面说得天花乱坠,但是有很多好的道理,形而上的道,修养的道,都有。你说应帝王在哪里?他没有给我们下结论;其实结论就在这里。庄子所表达的,要有得道的境界,先从逍遥游开始,他把这个道形容得那么大,天都装不下,虚空都装不下。庄子吹牛之大,大得像水牛黄牛的皮都包不住的;讲到那个小,说得连影子都找不到。他道也讲了,怎么修养也讲了,最后是大宗师,但要道成功了才是大宗师!你当大师也好,大法师也好,都要救世救人,成了佛也要度众生,度众生就要入世。入世怎么样度人呢?就是庄子这里所说的,规规矩矩做一个人。下面告诉你入世的道理,也就是应帝王。
列子回家给太太煮饭,“于事无与亲”,这是应帝王第一个秘诀,入世的秘诀。有道之士到这个世界做人做事,做任何事都是无与亲,不亲。不亲是什么?就是佛学里的不执著,不抓得很牢。该做生意就去做,人生应该做的就去做,做完了,行云流水,游戏人间;一切善事都做,做完了不执著,不抓得很牢。对自己生命更不要抓得很牢;年纪大了,总有一天再见,再见就再见,没有什么关系,一切听其自然,万事不执著,这样才能够入世。
“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佛家讲不执著,讲无我,庄子讲无与亲,孔子也是一样啊!孔子同佛的说法相同;他说“毋意”,就是不要主观。“毋必”,不要必然;“毋固”,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不要只有我;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孔子的四大法门。等于佛在《金刚经》上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以我看来,这三位老师,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因为都差不多呀!假使把孔老夫子的头发剃光,坐在释迦牟尼佛的位子上,讲孔子讲的这些话,不都是一样吗?他两位说法多么相同啊!
再说“雕琢复朴”,我们的人生都在雕琢这两个字上,一般的人生都在雕琢。人生下来本来很朴素自然的,后天的环境教育种种的影响,把自己雕琢了,刻上许多花纹,要变成这样那样。以修道的立场来看,许多后天的知识,一概都没有用,这是对形而上道的立场来讲。所以人生命本来很长,结果变成短命!活一百年已经认为很了不起了;活不长的原因,是把自己雕琢坏了。雕琢就是花样。我们的学问知识,今天讲《庄子》,听《庄子》,都是我们的花样。人的花样太多了,什么庄子、老子,又是唯识唯心,都是雕琢,都不对;把雕琢去掉,恢复到父母刚刚生的那个本来才对。老庄只讲到父母生以后,他不像佛法禅宗,提到了父母未生以前;要追究未生之前,那会把你找死了,人也找疯了。
老庄不愿意这样,再不雕琢你了,只讲父母既生以后,刚生下来那个婴儿冥然无知的状态。婴儿是无知吗?他是全知全能!那个是朴实的境界;所以老庄要把雕琢去掉,恢复朴实的境界。“块然独以其形立。”块然是个形容,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块肉嘛!骨头架子上很多的肉,并且又挂了些花样,叫做心肝脾肺肾,脸上也雕琢起来,刻了眼睛耳朵,反正都被雕琢了。我们要恢复到原来的一个人。块然,就是这一个,独以其形立,活着就是活着。
所以我们许多哲学的问题,到庄子都没有用了,对学问,对什么人生观啦,没有什么叫观的,人生就叫做人生。有一次在学校里讲哲学,同学给我出一个题目“人生以什么为目的”,要我去讲。我常常做冒昧的事,都不准备,因为准备很痛苦,自己要雕琢;等一上了讲台,我说这个题目出错了,人生以什么为目的?什么叫目的?今天我们大家来,诸位的目的来捧场,凑热闹,听《庄子》,我的目的在吹这个庄子,好听一点叫做讲《庄子》,这是一个目的。如果我们问你当时来投胎的时候,是以什么目的来的?谁也没有目的啊!所以这个题目错了。我说这个题目的本身就是答案,人生以什么为目的?人生以人生为目的,这就很好了嘛!这也讲完了,本来就是如此,这就是庄子块然独以其形立的道理。人生就是以人生为目的。如果你说人生应该如何如何,唉!你又来雕琢了嘛!不要雕琢吧!人生就以人生为目的,很快活的耶!既无欢喜亦无悲,这就好了。
“纷而封哉”,他说人不懂这个道理,不晓得人生就是人生,不晓得块然独以其形立。人家骂你好蠢,蠢跟聪明本来差不多嘛!也没有关系,你聪明也不过是吃饭,我笨一点也是吃饭。而且笨人比聪明人还好一点,免得生胃病,也不会得神经病,所以何必纷纭呢!都是自己找些烦恼纷扰。一纷扰,找些雕琢东西,“纷而封哉”,自己把自己封闭了。关到一个范围里去了,封闭了。“一以是终。”所以自己不要加上烦恼,不要雕琢纷纭,不要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固定的形态。我们把固定的形态,叫做人格,自己不要把自己画成一个格格,规到一个范围里。
如果说没有人格,那就乱来吗?更不能乱来!乱来就更纷了嘛!更混乱了。所谓善者不可为,恶事更不做,因为恶是更乱了。所以恶给自己的烦恼损害,比善还要厉害;雕琢得也更为厉害。懂了这个道理,善不可为,恶业更不能为。所以不可以纷而封,一以是终,就是一以贯之,开始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讲的,人生以人生为目的,就是这样,开始如此,始终无始无终。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
“无为名尸”,这个尸字是尸体的尸,人死了没有灵魂,叫尸体。我们中国文化骂人,如果拿薪水,什么事都不做,我们形容他“尸位素餐”,就是死人占据那个位子,光晓得吃饭,饭桶一个。如果讲难听一点,像乡下人骂人,说这个家伙占到茅房不屙屎。大家在外面要进去,你老是在厕所里,关着门,这就叫尸位素餐。无为名尸就是不要为了求名,为了名利,而成为虚名的奴隶。我们现在社会上的明星,或者追求知名度的人,出名之后就变成尸体了,到处请你去亮相,天天对着那个摄影机,照得眼睛都坏了,这就是被名困住了;千万不要为名尸啊,不要被名困住了。
“无为谋府”,“谋”就是谋略,千万不要打主意,动脑筋。动脑筋就是雕琢,你就要短命,所以不要打主意动脑筋去整人家。这个“府”字就是很大很深,千万不要打主意谋算别人,人生要很自然地活下去。“无为事任”,不要为任何的事情勉强去做;叫你不要挑责任,是说叫你不要执著,应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如果什么事情都不挑责任,那你干什么的啊?列子还会跑去给太太做饭呢!做饭也是责任啊!这个“任”,就是应该做的事情做了,就是不执著。“无为知主。”这个知就是智,不要认为自己学问高,又聪明。“体尽无穷”,要体会这个生命,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不管有知识,没有知识,每人的生命都很宝贵,都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能够晓得自己那个真正的生命,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那么你来入世可以为应帝王了。
“而游无朕”。古代皇帝都自称朕,朕就是“我”,古人的吾、余、我、朕都是同样的字。所以中国字,有人很讨厌,因为言语文字不同,有些话到现在我们也不懂,像湖北话、湖南话、广东话、北方话,言语没有统一过;可是各地有各地的我字,等于山东人叫“俺”,什么“咱”,都是代表我。古代这个朕字也是代表我,中原、西北高原一代的音,现在念成朕啦,而游无朕,就是无我,做事处事都要无我。
入世应帝王
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这样一来,这个人生有什么意思呢?大有意思!因为这样的人,才真认清楚自己的人生,才会尊重自己的生命。“尽其所受乎天”,上天给我们一个生命,多么宝贵呢!我们要善于让这个生命,很自然地活下去,活到我们该走路的时候赶快就跑路,不要占着位子不走。尽其所受乎天,把上天给我们这个生命很自然、很舒服、很珍惜地活下去。“而无见得”,但是,活是活下去,我们光屁股来的,最后走的时候还是光光的走。赤裸裸的,来去无牵挂,而无见得,也没有什么属于我的,一切都归之自然。不但外物是天地生的,最后还归于天地,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肉体,也是天地生的,最后也要还之于天地,这是自然之理。“亦虚而已”,就是很空灵,很自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
内七篇到这里,一篇大结论,但是,你不要看着容易,觉得这个道理很有意思,你就是做不到!我们人生,我经常说有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我们人。这十二个字是我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看庄子这些道理,我们一听非常有理,只是做不到。要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对不起,从《逍遥游》第一篇开始,就要有这个道的修养;有这个道的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这样,所以说很难。相反的说,你如果在道理上认通了,一个人没有道的修养,但是能够做到这个样子的话,至人之道也都得到了,自然就会成功了。所以正反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庄子做结论。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道的最高境界。至人,得道的人,“用心若镜”,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这样。所有事物到镜子前面一照,一定有影像,但是如梦如幻。镜子照人,你马上就体会那个境界。自己看镜子里头的我,立刻会忘掉自己这个身体;不过要注意,不要常看,如果昼夜看镜子,只要七天七夜,这个人马上会离开这个身体了。这个不是绝对,而是非常可能,这是道家有的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不能轻易用,一个人在镜子里看自己,只要看镜子的影子,就体会到我们现在这个生命,的确是如梦中生。
现在这个秘诀露了,本来不露的,被一位朋友问了半天,才说出来,他去一试验,也体会进去了。所以用镜子处世,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叫我们处世做人,有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照镜子就有,一切事物过去了,镜子不留痕迹,这个就是佛家讲的大圆镜智了,也就是明镜亦非台的道理。“不将不逆”这四个字,儒家程明道《定性书》也用上,得道人处这个世界,不将不逆。既不执著,也不欢迎,也不拒绝。你说我今天倒霉,遭遇一件很不痛快的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啊,不差一件不痛快的事情,否则生活太单凋了。那个不痛快来了也不拒绝,因为人需要一点不痛快点缀,不痛快过后来个痛快,你不晓得多高兴呢!所以一定要这么调剂一下。
“应而不藏”,就是镜子照东西一样,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心中不藏。因此一切恩怨是非,过去不留;不是没有是非善恶,而是过去不留,此心很平静。“故能胜物而不伤”,能修养到这样才能入世。这一段很重要,尤其现在工商业的社会,大家生活忙碌,自己已经不是一个真人了。我们这些在工商业时代的人,二十一世纪的人,父母生下来那个人,一长大,那个原来的人跑掉了,后来活着的是假人,不是至人;都被物质环境忙碌得昏了头。要想真抓住自己是个人,应付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必须要懂庄子这一段《应帝王》,入世能够“胜物”,不被物质所打垮,不被物质环境所诱惑。“胜物而不伤”,不会伤害到自己,我还是我。
这一段就是《庄子》的精彩部分,我们平常研究《庄子》,一翻开来,总把一条鱼变成大鹏鸟,看起来很精彩,其实那个一点都不精彩!那是电影广告,是序幕,真正的精彩在《应帝王》这一段,把出世之道,入世之道,都讲完全了。下面庄子的习惯,还有个话头,吊在下面给你参。
浑沌啊浑沌
南海之帝为鲦,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现在一般人讲话,你这个事情太疏忽了,现在写成疏远的疏,照古文写,应该写这个“鲦”,太鲦忽了。鲦忽是句俗语,来源是说“南海之帝”,庄子很少提到“东西”,所以东西是我们提出来的,南子提“东西精华协会”,像东西;庄子只提南北,“南海之帝”,南海有个皇帝。帝者,就是代表主宰,他的名字叫“鲦”,北海呢!这个主宰名字叫“忽”,这两个都是宇宙的主宰,不过分在南北极,分区而治,他们不要竞选的,天生就是如此。
“中央之帝为浑沌”,中央有一个皇帝,这个主宰为浑沌,不是我们吃的馄饨,这是道家所讲的浑沌。这个浑沌就是阴阳混在一起。其实我们吃的馄饨,原始就是这个观念来的。所以肉啊,菜啊,面粉包在一起,就是浑沌的意思,这种样子叫浑沌。
鲦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南北方这两个鲦忽,听起名字,这两个人很鲦忽,很冒昧;换句话说,我们把鲦的别号叫冒,忽的别号叫昧,两个人合起来就叫冒昧,冒昧就叫鲦忽。这两个冒失鬼啊,经常在中央老板浑沌那里碰面。“浑沌待之甚善”,他们来,这个浑沌当然就请吃馄饨啦!那就感情很好。两个人就觉得这个浑沌太好了,鲦与忽就讲了:
鲦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两个人就说这个浑沌,天天对我们那么好,吃了那么多了,我们总要报答他,想了半天,想到了,“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世界上的人多聪明!人为什么脑筋聪明,因为头上有七个洞,有脑筋思想,脸上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鼻子可以呼吸,嘴巴可以吃,这些多重要呢!浑沌这个家伙啊,像个汤圆一样圆的,他没有开窍,我们唯有一个办法报答他,就是使他开窍。“此独无有”,他可惜啊,我们这位老兄浑沌就是太浑沌了,也就是混蛋的意思。“尝试凿之。”鲦忽他们要给浑沌开一个窍,所以这两位老兄,就到工具店买一个工具箱,开始工作。“日凿一窍”,一天给他开一个窍,“七日”,七天眼耳鼻舌身都开了窍,七个洞都开了。“而浑沌死。”而浑沌就死掉了。浑沌死掉就变面包了。这一下完了!庄子呀!就是那么幽默;所以读《庄子》,有时候我们读得会笑,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你要写风趣的文章,就要学庄子。
这一段也是非常有名的故事。所以,你们打坐的人,有时候静到气脉浑然入定了,第一步,就要得浑沌的境界,这是道家的术语。真得到浑沌境界的时候,那是真正定,不是昏沉定,六根不动了,内外隔绝了,本身里头的气脉也不动了,气脉都通了嘛,再不能打开了。如果你想再把气脉什么的,使它河车转动啊,任督二脉打开啊!那中间浑沌就死掉了。修道入定,必须要进入浑沌的境界,才是修道的基础,然后慢慢才能够阳神出窍。所以一般修气,转河车,修三脉七轮,为了什么?为了回到那个卖“浑沌”的家里去;那样,得道的基础就有了。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留言唐卡编码以及您接收邮件的电子邮箱地址,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