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七集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七集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入门级–精品级–珍藏级–收藏级–艺术级

“沃唐卡”评定为“收藏级–艺术级”的唐卡具有收藏和艺术升值潜力价值

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市面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楞严经讲座(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上次讲到六入根尘相对,所起的作用,那么佛现在说到六入等等非因缘非自然,那么过去也有人提出来一个疑问,现在也有同学提出来这个问题,佛说的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这是佛说的,都是因缘所生。那么这里批驳了,非因缘,非自然。

有一年我在一个庙里正好吃了饭经过那里,听到有两位出家人正在吵正在争论,一个说我讲错了,非因缘非自然讲错了,一个人说没有讲错,两人在吵,我经过那里,听到很有趣,听了一下我就过去了,我没有管。不过我后来告诉另外一个人,我说他们俩个在争啊,非因缘非自然性不是我讲的,佛说的呀,那么佛也说错了?现在同样有一位同学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个问题啊。佛法讲缘生,

所谓在后世般若宗的,经常提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有中道观,中道就是不落于有,也不执著于空,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是名中道。那么这也是般若的中观正见。中是个名称了,因为空是一边,有也是一边,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所谓不落在一边就称中道。这是佛过世以后六七百年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

象我们普通的《金刚经》也是般若。那么龙树菩萨同时著一本书叫《中论》,有人比方我们中国文化《大学》《中庸》,《中论》我们中文也有翻译的,翻译成偈子。譬如,中论一个偈子很重要。“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这是《中论》的一个偈子,一个纲要,我们先了解这个文字。因缘讲因缘缘生的,诸法不自生,宇宙万有的现象: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综合拢来叫法,佛学的名词。就是一切事情、一切东西,一切理论、逻辑的思考综合起来谓之法。那我们现在观念简单明了就叫它宇宙万有并不是自己来的,不是自然来的。

譬如人,我要生一个儿子,生不出来。这个鸡自己莫明其妙生个蛋可以孵小鸡的,生不出来,都有因缘,都有原因的。 一颗种子不种在地下,不会发芽,不会抽枝,再不会结果,要土壤、日光、空气、水、泥巴种种因缘凑合。所以一切法不是自生。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萨造的,所以也不从他生。我的生命,人生人,我们小的时候讲笑话,我们乡下小的时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不是自生的,各有所来的,不是他生的,也不是共生。所谓因缘自然和合而做,不是共生的。但是也不是无因而来的,都有前因后果的,所以佛法叫做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一切万有生而不生所以叫无生。你看宇宙几千万年,我们看历史啊,看人类历史看到那个兴衰成败,可以看到人喜怒哀乐,很难过、很高兴,但是历史都过去了,都没有了;宇宙万有闹了几千万亿年几百万亿年,佛经一句话犹如昨梦,犹如昨天做的梦一样都过去了,了不可得,没有一点痕迹留下来,所以生而无生。但是要注意啊,龙树菩萨讲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无生就是性空的,因缘所生都不牢固的,偶然暂时的存在,过后就没有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

《中论》的开始,你们找龙树菩萨的中论看,非空非有,缘起性空。但是注意哟,他是讲诸法一切万有的现象,但是本体形而上这个本体,能生万有那个东西啊,生而不生,等于说没有动过。一切万有的变化,它没有变化,变来变去他自性空的,现在《楞严经》讨论的也是这个。因为这本经啊,虽然不是大经。象《大般若经》一共一部经六百卷,《华严经》一部八十卷,还是小的,整个的没有翻译过来,现在也没有了。要翻译出来不晓得一万两万卷不一定。

这个《楞严经》十卷,我们现在刚刚开始还是在第二卷第二部分,虽然不算很大的经典。千万注意啊,中国的书叫卷?顺便告诉你们年青同学为什么叫卷?我们从秦汉时代发明了纸张,以前是雕刻,我们中国的文字用笔雕刻在骨头上,后来发明了笔、纸,把这个文字用笔写在纸上,一条很长,最后写完把它卷起来,叫一卷。譬如说假使画关公关老爷看兵书,也拿着我们精装的书,拉着胡子这样看,这张画画得再好一毛钱都不值,关公要看兵书那个时候还是用卷,卷拢来的,还是这个样子拉起来看,卷拢来。或者一只手拿着个圆筒也可以,结果有些画关公画,还装钉得很好啊,这样翻过来,那个时候没有这样装钉,所以书叫卷。后来我们用了这个名词,所以写一篇论文一样,到一个相当的阶段一个段落叫做一卷。

那么现在第二卷了,因为这个经典太多了,我们读书读经往往看很多的书啊,看了后面已经忘记了前面了,等于我们走路爬山一样,从哪里入口忘记了,最后在山上迷路了,读书也会是这样。不相信,我想你们读书啊,一本书读完了,整个的全书的由头到尾的精华统统抓住了,这个系统在哪里就很难了,要一点读书的头脑。《楞严经》同样的,佛问阿难要他明心见性追求生命本来那个形而上道,阿难有没有犯了戒,佛没有责备他,问都不问,就问他你为什么出家?为什么看色还动心,临事还会动心。动心的那个能在哪里?不问你动心不动心,动心、不动心两个都是现象,等于有和空,他不管你现象,叫你追出那个生命最高的根本—形而上道,这一点要注意。

因为讨论了形而上道,所以告诉他本非因缘,那个本体第一义谛,本体—明心见性那个生命的功能能生万有的那个,它不属于因缘。因缘是个现象,现象是因缘生的,并不是否认了因缘生,因缘生是对的,现象界都是因缘生的。

现在不讲现象界,讲最根本的,那个不属于因缘,也非自然,这个道理。他从开始起讲形而上明心见性,对于心起的作用他不管,这个经典的重点在这里。现在我们拿到这个重点,上次六入讲到眼睛了,现在讲耳朵。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和外界的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进入,我们眼睛一看了好的,今天上街看了一个好的东西,钱不够,可惜很想买,现在坐在这里还是想到那个东西,因为眼睛看到了、喜欢了、进入了。耳朵听到了人家恭维我的话很高兴,骂我很气,进入了,所谓六入,根尘进入这个作用。现在讲六入,上次讲到眼入。现在讲耳入,要耳根听进来,我们听了人家讲话,社会人类事非就是这样来的呀,他讲我不好,我生气,我要报复他,就是这样,其实那个话讲过了都空了,都没有事。现在说明这个问题,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譬如,这是比喻,比喻限定为比喻啊,不要把喻当成真事啊。我说比喻啊,那个烧饼啊有月亮那么大,烧饼是烧饼,月亮是月亮,不要把月亮当烧饼啊,那就把比喻用错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你看你们读国文的或者中国现在有没有这个课本不知道了,几十年都没有看了。过去诸葛亮的《出师表》,好象在初中高中都有。《出师表》你看诸葛亮对刘备的儿子讲得很不客气啊,因为他是干爹的身份,虽然是宰相,他是干爹。他讲刘备的儿子不可引喻失意,可见刘备的儿子有思想很滑头很会讲话,引喻失义就是就是用的意义不对,烧饼有月亮那么大,不要把月亮拿来当烧饼啊。可见这个皇帝干儿子不大乖,跟这个干爹俩经常辩论,辩论经常引喻失意,喜欢用逻辑讲比喻,结果把原意丧失了,这个你们看啊。现在讲比如,就是这个比方,“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个是重点,大家马上可以试验,现场也可以试验,你们平常回去试试也没有关系,不好意思回去试,好意思现在来。比如有一个人拿两个指头把耳朵蒙住,就是这样蒙住。把耳朵蒙住了,“耳根劳故”,耳根气给它蒙住了,蒙住了疲劳了,就是紧张了,这里用“劳”字。拿现在医学说,紧张了,气不通了嘛。“头中作声”我们把手一蒙到耳朵里头嗡嗡就有声音了,因为气不通了嘛。身体这九个洞都要通气的,不只九个洞了,每个毛细孔都是洞,要跟空气俩个通的呀。他说这样一来呀,耳朵里有声音了。“兼耳与劳”包括你的耳朵、包括耳朵蒙住里头那个嗡嗡的声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那个声音本来没有,因为我们拿手把它蒙住了,气走不通了。等于我们这个太平洋上,就是上面空气的热力、太阳的热能太高了,那么高空有冷气,热气上去了,被气压住了,有了台风了,嗡嗡这个声音一样的。“兼耳与劳”,这个耳朵本来就是假的了,何况耳朵里头这个器官听觉发生这个紧张疲劳的现象,他说这两样东西并不是承认这个声音没有啊,有啊。当我们耳朵蒙住了,嗡嗡嗡有这个声音啊,但是这个声音是幻像,偶然的,暂时的,是尘劳的现象,是宇宙间偶发的现象。能听到声音的,能知道现在耳朵塞了的,那一个没有声音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菩提代表自性,菩提者梵文发音,中文叫觉也,自觉自悟出的自性。“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瞪:等于眼睛瞪久了就发生一种幻觉了,耳朵蒙久产生幻觉。等于你们有些打坐的坐到后面。耳朵里好象本省那个夜里那个卖茶的,那个叫的那个声音发出来了。

不管你修外道、佛法、密宗,显教都不管,只要你打坐久了,会有这个境界,不稀奇,因这那个气机通过后脑通过视觉神经的时候,你那个神经气脉有障碍,有闭塞了,它要钻通以前,发这个声音,你根本不要理它。修道家的人,噢,这是功夫啊,道家书上你看看叫脑后鹫鸣,“吱”尖的声音。那么有些人认为功夫来了,还有道家认为气脉阳气通了,管它阳也好阴也好,那是说后脑部分气脉没有走通。你们现在的要懂得科学啊,眼、耳、鼻是一科啊,你看看医生眼耳鼻喉科,眼科现在把它分开了,耳鼻喉是连着的,耳同喉咙鼻子那是通的,中间的通道,这个通道走不通了,那个自来水管一样,水不通,有一点点空,那个水要通过去“哧”这样的声音,里头也是一样。所以这是偶发的现象,不要理它,噢 这个功夫啊,不过你耳朵会做鬼叫而已嘛,有什么了不起,功夫如果说是这样。过了这一关就没有了,那个耳朵更清净了,更好了。耳聋了,耳朵老年聋了都会恢复不聋了,那就是气通了。所以佛在这里讲“兼耳与劳”,劳就是发这些怪的声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换句话都是假相、幻相。所谓幻相并不是完全否认,有这个现象,不过你不要把它当成是真实,就是这个意思。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他说我们这个耳朵听觉的作用,佛把声音在古代二三千年以前很科学了,佛讲得很科学了。他把所有的声音归纳两个现象,我们现在听到冷气机响,听到的这个声音叫做听到动相,相就是现象,动的现象;假使冷气机都关掉了,这里一点声音都没有,街上马路上车子什么声音都没有,你说我们还听到听不到啊?听到啊,听到什么?听到静相,什么都没有,那个时候很可怕啊,因为我们的耳朵听有声的听惯了,到一个地方听到完全没有声音,一个人把你丢到那个高山顶上,喜马拉雅山顶上或者把你丢到山洞里头去,什么声音都听不到,你会吓死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那个是静态,我们听到是动态,相就是态。所以我们耳朵他归纳起来,“因于动静两种妄尘”我们不听动态的时候,听的是静态,中间没有休息过。所以一动一静两种妄尘,所谓妄尘就是万有物理世界的假相,听到有声音叫做动态,听不到声音的时候叫做静态,这两种是物理世界所发生的假相,“发闻居中”他说听有声音叫动态,听不到没有声音叫静态,那个能听动态的能听静态的那一个功能,“发闻”发生听的作用的那个也不在动上也不在静上,“居中”在这个中间起的作用,“发闻居中,吸此尘相”可是我们习惯了,我们这个生命、人生生命习惯了,把这个听进声音来,声音过了把那个观念还留着。

譬如说今天有个人,假使尤其男女青年碰到,哎呀,你好英俊,好漂亮啊,那个动相那一句话狗屁一样早放过了。他坐在这里听《楞严经》还想到在笑啊,真讲得好,讲我漂亮英俊。就是“吸此尘相”吸铁石一样把那个现象吸牢了,心理作用,吸此尘相。那么“名听闻性,”是后天的作用,心理作用把那个声音的作用这个人讲我好讲我坏,心理还在怀念那一句话,那句话是听闻。说你怎么晓得他讲你好?我听到的嘛。你现在听听看,他算不定背后在骂你呢。可是当场他听到,他就自己意识上就吸进来了,这个就叫听动听静这个作用。

听闻性不是讲明心见性,不是形而上那个性,是听觉的性能,在唯识学就叫耳识的作用,唯识所以不取用什么性啊,这些都很少用,这个就是眼识,耳识,这是耳识发生的作用。声音听进来了,当然我想到他恭维我,他对我很好,已经不是耳识,不是听闻的作用,意识起的作用了,等一下佛会讲到意识的。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阿难你要知道,能听到动态的,能听到静态的,那个能听的那个性能“此闻”,它不属于动,也不属于静,离开了动、静两种现象毕竟无体,它无自性。同唯识讲的一样,无自性,那么般若呢叫做性空。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有一个动态它就听到了,它没有死亡,不生也不死,同时也不是耳根里头出的,因为耳朵的本身是一个细胞神经构成的,这个耳朵同木耳一样,它这个上面没有装的发音器啊,只有吸收的那个功能,这三个上面都不是。“如是闻体,本无自性”所以能听的作用最高的自性空的,空性。所以空性你不要去守一个空嘛,所以你修观世音法门你拼命要听声音,“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你陀了半天陀到哪里去了?管你佛陀啊还是陀佛啊,声音没有了,它就听不见了,就空了,静态来就守在静态上,静态过了动态上。他说能闻之体,本无自性。无自性不是讲明心见性啊,他讲听觉的功能,缘起性空,无自性。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又空自闻。何关汝入。”但是佛又关照一下,你不要抓到,那我懂了,这个自性,明心见性这个性是空的,空是个名词,不是这个虚空,这个虚空是物理的虚空。你假使认为听声音作用从虚空中出来,“有闻成性,即非虚空”那个空既然能够听了有作用了,就不叫做空了,它叫做有了,它只要起了作用就不叫空了,叫做有了。“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只要有听够有听到它就变成一个功能了,是个性能了,就不叫做虚空了。再说“又空自闻”再说虚空能够听声音的话,虚空自己听这套。“何关汝入”那同你耳朵有什么相关呢?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阿难,你要清楚,这就是参话头啊,叫你打起坐来一个一个分析自己哟,正思维,把自己观察清楚就这个就是叫做正观,止观的般若正观,你要把自己观察清楚。下面他就教你正观,“是故,当知”所以你应该知道,“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耳朵听一切声音本来空的,即非属于因缘的作用,也非属于自然而来。最后最高的原则都是自性的功能,就是这一段。所以我们听了这一段注意哟,你们将来念佛打坐听到,呀,菩萨跟我讲话,还有些坐到,有个鬼呀跟着我天天跟我讲话。你赶快去扎两针就好了,那是脑神经听觉神经这里有一点毛病,稍稍调整一下就好了,千万不要信菩萨跟你讲,你等一下就变萨菩了。就糟糕了,神通的第二号老弟就来找你了,神通的二号神经啊,千万不要信。你记住佛的话,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佛在《金刚经》也提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就是这个道理。自性如来不是在色相上,不在音声上。这是《金刚经》上佛说的,这是讲到耳入虚妄,跟下来佛说鼻子了,鼻入,呼吸。做气功的、讲止观的、修安那般那的做出入息的,要注意了。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譬如有人把鼻子很紧急的用气功的方法抽气。

“畜久成劳。闻有冷触。”把鼻子拼命倒抽冷气,这样抽,你鼻子有冷气进来、凉气进来,同体温两样的,新的空气给你吸进来就凉的感觉。

“则于鼻中。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兼鼻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你要注意哟,那个练气功的人把鼻子拼命,嗯,气进来了,呵–我的气好长啊。然后把鼻子抽进来,你看我的气已经到了丹田,嗯,到了足底心。其实啊气没有到那里,那个里头的感觉是意识的感觉作用。气归气,两回事,气有没有进来?有进来,不是你那里气都通到那一边去了,后面有个感觉的作用,这个要研究过再讲了。他说把鼻子吸气进来就有凉气的感觉。新的空气进来,因触的分别,鼻子进来接触了空气就有感觉了。有了感觉这个空气我们意识上有了这个分别:觉得鼻子嗯,我今天感冒了不通,现在我鼻子通了,通和塞、虚和实。鼻子很通的感觉到气进来很大,很虚的。鼻子有了鼻涕,或者有了感冒了不通,觉得实在,糟糕了我感冒伤风了。如是就有这种现象。“乃至诸香臭气”鼻子吸进来闻到香的、臭的、辣的各种味道,这些是现象界的作用,这是因缘生的。“兼鼻与劳”但是这种现象,因缘所生的鼻子这个神经的敏感,“同是菩提瞪发劳相”都是我们觉性自性菩提发生的一种变相,所发生的一种现象。

“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因为鼻子通、不通这两个生理的作用,这样生理的作用二种妄尘。通与不通是假相,感冒了就不通,鼻子有了其他的毛病也不通,医好了就通,所以这两种现象的妄相,虚妄不实。但是我们感觉到鼻子通不通,发生这个作用的那个自性,“发闻居中”在这个中间在通不通中间,“吸此尘象,名嗅闻性”知道通与不通,那个是鼻子能呼吸的那个性能,那个作用。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他说你看这是偶然的感觉状态啊,鼻子空气一吸进来,通、不通有了现象才有感觉,没有现象它没有作用,离了通与塞这两种现象,“毕竟无体”它无自性,自性空的,它无自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所以能够知道鼻子呼吸的通与不通,也不属于通也不属于鼻子塞,

“非于根出。”不是鼻子的作用,“不于空生。”也不是空中来的。下面同上面同样的道理,

“何以故”,什么理由?“若从通来。塞自随灭。云何知塞。”假使从鼻子通的时候来,鼻子闭着的时候就没有作用了,他怎么晓得自己现在鼻子塞到了?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这也是一样的道理,

“云何发明香臭等触。”如果因鼻子塞了起这个作用,那么鼻子通达的时候它就不起作用了?同样道理,佛就一句话带过去了,闻各种香味臭味这个理论也是一样,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假使说鼻子就是鼻子,就是两个洞,这两个洞都是自然会有通气的作用,他说为什么有时候并没有生个鼻瘤啊,感冒了就会缩紧了,就会闭塞了呢?

“如是闻体。本无自性。”闻:能够鼻子能够呼吸的那个机关那个作用,它没有固定独立自己的作用,整体都是整体的生命功能这个自体所起的作用。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假使虚空中来,那个虚空的作用会碰到自己的鼻子,同以前所讲的都一样。

“空自有闻。何关汝入。”假使虚空有能呼吸的作用,那么同你的鼻子有什么相关呢?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是一样道理,我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都是一样,我们是否要跳过去。多数同意吧,我们把它跳过去了,我们讨论一下意。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即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之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一节我们研究一下,有用处的。讲我们的思想,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前面管它耳鼻喉科都不要了,我们现在学心理科。他说人的现象,“劳倦则眠”疲劳了睡觉。“睡熟便寤”,觉睡饱了睡够了就醒了。“寤”不是完全醒,有一点将醒未醒,头脑清楚了。疲劳睡觉,睡够就醒了,这是一个现象,就是我们现在医学讲脑神经作用了。

“览尘斯忆。失忆为忘。”览尘,看了前面,看书啊,接触了事情,跟外界一接触,外界的一切现象在佛学的名词,注意一个名词叫尘劳,这个现象注意啊,这个尘就是代表尘劳,那么拿我们现在来讲外界一切的现象。“览尘斯忆”眼睛接触外界一切了,就有记忆力,我看过某人,哎,我认识啊,很多年前哪里见过的。“失记为忘”失去了记忆就叫做忘记,记不住了叫忘记。见过的东西记得住啊叫记忆,记不住叫忘记,这个忘记,记得到、记不到。一下要睡,睡够了就醒,没有谈到做梦啊,这里不谈,两头,做梦在中间不谈了,专门讨论。

“是其颠倒生住异灭,”怎么讲法呢?先解决四个字,佛学讲人生境界四个过程,我们这个人的生,生、老、病、死。人的生命叫生老病死,物理世界不叫生老病死叫生、住、异、灭。生就是形成了,这个现象形成;住就是存在;异就是变化,现在人文科学理论上有个新名词,叫做异化,哪一种思想的异化,其实啊乱造名词,就是古人的变化,现在的新名词叫做异化。生出来存在,异就变化了,异化。灭:最后没有,四种现象。人生呢就是生老病死,物理世界是生住异灭,我们这个生命变化就是这样,一天到晚生老病死。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思想、感受、感情也好、思想也好,也离不开这四个现象,生住异灭,所以感情都是靠不住的,思想也是靠不住的。一下有了感情慢慢会变去了,永远有那个感情多没有意思啊?它非变了不可,变了以后又有一个意思,意思以后没有意思,没有意思又有意思,就是那么在乱变叫做颠倒众生。颠倒众生明明晓得他“我爱你”那是我害你呀,他讲错了一个声音,你听见我爱你而已啊,可是你爱呀,爱者就是害。所以爱有多深翻过来恨就有多深,爱得热得快,冷得也快,那靠不住的,什么爱呀爱啊,我爱你啊,是颠倒众生有骗人的话,不是骗人哟,是自欺的话。所以世上人只做了三件事,做一辈子自欺,欺人,被人欺。就是自骗,骗人,给人家骗,就这样活了一辈子,一辈子是谁都做了这三件事,这就叫颠倒众生,都在生住异灭中。

“吸习中归”把这个习惯性的,疲劳了睡觉,睡了醒,醒了就乱想,把这个习惯性的变成真实,假的当成真的,颠倒众生,吸习中归。

“不相逾越,”自己还很有次序,你说你不要睡嘛,这个疲劳了不睡,噢,那违反卫生原则啊,那有人永远不睡也死不了啊!众生颠倒。那个习惯了很可怕,心理作用。

“称意之根”这种习惯我们普通就叫它意识,佛学这里叫意之根,现在新的名词叫意识形态了。哲学上就叫形成一个思想观念,也叫观念,也叫观点,也叫思想,名称多得很,讲来讲去都是那个东西,现在广告学的招牌,讲一个新名称就把你们骗到了,称意之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实际上我们这个能够思想的意识作用,同意识所起的各种心理事相的心理状态都是个假相,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自己欺骗自己,都是自性所起的,菩提瞪发劳相,尘劳烦恼的作用,自找烦恼。为什么原因呢?

“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由于生灭二种妄尘,我们意识思想只有两种现象,一下这个思想来生出来了,一下没有了,这个思等于想一下就没有了,生同灭。所以在意识上看很清楚,刚刚这个思想一来,等一下没有了,生灭两种现象、妄尘。

“集知居中”那么这两种现象累积起来这个习气,我们意识觉得知道有这个作用。

“吸撮内尘”慢慢累积起来,吸铁石一样,累积久了变成脑筋内在的一种思想,牢固的思想。

“见闻逆流”所以眼睛看见耳朵听来,都归到思想的上面,意识上来,倒转来流,回到心里头。其实你找找看,把我们能够思想的,现在我讲话就是我的意识起作用,在思想透过这个喉咙、牙齿、声带作用讲出来给大家听到。你们诸位现在思想是六根不起作用,就是脑神经思想,我讲的话你的思想都一样,生灭,一下就没有了。你回转来找那个能够思想那个意识的根,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逆流”倒转来找一下,那个来源在哪里?这个意识思想的来源,逆流而上,从它根根找一下,找不出来,统统是空的。这个意识思想等于天上的浮云一样,偶然起一下就散掉了,就没有了,云散了一点影子都没有。所以我们那个宋代的诗人苏东坡,他的名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一件事情过了,春天里做梦一下,过了一点影子都没有,再也找不回来了。就是这个样子。“见闻逆流”你找一下它,“事如春梦了无痕。”那么这个地方呢?什么都没有。

“流不及地”,你把意识之流,意识象一股瀑流水一样,一个思想接一个思想,你找一下它的来根啊,找找找,所谓禅宗止观参话头,就向这里参,结果把意识根参断了,切断了,所谓三际托空。三际托空就是前际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思想没有起来,中间没有,一片空灵,这个时候定住啊,那是比较大一点的止了,止观的止,不用任何方法就从意识根止住了,就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流不及地这个时候所谓三际托空,前念已灭前面思想过了,后念未生后面思想没有来。中间这一段“见闻逆流,流不及地”,那么这一段你说空了,你知不知道呢?知道,知道自己这个时候没有妄想,三际托空了,这叫做“名觉知性”,这就是意识的功能。

那么这个道理你们学过唯识的就懂了,这是意识清明的现量境,叫明了意识的现量境,这个境界很好,你定在这个境界上,久定啊,那可以会发他心通,久定会发他心通。也可以发宿命通,也可以知道过去很多的前生,也可以知道未来,可是要久定住啊,三际托空。所谓灵明不昧,惺惺寂寂,寂寂惺惺这个境界,但是还不算是明心见性啊。注意哟,这还是意识的功夫啊,不过也不坏呀,许多大阿罗汉由此证果的哟,由此证果的哟,没有这个不能证果啊,就是说这一段很重要。佛的秘密是放在这一包药里头他没有卖哟。我把释迦牟尼佛把它卖掉了,你们一毛钱都不花就拿到了,不过我相信你拿不去,拿去了我就恭喜你。你们哪一位拿到了,我先皈依你,你们随便哪一位,拿到了我就来拜你,拜你为师,你是我的老师,只要拿到了这个境界。但是你要注意不算大彻大悟啊。

下面佛说“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进一步了,他说你要知道,三际托空的时候,这个意识很清明,明了意识,意识很清明这个境界,有感觉有知觉,都知道可是不动心了,这不是压制的不动心,空灵的,这个觉知之性。他说这个觉知离开了“寤”:清醒, “寐”昏沉,睡着了。离开了睡觉、清醒,离开了意识生起,意识的空了这四个相对的现象,离开了生灭寤寐两种现象以外,毕竟无体,它没有个体哟。你说我打坐起来清醒精神很好,一念不生,哎呀我很清楚,那是你没有睡着啊,当然这个意识明了境界现前,当然如此啊。那么你睡着了就糊涂了,那叫做呼图克图啊,就糊涂了,对不对?能糊涂的能清醒的那个不在这上面啊,所以还要进一步参究了,那就可以直达明心见性。佛处处领导阿难立刻要顿悟,明心见性。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孰知生者。”

下面道理都一样。“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注意这一句话,你假使认为这个意识能够思想是从脑筋来的,现在西医认为从脑神经来的,脑神经就是根嘛,脑根身根。你认为感觉知觉这个意识作用而从脑神经身体的反应来的。“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睡觉同清醒那不是意识的作用啊,那是因身体的关系,身体疲劳了,头脑需要休息,氧气不够了需要睡觉了,身体疲劳,不是意识疲劳了。那么睡着了,人躺在那里睡,意识去干什么去了?意识跑去观光去了,做梦去了,意识还在玩呢。如果我们睡醒了,每一个人都不承认自己,我没有做梦,实际上没有一个人真睡眠,都在做梦啊,醒了就忘了。完全达到无梦,两种人:白痴没有梦,得道的人没有梦。所以庄子也说,至人无梦,愚人无梦。

一切圣人还有梦啊,孔子还做梦啊,释迦牟尼佛也做梦啊,庄子也在做梦啊,老子有没有做,他骑了一头牛啊,除了城墙以外,我没有问他,好象也做过梦啊,道家华胥梦。圣人无梦,愚人无梦,所以你说一辈子没有做过梦,你要自己考虑考虑,你不是佛、神仙,你就是笨蛋,只有神仙和笨蛋俩才不做梦。普通人都在做梦,但是你没有觉得做梦,是什么?你醒了就忘了,人一醒就忘了。所谓梦境不忘还要有修持的人才做到啊,所以修行有个功夫叫修梦成就,做梦不忘,那么要什么呢?你白天能够清醒念念不忘,不落在无记不落在昏沉,修持久了梦境就不会忘,梦中也会做主。

所以前一阵子有一个同学学佛的问我,一个出家的同学,大概你自己听到,叫做和尚不吃荤,肚子里有数。你前几个月问我,我不答复你骂你一顿,现在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没有用啊,要你自己参出来。这位同学问我,老师,我最近比较用功,很得力呀。他说我梦中能够做主,梦中譬如碰到害怕的也不怕,反是醒了不能做主,这是什么理由?我说混蛋,罗嗦,去参去啊,这也不懂。他给我骂得愣头愣脑,反正我这一班同学啊,晓得我那个混账啊,等于送你阿弥陀佛一样,并不难听,等于恭维的话,不是骂人的,他听了笑笑走了。

他现在也没有问我,我也没有答复。你们听听看,梦中能够做主,这个修行很不错了,你们梦中都迷糊了,梦中晓得自己在做梦,这是做主啊。第二还可以转变梦境,梦见火烧了,哎,我把它放出水来,马上变出水来。梦到老虎,我把它变成哈巴狗,那就是梦中可以做主了。梦到害怕的,我把它变成菩萨相不害怕,那梦中做主。

他说为什么白天不能做主?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答复不答复啊?要答复啊?你给我十块钱。他忘记了白天是瞪眼睛在做梦啊,可见你白天念念不能做主。懂了吧?清醒的时候念念能够做主,白天是白日梦,夜里是闭着眼睛黑夜梦啊。他还把白天当成真的,你说他学佛我怎么不骂他混账呢?骂得没有错吧?这是一个混账嘛,账搞不清楚叫做混账嘛。昼夜颠倒,他颠倒了嘛,我当然骂他是混账。

白天你看几个修行人能够白天做主,你发脾气来你能够做主吗?马上不发了,做不做得到?生气的时候,马上笑了,做到吧?这个都做不了主,生死来还做得了主啊?就是这个道理,很简单,修行。白天做得了主,梦中做得了主,梦中还能够转梦,修行差不多了,行不行啊?不行。不做梦的时候你在哪里?不随身开合的,无梦无想主人公何在?所以前天我问一个同学讲,你很对了,我说我现在死了,你还活到,你跟我哪里碰面?他就楞住了。我说你不能说做鬼碰面,我不做鬼的哟。你说我成佛碰面也是鬼话,这里要悟出来。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一节佛说的“不从根出” 你如果认为意识作用从根就是脑筋、身体上来的。“寤寐二相”睡觉和清醒这两种现象,“随身开合”它跟着肉体来的,没有肉体,你说要不要睡觉啊?人死了那个灵魂要不要睡觉啊?灵魂不叫做睡觉叫昏沉,有昏迷的现象。所以我们白天修行容易昏沉打坐念佛容易昏沉是很危险的事,你要注意啊。“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花。”所以离开了这个作用,我们能感觉能知觉的这个意识作用啊,也同虚空中的花朵一样不实在的,梦幻空花。“毕竟无性。”所以意识思想无自性。所以前五识第六识都无自性,是这个道理。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复次。”第二点。“阿难。云何十二处。”十二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他要阿难悟这个道,明心见性见这个本体,明心见性的作用—本体呢在《楞严经》又一个名称叫做如来藏,叫做妙真如,叫做自性。在《华严经》叫做一真法界,名称不同。在唯识宗也就是如来藏识或者叫做真如。在禅宗呢,叫做明心见性这个性。在我们中国禅宗叫什么?—“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那么后来有些祖师连这个那个都懒得讲,什么是佛?干狗屎,一点都没有错,复次,阿难,干狗屎,本如来藏,真如自性,也是它,一点没有错。那么他分析了。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这些我们初初开始研究两段,后面把它跳过。阿难,你现在坐在祇陀树林这个花园里头,“及诸泉池”,你看看门窗子的外面,风景很好,佛的讲堂,外面风景很好。有清泉树木,你看到外面的风景。“于意云何”我问你,你的意思怎么说?“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譬如我们看前面那个佛像,看那个画,看那个山水,是外面的色相生起了你眼睛能够看的作用,“色生”外面的颜色、物理的作用引起你眼睛能够看见?还是你“眼生色相”,还是你眼睛里头有了外面的颜色?有了外面的现象?还是色生眼见?还是眼生色见?他先提这个问题。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这一段要注意了,他说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假定你认为我们眼睛能够看到外面的色相,那不是色相的关系,是我眼睛的关系,眼睛眼根,这个眼睛上生出来的。他说阿难如果你认为我们看见外面的色相是眼根生出来的作用,“见空非色”他说你眼睛看看这个虚空看,爬到山顶上看看,看前面的虚空什么都没有,前面的空,你看见没有?我们一定说看见,看见个什么?空的,可见空也是个现象啊。“见空非色”,你看到虚空就并没有色相啊,虚空就是虚空。“色性应销”。那个色相的作用就没有了。“销则显发一切都无”。如果说没有,没有就是没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眼睛看虚空看到了虚空什么都没有,换句话说你没有看见。如果我们看见一个什么都没有,这个是个现象啊,不是虚空啊。你说我看见那个虚空是空空洞洞的,那是你比较的,在唯识学讲是比量,不是虚空的现量,比较来的。因这我比较那个虚空,比较那个颜色,比较台北市的高楼,比较那个红黄蓝白黑的现象,它没有了所以我叫它虚空,其实那个也是个现象,并没有看到真的虚空,真的虚空没有颜色你怎么看得到?你说我看到了一个虚空,这个虚空啊,“色相俱无,谁名空质”,那你怎么晓得有个空呢?譬如说我们晴天爬到山顶上,或者买一个飞机票到上空去看这个虚空,不要看台北市,上空仰头一看,噢,空的。什么颜色?蓝的。那是天色还是色相啊,并不叫做虚空啊,那叫做蓝天的色相啊,并没有看到虚空啊,虚空无相。

“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相反的,你如果认为外面的色相反影过来到我眼睛,我眼睛所以能够看见,“生眼见者, 观空非色”那我能够看到虚空的作用,虚空是没有色相啊,“见即销亡”即然没有色相你真看见了,就无所见了,就什么都没有看见了。譬如我们睡着了眼睛闭着睡着了,什么也看不见了。睡着了你看见什么?什么也没有了,色相都销亡了。“亡则都无”没有了就是没有了,“谁明空色”等于我们睡着了,谁管他空不空,有颜色没有颜色啊?睡着了还管它,我睡得好啊,看到一个空我才睡着了,你神经了?睡着了就是睡着了,“谁明空色”没有了就是没有了,也没有空也没有色。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见的、能见的同这个颜色同这个虚空根本就没有一个自体的,诸法无自性。“既色与见,二处虚妄”所以外面的一切色相也虚,我们看的作用也是空。“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可以悟道了。所以这个样子,你还在那里意识在观想,观想起来这个菩萨,哟,嘴唇口红不大红,我给菩萨擦一点口红红一点啊。这个地方不大亮,我把他观想亮一点,当然你慢慢去玩吧,三大阿僧祗劫慢慢打坐修去吧,给你去画画去吧。好,这一段。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燃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这个注意,佛问阿难就是问我们,叫我们学禅就是参话头自己要参哪。佛问阿难说,“汝常意中”,你所谓脑筋里思想、心里头能够思想这个意识,意识佛的归纳我们思想分三性,善、恶、无记三性。我们思想的分类是分这三性,我今天天天在念佛属于善念,意念—善性。我今天光想害人家,占人家的便宜—恶性,我什么都没有想,昏头昏脑过一天—无记性,就是昏头。但大致我们普通人教育受多的了的思想啊,不属于善就属于恶,那么无记比较少。平常啊懒的人无记多,不要把无记当成空啊,脑子里什么都不用,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什么?他是姓黑的,就是猪老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吃饱了一天没有事睡觉,所以他落入无记性的果报,他生来世容易变猪。所以打坐起来昏沉也会遭这个果报啊,不修还好啊,把昏沉当成定啊,就他生来世就修行这一道去了,这一道就到中央市场的,要注意。所以意识是分三性,善、恶、无记。

“生成法则,”象后世我们逻辑,现代这个逻辑翻译也叫法则也叫理则,那么科学用的法则,这个人文科学这个名词是佛经先创造的,《楞严经》这里创造的。一切法是讲有为法。他说我们这个思想有一定的规律,形成一个法则,思想有一定习惯的,有一定的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我问你,我们这个思想啊,这个法则啊,想惯了一样东西。譬如我们喝惯了的茶,一想到我那个茶,喝人家的那个茶不好喝,为什么?没有我那个茶好喝,因为意识上有这个法则了,有个标准。譬如说这个人好看不好看?我不喜欢。为什么不喜欢?因为我喜欢那一种人,他的意识有这个法则。说这块衣料你喜欢不喜欢?我不喜欢,我喜欢蓝的,他喜欢黄的,每个人思想有他的标准,习惯习性一个法则。他说这种思想意识的法则,“为复即心所生”我问你是自心所生出来?“为当离心,别有方所”还是离开这个全心的作用以外,另外有一个地方呢?还是在脑子里啊,还是在什么地方?你说是习惯、惯性,惯性在哪里?惯性在什么地方?那么不是我提过的,

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更有趣了,人有这个惯性。有个人一只腿锯断了,这里生病锯断了。他自己也晓得啊,下面这一只腿里脚没有了,两个 走路,可是医生还要给他看病啊。他过几天休息一阵,锯断了腿的那一节,他说我那里痛啊、又痛了,医生还要到那个锯掉了腿(那也叫它腿啊)的半只腿,在那个空的地方,噢,我给你打针,真的给他打针。好一点吧?嗯,好一点了,好一点了。这个习气有这样厉害哟。现在心理学上很多地方证明,那么你说他那个没有这个肉体了,它还有这个作用,难道心啊“别有方所”另外有个地方吗?你说在脑子里头在间脑啊、前脑啊、后脑啊,还是在外面?

“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他说阿难你认为意识这个思想是唯心所造,心理的作用,我们现在讲是心理作用。他说那么我问你,这个心理作用,“法则非尘”这个心理作用是个习惯性的,习惯性的是没有一个东西的呀,心脏里头没有个东西,脑里头没有个东西的呀。“法则非尘”,不象外面的东西有一个影像啊。“非心非缘”而且心找不到在哪里啊,“云何成处”可见它没有个东西啊。它也不在脑里,也不在什么地方。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再问你假使说不是心里作用,离开心的作用另外有个别的东西反应的。“则法自性”那么这个反应的作用,意识的作用,“为知非知”是物质的还是唯心的精神的?物质的是无知的东西非知的,不是物质的它是有知性的,有知性的它的心在哪里呢?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知则名心”,能够知道。能够知道是心的作用,你说这个意识反应的作用啊,不是我们心的作用那是物理的作用,他说我这里一个物质上面没有个心啊?没有精神啊?“异汝非尘”同我们不同的,它不能起我们思想的作用啊。“同他心量”而且它的作用,它会思想影响我,那么我们科学到现在机械人都出来了,机械人它到底自己不会思想,使用机械人还是要人来指挥啊,他说那个机器人倒底没有感情没有思想啊。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你说心就是我,我就是心,“即汝即心”。他说那好了,那你的心就变成两个了,有个我、有个心了。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假使说这个心的作用不是知性,是物质的。这个物质的世间,他说我们这个思想啊,又不属于颜色,又不属于声音,又不属于香,又不属于味道,香臭离开合拢,冷的热的都是相对的作用,“及虚空相”也没有个虚空的现象。他说我问你,你的心,意识作用到底在哪里呢?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所以呀,你仔细去分析,在身体的色相上找不到意识的作用,在虚空也找不到,“都无表示”,找不出来它一个作用在哪里。离开人世间这个生命以外在虚空中“心非所缘”另外没有一个心啊,“处从谁立”你说这个意处,这个意识思想究竟从哪里来的?他说你去研究研究,参究是一回事,佛要他参话头以前把他两面堵住了。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不是心的作用,也不是物质。“是故,当知法则与心”意识思想的法则同普通的心理作用,并没有个固定的地点,也没有个固定的作用。“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所以意识形态思想的构成,同一切思维的法则是人类文化的空话,没的东西,空的,“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完全是空的,不属于因缘不属于自然。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留言唐卡编码以及您接收邮件的电子邮箱地址,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0)
上一篇 2023-01-28 10:10
下一篇 2023-01-28 10:13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