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入门级–精品级–珍藏级–收藏级–艺术级
“沃唐卡”评定为“收藏级–艺术级”的唐卡具有收藏和艺术升值潜力价值
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市面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楞严经讲座(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第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二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三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四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五十九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一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二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三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四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五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六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七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楞严经讲座:楞严经讲座 六十八集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今天我们《楞严经》是卷六,还在文殊菩萨的总评,二十五位圆通法门,上次正好讲到念的问题,讲到神通与业力的关系。现在再开始就是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所谓地、水、火、风四大,加上空,加上觉感觉,加上意识心意识这个识,七大就是身心,这个整个人生命的身体与心理的这些作用。逐个的一个一个的分析。现在:
“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讲到地大,《楞严经》上面有报告的,持地菩萨的报告,那么修一切功德,给众生平一切艰难险阻的地面,修这个功德,因修地大观而成道的。这个法门当然是个法门,假定我们人固执了“若以地性观”,我们要看原文,它有个假设,“若‘是假设。假设以地性,地性就是代表物质,那么在我们身体就是骨头这些坚硬的坚固的东西就是地性,地水火风,“以地性观”来观一切法而成就。
“坚碍非通达”,世界上地,山河之地这些坚硬的东西是固体,是固体性的,固体性就有所障碍,坚固性有障碍所谓“坚碍”,“非通达”,不是完全同虚空一样流通的,这是第一个理由。那么在我们做功夫呢?比方学佛的修道的,修白骨观,假定修白骨观是个方法,修到了白骨观观成,白骨都观出来并不是究竟,这是最初步的方法,必须要把白骨再修炼,化空,变化成空性变化光明,然后才白骨观可以说有一点成就了,然后把这个空性与光明还要变去。可是我们一般修到白骨观,比方这个修地大的方法,这已经不容易,何况能够化就很难,这是第一理由。第二现由,譬如我们中国人流行的,在外国的名称中国功夫就代表了一个练武功的,我们都晓得,乃至小说上都写了,就是个练武功的术语: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所谓外练筋骨皮,当然有一般的解释说内功练的是一口气,外功练是筋骨,不是这样的,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真正一个习武功的人,内在要锻炼一口气,同时外面也要锻炼筋骨皮,没有说光练内功就行了,或者是光练外功就行了,不行的,内外二者要兼具,不可兼失。至于我们这个身体练好了,也非究竟,这个人的寿命到底还是有限的,这是一个理由。还有道家的有些专修筋骨的法门,使这个筋骨活着所谓坚如金石,黄金石头那么坚固,但是你要把内脏一切的细胞也要变掉,变得了吗?所以中国的道家因此修这个法门,道家叫做丹药,丹药药物的化学使自己身体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事实上有这个理论,有这种方法,但是真正修成的人非常非常少,也几乎不可能。所以文殊菩萨说以地性来修,“坚碍非通达”,地坚固而有障碍的,不容易成就。
“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他说这些修持的方法,多半(不是完全)是有为法。那提到有为法的名称,我们学佛的应该搞清楚了,有两种差别的名。所谓学佛成道,中国一般的术语讲,不管道家佛家成就了都叫做“得道”,不管成佛证得了菩提,或者是道家达到清虚之境,清虚: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等,达到清虚之境,就是所谓得道。总而言之,在中文的名称,那些修行想要达到的最高目标都叫做“道”。因此后来外来的宗教,譬如天主教、基督教也叫传道、讲道、听道。“道”是中国文化一个总代号,一个名称,“得道”表示成就了的,成佛也好成仙也好,修什么的也好,最后得道了,真正的“道”是个无为法,无为;一切做功夫修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是有所做有所为,修行是中国文化佛道两家的术语。修行有另一个名称叫做修为,有修有为有所作为,我们普通叫做功夫了。打坐有打坐的功夫,念佛有念佛的功夫,修道也有修道的功夫,所谓功夫就是修为来的,有修证有所作为。真正道是无为的,得道就称圣人,圣人也是中文的特别的符号,不管是佛、仙,凡是得了道的都称圣人。没有得道的普通人叫凡夫,就是平凡的人,很普通,现在叫普通人,超越于普通人的就叫做圣人。所以佛道两家,佛也叫圣人,道家得道的真人也叫圣人。
因此在《楞严经》经典上,以文殊菩萨的批判,说明一切修道的方法,假使光修地大,修地大观,刚才地大观我们解释了,大概解释一部分,“坚碍非通达”,并不容易达到究竟,并不容易达到最高的成就。“有为非圣性”,这些功夫都属于有为法,很不容易达到圣人的境界,不容易得到最后的无为法。那些有所为的功夫,功夫越高了证道越难,因为一切的有为法的功夫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功夫越高了就有它的成就,真正的放下到无为境界是越来越难。
譬如佛教的小乘的罗汉证到清净的空性,你要叫他跳出这个空的范围,再跳到有的范围,就是说能够出世以后再叫他入世非常难,很不容易放弃那个清净境界,这还是属于有为法。所以一切有为法非圣性,不是圣人之道,不是明心见性之体。因此文殊菩萨设一个问号“云何获圆通”?地大观的修法,在持地菩萨的法门他是成道了。我们普通一般人修行,他并没有说不对,“云何。”他问我们,你看怎么样能够修地大观进入圆满通达成佛证得菩提的境界?这是关于地大的修法的批判。
那么跟着是水大修法。上面已经讲过的《楞严经》部份要记住的,现在研究到这里,那么譬如持地菩萨修地大观的,月光菩萨修水大观的,水大观怎么修法?我们在讲到月光菩萨修水大观的时候,大概也向诸位讲过了。前后如果联贯不起来,研究这个比较困难,现在文殊菩萨做的总结论: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注意,这个经文中的偈语,是把上面很多的道理浓缩成韵文,音韵的文字,简化又简化,包括内容很多。他说“若以水性观”,假设我们说修水大可以成道,光修水大。光水大,
“想念非真实”,等于密宗所讲修观想,观一个东西不是眼睛去看哪,诸位要知道,所谓观想不是拿眼睛看,心在观,心念在观。所以观叫做观想,要想象一个东西。譬如你观佛像,就要把佛像看惯了,你的意境里头能够想念呈现得出来这叫观想。所以水性的观想我们也讲过的,那么禅秘要法,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修禅定的方法也有水性的观法,把自己观成了变成一潭水,一池清水。那么观成就的人,就是你入了水观的定,那么人都看不见了,只看到一滩水,怎么做到呢?心念意志坚定,所谓定力够,就是入了水观定,定和水性合一了就观出来了。这个方法和要点,我们在前面讲二十五位圆通本文的时候讨论过了,现在不重复。现在只看文殊菩萨的评论,他说假使修水观的,观想水性成就,象我们现在不怎么提倡这个了,中国道家的方法同佛家的方法,过去有些人不要吃饭光喝水,那也是水大观的一种修法之一,不是全体,是一种。他说假使修水性观修成功了,自己能够变成大海变成水,“想念非真实”,还是靠一念专精,精神统一想念变化出来,慢慢去影响这个身心变成水性这个境界,这也是靠意念心念之力想念出来的,当然并不是真正的得道,这是一种方法,这是有为法,也是观想的功夫,毕竟非真实,不是真正得道。什么理由?他下面告诉我们。
“如如非觉观”,如如这两个字,我经常说有时候看佛经、研究佛学,在唐代以来都翻成中文,印度自己本土反是没有保留了,印度文化只有到中国来找,都在中国的《大藏经》里头了。那么变成中文以后,已经变成中国文化了,真正原始的梵文很难找到,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梵文跟十七世纪前后的梵文,已经不是唐宋那个时候,已经很远了。而且那个时候的梵文,还有南印度北印度中印度东西印度的差别,究竟当时翻译成到中国来翻译的梵文的经典是北印度的梵文?南印度的梵文?那时它的书写,写字的方法也同中国字一样为正草隶篆四种体,也有好几种体。梵文也有体不同,所以许多经典上我们看到的梵文体裁不同,它也有大写小写简写这个关系,所以研究起来并不容易的,这个我们顺便带过去。翻译成中文“如如”,我们晓得如如,佛学文学翻得最高明。譬如佛翻成如来,大家因为没有再仔细的想,如来,我们现在说噢,如来佛,自己马上加一个注解,如来跟佛两个是连一起。其实得了道的人如来也是他的一种特称的别号,得了道称如来、佛也可以,还有很多种,有十种别号。
所谓如来,我们看看中国字“佛”翻译成如来,如果拿中国字来解释,“如”好象,来,来了;如来是好象来过,当然好象来过,现在不在了。也可以如去啊,好象走了,没有走啊,我们现在还在讲佛啊!因此《金刚经》上说什么叫如来?无所从来也无所去,无来也无去,是名如来,这样叫如来。如来在哪里?本来在这里,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垢不净,或者不动不摇,不生不死叫如来,是一切众生自性的生命的根本,心、物、众生同一体的,这是如来。所以如来也代表一切诸佛、一切众生的自性的境界称为如来,譬如我们讲话的以及诸位听话的这个作用,听到了没有?听到了,如来,好象来听到了;听过了就没有了,过去了,没有听到,听而不听,不听而听,如来。
那么现在两个字连起来“如如”,我们现在中国学佛的人,一听到,噢,修道要做到如如不动啊,好听得很!什么叫如如呢?“如如”还是把什么浆糊啊,肉啊做成什么***差不多{注:不确定字,录音20分钟处},那叫如如吗?什么叫如如呢?所以你仔细体会,如如,譬如你打坐入定好啊,清净啊,没有动过,没有动你在那里动得很快,至少你盘个腿在那里这也是个动作啊,已经动了好几个钟头了,不过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不动。所以真正有不动的静态的东西吗?宇宙没有静态的东西,不过是个大动态的东西反是变成很宁静了,所以如如不动,好象好象不动,形容得非常好。所以如如这个境界是如如不动,形容境界,境界是佛学的名称了,拿现在观念讲就是一种现象,我们做功夫做出来某一种功夫的现象。
所以文殊菩萨在这里讲,我们修成了水观,修成水观的人,不管在水边林下修行,尤其住在海边修行,更清楚,就是有最美的境界,所谓寒潭明月。假使到一个山高水深、水面象一个明镜一样清楚的地方,在台湾当然不少地方有了,就是范围小一点了,到大陆名山胜水各个湖啊,五大湖边哪,乃至小湖多得很,云南现在迦叶尊者入定的洱海,山上有海,那个鸡足山,这个境界定住了,山上有海,海中又有岛。尤其到了这个秋冬之交,山寒水冷,如果一个人,当然你穿这一点衣服在那里把你冻死了,那要穿得很厚啊,不过有功夫也不怕了,也有人有功夫的在那里打赤脚的,在那里打坐就是寒潭明月,“水波不生,在那一种地方一打坐修水观哪,你不是水你也变成水了,被水的境界就把你包围,那是特别一种味道。不象我们现在这里修行啊,还在冷气机啊热气机啊电灯光下面。他说假定我们在那一种境界修水观的时候,如如不动,此心也如宁水一样,象澄清的水一样,身也不动,一清到底。
等于我们有名的禅宗一位大师,寒山大师,也是有名的明师,他的偈子啊,我心如明月(修持到那个境界),寒潭清皎洁,无物可以拟(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比,修持到达这个境界),叫我如何说。拿国语一念啊,这首诗就糟了,不和那个音韵。用台语念就对了,广东话更对了。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以拟,叫我如何说。可以说表达他的修持修养功夫的境界,当然都表达出来了。讲到这里我们不妨耽搁一点时间,我常提这个故事,寒山大师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和拾得他俩个是师兄弟,拾得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这都是唐末五代宋朝这个阶段的人,后来给人家晓得了,俩个人是菩萨的化身,他俩师兄到了天台山,山边一个悬崖旁边,就拍一拍悬崖,当然悬崖就没有缝的,门打开了,石头裂开,他俩个就进去了,就骂另外一个和尚叫“丰干”多嘴,走漏了消息,说他是菩萨的化身。这个岩石就重新合拢来,再也不出来了,这是寒山的故事,他们两位。那是一位大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唐末五代也是禅宗的大师,他的诗很多,寒山的诗做得很多,到处乱写,写得很多的,都是很高明。
后来宋朝以后有一个祖师,禅宗祖师悟道了,他就讲寒山是半吊子,说佛法只说一半,就大骂。别的和尚就问他了:“师兄啊,你认为自己悟了道,比寒山还高,高不高不管,他说的话是半吊子,那你的呢”?他说我的不同,同他不同。大家说你说说看,他说我的呀,寒山大师说的是“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叫我如何说”。他说我的不同:“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可比拟,明朝日出东”。明天早晨太阳出来一样,多高啊!他可以骂寒山大师了,所以他骂寒山大师是半吊子。那个在文字般若上讲起来,这个第二首是超过寒山啊,那是大乘菩萨的成就。寒山是说了一半,寒山说的什么?如如而已,如如不动。他的第二首诗啊,如如固然是道,不如如也是道,我心如灯笼,点火内外红,有人打一拳,一个大窟窿,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是把体用完全讲了。所以刚才我们提到禅宗的故事,是引用这些说明,使大家了解如何叫如如。
那么现在我们回到本文。文殊菩萨讲修水观的人,
“想念非真实”,他是一念专精,一心不乱,观想出来的。
“如如非觉观”那个如如不动还不是道的究竟,非觉非观,这个要注意了,非觉非观。就是觉观两个字啊,也许在坐有些法师刚好取这个名字啊,对不起,不是讲这个名字,反正出家人名字都在佛经上好的字眼翻过来翻过去,不是觉观就是观觉,不是圆观就是观圆哪,当然不会象观扁所来的,一定圆满!那么怎么叫觉观?觉就是感觉,观就是知觉。我们晓得学佛不管是念佛修净土也好,修密宗也好,修禅也好,所谓总要得定。
普通我们初学的人一切做功夫打坐都在第一个阶段:“有觉有观”,也有感觉也有知觉,就是很普通,但是也不能说不是定啊,也是定,凡夫定,普通人的。打坐身体感觉全体都在,身体本来还没有感觉,闭起眼睛坐坐啊,感觉更厉害,腰子痛啊,背上酸啊,并不是你打坐坐出来的毛病,你身体内部一定有毛病,因为不静下来你不知道,这一静下来感觉到这里有病那里有病,不知道的人哎呀我坐出来病,哪里坐会坐出来病?气脉通如何呢?这个身体的障碍没有了,我们人都被身体障碍住了。到后来:“无觉有观”,这个知性很清净,存在。到了最后呢:“无觉无观”,统统空念了,
这是一个禅定的一种程序。这个觉观“有觉有观”,或者是“无觉有观”,或者是“无观有觉”,也有的,“无观有觉”是外道境界,专被身体上的气脉感觉牵跑了,自己这个智慧的分析差了,那就叫做外道定。完全到达无觉无观,比较空灵,相近于无心定,相近还不是究竟。那么这个在我们古代讲佛家修持的方法翻译佛经就是觉观两个字,代表有觉有观、无觉无观、有觉无观、有观无觉这样四个程序。
到了玄奘法师的翻译呢,他不采用觉观两个字,他认为这两个字形容的同唯识心意识啊,因为这两个字的形容偏重于生理一方面去了,佛法是毕竟讲唯心的,所以玄奘法师的翻译到了唐代就不用觉观了,在《瑜伽师地论》叫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最后到达无寻无伺,这个更难懂了,他翻译得很忠实。我们古代汉朝南北朝一带翻觉观两个字啊,好象翻的呀,以文字的翻译的话,意义好象完全不对,可是他那个翻译的那个意境啊,完全对了,语义对了。玄奘法师觉得古人的翻译,译义与意义对它的原文没有那么忠实,他用忠诚的翻译呢?就是寻与伺,这是很重要,可是意义越搞越糊涂,我们永远也寻不到了。寻者就是追呀,伺就好象等在那里,等在那里,实际上寻伺也好就是觉观的作用。
好,我们现在不是专讨论那一面,就是拿来解释本文。现在本文是“如如非觉观”。文殊菩萨说,你水观修成就了,乃至本身就是水观定的境界,如如不动,这个此心不起心动念,永远在这个寒潭清皎洁,也就是寒山大师讲的无物可比拟这个境界里,那么文殊菩萨说这个如如不动,“非觉观”,无觉无观的境界,无觉无观没有感觉没有知觉,不一定这是道啊!这不过也是功夫做到一个境界呀。因为没有感觉没有知觉这也是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个什么境界?就是无觉无观的境界。那么道在哪里?谁使你、哪一个东西使你能够变成无觉无观呢?那个本性自性不找出来没有算悟道,只是你功夫到了如如不动,非觉非观的境界而已。“非觉观”就是“不是觉也不是观”。
等于我们看佛经有一个定境—无想定,譬如说,我们知道,你不要入无想定,无想定知道没有思想了。超过无想定还有个定境,非想非非想定,你看我们看佛经翻译成中国文字,非想非非想,哎呀,只有敲木鱼念念,连想都不敢想。什么叫非想非非想?实际上你把文字逗点了,你搞得很清楚,非想:不是想,不是现在那么想象出来思想感觉的境界,不是这个境界叫非想。非非想:但是你不要认为无觉无观没有想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叫入定,那你就错了,入定什么都知道可是没有动过,非非想不是没有想,可是不是现在思想的想,这个话讲来讲去中文就是那几个字换来换去,没的办法了,所以非想非非想,叫做非想非非想定。那么我们普通就马马虎虎把它念过去了,这个想都不敢想,非想不是想怎么敢想呢?事实上你可以想,你把文字搞清楚了,你晓得它那个定的境界。所以绝对达到非觉非观、非觉观、非非觉观,这还不是道,还没有得道,那个本没有找到,你纵然达到非想非非想定,非觉观非非觉观定,那是你唯心所造,心是什么东西呀?你没有找清楚啊,不算了道。所以文殊菩萨的评论,修水大观,他说同时修到这个境界,“云何获圆通”?他又提出问题,你说在这一个功夫这个方法上你怎么样能够悟道大彻大悟?文殊菩萨并没有说这个修法不对,只是提出来反问,你怎么样?这里你要去参,都很难。
跟着下来是火大观,火大观我们上面也知道,我也讲过,火首金刚,欲念比较重的,把它修火大观转化,烧化了这一切欲念,变成火首金刚,就是一片光明。尤其对男女这个欲念重的人,专修这个法门,就是现在有些人修西藏密宗所谓修拙火定就是这个东西,拙火定也是变化这个东西。拙火也是翻译,这也是译义,怎么叫拙呢?就是说这种火力,三昧真火在平常生命中就有,没有经过修炼发不起来,所以叫拙火,很笨的,它死在那里,它在生命中。任何人男女身上都有,没有经过修练,一直死了,就没有了,带到棺材去了也化掉了,可是活的生命都带着有,拙火,也叫三昧真火,所以西方人翻译这个拙火不用拙火了,它叫灵力,也叫做灵能,能力和能量。现在讲修火观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他说修火观的人,我们看上文,二十五位圆通里头报告过的,火头金刚,四地以上的菩萨,他报告,因为他生来天生秉赋不同,淫欲的观念重,所以佛教他修火观三昧,最后修成功了变成火首金刚。那么火首金刚这个是很难修的,普通人还不容易修到,先要气功,气修通了,再修脉,气是气,脉是脉,现在随便讲气脉,这是两重功夫,修气是修气,修脉是修脉,气跟脉修通了,就修光明定。光明定修通了,修明点,才引发了拙火,然后再修持过,才转化了这个色身,那个时候可以化这个欲念男女两性关系的欲念为身心禅定之乐,变成乐,不是普通凡夫的欲念的快感,是变成他化自在天、化乐天,三界天里头欲界有,再进一步他化自在天等等的乐受,欲界里头最高层的快乐之感,那么就用不着追求两性男女欲的作用。
现在文殊菩萨的评论,他说就以你修火观的法门来讲,“厌有非真离”,不但男女两性关系,等于人生有些人说受家庭儿女拖累了,等于我们有位同学讲,没有成家以前,他跟我讲要出家啊,要修道,还在大学的时候。我说你不要了,等大学毕业考虑考虑,骂他一顿。等到后来过一阵,也修道修得很用功啊,要结婚了,我说你考虑考虑吧,结婚不容易啊。等于我们另外有个同学最近讲的名言:不结婚终生遗憾,结了婚遗憾终生啊。所以讲是他的名言,那么这位同学拼命要出家,我说考虑考虑,你要看清楚,我并不是反对。后来要成家,我说你这个要考虑考虑,成家不容易,有房子也有了,我说成家,最后他要结婚。结婚我说你考虑哟,慢一点生孩子啊,生一个孩子等于两个大人的负担啊,我说我的什么经验都有啊,都告诉你,什么法门都传给你。我说你慢一点生,结果一个两个都生了,来的快。现在呢?他说老师啊,我现在如果有几百万给我太太孩子,我还是要出家。所以你看这个人生三阶段。
所以另外一个同学讲的名言:不结婚终生遗憾,结了婚遗憾终生,他有他的道理,人生境界就是如此。因为我们人怕淫欲之念,讨厌淫欲之念,等于人怕功名富贵,怕贫穷,所以去找钱,离开贫穷求富贵;有了富贵怕富贵,想过清闲日子而不可得。同样道理不富贵是终生遗憾,得富贵是遗憾终生。这两句话哪里都可以用啊,这是大发明。那么人就是这样,所以他说以火性观观了,又有讨厌了,怕有,所以人有许多被爱情贪嗔痴爱久了,被爱情所困,人总想逃避爱情,真逃避久了,除了古人说太上忘情,太上就是代表空,得道的人,是真忘情,不是无情是忘掉情,忘情不是无情。太上是道家的话,太上等于是佛,得了道的人,形而上没有情,形而下一切众生三界里头万有众生这个生命就是这个情字构成的。所以我常常告诉有些同学们讲,这个男女之欲容易了啊,不是不能了啊,不能了的是情啊,情才难了呢,以为无欲就是了道啊,不见得。能够做到太上忘情,才能够“了”。你说我这种功夫那种功夫今天会摇了,八脉会通了,越来越多情,对这个身体的多情,不会“了”的。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情最难了。它是个无形的一个绑,束缚把你绑住了,结,结使,这个结使把你绑住了。这个结你听他指挥,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解脱,所以叫结使。所以一切人想离开有,因为有当中怕了,要跳出有。
“厌有非真离”,不是真正的出离心。所以学佛第一步要发起真正自己发起出离心,出离心,跳出三界,跳出红尘,离开这个三界,真正发起才能修道学佛。那么你说我们皈依佛法的,乃至在家出家的,所以嘛,就是怕这个红尘啊,怕世间,所以我们才修道,对不起,没有真正发出离心,出离心很难。不发出离心一切修持都是问题,你说我想修道啊,那是做生意啊,“厌有非真离”,没有真正发起出离心,被环境被现实家庭儿女困扰得不得了的,哎呀,我出家去,这一赌气啊不是真离,不是出离心啊,那是离出心啊,硬把你逼出来的,不是自己想跳出来。所以学佛第一步出离心最难发,一发出离心,发心,就是发起真正的出离心,那不管如何在世间修道已经跳出来了,生在世间此心已经出家了,此心出离了,此事非常难。所以文殊菩萨批判修火观定,离有弃欲,虽然厌离有,你认为好象现在我是无欲无念,非真离非究竟,到某个时候这个火啊,烧起来还不得了,还可以点火。
“非初心方便”。第二点以修火观修拙火转化自己的欲念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的,做不到,初心用这个方法做不到。所以刚才我也讲过修密法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但是你如何的条件才能开始修气?到了什么境界修持的功夫才能修脉?那条件很严重了,不是每一个人修一套气功,我这个就叫做修气了,那不行的,那要功德成就才能修那个气脉。所以他说这一个法门啊,是可以成道,在火首金刚大菩萨的境界是可以,一般人做不到,非初心的方便,初发心的普通人不能够做到。所以以此法门修道,他提出的问号,“云何获圆通”,你要参一参,怎么样能够达到圆满通达的境界?也批驳了,等于在批驳,也等于提问号,那么下面修风大观的,就是练气的。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就是练气功的,修气。修气修到家,就可以在空中飞行。等于苏东坡的诗词,“我欲乘风归去”,就有这个境界,一点不假,就是这个道理。修风性观可以乘风归去,这是风大观,就是气练好,这个空气有这个作用。
你譬如我们晓得“紫南宫”{谐音}这位老板吕纯阳祖师,那是唐朝的人,在他没有悟道以前,他已经练成功了,唐朝非常有名,他考进士不第,黄粱一梦这个境界就后来出家修道。出家修道啊,经上说他的飞剑很厉害的。你看他做的诗,这个时候没有大彻大悟以前,很有名的吕纯阳的名诗:“朝游北海暮苍悟”。这个北海不是现在世界地图的渤海,中国的地图,渤海一带,等于东北呀,天津那一带,“暮苍武”,苍武就是广西,你看那个时候当然没有飞机,我们坐飞机还要十几个二十个钟头,他早晨在渤海,晚上到苍武在广西了。“袖里青蛇胆气粗”。青蛇就是他一把剑的名字。“三醉岳阳人不识”,岳阳是湖南洞庭湖上。“朗吟飞过洞庭湖”。这是中国文学上神仙诗里最有名的,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你看那个一个人在空中这样飞过来飞过去,你看张大千画的敦煌壁画,那个很舒服啊,修风大观修成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是我们紫南宫这位老板吕祖师。你说我们假使现在在坐的哪一位修到这个这功夫,那还在这里楞严,严楞都不干了,多舒服啊,空中飞过来飞过去。
但是没有悟道。后来到了庐山碰到黄龙南禅师,他是和尚,他就悟道了。可是黄龙南并不会飞呀,道是道,功夫是功夫,神通是神通。所以他先见到黄龙南禅师他还不相信他有道,我会飞呀,那傲慢得很。黄龙南禅师在那里说法,他站在旁边听,为什么他来听这个和尚说法?因为他在空中飞,飞到庐山的顶上一看这个山下面有祥云浮盖,这个山顶有五色彩色的云,得道的。他说此山必有异人,有高人。他就飞下来一看,没有高人啊,黄龙南禅师普通一个和尚坐在上面说法,他不说话站在旁边。黄龙禅师就不说了,说今日坐中有人窃法,就是没有报名的,随便来偷听的,他说今日坐中有人窃法。那个吕纯阳那个袖里青蛇胆气粗,他还吃这一套,他就前面一站,他说是我。他说先生你叫什么名字?吕岩是也,我叫吕岩。他名气很大。他说你就是吕纯阳啊,久闻你的大名,原来是个守尸鬼。这个和尚就骂他是个守尸的,把身体练得很好,气脉都打通了,空中会飞了,守着这个尸体长生不老,长生不老是个守尸鬼,他说你原来是个守尸鬼。吕纯阳说此乃有长生不老之药,你这个和尚懂得什么?我口袋里有不死的仙丹。那牛吹得很大,后来他两个人对话,他自己有两句话,他说我一粒粟中藏世界,噢,这个时候吕纯阳一生气,他骂他守尸鬼,吕纯阳就把这个飞剑,吓他的,并不是想杀他,这样一丢过去。他打坐在上面,他一看你也没有道,也不会飞,也没有放光,这一飞剑,你不要说飞剑,我们西门汀的一把扁锥就把他锥死了嘛,还不把你杀一刀啊?结果他飞剑飞到他前面倒转来飞回去了。他说这怪了,看了半天是个没有用功夫的,怎么飞剑到了他前面会倒转,他也没有动手,也没有用什么鹰爪王的功夫啊,这个螳螂拳哪,都没有啊,他动都没有动,飞剑回去了。所以这个黄龙南禅师就问他你不要来这一套,你修行怎么样?他说我一粒粟中藏世界,你看功夫境界之高,口气之大,一颗米里头把整个世界装进去。半铛锅内煮山川,半铛,那个锅子三个角的,电锅破了两个角,破了一个角就剩两个了,这个锅子把整个的地球都放进去煮,你看这个本事大了。黄龙南禅师说我不问你什么半铛,请问你一粒粟中藏世界怎么藏?你答复我。由此后来他悟道了,大彻大悟,所以马上就跪下来拜师了。
这是禅宗佛教的有名的一个事情,所以吕纯阳祖师又是道又是禅,他禅宗后来参透了。因此他做上一首偈子,悟道以后,“弃却瓢囊碎却琴,从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信从前错用心”。这是吕纯阳有名的名诗,悟道以后。现在我们吕纯阳也讲了,紫南宫的老板,不要今天夜里来找我麻烦,讲了他的故事。
所谓风性观就是说练气,“动寂非无对”,所以我们看,吕纯阳见黄龙有这样大的本事,可以御剑飞行,那么古文叫御剑,驾御剑在空中可以飞行,这样大的神通。那你看到我们满地的人还不跪下才怪呢!但是这个功夫,可以说是依通。我们上次提到神通,这也是依通的一种,就是第五通神足通的一种,飞行是第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五通里头第五通里的一种。所以这个有那么大的本事不能说悟道啊,还不能算悟道。功夫到了,可是练到这个功夫已经很难了!这种功夫他是也有所依仗,依仗什么呢?御剑飞行,叫御剑飞行。你看有些罗汉们不要御剑飞行,就是御风而行,还是靠一个东西,靠什么?风力。等于飞机,我们飞机也有点靠风力的,上去还是要讲究风的,所以直升飞机碰到回旋的风力就很难,就是飞机到了那个回旋风力很大的时候赶快要升高,超过这个风去,那不然也麻烦的,很不容易啊,自然的力量就是很大。所以这个风性,他说“若以风性观”,练气练风的话,很低了。念动气就动,其实我们凡夫也是一样,念动气就动。真到了心风合一的时候,就可以得身通自在,这个身体有神通得神足通,但是并不能说是得道,没有悟。假使修心风合一,风性来修道呢?“动寂非无对”,还是不究竟,有相对性的,有风是动相,有气是动相,没有气是静相,一动一静是两个相对的境界,非与不非也是相对境界。所以动静非无对,动和静两个是相对不能说是绝对。
“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既然是相对的不是绝对,道是绝对的,有相对有动就有静。换一句话说你修到了很定,得到了定,有定就有不定啊,定与不定也是相对的,你说我得定了就是道啊?那还是功夫不是道啊!定与不定是相对的,动静是相对的。“对非无上觉”,既然还留在相对的一面,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不是无上大觉的境界,不是至高无上的成就。“云何获圆通”?文殊菩萨提出问题,你说你如果这样修,最后想修到成佛之路,怎么得到圆满通达大彻大悟呢?
地水火风四大说了。批驳做空观的。空观上面上次也讲过了,上面二十五圆通都有报告。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对了,有些人专门想空,以为空了没有念头就是道。尤其一般学佛的人,问的问题,哎呀,我打坐就是思想去不掉,好象思想一去掉了就得道了。得道了?得到了,得什么?这里有个字,昏钝,都钝了,差一点点。所以经常我告诉大家打坐不要把昏沉当成道啊!坐起来好象自己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想,好清净!这是昏沉啊,这不要修啊,这个修久了,他生来世再转身来就到中央市场去了,做老黑了,就给我们一斤一斤买回来呀,那个玩意儿,所以昏沉要入畜生道的。真正的定境是清明的,不是昏迷的,千万搞清楚了。所以以为自己思想不起了,在那个昏沉的状态里头,就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呵,我一坐好几个钟头入定了,然后人呢头在那里钓鱼,这样;有些硬练到不钓鱼,还不简单?就把肩膀一端,这样一坐他就不会点头了,这样坐他不点头了,因为这个是功夫,传给你们了,将来要传下去呀,呵呵,因为他只晓得偷懒的方法,这样一打坐一昏沉了,当然头软的嘛!如果肩膀一端,把它架住了,这样睡觉,俨然不动,有道之士。所以这个道理。
空,“若以空性观,”以为达到空就得了道,那不是真的空啊,真空无相,没有个空的现象,真空无相,有相就非空,有个清净相也不是空。所以说“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头脑昏昏的什么都没有想,笨笨的,所以常常有些学佛的人为什么学成脑子笨了?因为常常想去妄想去念头,什么想都不敢想,什么念头把它压下去,慢慢脑子就白痴了,笨了。真的呀,我个人的经验,我也修过这个,有三年当中我不认识一个字了,书还是会看,认不得字了,我也不拿笔,因为把它丢啊丢啊,念头空掉,拿起笔来不会写字,想到这个字怎么写法不知道,后来就慢慢把它恢复了,三年啊,我本身的经验。所以求空,这样久了以后,昏钝,反应也不灵敏。所以有许多人学佛修道,太太们修,丈夫跑了;丈夫们把太太修丢了,多得很,不是道。
“昏钝先非觉”,你要搞清楚,昏昏昧昧的不是觉。所以青年人要打坐修道我最反对,没有一个不出毛病的,智慧不够,道理也搞不清楚,随便来搞。以为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噢,我得道了,然后身上啊,气脉发动了,不是气脉,他身体坏呀,里头大概抖动了,噢,功夫来了,象这一类很严重。“昏钝先非觉”,佛者觉也,大彻大悟是智慧的成就,这个觉性啊,菩提觉性没有。
“无觉异菩提”,你以为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一下座,“你好高啊,入定了”。“我不知道多久了”?“三个钟头”。别人看看你有功夫,自己看看也有夫功,实际上这三个钟头在昏沉境界。所以文殊菩萨说“无觉异菩提”,无知无觉不是得道啊!那个是昏钝的境界,无觉异菩提。
所以你们学禅宗,你看六祖也讲啊,六祖当时在广东弘扬禅宗的时候,北方有个卧轮禅师,卧轮有伎俩(伎俩就是本事,唐朝的土话。),能断百思想(思想都不大起了,都可以空掉了。)。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个道啊天天长大,他认为这个是道)。这个话传到广东,六祖那个时候在韶山,六祖笑了。他说我有个偈子:慧能没伎俩(我没有本事),不断百思想(并没把妄想杂念压下去)。对境心数起(看到好笑的就笑,看到哭的就哭了嘛。死了人还不哭啊?那变成无情的,对境心数起。)。菩提怎么长。就是文殊菩萨“云何获圆通”?你说怎么长?他说我的道就是这样修的。所以真正的大道,你们注意啊,不管佛也好,仙也好,密宗也好,现在传你个口诀,密宗,现在给你们传:大道不外人情,就是人为觉得不合理的,修道绝不合理。大道不外乎人情,不是叫你过年了送个红包来这个人情,就是人的情处理的问题。你看六祖的偈子,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然后他问菩提怎么长,你说怎么长?你说我道是怎么修的?这是六祖。
我们现在就回转来看文殊菩萨批评,那个去妄念,认为求空境就是道的,文殊菩萨同样批评更严厉,“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昏头昏脑,思想智慧越来越迟钝了,离开正觉菩提大道越来越远。“无觉异菩提”,佛者觉也,大家学过教理的,什么叫佛?佛陀,它是什么意思啊?觉性,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得圆满谓之佛。觉就是清醒了叫觉,佛不过是先知先觉的人,先得道。那么“无觉异菩提”,没有觉悟自性那不是菩提大道啊,菩提也就是翻译成觉悟啊。“云何获圆通”?他说你们认为不起思想以为得道,他说请问你们怎么得道?“云何获圆通”?把修空的,地水火风空都批驳了。
那么修识的,意识这个识,心意识。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他把弥勒菩萨的唯识论唯识观法也批驳了,他说你假使观自己意识,心意识这个作用,不管你八识九识十二识,不管了,你怎么分析所谓八识啊?所谓这个真如啊?法相宗在唯识宗分析一切现象而悟道。禅宗是性宗,归纳一切东西,一刀就进来,就是禅。法相唯识就不同,分析又分析,科学性的,分析到最后证到性空缘起,所以他批驳这个用识性观的。所谓识性,心意识,这个我们简单讲过去,因为在这里讲过《成唯识论》专门讲。
“观识非常住”,譬如我们这个心意识这个思想,它不是永恒的,经常在变化。所以我们这个心意识,注意呀,我们这个思想,思想感情,所变的现象,能够使我们变的是自性的作用,能变与所变。唯识告诉我们能变的自性,能变的是自体自性之体,所变的是各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能变所变的道理。所以“观识非常住”,它不是常住,变去了,譬如我们讲一句话,坐在这里感觉,人生来那么漂亮一个小孩子,又白又胖又嫩,现在我们白发苍苍又老又丑又干巴,现在不是干巴,是干瘪了,这个样子,是一切无常。
“存心乃虚妄”你把心想停留在那里,停留得住吗?譬如你念佛,心意识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念过第一句南无阿弥陀,叫陀了,那个面粉坨了一样就坨过去了,第二念是第二念,不是第一念呀!此心如何能够定?念佛之理,什么叫念佛这个要懂得,不然你想“存心”把心留住,“乃虚妄”,这个是妄想,此心不能留。“云何获圆通”?他说你用心意识来观想,怎么样能够得到圆通呢?
好,现在地水火风空识。然后觉性,地水火风空识觉,觉性放在最后,我们有感觉有知觉这个心理,拿这个来修行也不对,诸行无常,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一切所做的有为法不会永远存在的,不会永远停留的,不会永远存在、不会永远停留叫做无常,不能常常在这里,无常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马祖庙里出来,那个七眼八眼戴个白帽子那个叫白无常,那个七眼矮矮的叫黑无常,那是后来民间乱编编出来的。无常是佛学的名词,代表不常在,不能永恒存在,在中国《易经》啊就是变化,变去,就是刚才唯识讲能变所变必变。天下的事物,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人、一切物,必变的,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怎么靠得住啊,它能变所变必变,你们想把它拉住不变,多滑稽啊,真是很笨。念性元生灭,我们这个念头思想,这个作用叫念,一件事情摆不开就是念,念就是生灭心,你自己不了解自己的生灭,你的心放不开啊,你放不开谁能帮你放开,你本来放开的嘛。你自己希望被捆绑起来,谁能帮你放开?
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前因后果是不同的变化,所以前因与后果,佛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这一生所遭遇的都自己造的前因。这一生的所作所为结他生来世的果啊。因果今殊感。诸行无常。我今天到庙子里,我们小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念一点经打个圈 ,问阿婆做这个干什么,说:死后到阴间去,打个圈圈烧了会带走啊?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困果今殊感啊,因跟果是有,但是因和果的报应中间有时间空间变化不同,感受变化不同,云何获圆通。所以用觉性,自己修这个感觉、知觉,想做功夫想得道,还是有问题。
好了,文殊菩萨,二十四位菩萨到他手里,这位教务长一概把批驳了。没有一个最好,都对都不对。可是我们诸位注意哟,观世音菩萨的法门真是了不起。我讲没有用,你看文殊菩萨怎么讲。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这是二十五个报告,观世音菩萨做最后的报告,他现在推崇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把前面二十四位的修法都批驳了,他说我向佛你老人家诚诚恳恳、规规矩矩的报告。“我今白世尊”,白就是讲话,所以我们讲话叫白话,开口讲话,在古文叫告白,禀白,告白,就是讲话,等于现在部队“报告”,白字就是报告。他说我现在老实实的报告给世尊,佛。
“佛出娑婆界”,这个佛释迦牟尼佛,一切成佛都到这个世界来成佛教化,因为极乐世界纯乐无苦,不需要怎么辛苦的修;天上神仙享福过分,你劝他修行,他也不干,他无苦何必修嘛;地狱里头也不行,太苦了,受苦的时候没空闲,受那个苦报没有时间修了;你看人在烦恼中受苦报,他修行都不干了,这是现身下了地狱,有什么办法?他没有时间;受福报也没有时间。娑婆世界是苦乐兼半,上午没有空,晚上还有时间到十一楼来,苦乐兼半,所以可以修行。所以十方三世诸佛都要到这个世界留学的,学的快,有苦有乐有比较性的,容易悟道。“佛说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记住这两句话。这个东方世界,这个世界,真正佛的教化,一切众生特别敏感的是听觉,耳朵。所以要讲经说法,佛出来也说法,也做广播器。特别敏感,所以声音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敏感。所以他说“此方真教体”,他并没有讲上方其他的佛国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翻译的意义就是堪忍,能够忍,这个世界上痛苦的事情很多,所以诸佛菩萨都很佩服我们,你看我们很光荣啊,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很佩服我们,这个世界好痛苦,好麻烦,我们居然忍得下来,堪忍,能够忍受,所以这个世界上菩萨多。
什么是菩萨?忍人所不能忍,一般人忍不了的能够忍;行人所不能行,一般人做不到硬做。你看我们在坐许多妈妈最伟大的菩萨,又在上班又要管家又要管丈夫又要管孩子,同时还要管管自己来听《楞严经》,你看多了不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以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也就是说明这个世界有缺陷的,很多的缺点,很多的痛苦的,所以诸佛菩萨都借这个世界来留学的,好修行。太快乐幸福的地方不想修行,没有痛苦的刺激不会修行,太痛苦的地方无法修行。但是这个世界的修行啊,最好是声音。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真正能得到清净境界,靠声音。你说那所以现在扩音器,二十年前他们就讲,现在进步了,就要扩音。我说不行,还非要人上课不可,扩音是扩音,录音还是录音,还是要人上,那个声音没有办法代表那个动作,人懂那个话不是声音听懂的,一句话听懂了,眼睛要动,手要比,那个脸这样,他就懂了。你看要加上许多动作,手要动肩膀要摇,他就懂了,但是主要是声音。“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他说我们假使在这个世界修行,要想得定得道,在三昧的境界定慧等持,“实以闻中入”听声音,观音法门的修法最好了,他先讲“闻”。观世音菩萨观音而修,怎么样修法,他下面就会做结论,观世音菩萨上面自己做了结论,文殊菩萨再把它加上。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留言唐卡编码以及您接收邮件的电子邮箱地址,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