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入门级–精品级–珍藏级–收藏级–艺术级
“沃唐卡”评定为“收藏级–艺术级”的唐卡具有收藏和艺术升值潜力价值
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市面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原文:已说六识心所相应。云何应知现起分位。颂曰
依止根本识 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 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
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五识者谓前五转识。种类相似故总说之。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如水涛波随缘多少。此等法喻广说如经。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籍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籍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籍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故断时少现起时多。由斯不说此随缘现。五位者何。生无想等。无想天者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故六转识于彼皆断。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有义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
要注意,谭子的《化书》,庄子是讲变化的。其实轮回就是变化,变化就是轮回,生命是精神跟物理互相变化出来的。那么,所以佛法为什么提倡真的慈悲?所以九十八结使,这个心念里头习气自己没有转过来,一生修持都没有希望的哦。所以真正的佛法要“慧”,这个非常的重要。
比如,我再举例子,贪嗔痴慢疑,大家不要口头上听过哦,真正的修持,所谓修定,把清净的一念硬是定住,自己这些贪嗔痴慢疑系结的习气呀,统统要把一个定力挂在那里,把那些习气统统转化了,这个才是定的修持。可是你定的修持,转过来,还没有用哦,还有“见”的修持,见解这个见。
所谓见思惑,我们要注意,思惑是什么东西呢?贪嗔痴慢疑,个性。我们这个个性的贪嗔痴慢疑,等等。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所以造成你心理状况,就是这个人的个性。你看有许多人天生的个性——瞋念。你看人嘛,有许多人,人长得蛮好,你等他没有事的时候,你在旁边偷偷一看,他一脸仇恨相,对于这个世界是怨恨的。一脸看人啊,没有事的时候,你要在不留意的时候观察他。有许多人,他就是瞋念的习气,前生种性带来的,**同脸上的横肉都出来了。等于我们现在想一个人可恨的时候,越想越气;越气,那个样子越变,气象都变了,所以力量大得很的哦!所以要学佛先要学慈悲相。我经常叫你们打坐,我说:笑啊,学个笑容啊。有些人勉强这么咧一下(嘴),咧一下不到两秒钟,一脸瞋相来了,注意呦!真的呦,是大问题哦,不是跟你说笑话哦!就是孟子一句话:“城府重者心无欢”。修道首先是慈悲喜舍,这都与是心念有关的。
这种贪嗔痴慢疑是思惑。思惑要什么时候断掉呢?“修所断”的,要修道,四禅八定,行为上修,所谓修行、修行,要修的中间断。你不修行,累积起来,越来越严重。
见惑呢?思想观念问题了,所谓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譬如一个人得了道的,认为我这个是正道,其他看不起——见取见。戒禁取见——认为修道的人,一定要这个样子才叫修道。啊,你不剃了光头,不行;或者你不穿长袍子,不行;或者你不吃鸭蛋,不对;或者说你点香不对,只能点蜡烛——比方了。很多宗教修道的人,有各种的规定——这个是戒禁取见,这是观念问题。戒禁取见这个见惑,结使哦,打得很厉害哦。
所以贪嗔痴慢疑是五个根本烦恼,这个思惑,心理根本前生带来的习气——“修所断”的,要修才能断,要修正自己心念。见惑呢?那不是修能够断的,那要“慧所断”的,你见到慧了自己晓得观念错误了,要智慧才能断的。
所以许多聪明有学问的人修道,***见惑是非常严重。见惑严重是外道哦!这叫做外道,这叫做魔道。你看有许多学佛的,乃至于宗派的观念,密宗啊、禅宗啊、什么宗啊,这个见惑观念。还有,你看修道的人,我前天跟一个修道的朋友讲,我说你这一生啊,没有办法,做人是方方正正、行为是冰清玉洁,没有话讲、做人没有话讲;以修道来讲啊,如果你有成功,充其量是个小乘之果。因为什么?这一种人,洁身自好之士,洁身自好,一辈子行为干干净净的,一点污点不敢沾染的,自己以洁身自好为标榜,差不多宗教徒学佛修道的人,实际上都是洁身自好之士,最高的是这四个字。够得上成道吗?不会!因为他没有办法形成功德。小乘阿罗汉都是洁身自好之士,冰清玉洁,所谓死水,没有办法,“死水不藏龙”,活不起来。
真正的修道的行为,不但把见思惑,修所断掉的、慧所断掉的断了,清清净净一念孤零零的,所谓就是到达了百丈禅师所讲的境界:“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境界不分大乘小乘都有的哦。百丈禅师笼统讲了一句:“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那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个初步的这个境界,大小乘都有。小乘境界达到了“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在这个生死之间,譬如说,我们假使一个人洁身自好之士,你说了了生死没有?没有。到了中阴身要再受业报生死的时候呢,怎么样投胎的?我们上次报告的是看到淫欲这个地方投胎,不一定哦,贪嗔痴慢疑都是磁性的哦!到中阴的时候,如果贪财的欲念重了的时候,你来投胎的时候,那个中阴看到这个地方都是钱、都是黄金,嘿,一亲近一拿,入胎了!当然入胎不一定变富翁哦,也许变个很穷的哦。一辈子赚到钱放在口袋里,都会口袋破掉溜走的哦。那是看你个人的业报了。所以中阴啊,第八阿赖耶识偈颂所讲的,“去后来先作主公”,这一段非常重要。必须把九十八个结使统统研究清楚了,才了解中阴,才了解投胎。
今天我们把上次未讲完的,大概扼要地给大家报告。如果专讲这个问题,对于中阴怎么样投胎,所谓一念无明缘行,那十二因缘就不是普通讲教理这么讲法。这个行、就是这股力量怎么样被吸引、吸住了,会变成另外一个生命;这个行就是动,就是轮回——一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中间讲法每一点都不同了,纯粹科学性的。希望青年同学们研究这个佛学啊,不要专搞空洞的理论,要在实际修行的功夫、个性上的转变、气质的变化特别注意!自己这个气质动摇不了的话,你佛经倒背如流,生死来的时候抵不住的哦!一点用都没有,保险你没有用。不过呢,种下了这一点种子啊,他生来世碰到佛学、或者做学问啊,聪明一点、容易一点,是会有的。可是说做功夫了道,没有!不可能!那么,至于有修持的朋友们,说如果要研究,进一步如何呢?再说。哈,再说。你有工夫有时间,等我也要有工夫,等我也要高兴的时候、工夫有的时候,我们再仔细研究。要好好修持了,不好好修持这样下去,哼!“飘空一叶沉沉坠”啊!照样去了,如此在轮回里滚去了,绝无希望。我严重地给大家讲一下,也许我也早被轮回滚走了啊!不过因为有滚走轮回的经验,所以特别向诸位提起注意。
现在我们再回头,把这个第八阿赖耶识的这四句偈子再念一道:“浩浩三藏不可穷”,这个“三藏”——能藏、所藏、执藏,抓得很牢的(不是经律论三藏)。“渊深七浪境为风”,心识变成波浪,心波飘动,前面七识——心波的七浪;那么,外境界是风;这一切境与风,皆是一体之所变,这个“体”字是我们拿现在观念来讲的,并不是真有其体。“受熏”,所谓对于第八阿赖耶识接受、自然地在感受、忍受,善、恶、无记三业的熏习,“受熏”,构成了现在的行为,变成未来的种子、持种子,现行变种子。我们这一生生命的遭遇,是前一生种子变现在的现行,所谓“受熏持种”。“根”,六根,眼耳鼻舌身;“身”,尤其这个身体,这个生命的身体;器世界。这个身,你说六根里头就有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为什么还加一个“身”?这是“萨迦耶见”的身,中阴身那个也是身,就是我们这个“身见”,生命这个身见同我见最难破除的。所以真正初步得果,能够空掉了身见、我见,注意哦,这是初步。所谓空“身见”、“我见”,最后是空“法见”。身执、我执。谈到这个大家更要注意,一般修道的、一般修密宗的、专门讲究修气脉的,你在教理上想一想,气脉是不是靠身体才有啊?对不对?好,一天到黑在玩气脉,身见越来越重,所以破不掉。学道修密的人,最后这个习气是越来越重,“受熏持种”,越坚固了,千万注意呦!那么你说为什么自己平常没有想到呢?慧力的不足。所以被见惑所迷乱了,不是思惑。“受熏持种”,所谓“根”,身见很严重。所以我们色身四大死亡以后,中阴身那个就叫身,身见,还是觉得有我这个身体。所以身见很难破除。你看禅宗的大师黄檗禅师(临济祖师的师父),他讲了一句切实的话,在黄檗语录上有:“身见最难忘”,这个身见最难破掉,身见最难忘。
这个身见,在唯识的翻译经典、一切的经论里头的梵文翻译的名词,就是“补特伽罗”——有我的身见,那么也就是“萨迦耶见”。一切萨迦耶见就是身见。所以说这里“受熏持种根身器”,整个的物质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是一切众生共业所熏的。“根身”是别业,阿赖耶识的别业;“器”是阿赖耶识的共业。这些在理上必须要了解。所以理不透的人,修持做功夫,不能证入升华大乘的境界,不能解脱,理由都是理没有透。“去后来先做主公”,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死的时候最后走,离开身体、离开肉体;投胎的时候是最先来入胎的。
那么,入胎先来,三界天人入胎境界各有不同。如果是天人入胎的,有些人的确是天人中来的哦,他的阿赖耶识、人还在天人的寿命还没有完;假使他是变人的话,先已经入胎了,等到临产的最后一刹那他再来,那一边的寿命阿赖耶识整个完了,一下都到这里。所以中间的这个讲起来非常有趣的,等于我们看外国的幻想的科学小说一样的有趣。当然坐下来把佛学的这一部分写出来,要重新写过,要花很大的时间,各个经论要把它累积起来、集合起来写出来,是个非常重要的书。所以我们一般学佛动辄就从《阿弥陀经》、《金刚经》入手的,不从这个基本上的概论入手,不行的。生死轮回的概论,要注意。
我们下面第二首,[引磬响]哦?到了,那只好下一次。下一次希望《成唯识论》已经有了的一定要带到了。下一次就是礼拜天,《成唯识论》要带上了。
《成唯识论》唯识研究,有一位道友提出来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隔阴之迷?一个人为什么转生了的时候就忘记了前生的事?
我想这个不是问题,不要说我们转生啊,作人几十年、前几年的事你都忘了。甚至我们大家就在现在生可以体会到,刚刚说的话、昨天的事都很容易忘掉,读过的书记不下来。道理在哪里?就是定力不够。一念的散乱心多,这个散乱也就是大昏迷、人的心乱。所谓修定做功夫就是一个定。我们晓得我们的心意识有具备三世的功能,能知过去、能知未来并不稀奇。那是什么道理啊?就是定的关系。所以定力够了自然能够了解过去、知道过去、知道未来。比如一个有强记忆力的人,记忆力非常好的人,从小到现在一点小事他都清楚的。有些人乃至从小自己当婴儿,怎么样抱在妈妈怀里头、怎么样长大,自己都很清楚,会记得住。可是一般人多半记不住,从小的事情很迷乱了。譬如读书,一个人能博闻强记,知识非常渊博、书读得非常多、各方面都读过,一看就记住,没有什么严重——定的关系,定力的关系。心散乱的就记不住了,心能够定就记住了,这完全是定力的关系。定力到达了,我们现在生、乃至身体上的变化、生病,乃至要死、这个四大的分开,这一切的最强烈的痛苦、强烈的快乐,苦与乐一切的感受,到达了不动心了;所谓不动心不是压制、不是克制,自己第六意识的这个定境超越了;那么,能够把自己过去生的、很多生的事,这一生都能够明白,就是回忆的力强到这个程度,未来的事也能够透过、知道了,那么看定力的深浅的程度怎么样,隔阴、转一个胎就不会迷了。我们不要说隔阴之迷,普通现在心理学医学都知道,一个人肉体受了重大的打击,或者头部受了震荡、脑神经受了震荡、身体受了伤害,这个人可以变了,过去的事情都忘掉了,一切都不大清楚了;或者是心理上受了重大刺激的人,也变了,都会忘掉了过去,不知道现在。这是一念的定。
怎么样才是一念定,差不多我们一般修道打坐学佛都没有搞清楚的。所以这一次特别要讲唯识的道理。我们一般的静坐、修道的人,都坐在那里玩感觉状态;换句话,你身体没有死,活着的,坐在这里心念比较清净,觉得很舒服很清静,心里也没有事,以为这个就是。——靠不住的啊!这个东西就是的话,到达你要死的时候,重病、身体要分散、四大分离,你这个东西没有了,只有苦受、痛苦的感受。所以定是什么?就是第六意识、心意识强烈的坚固,非常坚固。怎么样是个心意识的坚固?必须要把理搞清楚了。甚至于坚固到,人的自己的心力坚固到把现有的肉体硬使它不退化,所以像《楞严经》上提到十种仙有一种仙,就是修意念的坚固,可以使这个生命常在。理论讲起就是这么一句话,做起功夫就很难。如何使意念坚固?就是刚才我们在座的大家,都受过教育,都会读书。但是我们自己都晓得,你读了一页书看下来,一个字没有错,不需要倒转看,而且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清清楚楚,这个定力目前都没有。还有些尤其学佛修道的人,书是懒得看了,书不是道,也看不进去,觉得很厌烦;你叫他记一点书的学问也不愿意,实际上他都在昏沉中。把那个昏沉当成清净,第六意识不清明、不坚固。假使定力坚固了的人,譬如说我们历史上记载很多人,定力坚固的人读书是一目十行。眼睛这样一看,一页就下来,一下就过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看到了。这没有什么特殊,这不是快读的方法,就是定力坚固,心境像个镜子一样。一个镜子这么一页书在前面一照,一刹那之间结果每一个字都出现了,每一个字都留住了、留痕,镜子是不留。所以真正的定,必须要搞清楚。隔阴之迷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散乱,人在散乱、昏沉。
第二个问题,说中阴身转胎的时候,好像同梦境一样;那么既然一样就是梦喽,为什么叫中阴身?不是的!是讲梦境拿来作比方,中阴身到底不是梦境。我们梦境不太清明,很少有清明的梦境。有一种,不过现在在病例上很少发生——梦游症还有,你看世界上还有人发梦游症,就是说夜里自己起来会做事,在我们乡下很多。我们小的时候都知道,某几个人梦游。我们那个时候不晓得叫梦游症,就是会做怪梦,夜里会起来。乡下人,那都是很勤劳的人,夜里起来穿好衣服,眼睛还闭着的,家里水桶拿来,门开了去挑水,一水缸总挑了十几挑,要好几个钟头;一水缸挑满了,水桶也放好,衣服也脱好,又去睡觉了,第二天他根本不知道。这种梦游症。但是他也不是精神分裂,人很好。那这个里头这种情形,同这个“意念坚固”,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会有这种事。
譬如,像我们读书的,小的时候很多经验,往往一篇书,像我有时候看书,或者想把它记住,很好的文章记不住。到了第二天起来就记住,因为夜里又读过一道,一字不漏,都记住了。譬如有时候一首诗啊、一个好文、题目白天作不出来,夜里作出来比白天的好,有时都来不及记。像我是常常有的,一醒来,“一定把这一次……”我晓得是在做梦,这个好、这个好,哎哎自己再不要再忘记了,赶快起来,因为醒了容易忘记,赶快把它记住。自己还觉得拿笔已经记下来了,第二天起来也还是忘掉。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啊。但是这样清明的梦境已经很少了。梦境清明,也要定力。
所以有一种修持的方法叫“梦成就”的修法,训练修持自己的梦境,然后梦一来,自己还可以制造梦,“今天要做一个梦,明天的事……”或者等于卜卦一样,要问未来的事,自己在梦境中可以知道。第二步要修到转变梦境。譬如梦到是水,自己知道在做梦,因为利用自己的意识——不醒哦,梦中还知道是梦——可是还能够用意识把这个水转成火,火可以把它转成风,就是说很坏的梦境可以把它转成很好。这个做到了,第三步,修到了白天作人做事,完全像做梦一样,梦中像我们现在白天一样,然后看一切世间如梦如幻。不是理论,硬要做到。这种修持的方法叫做幻梦成就、梦成就,那么有一步一步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功夫。
总而言之,就要定力高明、定力强。定,这个不是解脱、不是得道哦,定是功夫,还不是道,还不是悟道了。但是一个真正悟道的人,如果定力是不够,喜怒哀乐、碰到事情,随便就变化心境了。有些人学佛学道,打坐、吃素、平常清净,蛮好,一碰到事不行了,一作人做事全垮了,这就免谈佛法。譬如,这两天在我们这里有一两位同学,因为把他调动去做事了,本来很爱贪坐;打坐定中很重要,叫他担任一点事,觉得很痛苦,觉得打坐这才是修道。等到调去做事,当然很不舒服。慢慢练习到,他现在可以跟我讲,他说我觉得没有在作事呀,同那个(打坐)一样啊。我说好了,你行了。要在动乱中——但是,这样就行了吗?这是一个初步的奖励,还是没有碰到外境;碰到外境大的痛苦来、大的刺激来,乃至身体生大病、快要死了,此心还是定、如梦如幻——差不多了;还不能够达到中阴不迷呢。所以定的重要。
这两个问题简单地就是这样答复,这些问题还很多。现在我们赶紧转到《成唯识论》,上次告诉诸位带来的。如果没有书的人,你们有书的朋友帮忙没有带书的人,调个位置,坐到旁边去。
现在我们翻开《成唯识论》,手边买的这个新赶印出来的这个本子。二百六十七页,就是第七卷(卷七),二六七,左边的号码二六七页,成唯识论。我们先念,这个不要打坐了啊,要看书。我们先看这个偈语: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这是今天要讲的,正好同你所问的刚才这两个问题有连带关系。千万要注意书啊,不要贪著打坐,打坐不一定是道,所以把理认识清楚才好修持。
那么这个偈语,就是上面一句,“已说六识心所相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心,六识是心所相应的,心是根本的,识是心的用。“云何应知现起(的)分位”,现在他说我们怎么了解怎么叫意识?现,就是呈现;起,生起作用。它的分别的各人的各部分,怎么样叫意识部分?怎么样叫眼耳鼻舌身部分?那么这个总偈颂,刚才念过。现在我们看偈颂,不要再解释,多一道时间解释麻烦。下面我们来简单把它变为白话,你看古人翻译经典,玄奘法师很难用古文翻译,用白话文翻译更难。不过现在很可以,我想,也想用《楞严大义》的办法,一句一句用白话把它变过来。不过这样一来,所有人将来的文学程度越来越低落,所以不翻也好,所以两个还在矛盾的观念(之中)。
现在我们闲话不说,“论曰:根本识者,阿陀那识”。这个“那”念“诺”。就是说我们这个心,这个心分成八个部分,第八部分、第八阿赖耶识是根本,又有一个名称叫做“阿陀那识”。“染净,诸识生,根本故”。嘿,你看这个文章,写得好得很,但是别扭得很。哈,所以学唯识学家都容易学了这种文章,包括欧阳竟无、熊十力先生,都走这种路线,所以后世人越看越不懂,学问越来越高了——看不懂就高嘛!呵!实际上啊,文字训练都有问题。可是玄奘法师怎么翻呢?他翻得很确实。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我们的染污方面,心里的染污,一切的恶的思想、恶的行为,这是染法、染污。我们修行呢,就是转变自己心理,染污的变成清净,恢复本来清净。所以经典上,只用染、净两个字,一正一反,也等于一阴一阳;净面就是阳面,染污这一面就是阴面。所以道家讲修道的人得到纯阳之体,就是说完全清净。净面就叫阳,染污面就叫阴。所以我们心理上的染净,一切的识,哪一切识?前面还有七个嘛,第七,我们生命以来的我执——第七识,前面六个识,诸识、一切识都从第八阿赖耶识(阿陀那识)生出来的,所以它是一切识的根本。
“依止者”,那么,它这个东西根据什么来的呢?怎么动的呢?我们这个思想、感觉这个生命,“依止者,谓前六转识,以根本识,为共亲依”。前面六个识,我们能够思想、活着的时候这个思想意识,你要晓得要死的时候没有意识了;刚刚投生也没有意识哦,所以婴儿生出来没有意识的哦。投胎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第七识来了,慢慢形成了前五识。所以婴儿有前五识,有第七识、有我执,与生俱来就晓得有个我。因为饿了晓得哭,我要吃;他要动,我要动。但是这个时候的我,不是现在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成人有第六意识在思想,婴儿没有的。所以刚刚生下的婴儿你给他药吃,你说他苦药给他吃他也吐出来呀,那不是第六意识的关系,那是舌识,他这个苦受的感触的反应**。就是生理机能——现在可以讲神经天然的反感。等于我们这个喉咙,所以西药做的为什么外面都包成黄的、绿的、红的都带一点甜味,因为我们喉咙这一部分接受甜哦,苦的受不了;下去了,这一节可以接受苦了,一路一路下去,一节一节。所以西药那个糖衣包的一层一层不同,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婴儿那个不好吃的吐出来,那个不是意识哦,那是舌识的反应。你实在打他他也痛啊,那是身识的反应,没有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婴儿到什么时候?我们这个小孩头顶都还在“嘣嘣嘣”跳的、这个地方还在跳的,第六意识没有成长。所以这个地方一封了顶之后,婴儿就开始会讲话了:“爸爸!妈妈!要!吃!”他就会讲了,这个时候意识开始成长。那么我们家庭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一切语言、一切等等这些后天的增上缘给他加上去。所以人到老了,意识越来越顽固,所以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骂我老奸巨滑、老顽固,我一定承认。因为人老了,那个意识越来越顽固,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了。老了不是奸,也不是滑,他事情经过多了嘛,“哎呀,这个东西,经验不可以这样处理。”你看起来就奸、就滑了。实际上也不奸、也不滑。这是意识这个经验。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我们现在,今天我能够讲话,诸位能够听,因为第六意识还明显地在。所以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为前面六个识,都靠第八阿赖耶识,是它共同最亲切的根据,等于树的根,所以他的文字讲:“谓前六转识”。为什么叫六转识?前面六个识随时像一个轮子一样在转动的。我们第六识刚刚想了这个事,马上想别的事情去了。一边在听经、一边想到:糟糕!没有带雨伞,衣服带少了。那个意识在转到那一面去了。所以六转识。所以以第八识为根本识。第八识是前面六识的共同所亲因缘、所依靠的。
什么叫五识呢?“谓前五转识”:眼、耳、鼻、舌、身体。“种类相似”,它的种类,它的根本的根根、种子、同类的,眼耳鼻舌身的官能是差不多。所以,“故总说之”,那么总说什么?就是第一句这个偈语——“依止根本识”。
第二句话“五识随缘现”。所以随缘现这一句话呢,“随缘现,言显非常起,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这句话,“五识随缘现”,是怎么个意思?就是说,它的显起,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常常起作用的。譬如我们眼睛看,有时候眼睛眼识不起作用哦。有时我们人,大家都知道,有时愣住了、眼睛瞪着前面,你说你看什么?实在没有看,这个眼识这个时候不起作用。有时候耳朵、耳识呀,第六意识不叫它注意,它耳识有时候也是不起作用的,不一定听见;“你讲什么,你听见没有?”“没有。”那个时候,耳识,但是听……[录音中断]所以这是讲它“显非常起”,前五识并不是经常起作用的。
“缘谓作意根境等缘”,那么,前五识起作用,都是靠它后面那个指挥官,它也是好人、也是坏人——第六识。它要做善事,要指挥前五识,都是他的萝卜头、都是他的部下,“哎,你去看!你去听!”它所缘的作意的根、境。根就是眼根,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这是根,就是现在讲生理的机能。境,外面的境界,眼睛要去看色相,耳朵去听声音。所以根是根、境是境。等等的外缘、外面的境界。
注意哦,前五识,“非常起”。那么我们尤其在座的人大家现在讲究证成道理,打坐,你打坐起来,你眼睛你说你在看、不在看呢?差不多有许多人在打坐,眼睛还是在看,在看什么?看前面看不见的黑洞洞的,眼识并没有休息,所以这个都在自欺。耳识也没有休息;身体的感觉状况——哎,说我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其实神经通了,半神经状态。身识也不得休息,对不对?那么,前五识都没有休息。实际上都是意志这个意、心意识在里头在捣鬼:“哦,现在有些气脉通了!哎哟,走到夹脊一关了,嗯,差不多了!我再坐一下,哦呦,到上面了,嗯!”那个意识都在里头捣鬼。你说这一帮人跑去打坐,我说何苦呢?我经常讲,到外面做工一个钟头还有八十块,你坐在那里干嘛呢?在那里自己捣鬼,还以为做功夫。青年人注意呦,不要学这一套啊!要学可以呀,道理搞清楚、好好学,对不对?唯识是科学的啊,这是佛法,玄奘法师带着孙悟空去求经求来的啊,哈!当然这句话是笑话,孙悟空是假造的,孙悟空《西游记》上是代表什么?第六意识。孙悟空就是第六意识。那个沙和尚是什么呢?第七识。沙和尚没有主意的,所以孙悟空叫他挑东西,他就挑,猪八戒叫他走,他就走了。猪八戒是什么东西呀?这个家伙是情感、人的情绪,他最坏了,专门闹事的,又贪吃、又贪财、又贪色,他什么都不管。所以《西游记》这个小说呀,根据唯识写的,你要知道啊。
现在我们不讲《西游记》,讲《成唯识论》。所以呀,前五识是“显”,它的情形是“非常常起来的”。你注意哦,所以读这种书注意了,你如果认为“非常起”,把这两个字当一个名词,搞完了!又错了!不是常常起来。“缘”呢?前五识的攀缘,它的依傍,它靠作意,“作意”是作意,就是这个意识动了。“根”,靠眼耳鼻舌身,靠的生理机能。“境”,靠外面的境界。“等为缘”,是它的攀缘,是它要抓的。攀缘就是要抓,等于猴子一样,猴子在那里,吊在那里,它永远不老实,总想抓一个东西。当然你们诸位没有看过,我常常表演这个,因为我很得意,在山上闭关,看到那个猴子来偷东西,真好玩,猴子(师演示)就放在这里夹着,然后抓一个,到处看,有人没有人?没有人,然后偷得快,抓来抓到,然后我们“唔!”它两手一动就跑掉了,一个都没有拿走!(众笑)啊,这是猴子偷苞谷。唉啊,看了,就是人生,就是我们。父母生下来,到处偷,这也抓那也抓,功名富贵样样抓,《成唯识论》也抓、《庄子》也抓,总想抓,抓了结果到了殡仪馆民权东路的时候,就是猴子那么跑掉一样,什么都没有夹到,啊!所以这个缘就是攀缘,就是抓。佛经所谓讲攀缘,缘就是抓。
这个东西啊,“缘谓作意,根境等缘,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外随作意”,这个五识的生起——眼耳鼻舌身。五识你注意,五识下面有个“身”字——这个五识的本身,它本身是本身哦,其实意识跟它俩分开的呦。你们注意啊,大家自己也好好体会,要经常研究佛学。譬如我们意识在想,我们在读书,大家都有经验,或者你在看电影、看电视,看得很得意的时候,瞪起眼睛,那个意识在:“好!打!”旁边有人骂:“嗨,讨厌!你看什么!”你听见没有?你听见的。但是意识还在看前面,眼识还在看(前面)。所以耳识有耳识的本身,懂了吧?所以身体,你比如说夏天你看电视看到,“好!哎!嗯!”尤其是看前几年那个打拳的,打到身上,打那个肥肉上一拳一拳,打得“啪、啪”那我们喜欢打拳的:“打得好!再来!”这个样子;一个蚊子咬你身上,你知不知道?还是知道,不过手来不及了,不管蚊子了,“去!去!”把蚊子赶掉就是——身识还在。意识、身识、眼识它都有独立的本身。你要注意啊,所以五识叫“身”。
“谓五识身,内依本识”,它内在靠第八阿赖耶识的功能,第八阿赖耶识它根本的功能起来。“外随作意”,外面起用是跟着第六意识,这个心指挥它叫它做什么——作意,这个叫做作意,意在造作。
“五根境等,众缘和合,方得现前。”五识呢,在我们生命上,它有个靠的,靠什么?靠工具,工具是五根。如果这个人生来就是个瞎子呢,他的眼识不起作用。眼识功能在哪里?还在阿赖耶识根上。因为他的眼识没有工具可以发出来,等于我们有电,可是这个机器坏了,这个电起不了作用了,所以它靠“根”。但是有五根,没有外境呢?看不见。所以眼睛要有空间等九个因素才能看,要空间、要光线;如果把眼睛这样蒙住,看不见了,它没有空间嘛。九个缘里头缺一个缘它就看不见。所以它根据根、境等一切缘凑合拢来,“方得现前”,五识才完全。
我们讲五识很重要哦,注意哦,我再提醒大家注意,插过来一句话。六祖我们以前讲过,在《六祖坛经》,学禅的人更要知道:“六七因上转”——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可以把它空念了。譬如我们现在修修把念头空了、把第六识空了并不难,但是不要认为得道了,这是因。“五八果上缘”——前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你想把它转了,那得证果了,那证道了;或者小乘证阿罗汉果、大乘证到佛果才能转。换句话说,所以我们修道,这个身体你修了几十年,身体的障碍,这个身体你始终转不了在那里,因为你根本没有证果啊!证果谈何容易啊!不要认为打坐坐得好,坐在那里,坐在那里干什么?坐在那里浪费几十年,造的什么业呢?几十年不是修道,(那是)造的无记业。叫你作善人,不敢!没有本事作;叫你作坏人,树叶子掉下来又怕打破了头。善恶两头都做不了,坐在那里一天浪费米粮,如此者叫做修行,这有什么用!不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注意哦。所以前五识“众缘和合,方得现前”。
“由此或俱,或不俱起。”前五识的起作用,有时候同时起作用,譬如现在我们,像我个人现在在跟大家讲话,这个前五识同时在用:耳朵还要听到、要注意到,也许你有问题来呢;眼睛要看着,身还在动,嘴巴还在讲,坐在这里,觉得冷呀热的都要知道嘛,意识还要思想的,这个或“俱”,一起动;“或不倶”,有时候不一起动。譬如我们躺在那里看电视看着玩的,不用思想看看也可以;有时候我们闭起眼睛光用思想、用意识,眼睛不看也可以。所以前五识同第六识等等,有时候要看不想听、要听不想看。所以,“由此或俱”,同时起用,“或不俱起”。
“外缘合者,有顿渐故。”前五识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身体有感觉等等,有(的)一下统统知道;有(的)慢慢才看见、慢慢才听见,有顿、有渐。总而言之,前五识、我们心理这个状态,等于水上的波涛,“如水(上的)涛波,随缘多少”,风大波浪起得大,风小(波浪小)。外面境界乱,你譬如说几千万人跑过,在前面走马灯一样跑,你眼识忙得很,要这样看,连头脑都要转动;假使只有一个人,或者我们去照相馆的看那个修眼睛眉毛,那个照相馆的笔呀,只有一根毛,修那个人照片的眉毛,这个眼识只有一点点注意力,这个外缘很少,他用的就少,“随缘多少”。
“此等法喻,广说如经。”他说这些道理,“法”就是这个现象、这些佛法,所比喻的境界,佛经里头大小乘各种经典讲得很多了。
“由五转识,行相粗动,所籍(的)众缘,时多不俱,故起时少,不起时多。”他说你要了解,我们要知道,自己的五转识——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这个容易了解,我们自己容易体会。这个“行相”,行动的它这个情况、现状比较粗,动态的。“所籍众缘,时多不俱”。譬如眼睛看东西,假使到夜里灯统统关掉,你自己房间里很习惯的东西都看不见,因为它缺了一个缘嘛,“光”的缘没有了。所以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譬如我们的嘴巴,一天吃三餐,就是爱吃零嘴吧,总不能一天八个钟头都在吃,没有多少时间在吃,因为它靠许多因缘凑合,“所籍众缘,时多不俱”,平常时时不具备的,所以它起的作用不是随时起作用。“故起时少”,所以五识的作用,平常起来作用的时间比较少;“不起时多”,它在休息状态的时候比较多。
“第六意识,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由违缘故,有时不起。”至于第六意识的思想心理状态,我们普通认为这个就是心了,这个就是思想、知觉、感觉了,等等。第六意识,虽然也很粗,但是第六意识我们这个思想随时在用。“而所籍缘,无时不具”,它随时要想的,外面没有看见还要回忆一番呢。大家想你的孩子呀、想你的情人啊、想你的钞票啊,没有事有时候闭起眼睛想想,嘴上都笑一下呢——哎,这个就是意识这个东西,坏。“虽亦粗动,而所籍缘”,所靠的这个因缘,“无时不具”,随时具备的。但是意识有时候不动,因为什么?“由违缘故,有时不起。”有时候譬如说我们想烦了,有时候也觉得:“格老子懒得想了!算了,睡觉吧!”呵,自己骂自己。违缘,有时候相反的。可是你那个要睡觉也是意识状态哦,不过“违缘”,同外面这个情况不同。所以有时这个第六意识心理作用它不起作用。现在的西方的心理学只讲到第六意识,那个下意识也是第六意识部分,什么第六感哪,管他鬼感哪!那一套都是新名词,乱造的。唯识都给你讲的很清楚了,还是第六意识部分。第七识、第八识很难懂,所以我先选这一段给大家开始,慢慢懂进去。不然研究唯识太痛苦了,它这个(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无所不包的。
“第七八识,行相微细,所籍众缘,一切时有。故无缘碍,令总不行。”第七识叫“末那识”,勉强的翻译也叫做“异熟识”,也叫做“俱生我执”,只要你有生命,它那个“我”就来的。譬如我们睡眠的时候有没有“我”?睡眠还是有“我”,“我”要睡哦。真碰你一下,你那个“我”就来了,“哎!讨厌!”就起来了,意识马上起作用了。它又叫“俱生我执”,也叫“异熟”,它怎么异熟?因果报应都是它去遭遇、它去受的,异时而熟、异地而熟、异缘而熟。所以因果报应并不是我打你一拳、你非踢我一腿,不是的。也许我五十年前打你一拳,也许来生啊,你跟我都不相干地,忽然走路会把我碰到跌倒被车子撞伤了,都是因果报应,异缘而熟、异时而熟,叫“异熟识”。第八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它的行相非常微细,我们不是修道得定的人,一般人自己只晓得、只看到第六意识心的作用,第七识、第八识没办法了解。所以现在你们随便讲禅宗开悟了,开悟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转了才能叫立地成佛啊!所以懂了一点说开悟了,“寒潭清皎洁”呀、“明月在高山”哪,哈,那还正是第六意识在那里玩呢,那不叫做开悟,千万注意啊!更不是面壁打坐,面壁打坐你在那里打妄想;虽然面壁在壁头,里头还是在看嘛。都不是的,这不是禅,一定要懂。所以“第七八识,行相微细”。它第七第八识“所籍”靠外缘而发生作用,“一切时”,任何时间它都存在的,我们这个“我”任何时间都存在的。“故无缘碍”它没有阻碍的,是无所不在的。“令总不行。”所以呀,它这个东西随时都在动态,“令总不行”,他说你要使它不起作用,你这个所想的、这个命令要到达这个意识,走不通的,它不是你第六意识可以指挥的;但是第六意识可以转它。
“又,五识身,不能思虑。唯外门转,起籍多缘。故断时多,现行时少。”再我们要了解自己,眼耳鼻舌身,这个五识的本身它不会思想的,它不会分别的;它靠外界引起,外面譬如我们坐在这里,假使来一个录影机给我们一照相,这个镁光灯一闪,我们眼睛眼识跟着跑,看了一下。外面一起,我们眼识起作用。它靠很多因缘而起来的,所以断缘的时候多,等于它没有粮食、没有吃的时候多;所以“现行时少”,现在马上起作用的时间比较少。
“第六意识,自能思虑”,我们现在心里头能够思想的,这都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内外门转”,外境界引动你而转,自己睡觉在那里,越想烦恼越多、思想越多、内在也转,“不籍多缘”,不靠外缘,它都会想。
“唯除五位,常能现起”,除了五个时候,第六意识不起,哪五个时候啊?上面的偈子,“无心二定”,人修道得到无心定,这是一位,第六意识没有、空了,那真空了。还有,证得涅槃得道的时候、证得道果的时候,这两位,这个第六意识当然清净了。睡眠时候,清明第六意识不起;闷同绝、闷绝位,这个时候不起,闷绝实际上是一位。等等这五位,这个意识不起;其它,常常这个意识会发生。
所以啊,“断时少,现起时(间非常)多”。所以第六意识,“由此不说此随缘现”,它随时会起作用。好了,先休息。
我观念讲错了哦,五位不是前面的五位,是无想天五位,一下想起来了。色界天以上,等一下就讲到无想天了,等一下再补充。
我们求道修道,正在求“转识”,不过你要加两个字“转识成智”,正在求“转识成智”。而刚刚他说我讲的禅定在于坚固第六意识,这是什么道理?他说,那你的意思说这样就不是转识了?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医生啊?
刚才我跟你讲,修定、禅定、修道、求道,你所谓参禅,不管你走什么路,都是靠意识起修。意识要把它坚固定住,正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你想你的意识是乱跑的,坚固都坚固不住你怎么样转得了呢?所以你把意识第一步能够坚固,我要你不动就不动。譬如一个陀螺一样,我要你不动,站在这里,你做不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你怎么转得了啊?没有的!那是理论啊,“转识成智”,实际上我们天天跟识在转呀。像我讲自己一样,“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啊!转识成智谈何容易啊!
第一步,你先把识、意识能够定住了,定住了以后,刚才不是跟你讲过了,梦幻成就的修法就可以转它。你定都定不住,怎么转呢?转个什么啊?那就是禅宗祖师骂人,鼻子牵在人家手里;鼻子牵在人家手里是什么?牛啊!那个牛不是鼻子牵在人家手里——跟着外境在转。我们修定的人,就是不入外境、意识坚定,这是第一步。这个做到再谈下文,才能谈“转识”。不然你转得了什么?自己的情绪都转不了、自己思想转不了在那里。所以,一般动辄讲大乘的经典,那是形而上道哦;下手功夫要基本一步一步修起的。现在我们不耽误。
所谓“五位”,中间意识不起。“五位者何?”哪一些五位?譬如生无想天,无想天的天人,大家特别注意,我们这里发过好多次讲义,大家都随便丢掉。一个学佛修道的人,三界天人搞不清楚,免谈哦,就不要谈了。
所谓无想天,属于第四禅的境界,四禅天了,超过欲界了,色界了。无想天的最高天是有顶天。无想天里头有四禅天的境界,无想天是外道天的境界,叫做外道天。所以我们大家注意哦,很多人不管修道、学佛、学禅、学净土、学密、学天台宗,大家首先一个观念,以为入定就是什么思想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知道,这叫“定”——那个就是“无想定”,无想是外道定,很严重哦,不对的啊。
虽然不对,可是无想定是真功夫哦,做到了无想定,再翻过来批评人家的不对,有一个人做到——释迦牟尼佛。他出家以后,第一个先学无想定三年,学成就了。三年哦,才修持做到。做到了无想定,他丢掉了,“知非即舍”,认为这个不是道,丢掉了。况且我们无想定还做不到哎。你说打坐坐在那里完全第六意识停止了思想,谁能够做到?如果到达无想定境界,这个人的资格已经(可以在)这个身体一坏的时候、一死的时候生无想天,位置很高哦。无想天此中无痛苦、也无烦恼,一天没有思想。这个里头有详细的解释,所以要认识清楚。
“五位者何,生无想(天)等”,无想天里头也有五位,无想天第四禅境界,四禅天。我们在学院的同学,都应该拿到《三界天人表》的。这个“无想天等”,所谓无想天呢,“谓修彼定,厌粗想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所谓怎么叫无想天呢?就是说,我们大家常常修持,尤其人生年纪大一点,心里的烦恼太多,没有办法停止自己的思想。再不然像我的朋友里头很多都犯失眠症。尤其年龄大,担当在身上的任务多、事情多,晚上睡不着。所以求到无想做不到,就靠镇定剂、靠安眠药,很痛苦哦。所以如果修到了无想天的人,很不容易喽,那是自己不要思想就不要思想,也坐在那里;这么一笑,心中一个念头没有、没有想,这谈何容易呀!佛法尽管叫做外道定,佛并没有看不起他哦,很严重!无想天的位置很高哦!如果讲无想天应该是到达银河系统的那一面去了的,生命力会到达那一边相连的——无想天。
所谓无想定,是一种定的境界,这是因为我们平常讨厌自己的粗想的力量,我们自己讨厌自己的思想。有许多人说,我只要做到修到这一辈子死了以后再也不来了,这个世界好烦哦!你还有资格说不来就不来?不听你的呀!要做到听你自己爱来就来、不来就不来,那他会容易定。所以,无想天是“厌粗想力”,厌烦这个粗想,自己思想太多,很厌烦了,这个心理慢慢培养,“生彼天中”。修这个无想定,这个定、所谓定力,我们普通讲这个人有没有定力,定是一股力量啊!所以讲刚才这位道友、这位同学问的,为什么要坚固意识?你譬如说意识不坚固,你太太跟你俩吵架的时候,你非摔板凳、拍碗、打茶杯都来,你定力就没有了嘛。你那个时候转识看!只有转碗转茶杯,呵,没有办法转识了。这就是定“力”,定力的不够。
那么定力特别重要。所以定力够了,可以死后生无想天中。那么他这个道理,这种修持心理状况,“违不恒行”,违一切的外缘,不常常起这个现行。现在我们活着心念就是经常不动、把它切断了。所以禅宗有时候修持,我们讲这个经常引用的话:“切断众流”。我们思想像一股流水在流,不断;你能够说打坐也好,或者不要盘腿了,这个定中,这个流水两面把它切断了,这一面不让它流过来了,那一面流干了,中间就空住了,实际上这个境界是无想定。但是我们一般作功夫的人,切断众流,不是说无想定,空的境界你还做不到呢!但是这个境界完全是无想定吗?不然!如果光修定,“切断众流”,认为这个就是道——住在无想定。切断思想之流、把你切断了,这个里头有这个无想定的境界,加上悟、慧力一搅,那不是无想定了,那就是悟道,可以到达初步禅宗的“破初参”。这就是中观的道理了。
这是把禅宗的修持方法都严重地告诉大家了!你们自己注意,拿得到的就拿;丢掉了、忘记了,慢慢定力够了再听。
所以“违不恒行”,这个心不常在,心及心所都不起作用了。“想灭为首”,五阴里头的色、受、想这个思想完全可以停掉,达到这个境界叫做无想天。
“故六转识,于彼皆断”,所以到达无想天、无想定的境界,前面六识切断了一样。这句话注意哦,并不是真切断了——切断了一样,都不起了,完全变成无想定。这是定境界哦。
但是我告诉大家,岔一个话,你们在座的应该也有一些看儒家的书、研究儒家的,譬如儒家有一部书你们去查——《明儒学案》,明朝儒家的“指月录”,根据《指月录》、《五灯会元》做的,儒家叫做学案,禅宗叫公案。《宋明学案》。《宋元学案》是一种。《明儒学案》里头,讲到王学,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个有名的儒家叫罗近溪,你去翻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了不起的呦,非常了不起!王学里头,明朝的那就是禅,虽然不出家,理学就是禅哦,也就是佛家的律宗,每一个人戒律都很严谨,像王阳明啊这些人。罗近溪先生从年轻起就讲究这个学问之道、养气之道,拜了几个老师,读书啊、修道,随时作人做事不动心,专门修养这个不动心。你像我们读《论语》,孔子讲“四十而不惑”,孔子报告自己十五岁开始做学问,“三十而立”,十年做一个阶段,“四十而不惑”,就不变动;“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由十五岁起,做学问、做功夫修养到七十岁他才有把握,修道。孟子讲自己“四十而不动心”,到了四十岁觉得不动心。这个不动心是不是无想定是个问题啊!可是罗近溪先生呢,就学这个不动心,二三十岁就做到了不动心,可是病了。病了得了什么病呢?拿现在医学,一身硬、身体硬了,都不能动,等于麻痹、风瘫冰冷了,拿现在讲是麻痹病症了;也不是麻痹,一身就冷,躺在床上动不了,头脑清醒得很,就是不动心。
他的病怎么好的呢?他自己记载,儒家很不愿意谈这个神秘异道,但是《明儒学案》上面记载得很清楚,不能不讲哦。他病了几个月躺在床上,发冷,一身硬;头脑清楚的,就是不动心。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了,梦到了一个老头子,就问他:哎,你病好一点没有?他说:“哦,最近好一点了,老先生,很有进步了。”那个老头子就骂他了:“哎,我不是问你身体的病,你心病好一点没有?”他说我没有心病啊!“你没有心病?你求自己不动心不是心病吗?”“切!这位老先生你这个是讲什么话?!我平生学问就要做到不动心啊!我做到了不动心,怎么叫我是心病?”那个老先生就骂他一场。他说你要知道,我们此心是活泼泼的啊!非常活泼。你读过《大学》没有?“鸢飞戾天,鱼跃於渊”,此心是活泼泼啊!“瞻彼淇澳,箓竹猗猗”,此心是活动得很。啊,这个是鸢飞鱼跃、云淡风清,你硬把自己的感情思想都压制下去,以为是功夫,所以你心压制得厉害了,因心影响到身,你的身体所以病了,变成死人了、僵硬,你还说自己有道呢!
他说给他一骂,他清醒了,才觉悟了。就问老先生,他说:“老师啊,您叫什么名字啊?你贵姓呀?”他说你不要问,我叫青城丈人。本身名字都不告诉他。他一吓,醒了,醒了以后出一身大汗,上面盖两床被子都被汗湿透了,就站起来,身体就好了。所以不动心,乱修无想天到这一步就会这样。所以你们做功夫有时候打坐定了,每一个心理的病的境界都要经过的呦。很多人修道坐坐,以为一修道百病皆除。我告诉你,一修道是百病皆生,都生完了以后才百病皆除。本来没有病,你里头潜伏的病都要把你发出来。爆发完了以后才可以。是这个东西。这是讲无想天岔过来的话。
所以无想天要定力做到了,“六转识,于彼皆断。”
“有义,彼天常无六识,圣教说彼无转识故,说彼唯有,有色支故,又说彼为无心地故。”
他说啊,上面讲了,无想天、无想定是这样的。“有义”,玄奘法师讲,在印度当时佛的弟子、这些大师们,有一派的师传,论师们讲,“彼天常无六识”。修到无想定的人、生无想天的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都没有了。“圣教”是指佛经;“说”,圣教佛经来说;“彼无转识故”,六识是有,就是说这个六识不转动了,呆住了、定住了。“说彼唯有,有色支故”,说无想天的天人,假使我们修到无想定,死后生在无想天的话,只有有什么?只有现有的生命存在,还有“色支”有光,这个光就是我、我就是光,生命是天人境界。其它十二因缘里头,无明缘行,这些爱、欲统统没有。所以十二因缘里头、十二支里头只有“有”支同“色”支两支、两缘存在。
“又说”,另外有一说,无想定就是无心地,就是无心定的这个地位。这是当佛的弟子们自己功夫修持的深浅的境界,后世互相辩论的,这是一种理论。
“有义”,有一派的理论呢,“彼天将命终位,要起转识,然后命终。彼必起下润生爱故。”还有一种意思呢,有一派的修持的经验,这些古代的大师们讲,无想定得到了的生了无想天的天人,福报完了,无想天还是要堕落哦,不进修了嘛。他以为无想定这个境界是道。所以那个福报享完了、寿命享完了,在六道里头还是要转的。所以他命终的时候,色界天的天人要死的时候,光没有了,慢慢暗了。欲界天的天人头上生来都有花冠,都有很漂亮的花冠,是孔雀毛一样、什么一样不知道啊!这花冠其实我们也有啊,我们也有花冠,像我的花冠染色了,就染成白色了,哈,你们还青的,还可以,有些变黄了、快要白了,就是花冠告诉你快要死了!这也是我们的花冠。欲界天的天人要死以前的消息是花冠先萎谢,色界天天人要死以前是光明暗淡了。其实我们也有色界,你看许多人生病了,脸上的气色乌的,都乌的,面有菜色、发青的,一看就是光色没有了。我们身上就有欲界、色界天人的东西,都有啊!
所以呀,无想天天人,命要死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要动念的,他那个定境界也没有了、定力不够了,“要起转识”,才能够会死。他本来无想的,到了最后,“彼必起下润生爱。”怎么叫下润?等于我们欲界一样,欲界的人心念一动了,尤其男女之间欲念一动,下沉了,身体下面起水分的作用,就是荷尔蒙起作用了、作怪了,兴妖作怪了,生出爱欲的心来了。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天人来,所以提到《楞严经》:“纯想即飞,纯情即堕。”所以修道的人修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为什么最难过的这一关是男女的爱欲,就是这一点性、荷尔蒙在作怪。因为你到那个时候,“彼必起下润”,下面这一地低级的润湿生出爱染、爱欲的心来。那么,色界天的天人下堕了,要到欲界来了,堕下来了,就堕到欲界。堕到欲界他或者是做人呢?或者是做狗呢?或者是下地狱?不一定。看他过去生的善恶的因果了。所以你要知道,修到……
唯识与中观(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四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留言唐卡编码以及您接收邮件的电子邮箱地址,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