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六)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六)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原文: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转谓随缘施设有异。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识谓了别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跳到三界外”,我说好!你跳到哪里去?佛没有说另外有个第四界哦,对不对?你既然跳出三界外,总要找个地方来跳嘛!跳出三界外你跳到第四界?没有第四界,没有第三界半的,请问:跳出三界外,你跳到哪里去?

比方啦!同样的问题回转来,现在我们看唯识学所讲,“法种种相”,首先提出第一点,“谓实德业等”,这就是法相。

第二点,包括了佛学上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等等,都是法相。他说这个法相,我们认为是佛法,“哦!这是佛法!”“哦,这是佛说的。”——没有这回事。佛自己说这是假立的,没有这个东西。“法无我”,为了教育方法的方便,建立了这些名相,告诉你。

为什么要这样建立呢?佛为什么建立五阴呢?为了迷心(迷掉了心),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迷掉了,众生迷掉了;迷心太重了、越来越久了、执著太重了,因此告诉**心的现状,分析此中无我,建立了五阴。为了破迷心太重的人,建立五阴。

那么,人类的心理不止这一种哦!有些人迷“心”太重,有些人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处。譬如说,世界上的唯物学论者,譬如讲现在的医学的话,在西方,认为人身有个什么?思的作用,不大承认,譬如说光线的刺激、色相的反应、脑子神经的反应。你说另外有个心,“明心见性”,什么叫心啊?一切唯物啊。脑神经的细胞一死完了,就没有心的作用了;一切唯物,刺激才有反应,这是机械的反应;所以一切法唯识都是物理的作用——物理的作用在佛学就叫做迷色;迷住了,以为色法主宰了万有的一切。

因为迷色这一念太重了,所以佛告诉他一切法不是色(物理)的作主。妄想心不是宇宙的主宰;物质更不是宇宙的主宰。因为要破除迷色太重,所以建立了十二处、十二根尘的理论。

为了迷恋心、色两方面太重的一般众生,因此建立了十八界的佛学理论。这种佛学理论的建立是方便,在般若里头来讲是方便法门,为了教育上开导人家智慧、启发你求得真理,在教育方法上建立了这一个名词“心色”。

现在我们加以这样解释了,再回转来看原文:“法种种相,谓实德业等,蕴、处、界等。”好了,这一段,玄奘法师把它解释了。

那么刚才我叫大家注意,一切法“转,谓随缘施设有异。”怎么叫做“转”呢?一切法无主宰、非自然,皆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我们曾经讲过,不过将来还要重复,大家容易搞不清楚、容易忘记了。现在把因缘这个道理再次翻一翻,只晓得这个观念。所谓“转”啊,就是说(“谓”是“讲”)“随缘”随一切的缘,“施设”假设的建立有一个差别的作用,这个谓之“转”。这个文字懂了。文字懂了没有用,他讲的是什么啊?

他说,宇宙万有的现象的发生,都是心识的转变的一个变相,都是变相。这个变相是唯识的道理。我们如果有人研究密宗的,所以大家要注意,经常正告你们青年,青年人现在喜欢学密宗,因为莫名其妙,认为密宗挺神秘的——一点都不神秘,密宗所有的法门叫做“大神变”。换句话,宇宙万有一切都是变相,拿我们现在观念说就是化学物理的变相。所以神通也不稀奇,宇宙万有的发生也不稀奇,都是有一个东西,“变相”。所以我们一切众生学佛也是变相的转相——缘转,把这个恶的业缘转过来变成善缘就叫做学佛,只是转相而已。所以天堂有没有?有!地狱有没有?一切皆有。但是这些“有”都是转相而已,是一个大神变而已!所谓大神变,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转变,变的太奇妙了!这个奇妙的形容词就叫做“神”,是这么一个大神变,如此!好,这一段我们把它归一段,又了解了。

下面,原文又来:“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这四句话又是一段。“如是诸相。”他说好!假设一个人问问题、讨论,这个因宗论、对论、论辩,就是对话。他说我承认你刚才前面所讲的三个理由,“如是诸相。”可是这个世界上,(“如是”就是这样,)你看这样多、这样多,山是那么高、水是那么深,水绿山青;男人就是男人的样子,女人就是女人的样子;狗就是狗,猫就是猫,一切的相不同。“如是”,你看,就是这样、这样,一切的现象。

“若由假说。”你说完全是心意识所变出来的假象,那么讲一切的现象这个观念、这个名词就是假说的,没有真实的东西。“依何得成?”那么宇宙的山为什么那么高?海为什么那么深?草为什么那么绿?花为什么这样红?怎么样生出来的啊?——心识所变。那好了!现在我们这个讲台上没有一个花,我们大家一起来,心里头想:这个讲台上出来一种兰花。我们想到明天、后天,想一万年它也出不来啊!——哎!你说唯识唯心所变嘛!万法唯心、一切唯识啊!唯心所造,你造出一个来呀?!你说我到街上去买——那是物质的啊!他说请问你。问题问得很厉害呦!

“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有没有想过?

同样的,我们想到一个经典,唯识学家所不承认的《楞严经》,《楞严经》第四卷上,佛的大弟子富楼那也问过佛:既然我们自己的本性、心性的本体,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本来是清净圆明,云何复生山河大地?怎么样造出了这个世界来的啊?第一念是怎么来的?世界这个力量怎么来的?因为本来清净嘛!既然清净,为什么多余这个世界啊?如果其他的宗教学(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我很埋怨这个上帝:太多余了!你不要造这个世界,不造我们大家不是更清净吗?造了世界又有战争,闹了半天,又盖房子、又拆房子,搞了我们又吵架、又打官司、又起烦恼,你不是吃饱了饭没有事吗?不造这个世界不是蛮好的!(一笑。)学其他宗教哲学就要反问这个问题了。这里头也类同地提出来这个问题。

“若由假说,依何得成?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答复我们。所以宇宙万有、一切的现象,强调地:都是唯心所变、唯识所变。怎么样变?三个字要注意:能变的——本能功能发动了。我们现在科学上用“功能”这个名词也是佛学里头来的、唯识学来的。“功能”这两个字是唯识学,尤其是玄奘法师特别用。宇宙一切功能;“能变”是一切的功能,“所变”是一切现象。这个所变的现象是什么?转变来的。能变、所变、转变,三个观念一定把握住。

不是讲学理呦!你们诸位将来**的人要注意哟!所以你们作功夫各种境界不要来问我了,那都是所变、转变的阶段,有什么值得问?什么境界都没有稀奇![录音中断]

……一个人生下来,一个小孩子会长大,长大了也是个转变,长大了以后下一步怎么样呢?下一步变老了嘛!老了以后怎么样?变死了嘛!很简单的。能变、所变、转变,那有什么稀奇嘛!**。

“彼相皆依识所转变而假施设。”因为变的这一切现象都是不存在的,不是永恒存在的,无常的。但是在不存在的万有现象、无常的中间,我们为了一切众生认清楚自己生命的本来,在教育的方法上,只好一个假设的建立(“施设”就是建立)这些名相的方法。

譬如我们手里端的这个叫暖水杯、茶杯,假使我们中国人开始把这一个东西名称叫做“马桶”,我们现在一定是翻译为马桶,把马桶叫茶杯,一定是“哎,我们上茶杯去。”这是人为的假立,它不是真实的;是假的、设施的。我们现在翻译过来这个叫电灯,如果当初那个翻译过来的人叫它“电亮”的话,我们现在一定讲不叫开电灯——“开电亮”。这些名字都是假设的。所以一切名相皆是假设。

好了,现在剩下一个问题严重了!好,你说一切现象都是假设,那个能变的功能是什么东西?——识!心意识这个识。什么是“心”已经困扰我们几千万年,现在又来个“识”。呵,我就是不识,怎么办?(一笑)什么叫做“识”?讲到这里我们稍稍要注意了。哎,稍稍是客气话——特别特别注意!

学禅宗人经常问一个问题,禅宗祖师喜欢用一句话:“离心意识参!”现在最近有个同学问:老师啊!什么叫心意识啊?这三个名称硬不同,逻辑范围不同。

譬如我们讲八识,整个八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八个识合拢来是一个总体,叫做心王(心)。“心”是个总代名称。换一句话,我们中国佛学由梵文翻译成中国的佛法以后,这个“心”字,我们常常**,一般人看不透的,因为中国佛经里头词汇不够,有时候佛经里头这个“心”是代表;现在思想的就是唯识讲心所的妄心,也用这个“心”字。有时候我们佛学里头,禅宗里头特别多,提到这个“心”字,指本体的,也用这个“心”字。所以本体心同现象的能所、这个所起的心,两样的;可是一个名词在代替。所以我们常常研究佛学搞错了的。但是这里所讲“心”,就是这个心——本体,这是代号。意是第六意识。

所以前两天我告诉两个同学,他懂了以后,今天有一位同学告诉我,昨天懂了以后,心理上、做事情也大概好了。我说你不要用脑,你知道吗?西方人讲用脑。第六意识的用在脑里头。我们常常思想、妄想在脑里头用;“心”,硬是心脏部分啊!你心脏并没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确是一部分。我说你平常做事,把心沉到心脏这一部分来做事,少管脑;你就不同!记忆力增强了,定力够了。这位同学马上懂了,去试用一下,到今天为止告诉我:老师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识是脑意识。所以西方人只认到意识这一层,心还没有*(心脏部分)。

其实你们诸位打坐去参话头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识、在用脑——错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证道。心,你硬放到心脏部位*,有绝对的道理!你不相信你去试!这是科学。

你不要拿现在科学,讲这个心脏是没有关系、心脏属于机器;我并不是讲心脏就是心哎!可是你使用的部分——“心”主要在这里。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脑中念。你想在脑中学佛、念佛修道、观想……修三大阿僧祇劫,给你加两倍吧,九大阿僧祇劫也不会成功!我可以断定。同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是魔说!我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诸位这个法门。

至于阿赖耶识藏在人体哪一部分?这一问题将来讲到阿赖耶识再说。

所以讲,意与心不同。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

识是个什么?这个讨厌了!我作一个比方。我们看流水,你们现在人在中学都学过物理的,我问问你们,水有没有皮啊?(下面同学回答:有啊!)对的,水有皮的。对的?所以中国话来讲。你放一个缝衣服的针,如果横着轻轻放下去,沉不下去,那个水皮、表面**。你如果尖尖地放下,一下就到底了,对不对?我们叫水表面上有一种不沉的力量(水面的张力)而浮住的。等于我们人的肉体外面一层皮肤,就是水衣了。对不对?不相信回到实验室做一下试验。不要实验室,回家拿一个碗倒一碗水,完全把它澄清了以后,你把一个缝衣针轻轻这么一放,就浮住了。

为什么我要讲这个问题?“识”,比方,是心、意那个外面的一层作用就是“识”。所以“识”很难解释。照传统的唯识的学问翻过来,叫“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能够起分别作用的这个叫做“识”,不起分别作用那个叫做“智”。“智”跟“识”的差别。

但是讲了半天,分别不分别一样啊!我们自己找不出来。在唯识学里头就是叫“了别的是识”,就是分别的意思。但是玄奘法师为什么不肯用“分别”这个名词呢?他硬改了一个字,用“了别”,有他的道理呦!你们千万注意这个翻译的地方。“明明了了”。譬如我们眼睛好的时候,看东西一看就知道了;不近视、不散光、也没有色盲、好好的眼睛,前面东西一到就清楚了,非常明了。到你眼前就已经知道这个确确实实白的、红的,一刹那之间,不要用意识思想已经知道了,这是“识”的作用。所以识别、了别。所以心、意、识硬是分三层。

识,是最前头的,识别,就是了别的作用。刚才我问大家水有没有皮,就是的意思。**识是心、意的变相,能变之谓心;所变的是意、识,是(心)变出来的。这要千万搞清楚!

为什么要大家搞清楚?你们这样懂了以后啊,你修行、打坐、参禅就有大帮忙,很快就会成功了。所以有时候你打起坐来前面有些幻想的境界,看到光啊、看到什么影像啊、看到佛菩萨——那是识变啊!那是识的变相。你不要认为“这是道!有神通了!”你完了!你着魔了!那是识变。

那些境界呢?有些属于带质境,有些属于独影境,有些属于现量,有些属于非量,都要搞清楚的。所以呀,教理通了,参禅、修行、学佛快得很,不要三大阿僧祇劫。像我是个急性子的人,哎呀要三大阿僧祇劫,我不干了,我来不及等不及啊!我今天做一点总要有一点成果嘛!做生意一样。你三大阿僧祇劫都愿意等着去学佛,我非常佩服那些人!岂止我要给他磕十万个头,多少万个头我都愿意干!因为他很有耐心,就值得我磕头了。像我这个没有耐心,等不及啊!

可是你要想快速地成就,所以要修禅哪、修**,你教理不通都不行。

所以“识别”,“识谓了别。”

“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又是一段。你注意哦,这一段很重要哦!所谓识,唯识什么叫做“识”呢?首先认清楚皮面这一层——我们心理作用、唯心的作用——皮面这一层,所以讲到“识”尤其在眼睛方面更容易了解,这个眼识是皮面这一层作用。我们现在大家眼睛闭着,体会一下。我们眼睛闭着,你看见不看见?看见啊,看见前面有亮光的地方白茫茫的,黑暗就是黑洞洞的,这还是看见。这个一看见光或者黑,这都是眼识、识的作用;你知道我现在在看见,那个是意的作用;是两层嘛。后面还有个心的作用。不晓得大家有没有去实验过?

懂了这个识的道理吧?这样一来呢,用功就要方便得多哦!

所以此中这个东西——识,讲唯识这个识,“言”,就是讲什么?“亦摄心所。”“摄”就是“包括”,包括了我们心里所起的各种心理状态。心所是佛学的名词,五十几位心所,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讲唯识开始都提到,不提了。心所岂止五十几位,不止啊!不过唯识把它归纳又归纳,勉强地*下来。

换句话说,什么叫心所?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各种现象,心所起的现象叫做心所。拿现在的科学(来讲),就是心理的不同状态。还有个名词,现在新的名词大家注意,叫做“心态”,心态的作用。其实你看一学佛学的人,讲“心所”他就懂了,提到“心态”他就傻了:哎呀!那是外国的心理学。其实还是那一些东西。美国人、外国人学心理学,你讲“心态”他懂了,你说“心所”他就不懂了——还是这个东西,古今中外用的名词不同。

所以“此中识”这个话,“亦摄心所。”有一句话特别:“定相应故。”识这个作用(心识)跟你打坐修定的时候关系最密切。你要体会心意识的作用,只有在静虑(玄奘法师不愿意翻译成“禅那”,翻译成“静虑”),四禅八定修定的中间,或者是念佛的中间,或者密宗观想、修定、修法的中间,在你心性一凝定的这个时候,“相应”;相应是翻译的了,相应原文就是现在讲的yoga(瑜珈),瑜珈就是相应。所以什么叫做瑜珈?就是相应。什么叫做相应?身心相应、心物相应、天人相应,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就是相应、互相感应;就是交感的作用,叫做相应。所以心意识的作用,“定相应故”。定的境界,心意识的作用起来了,交感、感应特别明快。你自己认识心意识的变化,它能变、所变的状态更清楚,所以叫做“定相应故”。[引磬响]

现在只依《成唯识论》的本书在研究,那么现在我们是倒转回来的。倒转回来,用现在的观念来讲,正式提到关于佛学的基本的认识,所谓“我”与“无我”之间的这个道理。我们经常提到佛法的“无我”,究竟是怎么样的无我?

上一次我们到了第三页,卷一第二行,讲到“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上一次讲到的本文的结论再提起来注意。这个里头所谓讲唯识这个识,包括了我们这个心所(心里所起的这种思想情绪变化,有感觉知觉的这个现象)。那么这个心所呢,在佛学里头所谓以《百法明门论》归纳“百法”,实际上是一个归纳的方法,不是演绎的。如果配合现代的心理学的研究演绎起来,岂止百法,可以说八万四千法。像现在心理学所发展下来的,医学的心理学、病理学的心理学,所谓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学里头又分心理**意识的行为,各种行为配拢来,在佛学里头只有一个名词,都叫做“心所”;就是唯心所起的各种作用。就是这个意义。

那么这个唯识学里头所讲的这些心所,我们把心所的转变,以及心所如何能够得定;譬如得了定,四禅八定乃至证得小乘的四果,乃至菩萨的十地,都是心所变化的现象、心所转变的现象,由凡夫转变成佛。那么这些心所的作用,“定相应故”。同这个修定是互相关联的、互相感应的。“相应”古代名称就是“瑜伽”,不是yoga;yoga是瑜珈,“瑜珈”这个翻译是我们统称一个学术的名称。那么佛经上中国古文的翻译,瑜珈有时候翻译成“迦”,或者是“珈”,这是指一种学术、学派,这就是现在所谓讲翻译英文的yoga。yoga分“身yoga”(身体的活动),像密宗的修气修脉、现在瑜珈术的这种活动,属于“身yoga”。“音声yoga”(音声瑜珈),譬如念咒子。譬如我们佛法的修持、禅定属于“心yoga”,心的瑜珈。

那么一切定是心的相应,所以yoga又翻译成相应,不过相应两个字不能够概括这个观念。什么相应呢?它同心物、身心互相有改变转化的作用。所以翻译成瑜珈,你譬如说属于唯识学的这一本大论《瑜伽师地论》,就不用这个瑜珈了,就是加人字旁那个瑜伽(qie2)。这就是说修yoga的人,专门在修持的人,我们叫做修道的人、修行人,称为“瑜伽士”,或者称为“瑜伽师”。这就是说有所修持的人,不管是身yoga、音声yoga、心yoga来的,这是属于瑜伽。

现在我们讲上一次的结论,这一句话:“此中识言,亦摄(包括了)心所,定相应故。”唯有修瑜伽得到定的人,对于心所起的现象,乃至心缘的八识的作用、分别才能够清楚,不然不大清楚的。那么这是上一次的交代。

跟着这个原文下来,因为我们古书的编排不像现在,都是一篇下来的。照现在编排的方法有个好处,就要另起一行了,表示另外一个观念。现在原文观念讲“变”这一个字。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这是一节。拿现在编排书的(方法),这又是一行了,就是另外一个观念;不能算是一段,也不能算是一节;这个段落里头的另外一个观念。

一切宇宙万象,我们身心的世界都是唯心识所变出来的。那么心识这个变呢?所以“变”这个字等于就是一句。那么我们拿现在的观念翻译,就是识变、唯心唯识的识变。这个“变”字讲什么变呢?“谓识体”——我们心识这个体,心识的体当然拿八识来讲,最后面的这一个。——这句话有毛病的,没有什么前面、后面;不过我们用人类的言语表达只好加一个字,使我们容易理解它;等于说背后这一层——这个东西是第八阿赖耶识。

我们上次有一个比方,像水一样,我们可以把水拿物理的作用分成好几层,水上面起波浪,起波浪那个底层的水没有动过,看到波浪还是表面层。波浪上面还有一层,我们可以叫它是水皮,上次提到过的。一个平静的水,一个酒杯、茶杯里的一碗水你把它澄清摆好了,你放一个绣花针、缝衣服的针,很轻很平地放上去,它掉不下去,因为有水皮给你浮住了。拿物理的道理,可以说水的表面上分子密集的关系,它构成了一个力量托住了。所以像我们跳水、游泳,这个人如果这么一直(身体横着入水)跳下去,很痛的。学过游泳就知道必须要这样钻下去,一个破洞刺开了、下去,不会感觉到太痛苦。不然这个水皮反击的力量打上来,身体受不了。

同样空气也是这样,假使高空跳伞就晓得有一层皮一样蒙住,很难刺破它。我们拿这个比方,晓得识的体,那么现在唯识所变“识体”,它转变(心的作用转变)。它转变了以后,我们心识的识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自己看不出来。

譬如今天有位朋友在谈,谈的结果——他虽然没有学哲学,是学科学的,对哲学很有了解的。可以说学科学、学数学的人比较接近哲学。他觉得一切外相都好像没有什么;可是我们人中有个“我”、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他是“我”,这个我自己可以作主、自己可以把握。那么,一个没有学哲学的、没有学佛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一层,这就是科学的功劳,已经很了不起了。当然我也没有进一步跟他俩谈,这个“我”是“有我”、“无我”不管,他已经发现这个人躯壳里头有一个东西;我们思想、感情就是这个东西。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呢?是识体的转相。所以识体、心识之体,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了解。怎么样能够了解呢?注意上面:“定相应故。”所以必须要修定,才能够认识这个体。

现在在我们没有得定、认识这个体以前的话,那么对于识的变相在理论上要认识两个,识怎么样会转呢?“转似二分,”注意这个文字。玄奘法师翻译这一些书啊,他一个字也没有浪费过;也因为太简化、太古代化,任何一个字下的定义不能随便。所以我们看书,一个字都不能随便,这就是读中国的古书的问题了。像读白话,一二十个字我们看下去,根本这一句中间抓几个字就晓得这个意思了,上面、下面浪费的字看不看都是一样的。读古书可不能这样哦!

他说这个“识体转似二分”,注意这个“似”,好像有两个东西、两部分。哪两部分呢?相分、见分。那么一个是心理起来的心态(现在的名词就是心态)。我们心里譬如说想发脾气,或者哈哈大笑;我们的思想想钱,肚子饿了想饭吃,或者想吃面,或者想吃水果。每一个心态(心理变化的状态)不同。

譬如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一堂人假使有一百个人,一百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尽管讲你的意见跟我相同,相同里头也有不一样,这个心态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谓讲心态,就是心识所转变的相分,这个现状。但是你注意这里有个“似”,“转似相分”。心理所转变的这些心理的状况(心态),它是靠什么变出来的?它的后面有个功能,这个功能就是唯心、唯识的作用。所以我们心态的转变这一切的现象,“转似”,好像看起来有个心态的现象——心态是靠不住的。这个要特别了解!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了什么呢?大家普通譬如说念《金刚经》啊、念什么,“一切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谓一切相都是空。“相”是不是空呢?可以说它不一定是空。这个相是怎么样来的呢?就是心态的转变。所谓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我们心识的功能里头它本有的有一种作用。这个作用平常不动的时候——动与不动这个名称还是不对的,姑且那么讲——不动的时候像这个水一样,平静的;它这个心态没有变化,没有波浪。它起了波浪以后啊,就是转相了。转出来的东西,“似”,好像有心态、有现象;这个现象是靠不住的。

甚至于这样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我们打坐、修定的人做功夫,各种的定境,如果认识不清楚,你统统被定境骗了。这些定的境界也都是心体的转变的相似的一种相分、心态的一种现象;没有见到体。所以你被境界迷着了,因此就叫做着相。甚至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这个环境、这个一切,这还是心态的一种相分,这个境界就不是实在的,是很多因素椅子啊、人啊等等凑合拢来的。都是偶然的暂时的存在,不永恒、无常的,等一下马上变去了。变去了,假使我们回想起来有今天坐在这里这个状况,回想好像是有,……[录音中断]“似”,好像是。这是心态的相分。

心态的现象我们还是容易了解。当我们了解这个心态的现象以后,同时我们也了解自己心的作用的功能的见分。我们随便讲唯识学理也可以那么讲,相分就是现象;见分是精神部分。这是在课堂上讲学理的时候可以那么表达。如果讲实际呢?那么相分、见分它两个差不多同时。所以研究佛学同别的两样,当我们现在提到自己心里的相分,每个人坐在这里都有思想、心里头在思想,就是对这个书的研究,这个思想、心态就起这个观念,就是相分;同时我们检查一下看,我们知道自己在思想,现在我在想这个书,“转似”,“我这个想法”,你马上知道自己在想——那个是它的见分。

好了,现在《成唯识论》本身也告诉我们,“变,谓识体转似二分。”一个是相分、一个是见分。

那么归纳起来,我们所了解的心理作用的心态,相分的心态与见分的理性部分,这个还不是心的本体,所以明心见性之难!这就是心体转变了,发生相似的那个心体功能的作用;还是作用,不是体。

那么这个相分跟见分,“俱依自证起故。”相分跟见分另外有一个功能,我们只好借用“功能”两个字,这一部分的功能叫什么?——“自证分”。自证分就是说,刚才我们举一个例子,假使我们坐在这里研究《成唯识论》这个书,诸位一边在听,一边也在思想、研究,心里头一定不断地在想,心里头这个思想是相分出来了;同时我也知道自己在思想,这个见分也知道。相分、见分知道了以后,有一个是“自证分”。同时具备了这三样作用。

(什么是)自证分?当我们见分、相分这两部分在起作用;或者在不起作用、清净的时候,相分不起相、不着相,见分也不起分别;这个时候我自己了解到,这个时候比较清净,这个属于我的心的功能的一部分,自己晓得了,这个属于自证部分。

同时,我们在起用的时候也有这三部分:心里起了心态的作用,自己知道自己现在我心里在想什么,相分、见分在;但是,你自己有时候同时可以把心理这两部分的作用把它丢开了,不去想它。这个是所谓“自证分”的功能。

所以现在我们晓得这个文字,“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相分与见分这个心态的功能,它本身非常无根的。勉强讲它一个根,它依于“自证分”起作用。

好,现在跟着下来另起一节:

“依斯二分,施设我法。彼二离此,无所依故。”这又是一行了,又是一个问题。

就是说,我们所谓识,“我”,刚才有位朋友在谈,我们人闭着眼睛也好,总而言之,除了睡眠、昏迷以外,只要脑筋一清醒过来,马上这个“我”就起来作用了。不管你是觉得有我、无我,这个作用就是“我”。这个“我”是相分、见分。

譬如我们睡醒了,刚刚一睡醒,眼睛也没有张开、身体也还没有感觉,觉得自己清醒了。这一点清醒了就是心态的相分、见分。晓得清醒了就是“见分”;那么清醒了,自己觉得有个头脑清醒、不是睡眠那个境相,这个是“相分”;那么后面那个晓得现在我知道自己清醒,也知道这个境界,这个后面还有个“自证分”。这一部分,大家不好好“定相应”的人不大容易了解的;有定力相应,他容易了解。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了。

他说现在普通的人所谓觉得有个“我”的存在,“依斯二分,施设我法”,都靠我们自己平常有相分与见分这个作用,“依斯二分”,“斯”就是“这个”;哪个东西呢?就是相分跟见分。“施设我法”,“施设”两个字中文的翻译用的非常高明!就是假相,假设有个我,其实并没有一个我;可是我们一切众生自己会假设的,被这个相分的现象——假设——所骗住了,认假为真,认为有个我。

其实,“彼二离此,无所依故。”这个心识的转变,相、见二分的功能,心态,同自己了解知道心态的,除了自证分以外,“无所依故”。它没有一个东西,没有个根的。所以这个我相觉得有我存在是没有根的;只是我们自己被这个心态的现状同见分所骗去了。

这是一个理由,还没有完,跟着又是另外一节。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另一个问题是科学问题,这是心理学上最高深的了,很难了解。据我的经验所看到,假使现在我们一般年轻人真的研究现代的心理学,转回来研究唯识倒是比较容易了解;纯粹从佛学入手的很难了解它。纯粹从佛学入手的人怎么样容易了解呢?那就是唯识的原文,“定相应故”,有定力的人容易了解;没有修过定的人无法了解。所以唯识学给一般学者讲起来始终变成哲学了。所谓哲学是普通在思想,那就是在相分、见分上转,那个是哲学。相分见分上转的是哲学。所以佛法非哲学;它也是哲学,但是毕竟非哲学,它“定相应故”;离相、离见,走入“证自证分”这一部分去。

那么现代的研究心理学的,因为医学资料的发展,心态的资料,加上声、光、电、化,电气的发展,那么对于这个心理的形态认识比较容易。所以容易知道、看通了这个现象,追究这个现象后面的功能,就是科学的精神。那么以这个方法来研究唯识,在学理上是容易了解得多。

例如现在我们看他的本文,本文怎么讲?“或复,”“或复”这两个字是“假定的”,怎么样用这个假定呢?就是说拿我们现在科学研究来讲另一种资料、第二种资料,世界上有这种事实、有这种人、有这种知识。所以如果拿我们现在人写这本书的话,说:一,是刚才讲的资料;二,是第二个资料、第二个研究方案。“或复”,他说什么是第二个方案呢?“内识转似外境。”内识的转变,变出来像个外境。你要注意呦!“转似外境”,是真的。

譬如一个在美国的一位老太太,你们都晓得,写《外婆禅》那一本书的这位老太太(金满慈夫人)。那么她半个月、一个月经常有修持的心得报告日记寄回来。这一个月的日记我都没有批,摆在那里。堆积的东西很多,昨天我就打开来看一下。稍稍精神好一点,这些债都要还。打开看到,她因为自己修持的进步,现在人一打坐起来;不要打坐,站在那里,她已经觉得身跟心两个分开了,人都可以出去了。不过她不敢跑出去,她怕一下跑回来找身体找不到了,再去投胎很麻烦。她是这么一个看法。那么开始是头痛得不得了,她当时写信告诉我。因为她是个老太太,也生产过孩子,七十多岁,要到达身体的复原,这个脑子像精神分裂一样,头痛那是免不了的,我早就警告过她,痛苦得很。

那么现在她这个阶段过了,过了以后现在她说感受上(你们注意听这个事情),她感受上这个脑袋中间是空的,一个洞、烟囱一样,人就是自己随时可以跑出来、跑进去了;所以道家一般修定就可以出神了,可以神游于外,可以到外界玩玩。那么要回来看看我也不用买飞机票了,那不是很好玩嘛!

好,你注意,用功到这里这个是什么东西?“内识转似外境”,还是内识所变的。因为这个肉体也是内识所变、这个肉身也是阿赖耶识所变。我们肉身所以有病,就是阿赖耶识业力的关系,这就是业力。所以身体不好、有病,也是“内识转似外境”。其实病也非真非有,所以《维摩经》上讲得很清楚,就是这个道理。譬如我举这一个例子。

那么我看完了这一段,我就把红笔拿起来;因为我看这些人的日记啊,一看到哪里我红笔一勾:哦,这里有个问题。总答复。看完了再一个一个问题批下去。所以红笔拿在手里,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打一个问号在那;没有问题的就勾过去了,一张一张,经常看的很多这些东西、资料。

再过了几天她的日记上又一段来了,她忽然觉得又进了一步,进了一步突然觉得有一个境界,自己本身在放光。就如同你们写灵魂学的人差不多,到了地狱看到很多饿鬼;可是本身有修持的人他可以放光,照见这些鬼魂,就进不来了了。那么在这个境界里头,她平常这位老太太很妙,虽然七十多岁,是现代人,她对于宗教原来是信天主教,现在研究佛学。她对于宗教老实讲,文学趣味特别高,无所谓,什么鬼神不大理会。到这个时候她说奇怪呀,真的有这种事,啊!觉得非常害怕。这个境界她维持了相当长,几个钟头。在这个里头她忽然一个警觉到:哎,自己受了欺骗!这一切都是心识的变化。因为我正寄了一本《成唯识论》给她,她更可怜,不像诸位还有人讲;她硬是一个字一个字抠,抠不懂、看不懂;等她写信来问我、我答复给她,差不多有时候一个月、两个月了,她在那里慢慢也摸懂了。

那么这些道理就是说明,她这样一来一警觉到:好!她说这就是唯识上所讲“内识转似外境”。心识自己害怕,一个恐惧的观念一来,配合上一个或者是感冒、或者生理上某一部分的闭塞,就呈现这种阴境界。阴境界也看到非常恐怖的境界。所以有许多修道学佛的人所谓走火入魔——也没有火也没有魔,都是“内识转似外境”。内识心识的转变变出来,同外面的境相是完全一模一样。

因此我常告诉大家,精神病的人,你到精神病院去看精神病人;当然普通私立的精神病院看不见,到台大公立的精神病院一看,那真是可怕的很!那一进去真是有一个恐怖啊!什么恐怖?每一个人不是人了,那硬是饿鬼,鬼的样子。有些人“咦?嘿嘿!……”那个眼睛瞪直了,各种怪相都有。不过在里头站一下搞久了以后啊,完了!究竟我是神经还是他是神经?搞不清了!在他看我们都是不正常的,我们看他们不正常;谁是谁的正常呢?都是“内识转似外境”。在他那个精神分裂、精神病的人,他所看到的那些境界(他看到认为)是真的,绝没有假;他(知道)假,他不会生这个病了。因为他把这个假的境界认不清楚了,假的境界、这个精神病的状态、这些鬼神的境界是什么呢?——“内识转似外境”。

这些“内识转似外境”其实是一层意义。进一层意义很难了解了,我们只好先说明一句,要怎么样才能够懂得呢?“定相应故”。除了你修定证到的人得到自证分,(否则)你没有办法懂。就算你把唯识学学理讲得通达又通达,你还是没有懂。必须要“定相应”。

什么是“内识转似外境”呢?就是我们现在物质世界,乃至我们坐在这里,前面这个桌子、我们坐的这个凳子,乃至我们的肉体坐在这里,你真实感觉到自己坐在这里——这个是假的。这个东西都是我们无始以来的内识、第八阿赖耶识带业、带质而来的。内识转变了,所以有现在几十年的存在,或者几百年、几千年、几万亿年存在的暂时的偶然的,转似外境。物质世界、整个宇宙都是内识所变、唯心所变,还是转变来的。内识转出来,相似的、好像有个外境。

所以我们修定的人,譬如修光明定的人,修久了以后他眼睛里头看这个世界、看大家,都不是人,都是影子,(比)照相上的影子还要假。他看这个柱头、看这个玻璃、看这些地方都是假的,一个影子在飘。虽然这种定力没有证到结果,证到结果他的身体肉体硬可以同这个山河墙壁没有障碍、可以过,就会飘过去。因为这些山河墙壁、实质的物质的世界,都是内识转化;这个转化中间有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叫做“业力”,所构成的。看起来像有个外境——没有外境,“转似外境”。

那么这些外境是什么来的呢?“我法分别熏习力故。”都由于一切众生在无我之间假执着了一个我。无我是理上、根本上,但是事实上我们一切众生是有个我,这个“我”是相分、见分变出来的,变态。所以拿唯识的道理,以佛法来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每一个都是变态心理。所以拿现在的话“变态心理”这个名称,拿唯识的眼光来讲变态心理,一切众生没有证得菩提以前个个都是变态心理,都是不正常人;也可以说每一个众生都在病态心理中,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所谓正常的只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大彻大悟成佛了的,这才算是一个人、正常的人。所以佛者就是一个人,是一个正常的人。普通不是正常的。

所以这些外境转相来的,都由于我法分别,由于“我”以后,第二层我由第六意识、由法相分别心、意识分别心,习惯于分别,这个熏习的力量。

“熏习”这两个字,好多人、历代的学者想把这个名称给它换两个字,换不了。因此,所谓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梁启超、康有为几位有名的学者演讲佛学的时候,他对于“熏习”两个字是欣赏赞叹不已。他说佛学翻译的这个“熏习”是怎么样想都想不出来,再用两个中文名词换了它这个名词,换不掉。“熏习”就是一切的习气,什么叫习气?是熏习来的。当然你们诸位不会抽烟的不知道,第一次学抽烟的年轻人一抽,烟一吸进来一定呛得要死,眼泪鼻涕一起出来。但是慢慢熏习惯了以后啊——其实烟有什么味道?又臭又没有什么意思。他熏习惯了,熏习惯了好像觉得很有味道。那个烟啊熏得那个指头都黄的,像我抽了几十年烟还没有发现我指头黄过,很奇怪!怎么熏习不上?熏习这个东西,你譬如说,庙子里菩萨前面点香点久了,那个上面就是黑的,给香烟熏习的。

注意“熏习”两个字,熏习这一层是表面的、假的,洗得掉的。可是呢,你没有办法怎么样洗呢?“定相应故”,所以修定、修慧是转变熏习力量的方法之一。慢慢地定,定极了以后再来澄清、起慧,才把习气的力量洗得掉。所以我们说修行转变习气这个熏习的力量,谈何容易啊!

尤其熏习的力量最大的一个是什么?“分别”作用。我们看这一句,“我法分别熏习力故。”什么是分别作用?譬如我们这个人,刚才举一个例子,我们人生就在两个境界中,疲劳了睡眠,睡眠就是大昏沉。昏沉是个心态,睡眠并不是一个必要的,这是个心态、不正常的病态。所以修行人到了最后断除了睡眠,昼夜常明,没得睡眠了。睡眠是熏习的、后天的力量、不正常的形态,是昏迷、阴境界。但是我们常人、普通人呢,除了睡眠以外,眼睛还没有睁开,思想来了,散乱心(就是分别心)来了,就会想了。这个由我相而起的分别作用,是无始以来熏习的惯习的力量,所以也叫做习气。唯识翻译成“熏习力”,普通经典就翻译成两个字——“习气”,习惯的一股力量。也翻译成“业力”,一股力量。这些翻译都是名称的不同,所以佛学的复杂,反正东西是一个,文字有“业力”或者“习气”,也有总称称为“业习”。

譬如我们人身体上、我们这个肉体上有些人一个动作,譬如有些人讲话喜欢摸摸这里,有些人讲话尤其女性站在那里喜欢弄弄头发啦,再不然头发这么一搞;那个头发搞惯了——熏习力。有些女的喜欢咬指甲啦……男人也很多了,各种怪相。他说为什么呢?——习气。这个习气除了后天的教养没有注意,从小养成的习惯以外,有许多是先天带来的。

譬如我过去有个朋友地位很高,官拜上将,当过方面大员、做主席的,我经常笑他:就是个猴子!他当然没有到这里来。他一讲话,随便他跟老总统讲话、发生大问题的时候、他要考虑一个严重问题的时候,我们一看就晓得他心理有严重问题(南师在比划动作,众笑)。这个人我说是猴子,就是个猴子!就笑。因为大家熟,是朋友啊,官做大了很难得有朋友,像我们跟他是朋友,所以朋友我管你什么地位,还照样骂你就骂你、笑你。我们在旁边一看:哎,猴子相又来了!他就笑了,他说这个东西呀奇怪!他说我紧张的时候它就来了。那么,像这种动作是什么?无始以来的习气,分别心来的。

所以我们为什么打坐修定杂想妄念空不掉、宁静不下来呢?无始以来熏习的力量。“我法分别熏习力故。”所以把分别不起,而变成清净,这是功夫,“定相应故”。

进一步了解,分别本身也空,不需要宁静它的,它本空的,那是“慧相应故”,那是慧力了。慧力中间就有定力,定力中间不一定有慧力。当然要真的般若慧力,普通的聪明不是慧。

再注意原文,“内识转似外境,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诸识”,注意,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前面五个识,一切识生起作用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个心意识随时在生起作用;因为随时生起作用,注意这个佛学的道理——在作用里头就是有变。中国《易经》讲变,佛学把这个变的现状叫做无常,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譬如我们动作摇手,永远这样摇、摆动,它在变。宇宙间的事物无论哪一件事情、哪一样东西,随时随地分秒中间都在变,没有个不变的道理。这是现象界——相。

所以真到了不变,除非证得菩提,如来大定,所谓不动;密宗所谓称“不动明王”,不动地。其实严格要唯识道理讲,所谓到不动的那个境界是不是变呢?也是变。不动不过是个大变。譬如我们地球在转动,随时在变,可是我们人类也住在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不晓得自己在转,因为它转的太大了。而且我们分别熏习惯了,在这个变中不知道在变。地球在转,我们不觉得在转;其实我们还是在转。我们身体上的血液也在转哪,这个人血液不循环就死亡了。可是我们为什么坐在这里打坐坐着觉得很清净:“我都没有动过。”实际上你里头转得更快啊!为什么你不晓得在动呢?“我法分别熏习力”,这个熏习、分别心的快速的变,我们观念上错误的认识认为是静态。其实所谓静态是个动态的,快速的动态就变成静态了。譬如我们拿一个铅笔,这样我们看到是有动态:这枝笔在手里这样转,大家看到在转圈。如果速度转得很快的时候啊,我们只看到一点,它没有动过。所以我们注意了,我们修持的时候,有时候你觉得是定,是不是真的定?这个地方,理都要参透了。

所以,诸识生时变出来相似有个我。刚才我们讲,下午有个朋友来谈人生有个我,我们晓得里头有个我,其实没有这个我。如果拿佛学总答一句话,这个“我”是怎么来的?“诸识生时,变似我法”,变出来好像有个我。

“此我法相虽在内识,而由分别似外境现。”他说,所以我们凡夫觉得有个我,“我”这个现状、这个法——这个法并不就是人的观念——这一件事;“此我法相”,这一个我、这个法,就是凡夫的我法;相,这个现象;“虽在内识”,其实没有我。所以我们眼睛闭起脑子里想到,心里想好像有个我,好像在里面有个识在意识作用;其实“而由分别”,是由意识的状态惯性的、我们要抓一个我;“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外面是有个我。当我们睡醒了,眼睛没有张开,好像有个我在里头想,这个时候如果人家问你:哎,你醒了没有?你一定答复:我醒了!好像里头有个我。“而由分别”,就是意识分别;“似外境现。”[引磬响。]

刚才讲到“而由分别似外境现”这一句,现在接下去的原文:“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如患梦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这是一节连起来的。

刚才讲过了,我法虽在内识,而由分别心起来,变出来“似外境现”,这是一个原理。现在讲的“诸有情类”一切众生这个“我”是怎么样来的呢?他说“无始时来”,“无始”都晓得,不要解释了,这是佛学的一个名词,关于宇宙的缘起,这是哲学上一个大问题。不过我们这里青年同学初学佛的很多,可以再解释一下。

我们哲学上始终在问,这个宇宙是哪一天开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西方哲学很有名的问题。这个宇宙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换句话,先有男的还是先有女的?先有人类还是先有上帝?先有上帝的外婆还是先有上帝的外公啊?问题多得很!那么这是问万物的起源。关于问时间的起源,哲学、宗教、科学都在找,找到现在没有下过定论,也没有过答案。那么在中国,西方人看中国没有哲学思想,因为秦汉以来著作里头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提;但是有。我常说中国的哲学在文学里头。譬如随便举唐人有一首诗:《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非常好的诗。里头就有这么两句名诗,非常有名:“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就是个大问题。

所以中国的哲学都是文学化的,文学里头很多这些哲学的问题。世界上哪一个人是第一个人看到这个月亮的?这个世界第一天的月亮出来是哪一天?

这些问题在佛经里多不多呢?我们现在讲到佛学问题,讲佛学在现在的时代经常要碰到哲学、科学的问题,一个学哲学科学的人第一个就要进来问佛学里头怎么讲法。

佛法、佛学对于这些问题是置答的;所谓“置答”,不答的。这些问题在佛法里头是置答的。所以佛经说法有四不答复,这一类问题不答复。

所以我们看到一本同唯识有关的经典——《楞伽经》,《楞伽经》开头提了一百零八个问题,那古里古怪的,宗教问题也有、哲学问题也有、科学问题也有,说:太阳照到窗子上那个光,光里头有几颗灰尘?狮子身上有几颗灰尘?等于说有多少细胞?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细胞里头有多少分子?你看几千年以来,人类所问的问题是相同的。《楞伽经》的开头所以有一百零八问(一百零八个问题),包括了宗教、哲学、科学,多得很!分别答起来麻烦透了;佛在《楞伽经》中间所以说到唯识的道理。

那么,唯识也好,任何方面,佛经对于这个宇宙的缘起的时间的问题,用了一个最好的名词,哪一天开始?昨天开始;昨天以前呢?前天;前天以前,大前天……永远向上面追,追到哪一天算是宇宙开始的时间?那么佛经的答复,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是答案:无始。

这个“无始”的观念就是无始之始。这个宇宙是圆形的,圆形是一个形容词啦;圆满的、一个完整的东西;一个完整的球体一样,你说哪一点是开始啊?哪一点是终结呢?那个终结的地方就是它的开始;开始的地方就是它的终结。所以没有叫做开始、没有终结的。那么,它也无内外中间的差别,这是哲学科学上一个大问题。现在假使真正学科学的,真正学科学不是我们一般说你中学里头也念过物理、数学,那不算的,那只是科学的一点点常识;真正学科学就进到哲学的范围了。

所以像学物理,学到最高处就是理论物理了,就是理念的范围了。除了实验室以外,那完全是在数学的构想的范围,那都是思想的境界了。所以科学到了最后是哲学了,又进入思想的境界。这个思想的境界呢,又归到佛学里头来。所以说无始以来分别熏习的业力。

但是在分别的作用上,宇宙的缘起,佛学的答复的结论是“无始”。无始,因此研究历史的观念的话,沿任何一代都可以开始;说我们是现在,也可以说我们是过去,因为是我们未来的过去;也是过去的未来;所以没有现在、也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时间的观念因此他答一个“无始”。

好了!我们晓得佛学的名词“无始”就是代表宇宙最初缘起开始的那个观念的一个名称,不能作一个固定的实体来看的。

现在讲到“诸有情类无始以来,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注意这个“缘此”,因为本来无我,一切起来都是因缘而来的。因缘这个道理,《成唯识论》里头本身我们也讲到过,将来还要再说,分成四缘。实际上这两个字不是合起来用的,因是因、缘是缘。不过有些经典把它简化了,混合起来用,叫做“因缘”,笼统地过去了;像唯识学里头有用,(但)很少用,因是因、缘是缘,分开的。就是逻辑上分析的非常清楚。

现在这里只讲到“缘”,你不要同因缘的观念联想起来。这个“缘”是代表作用。我们一切的作用是连锁性的。譬如我们这个思想,早晨起来第一个思想是想什么?每一个人每天都忘记了。自己睡在床上刚刚一醒,你第一个思想想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记得,对不对?

哦,这里注意了,假定有一个人可以说我今天早上起来第一个思想想什么、第二个是想什么、第三个是想什么……一直到现在晚上为止,每一个思想的过程自己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这个人立刻可以得宿命通。你不要看到记忆力是没有用的哦!宿命通是记忆力的坚强而来的。

那么如果说一个人思想、情绪,过去了的都能够清清楚楚回忆起来,做不做得到呢?我告诉你,心态转了,做得到——“定相应故”。只有得定的人做得到。像我们普通人,你刚才八点钟进来坐在这个位子上,第一个思想想什么?你现在绝不知道了。就是三分钟以前(的思想)你自己都把握不住了。这就是定力。所以定力[录音中断]……你盘腿搞个什么东西啊?换句话说你呆板盘腿坐在那里,你晓得你腿一盘第一个思想那是搞什么?过后过几秒钟你已经忘记了。这就所谓叫做失忆(忆念那个忆)、失念。所以“定”是个什么东西,你们大概也可以了解了。

所以系心一缘做不到,缘过去的也做不到,缘未来的也做不到,缘现在也做不到。假使有人做到了,对于“定”的这个影子、这个事情大概可以懂了;可以懂了,可以起修了。

可是我们现在对于“缘”的道理,这个缘字又翻译成叫做攀缘,加一个字叫“攀缘”,“攀”字加上去是形容词。我们人都是攀缘,由第一个念头起来,联想、分析,一路一路抓过来;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爬。当我们爬楼梯爬完了以后,……

唯识与中观(全文·目录)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二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一)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二)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三)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四)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五)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六)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七)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八)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三十九)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唯识与中观:唯识与中观(四十) | 沃唐卡www.WoTangKa.com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3-02-06 20:36
下一篇 2023-02-06 20:39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