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英语词汇

佛教英语词汇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第一篇:佛教英语词汇

佛教英语

佛寺建筑基本架构

山门

The Front Gate 天王殿

The Hall of Deva Kings / The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大雄宝殿 The Hall of Mahavira / The Main Shrine Hall 藏经阁

The Tripitaka Sutra Pavilion 毗卢阁

The Pilu Pavilion

接引殿

The Hall of Guidance 圆通殿

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观音殿

The Hall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va 罗汉堂

The Hall of Arhan 祖师殿

The Hall of Patriarch 伽蓝殿

The Hall of Samgha-arama

方丈室:

Abbot courtyard 斋堂

Monastic Dinning Hall 客堂

Monastic Reception

天王殿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s 弥勒佛

Maitreya—laughing Biddha was once incarnated as a begger monk with a purse.四大天王

Four deva-kings, the protectors of Buddhism 四大天王(four Buddhist guardians){南方增长天王(Virudhaka)、东方持国天王(Dhrtarastra)、北方多闻天王(Dharada)、西方广目天王(Virupaksa)

Heaven of the Four Kings 四天王 * 护国天王 *白色 Dhritarastra : Heavenly King upholding his Country of the eastern deva

增长天王 *青色 Vidradhaka: Heavenly King of Increase and Growth of the southern deva

广目天王 *红色Virapaksa:

Heavenly King of the Broad Eyes of the western deva 多闻天王 *绿色 Vaisramana: Heavenly King of Learning of the northern deva

韦驮菩萨

Skanda Bodhisattva Vitasoka/Vigatasoka, the protector of Buddhism 杵

pestle 子孙庙: 十方庙:

大雄宝殿: The Hall of Mahavira

The Main Shrine Hall 佛堂: shrine

佛祖: Buddhist patriarch 迦叶: Kasyapa 阿难: Anada 佛像

Buddha statue

三世佛

Buddhas of Three Periods/ Times

燃灯佛

Dīpankara Buddha of the past(非迦叶佛Kasyapa Buddha)Burning Lamp Buddha == He was the Buddha that bestowed a prediction of Buddhahood on Shakyamuni Buddha.He was the one who gave Shakyamuni a name, saying “In the future, you will become a Buddha named Shakyamuni.”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of the present /Siddhattha Gotama 弥勒佛

Maitreya BuddhaMaitrya Buddha of the future

三方佛

the trinity of Buddhas 阿弥陀佛

Amitabha Buddha of the Western Pure Land 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Gautama Buddha of the Saha Land 药师佛

Bhaisajya Buddha /medicine Buddha of the eastern realm of Vaidūryanirbhāsa, or “Pure Lapis Lazuli”.Bhaisajyaguru Sanskrit word, the Buddha of Medicine, who quells all diseases and lengthens life.His is the Buddha in the Pure Land of the Paradise of the East.三身佛

Triple body of Buddha

毗庐舍那佛

Vairocana Buddha Mahavairocana 法身(body of essence)卢舍那佛

Locana Buddha

报身(body of communal bliss)释迦牟尼佛

Shakyamuni Buddha /Gautama Buddha 应身(body of transformation)

菩萨

Buddhisattva

Trinity of the Buddha of Pure Land 观世音菩萨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the goddess of mercy 大势智菩萨 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

Trinity of Guatama Buddha 普贤菩萨

Samantabhadra—Bodhisattva of Universal Benevolence 文殊菩萨

Manjusri—Bodhisattva of Wisdom: with sutra in his hand.地藏菩萨

Ksitigahba Buddhisattva

Four Great Bodhisattva == 四大菩萨They represent the four major characters of Bodhisattva:

1.ManjusriUniversal Worthy Great Conduct Bodhisattva 3.KsitigarbhaGuan Shr Yin Great Compassion Bodhisattva

Trinity of the Buddha of Healing 日光、月光菩萨

Suryaprabha and Candraprabha.善财童子

Sudhana 三摩地

samadhi 罗汉

Arhan / Arhats

西方三圣: Amitaba Buddha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Mahasthamaprapta Buddhisattva 涅槃

Parinirvana or the final deathless state abandoning the earthly body

达摩

Budhidharma 摩腾

Kasyapa Matanga 竺法兰

Gobharana/Dharmaraksa

Almsgiving == 布施

塔: pagoda 清凉台: the cool and clear terrace 中轴线: central axis 泥塑: clay-molded statue

汉语系佛教

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 藏语系佛教

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 巴利语系佛教 Pali Language Buddhism 大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 小乘

Hinayana 上座部佛教

Theravada Buddhism 金刚乘/密宗

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佛经

Sutra 经、律、论

Sutras, Vinaya, Sastra 大藏经

Tripitaka Sutra 三宝(佛、法、僧)Triratna(Buddha, Dharma,Sangha)“三宝”加被 May “Triratna”bless 法师

Master/Venerable 长老

Thero/Venerable 大长老

Mahathero/ Most Venerable 方丈/主持

Abbot 佛教宗派

Buddhist School 佛教仪式:

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 和平祈祷法会 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 礼佛

pay respect for Buddha 颂经

Sutra Chanting 香炉

Incense burner 上香

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 因果

Cause and effect 成道/成佛

To obtain the Buddha-hood 觉悟

To get enlightenment 三皈五戒

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 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 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

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四谛

Four noble truths 八正道

Eight noble paths

善哉

Sadhu(good or excellent)佛教寺院

Monastery/Buddhist Temple 四大名山:

Four holy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五台山

Wuta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njusri Buddhisattva 峨嵋山

Erme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hasthama Buddhisattva 九华山

Jiuhua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Ksitigarbha Buddhisattva 普陀山

Putuo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avatamsaka sutra 华严 flower adornment sutra 华严经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ddhist sutras, it relates with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and belongs to the early form of the religion.从佛教的经典上看 ,与《法华经》有关 ,属《法华经》的早期信仰形态;

Contemplation == 观想Abstract contemplation.There are four levels through which the mind frees itself from all subjects and objective hindrances and reaches a state of absolute indifference and annihilation of thought, perception, and will.See also Meditation.佛学院

Buddhist College 僧伽

Sangha 僧、尼(比丘、比丘尼)monk、nun /Bhiksu, Bhiksuni 方丈/主持

Abbot 首座

Chief monk 监院/当家

Monastic Manger 侍者

Assistant 中国佛教协会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中国佛学院

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 会长

President 副会长

Vice President 秘书长

Secretary General 副秘书长

Deputy Secretary General

任持自性、轨生物解 retaining its own nature,such that it can be recognized 正觉 enlightenment

等觉或遍觉 erfect enlightenment 圆觉或无上觉

supreme or paramount enlingtenment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All living beings have Buddha-nature ,everyone with the Buddha-nuture may attain Buddhahood.缘起 dependent origination 八正道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不变的“我”,恒常的我。the self-same manner 明缘起,即明佛法 One who discerns dependent origination discerns the Dhamma 十二因缘 the twelve-linked causal formula

因果律 the causal principle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Whenever A is present , B is present;whenever A is absent , B is absent.Therefore , from the arising of A, B arises;from the cessation of A , B ceases.须弥山(位于世界的中心)Sumeru

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 菩萨Bodhisattva

弥勒菩萨 未来佛,现在在兜率天宫住。Metteyya 兜率天Tusita deva-world 我空ego Emptiness

禅宗祖廷 Ancestral courtyard system of Buddhism philosophy

Dorje 多杰(藏文:金刚)Apsaras 飞天Chapel 佛堂Dakini 空行母 Deity 明王 Dipamkara 燃灯佛;宝光佛

Drakpa 和尚(藏文)Drolma 度母(女菩萨)Empty 空 Enthronement 坐床

Esoteric Buddhism 密宗 Exotoric Buddhism 显宗

Form 色 Formless 空 Great Perfection 大园满 Jampa 弥勒慈氏Lama 喇嘛,指大和尚 Mahayana 大乘Main Assembly Hall 大经堂

Maitreya 弥勒慈氏 Mandala 檀城 Mandala 曼陀螺

Mantra 咒语 Master 上师(和尚)Material 色 Medicine Buddha 药师佛

Monastry 寺院(比Temple大)Monk 和尚(小)Nirvan 涅盘 Padma 莲花Prayer wheel 传经筒

Rinpoche **(通用)Sect 教派Sharipu 舍利子(骨灰)Tsongkhapa 宗喀巴Vajra 金刚

据 《阿含经》载,释迦牟尼佛讲:“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地藏菩萨居住在仞利天,释逝牟尼在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大人说法时,嘱地藏菩萨长住世间,任命他为幽冥教主,救济三恶道众生之苦。大钟下供奉地藏菩萨正是遵循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所以打钟的僧人一面口称“南无幽冥教主大愿地藏王菩萨”名号,随称名号随打钟,使三恶道一切受苦众生,闻钟声皆得仗地藏王的本愿慈力而脱离一切苦。佛教中有六道轮回之说,人死后都要到冥界去受刑牢之苦,但只要一听钟声,冥界就会停止用刑.就是为了让人的灵魂在冥界免受苦难

the story goes like this.In the 9th century C.E.there was a jolly, eccentric Zen monk, unshaven and unkempt, in China who wandered the countryside with a big bag of goodies which he handed out to kids.Sound familiar? Zenta Claus!

When dying, his last words were, “The people’s faith in Buddhism is so weak nowadays that they wouldn’t even recognize the Future Buddha if they saw him!”

The people took this to mean that he had in fact been the Future Buddha himself and so in China he was called “Future Buddha”.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制度已有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茶堂、职事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名。

山门一般有三个,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山门常盖成殿堂式,殿内左右分塑二金刚力士,守护佛法。

究竟菩提心 Absolute Bodhi Citta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波罗蜜)、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轮回 Samsara(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众生因为贪、瞋、痴(三毒或烦恼障)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

僧、僧伽 Sangha(藏文 gendun):法道上的伴侣。或泛指法道上的一切行者,或特指已开悟的圣僧。

六波罗蜜(Six):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

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藏文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阿修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饿鬼道: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地狱道: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声闻 Sravaka(藏文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 Three Jewels(藏文ko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 Thrisong Deutsen(790~858A.D.):西藏国王,邀请伟大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龙树 Nagauna

化身 Nirmanakaya 又称为「应化身」,示现于世间,如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之化现。

涅燊 Nirvana(藏文nya ngen lay day pa):完全证悟时所达到的境界。在文字用法上和轮回形成对比。

莲花生大士 Padmasambhva(藏文Guru Rinpoche):于第九世纪应邀至西藏,降服邢秽及魔障,并建立宁玛派传承,为藏传佛教之祖师。

波罗蜜多 Paramita(藏文pha rol tu phyin pa):能超越轮回的具德行为。大乘道所修持的种波罗蜜是: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颇哇 Phowa(藏文):一种高深的密续法门,是关于在死亡时将意识投射到善道的法门。

般若 Prajna(藏文she rab):在梵文的意思是「圆满的知识」,也可以表示智慧、理解或辨识能力。通常它是表示从比较高超的角度(例如,非二元)来看事情的智慧。

别解脱戒 Pratimoksa Vows(藏文so sor tar pa):僧尼所受持的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等戒律。

缘觉或独觉 Pratyeka Buddha(藏文rang sang gye):意为「孤立的证悟者」,又名辟支佛。为已开悟的小乘修行者,依修十二因缘而悟道,但不具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愿;其修行动机是自利,而非利他之菩提心。

前行法 Preliminary Practices :修持本尊禅修之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或预备修持。

相对菩提心 Relative Bodhi Citta-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及智慧波罗蜜)、万行,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的愿心。

世俗谛 Relative truth(藏文kun dzop):和胜义谛(或译为圣谛、真谛)合称为二谛。世俗谛是尚末开悟的世俗人对世界的看法,亦即他们基于错误的自我信念而做的投射。

仪轨 Sadhana(藏文drup tap):密续修法的法本,详细地叙述如何观修本尊的坛城及禅定。

三摩地 Samadhi(藏文ting nge dzin):又称为专一禅定,是禅修的最高形式。

止 Samatha or tranquility meditation(藏文Shi nye):基本的禅修方法。修「止」的时候,行者通常盘腿而生,专注于呼吸并观察心的活动。

报身Samb Hogakaya 又称为「法乐身」,示现给菩萨。

轮回 Samsara(藏文kor wa):依因缘而存在的存在形式,和涅乐相反。众生因为贪、瞋、痴(三毒或烦恼障)而流转于轮回,并承受轮回之苦。

僧或僧伽 Sangha(藏文gen dun):修行道上的伴侣。僧众可能是法道上的一切修行者,或是已开悟的出家众。

经典 Satra(藏文do):记录佛陀亲口所说的法,所集成小乘及大乘典籍,有别于金刚乘的密续(tantra)法教及阐释佛陀之语的论注(Sastras)。

经乘 Satrayana:经乘的证悟方法包括小乘及大乘。

悉达 Siddha(藏文grub thab):有成就的佛教修行者,即成就者。

悉地 Siddhis(藏文ngo drub):佛教成就者的修行成就。

轮回六道 Six Realms of Samsara(藏文rikdruk):由于不同的烦恼或心识染污特质而受生于轮回的六种形态: 天道,天人或天道众生具有强烈的傲慢心,必须历经变易之苦 阿修罗道,具有强烈的嫉妒、猜疑心,必须历经斗争之苦;人道,是六道中最幸运的,因为人道众生具有达到证悟的最佳机会,虽然他们有生、老、病、死之苦 畜生道,由于强烈的愚痴而受生,有深切的闇哑之苦: 饿鬼道,由于强烈的悭吝而受生,有极端的饥渴之苦: 地狱道,由于强烈的填瞋归鬼恚心而受生,具有极端的冷热之苦。

蕴 Skandha(藏文pang pa):蕴的字义为「积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等五蕴,是将物体的存在转化为知觉的五种基本功能。

声闻 Sravaka(藏文nyen th):指亲闻佛说法的弟子,或泛指修习四圣义谛而证悟成道,已经完全了知无我的小乘修行者(阿罗汉)。

气脉 Subtle Channels(藏文tsa):气脉指的是有气的能量或「风」,《梵文「波若那」(Prana),藏文即「隆(Lung)」》,循环于其中的微细管道,而不是解剖学上的脉。

空性 Sunyata(藏文tong pa nyi):佛陀在二转法轮时开示外在现象、「我」或「自我」的观念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因此万法都是空性的。

密续 Tantra(藏文gyu):金刚乘法教及其典籍。

十圆满 Ten Assets or Endowments(梵文dasasam pada,藏文jor wa chu):益于修持佛法的十种因素:生于人道、生于佛法盛传之地、具有健全的心智、无极大恶业、对佛法有信心、值佛出世、值佛传法、值法传世、有修行者与修行的自由及具善知识之慈悲教导。

三宝 Three Jewels(藏文kon chok sum):佛宝、法宝及僧宝。

赤松德赞 Thrisong Deutsen(790~858A.D.):西藏国王,邀请伟大的印度圣者及瑜伽士至西藏,并建立了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林」(Samye Ling)。

三藏 Tri pitaka:佛教的法教通常分为三藏,经藏、律藏及论藏。经藏,佛陀所说的经文;律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论藏,佛弟子所造的论述,主体是现象的分析,是法教的阐释或论述传统。

abhinham 数数

abhidhamma 阿毗达磨

abhinandati 喜乐

amata 甘露

anatta 无我anagamin 不还

aphasu 恼

aranna 阿兰那 ||| 阿练若

assaddhiya 不信

avayavin 有分

avijja 无明

bandha |||缚

bhava-tanha 有爱

bhikkhu 比丘

brahmana 婆罗门

buddhagata sati 念佛

bala 凡夫 ||| 愚夫 cattari kammani 四业

ceteti 思量

chanda 爱

citta 心法

dhamma 法

ditthas 见谛

dosa 恚 ||| 嗔

dukkha-pamucatti 解脱

gotta 种姓

jhapeti 茶毗 ||| 阇维

kanha-kamma 黑业

kanha-sukka 白黑

kupito 嗔

karetabba 治

mamankara 我所

marana 命终

metta 慈

miccha-patipatti)邪行

middha 睡眠

nandi 喜

nibbana 涅槃

niyati 法尔 nama 名

pacceka-buddha 辟支佛

pahana 断

pamada 放逸

pariggaha 悭

parivmsate 思量

pariyutthana 缠

panna 智慧 ||| 般若

phala 异熟

parimam tiram 彼岸

pasada 殿

piti 喜

sambodhi 正觉

sankhara 行

sabha 萨薄

sabhava 本性

samana 沙门

sammati-nana 世俗智

sakiya 释

simatiga 无所有

tanha 爱

tapa 苦行 thupa 浮屠

vinicchaya 分别

vivadati 分别

vuddhi 增盛

Ajnata-kaundinya 阿若|||陈如

Ananda 阿难陀

Aryadeva 提婆 ||| 圣提婆

Ajita 弥勒

Amoghavajra 不空金刚

Aniruddha 阿那律

Anathapindada 给孤独 ||| 阿那陀摈荼驮

Anathapindika 给孤独

Asanga 无著

Bhavya 清辩

Bhavaviveka 清辩

Bimbisara 频婆沙罗

Bodhidharma 达摩(磨)

Bodhiruci 菩提流支 ||| 菩提留支 ||| 道希

Buddhabhadra 佛陀跋陀罗

Buddhapalita 佛护

Buddhatrata 佛陀多罗

Buddhasanta 佛陀扇多 Cunda 纯陀

Devadatta 提婆 ||| 提婆达多

Dharmagupta 达摩笈多

Dharmaksema 昙无谶

Dharmapala 护法

Dharmaraksa 法护 ||| 竺法护

Dharmatrata 法救 ||| 达摩多罗

Dignaga 阵那

Dinnaga 阵那

Danapala 施护

Dipankara 然灯佛 ||| 燃灯

Gunabhadra 求那跋陀罗

Gupta 笈多

Indra 摩醯首罗 ||| 释提桓因

Jeta 祇陀太子

Jnanayasas 阇那耶舍

Kaatyaayaniiputra 迦多衍尼子

Kalinga 歌利王

Kapila 数论师

Kaundinya |||陈如 ||| 阿若|||陈如

Kausika |||尸迦

Kumarajiva 鸠摩罗什 Katyayana 迦旃延

Kasyapa 迦叶

Lokaksema 支谦

Mahesvara 摩醯首罗

Mahakatyayana 迦旃延

Mahakasyapa;摩诃迦叶

Mahakasyapa 迦叶

Mahasatyanirgrantha 大萨遮尼乾子

Mahavira 尼|||子

Maitreya 弥勒 ||| 慈尊 ||| 慈氏

Maudgalyayana 目连

Manjusri 文殊

Malananda 摩罗难陀

Maya 摩耶夫人

Nanda 难陀

Narendrayasas 那连提耶舍

Nagarjuna 龙树

Paramartha 真谛

Prabhakaramitra 波罗迦颇蜜多罗

Prabhapala 护明

Prajna 般若

Prajnaruci 般若流支 Prasenajit 波斯匿王

Purna Maitrayaniputra 富楼那

Ratnamati 勒那摩提

Rahula 罗|||罗

Samgha-varman 康僧铠

Samghabhadra 众贤

Samantabhadra 普贤

Sakrodevanam Indrah 释提桓因

Siksananda 实叉难陀

Siva 摩醯首罗

Subhakarasimha 善无畏

Sakyamuni 牟尼

Sariputra 舍利弗子

Silabhadra 戒贤

Siladharma 尸罗达摩

Siddhartha 悉达多

Sthiramati 安慧

Subuti 须菩提

Sudatta 给孤独

Suddhodhana 净饭王

Upali 优波离

Vajrabodhi 菩提金刚 ||| 金刚智 Vasubandhu 世亲

Vatsa 犊子

Vimalakirti 维摩

Yasa 耶舍

Baizhang Huaihai 百丈怀海

Chengxu 慧寂

Cien 慈恩

Congshen 从|||

DahuiZonggao 大慧宗杲

Daoxuan 道宣

Dayuan Dashi 灵祐

Deqing 德清

Fajing 法经

Fanghui 方会

Faxian 法显

Fayan 法眼

Fazang 法藏

Hanshan |||山

Huairang 怀让

Huangbo Xiyun 黄檗希运

Huiji 慧寂

Huizhao 慧沼 Jiashan 夹山

Jiaxiang Dashi 嘉祥大师

Jingqi Zhanran 荆溪湛然

Jinshui 晋水

Jizang 吉藏

Guanyin 观音

Kuiji 窥基

Li Tongxuan 李通玄

Lingyu 灵祐

Linji Yixuan 临济义玄

Liuqiu 刘|||

Magu Baoche 麻谷宝彻

Mazu Daoyi 马祖道一

Nanjuan Puyuan 南泉普愿

Nanyue rang 南岳让

Pei Xiu 裴休

Puhua 普化

Qingliang 清凉

Sengyou 僧祐

Sengzhao 僧肇

Shandao 善导

Shuanglin Fu Dashi 双林傅大士 Wenyi 文益

Xiaozong 孝宗

Ximing fashi 西明法师

Xuanzang sanzang 玄奘三藏

Xuefeng Yicun 雪峰义存

Yanguan Qian 盐官齐安

Yi1xing2 Chan2shi1 一行禅师

Yijing 义净

Yingzhen 应真

Yongjia 永嘉

Zhanran 湛然

Zhaokong 肇公

Zhaozhou 赵州

Zhenxiao Dashi 真觉

Zhikong 指空

Zhiyan 智俨

Zhiyi 智顗

Zhizang 智藏

Zhizhou 智周

Zhongnan Dashi 终南大师

Zhuangzi 庄子

Chidatsu 智达 Chiho 智凤

Chitsu 智通

Dogen;道元

Eisai 荣西

Genbo 玄昉

Gien 义渊

Gyonen 凝然

Ippen 一遍

Saicho 最澄

Yosai 荣西

Ch’oenul 最呐

Ch’onghak 清学

Chach’o 自超

Chajang 慈藏

Chian 志安

Chich’ing 智称

Chingak kuksa 真觉

Chinp’yo 真表

Chinul 知讷

Chiom 智严

Chiun 智|||

Chong Tojon 郑道传 Hamho Tukt’ong 涵虚得通

Hwansong 唤醒

Hyech’ol 慧彻

Hyegun 慧勤

Hyesuk 慧宿

Hyujong 休静

Ilson 一禅

Iryon 一然

Iom 利严

Kang Wolhan 慧勤

Kihwa 己和 ||| 涵虚得通

Kyunyo 均如

Kyom’ik 谦益

Kyonghan 景闲

Kyorung 决凝

Muhak Chach’o 无学

Muyom 无染

Naong 慧勤

Paegun 景闲 ||| 白云

Podok 普德

Pou 普愚 ||| 普雨

Pomil 梵日 Pomnang 法朗

Simhui 审希

Sinhaeng 神行

Sundo 顺道

Soljam 雪岑

Sungnang 僧朗

T’aego 普愚

T’aenung 太能

Tae-an 大安

Taego 太古

Tanmun 坦文

Toyun 道允

Toui 道义

Wonch’uk 圆测

Wonhyo 元晓

Yuil 有一

Yujong 惟政

Ongi 彦机

Uich’om 义沾

Uich’on 义天

Uisang 义湘

Crane Forest 鹤林 Deer Park 鹿野苑

Vulture Peak 耆阇崛山 ||| 灵鹫山

Wutai shan 五台山 ||| 五台山

Xionger 熊耳

Ajitavati 阿恃多伐底

Ayodhya 阿瑜遮 ||| 阿逾阇

Bodhgaya 佛陀伽耶

Buddhagaya 佛陀伽耶

Gaya 觉城

Grdhrakuta-parvata 灵鹫山

Grdhrkuta 耆阇崛山

Jetavana Anathapindada-arama 祇园精舍

Kapilavastu 迦毗罗卫

Kosala |||萨罗国

Kusinagara 拘尸那揭罗

Magadha 摩揭陀

Mrgadava 鹿野苑

Nairanjana 尼连禅河

Rajagraha 王舍城

Sala Forest 娑罗树林 ||| 鹤林

Savatthi 舍卫 ||| 舍卫城

Sravasti 舍城 ||| 舍卫 ||| 舍卫城 Uruvela 苦行林

Vaisali 毗耶

Venuvana-vihara 竹林精舍

Haeinsa 海印寺

Kyongju 庆州

Odaesan 五台山

Porim-sa 宝林寺

Samgaksan 三角山

Songgwangsa 松广寺

Eiheiji 永平寺

Hieizan 比睿山

rsi 仙

sodasa-akara 十六行相

Amitabha 阿弥陀

Amitayus 阿弥陀

Avalokitesvara 观世音

Brahma-kayikah 梵众天

Brahma-loka 梵天

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广百论

Chengweishi lun shouji 述记

Ganga-maha-nadi 恒河

Ganga-nadi-valuka 恒河沙 Icchan 一阐提

Jambu-dvipa 阎浮提

Jambu-dvipa 南赡部洲

Kali-yuga 歌利

Madhyantavibhaga-bhasya 辩中边论

Mahesvara 魔醯首罗

Nirvana 寂

Pandura 白衣

Sanskrit 梵

Siddhanta 四悉檀

Simha 僧伽

Trayastrimsa |||利天

Tusita 兜率 ||| 兜率天

Uttara-kuru 北俱卢洲

Vajrasamadhi-sutra 金刚三昧经

Vijnanavadin 唯识宗

a 阿

ab-dhatu 四大

abheda 不坏

abhi-dyotana 显

abhi 阿毗

abhibhava 伏 ||| 隐敝 abhidharma 对法 ||| 无比法 ||| 阿毗昙 ||| 阿毗达磨

abhidharma 阿毗达磨

abhidhana 言语

abhidhatarya 言语

abhidhayaka 名言

abhidana 语言

abhijna 智

abhijnana 神通

abhinivesa 见

abhinivesa 执 ||| 执著

abhinna 不坏 ||| 无别

abhipraya 密意 ||| 意

abhisambodhi 正觉

abhisambuddha 成佛

abhisamaya 现观

abhisama 现观

abhiseka 灌顶

abhyudaya 增

abhyasa 修习||| 数习

abhava 无

abhiksna 数数

abhuta-kalpana 虚妄 abhuta-parikalpa 杂

abodha 不了

acintya-prabhavata 不思议

adaya 初

adbhuta 未曾有

adhara-svabhumi 下地

adharma 罪

adhisthana 依处

adhigama 了达 ||| 修行 ||| 所证 ||| 证 ||| 证得

adhikara 依处

adhimoksa 了 ||| 胜解

adhimukha 对

adhimukti-carya-bhumi 胜解行地

adhimukti 了达 ||| 信解 ||| 胜解

adhipati-phala 增上果

adhipati-pratyaya 四缘 ||| 增上缘

adhisthita 对

adhisthana 住持 ||| 依 ||| 所依

adhisthayaka 所依

adhistana 依止

adhivasana 忍 ||| 忍力

adho-bhumi 下地 adhvan 时

adhyacarati 现行

adhyacara 修行

adi 初

adina-manas 怯劣

advaya 无二

advitiya 无二

agra 胜 ||| 最胜 ||| 第一

agratah 现前

agrata 第一

agrya 第一

agraha 邪执

agara 家

ahimsa 不害

ajnana 愚痴

ajati 无生

aksubhita-citta 定心

akanistha 有顶天

akheda 不退

akhinna 不退

akilasitva 不退

aklista-avyakrta 无覆无记 aklanta-kaya 病倦

akovida 愚

akurvan 远离

akusala 不善

alabdha-atmaka 身相

alabdha 无所得

alaksana 无相

alankrta 严

alobha 无贪

alpa-buddhi 浅智

alpa-kusala-mula 德

amrta 甘露

amala 无垢

amoha 无痴

amusita 妄

amsu 光明

anabhilapya 不可说

ananta 无边

anantara 无间

ananyatha 非变异

anapatrapya 无愧

anavabodhaka 不了

第二篇:佛教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演出过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公元前6至5世纪左右,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诞生了三位伟大的思想家: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他们各自所创建的思想学说又都在古代中国得到交流、融合与发展,并形成了世界性的东亚文化。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从古印度传人中国以来,兼收并蓄中国本土哲学、宗教思想,与儒家、老庄、玄学相结合,逐步演化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化佛教,终至于衍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旅游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的社会活动。旅游具有很强的文化性,它增进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区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中国佛教的导游翻译不仅仅是在语言鸿沟上铺路搭桥,而更是执行民间文化交流的使命。中国的旅游资源,涉及佛教的人文景观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导游员如何引导游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乃至欣赏中国的佛教文化现象,这已成为当前旅游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技术课题。本文试图根据笔者十多年从事大足佛教石刻造像英文导游工作的实践经验,将中国佛教英导游工作中的技术方法进行理论性的阐述,以期抛砖引玉,旨在促进导游方法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探索。

要做好中国佛教的英文导游工作,导游员必须根据西方游客审美习惯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讲解手法和翻译技巧,把参观对象与中国佛教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相联系,对其文化内涵进行解释。由此可见,中国佛教英文导游的方法包含了知识和技法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用既简单且明了的数学语言来表示,则:中国佛教英文导游方法:佛教理论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翻译技巧+讲解手法。

一、知识结构

导游员虽不是佛学专家,掌握的佛学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与佛学专家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要达到正确引导游客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完成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民间外交使命,导游员的知识结构应当既广且博,他的佛学知识虽说是常识性的,但这些常识至少应该是系统的、全面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学习佛教理论知识,不只是孤立地学习单独的理论概念和这些概念的翻译,而是要把单独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正确翻译。导游员应当记住,导游讲解的主要和直接目的就是要正确引导游客理解和欣赏参观对象以及参观对象的文化内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导游员决不应该只局限于参观对象讲“这个是„„”而应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以最恰当的方式介绍参观对象的具体内容和引申内容。例如,介绍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塑像,导游员不应仅仅介绍“这是释迦牟尼佛”,或“这是佛教创始人、娑婆世界教主、应身佛释迦牟尼”。因为这种导游方法是无法帮助游客跨越文化鸿沟而理解参观内容。导游佛教景点,导游员必须考虑中外文化的鸿沟。虽然“佛”、“佛教”这样的字眼对于西方游客并不陌生,但是了解其真正含义的恐怕寥寥无几,更何况涉及所谓“三世”、“三身”更深佛教内容的“娑婆世界”、“报身佛”等理论概念了。要做好佛教景点的导游工作,导游在知识学习积累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知识的结构,强调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文化现象。所以导游的知识不应只局限于宗教意义上的佛教,除此之外,还应该学习与中国佛教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

识,如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等。

(一)佛教常识

1.佛教发展简史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东北部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净饭王(King of Pure Rice)的儿子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所创立的一种宗教。悉达多·乔达摩是释迦族(Sakya>人,人们又称他释迦牟尼(sage of the Sakyas),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他创教后,人们还称他乔达摩佛陀(Guatama Buddhda),此称号是“觉悟者乔达摩”的意思。据传说,释迦牟尼年轻时在王宫里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他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的万般痛苦,二十九岁时偷偷离开王宫,出家寻求解脱众生苦难的方法。他修炼瑜伽(Yoga),过着苦行生活,企图悟得解脱之道,可六年苦修毫无结果。最后他来到尼连禅(Lilaian)河边的一棵毕钵罗树(pippala or bo tree)下静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一说四十九天)打坐静思,终于彻底觉悟进入有余涅架(initial nirvana)而成为佛陀。自此以后,释迦牟尼广收弟子,把弟子们组织成僧团,四处说法,普济众生,直至八十岁在恒河之滨娑罗(sala)双树之间进入无余涅粲(final nirvana)。可是,释迦牟尼同中国的孔子一样“述而不作”,只重言教,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他的训导在他去世后由弟子门通过“集结”即开会的方式编纂为经书。释迦牟尼去世一百年后,佛教徒对戒律的理解发生分歧,原始佛教便分裂成“上座部”Theravada(the Way of the Eiders)和“大众部”Mahasanghika(the Way of the Great Assembly)两大派;随后两派又进一部分裂,形成小乘十八部。1世纪左右形成的一个佛教派别自称“大乘”Mahayana(the Great Vehicle),而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Hinayana(the Lesser Vehicle)。不过,小乘佛教从不接受这个称号,而自称“上座部”。7世纪时,印度出现了许多封建割据小国,它们祟尚武力,淡漠佛教非暴力主张空洞的说教,对佛教采取了压制的态度,这样,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开始与婆罗门教和印度北部的民间方术信仰相结合,演变为“密教”(Tantric Buddhism),也称“金刚乘”

(the Diamond Vehicle)。密教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礼仪、民俗信仰为特征,宣扬口密一口颂真言(chanting mantras or sacred syllables)、身密一手结契印(making mudras or ritual gestures)、心密一心观佛尊(thinking of Buddha Mahavairocana),三密同时相应,就能即身成佛。密教的出现是佛教在印度走向衰落的象征。到了13世纪,在印度教的复兴.伊斯兰教的人侵的双重夹击之下,加之佛教自己的非暴力主张与时代脱节,佛教竟然在印度完全消逝了。19世纪末,佛教又从斯里兰卡传回到印度,20世纪佛教在印度又有了复兴的苗头。

2.佛教基本教义

释迦牟尼摒弃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的主要哲学观点,否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Veda)的权威,反对祭祀和种姓特权,创立了以“四谛”(Four Truths)、“十二因缘”(Twelve Links in the Chain of Causation)、因果报应(karma)、、生死轮回(cycle of rebirths)为理论核心的佛教。

苦、集、灭、道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s)又是佛教众多教义中的核心。苦谛是对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以为世界的一切本性皆苦;集谛是指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通常所谓的“惑”(ignorance)与“业”(karma);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亦即断灭集谛所包括的一切“业”与“惑”;道谛是指超脱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涅磐”(nirvana)境地的修习方法。

佛教认为:由于众生不理解世间万物“无常”

(impermanence)、“无我”(no-soul or no-self)的道理,因而产生“贪”(greed)、“嗔”

(hatred)、“痴”

(stupidity)所谓的“三毒”(Three Cardinal Sins)和“慢”(pride)、“疑”(hesitation)、“恶见”(wrong view)共六种根本的烦恼。这些烦恼所造成的各种行为“业”导致未来在“六道轮回”中(Six Spheres of Transmigration)或为天人(deva),或为人(human),或为阿修罗(asura),或为畜生(animal),或为“饿鬼”(hungry ghost),或为‘地狱”(denizen of hell)。所有这些“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即有感情的生物都有种种烦恼。

“惑”引起烦恼,烦恼造成“业”,“业”又决定六道中的去向,六道中的生物仍然有“惑”。有情众生就这样永陷生死轮回无法解脱痛苦。如果断灭导致种种烦恼的根本原因“惑”和“业”,就能脱离生死轮回进入涅磐境界,从而彻底摆脱痛苦。

“道”是通往涅磐境地的途径,以生死根本烦恼为消灭对象,以到达涅磐为目的。其具体方法是修“戒”(morality)、“定”(concentration)、“慧”(wisdom)三学。戒是防止身(action)、口(speech)、意(consciousness)三业的过失,针对修佛者分为居士(lay Buddhists)、沙弥(novice monks)、比丘(monks)三种类型而分为五戒(Five Precepts)、十戒(Ten Precepts)、具足戒(Full Precepts)三个级别;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能使身心远离爱欲乐触,最终能把思想集中于任一境地,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出一种无烦恼的智慧;慧是能分别——切事物的共性和特性的智慧,使人理解四谛的道理而能断除迷惑、证悟真理。戒、定、慧三学,的内容包括“八正道”(Eightfold path)在内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这些方法被称为“三十七道晶”

(Thirty—Seven Paths To Nirvana)。

3.佛教主要神祗

小乘佛教中没有神祗,“佛”或“佛陀”(Buddha)都是对导师释迦牟尼的尊称,是“觉悟者”的意思。但是,大乘佛教是多神的主神教,宣称三世十方处处有佛,数量多如恒河里的沙子。佛是“自觉”(personalenhghtenment)、“遍觉”(universal enlightenment)、“圆觉”

(full enlightenment)三觉圆满、级别最高、神通最大的神。从时间上看,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都有佛;过去有燃灯佛(Buddha of Burning Light)等七佛,现在有释迦牟尼佛(Buddha Sakyamuni),将来有弥勒佛(Buddha Maltreya);从空间上看,东方净琉璃世界有药师佛(Buddha of Medicine),南方欢喜世界有宝相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Buddha Amitabha),北方莲花世界有微妙声佛,现实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佛。大乘还认为佛有三身(triple body),即法身(body of essence)、报身(body of communal bliss)、应身(body of transformation),于是又有法身佛毗卢遮那(Vairocana),又称大日如来,报身佛卢舍那佛(10sana)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

菩萨(Bodhisattva)是大乘佛教中地位仅次于佛的神灵,已取得自觉、遍觉,尚缺圆觉,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己任。中国的佛教寺庙中,菩萨常作为佛的左右胁侍而出现在佛的身旁。如释迦牟尼佛左有辛殊菩萨Manjusri,右有普贤菩萨Samantahbadra,此三尊又称华严三圣;阿弥陀佛左有观音菩萨Guanyin或Avalokitesvara,右有大势至菩萨Mahasthamaprapta,此三尊又称西方三圣;药师佛左有日光菩萨Bodhisattva of Sunlight,右有月光菩萨Bodhisattva of Moonlight,此三尊又称东方三圣。

罗汉(Arhat)又称尊者,严格地讲不是神灵,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罗汉已摆脱了任何烦恼,受天人的供养,进入了涅磐,不再人生死轮回。但罗汉大多是释迦牟尼生前的弟子,其塑像也常供奉在大乘寺庙之中。佛教的鬼神大多来源于古印度神话和婆罗门教,如四大天王(Four Heavenly Kings)、天帝释(Sakra)、韦驮(Skanda)、天

(Deva)等。佛教并不否定神的存在,但是贬低了神的地位,把神当做一种同人一样的有情众生看待,认为他们也不免生死轮回之苦,如对于梵天,认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神的地位仅仅高于人,将来也会堕入地狱,甚至个别恶神的地位比人还低,如天龙八部中的阿修罗。

4.佛教的世界观

在佛教中,形形色色的众生被划分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共十个大类(十界the ten states of existence),即所谓的“六凡四圣”;前六界称“凡

夫”,居“迷界”(the world of the sentient beings),皆处生死轮回中。后四界是已解脱生死轮回的“圣者”,处涅架状态的“梵界”

(the world of the devine beings)。六凡就是三界中的六道;而梵界中的“声闻”是指听闻佛陀言教的觉悟者;“缘觉”又称“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简称“辟支佛”。声闻与缘觉只取得自觉,但缺觉他和觉行圆满,称为“二乘”。菩萨则已取得自觉和觉他而缺觉行圆满,与声闻、缘觉一起称为“三乘”。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俱全,达到了佛教的最高果位。

迷界又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欲界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依存的场所;色界是已脱离食、淫欲的众生所居的场所;无色界是无形色(形体)众生所居的场所。

欲界由地狱、四大部洲、六欲天三大部分构成。地狱分八

:层,六欲天分六重。色界由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四部分构成,共分十七层。无色界由空无边处等四处构成。

在由铁围山环绕的一片汪洋大海的中央,有一座大山名为“须弥山”

(Sumeru),又称“妙高山”,山腰东西南北的四座山峰分别由住在那里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管辖;山的最高峰的“善见城”住着帝释,他统辖着四天王天之上的忉利天(意为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和忉利天是欲界六欲天中的最低两重天。

须弥山四周的咸海上有四大部洲(the Four Continents),即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和北俱卢洲。

(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门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人文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艺术创造等等。中国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所以导游讲解中国佛教必然要讲到中国历史、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限于篇幅,以下仅就最常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作一梗概性的介绍。

1。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魏略·西戎传》记载了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经》一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佛屠经》”,这标志着佛教正式传人中国。汉明帝时佛教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开始流行,但这时的佛教还只是宫廷贵族的一个精神玩物,普通百姓不许信奉。东汉末桓、灵之世,西域僧人来华弘扬佛教并翻译佛经,主要代表有安清(安世高)和支谶二人。安清译佛经三十余部,内容以禅学为主(属小乘佛教禅法),首先把印度佛教的禅法传人中国。支谶与安清同时来华,所译佛经主要是大乘空宗般若系的《般若道行经》,亦称小品经》,首先把大乘空宗经典传人中国,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汉代是中国佛教初传时期,也是中国佛教方术化时期。汉代,人们对印度佛经缺乏认识,用中国传统鬼神说解释佛教三世因果报应说,以当时中国流行的黄老方术思想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做黄老方术的一种,称佛教为“佛道”,佛亦被视同为黄老方术中的神,佛教的涅磐寂静学说也被理解为老子所说的清净无为的思想,涅磐常被翻译为“无为”。

魏晋是中国佛教玄学化时期。魏晋时期,中国佛教思想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哲学体系,只能依附玄学得以发展。魏晋流行崇尚老庄思想的玄学思潮。玄学是指一种深奥莫测的学问,魏晋玄学是对先秦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又称魏晋老庄学。当时的佛教徒沿用老庄玄学思想来解释佛学义理,这种解释方法人们称为“格义之学”。用老庄思想解释佛教思想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风尚,使佛学中的般若学、三论学、涅磐学与老庄玄学结合在一起。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徒抛弃了魏晋时期“格义”的做法,对印度佛教有了较深的理解,注重印度佛教某一种经典或学说的研究,出现了学说上的师承关系,从而形成了南北朝各家师说风行的局面,成为中国佛教发展中的师说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全盛阶段。这时的僧人融会贯通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建立起了自己的佛教宗派理论体系,如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其中尤以天台、华严、禅宗最具中国佛教特点,特别是禅宗融会了中印文化,把印度佛学与中国老庄道家主静思想、乃至儒家伦理思想结合起来,成为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

禅宗反对佛教其他宗派的烦琐哲学,认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觉悟成佛不必读经礼佛,只需静坐沉思,以直觉代替理性思维,通过禅定修心从而感悟到自身固有的佛性。禅宗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对佛教作出了全新的解释,使禅宗佛教成了为全新的中国佛教。,2.老子与道家思想

老子(Laozi):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现河南鹿邑东部,接近安徽毫县。老子曾担任东周“守藏室之吏”,即执掌收集保管文献资料的官吏。老子生死年月没有明确的记载,据传说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据书记载孔子曾向老子求教有关“礼”(rites)的学问,可以断定老子生年早于孔子。

道家(Taoism)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春秋末期由老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意识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意识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宇宙生成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哲学,并整整影响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哲学宇宙论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老子哲学直接影响了稷下黄老哲学、庄子哲学,同时也影响了孔子、孟子、荀子的“天入学说”,以及《易传》和《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两汉时期,道家思想直接影响到扬雄与王充的哲学,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统儒学;魏晋时期以老庄玄学(Chuangzi’s Mystic Studies)为主流的道家思想成了当时的主流思潮;南北朝、隋唐时期,道家哲学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即中国化佛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有许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尤其是大乘空宗与老庄道家思想有不少契合之处;最后,道家哲学通过佛、道两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宋明理学(Neo—Confucianism of the Song and Mine Dynasties)的哲学思想。因此,道家哲学在中华民族的哲学理论思想上占有主导地位,这与在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学说方面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对应而形成儒道互补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道家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为道教的形成、佛教的兴盛、儒家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儒家一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两家思想代表。“道”

(Taoor the Way)原指道路,可引申为法则、原理、规律等,老子用它来指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根本,把“道”看做是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法则。老子把道分为两类,一是指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道,属于一定事物的法则,叫着“非常道”(Varying Way),即不是永恒存在的道;一是指存在于万物之先的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总法则,这样的“道”叫做“常道”(Unvarying Way),是永恒不变的道。老子认为宇宙有一个开端,一个起源,这个开端决不可能是有形有象的具体存在物“有”(Being),只能是“有”的对立面无形无象的“无”

(Not-Being),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而这个“无”本没有名字,可以称它为“道”,或勉强叫它“大”(the Great),于是便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没有动作,也没有作为,永远保持着虚静的状态。

“道”体现在人生之中就是“德”(Power),“德”是一整套社会规范秩序。于是,对待社会及人生,人应当顺其自然、效法自然,要有自然那种虚(empty)、静(still)、柔(soft)、弱(weak)的德性,不强作妄为。有了这些德性,人就得了“道”,就可以像大自然中的“道”一样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君王有了这些德性,就成了“圣人”(sage),就可以实行“无为而治”(ruling a kingdom by doing nothing),做到“无为而无不为”(accomplishing everything by doing nothing)。

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在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楚国的庄子学派和齐国的稷下学派。在境界哲学方面,庄子把老子道家思想发展到空前绝后的顶峰,在政治哲学方面,稷下道家则成了战国中期至汉代初期的主流思潮。战国末期,庄学和稷下黄老学交相汇合,对《吕氏春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东汉时期,在老子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Taoism)奉老子为始祖,以《道德经》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Power)为基本宗教经典,对《道德经》做出了宗教性的解释。

3、孔子与儒家思想

孔子(Confucius)姓孑L,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11年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早年丧父。孔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王朝的春秋时期,社会正处于大变革之中,社会的旧秩序已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人民处于社会动荡的水深火热之中。孔子认为,社会的动荡是由于西周礼制的崩溃所造成臣民不知尊卑,君王丧失仁德所致。于是,一生都致力于社会完善和自我完善的孔子创立了一套以“仁”(humanitv)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Confucianism)。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继承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rites and music)、“仁义”

(humanity and righteousness),主张“德治”(the rule by virtue)、“仁政”(benevolent leadership),重视“忠”(faithfulness)、“孝”(filial piety)伦理道德教育。“仁”是符合礼制”(rules of decorum),即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也是品德素养“恭”

(courtesy)、“宽”

(leniency)、“信”(sincerity。)、“敏”(diligence)、“惠”(kindness)的总称。“仁”以“慈爱”(1ove)为基调,以“安民”(peace and happiness to the whole populace)为最高境界。要安民,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以“礼”来作为维系社会的行为规范。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克己复礼”重建西周那样的礼制社会。克己复礼是仁者的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其内容包括“忠”(faithfillness)、“孝”(filial piety)、“悌”(brotherlyduty)、“信”(sincerity)、“智”(knowledge)、“勇”(valour)、“廉”(modesty)、“恕”(altruism)几个方面。

孔子之后,儒家出现了孟子(Mencius)、苟子(Hsun—tzu)两派。孟子一派认为人“性本善”(man is good by nature),提倡恢复先天就有的“是非之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政治上提出“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the governance by virtue)的“王道”

(the way of fight),反对“以力服人”

(the governance by force)的“霸道”(the way of might)。荀子一派认为人“性本恶”(man is evil by nature),从儒家的立场吸取道家的自然观点和法家的法术思想,形成以儒家为主兼容各家的思想体系,政治上主张王、霸并用,礼、法双行。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者都适应时代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儒家学说,如宋、明的理学。

(三)历史知识

佛教自从西汉由印度传到中国,几经兴衰,其间有深得帝王宠爱的阶段也有遭受统治者限制、迫害与打击的时期。南朝宋文帝亲自研究佛经;宋孝武帝让僧人慧琳参政成为“黑衣宰相”;梁武帝弃道皈佛、四次舍肉身与同泰寺为奴。北朝,北魏文成帝奉高僧为师、助太子凿云冈石窟佛像;北魏孝文帝热衷于遍立寺庙、广做佛事;北魏宣武帝营造龙门石窟佛像;北齐文宣帝人洛阳甘露寺习禅定,聘高僧人内庭讲“涅磐”。隋朝,隋文帝在位二十余年三次下诏建塔度僧,造寺近四千,度僧尼五十余万;隋炀帝自称菩萨戒弟子。唐朝,唐太宗自称“皇帝菩萨戒弟子”,鼓励大臣出家;武则天自封“女菩萨”,大肆兴建寺庙。

佛教势力的过度扩张造成大量土地和人口流人寺院,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甚至对封建皇帝的统治造成了直接的威胁,于是引起中国历史上反佛、毁佛、灭佛事件屡屡发生。446年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反佛,955年五代周世宗柴荣排佛,而最著名要算是845年唐武宗李炎灭佛,这次宗教迫害竟毁寺院4600座,毁神龛、庙宇40000处,逼迫26万僧尼还俗。

唐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在限制佛教方面对佛教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1。不准私建寺院;2。不准私自剃度僧尼;3。实行度牒考试制度(大足宝顶石刻《柳本尊十炼图》、《辟支佛》都有间接表现);4。限制寺院经济发展。

文化资料2:宗教与神话的相关词汇

宗教分类

[Category of Religions]

白莲教

White Lotus Society

拜火教

Zoroastrianism

拜物教

Fetishism;fetishism

大同教

Bahaism

道教

Taoism

东正教

Orthodox Church;Orthodoxy

吠陀教

Vedaism

佛教

Buddhism

伏都教

voodooism

高台教

Caodaism

红教

Mongolian Lamaism

黄教

Shamanism

基督教

Christianity

景教

Nestorianism

喇嘛教

Lamaism

罗马公教

Roman Catholic Church;Church of Rome

密教

Esoteric Buddhism;Tantrism

密宗

Esoteric Buddhism;Tantrism

摩门教

Mormonism

摩尼教

Manicheism

宗教术语

[Religious Terms]

道教

八节斋

The Fasts of the Eight Seasons;The Fasts of the Lunar Periods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半仙

demigod

避邪符

phylactery [a charm to drive away demon influences]

卜卦用签

lots [used in divination]

财神

God of Wealth

曹国舅

Ts`ao Kuo-chiu

长生不老

agelessness;everlasting life

城隍

City God

赤脚大仙

barefoot immortal [reference to Emperor Sen Tsung of the Sung Dynasty]

道士

Taoist

对签号

checking lots

法术

supernatural feat

返老还童

rejuvenescence;renewing one’s youth

charm

福神

God of Fortune;God of Blessedings

供斋

to offer a vegetarian meal

韩湘子

Han Hsiang-tzu

何仙姑

Ho Hsien-ku

狐仙

fox spirit;fox fairy

佛教

阿赖耶

abode;resting-place

阿赖耶识

the receptacle, intellect, or consciousness

阿弥陀佛

Amitabha;boundless light

爱火

the fire of love

爱欲

lust

八大人觉经

The Sutra of Eightfold Enlightenment

八识规矩颂释论

An Explanation of the Song on the Rules of the Eighth Consciousness

八正道

the “eightfold noble paths”

白马寺

the White Horse Temple

百衲衣

monk’s robe of patches

般若

knowing;understanding

般若波罗密

the acme of wisdom

宝剎

the precious ksetra;Buddha realm;monastery

宝筏

the precious raft of Buddhatruth

本觉

primal awareness

本生经

Jataka Sutra;Birth Tales Sutra

比丘

bhiksu;monk

比丘尼

bhiksuni;nun

波罗门

Brahmin

波罗密多

aid to crossing over from this shore of births and deaths to the other shore

回教

阿拉

Allah

慈善捐款

zakat;sadaqat

赴麦加朝圣的回教徒

hajji;haji;hajj;hadji

回教

Islam;Islamism;Mohammedanism

回教贵族

amir;ameer

回教祭师

imam

回教纪元

Hegira

回教首领

Iman

回教徒

Moslem;Moslim

回教隐士

santon

回教主

caliph

回历

Muslim lunar calendar

回历八月

Shaban

回历二月

Safar

回历九月

Ramadan

回历六月

Jumada II second

回历七月

Rajab

回历三月

Rabia I first

回历十二月

Dhuhaja

回历十一月

Dhugada

天主教、基督教

阿门

amen

阿摩司书

Amos

love

安息日

Sabbath

本堂牧师

pastor

彼得后书

Peter II;Peter the second

彼得前书

Peter I;Peter the first

伯利恒

Bethlehem

布道员

evangelist

长老

presbyter

长老会

Presbyterian Church

唱诗班

choir

晨祷

morning prayer;[Latin] matins

出埃及记

Exodus

传道

to preach

传道书

Ecclesiastes

传福音

evangelization

传教士

missionary;missioner

创世纪

Genesis

大教长

patriarch

宗教场所

[Places of Worship]

壁画

fresco

彩色玻璃窗

stained glass window

唱诗班

choir

大教堂

cathedral

大修道院

abbey

佛塔

pagoda

祭坛

high altar;sacrificial altar

讲道台

pulpit

教堂

church

礼拜堂

church

庙宇

temple

教堂联合会

collegiate church

女修道院

convent

清真寺

mosque

神殿

sanctuary

圣杯

chalice

圣饼盒

ciborium;pyx

圣水池

holy-water basin

圣所

sanctuary

圣体容器

ciborium;pyx

宗教节日

[Religious Festivals]

安息日

Sabbath

大斋期

Lent [forty days before the Easter]

复活节

Easter Sunday;Easter

告解节

Shrove Tuesday [the day before Ash Wednesday]

吉尔邦节

Corban Festival

降灵节

Whitsunday [the 7th Sunday after Easter]

开斋节

Balram

祈祷节

Rogation Days [3 days before Ascension Day]

圣诞节

Christmas [Dec.25]

圣诞节前夜

Christmas Eve [Dec.24]

圣火星期三

Ash Wednesday [the 7th Wendnesday before Easter]

圣母升天节

Assumption [Aug.15]

圣母往见节

Visitation [July 2]

圣三主日

Trinity Sunday;Trinity [the 8th Sunday after Easter]

圣神降临周Whitsun;Whitsuntide

圣体节

Corpus Christi

圣心节

Feast of the Sacred Heart

圣周Holy Week [a week before Easter]

圣烛节

Candlemas [Feb.2]

施洗约翰节

Midsummer Day [June 24]

神话人物

[Mythological Characters]

西方神话人物

阿芙罗蒂

Aphrodite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

爱丽丝

Iris [goddess of the rainbow]

爱丽修瑟

Arethusa [goddess of woods]

爱路斯

Eros [god of love]

巴尔德

Baldr [sun-god]

巴古斯

Bacchus [god of wine]

巴拉斯雅典娜

Pallas Athena [goddess of wisdom]

波西顿

Poseidon [god of sea]

波西凤

Persephone [queen of the dead]

布拉奇

Bragi [god of poetry]

戴安娜

Diana [moon-goddess]

戴奥尼萨斯

Dionysus [god of wine]

狄尔

Tyr [god of victory]

蒂美特

Demeter [goddess of grains]

奥丁

Odin [lord god]

费顿

Phaeton [son of the sun-god]

弗优雷斯

Furies [goddesses of revenge]

格拉斯姊妹

Graces [goddesses of grace and beauty]

海地亚

Hestia [goddess of hearth]

海法宙斯

Hephaestus [god of fire]

中国神话人物

八仙

the Eight Immortals

比干

Pi Kan [civil god of wealth]

毕升

Pi Sheng [patrons of printers]

仓颉

Cang Jie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legend]

杜康

Du Kang [patron of restaurant keepers and alcohol merchants] 冯道

Feng Dao [patrons of printers]

冯节

Feng Chieh [gods of carvers of seals and stone tablets]

伏羲

Fu Hsi [god of philosophy;god of fishery and husbandry]

福禄寿三星

the three gods of fortune, prosperity and longevity

葛洪

Ko Hung [god of dyers]

共工

Kung Kung [god of water]

关公

Kuan Kung [god of war]

观音

Kuan Yin [goddess of mercy]

后羿

Hou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

胡敬德

Hu Ching-te [gate gods]

华佗

Hua Tuo [a famous surgeon]

黄帝

Yellow Emperor

霍大山

Huo Ta-shan [god of mountains]

济公

Jigong [a legendary monk who helped people with a magic fan]

济公**

Jigong [mad healer]

第三篇:佛教

佛教: 历史 故事

主张的观点 宗教信仰:慧能

中国的宗教——佛教

一、佛教的产生

二、佛教的传播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四、寺庙建筑格局

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悉达多 乔达摩

创立时间:公元前6—5世纪(具体时间:出生于公元565,逝世于公元前485,比我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长10岁)

创立地点: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伽毗罗卫过(今尼泊尔境内)佛祖四大圣迹

1、出生地:蓝毗尼花园

2、成道地:菩提伽耶

3、初转法轮地:鹿野苑

4、涅盘地:拘尸那迦 补充:

1、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花园

释迦牟尼出生于古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皇室。其父是迦毗罗卫过的国王,名叫首图驮那,即“净饭王”。她的母亲摩诃摩耶,是领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据佛经记载,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六牙白象,头为朱色,从天而降,入于右肋,国王即请相师占卜,相师说,此是神圣入胎。四月八,摩耶夫人产期将至,按照当时的习俗必须回娘家分娩。当她,走到蓝毗尼花园时,明星闪烁,莺啼蜂鸣,鲜花盛开香气扑鼻,令人心旷神怡。于是,夫人便同侍从一起在此休息。在游览中,她信步走到一棵名叫无忧树额大树前,树枝繁茂,就举起右手想摘一枝,刚攀着树叶,突觉一阵腹痛,不久,释迦牟尼就慢慢地从夫人的右肋诞生了。

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大明之光照亮了十方世界,地面涌出金莲花。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会走路。他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了7步,步步生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释迦牟尼具有许多特殊的体态特征,发如青丝、乳有青毛,指如赤铜,头上有髻等,共有32相和80种好,成为佛的标志。

这是有二蛇飞来,口中吐出冷暖二泉为太子洗浴。蛇是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古印度对于蛇非常崇拜。但佛教传入中国后,蛇浴太子的传说就逐渐演变成龙浴太子。因为中国文化不崇拜蛇,只崇拜龙,又由于“九”在中国是“天地之至数”,即最大的阳数,所以就演变成“九龙浴太子”。在我国莫高窟、龙门石窟及大足宝顶山石刻中,都有九龙浴太子的壁画和石雕、石刻。

2、成道地:菩提伽耶

(释迦牟尼为什么要抛弃王位?)(有待补充)与一佛三身的成道相有关

3、法轮:是佛法的别称

二、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分裂,传播大体分为南北两路,形成三大支系:

1、南传佛教:斯里兰卡、东南亚各国和我国云南地区少数民族

2、北传佛教:经中国内地传至朝鲜、日本

3、藏传佛教:由内地和印度传入西藏,影响我国西藏、青海

4、内蒙以及蒙古地区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一)经典

佛教的经典大致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成为三藏。经是佛阐的教义; 律是僧侣的戒规;

论是阐发经和论律的著作

三藏均通晓的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三藏和编在一起的成为大藏经。

(二)标志 “卍”(或卍)字符是佛教的标记,古代曾被看作火或太阳的象征,梵文意为“吉祥之所集”。唐朝武则天时定此字读音为“万”。

法轮,比喻佛法,意思是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催破众生的烦恼。

四、寺庙的建筑格局

(一)山门与三门殿

山门:侠义指寺院的正面楼门建筑,也就是我们通俗理解的佛寺最外面的门。

广义的可以代指寺院,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称。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寺院虽造于平地、市井之中,亦泛称山门。

三门殿:三门一般有三个门,既“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现在寺院有的虽然只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进入三门殿就意为着开始进入寺庙的神圣空间。

(二)把门将军:哼哈二将

寺院的三门殿内门的两旁塑两尊大菩萨,他们睁眼鼓鼻,上身裸露,体魄健壮,手持金刚杵,为大力士和大武士,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

1、青叶髻与楼至徳 佛训中关于这两尊菩萨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远古时代,有一个国王的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个个都成了佛。最小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叶青髻,一个叫楼至徳。他们两兄弟为了兄长们成佛,同时也为了保护佛法,便自觉自愿做了佛国的佛法神。他们两个,手拿武器,腹怀“窍中二气”,怒目而视,威武雄壮,尽职尽责,把守 山门,保卫佛国与佛法永远不受侵害。

2、郑伦与陈奇

佛教传入我国后被大量的汉化,乃至佛家的叶青髻和楼至徳二位金刚护法神也被置换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哼将原名郑伦,原为商纣王的大将,是厄度真人的弟子。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深的厄度真人的钟爱,厄度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这就是“窍中二气”。如遇盗贼,只要鼻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摄敌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却又被纣王的部下斩死。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遇敌人,只要张口哈出一道黄气,同样可以摄取敌人魂魄,使敌人呆若木鸡,举手就擒。后来被哪吒刺死。在姜子牙封神是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这就是民间所流传的哼哈二将。

(三)天王殿

1、进门拜米勒,出门拜韦陀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中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中国寺院里。天王殿一般面向北,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

2、弥勒佛

大肚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简称,意思是“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语无常,四处坐卧。能预知晴雨,“天将雨,即着湿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为验”。与人言吉凶颇为“应验”。因其总负一布袋,故被称为“布袋和尚”。他还常把布袋中化缘来的什物一古脑儿倾倒于地,对围观的人们叫道:“看!看!”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庑下的一块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昙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进山门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很多寺院的弥勒殿还有这样一幅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韦陀(1)简介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也是大家所熟悉的佛教护法神。

佛教护法是不用宝剑的,韦陀菩萨执的是伏魔杵。中国佛教寺院中,韦驮菩萨像常威武地立於最靠近寺院门口的四天王殿内,面向著寺院,以守护伽蓝(即道场)。其形像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柱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於肘间。(2)韦陀杵方向的含义: ①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②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③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3)相关典故(一)——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相传昙花原是一位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灿烂。她还爱上了每天给她浇水除草的年轻人。后来此事给玉帝得知,玉帝于是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将花神抓了起来,把她贬为每年只能开一瞬间的昙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记前尘,忘记花神。

多年过去了,韦陀果真忘了花神,潜心习佛,渐有所成。而花神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曾经照顾她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陀总要下山来为佛祖采集朝露煎茶。所以昙花就选择在那个时候开放。她把集聚了整整一年的精气绽放在那一瞬间。她希望韦陀能回头看她一眼,能记起她。可是千百年过去了,韦陀一年年的下山来采集朝露。昙花一年年的默默绽放。韦陀始终没有记起她。直到有一天一名枯瘦的男子从昙花身边走过,看到花神忧郁孤苦之情。便停下脚步问花神“你为什么哀伤?”。花神惊异,因为凡人是看不到花神的真身。如果是大罗金仙头上有金光、如果是妖魔头上有黑气、如果是凡人头上是无任何灵光。刚刚从身边走过的明明是一个凡人,如何看得见自己的真身。花神犹豫片刻只是答到“你帮不了我”。又默默等等待韦陀不在回答那个男子的话。40年后那个枯瘦男子又从昙花身边走过,重复问了40年前的那句话“你为什么哀伤?”花神再次犹豫片刻只是答道“你也许帮不了我”。枯瘦的男子笑了笑离开。在40年后一个枯瘦的老人再次出现在花神那里,原本枯瘦的老人看起来更是奄奄一息。当年的男子已经变成老人,但是他依旧问了和80年前一样的话“你为什么哀伤?”。昙花答道“谢谢你这个凡人,在你一生问过我3次,但是你毕竟是凡人而且已经奄奄一息,还怎么帮我,我是因爱而被天罚的花神”。老人笑了笑,说“我是聿明氏,我只是来了断80年前没有结果的那段缘分。花神我是送你一句。缘起缘灭缘终尽、花开花落花归尘”。说完老人闭目坐下时间渐渐过去,夕阳的最后一缕光线开始从老人的头发向眼睛划去,老人笑道“昙花一现为韦陀,这般情缘何有错,天罚地诛我来受,苍天无眼我来开”说吧老人一把抓住花神,此时夕阳滑到了老人的眼睛,老人随即圆寂,抓着花神一同去往佛国去。花神在佛国见到了韦陀。韦陀也终于想起来前世因缘,佛祖知道后准韦陀下凡了断未了的因缘。因为聿明氏的老人违反了天规所以一生灵魂漂泊。不能驾鹤西游、也不能入东方佛国净土,终受天罚永无轮回。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所以昙花又名韦陀花。也因为昙花是在夕阳后见到韦陀,所以昙花都是夜间开放。相关典故

(二)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4、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着做事情不可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像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出声来,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过了头,也不能有欠缺,事情才能圆满。————调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风

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是一样的意思,代表着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物质世界的现实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那样才能够从容应付。————顺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有种种染污,所以要预防,不要被污染。在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受染污。对现实社会要能够完全、理智的理解,才有智慧、有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去应付、处理(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才能做到尽善尽美————雨 相关典故

(一)说是朱元璋当年在皇觉寺做和尚时,方丈整天让他打扫卫生,而且要打扫干净,不然就不让他吃饭(朱元璋饭量很大,很能吃)。所以每次打扫的时候,嘴里就念叨着:菩萨啊,为了让我吃上饭,你就抬抬脚,让我打扫干净点。四大天王知道朱元璋是以后的天子呀,不敢得罪,所以就一人抬起一只脚,谁知这时小沙弥叫朱元璋出去玩,朱元璋就高兴的出去了,没有让他们把脚放下来,他们也不敢放下。故明朝以后建的四大天王都是抬着一只脚的

(四)大雄宝殿

1、释名大雄宝殿

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成为大殿的。一般来说一座寺院只有一座正殿即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就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

大雄:大雄是佛的徳号,大者有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慑服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有圆觉智慧,能雄震大千世界,因此佛家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宝指佛、法、僧三宝。

殿是我国自宋代以来对主体建筑的称呼

所以,大雄宝殿合起来是指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的寺庙的主体建筑。

2、大雄宝殿内的众神设置(1)一尊像:(2)三尊像:横三世、竖三世

一尊像:即释迦牟尼像,分坐、立、卧三种姿势+左右胁侍:迦叶和啊难/文殊和普贤

① 第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些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做的事。这种姿势的造像,名为成道相。② 第二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说法的姿势。

另外有一种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这名为“栴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栴檀木按照佛的面貌身形所作。手下垂名为“与愿印”,表示能满众生愿;上伸名为“施无畏印”,表示能除众生苦。后来仿照此形像制作的也叫作“栴檀佛像”。

③ 第三种是卧像。释迦牟尼向右侧平卧,这是他进入涅盘的姿势。释迦牟尼临终前嘱咐在身边的弟子勤修我法,因此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像。一般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释尊之左),一中年(释尊之右),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叶音摄,禅宗一祖),中年的叫“阿难尊者”(禅宗二祖)。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三尊像:

1、竖三世:依“三世”原本的时间意义而划分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居中为现在世:释迦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左侧为过去世:燃灯佛

释迦牟尼前世曾是一位虔诚敬佛的信徒,当时他曾重金买下一枝稀罕的五茎莲花,供献给燃灯佛。由于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妙法莲花经》即以莲花来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五茎莲花更是圣花中之珍品。因此,这个供献使燃灯如来深为高兴,佛在欢悦之余,给这位信徒(释迦的前身)授记,预言他将在九十一劫之后的此贤劫时成佛,授释迦牟尼佛。右侧为未来世:弥勒佛

弥勒,在古天竺语中是慈和、慈祥之意;其名阿逸多,是无人能胜、无往而不胜的意思。佛如其名,据说此尊最著名的功法便是“慈心三昧”。他在人间播道时,总是笑嘻嘻的,令众人生好感。弥勒佛也是佛教中的“未来佛”。

2、横三世:按地域划分势力范围

中间是婆娑世界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

释迦牟尼乃娑婆世界教主,这里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人间的世界。佛和菩萨任劳任怨进行教化,表现了大慈大悲.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这里的人民没有烦恼,可尽情享乐。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药师佛是净琉璃世界教主,主宰人民无灾无病、丰衣足食、身心安乐、生男育女。如何区分

释迦牟尼佛手势主要为说法印(一向前、一向下),药师佛主要为手托宝塔,阿弥陀佛主要为手托莲花。

知识点补充

1、寺院内为什么莲花特别多? 这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乾净、充满香气,只是莲花有一特殊的生态是其他植物没有的,因此承担了佛教的象徵使命,“初期佛教徒是基于植物生育的特徵而重视莲花,”日本老一辈佛教美术研究学者林良一在《佛教美术的装饰文样》中写道。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花落花开,花朵具有谢而又发的生命力,本是许多文化喜爱惜用的主题。但世间花卉先开花后结实,莲花则在开花同时,结实的莲蓬已具。明朝详述各种植物的书籍《群芳谱》就特别强调莲花“华实齐生”的特质。莲花因此被佛家视为能同时体现过去、现在、未来。

佛说平等,不论过去现在未来,天地万物时空,方位大小多少,人与人,如此如彼,穷富贵贱皆平等。极乐净土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具有超时空相貌的莲花,独享“福报”,成为净土世界的花朵。

2、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

表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呀,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想到[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要修什么样的因]。

2、大迦叶尊者

迦叶又称摩诃迦叶,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出生于摩揭陀国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尊者于释尊成道后第三年皈依为佛弟子,精进修行很快即证入阿罗汉境地。迦叶尊者,人格清高,常行头陀严谨修行。故称「头陀第一」。深受释尊敬重信赖,曾受佛陀分予半座礼遇。于释尊涅盘后,他领导着佛教僧团于王舍城,召集五百阿罗汉(圣弟子),由阿难尊者诵出经文,优婆离诵出律典,完成佛教第一次经典结集,对佛教贡献极大。相传迦叶尊者传法阿难尊者,后来隐身入定于鸡足山中,等待弥勒佛降世时,将转交释尊衣钵给弥勒佛,并协助弘法教化方行入涅盘。迦叶尊者为禅宗第一祖,「拈花微笑」的典故,至今传诵不绝。在中国佛寺造像中,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常安奉在释尊像的身旁,成为「一佛二弟子」的庄严道场。迦叶尊者形象大多为年长的比丘形象,呈现出历尽沧桑、严谨坚毅的求道风骨注: 注:头陀,意指修治身心,舍弃对食、衣、住等贪欲。一般称头陀行者为苦行僧。十二头陀行:(1)在阿兰若处,离世人居处而住于安静之所。(2)常行乞食。(3)次第食乞,乞食时不分贫富之家,而沿门托钵。(4)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节量食,指不过食,及钵中只受一团饭。(6)中后不得饮浆。(7)着弊衲衣,穿着废弃布所作之褴褛衣。(8)但三衣外,无多余之衣。(9)冢间住,住于墓地。(10)树下止。(11)露地坐,坐于露天之地。(12)但坐不卧,即常坐。至后世,头陀行则转为巡历山野而能耐艰苦之行脚修行之意或特指乞食之行者而言。

拈华微笑:指释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因了悟而破颜微笑之典故。相传有一次释尊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以表敬意。释尊默然不言,拈起金色波罗花向大众示意,在场众弟子俱不知释尊用意,百思不解默然之际,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尊当众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样迦叶尊者就成了与释尊心心相印的传法弟子。

3、阿难尊者

阿难全称阿难陀。意为庆喜,系释尊的堂弟。他聪慧博学善记忆,年青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 佛陀之常随侍者。对佛陀所说佛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尊者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满月,眉目俊秀,行仪清净,虽已出家却常有妇女对他心仪好感,然尊者志操坚定,勤修梵行,终能广结佛缘度化众生。

阿难尊者,忙于僧团寺务,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涅盘时悲而恸哭;后受大迦叶尊者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结集经典会中,被指为诵出经文者,对于佛法经典之传持,功绩极大。尊者温和善良,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欲入教团,尊者即再三请求佛陀终蒙许可,故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巨。佛陀传法予摩诃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法予阿难尊者,故阿难尊者为付法藏之第二祖。在中国的佛教造像中,阿难尊者通常雕塑成五官俊秀、行仪端详的年青比丘。与迦叶尊者一起胁侍在佛陀两旁。

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罗汉的解释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最早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意译上有三层解释:一说可以帮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烦恼;二说可以接受天地间人天供养;三说可以帮人不再受轮回之苦。即杀贼、应供、无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相传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佛祖释迦牟尼的规劝和鼓励下,所有罗汉们 纷纷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罗汉们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十八”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十八学士”等。佛教中也有许多“十八”,如“《十八部论》”、“十八界”、“十八变”、“十八层地狱”等,“十六罗汉”变为“十八罗汉”显然与这种“十八”情结有关。在历史上嵩山少林寺也出现过少林十八罗汉。功夫罗汉潘国静是现代少林十八罗汉之一!

三大士像

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海岛观音像 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瓶。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三宝殿”源自佛教。“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是佛教寺院中佛、法、僧的三个主要活动场所。

“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僧侣“燕息”(睡觉)的禅房,也称僧寮。

照礼教说,发生了什么事才应去三宝殿呢?初一、十五拜佛颂经当然要去;新年、节日祈福祭天必定要去;战争、灾荒、婚丧、生日、病痛,常要求神拜佛肯定要去;法事、仪式、招魂必要拜佛上香、请僧人出庙,也必然要去;躯体康复、考试中举、生儿育女因许愿还愿也要去宝殿,可见,无事的话,谁会去“三宝殿”骚扰呢

男戴观音女戴佛

男人多戴观音,是让男人少一些残忍和暴力,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

女士多戴弥勒,是让女人少一些嫉妒和小心眼,少说点是非,多一些宽容,要象弥勒菩萨一样肚量广大,自然得菩萨保佑快乐自在。

总的来说,男戴观音女戴佛也就是男女互补的意思,男人可以吸取一些女性的优点来弥补男性的缺点,而女性则可以吸取男性的一些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过去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最要紧的是平安。观音可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事业顺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观音是经过几许多年来中国人的提炼以佛教中的观音大士与道教中的王母娘娘和融合所形成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女身形态。佛也就是弥勒佛——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佛教(范文模版)

一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中国四大宗教指那些教?

世界三大宗教:1,佛教:公园六世纪发源于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宣扬“众生不等”、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每个人靠自己修行得道求来世灵魂进入“极乐世界”

2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稣,宣扬耶稣是上帝的使者,是基督即“救世主”,是为拯救贫苦人民而降生的,宣传世人应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即忍受苦难的人死后都会升入天堂,3,伊斯兰教:公元622年,发源于阿拉伯(麦加)创始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主张伊斯兰教徒部分部落氏族都是兄弟

当前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后称中国四大宗教 二,我国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宗教在社会主义将长期存在,我们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它,宗教信仰自由受宪法保护,无神论者与宗教信仰者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要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汉族宗教信仰有何明显特点?

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接受不同的宗教

2外来宗教必须在中国地方化、民族化后,方能被汉族所接纳,并在汉族地区扎根、发展 四,中国少数民族在宗教信仰方法的状况如何?

中国西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地的藏、蒙、裕固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白、壮、布依、侗、纳西、满、朝鲜等10个民族信仰大乘佛教,俄罗斯、鄂温克族信仰东正教,另有部分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五,我国著名的宗教场所有哪些?

佛教寺院有:北京的法源寺,洛阳的白马寺,上海的龙华古寺、立佛禅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陕西西安大 思寺,嵩山 材寺,成都的文殊院,西藏布达拉宫等

基督教堂有:北京南堂、北京的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国际礼拜堂,天津的老西开教堂等

伊斯兰的清真寺游:广州的怀圣寺,浙江的凤凰寺,泉州的清静寺,北京牛街礼拜寺,东北的清真寺,上海松江的清真寺,西安化觉寺、西宁东关清真寺等

道教道观有:陕西楼观台,北京白云观,辽宁沈阳太清宫,成都青年宫,福建莆田妈祖庙,苏州玄妙观,山西芮城永乐宫,河南登封中岳庙等 六,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以信仰佛为中心的宗教,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王国(今尼泊尔南部)净 王得太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他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教说都可以成佛,后世佛教徒称他为“释迦牟尼”即释迦家族的圣人,佛教曾经长期广泛流传于南亚、东南亚及东亚等众多国家,近代以来,已流传到欧美等地 七,印度佛教发展的三部曲是什么?

1,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传教时期,称为原始佛教阶段 2,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至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和大众两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称为部级佛教阶段

3,公元1世纪左右兴起的大乘佛教阶段,乘即教义,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到彼岸世界,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发展到13世纪初,受外来侵略扼杀,才在印度衰落

八,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指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它主要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三法印’以及它的‘无我观’‘众生平等观’和僧伽制度,这些也是释迦牟尼首次传法的内容

九,何谓‘四圣谛’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教的基本教法之一,谛是谛理即真理的意识,它的核心是讲世间、人生都充满苦难,‘四圣谛’(又称‘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讲现实存在的种种痛苦现象,集谛讲造成痛苦的原因和根据,灭谛讲佛教可以帮助人们灭断根源,而达理想的无苦境界(即涅槃),道谛讲断灭痛苦的具体八种正确途径与方法 十,什么叫“八苦”?

“八苦”是指佛教的基本教义的“四圣谛”之苦谛中的八苦:①生苦 诞生时的痛苦②老苦 老年时的痛苦③病苦 生病时的痛苦 ④死苦 死亡时的痛苦 ⑤怨、憎痛苦,指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物离别时的痛苦⑥求不得苦 指有所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痛苦⑦五盛阴苦 指人生之色、爱、想、行、识五种基本因素生灭无常,满是痛苦

十一,什么事“十二因缘”和“八正道”?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是“四圣谛”中苦集二谛的延伸,其主要内容是分析苦因和论述因果关系,三世轮回

“八正道”则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发挥,它具体指出八种解脱诸苦,断绝轮回,达到“涅槃”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这八种方法是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确的语言)、正业(正当的职业)、正命(正确的谋生方式)、正精进(正确勤修善行)、正念(专心修正确的思想)、正定(按以上七阶段修持,进入涅槃解脱的境界)十二,何谓“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意即“佛法之特征”是判断思想是否合佛教之理得三条标准,第一条是“诸行无常”这里的‘诸行’指一切事物的运行与变化,主要是生灭变化;第二条是“诸法无我”诸法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是指一切事物都处于刹那生灭,事物主体“我”是不存在的;第三条是“涅槃寂静”是通过对物,我的透彻理解,而达到的最高境界,此时一切烦恼、痛苦均已消失,精神进入永恒的安乐状态 十三,“无事不登三宝殿”和“唐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宝殿”是指佛教寺院里的三个活动场所,“三宝”即佛、法、僧,“佛”是指僧人,“大众登场办事”的地方;“法”是指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僧"是指和尚”燕息(睡觉)的“寂静禅房”,这些地方是不准随便登门游览的

“三藏”是对庞大浩繁的佛教有关经籍的统称,它包括佛经、佛律和佛论三大部分,经也称经藏,凡佛所言(一一般都是由佛的弟子复述出来的,所以经的开首都是由“如是我闻”起首,即是“经”“论”(论藏)是对经加以解释和阐发的各宗派学说、论著,“律”(律藏)是佛教僧侣行为的规范和宗教仪式的规则,三藏法师是法师的最高的尊称(头衔),是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唐三藏是对唐朝高僧玄焋的尊称 十四,我国一般佛寺的大雄宝殿里供奉的三尊是什么?

这三尊佛称三世佛,三世佛又分为竖三世佛和横三世佛两种,竖三世佛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过去佛是燃灯佛(也称迦叶佛)传说他是释迦牟尼前进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定成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佛是指弥勒佛,是释迦牟尼的继承人

横三世佛指三个世界的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正中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十五,佛教的丛林、宝刹、迦兰有什么区别 丛林:通常指佛教禅宗寺院,也称禅林、丛林的原义是取喻草木之不乱生乱长,表示其中有一定的规矩和法度,丛林起初规模不大,不设佛殿,只立法堂、建立佛殿是后世的事,另设方丈、僧堂、茶舍、僧人均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生活

刹:指佛塔顶部的装饰,由大寺院中多建有塔,因此以“宝刹”指代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伽蓝即僧伽蓝,原为梵文的音译,异译为‘众园“僧园”原意为修建僧舍的基地、后指包括土地、建筑群在内的寺院

十六,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是怎么回事?

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简称,是指修者得到证悟和果位,据佛经载,佛有十六弟子受佛之嘱,“不如涅槃,常位人间”以助众生,十六罗汉的尊称为十六尊者,这些已在《法住记》一书中(作者为公园2世纪狮子国即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此书后被唐玄奘译成汉文,唐末著名僧画家始画十八罗汉即在原十六罗汉之外加上庆友和玄焋,后则被世人接受成十八罗汉之说,而五百年之说有三:一说是释迦牟尼的五百个弟子,二说是参加第一次或第四次集结(佛教会议)的五百罗汉,其实“五百”在古印度只是形容众多的意思 十七,佛教的五欲供是什么?

佛教认为人生有五欲(色、声、香、味、触),而戒除五欲可以减轻烦恼、安然自得,故寺院前供品尝有:鲜花(或明镜)琵琶(或其他乐器如钟)香、水果天衣(或帐幔)、鲜花象征视觉,乐器代指听觉,香则喻为嗅觉,水果为味觉,天衣为触觉,这些称为“五欲供”即象征五种感官引起的各种欲望,劝引人们放弃欲望,一心修佛 十八,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灭佛”是怎么回事?

由于佛教势力的扩张,严重影响到封建社会王朝的赋税收入和兵力、劳动力的来源,佛教同最高统治者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中国佛教史上出现过“三五之厄”的皇帝灭佛运动,三武指的是①北魏太武帝拓跋寿②北周武帝宇文邕③唐武宗李炎,以上三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下令灭佛,尤其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以灭佛运动是最严重的一次,称为会昌法难,它给佛以严重打击,使佛教从此由盛而衰 十九,中国佛教产生宗派的原因是什么?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经逐渐出现各种译本和不同的理解,并受印度部派佛教影响,在南北时期已发生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学派,但未成宗派,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开始形成,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这样,佛教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具有各自理论体系和宗教法规的佛教宗派便开始建立 二十,中国佛教有哪些宗派?

中国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寺、法相寺、华严宗和禅宗这四个各自理论体系的宗派以及律宗、密宗、净土宗这三个在民间广有影响的宗派,其中天台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在唐代以后传播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并在那里建立了各自或互相结合的宗派 二十一,什么事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瑜伽密教等,此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以真言(咒语)、手印、仪轨等方式,达到即身成佛,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名密宗,它是7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结合而产生的,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在唐代开元年间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在长安译经传播,曾极盛一时,五代后衰微,现在西藏多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和喇嘛教,而后唐代长安的密教为唐密

二十二,为什么密教要修持“三密加持”

密教认为,世界万物、佛如众生皆由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识”为“公法”二者统摄宇宙万物,而又皆众生之心中,佛与众生修性不同,众生如果依法修持“三密加持”—–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静,与佛的身、口、意相应,这样就能即身成佛 二十三,喇嘛教是什么样的宗教?

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因其主要在我国的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故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它是印度密教在公园8世纪时传入西藏并与当地原始宗教(本教)斗争结合而形成,它以藏文《大藏经》为主要经典,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至13世纪,由于元朝统治者得大力扶植,上层喇嘛教开始掌握政权,在西藏逐渐形成“政教合一”的制度 二十四,喇嘛教有哪些教派?

喇嘛教在不断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教派,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后演变为格鲁派、俗称黄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和格鲁派(即黄教)等,以格鲁派影响最大,而且它目前仍是喇嘛教中最主要的教派 二十五,喇嘛教僧人的教阶(僧阶)制度是什么?

喇嘛教的僧侣俗称为喇嘛,藏语中意为上师,只有地位学问有修养且能为人师表,领人修行的僧人,其僧阶制度;最低级为僧侣(所谓闲散喇嘛)格西(有一定学位的僧人)、扎萨克喇嘛(僧学院或中小寺院主持人)、(大寺庙的主持人,藏语俗称“ 古”是神化现的肉身,是喇嘛教的五级僧侣)大(称为“呼图克图”,是蒙语中“有寿之人”的意思,具有世任西藏地方政府摄政为贵格)、和 二十六,喇嘛教首领的转世相承是怎么回事? 喇嘛教依据灵魂转世,生死轮回的教理,规定自以上高级僧侣的产生,采取转世制度(即灵童转世制),喇嘛教首领原本是父死子继,至13世纪,由噶举派的噶玛已支系开始实行转世制,15世纪格鲁派兴起并禁止喇嘛娶妻,转世制度更为流行,死后。寺院上层集团通过古卜,降神等活动,寻找圆寂时出生的婴儿,将其名字写于纸片,从若干纸片中选出一张,这个婴儿就是上代“转世”的灵童,迎来寺中继承**的地位 二十七,何谓金瓶掣(抽)签?

1727年,清廷设置驻藏大臣,规定与共同管理西藏地方事务,后又由清朝皇帝—-金瓶(即金奔已瓶),专供寻认灵童之用,该瓶口内插有签筒,筒内放置如意头像牙签五支,凡寻认灵童时,邀集四大护法,将灵童的名字及出生年月日,用满汉藏三种文字写于牙签上,放入瓶中,选派有真正学问的、祈祷七天,然后由各呼图克图和驻藏大臣在大昭寺释迦佛像前正式认定,如果找到灵童只有一名,亦需将一个有该灵童名字的象牙签同放瓶内,如抽出没有名字的牙签,就不能认定已寻得灵童,而需另外寻找,喇嘛和**额尔德尼的转世也一样,须经瓶挚签才能确定 二十八,喇嘛教的主要寺庙有哪些?

在西藏地区当今喇嘛教最大有影响的是格鲁派,俗称黄教,其寺院也最有影响,黄教有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三大寺一般均由当时**担任“池巴”(住持),札什伦布寺不列入“三大寺”,但也是西藏地区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青海的塔尔寺,是西藏地区之外最大的黄教寺庙之一,是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在世界佛教界也享有盛名。

另外还有噶举派(白教)的止贡寺、萨迦派(花教)的萨迦寺、宁玛派(红教)的多吉扎寺等

二十九,什么是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就是用静坐思维的方式,以期彻悟用心故名禅宗,主张用“禅定”作为宗教的全部修行方法。

第五篇:佛教

佛教的创立及教义

(一)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为乔答摩.悉达多创立。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但同时,佛教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

二、佛教创立

相传释迦牟尼14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 初转法轮.释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常随弟子据说有125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佛、法、僧这佛教的 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二)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现将佛教的基本教义简介如下。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在《杂阿含经》中,释迦牟尼曾经给缘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中阿含经》中,释迦牟尼又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八正道,即合乎正法的八种悟道成佛的途径,又称八圣道。十二因缘,无明

过去二因

过去现在一重

名色

六处

现在五果

三世两重因果

现在三因

现在未来一重

老死

未来二果

因果,或称因果律,为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谓一切事物皆由因果法则支配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三界六道是佛教业报轮回说的主要内容。佛教认为,众生由惑业之因(贪、瞋、痴等)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的果报,如车轮之回转,永无尽止,故称轮回,或生死轮回、轮回转生。

三十七道品,又作三十七菩提分,指为追求智慧、获得觉悟而进入涅盘境界的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和途径。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个方面。

涅盘,意译作灭、寂灭、灭度等,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无明后所证得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不生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此外,出现于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迦牟尼),其肉体之死,称涅盘(寂灭)、般涅盘(圆寂)。

密宗法义:在佛教教义中,密宗的教义系统具有其显著的独特性。密宗认为,佛教其它诸宗的教义,是作为应化佛的释迦牟尼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作的教化,是显教;惟有密宗的教义,是作为法身佛的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在法界心殿对金刚萨埵等从心流出自内证之内眷属,宣说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之秘密法门,是大日如来的真言教法。密法于释迦牟尼入灭后之八百年,由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从金刚萨埵受之而流传于世。

(三)看法

看待佛教,就是看待一种生活方式和处事的基准原则。佛教本身,属于教育行为;由佛教的经典和活动可以看出,皆是示范和说明,与现代人练习瑜伽健身等活动在每个阶段,该注意什么怎样提升,说得很详细。吃素也是有依据的,因人而异不强求。其次,佛教在律法上多属于用心来扶正个人的过失和错误,不用外力强制,属于根本的教育。所以,对于建立和谐的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3-03-04 09:50
下一篇 2023-03-05 13:28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