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五章 广颂第八、九愿

《普贤行愿品》【讲记】第十五章 广颂第八、九愿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第十五章广颂第八、九愿

学佛是为了成佛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一习一 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里有两个颂的内容。主要是对第八个愿”常随佛学”内容的总结和归纳。”常随佛学”就是像佛那样,跟佛学习 ,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学习 的榜样。不仅学本师,而且还要向现在、过去、未来的佛学习 。学佛的具体方法,按《普贤行愿品》的十大行愿去修学。

佛陀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呢?因为他”一切意乐皆圆满”,佛陀的举心动念,都与真理、智慧、道德相应。反过来讲,凡夫内心所想的念头,总是充满着妄想、困惑、烦恼,甚至还有各种损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乐是有缺陷的,是不圆满的。

我们为什么要向佛学习 呢?因为佛值得我们学习 ;因为佛是人类中的人狮子、人上人;也因为佛是人类中的最尊胜者;还因为佛的福德与智慧像十五的月亮,达到圆满了!不但佛是如此,大菩萨等也是如此。但在福德与智慧圆满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胜的,所以佛的十种名号中,有一种叫两足尊。

佛陀不仅福德、智慧圆满,而且慈悲心圆满无量。佛不但自己断除了烦恼,了脱生死,得到解脱,而且还能以无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运用智慧,来救度众生,使众生也能得到解脱。佛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心,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区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切苦难。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广大,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佛陀是人天学习 的榜样!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我愿意普遍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学习 ,就能够很快地成就大菩提,就能成佛。成佛后以种种方便,去弘扬佛法、救度众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这两颂总结恒顺众生的内容。”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一切刹,指一切国土。佛教认为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又有无量无边的佛国。在这些佛的国土里,每一个佛土都非常广大、清净、庄严。妙庄严的妙字,就带有奇异巧妙的意思。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有的人说,阿弥陀佛创建了西方极乐世界,大家都向往那个地方。那么,去的人多了以后,会不会拥挤啊?等我往生那天,还挤得下吗?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怕容纳不下自己。其实,你不用担心,这不成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里去,也能容纳得下。在许多很大的菩提树王下面,有许多的佛,在那里用功修道,诸佛的四周,有许多菩萨围绕在他的身边。佛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一佛出世,千佛欢喜”。一尊佛出世,有千万菩萨跟随着他、协助他一起弘法、教化众生。每一位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树下成佛的。

成佛以后是不是没事干了,坐在那里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成佛以后,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尘、恒河里的沙那么多的众生,把他们从困惑、茫然、痛苦、烦劳、忧患的深渊里解救出来。惟愿他们能够离开烦恼和忧患,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和正法的受用,让他们没有烦恼,离开种种忧愁患难,常常得到快乐,灭除种种烦恼,安住在没有一点烦恼的境界里边。

学佛的最大利益是什么呢?就是开发智慧,断除烦恼,清净自在,这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学了佛,就说,哎呀!我见到佛了!看到菩萨了!如果你的烦恼未断,你见到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菩萨还是菩萨。烦恼时你还是烦恼不堪!见到菩萨又有什么用呢?有的人说,哎呀!我会显神通啦!我不用望远镜,就会看到很远的地方。那也没有用,烦恼时,你看得越远,你的烦恼越多,不看还好些,一看气就来。这个神通有什么好处?烦恼一来,嗔心比别人利害!因为有了神通,嗔恨一来,破坏性就大,造的罪业自然更深!以后下地狱的机会比别人多,比别人早下地狱!所以一个学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并不值得骄傲,没有什么值得去炫耀的。

学佛的人,真正值得骄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实,智慧成就了的人,没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骄傲,去炫耀!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平稳良好的心态。让自己的心,经常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不要让外界的事物牵着自己的鼻子转;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现实、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既随缘又进取,人在红尘,心离红尘,远离世俗,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菩萨的愿望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成佛!成佛首先要发菩提心。从发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夕,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让人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这一生学佛,做了许多的好事,种了很大的福报,来生也许会投生到国王家里去。生活在荣华富贵中,叫你学佛你可能不学了;要你出家,更是免谈。为什么呢?富贵修行难!等你把所修的福报享完之后,也许你就要堕落到三恶道里去了。

普贤菩萨慈悲,怕我们将来迷失掉修学佛法的这份善根,在这里提醒我们:”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这就是说,在我现在的学佛修行中,要发愿:愿我未来在生死的流转中,不要忘记我的初发心,不要迷失自己学佛修行的这份善根!愿我来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净的戒律,不要破戒。愿我将来能够在佛法清净的环境中修行,使自己清净的心,不会被世俗不良 的污垢所污染,不使自己染上不良 的一习一 性,永远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学佛法,根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为什么有的人,对寺院那种清净的生活,感到向往;一听到佛法就非常欢喜,深信不疑,对佛法很感兴趣,甚至产生相见恨晚的情感;每当见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产生一种好感和敬意。特别是不管走进任何一座寺院,就对佛产生一种依恋、感恩之情。马上肃然起敬,在礼拜的一瞬间,自己就像一个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问自己哭什么?我并不伤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无比的欢喜。但心里并没有欢喜的成分,是悲喜一交一 集撞击心灵深处的火花,表示出来的一种无意识的直觉感受。这就是宿世善根的关系。

社会上有不少人,他没有善根,或者说善根还不成熟,你怎么跟他讲佛法的道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你费尽口舌地讲,他一点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罢,却说:佛法拿来有什么用?佛法不能变成一分回锅肉,不能给我变一台电视机。言下之意是说佛法不能当饭吃。说法时碰到这种人,要把他教化过来,难度很大。我们学习 普贤行愿之后,使我们懂得了修学佛法发愿的重要性。我们要在佛前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都永远学佛修行,永远也不要迷失这份慧根!

同时,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出家修行、持净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谓”无垢无破无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净的人格,不被不良 行为所染污。这是犯轻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属于重罪,像杀人。破戒后,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资格了。如果说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轻戒,像踩死一只蚂蚁,打死一只蚊子,这种轻戒,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了污点,把它洗干净就没事了。清洗罪业的方式,是通过忏悔,忏悔时要虔诚,自我谴责、埋怨、责备。通过这样的忏悔,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净了。无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严密,不违犯每一条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无损。衣服上什么都不减少,没有污垢,没有破洞,扣子没掉一颗,这就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反过来说,如果一件衣服染上一点墨水,或者油垢,或是掉了一颗扣子,哪怕脱了几针线,就不能称无垢无破无穿漏了。

“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修学佛法,不仅为自己、为个人解脱,而是面对一切众生,像天、龙、夜叉、鸠盘荼,乃至人非人等各类不同的众生。在修行时,要用佛法去救度他们,希望具备各种音声语言的能力,对北京人讲北京话,对上海人讲上海话,对广东人讲广东话,对外国人讲外国语。对老鼠、蟑螂、苍蝇、蚊子……也具备鸟语兽言,能够依照各类众生不同的音声,为他们说法,使大家都能听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让众生能修学佛法,了脱生死。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两颂主要告诉我们,修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门,主要表现在发心、修行两个方面。发心,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大誓愿。如四种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菩提心。四宏誓愿的精神,与普贤行愿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关系非常密切!四宏誓愿说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众生,后成佛”。实际上跟《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发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度化众生。

修行的主要内容是六波罗蜜,也就是六度。六度法门,能使我们摆脱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度到涅盘的彼岸。普贤菩萨将修行的主要内容和盘托出,就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普贤行愿品》要求我们修清净波罗蜜。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呢?所谓的清净,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着相,没有私心杂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着相,有杂念、有妄想就是不清净了。

社会上有的人修布施,带着名利色彩,出了点钱,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布施的目的,是让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过做好事,显示自己的富有。还有的人,平时不择手段,赚了许多昧良心的钱,做了许多亏心的事。他的布施,是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萨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恶报。还有一种人,看见街上要饭的人,在布施人家的时候,心里根本没有一点同情心,对人家不屑一顾,以一种轻视、傲慢的态度,把钱往人脸上一扔,扬长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贵和富有。这样的布施就是不清净。带着私心杂念去布施,尽管你出的钱要比别人多,但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

在修布施上,有一种人很值得称扬。有位李居士,一天,她上街买菜,在十字路口上,见到一个残疾人,失去双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她想到这人的处境,不知他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对这生不如死的悲惨命运,非常同情、难过。她走过去,弯下腰,恭敬地对她说:我这里有一百块钱,你先拿去看病,不过你要答应我一个要求。你必须当着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弥陀佛,还有你必须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弥陀佛,如果你保证做得到,我就把钱拿给你。这人高兴地说,请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这个钱,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我听奶奶说过,念佛的人死后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这个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后一定听你的。你总该相信我了吗?后来李居士了解到,这人是在捡破烂时,被火车压断双腿和左臂的。当这人拿到钱高兴的时候,李居士乘机给他讲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运的方法。

真正清净的布施,要三轮体空。就是说我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并没有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好事,帮助过无数众生,但心里面没有感到有一个众生是自己度的对象。自己没有一个念头觉得自己对众生有任何功劳。做过好事跟没做一样,不住相,不着相。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功德,不去分别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别布施的对象,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帮助别人时,不是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于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后,不把好事放在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像虚空那么大!因此,《普贤行愿品》在这里要我们”勤修清净波罗蜜”。修清净的六度波罗蜜,就是不要住相,不执著功德,不起分别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庙,看见电风扇的叶片上,全部写的是出钱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几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我真担心,电风扇一转,他们的头就会晕。所以,在修布施时,假如能够做到不着相,干了好事跟没干一样,那你的功德就像虚空一样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点点了。

“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学佛法,最高的发心是发菩提心。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大愿!我希望大家都发这样的大愿,并按自己的发心去做,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学佛才会有出息。恒不忘失菩提心,是说不管自己将来投生在哪一道中,永远也不会忘记追求佛道、普度众生的这一愿望。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果一个人忘记了菩提心,离开众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属于魔的事业。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心,不可以有一刹那的时间忘掉菩提心。愿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逐渐地灭除障碍,灭除污染我们清净心的污垢,同时逐渐成就一切殊胜的德行。在生活中修行、解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修行的道理。莲花虽然长在污泥里,却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一陽一、月亮那样,虽然挂在天空,但它们并非停止在空中。太一陽一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转,向大地散发出光明和热能,给人类带来光明和一温一 暖。修行应该像莲花、日月那样。虽然自己身在红尘世俗,但要洁身自爱,做到人在红尘,心离红尘,不被红尘世俗中不良 环境所污染,摆脱人世间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的干扰和诱一惑 ,保持自己清净的人格,像莲花那样出污泥而不染。

有些在家居士,责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环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想完善人格,为了寻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而出家,佛门为你广开,欢迎你进来!反之,如果出家,是为了回避现实,逃避喧嚷远离尘俗,想找一个清静的环境落脚,想在清静的地方去修行,我劝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头。我实话告诉你,你进去用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寺院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净土。有的人以为寺庙无比清净,那里没有烦恼,到佛门中去寻找一片净土,好像寺庙中一切都无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觉得未必。为什么呢?出家人,也是人,他们毕竟没有脱离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边。他们也是血肉之躯,跟常人一样,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再说出家人中,素质高低不同,佛法上的修养、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不相同,并非僧人个个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圆满。其实僧一团一 中,僧人的佛学修养参差不齐,就像在同一块地里,有的庄稼长得高一点,好一点,有的长得矮一点,这种现象很正常。出家人通过修学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学习 的时间相对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为经常受到佛法的洗礼,他们的道德、修养确实要比一般人强一些,人格上的污点相对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烦恼,只不过,烦恼、忧虑的事比在家人相对要少一些。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没有恩怨、是非、矛盾、烦恼、痛苦和忧虑。学佛的人,关键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去观照生活,改变心境。烦恼的根源来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条件和环境,心随境转是烦恼,放下烦恼是菩提!如果你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和环境,那烦恼上又会重叠烦恼。如果你不去执著烦恼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谓烦恼即菩提,心净则佛土净。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禅师碰见一个老太太,见她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筹莫展的样子,就上前去问:老人家,您在愁什么呀?老太太告诉他,我在愁今天是晴,还是一陰一?禅师说,晴如何?一陰一又如何?她说,因为我有两个闺女,老大嫁给做雨伞的,老二嫁给烧砖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伞就卖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伞虽然能够卖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晒不干。请问禅师,有什么办法能解开我的苦恼吗?禅师告诉她,现在我教你一个办法:你把心情调换一下,想到天晴时,二女婿的瓦就可以晒干;如果下雨,想着大女婿的雨伞有人买。这样不就开心了吧!的确,同是一件事,由于观念不同,心境不同,给人带来的苦乐也截然不一样。

古代圣贤庄子,是怎样看待、处理烦恼和痛苦的事?说起庄子,知道的人很多。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地人,具体生死年代不详,是著名的思想家。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其思想渊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为”老庄学派”。《庄子》一书流传很广,在思想界、文学界影响很大。《庄子·至乐篇》里有一则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庄子却正坐在地上,敲打着瓦盆在唱歌。

惠子说:”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为你生儿育女一直到老,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非也,在她刚死的时候,我怎能没有感伤?然而推究起来,她起初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原本没有气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无之间,无为之道变化而有了气,气变化而成形,形变化而有了生命,现在又变化而为死,这种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交一 替运行一样。人家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啼啼哭哭,我以为这是不能通达生命的道理,我所以不再哭泣。”

通过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烦恼、悲伤之事,通过思想的转化,心境的改变,是可以不烦恼、不痛苦的。庄子在对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也痛苦过、感伤过。后来因为转化,改变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烦恼,而敲盆唱歌。难道说庄子对妻子的死,感到幸灾乐祸吗?显然不是。在庄子看来,人的生死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的规律一样,生从宇宙自然界中来,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庄周从自然界万物生生不已的变化中,找到了超越烦恼与痛苦的方法。

学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对人生,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遇到的各种灾难,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忧愁的事很多,今天孩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后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叠叠山。一件事还没完,另一件事又来了,一天到晚,那颗心七上八下,没有一刻宁静过,烦恼的事情总是很多。一会儿激动,一会儿苦恼,一点儿定力都没有,那智慧从哪儿来呢?智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求佛、菩萨帮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是从清净心中生出来的。我们通过学佛修行,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通过学习 佛法,提高自己的认识,然后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透一视 、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通过念佛、打坐培养一种平稳的心态和定力,使自己这颗清净的心不被外境所动摇,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脱。

宋代著名大文学家苏东坡,为后人留下一首赞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其意思是说,面对现实人生,不为环境变迁动心,不为种种物质的诱一惑 、刺激而改变自己的本色。

八风吹不动,是这首偈的的核心内容。八风是什么呢?八风是最容易破坏人们心境安宁的八种环境。八风是利、衰、讥、赞、毁、誉、苦、乐。利,是利益,得到好处,比如说你一下中奖了,得到一辆轿车。衰,是坏处,就像你买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公司倒闭了。讥,是受到别人的讥笑、挖苦、讥讽、嘲笑、嘲弄。赞,是得到别人的赞叹、恭维、表扬,说一些使你高兴的话。毁,受到人家的诽谤、伤害。誉,是荣誉,被社会或单位评为先进人物,受到表彰、奖励。苦,困苦的环境,让人痛苦、难受,生活上受到折磨、灾难、苦恼、烦闷……。乐,是让人感到心情愉快、快乐、高兴、心情舒畅的事物。这八种事物称为八风,修学佛法,没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风吹得头晕脑胀,不能自主。学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观照八风,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从世间道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视入世修行。在《坛经》中,慧能明确宣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净,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里慧能把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大力宣扬法法是心,尘尘是道,主张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皆安然”,这是生活禅最好的说明,这就告诉我们,行、走、坐、卧,乃至吃饭、穿衣、拉屎、种地、砍柴、游山、玩水……无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参禅悟道。其实,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一个真正修道的人,离开现实生活去寻道,反而离道甚远。

佛教中有一部经书叫《维摩诘经》,经中塑造了一个居士菩萨维摩诘的形象。这部经的主要内容是说:维摩诘他的家庭,资财无量,十分富有,他虽然不是出家人,却遵守沙门的戒律;虽在红尘中生活,却不贪著留恋红尘。维摩诘是我们红尘中居士学佛的典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不烦恼,在于你的认识,而不在于环境修行好与不好。比如说,柏林禅寺就比较清净,大家都出家,到这个环境中来修行,来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中国的寺院多的是,我到那里总可以吧?但很多寺院未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后,能够碰上一个理想的寺院,当然好了;反过来说,碰上一个不理想的寺院,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那时再出去,到哪里去啊?

对佛法的信仰,主要是对法的内涵的认识,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识,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别出家人的是与非。作为僧一团一 的僧人来讲,有好、有不好,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出家,遇到好的环境,寺院道风好,这是你的福报;反之,事与愿违,出家的环境不清净呢?寺院道风一塌糊涂,即使出了家,也很难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没有遇到理想环境之前,劝你最好暂时不要出家。

事实上,世间的许多烦恼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经济条件,有的人家庭收入低,他们过得怡然自得,日子虽苦,但夫妻很和睦,生活得非常快乐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见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闹得不可开一交一 ,鸡犬不宁。另外还有一种人,攀比心比较重,见人家有这有那,自己这也没有,那也没有。没有钱,他想尽办法弄钱,贪心特别的大,烦恼也就特别的多。为什么第一种情况的人,他们就生活得愉快?同样的环境,你为什么生活得那么苦恼呢?这就是心境的不同所造成的。

有两个家庭主妇,在一起聊天,有个主妇说:我看你们夫妻恩爱,家庭和睦,从来没见你们吵过架,这是什么原因?这个主妇说,我们家不吵架,处得和睦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夫妻都是坏人。而你们爱吵架,处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为你们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见面,就会吵闹。对方听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就说你别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谈正经的。这个主妇说:举一个例子,比如摔坏一件值钱的东西,这个说是他的不对,那个说是我的不对,大家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承担过错,觉得自己不好,这样还能吵得起架来吗?导致你们夫妻不和睦的原因是一旦出事时,你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好人,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来推去,肯定要吵架。

这说明一个家庭处得和睦不和睦,问题不在烦恼本身,而在于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随顺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顺从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为中心的话,这样的家庭再有钱,日子肯定过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双方的人,把以我为中心的我执,转化为尊重、顺从、理解对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实烦恼与不烦恼,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对烦恼在不在意。比如说有人骂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爱骂多久,就让他骂多久,等他骂够了,他就不骂了。你坐在那里,洗耳恭听,一言不发,对他的骂,没有一点反应,我看对方要气死了,他不是白骂了吗?可是你一烦恼,正好上了他的当!对方就是要使你烦恼,才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骂,他一定气得没办法。所以烦恼是自己找来的,在客观上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烦恼。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逆境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说你生病,如果你能这样想,生病消除业障,就能坦然去面对,接受病苦对自己的折磨。另一方面,你没有生病,一天到晚,东奔西忙,没有机会休息,现在生病了,正好借这个机会,能够静静地在床 上躺一躺,静静地休养,这不是一件好事吗?烦恼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开心。学佛的主要意义是培养自己一种良好的心态,这个非常重要。

尽未来利乐有情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还是在家学佛也好,我们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学佛度众生,就是”顶天立地”。顶天,是上求佛道;立地,是下化众生。佛道虽然遥远,但要从你的生活中去做起,从度众生开始做。众生怎样度?你学佛之后,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处,去人群中广泛宣传,让大家知道学佛的意义、好处和目的。自己受益,让大家也受益,让更多的人跟自己一起学佛。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愿我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彻底地消除三恶道众生的痛苦,把众生从痛苦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给予他们利益和快乐。像地藏王菩萨一样,为了度化众生,干脆就住到地狱里面去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王菩萨这种悲愿,要把地狱里边的众生度尽、度完,自己才成佛!地藏菩萨的行为充分地展现出,佛教大慈大悲度化众生的愿心–牺牲个人的利益,把方便和欢乐带给众生,把痛苦和困难留给自己。菩萨这种舍己为人,度化众生的行为,是消极,还是积极呢?积极得不得了!说佛教消极的人,只能说他太无知,太不了解佛教,对佛教是一种极大的误会。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救度众生苦,给众生带去快乐的这种修行,是永远、永远的,不是短时间的,而是经过刹尘劫的时间,周遍到十方世界。给众生的种种利益,是永远没有穷尽的。利乐众生的修行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没有止境的,尽未来际的。你看菩萨度众生的悲心,这种胸怀多么宽广、伟大!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我愿常常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就是随着众生的需要,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给他们利益和快乐;引导众生走上解脱痛苦的光明大道,一直到未来的一切时劫,没有穷尽的时候。希望自己尽未来一切劫,尽未来际不断地去为众生服务,去随顺他们,不是一生,不是几十年,而是永远、永远的事。世间的事业跟佛教救度众生的事业相比,简直太渺小了。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普贤菩萨很慈悲,怕你又忘记修行的目的,这里又提醒我们:还是我的这个法门好,你永远修行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通过我的十大行愿去修行,就能够修到圆满无上的佛道了。

常得善友提携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在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善知识对我们很重要!善知识包括好的老师及同参道友。同参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学佛法没有达到相当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 环境,或由于自身的烦恼,难免会迷失自己。所以,需要善知识、善友随时提醒你。如果你身边,有好的老师时时指导你,你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迷失自己。

社会上很多人学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么学呀?找不到好的老师,不知如何修学。在修学上很多人都存在这个问题。那么我们要发愿”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不论走到什么处所,或住在什么地方,所有同我一样修十大行愿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座的一起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够像今天一样在很多地方聚会。比如说,今天在柏林禅寺集会,下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集会,再下一次,到东方琉璃世界集会。你看这样多好!人生多有意义!

我们今天的集会是很小的,只是在地球里面转来转去。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不断地修学普贤菩萨广大的行愿,当你的修学功德有成就之后呢,在座的,就不是以地球为家,而是以宇宙为家了。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以地球为道场,整个宇宙太空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道场。如果我们知道哪一个地方有人成佛,就带领一帮人赶去参加那里的法会,听佛说法。这样的人生多么自一由 自在!多么美好!听佛说法之后呢,大家协助佛陀弘扬佛法,转正法一轮 。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你看普贤菩萨多么高瞻远瞩,他怕我们这些修学佛法的人,将来可能会因为发心不同,修学的法门不同,不能和谐地住在一起,需要发心修学佛法时就种下这种和谐的因缘。这样,在未来的生命中,一见面就格外地亲切、高兴!有可能互不相识,但一见面总是很有缘的。如果住在一起的话,大家说话、做事、想问题,观点都不会相差太远。因为,他也学佛法,你也学佛法。他修行普贤行愿的法门,你也一样。像我们这次来这里听经的人,一定有两人是同一个地方来的,偶然碰到一起,虽然过去互不相识,但一见面特别高兴,很投缘,彼此心灵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交一 流学佛的经验和体会,这样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学的法门不一样,意见又不统一,倘若修养不够的话,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了。因此我们要发愿:愿我在未来的菩提道上,能够遇见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切法会集会时,身口意业相同,修学佛法的认识、知见一致。愿我和同修在未来修行过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贤行愿品》这一法门。在修学过程中相互切磋,彼此间相互提醒、互相促进,同证佛道!

修学佛法有个人独修和集体共修。个人独修比较困难,因为环境的力量太强大了。单独一人修,修着修着,就会觉得没劲。反之,集体共修,有一大帮人,都在一精一进用功,你肯定也会努力修行。所以,良好的修学环境是成功的一半。个人独修,缺乏善知识的提携,则相对较困难。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我们在学佛到成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善知识。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识,他们能够给我教化、开示普贤菩萨的行愿,把佛法上的正知、正见的道理传授给我。希望好的老师,把所有普贤菩萨十种行愿的修行方法教化我,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善知识。我希望能够常常同他们在一起,我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碰到这些好的老师。希望我的这些老师经常都喜欢我,不要讨厌我。如果善知识一看见你,就讨厌你,对你非常反感,一点都不喜欢你,那碰到一起有什么用?碰到也是白碰。所以,现在就要发愿,希望善知识一看到你就喜欢。他要喜欢你的话,他主动会来找你。如果他讨厌你的话,你去找他,他可能还不见你。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发愿,就要结缘。这样善知识就不会讨厌你。如果不讨厌你,他就能指引你,愿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传授给你,这样你在修学上就有保证。如果善知识喜欢你,在你未来的生命中,生生世世,总能碰到一些修学佛法的好老师,指导你修学佛法。所以,我们修学佛法离不开善知识对我们的教化、开示、指引……

亲近诸佛弘扬佛法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一习一 。】

修学佛法的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就是”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我们希望能够经常面见如来。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常常见到围绕在诸佛身边的一切菩萨、阿罗汉。佛陀出世时,我们还没有出世;佛陀入灭,我们又出世了。这是因为我们的福分太浅了。没有机缘遇到佛陀。现在我们要发愿,在我未来的生命中,能够遇到佛陀出世,希望自己经常见到佛陀。如果我们有机会见到佛陀,聆听佛陀开示说法,接受佛陀的教化,开悟就比较容易。当然这里的如来也包括自心佛,你自己的清净心也是如来。

通过修行,见到自己的本性,见到自己的本心,就是见到佛了。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只要随时用佛法的智慧去泯灭烦恼和妄想,保持自己空灵寂静的心,你随时都可以见到如来。如来随时都在自己的身边,一分钟也没有离开过自己。因此,学佛的人不能离开自己清净的心,跑到外面去寻找如来,那样你离如来就越来越远。所以佛教讲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自性三宝,就是我们内在的清净心,修行的关键就是修心。

在亲近佛菩萨的时候,我要对他们”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我愿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来供养诸佛和佛子。说到广大供养,是说供养诸佛的心愿很大,物供养、财供养、法供养一切都很完备。通过广修供养,福田大。供养佛的功德,就如把福报的种一子,播在田地里面,将来慢慢地会生长。种一子下得多,将来福报的收获就越大越多。对佛陀的供养,没有间断、停歇,一直供养到未来没有完尽的时候,永远不会疲劳厌倦。

对佛陀的供养在《普贤行愿品》里第三大愿说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才是功德最大的,最有意义的。”愿持诸佛微妙法”也是法供养的意思。持,什么叫持呢?持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如果我们能够依法修行,本身就是对佛法的一种弘扬。因为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修行功德圆满,可以给世间树立一种解脱的典范。二是我能够把佛法弘扬出去,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够听到佛法,能使众生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这是法供养的另一种表现。

只有”愿持诸佛微妙法”,才能”光显一切菩提行”。光显,是发扬光大菩提行。菩提行,是行菩萨道,是觉悟、解脱之行,弘扬佛法之行。菩萨道的精神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普贤行愿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其实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上求佛道,是觉悟人生;恒顺众生,就是奉献人生。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一习一 “。归根结底,行菩萨道不能离开普贤菩萨的法门,十大行愿是修学菩萨道的要领。我们永远都要依普贤法门修行,修到未来劫没有穷尽的时期,修一习一 还是常常不断,永远没有停止的。

勤修福慧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诸有,是三有、三界的意思。三有:有烦恼、有痛苦、有生死,这就是三界的特点。在三界的流转之中,众生应该如何修行?要”所修福智恒无尽”。一是修福德,二是修智慧。就是要福慧双修。世间上的人,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聪明,但他却没有福报。如知识分子,显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识丰富,知道的事情多,比常人更聪明。人太精明,不肯吃亏,就没有福德了。有的人有福报,但他没有智慧。这种人懂得做好事,心地善良,愿意助人为乐。但是他不喜欢读书,也不懂得学习 佛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两师兄弟修行。师兄专门修慧,他不管人间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参禅,人间的善缘一点也不结。师弟呢,他喜欢修福报,他觉得在世间上福报很重要。一切生活机遇的好坏,要靠福报。后来,这二人死后去投胎转世了。修慧的那个,修得很认真,证得阿罗汉果。但他前生没有修福报,托着钵去乞食,一天到晚,谁也不给他吃的东西。”修慧不修福”的结果是什么呢?”罗汉托空钵”。即使你成为罗汉了,可是人家不供养你,拿着钵找不到吃的。因为你没有种福报,没有结缘。那”修福不修慧”的师弟呢?因为他修福报,后来转生在畜生道中,当了国王的象,就是印度国王骑的象。由于他前生修福,所以福报很大。国王的宠物,当然很威风,大象身上披挂着很多金银财宝璎珞之类的东西。国王的象,有专人照管、喂养,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当然是更好。有很多人给他洗澡,就像现在的大熊猫一样,比大熊猫还照顾得要周到。可是福报再大,因为没有智慧,还是当畜生,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家居士除了念佛,还要修布施,才能培养福报。福报靠平时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看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事,不要放过做好事的机会,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福报。我们修学经教,坐禅,念佛,这是修智慧。供养三宝、父母,或救济穷人属于修福。修行要福慧双修,福和慧同时进行。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之人,无论你走到哪里,一切都是无比的顺利;没有福报的人,你走到哪里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别人。

我读《今古奇观》,记得第二十二回有一篇小说,叫做《钝秀才一朝一交一 泰》,讲国朝天顺年间,福建延平府将荣县,有个宦官,叫马万群,因滥用职权,撤职为民。夫人早死,留下一子,叫马德称。十二岁时,聪明饱学,问一答十,十五岁进场,文章盖世,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二十一岁,三科不中。父亲去世,马秀才只好投奔亲友。谁知每到一处都落空,死的死,走的走,一无所遇。只好往回转,谁知到了一江一 边涨潮,一只船影也不见。仰天号哭:”此乃天绝我命也,不如死了干净。”正要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一路卖画,半饥半饱。有人推荐,一位姓刘的大财主要为儿子请个家庭教师,马秀才进门,只见刘大财主正在哭泣,两天前小儿出水痘,医生下错药,已经身亡!马秀才转背出来,

走在大街上,被尖酸刻薄小人指着他说:马德称是个降祸的太岁,耗气的灾神,所到之处,必有灾殃。大家把他看成一个大灾星,议论纷纷:一个说赵指挥请了他就坏了粮船,那个说,尤侍郎帮了他就坏了官职。他是个不吉利的秀才,不该与他亲近。因此,大家给他取了绰号,叫做”饨秀才”。从这以后,饨秀才上街路过人家门口,家家闭户,处处关门,都怕他上门连累自己。马秀才做买卖折本,寻人不遇,告官理输,讨债的不是打就是骂,连小孩子见他也吐口水,说句”吉祥”才走,大家把他看作妖怪灾星!有个姓吴的官,性格耿直,他偏不相信马秀才有这样倒霉,特地跑来与马秀才相会,自己出钱,在他家里摆了一桌酒菜,坐上桌子,正准备动筷子,忽然接到家里一封来信,家中老父病故,匆忙而别。后来马秀才遇到一位老乡吕鸿胪,十分同情他,把他请到家里摆席招待,准备找点事给他做,大家都是同乡人嘛。谁知才准备上桌,忽然厨房起火,大家惊慌奔逃,忙着救火!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在人世间生活,福报非常重要!有福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一切都无比顺利;相反,没福报的人,无论你走遍天涯海角,一切都不顺利。不但自己不顺利,而且还影响别人连累别人。自己不利,对别人也不利。你看马秀才,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倒霉,谁帮他,谁倒霉。你不帮他,就没事儿。故事是真?还是假?我们暂且不去理会。但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大家明白:没有福报的人,走一方,方方不顺利。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不能偏废哪一边。这样,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积累下福报的资粮,使自己未来的命运有个良好的基础。不然,来生过着穷困潦倒、饥寒一交一 迫的日子,哪有心思学佛修行呢?修福慧是永久的事,不是三两天的事情,正如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所修福慧恒无尽”的道理。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我们不仅要修福慧,还要修定、方便和解脱。定,是禅定。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把心专注在佛号上,通过念佛的名号,调整自己散乱的心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制一服 妄想,浮燥、散乱的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其实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自己的定力,定能生慧。一个有定力的人,他的妄念和烦恼就比较少,修定为了开发智慧,智慧开发出来,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相。这样我们就不会被世间的假象所迷惑。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征服世间所有的一切,而不被世间所有的一切所征服。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苦、逆境以及各种灾难,他都能够坦然地去面对,去承受。有智慧的人,活得轻松、潇洒、自在、超凡脱俗。方便,是救度众生的一种巧妙的方法。你要说服一个人,劝他修学佛法,如果没有方便善巧的方法,你可能度不了他,你的话他就听不进去,不接受你度化。所以,方便善巧也很重要。

学佛不仅要修定、慧、方便,而且要修解脱。佛教里讲解脱有两种:一种是心解脱,另一种是慧解脱。所谓心解脱,是说解脱心灵的烦恼,没有痛苦和烦恼。慧解脱是用智慧去改变错误的认识,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你对人生的一切事情,都很清楚,没有任何困惑,可是,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所以说,我们大家都还没有解脱。我们通过以上这些修行,就会使我们”获得无尽功德藏”。功德藏,是藏放功德的宝藏。藏是用来比喻得到修学佛法无穷无尽的利益和好处,而不是说真的把功德藏放在什么器具里边。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一微尘中,有像微尘那样多的佛刹,一个一个佛刹中间,又有难以想象的那么多的佛。一尊一尊的佛,都住在各处的一切法会里边。我看见无穷无尽的佛,常常在演讲成佛道的方法,使得一切众生,得到成佛的无上大利益。

深入诸佛法藏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一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在宇宙中,有无量无边的世界。《普贤行愿品》为什么一再地强调这些内容呢?就是要开阔我们的心胸,把自己的视野放开、放远、放大,我们要以普贤菩萨的心量去修行。所有一切佛的世界,我都要周遍地去修行,一直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佛陀一样,建立一个佛国净土,为众生大转法一轮 ,劝化众生,救度众生。《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学佛立志要高远,要以成佛作为修学的目标。一个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像一个不能继承父亲家业的儿子,他就不是父亲的好儿子。因此,要做一个好的佛子,就要根据《普贤行愿品》的要求去修行。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一切诸佛说起法来,所说的话,都很清净,每句话对众生都有益处,所以叫”语清净”。凡夫的语言清净不清净呢?凡夫的语言,总是夹杂着个人的情绪和烦恼的心态。有时出语伤人,有意讥讽、取笑、挖苦别人,使人听了产生烦恼。这就是语不清净。而如来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众生都有利益和好处,众生听了心里非常舒畅。

“一言具众音声海”,佛陀说每一句话的声音里,能够具备不同的声音,各类众生的语言都包含在其中,各种人都能听懂佛陀说的话。比如世间人听了,就觉得是世间话;天上的人听了,就觉得是天上的话;我们中国人听了,就像中国话;外国人听了,就像外国话;不论天上飞的小鸟,还是地上跑的小兔,任何一道的众生,听到佛的话,没有听不懂的。

“随诸众生意乐音”,佛陀以一种声音说法,但每一种众生听了佛的声音,都觉得非常快乐,都喜欢听这种声音。大家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听声音的习惯、标准不同,像不同的歌迷,喜欢听不同的歌曲。有些歌迷喜欢听摇滚歌曲,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喜欢那种声嘶力竭地喊叫,听起来喉咙都快挣破的声音,觉得这样才来劲、过瘾;有的人喜欢那种娇里娇气地唱歌的声音。因为每一个歌星演唱的风格不一样,因而就有不同的崇拜者。但是这种崇拜是有限的,仅限于某一类人喜欢,另一类人则不喜欢。佛陀说法的音声则不一样,任何人都能从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感觉,谁听了都喜欢。

“一一流佛辩才海”,佛陀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辩得过他,佛陀辩才无碍。佛陀的每一句话,都能发出不同的辩论,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一句话,每一种声音,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个众生听了之后,都心生欢喜,每句话都能让众生心服口服。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恒转理趣妙法一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三世一切诸佛,在十方诸佛刹,用不同的语言去弘扬佛法,广度众生。我希望对佛陀演说的甚深道理,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许多日常读诵的经书前,都有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因为我们对佛法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就没有办法修学。所以,希望我能如实地了解佛法,认识佛法,这很重要。

通达诸佛境界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狮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这里有两个颂,主要是强调在修行中,念头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们现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们一念的力量能够深入到未来所有一切的时劫。换句话说,所有一切的时劫,都在我的一念之中。不但未来的时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一切时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正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下”。我们平常的人,不太注意自己的念头,可是在修行中,念头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们的念头,能不能深入到过去?不是不可以,我们也能想起过去许多的往事。但是严格地讲,不能说是深入过去。你能想起几十年前的事,但前几百年的往事,你能想起来吗?想不起来。但是佛陀能深入过去无穷无尽的往事,这就是宿命通!因为过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时你要想的事情想不起来,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现在脑海里。老年人最容易犯这种毛病,是不是?当天发生的事记不起来,可是过去发生的事能够想得起来。所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间都没有离开我们这一念。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希望我在一个念头中,能见到三世所有的诸佛。靠什么去见这么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现前一念。佛跟众生的区别在哪里呢?就在这一念!修行靠这一念修,成佛也靠这一念成。所以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在于修正自己的念头!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讲得好:”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佛与众生的区别就在一念之间。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么叫迷?什么叫悟呢?有的人未必清楚。所谓的迷,就是无明、愚痴,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确切地说,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觉悟。确切地说,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讲开悟,教下说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现。

悟是什么?悟在修道过程中,是无意识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身心与道合谐的条件下,人一体 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升华,出现认识事物上的飞跃!简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直觉状态。它是心灵的一种感受,悟到的东西,有的能用语言文字表达,但有的超越语言和文字。

开悟,并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开悟的。比如牛顿,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究心于物理和数学。一天他在花园里散步,偶然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苹果为何不往上落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从而发现了地心对万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诗僧,中秋赋诗道:”一团一 一团一 一片月,渐渐照庭除。今夜一轮满”,到此下句不得,停下来了。直到第二年中秋赏月,触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处无?”高兴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半夜起来拿起钟乱撞,惊动寺院和全城,这也是悟的表现。

还有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诚礼佛,擅长用诗阐述佛理的”香山居士”。他流传下来的诗很多,其中《僧院花》抒写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诗中所说的华严偈,是指佛教的经偈,不是单指《华严经》所写的偈句,这里是泛指使人开悟的经偈。”方便”是指使人开悟而进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径。整首诗的禅心意境是说,僧人要想领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种花树。如果从花树外表的角度去赏花,人们眼前所见的花姿娇艳动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观照花树,就能领悟树色空的真理。诗人通过栽花、赏花、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实。诗人通过对花的观察,向我们说明花姿为色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花开花谢,不也正好说明”缘起性空”之理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赏花悟空,对”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所以,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让大家在生活中去体悟佛法,在生活中去参禅证悟佛理。

学佛开悟非常重要。学佛完全靠自己开发智慧来解脱自己。因此,开悟在佛教里确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只有开悟,你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你自己也才能够有个下落。如果不开悟,没有什么力量能代替你解脱。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曾经苦修多年,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最后还是回到菩提树下,静修一念,终于开悟了!然后根据他所悟到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说法四十九年,他讲的也就是把开悟所见到的东西介绍给众生,令众生开悟。开悟的方法,前面已经说过,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过闻思修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开悟这件事情。

《坛经》里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跟菩提的区别在哪里呢?还是在一念之间。从缘起性空来看,烦恼没有固定的烦恼,烦恼自性本空,烦恼也是随心境不同而产生的。因为同样的一件事,如果观念错误,挟带着烦恼的心态,去分别,去执著,就会产生烦恼;反之,你拥有正确的观念,健康的心态,用智慧去观照事物,当下就没有任何烦恼,当下就是菩提!所以说透机关,佛跟众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一念之间。人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类无穷无尽的烦恼,犹如一望无际的大海,众生想要从这里解脱出来,就要回头,就要放下屠刀。当然这是一个比喻,不是真的让你转一下头,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关键是在于转变观念,也就是转变念头。放下屠刀,不在于屠刀的放下,而在于杀心念头的放下。放下恶的念头,树立善念;去恶向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语录》卷四八《佛照禅师奏对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远很远的过去,一个叫黑齿梵志的人,勤修法术学问,道德一精一进,获得五神通力,他常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带说法,听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讲法完毕,阎王一爷 看着梵志哭泣起来。梵志很奇怪,问他出了什么事?阎罗王说:”你命已尽,七天后就要到地狱里来受我管辖了。我想帮你,也无能为力。听你说法,很感动,真为你惋惜难过,因此流泪。”梵志听后,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决心带着生死问题去找佛陀。他想去见佛陀总不能两手空空,得带点礼物。可是送什么呢?想起雪山生长着一种合一欢 梧桐花。这花不仅七彩纷呈,而且非常鲜艳美丽!那花生长在雪山的悬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轻而易举采下两株,腾云驾雾地赶到佛陀所居的灵山。

梵志见到佛陀,纳头便拜,说道:”请佛救命!如何了脱生死?”佛陀说:”你放下吧!”黑齿梵志一听,吓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说:”放下吧。”于是他又赶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也放下。佛陀又说:”再放下!”梵志说:”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了。”佛陀说:”我教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叫你放下对花执著的念头。”梵志听了佛陀的话,一下就开悟了。他保住了性命,欢天喜地地走了。通过这个故事,你悟出什么道理来呢?放下生死的念头,不去执著生死,当下就了脱生死。

禅宗常说:”担水砍柴无非是道,身口意业皆是道场,行住坐卧无非佛事。”柏林禅寺提倡生活禅,目的使学佛者在生活中随时把握悟的契机,而不必非要坐禅不可。悟在日常生活中,成佛也在日常生活中。按百丈怀海禅师的话说:”未悟未解时名贪嗔,悟了唤作佛慧。故云: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可知从凡人入圣,由俗人成佛,其实你还是原来的你。成佛后的你”不异旧时人”。当然也有变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意识,你的心境,你的精神,不但变了,而且你的气质和本质也变化了。

成佛的境界,是人一体 的先天意识得到突发性的升华,出现认识上的飞跃!那时,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三千世界,都与你精神的本质–心的灵明觉知融为一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不知是三世诸佛与整个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还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来是一。禅宗讲顿悟成佛,正是时间的瞬间,突然领悟到人生与宇宙之间的关系,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盘,二者本来是一。这些矛盾的统一,不是逻辑性的,而是直觉感受和体悟。开悟其实就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外界事物撞击心灵深处理性认识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在这一刹那间,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过去、现在、未来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所由来(因果)。开悟也可以说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两忘,身心与宇宙完全合为一体。除去一切时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证悟了”万法缘起,自性本空”之理就是开悟。

修行就是在于一念,佛与众生的区别、烦恼与菩提的区别、生死与涅盘的区别、迷与悟的区别,都是在当下的这一念。所以,我们修行要从念头开始。我们念佛的意义在哪里?你一天到晚叫阿弥陀佛干什么?有个老太婆,在家里念佛,天天念啊,不停地念。她的孙子,在家里做作业,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奶奶、奶奶”一直叫,奶奶说:”你叫我干什么呀?”孙子不说话了,又继续做作业。过一会儿,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烦了:”你在干什么?我在念佛!你叫我干什么呀?”小孙子说:”您看,我才叫您几句,您就不耐烦了,就开始讨厌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弥陀佛干什么呀?阿弥陀佛会不会烦啊?”

我们念佛是不是在老喊着佛啊?老喊他干什么?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训练我们散乱的心态,把自己的念头放在这一念上。通过这句佛号把妄想、烦恼、执著的事情丢掉,然后使自己清净的心能和阿弥陀佛相应,训练自己的定力,开发智慧,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弥陀佛。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念佛的意义不明白,对念佛不理解:你们这些学佛的人老是叫着阿弥陀佛的名字干什么呀?他不懂得念佛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清净。

在修学佛法里有六念法门:

1.念佛,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佛的意义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见贤思齐,仰慕佛的道德、慈悲、智慧……,通过对佛陀的恭敬,从中得到灵魂和智慧上的升华。老想着佛干什么?主要是向佛看齐,向佛学习 ,这样就会净化我们的人生。

2.念法,通过学习 经教之后,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们三天两头来看看柏林寺这两天有没有作佛事,给师父搞些好吃的东西。念僧的目的在于亲近善知识,修学佛法。如果你不学佛法,只懂得给师父买些好吃的东西,师父也很高兴,不过对你们修学上没有多少好处,最多为自己种点福田。但亲近善知识的意义,不在这里。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学习 佛法,树立正知正见,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学戒、持戒、想着戒。对于学佛的人来说,要明白事理。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要有是非观念,要有分别心。有的人说,哎呀!我们学佛法,不能有分别嘛。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学佛如果善恶不分,是非不辨,自己掉进深渊里,还搞不清楚,那就太可怕了。学习 佛法不仅要有分别心,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荣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学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些是错误?哪些是正道?哪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恶不分,听了禅宗的两个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别挂在嘴上,这种人是最危险、最糟糕的。自己走到邪路上去,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掉在深渊里,还叫别人不要分别,跟着他跑,那是罪过!念戒要我们时刻注意,哪一些事应做,哪一些事不应做。

5.念施,是布施,种福田。福田有恩田、净田、悲田三种。种福田不仅针对三宝,还包括自己父母,有恩、无恩于我们的一切众生;还有那些贫穷、有困难的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慈悲心去布施供养他们。所以,学佛的人,不仅仅是对师父、三宝好。《普贤行愿品》的核心以众生为主。”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即是随顺供养诸佛,使众生欢喜者,则令如来欢喜”。若能承事众生,即是承事如来;尊重众生,就是尊重如来;供养众生就是供养如来;让众生欢喜,就是让如来欢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别心,供养师父和供养众生一样,寺庙是大家种福田的地方。比如盖庙、塑佛像,在经济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必要为寺庙出一些钱,庙盖好后,为大众提一供修学佛法的条件和环境。当然,盖庙的意义,还是为社会和众生服务。寺庙脱离社会、脱离众生,寺庙存在的意义就不大了。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着天上的福报那么好,哪一天自己能升到天上去,跟天人享福报去,不是这样的。念天是说,要想到天上的人,他们能升天的原因,是种下了福,通过念天,我们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自己未来的生命,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在一个毛孔里边就会出现一个佛的世界,这个道理非常难以理解。用佛法的话来说,是”芥子纳须弥”,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纳整个须弥山,犹如一粒菜子里要装下喜马拉雅山这么大的东西。这怎么可能呢?禅宗有一个公案:从前有个叫李勃的太守,去问禅师:芥子纳须弥这个道理应该怎样理解?大装小容易理解,小装大从常理上讲不通啊。禅师回答说:”听说太守您读过万卷书啊!是吧?可是你的这个脑袋瓜,只有椰子那么大,请问书是怎么装进去的呀?”太守无话可说了。

这个故事说明,大小无碍,并非不能相容。芥子虽然很小,但它里面却有一个佛的世界。十方世界里有无量无边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尘那么多,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众生的世界。那么,我们学普贤的行愿,就是要学普贤的愿心。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发心:”我皆深入而严净”,我的愿望要深入到国土,让世界上的众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把这个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们追求净土,并非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佛法讲到人间净土,惟心净土。我们追求净土,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首先要庄严人间,从我们居住的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开始净化。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家里很邋遢,身上的衣服很脏,人际关系不和睦,人家说你一句坏话,照还人家不误。像这样的人能往生西方吗?我们要庄严佛净土,首先要庄严人间净土,庄严人间国土,要从我做起,从环境卫生等小事做起。当然学佛最主要还在于净化自身、自心,净化我们的心灵和人格。

我们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带动、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都来跟自己一块学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实际行动去弘扬佛法,身教重于言教,以身说法,在人群中做出榜样;让人感觉到,一个学佛的人,跟没有学佛的人就是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使你周围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这才是我们讲的庄严国土的意义所在!让佛法贴近我们自己的人生、贴近日常生活、贴近社会,完善自我,奉献人生,使更多的人早日觉悟得度。这才是一个学佛人的本分!如果一个学佛的人,连自己的丈夫、妻子、儿女、亲朋好友、周围的人都带动不起来,那么,度众生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张空头支票。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证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盘,我皆往诣而亲近”。照世灯,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众生愚痴,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见不到光明。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我们不知生命的归宿在哪里?不知人生的价值在哪里?对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无知。佛法是生命的灯塔,为迷途的人们指引着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灯塔,它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光明大道,把众生从无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来,所以说佛是世间的一盏明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后,要为众生说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觉悟。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众生觉悟。”究竟佛事示涅盘”,当佛说完法之后,最后要示现进入涅盘的时候,”我皆往诣而亲近”,在佛示现涅盘的时候,我要到佛那里去,同佛亲近,跟佛学习 ,去帮助他弘扬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一段经文主要讲了十二种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这十二种功德,只有具备这十二种能力,才算是功德圆满的觉悟,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能具备这样的能力,然后方便善巧地去度众生。

“速疾周遍神通力”,讲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运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众生,去成就众生。佛教讲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前五种是世间人共有,惟有漏尽通是佛教特有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炼气功的人,他们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们最多达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尽通。原因是什么呢?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像前文说过的梵志,虽然已经具备五通,但生死未了,仍旧免不了轮回。而佛陀是彻底断除烦恼和痛苦的觉悟者,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成佛,是除断烦恼,脱离生死,佛教不以神通为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这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仅仅是学佛修行的副产品,枝末的东西。神通必须要在慈悲、智慧、道德的正确引导下,才能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很差,拥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门遍入大乘力”,讲的是大乘的力量。许多学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比较传统的观念认为: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三藏。比如《阿含经》是小乘经典;像《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等属于大乘的经典。但对于学习 经论来讲,并非说你学了大乘的经典,就等于你是大乘,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区别在于发心。你发的是菩提心,你学的一切都是大乘。你发的是出离心,你所学的都是小乘。大乘与小乘不是属于什么法门,而是在于你的发心大小,这是最关键的。大乘发心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发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种愿心,充分显示出大乘行菩萨道的气魄!

“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要讲究方便善巧,就像《维摩诘经》里所说的那样:”先以欲勾牵,再令入佛事。”你先要给众生讲一些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给他们灌输佛法的道理,引诱他上当!上佛法的当,上好当,而不是坏当。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讲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欢下棋,就陪他多下几次,慢慢跟他讲,用佛法去开导开导他,这就是说,弘扬佛法,目的是想让他修学佛法,使他受益,这就是方便善巧。像那些搞哲学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谈哲学,然后跟他讨论佛法与哲学的关系,这样你就比较容易引导他上佛法的当,他对佛法感兴趣了,他才会学佛。

如果你不具备无量法门的道理,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说服你所度的对象,人家问你几个佛法上的问题,一问三不知,那么这个众生怎么度?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要学习 ,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所度的对象。像观音菩萨应现什么身得度者,即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为在家人说法,也为出家人说法,为男、女、老、少说法,有时以国王的身份说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为众生说法。菩萨说法度众生,根据众生的不同善根,示现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众生。菩萨要度众生,要做到无孔不入,这就是”普门遍入大乘力”的表现。

“智行普修功德力”,讲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圆满!功德的成就,是福德、智慧、修行达到圆满。功德怎样修?这里告诉我们”智行普修”,用智慧去指导我们的行为,离开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报,不能成为成佛的资粮。这种功德是有漏的。我们只有用智慧去引导修行,产生的功德才能成为我们成佛的资粮。

“威神普覆大慈力”,讲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众生从烦恼痛苦、迷茫的深渊里拔出来,这是慈;悲,是给众生快乐,让众生欢喜。佛教的慈悲,与儒家所讲的仁,西方基督教讲博爱,颇为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佛教的慈悲针对一切的众生。《普贤行愿品》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一切众生视为一体,没有任何条件地去为众生服务,给众生欢乐;甚至包括蚊子、蟑螂、老鼠之类的动物,我们对它们都要布施大慈大悲,我们不仅要保护它们,不去伤害它们,而且还要供养它们。还有我们对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要起悲心。佛教的慈悲,不分亲、疏、远、近,无条件地把众生和自己看成一体。众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所以,佛教的慈悲心是何等广大!

“遍净庄严胜福力”,讲的是福报的力量。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修学佛法要福慧双修。佛,是福德和智慧都达到圆满的成就者。佛为什么称为两足尊?因为福德和智慧已经达到圆满了,佛陀的生命里边没有任何缺陷,福慧具足圆满,所以称为两足尊。两足,指人类是二足众生其中的一种。而佛是人类中福慧最圆满的觉悟者,是最受人尊敬的觉悟者,所以称为两足尊。”胜福力”的胜字,是说这种福特别大,特别好的意思。福报的力量,说明世间的人,只有积累了福报的资粮,才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修福报同样也是往生净土的力量。你没有福报,就不能往生净土。《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天上的人,如果福报不大,能生在天上吗?天人的生活比我们人间,不知要好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天人能生在这么良好的环境中,他们的福报也是修来的。所以,我们要广修福报,把所修的福报去庄严世界,去为众生服务,而不是为了个人享福。

“无著无依智慧力”,讲的是智慧的力量。学习 佛法,智慧的成就非常重要!佛法为什么重视人世间,不太重视天上呢?因为一个人的福报大了以后,容易贪著福报,会使人堕落。一个人如果生到天上之后,就会停留在享受中,你叫他修行,他根本就不会修。但一个人的福报也很有限。玉皇大帝的福报享完之后,照样流转生死。有这样的话:”富贵修行难。”人世间有钱的人,有名誉地位的人,吃穿不愁,样样都有,就是懒得修行。

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叫耆婆的人,他在僧一团一 里经常免费为比丘们看病。他是一个医生,治好了许多人。他死了之后,生到天上去了。有一天,僧一团一 里又有比丘生病了,病很难治。因为耆婆的医术高明,大家就想到了耆婆。耆婆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的弟子。目犍连自信地说,没问题,我上天去把他找下来,给你治病。然后,目犍连一个神通就在天上出现了。耆婆已当上了天主,美一女 如云,天上的女孩子漂亮的程度,地下再漂亮的美一女 跟她们相比,一个个简直成了丑八怪了。那天,耆婆正好带领宫女去参加一个舞会,驾着马车,忙着赶路。这时,目犍连就站在路边。当他看见目犍连之后,瞧他一眼,赶着车就过去了。按理说,自己的师父到天上来了嘛,应该下车打个招呼,把他请到家里吃顿饭,结果呢?他看了一眼就走掉了。目犍连感觉不对劲儿!这人过去不是这样的,今天怎么会这样对待我呢?他用神通把车定住,车跑不动了。目犍连说:你为什么看到我不下车?你知道耆婆说什么来着?他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享乐要紧呀!来不及了。对你我还瞧一眼,换个人我连瞧都不瞧。我对你还算比较好的。所以说富贵修行难啊!如果一个人贪著福报,要修行就比较难了。修行要靠智慧,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使人从贪著享乐的福报中摆脱出来。只有智慧的力量,才使我们不被人世间的假相所迷惑,使人看破世界上的一切。

钱财、名誉、地位、爱情、家庭、儿女……,这些东西都是虚假的存在,过眼烟云。俗话说:”万事到头一场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这个”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无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文”舜若多”的音译,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么意思呢?佛教认为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条件因素具备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叫做”缘起”。每件事物或每种现象,都是由因缘和条件暂时凑合而成,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单独成立,事物的本质,是”性空”的。龙树菩萨常常用水中之月,来比喻这个道理:水中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没有本质、没有自性,其实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确实存在。这就是说,空不是一无所有,假相仍然存在。说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对,说水中没有月亮也不对。只有说水中无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对。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不变存在的。我们明白了”缘起性空”之理,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讲的是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成就了,这种人就具备威神力。威神力,是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气质,这种气质能降服、压倒别人。不管你走到哪里,人家看见你就会肃然起敬,就会被你强大的威力所屈服。威神力从哪里来的?就是靠修定。定是禅定,定能开发智慧。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气质,我认为应该修定和慧。为什么出家人的气质跟一般人不一样?尤其是有道德涵养的出家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仙风道骨,气度不凡,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和风度,与众不同。为什么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到俗气?一个人气质非常重要。气质和风度是内在美德的再现。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每一个动作、举止、言谈,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与众不同。让人感到超凡脱俗,举止安祥、庄重、落落大方。这些气质的表现,是长期修炼禅定、智慧的结果。一个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内心非常的安祥,不会浮燥。反之,没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举止粗俗,情绪反复无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摄受众生。

“普能积集菩提力”,讲的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么?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实还是般若。但是菩提为什么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举个例子来说,般若就像年轻时的媳妇,而菩提犹如当婆婆了。媳妇跟婆婆到底是一码事,还是两码事呢?说一码事不对,说它是两码事也不对。应该说是一码事,也是两码事才对。为什么呢?因为婆婆是从媳妇熬成的。婆婆离开媳妇,就没有婆婆了,所以说他是一码事;但媳妇是年轻时的事,那时什么成就也没有,可是到了婆婆的时候,儿女长大成一人 ,个个都成家立业了,儿孙满堂,她坐在那里很神气,很威风。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般若和菩提的关系,就像从媳妇过渡到婆婆的过程。般若这个阶段,功德、智慧还没有圆满,就像一个刚刚开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开悟后还不一定有福报,开悟仅仅是一种智慧的出现,但他的智慧和功德还不圆满,所以称为般若。然后在般若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做好事,不断地去度众生,通过漫长的修行时间,断除了一切烦恼,成就一切功德,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仅是智慧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功德圆满。

罗汉跟佛的成就有什么不同呢?罗汉的成就叫做解脱身。解脱身,就是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就像一个人从监狱里刚释放出来,身无分文,一无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脱身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是断除烦恼和痛苦;后者除了摆脱了烦恼和痛苦之外,还有慈悲、道德和各种各样的能力,这就是所说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仅仅体现为智慧,而且还要”普能积集”,就是说有了智慧以后呢,还要继续积累各种功德的资粮,也就是继续修布施、忍辱、持戒、一精一进、禅定、四摄、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干,才能够成就菩提。

“清净一切善业力”,讲善业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要干坏事,一切好事尽量去做。善业的内容,简单地说是五戒十善。如果详细地说,与佛果相应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称为善法,如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善的行为可以战胜不善的行为,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彻底远离不善法。从而使生命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升华。

“摧灭一切烦恼力”,通过修行善业之后,有了清净的三业,智慧就得以开发出来,然后用智慧的力量,去摧灭我们的妄想和烦恼。一切烦恼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们就解脱自在。

“降伏一切诸魔力”,说到魔,大家就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每个人天天都在着魔。凡是障碍我们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称之为魔。比如说你在打坐,你的儿子在看电视吵你;你持戒不杀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还有你在打坐,时而想东,时而想西,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涌上心头,心不能清净,坐着坐着,心里七上八下的事多得很,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说吧,这些都是魔。

佛法里讲魔有四种:一是烦恼魔,烦恼是扰乱内心安宁的各种因素,它能障碍我们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夺走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修行。三是五蕴魔,”八苦”中有五蕴炽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满着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种种烦恼,色身上时常出现不调,使我们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会来干扰你们,大家放心好了。修行的层次达不到,让他来找你的麻烦,那简直太委屈他了。

释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这个时候魔才出来。佛陀在菩提树下,坐到第六天,一个名叫波旬的魔王,他的宫殿突然东摇西晃起来,弄得魔王心情烦闷焦燥,他起动心念搜寻,终于找到原因:悉达多太子坐禅入定,不久就要成佛,还要广度众生,超越魔境,魔王还能统治谁?于是魔王使出各种手段破坏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权力地位,劝他放弃修道,去做”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手持一个威力无穷、能降服四方的轮宝,任意在空间往来。他见太子不为权力所动。又用色欲诱一惑 ,他命令三个女儿,一个叫染欲、一个叫悦人、一个叫可爱乐,三位美丽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围着太子跳起舞来,肌雪生辉,珠光宝气,说不尽的旖旎浓香,一温一 柔动人。太子心如明镜,照出这些美一女 都是幻象,本质上是污秽不净,丑恶不堪的。他生起不净观,不为所动。各种引诱手段都未见效,魔王最后发动魔军,动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个个狰狞可怖,他们用弓箭射,有的用剑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时,风火烟尘四起,还杂有狮虎等猛兽的吼叫声。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旧怡然静坐,一点也不慌张。说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兽,各种各样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边,都化为无形。魔王大怒,张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变成了座下的莲花,一时莲花如雨,碧色摇摇,形成了一座金光灿烂的莲花宝座。太子第六天战胜了魔王,第七天就证悟成佛了。

其实所谓的”魔”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波旬”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魔,指阻碍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涌动着种种欲一望 ,包括权力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开发,都属于魔。佛陀战胜魔王,实际就是战胜自己的心。修行的过程,是降服一切烦恼的过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转变自己修行中各种各样的逆境,都属于降魔。

“圆满普贤诸行力”,上面所说的十一种力,都能够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圆满了。通过修行,就能圆满普贤十大愿王的愿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一段经文总共有三个颂,对前面十大行愿的内容,在这里做一次总结。诸佛、菩萨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们悲心广大,愿力宏深。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大愿,起大行,将来也能向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功德。

“普能严净诸刹海”,我愿修一习一 种种善行,像诸佛、菩萨一样,能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解脱一切众生海”,我愿使一切众生从烦恼痛苦、困惑中解脱出来。”善能分别诸法海”,我愿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别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愿依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开发无漏智慧。”普能清净诸行海”,我愿依十大行愿修行,在智慧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人格、心灵达到清净。”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希望自己每发的一个愿,包括普贤的十大行愿,最后都能圆满实现。”亲近供养诸佛海”,我愿自己能亲近供养诸佛。”修行无倦经劫海”,不论生在什么地方,愿我能够遇到诸佛、菩萨,还有善知识,同参道友,我永远跟他们一处修行,永远不离开他们,尽管修行的时间很长,要经过像海水那样多的时劫,但我也没有一点厌倦的心。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们为了成就菩提,发的种种愿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赞叹,我都要去供养他们。我要修持普贤菩萨一样的行愿,一直到觉悟成佛。《普贤行愿品》处处告诉我们,作为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以普贤十大行愿作为修持的法门。因为这个法门太殊胜了!这个法门确实非常的殊胜!

学文殊普贤大智大愿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里一共有六个颂,是对前面的内容以及修行的方法做一次总结。佛教里普贤代表行愿,文殊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学过程中,除了行愿,还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导行为,行愿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为什么把普贤菩萨称为如来的长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会里,最大的儿子,在家庭里的地位是最重要。”皇帝爱长子”,因为他要传王位了,传给谁呀?传给大儿子。在一个家庭里,父亲家业的继承人,也要一交一 给大儿子。普贤菩萨可以称为如来的长子,为什么呢?因为普贤菩萨最有资格继承如来的家业。

一切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圆满的长子。这一位长子,他的名号叫普贤。”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我现在所修的善业,希望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来我的智慧、愿行,完全跟普贤菩萨相同。”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意身口意三业永远清净,没有一丝染污;保持清净的三业,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清净庄严;我愿意同普贤菩萨一样,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愿把普贤菩萨所修的种种功德、行愿,以及文殊菩萨诸大愿,学习 得完全同他们一样,一点都不会比他们差。我要以这两位菩萨为我学习 的榜样,并且要一直学习 到未来的时劫,没有一点点厌倦的心。那么我也能够圆满他们所成就众生的事业。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修行普贤十大行愿的人,他所获得的功德是没有限量的。成就这些功德干什么用呢?要把得到的无量功德,用在修学佛法,普度众生,弘扬佛法的事业中去。我能了达所有一切的神通力,我能够明白神通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运用神通的力量,去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神通用来利乐众生,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或者去干坏事。大家要明白这一点。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普贤行愿品》这个修行法门,非常殊胜,我们在修学佛法中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那我们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要以文殊师利菩萨勇猛的智慧、普贤菩萨的大愿,作为我们修行的典范,作为修行的指南和方向,同时我愿智慧和行愿跟他们一样。我现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回向到修行中,我愿永远跟随他们,修学他们所修学的一切。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如果有人按普贤的十大行愿去修行,三世诸佛都高兴了,三世诸佛都会称赞这个人。三世诸佛为什么高兴,因为”如是最胜诸大愿”。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3-07-31 15:35
下一篇 2023-07-31 15:36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