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1.43 全观能够看到事物的本来
1.43承接1.42来的,1.42的主要内容是你必须产生一个整体的视觉,你必须主、客体同时看到,也就是我们上次讲到的那个主客体同时冥想的方式。你看到笔记本的同时也看到坐在笔记本面前的这个人,你两者同时看到。然后1.43就承接着这个体验,告诉你一个更进一步的现象。如果主客体同时看到的话,你就会突然产生一个超越感,那是一个自然的超越,而且这个超越会自然地超越你的肉身,包括你肉身的思想。你所有的思想对你看到的东西进行了添油加醋,你通过你的思想看到一个茶杯,你实际上给这个茶杯添加了一些你个人化的东西。你认为这个茶杯是好的、是漂亮的、是难看的,是怎样怎样的。所有这些观念是你个人添加上去的,也许在另外一个人的眼里,同样一个东西给他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你眼里美的事物在另一个人的眼里可能并不那么美,因为你的思想随时随地在对你看到的东西进行添加、过滤并染色。
当你有了这种整体的视觉,你就突然超越了,甚至你超越了你的思想。所以1.43就讲,真确的知识是能直观对象。一旦你超越了思想,这种思想给事物进行染色的习惯,就突然停止了,以至于这个时候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那个东西本来的样子,这是本性的光芒照耀一切的时候。
1.44 由于净化了记忆,所以觉知能在无思维的状态下,使对象呈现它们的本来面目。
这一点在禅宗里讲的很明确,禅宗说所谓的开悟实际就是还其本来面目。你如果能够把你所有的主观去掉,那么客观才有可能完整地显现出来,当它完整地显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完美的。上帝的创造没有任何东西是丑的,那个丑仅仅来自你的观念。而你给事物加上的美也来自于你的观念,当你把美和丑都去掉的时候,那个事物最纯真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所以禅宗六祖慧能提到一首诗:“善恶皆打却(善的一面跟恶的一面全部撇开,全部拿掉),菩提性宛然”,这时候这个真正的、本来的样子突然就在你的眼前了,你根本就不需要做任何事。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现代的例子,就是现在西方最著名的开悟者——艾克哈特·托尔。大家可以看他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前言里面有关于艾克哈特的介绍,其中提到他当时万念俱灰以后,突然间被卷入一股漩涡式的能量流动,这股能量流的旋转速度越来越快,以至于他整个身体开始震动不已。然后他的胸腔内传来一个声音,嘱咐他不要抗拒,接着他就被吸进一个虚空、一个内在的空间,但是这个虚空感觉并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身心的里面。当他从这种融入虚空的深定当中回过神来的时候,他眼前看见一颗蓝色的珍珠,发出蓝色的光芒。这个蓝色的光芒实际上是第三只眼的光芒,也就是你本性的光芒。这时他睁开眼睛,看到房间里的所有东西,那个原来他认为非常灰暗的房间里面所有的东西,现在都变得出其的明亮,都好像镀了光似的充满了生机。
所以原来在你眼睛里一切都那么灰暗,一切都那么了无趣味,但一旦你超越了你的思想,超越了你的所有正面跟负面的思想,你再睁开眼睛看世界,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充满了活力。所有的东西,哪怕是静止的东西,哪怕是一块石头,一个茶杯,突然间都会显得异常的有生机,异常的活生生,那个活生生就是一种美。
之后艾克哈特在五个月的时间里都持续处在这种深定跟至福的体验当中,类似这样的描述其实在《与神对话》里、在《奇迹课程》里都提到过。也就是当你突然融入了这个超越了本性的光芒,这时候你再看看周围,所有的事物都开始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光芒,所有的事物都是异常的美丽。
1.42产生整体的视觉,再到1.43从整体的视觉里突然间超越,融入这个本性的光,看到事物原本的样子,然后到1.44看到周围,回过来看到这个世界,那个原来同样的世界突然显得异常的美。大家有没有发现1.42,1.43,1.44正好是一个三部曲?这让我想到禅宗的三关,禅宗提到所谓的开悟有三个阶段。最初的那关叫初关,然后是重关,最后一关叫牢关。为什么叫牢关?因为它非常难以打开,很坚固,所以叫牢关。
禅宗里提到,当你进入初关的经验时,你突然会有一种整体感,突然你发现你的身体跟周遭的世界是合一的。它是一体的经验,但是这种合一、这种一体的经验跟1.42有一点差别,它跟1.42并不完全一样。1.42的这个整体感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禅宗初关的整体感是有边界的,所以大家不要搞混。
我这里可能是第一次以这么清晰化的语言来描述禅宗的三关,以前也许从来也没有人以这么清晰的方式来描述过。古人有过,来果禅师有过,雍正皇帝也有过,但是他们是以古代的方式。那些文字仍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浓厚的佛教理念框架之下。对于非佛教的人士来说,那些文字并不能给他带来更深的了解,所以我今天实际上是在尝试以完全生活化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三关。
在禅宗初关的经验里面,你会经历到身体与物理世界处于同一个平面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合一。但它的合一跟我们《瑜伽经》1.42的合一是有区别的。《瑜伽经》的1.42的这种整体视觉是更加完整和正确的,而禅宗初关的这个合一却是有中心点、有边界的,所以它并不完全一样。有点像,但不完全一样。在禅宗初关的这个经验里,你会突然经验到一个水平的空间,完整的合一的水平空间,它类似于第五个层面的经验。一旦进入这个水平的空间,你突然觉得你的身体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虽然这个世界看上去是无限的,可以无限延伸的,但似乎冥冥当中它仍然有一个虚拟的边界,所以这种无限仍然是一种有限,它并不是真正的无限,这点跟1.42是有很大区别的。
1.42提到的这个整体的视觉,超越的觉知是个真正的无限的经验,它是没有边界的,它也没有中心点。而禅宗的初关却是有中心点的,它的中心点就是你的身体,你个人的中心就是那个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你突然间无限延伸到地平线,无限延伸到你视力所及的宽广的边界。一旦有一个中心点它就有一个虚拟的外围,它自动地形成了,甚至都用不着你主动地操作它,这是禅宗初关的一个经验。
初关在禅宗里面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描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合一的经验里,在一个水平合一的经验里,你突然觉得一切都好像似梦似幻,那个山、那个水就好像是梦中看到的一样,你突然觉得它们不那么真实了,然后渐渐地你如果在这个经验里沉浸得够久,那么中心点,那个自我的中心这个感觉会变得更加地融入,也就是中心点变得不那么中心了,原来你的中心点可能是很凝聚的,很清晰的,那么外围也自然地会变得很凝聚很清晰。但是在重关的经验里,那个中心点变得更加的淡化,但是仍然有一个微妙的中心,它变得不那么清晰,变得淡化,这个就叫缓缓入重关,所以重关在禅宗里不是一个关口。整个从初关到牢关的这个中间阶段都叫重关,它不是一个关口,它是一个过程,因此禅宗把重关叫做缓缓入重关。它是缓慢地越来越深入,它是自然的重关,而不是一道门,它只是你的中心点变得淡化,你的外围也随之变得淡化,这就是一个重关的经验。
到最后是牢关,为什么叫牢关?因为它很难跳得出来,你很难突破。你这个中心点跟外围的经验,你很难从这样的经验里超越出去。
只有当你达到1.43讲的,你在这个整体的视觉里突然有一种超越感,一旦有这种超越感,那个中心点跟外围就都没了。突然一下,毫无理由地你会发现那个中心点是你本人创造的,就是你的思想创造出来的,而那个外围也是你的思想相应创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幻觉。你的中心点跟你的外围都是你的思想主动创造的幻觉,而当你超越也意味着你将超越你所有的思想,所有这些思想创造的中心跟外围突然就脱落了,这就叫做破牢关。
禅宗把牢关叫做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当没有中心、没有外围的时候,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唯一不同的是你的意识是超越的,而所有世界上的那些事物仍然保持原状,它们没有任何的改变,它们也并没有像初关那样被认为是一个梦,它们还是原来的样子,仅仅是你超越了,你进入了源头的层面,你进入了终极的层面,你从终极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就好像这个世界跟你的距离是拉开得很远,所以它看上去是一个梦,但实际上是属于这个物质层面的存在。这个时侯当你从这个源头的视角来看这个物质世界的时候,你会自动地产生1.44的经验,所有的一切看上去都难以置信地呈现出它们本来的面目。所以禅宗又把牢关的经验叫大用现前,巨大的作用开始显现在你的面前。
什么巨大的作用?就是一切的事物,本来你从来也没有注意过的事物,所有的事物,哪怕是一块石头,一根草,一根针,一片树叶,所有这些在你生活里面最最普通的事物,都开始呈现出它们的美,它们的完美。对,世界清清楚楚开始真正地展现在你面前,而它显得如此的美,如此的充满爱,那个爱其实并不需要你来付出,那个爱本来就非常充满,那个美并不需要你去描画它,并不需要你用你的思想去认同它是美的,根本没有那个必要,美在处处形成,它必然地在每一个地方都形成无以言喻的美。所有的事物,即使一块粗糙的石头,即使从墙角里伸出来的最渺小的野花都充满了美。
我记得铃木大拙在他的禅宗著作里提到,禅宗跟其他宗教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当禅宗看见墙角伸出一朵最普通的花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它是无与伦比的美,但他从来就不可能伸手去摘它,因为它是有意识的,它是鲜活的,它是活的。
而所有其他的哲学,所有其他的思想家,他们看到这朵野花,第一个动作就想摘下来细细地欣赏,而那个美就在它被摘下来的那一刻丧失了。这个就是禅宗破牢关以后,理解世界的方式。同样的世界,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突然一下子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上帝完美的化身。
1.45 万物的本性在无分别的情况下呈现。
所以1.45就讲,当万物没有被主观所污染的时候,当它们处于绝对的本来状态的时候,它们就真正呈现出自己本性,真正呈现出它们本来的样子。不需要你分别,不需要你判断它是美是丑,一朵花并不需要你去认同它是美的还是丑的,你的认同对一朵花来说没有任何意义,而没有你的认同,把你所有的判断认同拿开的时候,这个花的本性,那个灿烂的本性,那个本身就彻底圆满的本性,就忽然地显现了。
1.46 以上的冥想中仍有各种思想。
1.47 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理便呈现。
1.48 智慧完全贯通,智能便与真理合一。
1.49 此智能与一般的言辞推理截然不同。
所以1.46说上述的都叫有种子的冥想。它们如同生命意识的种子,你的思想是一种种子,你的反省也是一种种子,即使你感觉你超越的思想也是一种种子。
1.47说但如果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真我、本性便呈现。
1.48说当觉知所有的思想、你的整个人,包括整个环境,突然间你就有一种超越感,当你超越所有的思想、你的整个人包括整个环境,突然间你就会异常的清澈,智慧完全贯通,智能便与真理合一。
所谓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超越,就是你的本然,就是你的本性,毫无主观,你的本性会显得清澈,智慧自会从这个清澈的本性当中,不戴任何有色眼镜地看,这就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毫无主观地看事物,当你有任何思想,你透过有色眼镜,透过任何的微妙的思想在看,你其实是受到污染的。当你有任何的思想,你其实受到了你思想的污染,没有什么东西会真正影响你,除了你的思想。
所以1.49说它与言辞的推理截然不同,与一般的见闻、推理而获得的认知不同,1.49所说的这种智慧是来自超越一切现象以后才会有的见闻。本性彻底觉醒,也就是超越一切现象以后,像一个干净的镜子,它完全有能力照出事物本来的样子。唯一阻碍的就是镜子上的思想,这种智慧可以有效地化解思想当中层出不穷的习气。所谓的习气就是思维的惯性模式,造成你行为方式的所有思维模式、惯性模式,所有的意识形态。
这点在禅宗里曾经非常详细地谈到过,禅宗有一句话,叫“得座披衣,向后自看”。什么意思?你已经获得了坐在祖师位上的权利,你已经开悟。你只要自己看就足够了。你一旦开悟,破了牢关,一旦获得了方丈的地位,一旦获得了超越的意识状态,向后自看,就能超越所有的思想,以至于连思想造成的向后看的这个向后,各种各样的模式跟形态,也就是你的习气,都不需要你操作,它们就自己淡化了。
有人曾问我:我有各种各样的恐惧、各种各样的习气,我应该怎么超越它?你如果试图超越它们,你永远也无法超越;你如果试图熄灭它们,你永远也无法熄灭。这里提到,想要超越,想要熄灭它们的正是这个思想。这点是克里希那穆提用一辈子在讲的同样的话。如果你用思想改变,那意味着你将越陷越深。你想改变你的脾气,你想改变你各种各样的思想倾向,你想改变你的恐惧,改变你的欲望,改变这样那样的东西……无止境的改变,无论你怎样改变,都注定要失败,因为你试图改变的正是你的思想。
1.50 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起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惯性。
1.50提到,你不需要改变,你只需要超越,你一旦达到了这个超越的意识,你的思想就被自然地超越了,以至于思想里那些惯性的东西,自然地就消失了。禅宗有句话,“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覆。”因为你一旦达到了超越,你的行动就不会错,你超越的意识会超越你先前所有的惯性,超越你先前所有的思想模式、思想形态。所以禅宗讲:“大悟不拘小节”,就是这个意思,你的领悟是真正重要的,它是提纲挈领的一个作用。一旦你领悟,把它拎了起来,所有其他的,都会跟随而上。禅宗还有一句话,“主人若正,其下皆化”。你成为了真正的“主人”,你获得了超越,那么“其下”——就是你原来所有的那些贪嗔痴、所有的那些无聊、所有的那些恐惧,它们就自动地消失了。这个就是1.50提到的,如果有这种智慧,有这种超越的能力,你思想当中层出不穷的习气就自然地消退了。
1.51 这种状态一旦达成,便达到无分别心的冥想。
因为你的思想、你的这些意识形态就是你的种子,它潜在于你的潜意识,潜在于你的思想深处,所有思想深处的这些东西,在光芒之下会自然地消散,你其实不需要做什么,你真的不需要做任何事。因为当你做,一定是你的思想在做,当你的思想参与了,你只会把这个水搅得更浑。以前佛陀有一个比喻,他跟阿难说,就像一条河,有很多人从河里面踩过去的时候,这河里的泥沙就被搅起来了,河就变得浑浊了,它的水就没法饮用了。那么最快的能够喝到河水的方法是什么呢?就是静静地坐在河边等待,而并不是伸手去试图把泥沙撇开。你越是撇那个泥沙,这个水就越是浑浊;而你坐在岸边,这个水就渐渐地沉静下来。
所以禅宗的方式就是坐在河边,达到超越,成为真正的旁观者,成为你自己的旁观者。然后你的思想、你的习气、你的意识形态会渐渐、渐渐地沉淀下来,并且消散。它们是种子,那个种子也会消失掉。
这个就是《瑜伽经》的第一章。第一章完全是讲理论方面的,这一章最后总结道:其实你只需要拥有超越的意识,当你一旦超越了,那么所有的一切都会自然消散。这也是克里希那穆提用了四、五十年一直在讲的最高的法门。他反复提到,你不要用的你的思想去消除你的思想,你用你的左手试图打败你的右手是徒劳无功的。放弃你的思想,用《瑜伽经》的词,它们就是各种的种子,你不断地看,它们就不断地流过去。而没有你的滋养,它们下一次会变得更虚弱。由于惯性,也许它们下一次还会来,但渐渐地有一天,它们就真的不会再来了。
好,我们今天可以进入《瑜伽经》的第二章。
第二章 成就之道
第二章是真正地讲怎么修炼的。第一章是理论,纯理论。而第二章我们开始实践,要把理论化为行动。所以第二章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你——
2.1 瑜伽是对身体加以自律,学习经典,和觉醒超越。
它第一个就告诉你要自律。这非常奇怪,这跟1.50“这种由静坐冥想而生的状态会超越以前的思想习性”以及1.51“这种控制一旦达成,便达到无种子的冥想”,这两条好像正好相反。之前说你只要超越,你什么都用不着管,一切自动就会成就。而当真正进入实际的行动,实际修炼的时候,它却告诉你,你首先要做的是自律,是学习,最后你才有可能觉醒。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你不经过自律和学习,直接觉醒对于你来说可能是渺茫的。只有那些真正的、心灵非常纯净的人,那些上根上器的人,也许一下子就可以觉醒,他们直接就可以走入禅这样的东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禅对他们来说都太玄了、太飘渺了,他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走进去的门,一下子觉醒,那些对于你来说也许仅仅是一句空话。而你需要台阶,那个台阶就是你自身的开始,那个台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必要的。其实每一个人都走过那个台阶,即使这一世他突然间超越了,也意味着他的上一世其实已经完成了第一跟第二个台阶,所以他现在这一世就自然地、很快地通过了第一跟第二个台阶,直接进入超越了。并不是他完全没有经过,他实际上是经过的。所以这三个台阶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你无法从思想的层面直接地超越,那么你就必须从反省的层面开始超越,也就是你必须先从你的自身开始限制,即所谓的自律——如果你的欲望过于强,如果你过于放纵,如果你过于迷恋感官的刺激的话。
所谓感官的刺激,譬如说大家非常喜欢听音乐,但是音乐也是双刃剑,音乐可以让你产生超越的觉知,同样能够产生像毒品一样的沉醉,你的感官完全被这个音乐吸进去了,完全被这个音乐迷住了,不能自拔了,它的作用跟毒品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果你迷得够深的话,比如喜欢打游戏,或是喜欢拼命地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这些实际上都是沉迷到某种感官的刺激里面,它跟你沉迷食物、沉迷性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程度上有一些大小。你沉迷在感官的娱乐上、感官的快感上,当你完全沉迷的时候,你显然是不可能产生超越,你甚至不可能产生基本的觉知,所以这个时候一定程度的自律就显得非常必要。
只有在你个人是协调的、和谐的而不是极端的,并不是极端地沉迷在某一个方向上的时候,你才更容易产生适量的觉知,必要的觉知。所以它是把你从极端的倾向拉回来的一个必要的方式,因为你开始主动地规范你个人的行为,不过分地沉迷在那些东西里面,你的钟摆虽然仍在左右摇摆,但至少你不让它摆得太严重,一直到它左右晃动的频率能够缓慢一点,幅度能够低一点,这样才有助于你真的可以产生觉知,并且产生超越。你如果晃动得太厉害,也许那个超越的难度就太大了。所以自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一开始的时候。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更深层些,在佛教和印度教里面都提到一个因果的律法,古老的宗教以拟人化的方式来描述因果律。比如说,你杀了一个人,前世杀了一个人,然后佛教就告诉你,你这一世必然会被杀,被同一个人还手,你杀掉的那个人这一世会回过来也杀掉你。它以拟人化、以比喻的方式来告诉你因果的循环。
但是有可能事实并不是这样。因果律本身是对的,但并不会以完全线性的方式发生,你杀掉的这一个人,下一世回过头来杀你,这是不一定的。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当你前一世有杀别人的倾向时,你的灵魂会在这一世或以后的时间寻求被杀的经验。你的灵魂渴望体验对立面,这是灵魂的本性,这也是因果律真正的原因,背后的原因。
为什么有因果律,因为你的灵魂希望完整地体验两级,左边跟右边,所以你有可能在这一世或在更远的时候,体验被杀的经验。但并不一定会来自你前世杀害的那同一个人,也许是别人来杀你,也许仅仅是船翻了,你掉入河中,让水淹没了。也许是各种各样的事件,并不一定需要同一个人来杀你,而且这种被杀的经验往往并不需要以一对一的方式来发生,也有可能仅仅是生重病,被一个疾病打倒,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这在佛教里也提到过,如果一个人前世杀业过重,这一世可能身体非常差,也会生一些很恶的病,以这样的方式来体验被害。所以它并不一定会以这种单纯线性的方式来发生,可能有很多的形式。
有人提到还有可能在梦里。如果一件事情被足够地、充分地以其他的方式逐渐地经验了,也许剩下了一点点的尾巴,这尾巴就有可能以梦的方式来释放,而不再需要以现实的方式来释放了。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里说,如果你前世杀业很重或其他业很重,这一世就要拼命地忏悔,而且你的忏悔不仅仅是口头的,它必须是行动式的,那行动必须是受苦式的,你必须不停地磕大头,足够地经验那个苦,也就是你必须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体验你一下子被杀的经验。换句话说,你可以分期付款,你可以以磕大头的方式、以苦行的方式、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体验你本该一下子就经验到的巨大痛苦。那么当你足够地忏悔了一年、两年以后,那个苦以分期的方式体验得差不多了,只剩下最后一点点的时候,你也许会做到梦,那个最后的一点业可能会以梦的方式被释放掉,不需要以现实的方式来体验了。所以实际上整个因果的回应,它的选择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今天讲的这些东西,你如果真的了解传统宗教的话,都可以在其中看到相应的例子。它们其实也讲到了,只是没有像我这样以清晰的方式来谈。它们可能更多的是以比喻或者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类似的故事,也有刚才提到的以梦的方式来释放的寓言、故事,都有。所以大家如果了解传统宗教,这些其实在宗教里都提到过。
你可以超越这些自然会回应的业吗?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的,而在有些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如果那个回应已经形成了极大的、以物质方式驱动的力量,那么意味着你将必然以物质的方式来体验它;如果那个方式还没有形成物质的推动力,它物质的推动力还没有到时间、还仍然潜藏在某种内在的宇宙里、内在的潜意识里,那么你就可以以非物质的方式来释放它。
如果这个力量已经形成了物质的推动力,就好像它这个火箭的发射器已经点燃了,不能回头了,它虽然目前还没有打到你的身上,但它已经向上飞起来了,那个火焰已经推动火箭向上升了,已经推动那个炮弹向天空飞跃了,它就必然要落下来,虽然还没有落到你的脑门上。可如果它已经在过程当中了,那你就难以避免了。
但即使是那种情况,即使是那个炮弹已经从炮筒里发射出来,朝你的方向飞过来了,你也可以通过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就是所谓的恩典法则,也许有一些力量会让这个炮弹改变一下方向,它不会打到你的脑门上,它也许会打到旁边的方向上去,让别人来承受那个已然成熟的果报。而那个恩典法则实际上并没有违背平衡法则,并没有违背因果律,其实往往那个恩典你的人,他自己替你承受了那个伤痛、那个苦难。
所以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天主教说他是为整个人类赎罪——这句话并不只是一个宗教性的语言,它也符合事实。虽然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耶稣的前世曾经领导过起义,抓住了当时的国王,并且当众砍了他的头,由于这个原因耶稣这一世才会被钉上十字架。耶稣曾经一个人走到山上,祈祷上帝能不能免掉这一苦杯,但祈祷的结果是:炮弹已经发射——它是不能避免的。然后耶稣愿意以他的苦难产生正面的效应,这就是他主动地走上十字架的原因。他同样可以以受苦的方式产生正面的效应——他受苦了,同时他也吸收了人类的痛苦,相应地,许多人要承受的那些已然发射的炮弹打到他们身上所产生的痛苦,一部分也被耶稣吸收了。
这里面就提到为什么我们说禁欲是有必要的,因为你所有的沉迷、所有的放纵、所有的那些极端的行为注定会产生它的对立面,那个对立面也许是在这一世就发生,也许是在下一世发生,但它们会以各种方式——现实的方式、梦的方式或者其他各种各样可能的方式,必然来到钟摆的另一极,这是不能回避的。而当那个痛苦来到的时候,你注定会被击倒——你还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从痛苦中产生超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来的圣人都一再地说他们情愿承受众人的痛苦、帮众人减轻痛苦,因为只有当你的痛苦减轻到一定程度——也许那个程度才是你可以产生超越的适量的程度。如果那个痛苦太深了,也许那个痛苦就把你完全地拉下去了,它并不有助于你上升。所以为了避免未来产生这个呼应,戒律是极其必要的。
以前南传有一个祖师,是60年代的,网上有《尊者阿迦曼传》,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他说佛陀已经把所有能够获得福祉的方式都告诉了这个世界。所谓获得福祉的方式,就是严守戒律,纪律你的生活,当你能够纪律你的生活就意味着你为你的未来铺平了道路,免除了各种各样可能会来到的负面效应,它对你顺利地成长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在戒律这件事情上,应该很好地了解因果律,因为完全的戒律对你来说可能仅仅是一种束缚的作用,你可能很不情愿——我凭什么要规范我的行为呢?凭什么我要享受感官的刺激而你说那个是罪恶?那个其实并不是罪恶,但是那个会有回应。我并不是说你享受感官的刺激是罪恶,我只想告诉你那个一定会有回应,因为这就是平衡法则、因果律、内在的效应,你是不能回避的,它注定要来,你注定会来到钟摆的另一极。
大家可能都看过凯西,他在自我催眠以后能够回溯很多事情,有神圣的宇宙力量可以通过他说话。他有一次问道:为什么我这一世会这么穷?凯西一生都很穷,他那一生从来没富过,甚至穷到圣诞节没有衣服穿,把报纸塞到大衣里面——因为天很冷,他把很多报纸塞到大衣里面,然后出去想办法弄点最便宜的火鸡等食物。所以他那时在催眠状态下,曾经问过为什么这一世自己这么穷?结果答案是:他两世以前曾经在美国西部是一个浪人,一个牛仔,而当时他非常有钱,有自己的农庄,但因为非常挥霍无度,而且在男女关系上也很随便——他不停地交女朋友而且不停地挥霍他的财富,所以这一世他就变得很贫穷。并不是说挥霍是罪恶,我并不想这样讲,但是我告诉你,灵魂永远会渴望体验对立面,那么他的灵魂就会想要体验拮据,就会想要体验一下没有钱是什么滋味。
所以,如果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乞丐,你非常讨厌他,因为你讨厌贫穷,你甚至要瞪这个乞丐,向他白眼,那么告诉你,这注定为你种下一个种子。什么种子?那就是有一天你会想要体验被当成乞丐,被人瞪眼的感觉。这一切都会以平衡的方式回来。
所以不要伤害任何人,无论你伤害谁,那个伤害最后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这也是耶稣曾经说过的话,这个话仍然是道德性的语言,但是今天我们以更加客观的方式、以数学的方式、以能量的方式告诉你,那个内在的原因,也就是平衡法则——你的灵魂渴望体验对立面。
所以第二个,在你自律的前提下你就要自觉,自觉地学习经典。因为这是更进一步的,仅仅戒律并不能让你产生领悟,你的领悟仍然要通过学习,仍然需要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这是最省时间的方式。所以必须告诉你要自觉地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学习先人留给你的东西。他们已经成就了几千年了,现在你只要捡起它们,你不需要花几千年,你只需要花10年、20年,好好地去看一看,就可以吸收到累积了几千年的东西,这是件非常合算的事。所以它说第二个你就要开始学习,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然后当你自律你的行为,当你真正地学习古人的智慧,最后你将有能力在你的领悟、在你的行动当中产生真正的觉醒跟超越。
这就是今天2.1的三个部分,非常非常重要。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