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安住无限
今天我们开始讲《莲师建言心滴》。先介绍下莲花生这个人,莲花生是公元八世纪后半叶印度的一个圣人,他被当时西藏的藏王迎请到藏地。整个密宗的传承,基本上是从莲花生开始的。而莲花生本人相当具有传奇色彩,传记中提到,他并不是娘胎所生,而是一个印度小国的国王,在一座小岛旁边,看到水中有一朵莲花,莲花上有一个婴儿,就把他抱回去作为王子领养大。这个孩子天生就灵性异常,非常有出世的心,很快他就参拜了当时的很多瑜伽行者、大师,如寂护大师等等,学习了很多密续的传统。
莲花生是一个秉性相当敞开的人,他学习了非常多的法门,在被迎请到西藏以后,他还专门学习了中国的周易,后来结合周易的八卦,加了很多东西,重新画出了一个属于密宗的护法的图形——九宫八卦。莲花生极有敞开度,从不忌讳什么门派或宗教,所有属于真理的东西,他都会吸纳进来。
而《莲师建言心滴》的女主角益西措嘉,在密宗的传统里,她被认为是金刚亥母的化身,也就是拙火的最主要本尊。所有密宗修习拙火瑜伽的人,必须观想金刚亥母,据说益西措嘉是金刚亥母的人间化身,她很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了莲花生的明妃。莲花生一共有五个明妃,她是其中最有名的。益西措嘉小小年纪就已经证悟了空性,根性非凡,是个很不一般的人,而她实际上出生名门,但她放弃了优越的生活。自从跟随莲花生大师以后,长期住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深山山洞里冥想禅修,她展现出来的坚强毅力非常令人钦佩。她曾经因为禅修拙火,禅修秘密的手印法门而导致身体产生强烈的反应,整个身体的关节开始溃烂,非常疼痛,但她也没有任何的退转,连丝毫的怀疑都没有。因为她对莲花生几乎充满了百分之两百的信心,即使身体出现了如此明显的败坏症状,都不能动摇她信心。
这篇《莲师建言心滴》是莲花生大师和益西措嘉一个伏藏的传承,在莲师离开西藏以前,被保存在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里,并不以人间的方式来传递。《莲师心要建言》是后世的伏藏师取出的,其中一部分建言由一位伟大的伏藏师从寺庙里的梁柱里取出,它是一个伏藏法。
密宗里面莲花生属于宁玛派,红教,他是宁玛派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上师,所有莲花生传递的伏藏法,在密宗红教的传承里面意味着余温未散。什么叫“余温未散”呢?如果说这个法门是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传的,比如说味伯沙那(Vipassana)观呼吸,佛陀传给了当时的门徒,而门徒再传给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一直到现在,中间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隔的中间人越来越多,那个温度也好像越来越低。而所谓的伏藏法,意味着它没有中间人,它那个加持力是不经过十几个中间人的,它的加持力顶多只经过了一个中间人,也就是伏藏主——取出这个伏藏的人。那个源头仍然是莲花生本人,那个加持力仍然来自莲花生和益西措嘉佛母本人。这就是为什么密宗宁玛认为伏藏法是一个非常非常稀有罕见的、余温未散的传承,它具有更大的加持力的作用,中间隔代的人已经少到最少的程度,所以它的加持力完全没有耗散掉。
我们选择了《莲师建言心滴》其中的第六章来讲。因为这一章几乎都是在讲关于实修的冥想方式,它没有太多的哲学和理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第六章的所有实修的建言是有一个前提的,我们来看它的第一段话,你就能找到这个前提是什么。
莲师建言心滴第六章
除障珍宝宝库
答益西措嘉问
于桑耶钦普寂静处,明妃措嘉向莲花生阿闍梨如是请益:「嗟乎!伟大的阿闍梨,我等女弟子智慧低劣,虽然您开示一切情器皆法身,但因我等迷乱习气长久相伴故,一切法沦为内心希愿之境,请悲悯我等,传授”任何所做皆能与法性结合”之口诀。」
一开始的这段,就告诉你它的基点、前提在哪里。它的前提是,益西嘉措已经了解到,整个世界其实都是圆满的法身境界。也就是嘉措本人在她提问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全懵懂的女孩,而已经是一个开悟者了,只不过她的开悟是最初级的。她虽然悟到了整个世界都是心的显现、法身的显现,但她仍然不断被世界所迷惑,仍然会被来自她自身的思想,被来自世界的打扰所牵引,仍然会再一次的落入到理论性的理解当中。所以她恳求莲花生,开示能够把行持与内在的证悟相结合的教授。所以她的基点是深入的,起点是很高的。
那么这个起点对于普通人来说,会不会不太实用,太高了?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你还没有领悟到世界是一场梦,还没有到这么高的平台上,但即使这样,这篇建言仍然能够让你产生很深的启发。
莲师答言:「措嘉,谛听!修大乘密咒之法,应具备三个要点~身的要点:幻轮(注:瑜伽姿势)。眼睛的要点:看姿。心的要点:安住的方法。
首先、(身的要点:幻轮):于寂静处,双足跏趺坐于舒适垫上,手结定印、脊椎挺直。身体保持正直故观修自然生起,若不结身体之幻轮则观修不生。
二、眼视的姿态:不要闭上眼睛,不要眨眼或瞪眼斜视,要不动摇向前直视,由于眼睛和心识具同一要点,因此禅修会自然生起。若不采用正确的目视方式,禅修便不会生起。
三、心的要点:于平常心本身,不随过去的习气分析观察,不前迎、不烦恼未来的事情;在当下的意识上不思虑、不造作,安放在心识本身,这样禅修便会自然地生起。如果分心散乱,禅修便不会生起。
莲师讲了三个要点,在回答时没有任何的哲学理论,直切要点,非常干脆。应该从哪里开始?从身姿,让你的身姿平稳的安坐,同时挺直脊椎骨。大家看到艺校里或空姐有拔高身形的训练,用你的双手在头顶上以拔高的方式并拢,这类似于瑜伽的一个体式,这一体式会让你的脊椎骨被拎起来。一个人在脊椎骨被拎直的情况下,精神就会起来了。你如果像虾一样弯腰驼背,很快就会昏沉。打坐也同样如此,挺直你的脊椎,这样你整个人、整个精神和意识状态统统起来了。这是第一步的要求:挺直脊椎,同时舒适的坐着,保持身体本然的状态。
第二点似乎有些奇怪:我们所有的冥想、禅定都要求你闭眼,但他告诉你别合上双眼,不要眨眼或瞪眼、斜眼,而是要不动摇的直视,自然的睁眼。因为在睁眼的情况下,你的心识也将会保持清醒,在闭眼的情况下你很容易陷入梦幻、梦境。所以密宗大手印和大圆满的修持当中,都是睁眼的,这和我们汉地佛教里一贯的做法很不一样,大手印定全部都是睁眼的,网上大宝法王在禅定中的照片就是睁眼的。
而你的心要完全的在本然的状态里。这里的本然并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本然,而是和你的目视结合的状态。如果你现在尝试,挺直脊椎骨安静的坐着,同时睁眼,而且像一个初生孩子般的睁大双眼,纯真的、自然的,并不是用力的,这时候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真的有善根,如果你真的按照前面两点做了,当你像一个孩子样的睁眼,忽然,你的心就来到了它真正的本然里面!什么是心的真正本然?如果你真的能够像一个孩子般,完全放松的、纯真的睁大双眼坐着,你的心突然就在一个本然的浩瀚了!
那个浩瀚是无止境的、无边际的,这才是心的本然。大家不要误解你的心的本然是一个封闭的状态,或是在身体内的状态,不是的,你的心的本然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状态、无边际的状态。而这一点,益西嘉措是已经达到的。所以莲师才会让她安住在心的本然当中,而不要被未来的烦恼所牵扰,也不要造作于当下的事物。
超然的觉知:止观双运
如是, (身语意)三门安放于本然状态故,一切粗略和细微的念想止息,自己的心寂止安住于自身,那就称为“止”(奢摩他)。没有障碍、没有所对境、清明而赤裸, (止与观)这二者在剎那心识上,体性无分别地全然安住,这便称为“止与胜观无分别”(止观双运)。
把心识当作是对境,就是所谓的了解;发现心识是没有对境的,则是体验;禅修全然安住在心识的本质上,那就是证悟。三世一切诸佛的密义也是这个。它不是由上师深奥的教授所造成,也不是因弟子智慧敏锐而产生;这称为“达到基的本然状态”。
当你安歇在这样的本然状态以后,一切粗糙和细微的念想便会消退,你会宽坦的保任在自心的本然当中。他用了一个相当禅宗的词:保任,这个词在密宗里也有。你一旦经验到心的无限,你一定会宽坦的保任在其中。这个经验只有在证悟后才会亲身经验到,它不是一个普通的经验。而当你保任在这个心的无限状态中的时候,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止,奢摩他,平静的安住,安住在浩瀚里面,安住在无限里面。你的心自然的处于任运的觉性。你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本然状态,它是一个觉性状态,而且是任运自然的,没有障碍、没有拘束、赤裸无遮的。而这个赤裸无遮、没有障碍就意味着观,纯粹的觉照,所以它是止和观双运的。
(止与观)这二者在剎那心识上,体性无分别地全然安住,这便称为“止与胜观无分别”(止观双运)。所以你在你的本然状态中,你会发现这两者自然的就是一个整体,它既是止,也是观,当你的意识在无限的本然中,它一定是止观同时的。它不需要你产生止,然后再产生观;或者先产生观,然后再产生止,用不着。你只要在无限当中完成保任这一件事,忽然,你会发现你的安住,本身就是止观双运的。它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一定是鲜明而清晰的保任着,很稳定。
这一点实际上已经相当深奥了,这一点是益西嘉措已经达到的状态,所以莲花生在这一点上没有过多的详细的描述。他只是用最初的那段话,来告诉益西嘉措:你达到的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安住无限的保任状态,是一个安住本然的状态。
对于我们参加完意识内化课程的学员,这一点其实应该能够轻松的理解它。在内无限中,你就是这样一个止观双运的过程。那么如果你没有参加过课程,你应该如何理解它?
我这里也要给你一个方便。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旅游,都喜欢一览众山小,都喜欢推开窗,呼吸早上清新的空气?因为在这些片刻——在你推开窗,呼吸早晨第一口清新的空气,当阳光洒在你脸上的时候;当你站在山顶,遥望无限的时候……当这些片刻闪现,在那些个瞬间,在你遥望无限远方的瞬间,你的心,或者说,你的意识状态,正好是一个无限的状态!在你闭上双眼,呼吸第一口新鲜的空气,享受阳光洒在你脸上的那个瞬间,你的内在,你的意识的经验,也正好经验到这么一个神奇的无限状态,这个状态虽然一闪而过,但它是一瞥,它是真正值得你追求的一个经验。
所以为什么人们总是想要再次去旅游,再次看到夕阳西下,再次听美妙的音乐……你所有这些诉求,它们背后的起因,都是你希望再次找回那个令人神醉的一瞬间,那个神圣的空间,它令你印象深刻,这就是我们意识内化课程最后也要达到的一个同样的地方——你内在如此神圣和深刻的一个空间。它非常清晰明确,莲花生讲:它是一个整体,它鲜明、清晰,你只要保任安住在其中,这就是真正的止观双运。
迷于觉受的陷阱
这也是益西嘉措已经达到的一个基点,她在这个基点上向莲花生提问。如果站在这个基点上,你会发现你仍然有很多的困惑。即使你达到了这一点,即使你领略到了意识的浩瀚,领略到了那个海洋,但你仍然会有很多的困惑,什么困惑呢?
这样地禅修时,会生起乐、明、无念三种体验。
远离分别念想的心识,称为无念,有三种:没有对能修者与所修对境的攀执,所以“远离善念”。切断了粗略与细微念想之流,所以“远离恶念”。了知明觉无有对境的本然面貌故,“远离无记”。
从无念的状态中,觉性的光辉不受阻碍的自然安住,这当中”明”有三种:离于对境而“自明”、不是忽然出现而“本明”、不是任何人所制造而“自性明”。
你在那个瞬间,你一定会经验到乐、明、无念。你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你在引吭高歌的瞬间,你的意识突然那么宽广无垠的那个瞬间,你是没有思想的,你是离念的。而你有一种内在的清明,一种不是高兴的喜悦,这就是乐、明、无念三个特征。你在这种状态下,这三个特征一定同时会有。
明性分为三种。离于对境而“自明”。它是一种自然的明性,它不需要外在的对境,外在的客体,那个瞬间你甚至是闭眼的,你在音乐的高潮,你在内在高潮的那个瞬间甚至是闭眼的,所以它并不需要一个外在的对境。不是忽然出现而“本明”。当你认出这个意识的浩瀚,你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秒钟,它不仅仅是一瞥,你甚至能够长久的安住在这个浩瀚里面。不是任何人所制造而“自性明”。它是天然的,天生的这么一个状态。这是明性的三个特点。
这当中”乐”也有四种:没有不相应的违缘,为“境相之乐”、远离了概念的痛苦,为“无相之乐”、远离了对二元分别的攀执,为“无二之乐”、远离了因和缘,为“无为之乐”。
当这样的觉受生起时,需要三种无贪着的比喻:如疯子~不贪着乐;如幼童的梦~不贪着明;如密戒圆满的瑜伽士~不贪着无念。如果具足了这些,就没有禅修的过失。
总结来说,它这个乐,也不是外因所起的。你可以不需要群山,不需要音乐,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最初的那口新鲜空气,如果你真的知道怎样切入这个浩瀚,你随时可以切进去,不需要任何外缘,外缘的帮助几乎没有任何必要。当然第一次你是通过外缘达到的这个体验,但是如果你真的认出了,你就不需要任何外缘的推动了。所以这个乐是没有客体的乐。当你在这个浩瀚里,没有任何的客体。它是纯粹的空,但它却是真正的乐。
如果贪爱执着乐明无念之觉受,将会落入三有的岐途:若贪执于”乐”,会偏离正途进入欲界;若贪执于”明”,会偏离正途进入色界;若贪执于无念,会偏离正途进入无色界。
如果你被那个乐深深的迷住了——我们以前提到印度有很多这样的人:玛司特,即神醉者,他们被那个乐给迷住了,开始忘掉所有的外在世界,忘掉了身体,甚至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活几个月,因为他们连身体都忘掉了,神醉在那个乐里面。如果你强烈的被那个乐吸引,你将会步入欲界的范围。因为那个乐最终指向的地方其实就是一个性高潮,一个最终欲望的极乐。
如果你眷恋那个明,你将会进入色界的范围。色界比我们物质世界要高一层,欲界是指我们的物理世界。我们看到的桌子、石头、木头这都是欲界的范围。色界的范围就类似于音乐的世界,它是非物质的,音乐的天堂。你如果眷恋那个,你就会进入色界的范围:有美丽的画面,缤纷的色彩,陶醉的声音,令人无限神醉的香气……颜色、香味这都属于色界的范围。
如果你眷恋无念的状态,一个深深的空,完全的安静,彻底的沉默,你将会进入无色界的范围,它比色界更高一层,它类似于一个静默的禅定。所以有人甚至能在禅定中定好几年,因为那个沉默是如此的神醉、迷人。古代禅宗的公案里面记载,有些禅师真的能够入定好几年。
所以禅悦法喜也是岔路。莲花生先告诉益西嘉措的第一条岔路,是关于神醉的。你如果神醉于你达到的体验,你将会走上岔路。无论神醉于乐的一面、明的一面还是无念的一面,你都将会走上岔路。
我们意识内化的学员里面也有人曾经走上这样的岔路,深深的被那个喜乐所迷。而当这样神醉的时候,你一定会受到来自生命力量的冲克。这个冲克实际上是整个生命在帮助你,它希望唤醒你,希望把你从那个陶醉的状态拉出来。所以为什么印度的那些神醉者,神醉的越深,遭受的苦难就越重。但由于神醉的强度,他们无视这种苦难。神醉者会莫名其妙的遭到周围那些乞丐、小孩的谩骂、推打、投石,实际上这是生命力量在通过周围的人,试图摇醒他。但即使这样,由于神醉太深了,他们完全无所谓,所以那些神醉者们,到后来往往都会变成乞丐、流浪的人。
而那个克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强烈,它敲你大门的声音会越来越响。那种神醉实际上意味着某种封闭,实际上跟你吃摇头丸等毒品产生的效果是同一类型的。它是一种向内的封闭,自我陶醉式的封闭。当你越封闭,整个生命就越要敲响你的大门,把你从门里面拽出来。
这是莲花生告诉益西嘉措的第一条岔路——神醉于你的内在经验。这实际上是所有岔路里面等级最低的,或者说,危险性最低的,所以放在一开始讲。
虽然对这些觉受没有贪恋也不攀执,但是只要内心仍有微细的贪执,就一定会落入歧途,最终落入止的九种等持(注:禅定)。
此外,为了断舍欲界的妄念,而修四禅定的等持:
初禅虽然没有能执与所执的妄念(注:概念思维),但是仍具有能修与所修之行为。二禅虽没有寻伺(思维与分析辨察),但是仍具有对三摩地乐受的执着。三禅虽达心无扰动,但是仍具有呼吸出息与入息。四禅则远离一切妄念,无窒碍的清明感知。
为了净除色界的妄念(概念思维),而修四无色定:
心中安立“一切现象如虚空般”的想法而等住,会落入”空无边处”之歧途。心中安立“心识无边且无方所”的想法而等住,会偏离正途,落入”识无边处。”心中安立“想的清明觉知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不是心智所能了知”的想法而等住,会偏离正途,落入”非想非非想处”。
心中安立“此心没有任何的本质;心不存在而是空无边际”的想法,而等住于中,会偏离正途,落入”无所有处”。这些状态仍有着心理上概念化的恋着以及(二元)心之体验的些微垢染。
断除了所有的妄念达到灭尽定,其中六识涉入各自对境而从中灭尽,断绝心气之变动而如是禅定者为各各择灭;达到内在本性者为非择灭,为胜义无记。
如上九次第定中,四禅是能生起”胜观”的止,四禅的三摩地与内在自性相符,是世间三摩地中最殊胜的。
四无色定是三摩地的歧途,而灭尽定则是声闻的寂静三摩地。
透过认识这些,得以区分三摩地的差别,在自己的观修上净除那些禅定的障碍,不落入歧途中。
如上断绝了歧途,没有禅修过失地修持故,在禅定(座上禅修)时,神智清醒地安住于乐明无念;在后得 (座下禅修) 时,种种显相不鲜明,如梦如幻般纷乱地显现。了知因果的本质,累积足够应圆满的功德,获得三摩地的暖相,而圆满了资粮道。
这里的第一段话告诉你:你即使表面上远离了对禅定经验的迷恋,但是在你的思想深处,潜意识深处,你的微细思想仍然迷恋它,这个就要通过禅定逐步的去除它。
当你进入无色定,进入更高的一切现象如虚空般的想法上;当你进入识无边定,你开始进入一个一切对境是非存在也非非存在的想法上;当你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你的心进入了一个不存在且是空性的想法中,等等。一直到你进入灭尽定,所有的想法才灭尽无遗。
这里概念性的告诉你,所有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所有属于思想的范畴,这些范畴都将是一个迷惑。而乐、明、无念三者的体验,实际上涵盖了九次第定的全部范围。在一开始你也许无法经验到这么深刻的经验,对于大家来说,你迷恋于乐、明、无念的经验可能达不到如此深。如果你迷恋于禅定中的那个神醉经验,你渐渐的真的会进入某种禅定,你开始遗忘你的身体,遗忘你周遭的环境,你深深的进入陶醉,以至于在那个陶醉里能够沉浸几个小时、几天。你进入禅定的长度和强度取决于你深入的强度。所以从禅定的这一端,你的确可以进入非常深的禅定体验。仅仅是你集中目标于乐、明、无念这一点上,专注在这一点上,就能够让你产生禅定力。
但是莲花生告诉你,即使产生了这些禅定力,你仍然是在思想的微细层面,对于乐、明、无念的体验产生了执迷而已,它仍然是一个执着的体验,是一个需要超越的体验。所以当你追求和维持这些境界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微细的迷恋,而这种微细的迷恋,正是陷于轮回的成因。
你也许认为你的禅定是很大的成就,现在很少听说有人能够进入禅定了,进入初禅都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即使你真的进入禅定,这也正是你进入轮回的一个起因,因为这些禅定的体验意味着你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内在迷恋,你迷恋于某一个令你陶醉的体验当中。美赫巴巴曾经讲过一句话,这句话是对所有禅定的相当经典的总结。有人问美赫巴巴关于禅定的经验,他说:其实你们都误会了禅定,禅定并不像你们想的那么有价值,其实禅定就是被某一个经验深深的迷住了。美赫巴巴的这句话切中要害,和莲花生在这里讲的完全一致,你的禅定实际上就是你被某一个经验深深的迷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空间。
为什么下围棋的人一下可以三、四个钟头,而且感觉时间过的特别快?因为他被那个棋局深深的迷住了。为什么你看金庸的小说可以一通宵?因为你被那个情节深深的迷住了。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因为你少有内在的经验。但是如果你真的有,你会发现内在经验一样可以深深的迷住一个人。他会被深深的迷住在那个经验里,以至于十几个钟头或几天,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主观感觉上只过了半个钟头,但是天都黑了。
所以这些经验仍然是产生轮回的一个因素。
一切现象皆展露为本觉
像这样持续长时间修行后,实际见到了自己本有的本性,没有对境而自明(自我觉知),是为认出自己本然面貌的见道。体验到显相、明觉及空性是无有对境而自我觉知的,法性无漏故如实见到。从根本断除烦恼障,了悟因果为空,自心之中没有轮回故,这就是初地“极喜地”。此时的座上禅修境界与佛无差别,座下禅修中一切事物则如幻相般生起。
实际见到了自己本有的本性,没有对境而自明(自我觉知),是为认出自己本然面貌的见道。你见到了你本来的源头。而你经验到的这个源头、这个无限,其实是自我觉知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它不需要客体存在,它不需要有任何外在的事物存在。它是一个自我觉知的现象,它自身就是一个觉知,圆满的。
逐渐熟悉这个境界并稳定地保任时,一切二元诸法便会成为无二。认识一切现象皆是自己展现的,显相与心合而为一。空性显现为因果故,如实了悟“缘起”。座上禅修期间,清楚了知一切现象无有住处,为明觉之体性;座下禅修期间,仅有些许之境相,即是修道。
当你逐渐熟悉这个境界并稳定地保任时,一切二元诸法便会成为无二。这里莲师讲了第二个重点,比刚才讲的第一点“禅定的迷恋”要重要的多。它告诉你,你如果能安住在这个自性的无限当中,意识的无限当中,然后,你会发现所有这些意识以外的客体现象,都会成为非二元性的现象。
什么叫非二元性?这很哲学很概念化,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现在看到自己的身体坐在这儿,然后看到你前面的笔记本电脑,对于你来说,这个电脑就是一个非你的经验,是你的身体以外的一个经验。你是主体,电脑是客体,这就是一个二元经验。也就是你和所有的这些外在的事物都是分离的,你和周围的桌子、茶杯、电脑等等是分离的。你的自我,你的身体和这一切都是分离的。
而当你有一个意识内在源头的经验,有一个内在无限的经验,忽然,你发现你的主观感知有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你从内无限中看向这个世界,忽然,这个二元性神秘的消失了。你会发现这个身体和外在的物理世界是一个非二元的经验,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一个性质的,它们由共同的元素组成——组成写字台的物质元素,和组成你肉身的物质元素,完全是一样的,就好像积木,你这样搭,它就变成了一个身体;你那样搭,它就变成了一个写字台,当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你将会发现,你的肉身和整个外在的物理世界,是同等性质的存在,它们是同一个层面。这就是你第一次认出的非二元经验。
当我这样讲,这个经验你也许能从理论上理解是这样的,但这种理论的理解完全无效!除非你从益西嘉措的安住无限意识的角度去看,你才会亲身的经验到这一点,亲身的经验到这个非二元,紧接着第二个现象就会出现——
然后你会发现,一切现象都是自展现的。大家有没有这个体验,尤其上过意识内化课程的同学,来回应我一下。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外在的现象——包括你的物理身体和外在所有其它的事物,这些事物它们是自展现的,它们并不需要你的要求,并不需要你的摆布,并不需要你的指挥。甚至我告诉你,你的身体都不需要你的指挥,它是自展现的,它自然的回应着周围的一切。你的身体在自然的回应周遭的一切反应,一切事物;而你看到的周围的桌子、茶杯,也在自然的回应周遭的一切事物。
这就是莲花生讲到的认识一切现象皆是自己展现的,显相与心合而为一。它们是一个非二元的一体的经验。当空性以因和果的方式现起,也就是说它们在遵循自身的因果律,你无法左右它,一个茶杯什么时候会毁坏,什么时候会化为尘土,它将遵守自身的因果能量现象,它将遵循自身的能量推动。你的这个身体什么时候会老化、什么时候会死亡,也将完全遵循自身的能量推动。这一切都遵循因果的方式。
空性显现为因果故,如实了悟“缘起”。宗教里面的缘起,意味着因和果的结合,每件事遵循着因果定律,也就是能量推动的定律,在向前按部就班地发生,那个发生几乎是物理性的,完全遵循能量法则的,没有人能够动摇的、彻底的因果。
座上禅修期间,清楚了知一切现象无有住处,为明觉之体性;它们自然发生,自然流过,自然消灭。座下禅修期间,仅有些许之境相,即是修道。也就是你的这种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清晰觉知,不仅仅是要在禅修的打坐期间,保持这种客观超然的觉知;而且这种客观超然的觉知状态,要维持到你睁开眼睛从蒲团上下来,回到生活中的时候,你仍然要保持这种超然的觉性。
有人问:打碎一个碗,是早就确定的吗?不是的。并没有人确定这个碗什么时候会被打碎,我指的因果规律,是指所有能量的生老病死的现象,能量从成住坏空,能量从最初的凝结到最后的散坏,这整个的过程,是一个因果链。轨迹不变,但并不代表中间突然有一个外在力量插手进来,把这个碗敲碎了,这是一个突发的外在力量。我并不是指突发的外在力量是注定的,我是指在没有外在力量的前提下,任何事物都遵循着生老病死的外在规律,这是能量的规律。
这样持续保任后,了悟轮回与涅槃的一切是生灭无二无别的。这句话大家理解吗?你如果了解这一点,你如果清晰的安住在你的超然当中了,你会发现你看到的这一切,你生命的成长、壮大、衰败、死亡,这一切都是轮回的现象。你的成功、失败等等,这一切都属于轮回的范围。而这些轮回的现象都是自发的在运作。没有人操控,它遵循能量的推动。你也不需要去追求一个涅槃的境界,而那个涅槃的境界其实和轮回没有任何区别,它也是轮回里的一份子。即使是涅槃,它也是轮回里的一份子,它一样是一个轮回。而你现在是超越这一切的,是无染全然圆满的,是无有住处而自我觉知的。因此所知障完全消失,一切现象展露为本智的这个时刻,就是究竟之道(无学道),也就是佛的境界。
宗教里一共有三个障:烦恼障、业障、所知障。业障是指来自前世的推动力,比如说,你转世来到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充满烦恼的父亲、母亲,这些并不是你主动选择的,你是被动转世投胎的,它的驱策力是什么?来自你前世造下的业,前世造下的因果,它们催促你进入这样一个环境,选择这样的父母。这个是业障,是你无能为力的,你已经出生了,只能这样。
烦恼障是指主观的东西。什么叫主观的东西?也就是你头脑当中的爱恨离别,思想、思维等等,这些都是主观的,你个人化的,这就是烦恼障。
而所知障是指存在性的。在佛教里,有人把所知障解释为知识的障碍,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错误,不太完整,并不能完全的把所知障理解为知识的障碍,而是你对客观世界了解的障碍。譬如说,我们看到茶杯,给它一个名字叫茶杯,你给它的这个茶杯的名字,就是它的所知障。为什么?这个茶杯其实没有任何名字,那个名字是你强加给它的,是你缩小认知范围给它的。这个名字意味着你缩小了对它的认知。如果你去掉了“茶杯”这个词,你对它的认知就变的没有局限了,也许能够认知到更深的东西。
什么更深的东西?就是刚才莲师跟益西嘉措讲到的——你将认知到所有的事物是没有界限的。这个茶杯和周围的空气实际上拥有同样的能量背景,它们是由同样的能量,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的。当你以这样的方式认知外在的事物,意味着你的由知识所造成的局限被打破了,这就是所知障被消除了。一切的现象,现在开始展现为自然的本觉,一切的现象,现在都是自然呈现的。你对它们的认知,超越了你曾经学到的那些知识和概念。
这段就是莲花生给益西嘉措的一个最基础的认知理念。有了这个认知理念,我们在下一次,才可以深入讲解更细微的东西,后面莲花生会更精细的告诉你,实际怎么样去操作它。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