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唐卡(Tang ka)是藏文音译过来的词,类似于古代的卷轴画,多画在布或者纸上,然后用彩锻装裱后悬挂拿来供奉。它的题材内容涉及了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唐卡在装裱后,一般还需要请高僧大德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高僧的朱砂手印或印章;也有绘制佛塔或是撰写礼赞文以示加持。
唐卡的起源
关于唐卡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南来说”,西方以及印度的学者认为唐卡是从印度引进的。其代表学者是杜齐,他的观点就是,tang kha来自印度的棉布宗教画pata。他是从语词之间的对应关系出发,认为藏文中的tang、kha,原写作ras—bris(布帛画),直接对应梵文中的pata。唯一正面的孤证是,从印度翻译的密教经典《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用ras—bris一词对泽pata。ras、bris意为布,即强调唐卡所使用的材料,而梵文pata意为棉布,故而与ras、bris可相替换的同义词tang、kha,就是梵文的pata。除此外,故宫博物院的黄春和教授从史籍资料、艺术风格、宗教联系、地理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后提出唐卡来源于印度7世纪一8世纪业已流行的佛教布面。他认为,今天我们所见的西藏唐卡是经过后代的不断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其源头和原始形式则无疑是印度布画。
二、“东来说”,有人认为“唐卡”一词是汉语音的直接转泽,其依据是,唐卡的形式与唐代中原汉地的卷轴画相似度很高,并由此进一步提出,唐卡来源于汉语语境中的“丝唐”一词。还有一种“东来说”认为,唐卡这种绘图形式,起源于汉地的古代经幡帛画,经过不断演变而来。其提出者为谢继胜教授。他的一个例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旗幡帛画,其象征意义,也即引魂升天。而旗幡帛画顶端的日月位置,与唐卡中日月位置一致。且以为唐卡装裱形制中下绫中央加贴的一块锦缎装饰,藏语为门饰,就是由T形帛画演变而来。
三、“本土说”,唐卡艺术是产生于西藏本土的一种古老艺术,其起源与苯教息息相关。苯教有着繁琐的仪式、观修等宗教活动,且崇拜天地日月神灵。而Tang一词本身有动物的兽皮,尤其是獐子皮的意思。随着制皮技术的发展,逐渐产生“皮子为底的画”,产生了唐卡。其后佛教传入,替代了藏族人的信仰。但佛教在西藏传入的过程中,那些印度高僧如莲花生大师等,很重视吸收和利用藏族人民原生态的本土文化,用来宣传佛教。
唐卡的种类
唐卡画的种类根据藏区唐卡的分布状况看,唐卡的种类主要有如下6种:
1、刺绣唐卡。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这种唐卡坚韧耐用,不易毁坏。
2、缂丝唐卡。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在图案需要编织处,用经线交织,织成唐卡,这种唐卡具有立体效果,如雕石镂木,凹凸深浅,自成格局,典雅富丽。3、织锦唐卡。织锦唐卡质地多为缎,纬线由各色丝线组成,顺而间错,提花织造,形成所需图案、形象、景物。
3、堆绣。也称贴花唐卡,先将各色彩缎剪成人物、鸟兽、树木、楼阁、花草等图形,粘贴在唐卡底料上。塔尔寺的堆绣颇有名气。
4、绘画唐卡。多是先绘画于纸、牛皮、羊皮等上,尔后做成唐卡。它的基本绘画形式与壁画无二。后期的绘画唐卡有所发展,有的刻成印版印刷,则可成为“印刷唐卡”了。
6、珍珠唐卡。珍珠唐卡是唐卡画中的特殊品种,虽然数量极少,却享有殊誉。西藏山南昌珠寺的度母珍珠唐卡,由上万颗珍珠宝石穿成,造型舒展雅致,十分昂贵。
唐卡的绘画史
早期西藏的绘画风格主要受尼泊尔风格与中原汉武艺术风格的影响。这是因为松赞干布娶了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为妃,在公主进藏时随同她一起前往的还有很多杰出的尼泊尔艺术家和汉族艺术家,并且形成了西藏宗教艺术中的“尼泊尔流派”及内地的汉武艺术风格。
公元10~12世纪是西藏历史上的分治时期,出现了众多地方割据政权。这一时期,西藏艺术受到了各种文化的影响.有印度的、尼泊尔的,还有克什米尔的,同时也不断地将自己的本土文化传统和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我们如果从地理范围来进行粗略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卫藏绘画,一为西藏西部绘画。卫藏绘画风格主要来源于印度一波罗艺术;西藏西部绘画则主要受到与其地理位置相毗邻的克什米尔的影响。在古格的统治和扶持下形成的,它对西藏绘画艺术的成熟起了重要作用一从其主要风格来看,画面主要表现的是世俗人物和世俗场景,具有浓厚的世俗气息。构图与吐蕃早期的绘画有所相似:主尊居于中心位置,脸型偏圆,人物很少有个性特征,动作姿势比较随意 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在造像的量度上还没有严格的经典规范,但整个画面又给人一种庄严与安详之感。这一时期的卫藏地区也形成了新的绘画风格,具体表现为:在题材上以佛、菩萨为主。在构图形式上,中央主尊比较大,占据画面的优势地位。主尊的四周绘画眷属神等,主尊两旁的胁侍菩萨与中间的佛座高度一样。这一时期的菩萨像一般没有服饰,佩戴“外八密饰”,在人物造型上,这一时期的佛像额头高,脸盘大.五官较集中.发髻圆,肉髻平缓.顶有宝珠,但宝珠较小。菩萨面部特点为眼睛、眉毛、鼻梁细长,画师很少塑造三维形象的立体感,主要是靠形体的层叠并通过色调的处理和对比色的并置来强化画面。除了较朴素的层叠技法之外,还通过透视法的运用来获得整体画面的深度感。这一时期的绘画整体上给人一种古朴优雅的感觉。
公元13~14世纪,西藏寺院得到迅猛发展,对宗教图像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传世的作品相较前两个世纪更加丰富.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也受尼泊尔艺术风格的影响,但西藏一批优秀的本土艺术家也开始成长起来,雅堆·齐乌岗巴大师就是其中的一员,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在吸收和保留尼泊尔绘画风格和技法特点的基础上开始大量加入西藏本土的文化元素及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也就是这个时期,西藏绘画从前期的机械式模仿逐步向本土化、自主化创作发展。
15世纪的西藏绘画,我们不得不提到山南洛扎地区一位叫勉塘·顿珠加措的画师,以他为首形成“勉塘”画派。勉塘画派的画风特点体现在人物造型上,严格遵循印度佛教造像的传统规范和《造像量度经》的法则,形成了藏地本土的造型模式一在设色上,色调偏青蓝,主要通过晕染表现明暗阴影效果,用铁线描勾勒.色彩艳丽而不腻,视觉冲击力较强.勉塘画派对藏族绘画艺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改变了早期的唐卡整体层叠式构架,无自然景观衬托,色调单一的模式,而改以雪域高原的景观为绘画背景,如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江河、岩石、人物等,并大胆借鉴、吸纳了中原汉式绘画中的花鸟造型和青绿山水的表现技艺,运用于唐卡背景的绘制,丰富了藏族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强化了多样化及艺术感染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朵巴·扎西杰布的另一位高徒叫钦则钦莫,创立了独具风格的“钦则画派”钦则派绘画,线条勾勒精致有序,远视效果极佳。色彩沉着饱满,善于使用高纯度的冷暖色,形成一种对比强烈、互不相融的生硬感受,从而使画面的色差感更强烈,阳刚之气更浓厚。在表现手法上,几乎都是采用单色平涂的手法,很少采用晕染法在构图上,保留了尼泊尔绘画传统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突出重点,周围众小像的排列井然有序在画面背景表现上开始借鉴汉地绘画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藏族本土绘画风格。勉塘和钦则两派本出自同一门派,造型和量度上都师承朵巴·扎西杰布的绘画风格。后来才发展成两大不同风格的画派:两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文一武”及染色和勾金技法的不同 勉塘派尚“文”,钦则派尚“武” 相比较而言,钦则派更擅长绘制怒相神,其面相孔武威严,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不失动感,动中有静,刚柔相济,颇具阳刚之美;色彩表现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性很强。另外,钦则派还善于绘制坛城,样武独特,刻画精美绝伦,纹样繁密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l 6世纪,出生于雅堆地区的南卡扎西活佛,他在人物的形体结构上以印度佛像和勉塘派为准,同时吸收中原工笔画的表现手法,融合诸家之技法,从而开创了著名的“噶孜画派”。该画派的主要表现是在描绘画面背景时,引入了中原地区青绿山水画意境的表现手法和传神因素,画面有一定的透视关系 尤其善于表现山石瀑布、花乌林木、云雾湖光,在设色上,噶孜画派的一些特殊技艺与本土其他画派和中原工笔画都有所不同,它讲究点染功底.空间用淡彩渲染,自然过渡,而很少平涂;线条刚劲流畅,以铁线描勾勒人物及法座,用兰叶描来完成衣纹、花草;色彩上偏重青绿色调,强调以景传情,以景托人,雅逸清丽。整个画面营造出如田园诗一般的梦幻意境。抒情与实景交融的风格是噶孜画派对藏族绘画的突出贡献,开创了藏族绘画的一代新风。这里要谈到画史上被誉为“噶孜三扎西”,一位是设色多采用青绿色调,以风格隽秀清俊著称的却扎西,一位是以独创出新著称的噶雪·噶玛扎西。八世噶玛巴米久多吉(1 507—1 554)以先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专著《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1 604一l 674)师从洛扎秋克·次仁活佛,苦学勉塘派画法,把噶孜画派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司徒·却吉迥乃(1 700—1 774)将内地绘画中的优秀技巧和基础知识与传统绘画风格相统一,创造了“噶孜”新派。他的技法继承自噶孜画派,但他的画风比古典噶孜更加淡雅,人物、花鸟更加细致生动,并且更加重视主尊头光与背光的透明感。
公元l 7世纪中叶,后藏的秋英嘉措在勉塘派的基础上,综合噶孜派和钦则派的部分技法,吸收中原绘画特点,创立了“新勉塘派”。该画派原本只流行于后藏地区,后来普及整个藏区,成为18~1 9E纪藏中及后藏地区的新主流。
1729年德格第四十二代王朝旦巴次仁时期,德格地区有位技艺非凡,人称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德格普布泽仁大师,他继承勉塘派画风,在康区享有盛名。他所作范本画不仅在德格地区流行,甚至在整个雪域都是范本。在他的作品中,不对称的构图得到普遍应用,其构图既满又空,虚中见实。其绘画作品构思巧妙,技法纯熟,无论从远处还是近处观赏,都异常精美。
唐卡的制作
具体绘制唐卡的过程如下:根据画面大小,将白布用绳子绷在特制的木框上,涂上一层胶水,干后用胶水和黏土混合成糊状涂在布的两面。待干后,一边用布头沾水涂在布面,一边用光滑的卵石进行打磨,经反复打磨后,布面平整光滑,干后才起稿。起稿时必须严格依据画佛像的尺度。任何佛像或坐或立都有相应的造像尺度,如果不按尺度,就不能成为佛像,也不能开光。起稿一般用烧制的柳木炭条,完成后用淡墨线勾画定稿,然后上色,用松石、珊瑚捣碎的颜料按深浅不同点上去、晕染开,上乘的唐卡作品还必须使用纯金碾磨的金粉勾勒神佛、莲座乃至法器的轮廓。唐卡画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宗教知识和历史知识,在细节的处理上才能符合佛法的精神。唐卡绘好后,用纸或绢作衬,四周用彩缎做出画框,两端装上木轴,面上还要加一道黄绸遮幔。最后一道程序是请高僧活佛进行装藏,即在佛像的额、下巴、颈等背面写上“翁”。啊”“眸”藏文或梵文明咒,然后送寺庙内,请众僧诵经进行开光仪式。使佛、菩萨或本尊附于画上,唐卡才会有灵气,一幅唐卡至此才算完成。
辨别唐卡
鉴别真假唐卡主要从题材、内容、制作工艺、材料、画工等方面进行判断。
19世纪以前的唐卡画风格朴素简单,而且由于颜料是纯天然矿物质,所以颜色强烈、厚重、生硬,色彩也不太丰富,多为红色、蓝色、黑色、金色、银色(即白色),人物的面部颜色偏黑(高原色)。而19世纪以后受到汉风渲染、烘托、勾勒的影响,多使用晕染和24次明暗渲染等法。当代也多用植物提取颜料,比较柔软、平和。出自寺庙和贵族家庭的唐卡价值比较高,鉴别方法是看工艺细致与否和颜料是否天然颜料,出自贵族的唐卡卷轴的套筒是纯银的,唐卡包边是真丝锦缎。判断是否出自寺庙可检查寺庙印章,人物多少、精细程度也决定画工程度,重点要关注人物的脸型、眉毛、法器。而唐卡使用的布料,上面使用的宝石、金丝等,也影响其价值。
大部分唐卡都挂在寺庙或家中,常年有香火熏染,形成自然的陈旧色,用干羊毛排笔或干棉球拂扫轻拭表面上的灰尘可见到颜色沉着自然,色泽均匀;而造旧的唐卡也采取烟熏、烟土涂抹造旧,但手感粗糙干涩,陈旧色不自然,色泽也不均匀。
其次是颜料的渗入度,旧唐卡可把颜料“吃”进去,而造旧的唐卡明显可看出颜料还只是“浮于表面”;旧唐卡的摩擦、折痕、剥落、腐蚀都非常自然,整体和谐,而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处理过的造旧唐卡明显生硬;唐卡的边角一般可能有破损、虫叮鼠咬,还可能有微小的虫卵[5]。
参考文献:
《世界的唐卡》编委会编,世界的唐卡,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1,第9页
丹珠昂奔著,藏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10,第136页
新巴·达娃扎西编著;霍大清摄影,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 藏传佛教艺术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05,第3页
尼玛达娃著,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 西藏旅游全身心攻略 全新修订版,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06,第80页
杨晓光,张占君,赵春媛主编,文革藏品与什锦杂项,语文出版社,2014.01,第101页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