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宗简介

诸宗简介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中国式佛教宗派的出现是佛教已经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谓中国式佛教宗派,大致有这么一些特点:以一定的佛教学说为传承,以一定的寺院经济为依托,仿照中国封建宗法制父子相承的形式,将学说的传承与寺院财产、教团领导权的继承结合起来,团体成员虽然不像世俗社会那样存在血缘关系,但一般均像世俗社会一样讲究祖孙昭穆等辈分,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佛教团体。

最早出现的中国式佛教宗派是在南北朝晚期由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隋朝产生了三论宗、三阶教。唐朝是佛教宗派大盛的时期,出现了法相宗、律宗、华严宗、禅宗、密宗。另外还有世系跳跃的净土宗。下面对这些宗派略作简介。

天台宗

因该宗于南朝陈末隋初创于天台山(今浙江天台县境内),故称。该宗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又称法华宗。

该宗把印度中观派佛教理论家龙树视为本宗的初祖,但学术界认为该宗的理论先驱应是北齐慧文与南岳慧思,实际创始人则为智者大师。慧文是北朝魏齐之际的禅师,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禅法。慧思是由北入南的僧人,他依据《法华经》的旨意,阐发“诸法实相”的理论。智者大师是慧思的弟子,他继承慧思止观双修的传统并加以发挥,终于融合南北学风,创立了教观总持、解行并进的新学风,以“一念三千”与“圆融三谛”来论证“诸法实相”的新理论。智者大师是个政治活动能力很强的僧人,南朝时,他与陈宣帝及达宫贵人往来密切。入隋后,又与晋王杨广深相接纳,为杨广授菩萨戒,并接受杨广所赠“智者大师者”称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者大师”。智者大师逝世后,杨广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修建国清寺,至今仍为天台宗的祖庭。智者大师一生著述甚丰,大部分为其弟子灌顶笔录、整理成书。智者大师在著作中经常自由发挥经义,因此,后代学者有讥他误解佛典的。其实,这正是他创宗立说的方法。

天台宗据以立宗的主要经典是《法华经》、《大智者大师度论》、《大般涅槃经》、《大品般若》等。在传教弘法的过程中,天台宗僧人编撰了大量的著作,专门阐述天台宗的教义与止观双修的思想。这批著作被集中起来,称为“天台教典”,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天台宗的判教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将释迦牟尼的一代教法分为五个时期: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认为法华涅槃时是对佛教基础最深厚的听众讲的,经典就是《法华经》与《涅槃经》,论述的是佛教最高的真理,从而论证了惟有天台宗的教理最为圆满。八教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指释迦牟尼依据听众的才能、智者大师慧不同而采取的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传教方法;化法四教指五时说法的教理深浅,分藏、通、圆、别。

该宗的中心理论是讲“诸法实相”。他们认为万有差别的事相实际上都是假象,其本质是统一的,所以诸法本身均反映了真如法性的本相。并用“一念三千”与“圆融三谛”来论证上述理论。该宗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所贡献,如该宗“性具善恶”的观点对深化中国人性论的讨论有一定的意义;该宗“无情有性”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泛神论倾向,对后代也有影响。

智者大师之下,该宗之灌顶、智者大师威、慧威、玄朗、湛然等世代相传,其中灌顶与湛然影响尤大。会昌废佛之前,该宗一直是我国佛教的一大宗派。

三论宗

因该宗主要依据《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立宗,故称。

传统以龙树为该宗印度初祖,以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并以什门三论学人及南北朝三论学派的高僧为历代祖师。学术界认为,作为一个宗派,三论宗是由隋吉藏创立的。吉藏,原籍安息,本人生于南朝陈金陵,七岁从法朗出家。而法朗则曾从三论学派僧诠受教,僧诠又是著名的僧朗的弟子。故吉藏颇自得于自己的师承,曾标榜“学问之体,要须依师承习”(《大乘玄论》卷三)。他一生勤于著述,有著作三十八部,现存者有二十七部。他曾居住会稽嘉祥寺十五年,问道者千余,世称“嘉祥大师”。开皇末年,应晋王杨广之召入长安,先后居慧日寺、日严寺。七众闻风,造者万计。唐武德年间,高宗设十大德,他居其一,可见当时的地位。

传统称该宗以《大品般若经》为所依经,以《中》、《百》、《十二》等三论为所依论。其实该宗主要以三论立宗。在判教方面,该宗以二藏、三轮判释释迦一代教法。二藏即声闻藏与菩萨藏,亦即大乘与小乘。三轮为:一、根本法轮,即《华严经》;二、枝末法轮,即从《华严》之后到《法华》之前的一切大、小乘经典;三、摄末归本法轮,即《法华经》。谓释迦牟尼成道后,先讲的是根本法轮,但众生根钝,无法理解,只好演一佛乘为三乘,讲诸大、小乘经典。至众根圆熟,便讲《法华》,以三乘归一,摄末归本。

该宗的主要理论是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了论证这一理论,提出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三种法义。该宗主张一切众生本性湛然,本有佛果觉体。因被烦恼客尘所蔽,所以流转生死。只要拂除客尘,自然显出湛然寂静之本有觉体。

吉藏门下有慧远、智者大师、硕法师等,并有高丽慧灌,后传三论宗于朝鲜与日本,再传弟子有元康。该宗数传后,因天台宗、法相宗相继流传,故渐湮没无闻。

三阶教

因该宗主张时、处、人均可分为三阶,故名。

该宗创始人隋僧信行,河北魏郡(今河北大名县东)人。出家后勤研经典,有一系列与人不同的见解,认为末法时代应该有与以前不同的修习法。他舍弃具足戒,专行头陀苦行。他的观点与行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开皇初年,信行被召入京,仆射高颖为他在真寂寺立院别住。在长安,他受到许多信徒的供养,又修建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五座寺院,弘扬三阶教。长安的许多寺院都仿效他提倡的修习法。信行有著述四十余卷行世。于开皇十四年(594)逝世。

三阶教的典籍以信行自己编撰的类集众经的诸种著述为主,如《三阶集录》及诸种以“对根起行”命名的杂录。也有后代三阶教僧人编撰的其他典籍。但大多亡佚。

在判教方面,信行把全部佛教依照时、处、人分为三类,每类各分为三阶。一、时的三阶,即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二、处的三阶,第一阶是一乘所依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第二阶是三乘所依的秽土;第三阶就是世间众生生活的这个五浊恶世现实世界。人的三阶,第一阶是最上利根一乘之根机,属于纯正无邪位;第二阶根机不定,属于邪正不定位;第三阶邪解邪行成就,属于纯邪无正位。信行认为现在处于末法时、五浊恶世,众生均为第三阶人。信行又把佛法分为普法与别法两类。所谓普法指不分大、小乘,不分凡圣,普敬普信。所谓别法指区别大、小乘与凡圣。信行认为末法众生没有能力学习别法,只能学习普法。从普法思想又引出“普佛”概念。因为既然对人不作凡圣的区别,则已成佛、未成佛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从根本上讲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只是现在还没有成佛而已。因此主张把一切众生都看作候补中的“当来佛”。在实践上便学习《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不论男女老少,逢人就拜,认为是礼拜真佛。

在提倡敬拜一切众生的同时,三阶教要求信徒必须认识自己是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第三阶人,犹如重病人,要用重药。所以他们提倡苦行忍辱,以吃寺院的饭食为非法,每天乞食一餐。死后把尸体放到树林中供养鸟兽,然后收骨起塔。信行的灵塔在终南山至相寺,后来的三阶教徒,无论僧俗,均循例葬于信行墓塔左右,故该寺后成为三阶教的集体墓地,称百塔寺。

三阶教特别强调集体布施的功德,认为:“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到老,其福甚少。不如众人,不问贫富贵贱道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危之人,其福甚大。”(《象法决疑经》)并为此建立不少无尽藏。据说,这些无尽藏聚敛的财富不可胜计,一般用于修造寺院佛塔,救济孤寡贫病及供养僧众。长安化度寺布施的范围,东至河北、河南,西到甘肃、四川。

三阶教徒日常勤于礼拜。昼三夜三,六时各严香花,入塔观像、供养、行道、礼佛。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七阶佛名经》就是他们礼忏时用的典籍。

三阶教创立后,曾经盛行一时,影响越来越大。由于它的学说与修行方法与传统差别较大,故引起正统派僧人的反对,屡屡遭到非难乃至朝廷的禁止。隋代、武周代、开元朝都曾下令禁绝它的流传,没收它的无尽藏,但效果不大。唐代宗、德宗年间,三阶教一度为朝廷所承认,信行所撰著作也被收入皇家大藏经。会昌废佛后,该宗衰微无闻。

法相宗

该宗着重从理论上辨析一切事物(法)的种种表现(相),及其产生原因,故名。由于该宗主张“唯识无境”,故又称唯识宗。因它的创始人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居住在大慈恩寺,又称慈恩宗。

唯识学说由印度佛教理论家无著、世亲兄弟所创,南北朝时传入我国,被地论学派、摄论学派所传习。唐代僧人玄奘游学印度期间,在那兰陀寺从唯识大师戒贤求学,回国后,系统传译了一大批有关典籍,奠定了该宗的理论基础。玄奘在翻译时,边译边讲,教授了一批弟子。这批弟子对该宗典籍竞相注疏,在理论上各有发挥。尤其是玄奘的高足窥基,著作最丰,有“百部疏主”之称。弟子圆测亦著论疏多部。由于玄奘及其弟子的努力,法相宗盛极一时。

该宗以《瑜伽师地论》为立宗之本,并辅以《大乘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论》、《分别瑜伽论》等十部论著,称“一本十支”。此外,玄奘杂糅印度十位学者的注疏而编译的《成唯识论》也是该宗的基本典籍。

在判教方面,该宗将佛教分作有、空、中道三时。第一时有教,指小乘佛教的理论;第二时空教,指大乘佛教般若系统的理论;第三时中道教,指破斥有、空两种观点,论述唯识无境的本宗理论,认为只有本宗的理论才是最正确的。

该宗主张唯识无境说,他们把心识分为八种,称“八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内藏着各种名言种子与业种子,因缘变现出世界万物。所以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心识的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事物存在。为了说明唯识无境,他们提出三性三无性。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指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认为按照这三性三无性去证成唯识无境,才能真正达到唯识中道。

在修习实践方面,他们认为阿赖耶识内藏的种子有的被染污,有的是清净的。修行的关键是如何清除染污,使所有的种子变得清净,从而达到涅槃解脱。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唯识无境的佛法真理,其次要按照佛教要求进行修持,如遵守戒律,修习禅定等等。

法相宗主张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院主义哲学,提倡繁琐的名相分析。虽在初唐兴盛了一段时间,但数传以后便趋于衰微。

律宗

该宗以研究与传持戒律为己任,故称。由于它的主流派主要依据《四分律》立宗,又称四分律宗。由于影响最大的律宗派别的创始人道宣住在终南山,所以又称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

戒律是佛教教团为保证僧侣制恶修善、锐意修行,保证教团正常活动而制定的一些行为规范。随着印度佛教的分裂,传承的戒律也分为五大派。这些戒律传到中国,对规范中国佛教僧侣的行为虽然有积极作用,但各种不同派别戒律的传承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统一佛教戒律已经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件大事。

唐释道宣是智者大师首的弟子。智者大师首慨叹当时的戒律互相混杂,无所适从,便钻研五部大律的各种说法,撰写了《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在当时影响很大。道宣继承智者大师首的事业,入终南山专门钻研律学,潜心著述,创设戒台,制定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他关于《四分律》的五部著作:《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在当时广泛流传,称为“五大部”,被各地奉为释门圭臬。

除道宣创立的南山宗外,当时弘扬《四分律》的还有相州(今河北临漳)日光寺法砺,开创了相部宗;又有著名的书法家、西太原寺东塔的怀素,开创了东塔宗。合称“律宗三家”。后相部宗、东塔宗逐渐衰微,惟有南山宗长久不衰。东渡日本的鉴真就属于南山宗。

律宗依据的典籍为《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以及《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通称为“四律五论”。此外还有一大批中国僧人撰写的关于戒律的著作。律宗僧人把这些著作汇集在一起,组织成本宗特有的典籍汇编——毗尼藏。

律宗的理论比较简单,他们把戒律分为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个方面。戒法指佛所制定的戒律本身,戒行指遵守戒律的具体实践,戒相指戒律的具体条文,戒体指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它有止恶防非的功能,也就是受戒者通过受戒在心理上产生一种遵守戒律的意志或决心。律宗三家对于戒体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理解各不相同,分别把它当作“五位法”中的心法、不相应行法或色法。

与戒体理论相应,在判教方面,南山宗把释迦牟尼一代教法分作化、制两教。化教即经藏、论藏中所论述的教理;制教即律藏中所规定的戒律。其中制教又分作实法宗、假名宗、圆教宗等三宗。实法宗指以色法为戒体的东塔宗的观点;假名宗指以不相应行法为戒体的相部宗的观点;圆教宗即指以心法种子为戒体的本宗观点。

历史上不少律宗僧人致力于经录与大藏经的编集、史传著作的撰写,对中国佛教文献学与史学作出较大的贡献。

华严宗

因该宗依据《华严经》立宗,故名。由于它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大师”,又名贤首宗。因该宗主张“法界缘起”,又名法界宗。

华严宗传统推杜顺为本宗初祖。杜顺(557—640)在终南山宣传《华严》,为华严宗奠定了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与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说。杜顺的弟子智者大师俨(602—668)继承师学,也颇有心得。但华严宗的真正创始人是智者大师俨的弟子法藏。法藏的祖先是康居人,本人生于长安。十七岁出家,依智者大师俨学习《华严经》,深通玄旨。其后奉武则天之命在太原寺开讲《华严经》,并参与《八十华严》的翻译。他撰写了大批阐述华严宗义的著作,广为流传。他曾在宫中为武则天讲《华严》,起先武则天怎么也听不明白。后来他以殿前的金狮子为喻,使武则天豁然开朗。留下著作《金狮子章》。由于他的努力,华严宗兴盛起来。

在判教方面,华严宗把佛教分为五时:一、声闻教,为小乘人所说的教法。二、大乘始教,为刚从小乘转入大乘的人所说的教法。三、大乘终教,大乘终极法门,指宣说真如缘起与一切众生均能成佛的《楞伽经》、《大乘起信论》等所说的教法。四、大乘顿教,指顿修、顿悟教法,如《维摩经》等。五、一乘圆教,指圆融无碍的最高教法,亦即《华严经》阐述的理法。

该宗的主要理论是法界缘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无论是世间的、出世间的,精神性的、物质性的,都是相即相入,相互依恃,圆融无碍。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犹如连接在无穷无尽的关系之网上,重重无尽,这又称为“无尽缘起”。他们又用“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理论来证明世界的这种性质。事法界指事物的现象,世界上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表现,互不相同。理法界指事物的本性、本体。华严宗认为万物的本体都是真如实相。理事无碍法界指千差万别的事物与它们的本体实际是一致的。法藏曾举金狮子为例:如果我们从外观看它,看见的是狮子的形象,抹杀了用金子铸成这一特点。如果着眼于是金子铸成的,又忽略了它所具有的狮子的形象。正确的方法是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既看到它狮子的外观(事法界),又看到它金子的本性(理法界)。在这里,狮子与金子互不可分,相依相恃,圆融无碍(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则指进一步看到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的理性同一,所以能一一圆融。所以,一滴水可以反映大海,一事物可与多事物相即。事物与事物相依,重重无尽。例如金杯、金碗、金桌、金椅,虽然千差万别,实质都是金的。既然本性一致,自然圆融无碍。华严宗由此证明了世界的同一性与无矛盾性。

华严宗进而用“海印三昧”来描绘佛教最高的境界——佛境。在这一境界中,世界上森罗万象的事物象海水一样被显现出来,一滴水具百川之味,一切事物就其关系来说都无尽圆融,成为一种范围无限广大,而又相互包容、相互贯通、无个体区分的大法界。这一思想是极其深刻的,与现代的全息理论有相通之处。

法藏之后,华严宗的著名僧人有澄观、宗密等,并逐渐走上与禅宗相融合的道路。

禅宗

因该宗的早期代表人物均为禅僧,故名。自六祖慧能之后,该宗主张用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洞识自性,一悟即得佛地,故又称佛心宗。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为特点。据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在座大众均不识,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宣布,我有正法眼藏,付嘱给大迦叶。据说这一法统辗转传到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并有历代传承的袈裟与钵为信物。传统认为菩提达摩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下传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其中道信在黄梅双峰山聚众垦荒,闭门坐禅,提倡作(务)坐(禅)并重,形成以流民、逃僧为主体的农禅集团,开中国佛教特有的禅风。弘忍得法后继承这一传统,建东山寺,他肃然静坐,不出文记,在当时影响很大,被称作“东山法门”,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之称。弘忍门下弟子很多,主要有嵩山系的法如、道安,楞伽禅系的玄赜,两京禅系的神秀,四川禅系的智者大师诜,南方禅系的慧能等,分别在全国各地传播禅法。其中神秀因得到武则天等的尊崇,成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使得两京禅系取得“官禅”的资格,声势浩大。其弟子普寂、义福等,后相继成为国师。开元年间,慧能弟子神会指责神秀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主张慧能系的南宗优于神秀系的北宗,挑起南北宗之争。安史之乱以后,南宗的势力日益增长,遍及全国,北宗则渐渐衰微无闻。

弘忍以前的早期禅宗主要依据四卷本《楞伽经》立宗,从弘忍起开始重视主张“无相”、“无住”的《金刚经》。慧能以后,尤以集录慧能言行的《坛经》为主要依据,并逐渐编纂出大量记载历代禅师法语的语录。内容包括师徒传法心要、参悟验证、方便施化、诸方学士参学所得,以及相互问答、诘难、辩论、参究等,一般由该禅师亲随左右的门人弟子随时笔录编集而成。后世并出现“拈古”、“评唱”等对禅师语录进行评论与再评论的著作。

《坛经》禅法思想的关键是“见性成佛”。性,指佛性,又称菩提自性。《坛经》认为人人均有佛性,本来清净无染,只是人不能自己认识而已,故而主张通过“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实践方法来顿悟佛性。无念即对一切外物都不起贪著;无相即对一切千差万别的事相都不起差别想;无住即对诸法念念不住。认为这样便可以于诸境上心不染,以吹散妄念浮云,于相而离相,把握诸法的本性,认识内在的自性。而一旦顿悟,马上便可以成佛。总之,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成佛之依据,关键在于能否认识它、把握它。《坛经》认为内在的佛性湛然自存,并不攀缘善恶,想要认识它并不需要沉空守寂,重要的是自识本心。因此,《坛经》认为并非静坐敛心、枯守禅房才算是禅,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行为中都可以体会到禅的境界。由此主张行住坐卧皆是坐禅,要求修持者每时每刻都自觉地处在宗教修习的状态中。《坛经》认为佛法就在这个世界上,反对脱离现实世界去寻求解脱,反对追求西方净土。认为愚人不知心中本有佛性,所以想投生净土。如果觉悟了,自己就是佛,所在的任何地方都是净土。《坛经》还认为如果想要修行,不一定非要出家。出家固然可以修行,在家同样可以修行。禅宗的这些思想,从总体来说,就是在打破传统的框框的同时,要求人们必须把建立佛教世界观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他们反对宗教的种种外在形式,是为了把宗教变成人们的内心世界。

慧能的弟子很多,著名的有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青原行思、南岳怀让等。其中以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家势力最盛,后代以这两家为基础形成禅宗的“五家七宗”。怀让系的百丈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提倡自食其力,为会昌废佛以后禅宗的发展奠定基础。他并制定禅院清规,成为后世禅院的规式。

密宗

专指汉地流传的密教派别,因该宗主张通过三密修行而得解脱,故名。

早在三国时期,印度佛教杂密就传入我国。但密宗作为一个宗派,是在唐代善无畏、金刚智者大师等人传播印度纯密以后出现的。

善无畏是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于唐开元四年(716)来到长安,深受玄宗崇信,礼为国师。玄宗并严饰内廷道场,尊为教主。其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处译出密典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经》,后成为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善无畏传入中国的是胎藏界密法。开元八年(720),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刚智者大师携梵文经典,与弟子不空经南海、广州抵洛阳。金刚智者大师在印度学的是金刚顶瑜伽诸部密藏,到长安后也被礼为国师。他也翻译了不少密教经典,并建立曼陀罗道场,弘扬密法,所传为金刚界密法。印度密教分胎藏界、金刚界两大系统,分别由善无畏、金刚智者大师传入我国。将这两大系统密法继承下来的则是我国僧人一行。

一行原籍魏州昌乐县(今河南南乐县),开元五年(717)协助善无畏翻译《大日经》,并从之学习胎藏界密法,其后又从金刚智者大师学习金刚界密法。他曾请金刚智者大师译出有关经典,并接受灌顶。由于他是两大部密法的继承者,因此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著有《大日经疏》,对《大日经》中一些叙述晦涩的地方进行解释,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在疏中,他强调要发扬大乘佛教入世、出世不二的积极精神,使密教教理合理化。他本人又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著有《开元大衍历》,改制历法。由于积劳成疾,四十九岁时逝世。

继起弘扬密宗的是不空。不空原是斯里兰卡人,后拜金刚智者大师为师,并随之来到中国,参与了金刚智者大师在中国的翻译及传教活动。金刚智者大师逝世后,奉朝廷敕命,送国书到斯里兰卡,并依普贤阿阇梨学习密法,接受灌顶。天宝五年(746)回到长安,备受玄宗、肃宗、代宗钦信,被称为三代国师。由于不空受到朝野倾心崇奉,广译显密经典,灌顶传法,教化颇盛,使密宗成为当时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个宗派,所以有人把不空看作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实际创始人。

密宗的经典浩瀚。汉译密藏经轨共计有四百多部。其中作为该宗依据的主要是善无畏翻译的《大日经》与不空翻译的《金刚顶经》。《大日经》七卷,该经前六卷自《住心品》到《嘱累品》共三十一品是正经,其中第一卷论述密教的基本教义(教相);第二至第六卷论述密教的各种仪轨、行法(事相)。一行在《大日经疏》卷一中称,这一部分的梵本原有十万颂,因过于浩广难持,故传法圣者采其宗要,凡三千余颂。第七卷共五品是附录,主要叙述供养方法,系由善无畏所撰。前后两部分原系两部经典,后合缀为一经。该经主要开示胎藏界曼陀罗,宣说可悟入本有净菩提心之理的三密方便。主张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进而提出应把如实地了解“自心”作为菩提。只要能把心、虚空、菩提看作如一无二的存在,就可在“自心”中觅得菩提和一切智者大师。为此,经中论述了世间心,出世间心、无缘乘心、极无自性心等各种心相,要求依六无畏及十缘生句来证成真言行,即密教的最高修行果位。《金刚顶经》三卷,该译本主要叙述密教独特的修行仪轨。称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十六大士等在阿迦尼吒天王宫,尔时一切如来授释迦牟尼五相成身观门,以金刚名号“金刚界”,圆满佛身,而称“金刚如来”。入金刚三摩地,逐渐出生曼陀罗海会的三十七尊,并以一百零八名赞礼赞如来。然后叙述建立金刚界大曼陀罗的仪则,将弟子引入曼陀罗的方法,以及授出生、神通、持明、最胜等四种悉地印法。接着论述羯磨曼陀罗(所作事业),三昧耶曼陀罗(诸尊标帜)、法曼陀罗(所诵真言)。最后论述四智者大师之梵赞及拨遣的作法。

汉地密宗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其中金刚,表示坚固、利用;胎藏,表示摄持、含藏。主张在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者大师差别二门。他们主张在观察诸法性空,无相之理的基础上,结合“三密修行”(口密,念诵真言密咒;身密,手作印契;意密,心作观想),实行“当相是道,即事而真”的观行,可以得到解脱乃至成佛。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密宗有一整套繁琐而严格的仪轨,如诸曼陀罗、本尊瑜伽修习以及供养、念诵、灌顶等等。这套方法一般都是师徒相传,密不示人。

不空门下弟子很多,据说他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门人约有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也有两千余人。不空认为弟子中能够尽传密法的有六人,时称六哲。其中惠朗在他死后继承衣钵,成为密宗的一代宗主。另一个弟子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顺宗三代国师。惠果门下弟子日本僧人空海回日本后创立了日本的密宗——真言宗。

净土宗

因该宗专修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故称。净土经典称西方净土的七宝池中长满莲花,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人,都先投生在莲花中,经过一定的时候,莲花开放,该人便正式生活在净土中。故此,东晋时以慧远为首的一些人组织团体专修净土法门时,曾自命为“白莲社”,后人也把净土宗称为“莲宗”。

关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净土思想的流传,上一节已有叙述。这一时期的主要净土宗祖师有道绰与善导。

道绰,山西汶水人。隋大业五年(609)到玄中寺,开始修习净土。他改革昙鸾的念佛法门,提倡念佛名号,认为是“第一修持正法”。据说他每天诵佛七万声,声声相注。他还提倡用麻豆等物记数念佛,“每一称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积数百万斛者”(《续高僧传》卷二○)。他在山西传播净土,影响甚大,“道俗子女,赴者弥山。……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同上)。

善导,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因慕净土,于贞观十五年(641)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道绰死后来到长安。他持戒极严,常事乞食。三十余年,除洗澡外,不脱衣服,别无寝处。每天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他大弘净土,激发道俗,使求往生。并用所受施财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三百余壁。可能由于念佛过于专注,引起精神错乱,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从柳树上投下自杀。佛教则传说他自己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回西天去了。

与其他宗派相比,净土宗的传法世系有一定的跳跃性。除道绰、善导曾有师承关系外,其他的人,主要是他们对弘扬净土法门有贡献,因而被后代推为祖师,相互间并没有什么师承关系。

净土宗依凭的主要经典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习惯称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主要论述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由此解释阿弥陀佛与西方净土的由来。《阿弥陀经》主要论述西方净土之美妙。《观无量寿经》主要论述关于净土的十六种观想,也是宣传净土如何美妙,但比《阿弥陀经》更为详细,并论述了往生人因其信仰与断恶修善的程度而得到的三辈九品的待遇差异。《往生论》是古印度世亲著,北魏菩提流支译,它依据《无量寿经》赞颂西方净土之美妙,劝人修持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以求往生。

净土宗的思想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深奥的哲学道理。该宗认为修行者的念佛行业是内因,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愿力是外缘。内外相应,便可以往生净土。善导把修行分作正行与杂行二种,正行即读诵经典、观察净土相好、礼拜佛像、念诵佛名、赞叹供养佛等五种,其中以念诵佛名最为重要。除此以外诸如修塔、造像等一切善行都为杂行。

由于净土宗简便易行,特别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广大下层民众的接受水平,故此中唐以后广泛流传,并与其他宗派相互渗透,成为我国信仰型佛教的主要形态之一。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4-03-21 00:09
下一篇 2024-03-21 13:23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