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掌中解脱
第四天 加行法之一(第一、二、三加行)
吉祥月称说:
「若得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1」
我们现在已经从那些无暇修法的地方解脱出来,获得了暇满之身、能够自由自在地修习正法。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下去设法实现一种长远目标的话,将来我们又会堕入恶趣的深渊中,为痛苦所控制,假如我们堕入到那些连〔法〕的名字都无缘听到的地方,有谁还能修法从恶趣中跳出来呢?所以,在我们现在能自主的时候,应尽力去实现一种久远的目标。因为像〔道次第〕这样的法能使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所以我请求在座的诸位发起这样的动机来听:
「我当获得佛位以利益一切有情,为此我来听《菩提道次第》引导,然后去作实修!」
(接着帕绷喀大师又像以前一样,重述〔所听的法即是有缘之士能往佛地的大乘法范〕等等,以及科判的设置,并简单地重复了昨天所讲的内容。)
今天讲第四大科:
甲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此科分二部分:(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即便在宗喀巴大师著作的科判安排法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也开示了极其重要的实修要点:正如树木的叶子,果实等等均依赖树根而得以生长,所谓〔道之根本〕云云,显示从〔暇满〕,〔难得〕直至〔无学双运〕之间的一切证悟也均依赖〔依止知识法〕而生。〔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中的〔已〕字,在文法上是〔从格〕词,说明正确的依师法是〔暇满〕乃至〔双运〕之间一切证悟生起的根源。由此可见,依师法在一开始是最为重要的。
前述三条科判是按照(道次第广论)来讲的,从这以后的科判则按(明晰引导)来讲,故与(广论)科判有所不同。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知识法
此科分二部分:(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将科判分成座上与座间是有很大关要在其中的:人一生的行动包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昼夜中〔每一个昼夜又包括在修法的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中,所以,我们〔三门〕的活动可以摄入座上与座间这二个阶段,如果这二个阶段都有意义的话,那么每一个昼夜也就有了意义‧这样持续不断的话,一个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就会都有意义了。
丙一、座上如何修之理
此科又分为三:(丁一)加行法;(丁二)如何修正行;(丁三)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丁一、加行法
我们通常容易忽视加行,那是错误的,譬如,为了煮一壶好茶,我们在最初采购的时候,就应郑重其事:同样的,我们应该认真地修加行,因为它们是正行的体验能在我们心中生起的因。
加行法共有六个方面:
(一)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三)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
(四)观想资粮田;
(五)摄集积净关要——奉献七支与曼荼罗;
(六)如教授启请决定令与自心和合。
第一加行:洒扫住处、庄严安布身语意所依
打扫住处是金洲大师的行持。我们应作打扫的经典依据是:〔菩提萨缍当于净处结跏趺坐……〕应作打扫的原因是:譬如,我们想请一位大喇嘛或大官到家里来厂自然先要认真地作好清洁工作;这样作,是为了向到我们住处来的上师,佛、菩萨等表达我们的敬意。
打扫时,如果我们的动机只是为了自己的舒适与周围环境的美观,那就与布达拉宫、色拉寺,哲蚌寺的清道夫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丝毫的功德。反之,如果我们是为了获得佛位,利益一切有情的缘故,对修〔道次第〕引导所缘的加行资粮田恭敬服侍,以这种思想来作的话,就会产生极大的功德。
经2中列举了五种打扫功德:
(一)令自心清净;
(二)令他心清净:
(三)众天神喜欢;
(四)造集美丽业;
(五)死后往生天界。
我的大宝上师说:众善品天神时常来到人间,保护那些如法修行的人,但他们忌讳不净。如果我们的住处不够清洁的话,他们便无法靠近和保护我们了。打扫住处不仅使善品天神感到高兴,也使上师与佛等感到喜悦。〔造集美丽业〕不但是指将来我们的躯体美丽,也指戒律清净。假如戒律清净的话,纵然我们的外表不够美,伹在诸佛菩萨眼里,我们却是极美的,宗喀巴大师的话与此相似:
「诸具慧者惭愧衣,是戒非是细罗衣,
颈严嘉言非璎珞,顶严是师非摩尼。」
〔往生天界〕主要是指往生净土。圣周利盘陀迦就是靠打扫住处而证得阿罗汉果的。下面简单地叙述一下他的故事:
以前,舍卫城中有一位婆罗门,他的每个儿子都在出生后不久便悉数夭折了。婆罗门家附近住着一位老婆子,她对婆罗门说:「如果再生儿子的话,请通知我一下。」后来,婆罗门又生了个儿子,他便将那位老妪叫到家中。老妪为婴儿洗了澡,用白布裹了起来,嘴裹塞满酥油,然后交给一位小女孩,说道:「抱着他站在大路的交叉口上,如果有沙门或婆罗门经过,你就向他们敬礼,说:这个婴儿敬礼于圣者足下!如果到晚上他还活着,你就把他抱回来,如果死了,你就扔了他吧。」那位姑娘办事很认真,她遵嘱来到大路的交叉口等着。最先遇到的是几个外道,姑娘便照着老婆子的话,对他们说了一遏。那些外道回答道:「愿他能活下去!愿他能够长寿!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心愿!」后来又有几位比丘经过,他们也作了同样的祝愿。随后,姑娘抱着婴儿来到通往只陀林的路上,在那里遇到外出化缘的薄伽梵,她将话又向佛陀说了一还,佛陀回答说:「愿他能满足父母双亲的正法心愿!」太阳落山后,姑娘见婴儿还活着,便将他抱回家中‧因为他曾被抱着站在大路上,故而得名为〔摩诃盘陀迦〕(大路)。摩诃盘陀迦长大后,对婆罗门的〔吠陀〕及其支分都极为精通,他能为约一百位婆罗门子弟教授婆罗门的秘密语。
后来,婆罗门再度得子,那位老妪也再次被叫到家中,所有过程又像以前一样进行了一遍。但这次找来的姑娘做事十分懒惰,她只把婴儿带到一条小道上等着,在那里沙门和婆罗门一个也没有,昼夜六时观察众生的薄伽梵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故意来到这条小路上。姑娘请佛陀祝愿,佛陀便如前作了祈愿。后来姑娘见婴儿未死,便将他抱了回来。此儿因而得名为〔盘陀迦〕(路)。
盘陀迦长大后被送去上学,照例首先应学会念诵〔悉檀〕等字,但他念了〔悉〕字忘了〔檀〕字,念了〔檀〕字忘了〔悉〕字。他的老师只得对其父婆罗门说:「我还有其它许多婆罗门子弟要教,这个孩子我教不了。」婆罗门又将他交付给教念(吠陀)的老师,让他学习〔吠陀〕,照例首先要学会〔嗡希〕等词,但他记住了〔嗡〕字忘了〔希〕字,记住了〔希」字忘记了〔嗡〕字。这位老师也开始感到厌烦,他对婆罗门说:「您的长子摩诃盘陀迦我一教就会,这个孩子却怎么教也教不会,因为我还有其它学生要教,所以这个孩子我实在不能再教了。」因为盘陀迦反应迟钝,十分地迟钝,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故而他的名字被改为〔周利盘陀迦〕(小路)。
兄弟俩的父母去世后,摩诃盘陀迦进入佛门,精通三藏成了阿罗汉。盘陀迦将家产耗尽后,来找其兄。摩诃盘陀迦观察后,发现弟弟与自己有法缘,便命他出家受近圆戒,然后教他念一个颂子:
「身语意三不造罪,离欲不执诸世间,
具足正念并正知,有害痛苦皆不近。」
盘陀迦学了三个月之久还未能学会,而当地的那些牛倌和牧童却已耳熟能详,反过来教他念了。后来有一天,摩诃盘陀迦考虑是用赞扬还是呵斥的方法来调伏弟弟时,他发现用呵斥的方法较为有效,于是他揪着盘陀迦的后颈,将其赶出了祗陀林,并责骂道:「你真迟钝,太迟钝了,还要出家干什么?你就给我待在这儿吧!」盘陀迦心想:「现在我既不是沙门,也不是婆罗门了。」想着想着便哭泣起来。大师佛陀为大悲心趋动,他来到盘陀迦面前间道:「盘陀迦,你为何哭泣?」「我被阿阇黎骂了一顿,」随后大师说道:
「愚人作赞叹,智者作呵斥,
智者呵为上,愚人赞则非。」
「我的孩子,你的阿阇黎并没有经历三大僧祗劫,以无量善行圆满六度而说此圣言;我却是这样的人,你愿意跟着如来学吗?」〔尊者,我反应迟钝,十分地迟钝,智力低下,十分地低下,像我这种人怎能跟您学呢?」
大师闻言说到:
「愚人自知愚,故于彼为智,愚自诩为智,彼为最愚痴。」
接着大师赐给盘陀迦两句话:〔扫尘〕和〔除垢〕,但盘陀迦仍然无法记住。薄伽梵决定要清净他的恶业,于是说道:「盘陀迦,你能为众比丘擦鞋吗?」「我能的,尊者!」「那么好吧,你就为众比丘擦鞋子和靴子吧!」佛陀又要求比丘们让盘陀迦这样去作,以清净其恶业,并要他们教他这两句话,佛陀的话被照办了。终于有一天,盘陀迦学会了这两句话。
那时,佛陀对他说:「现在你不用擦鞋了,去打扫寺院吧,同时念这两句话。」盘陀迦便很努力地去作打扫的工作。因为佛力的关系,寺院右边的尘土刚扫完,左边的又满了,左边的尘土刚扫完,右边的又满了。由于盘陀迦勤奋地打扫,他的业障由此得以清净,有一天他心想到:「大师说的〔扫尘,除垢〕,到底是指内在的尘土还是外在的尘土呢?」以前听过的三个偈颂此刻映现在他的脑海里:
「此尘是贪非尘土,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尘是瞋…」、「此尘是痴…」等,依次类推。盘陀迦努力修习这些偈颂文义,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此颂在经里虽说是这个样子,但在加行法引导和诸位上师的口授传承中,为了实修时易解起见,第一句改为「尘者非土是贪尘」等,像这样来念比较好。
薄伽梵为了将盘陀迦的功德宣扬出去,便让阿难去告诉盘陀迦要他为比丘尼说法,并告诉比丘尼众盘陀迦将是她们的大师。盘陀迦明白佛的意思是要替他宣扬功德,于是同意了:「我将如教奉行。」那些比丘尼们闻言却极为惊讶,她们说:「你们看,我们妇女被人轻视到如此程度!他在三个月中,连一个偈颂都学不会,怎么能来为我们这些三藏法师作开示呢?我们要想办法,今后不再使那些少闻寡学之人来到我们这里。」于是十二位比丘尼中,有的准备了一个极高的法座,但没有梯子可以登上去;有的跑到舍卫城中向城里居民宣布说:「我们的大师,一位殊胜的大声闻明天将到我们那里,凡听他说法未能见谛的,都将在轮回中长期流转,所以请大家务必前来听法。」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有的为看热闹,有的为善根所激发,纷纷聚集前来听法。
次日,盘陀迦乞食完毕,内从正定而起,外由几位比丘陪同,来到比丘尼的夏季住处说法。当他来到法座旁时,见法座极高,不清楚这些比丘尼是出于信心还是恶意,于是稍稍入定观察,知道是恶意后,盘陀迦便舒展手臂如象鼻般,将法座压低,坐了上去。这一举动有些人能看见,有些人不能见。入座后他先入定,从座上隐没,跃入空中,在四方显示四种神变。最后,他收回神变,重新坐在狮座上,开始说法:「姐妹们!我费了三个月才记住的那个偈颂,它的意思要讲七天七夜才能讲完。薄伽梵所说的「身语意三不造罪」是开示断除十不善,「诸世间」是指五蕴,「执」是指贪、瞋,痴三者的执着,……」盘陀迦仅仅详尽地开示了半个颂子,当时就有一万二千名听众见谛。某些人证四果之一3,某些人成声闻、缘觉或大乘人,亦即各自发菩提之心,大多数人则对三宝生起了信心。
随后,盘陀迦来到祗陀林,佛陀为他授记道:「此盘陀迦是我所有善巧转变有情之心的声闻弟子中,最为殊胜者。」所以,以为打扫等比不上修法重要,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佛经中说,给孤独长者,每天到祗陀林的欢喜园中作清扫工作。有一天,家主有事没来,也没有别人能作打扫,佛陀便亲自以金枝般的双手作清扫工作。我的大宝上师曾说:历辈遍知胜者之王4修加行法所用的扫帚、草束都扫秃了,变得像驴尾似的。这些扫帚的柄被上好的黄布裹了起来,作为圣物供人朝拜,这是极具关要的行传。因此,我们初业行人应认真对待打扫工作才是。
无论室内有无灰尘,最好在每座修法前都作打扫,不然的话,至少每天要打扫一次。具体的作法是:发起如前所说的动机之后,我们应该想象:我们正在扫除的尘垢,就是自他相续中的障碍。观此修法即圆满、成熟、净治三法5中的一支,是净治佛剎的因。并如盘陀迦传记中所说,口诵「扫尘、除垢」,或念:
「尘者非土是贪尘,尘乃贪名非尘埃,
诸智者众除彼尘,如来教中不放逸。」
此外配合瞋与痴,边作念诵边作打扫。在我们主修「依师法」时,「贪尘」可改作「尘者非土是不信」等:主修空性时,可改作「相执」。口作念诵、心作观想,与当前所修的内容保持一致。
病人和老者无法亲手打扫时,可请弟子等代作,自应口诵意观。因动机的大小有别,每一挥帚,所获的功德差别也很大。
住处门前应堆设四座标记,观想为四大天王,或只设一座标记作这样的观想,也可堆设一座标记6,观想为毗沙门天王,据说这样作有不生障碍和戒律清净的大关要。
在大寺院和其它不便设标记的地方,至尊绛贡仁波切口授中说,我们应观想,住处的四面外墙即四大天王便可。
然后陈设身、语、意所依7。上师、本尊等像应按「资粮田」各尊的次序排列,如果因为尺寸大小不一下便排列的话,可稍作变更。我看过许多人将护法、王魔、厉鬼等像置于佛像之首,以为他们最具神威,这暴露出他们心中没有清净的皈依:也有人将金像、银像、铜像等排在首位,而将泥像等放在最后,这表明他们只将佛像视为一种财产。至于唐卡,如果按照新、旧次第来作排列也是不对的。有些人将唐卡当帐子用,在室内团团围起来,这样的作法是极其错误的。有的人睡觉时将脚正对着佛菩萨像,一点也不觉得不安,这也是心中没有皈依的明证。有些人将破旧的唐卡和佛像视为房间里的垃圾,而将它们送往擦康,这无异将他自己的福德往外送。所以我们应对佛像等作真的佛菩萨想。
即便我们没有很多的身、语、意所依,但「身所依」中必须要有一座大师像,以便忆念佛陀,一座宗喀巴大师像,以便忆念上师;「语所依」中应有一部《般若波罗蜜摄颂》或《菩提道次第》;「意所依」中至少要有一个塔的〔擦擦〕8。如有铃杵9的话,也应供在〔意所依〕之中。有的人将铃杵视为普通的工具,其实它们是〔意〕的象征,如果轻视的话,过失是极为严重的。
除开始修法的第一天外,虽然没有必要每天陈设身、语、意所依,但每天在修此科时,我们仍应瞻视佛像及作真实佛菩萨想,不可以为:「我已熟知房间里的佛像,何必再看?」如果我们每天瞻仰的话,就会一次次地在心中留下殊胜的习气。据说朝拜佛像的功德要比朝拜佛的真身大十六倍,《白莲华经》中说:「吾人虽以扰乱意,观见壁绘如来像,彼等渐见俱胝佛。」
虽然经里本来说的是「供养壁绘如来像」,但口传中,却是这样讲的。假如我们怒气冲冲地观看佛像,也能有这样功德的话,那么当我们以信心来作瞻仰时,自然也能获得同样的利益。
圣舍利弗成为佛陀的〔第一双〕(上首二弟子)10弟子后,永不离佛的真身。据说这是因为他过去世看到佛的绘像深感稀有的结果。圣舍利弗过去世中曾受生为一个邮差,一天晚上,他留宿在一座荒芜的佛殿里。他点燃一盏极亮的油灯,借着灯光,一边休息一边修鞋,抬头看见壁画中的如来像,他自忖道:「要是能当面见到这样神奇的人物该有多好啊!」由于不断地发愿,最后终于让他遇到了释迦佛。
我们现在所见的泥像、铜像等,当我们获得〔法流三摩地〕11时,即是真正的「殊胜化身」:当我们获得初地时,即是真正的「受用身」。所以,对佛像作真身想极其重要。
第二加行:由无谄诳求诸供具、端严陈设
「无谄诳」分两个方面:物无谄诳与动机无谄诳。「物谄诳」,是指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供品。对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的方法取得的物品:对在家人而言,是指以经营屠宰业、短斤缺两等极为恶劣的手段获得的物品:我们与其用这样得来的供品供养,还下如不供得好。供养的梵文为「布拶」,本意为令生欢喜。我们供养的目的,本来是为了使佛菩萨欢喜,如果我们奉献上述那种供品的话,怎能令他们生起欢喜呢?但是如果已经成办了这样的供物,为了清净自他的罪恶而作供养,如此供养则是好事。
五邪命为:谄媚奉承、旁敲侧击、赠微博厚、巧取讹索和诈现威仪。
「谄媚奉承」是指为了从施主等那里获得一些布施,故意装出一副笑脸使别人布施钱财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出于正直的禀性、说了些中听的话,致使别人布施,就不成为邪命。
「旁敲侧击」是指为求供养、间接地向施主等乞讨。例如说:「现在我尚有足够的茶和酥油,但粮食短缺。」或是「您去年惠施的糌粑12对我帮助极大。」等;如果没有这种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的说这样的话,则不成「旁敲侧击」。
「赠微博厚」是指向别人布施少许财物,以便取得较大的回报。例如向施主奉献哈达13和递茶等、假意款待,内心则希望得到固定的供养和赣赠等大的回报。现在我们出家人常作这样的邪命,还说是「愿者上钩」,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而是禀性陆正直地对施主殷切款待,也不成邪命。
「巧取讹索」是指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强作乞讨,以及将他原本打算供养给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或是间接地乞讨。例如说:「某某施主布施的茶和酥油对我帮助很大。」如果没有求利的动机,而是禀性正直地说这样的话,也不成邪命。「诈现威仪」是指在寮房里随随便便,而在施主等面前装出一副持戒精严、循规蹈矩的样子,以求得到一些布施;如果没有这样的动机,只是为了不让在家居士退失信心而在寮房外装出敦肃的样子,我的胜皈依处大宝上师说,这不成为「诈现威仪」。我们这些出家人,像这样置三律仪14于不顾,靠经商等置办财物来作供养,过失远比功德为重大。
「动机谄诳」是指在奉献供养时掺杂有下良的动机,例如为求出名,为讲排场等。正如卓贡仁波切所指出的那样:
「即便供三宝,亦欲他人见。」
我们所作的每一次供养,全都流于求名求利等世间八法,稍微好些的,其动机也下外乎是求长寿、无病等等。例如,在供「千僧斋」时:心里想的不是积福,而是出名。如果今天有个贵客要到寮房来,便里外打扫,陈设的供品也比往日为丰富,还献上供灯,点燃供香,让室内散发着甜甜的香气,然后坐等贵客光临;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动机?我们应该仔细去想一想!这样的供养,很难说是利大还是害大。有一天,格西奔贡嘉15听说将有一位施主前来拜会,于是把对三宝的供养陈设得好好的,当他坐下来检查自己的动机时,发现自己这样做只是为了施主的情面,和讲排场而已,于是站起来,在供品上撒上一把灰,说:「比丘不应该作假啊!」又将灰整齐地堆成一堆。帕当巴桑结16在定日上部的绕佛道上听说此事后极为高兴的说:「藏地所有的供养中,奔贡嘉的供养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在世间八法的脸上撒上一把灰!」这一赞叹不是为奔贡嘉所作的供养,而是为他撒的灰。所以我们供养的动机,别说不可为世间八法,即使是为了独自获得增上生17和决定善18也是不可以的,应该尽力以菩提心来摄持,这很重要。
至于「端严陈设」,有些人似乎以为不必如此讲究,对供品的形状和排列十分随便,这样的态度是错误的。供品的形状和排列应尽可能地美观,因为端严陈设供品是自己将来成佛时所具相好的因。
献供时,我们应亲手奉献,如果让弟子和仆人等代作的话,自己不能得亲手献供之福。阿底峡尊者年届耄耋之时,不顾双腿打颤,坚持自己供水。别人说:「尊者啊!您累了,我们来帮您供吧!」尊者回答说:「那么在我吃饭的时候,你们是否会说:尊者啊!您累了,我们来帮您吃吧,而把我应得的食物吃掉呢?」以前,印度那些大法王在作大布施时,并不是让大臣等去作,而是建造一座「布施房」以堆放所施的财物,国王坐在里面亲手布施。因此,修习布施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要亲手奉献。
关于供品,如果自己饮食十分充足的话,食物的「荐新」应该选择最好的来供,而不是选那些腐烂的酥糕和枯黄的菜叶。我们大多将好的酥油和糌粑留给自己享用,而将不好的部分指定为「供面」和「供油」;这样作不等于把自己的福德全都扫光了吗?(帕绷喀大师同时指出:因为酥油灯供的是光明而不是酥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酥油略有变质是可以用的。)
那些离事专修,资财匮乏的人,也不必因为自己没钱供养而感到沮丧。如果有足够的信心,供品随处可得。阿底峡尊者曾说:「藏地所有的水都具足八支 19,因此,在藏地单供净水即可。」又说:「如果印度有这种报春花的话,我会用黄金去买来供养。」
如果我们得不到别的供品,单供净水也能积集很大的福德,八支的每一支都能产生一种功德。按照我大宝上师的说法,如钦‧绛贝央(妙音)20的《俱舍论释》中所说:
「清凉甘美轻、柔纯无臭味,
饮不伤喉胃,具足八支水。」
供「清凉」水有戒律清净的功德;供「甘美」水有获得胜味21的功德;供「轻」水有身心堪能22的功德;供「柔」水有心相续调柔的功德;供「纯」水有神智清明的功德;供「无臭味」水有净障的功德;供「下伤胃」水有身下生疾的功德;供「不伤喉」水有语音和雅的功德。
杰珠康巴‧格勒嘉措起初住在色拉孜茅篷的时候,没有家俱和日常用品,一贫如洗,就连供水的碗都没有。当他需要供水时,就将自己的饭碗好好地用水洗干净,然后用它来供水;当需要用它来吃饭时,他便向三宝「借回」,饭后又将之洗净再供净水。
其它可以供养的东西,如夏季时盛开的鲜花,上等的树木、水果,澄净清凉之水等等,均可用心观想取来而作奉献。我的大宝上师说:我们也可仿效赤‧达波彩沛(增寿)的行持,供养前先诵《供养云陀罗尼》加持,供养之后作回向善根等。因此我们手里没有供品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单单奉献一些水、花等意想的供晶就可以了,而将实际的财物设法地积存起来。这种思想将会使他投生在饿鬼等恶趣中!所以,当我们有实物时,应该选择最好的来供。舍事专修的出家人等也许会想:「我没有财物供养也无妨,有道是:出家人当以修行供养为主,所以我只作修行供养就可以了。」从而一点也下作财物的供养,这种想法会使他今后每一生中都无东西可供。
当我们仅有指头大小的食物和半枝供香时,却仍能以虔诚的心将它们用于供养的话,那么我们的福德就会渐渐地增长,最终能奉献极大的供养,就像格西朴穹瓦一样。格西朴穹瓦曾亲口说:「我最初供的是甘松,气味辛辣;后来有四合长香可供,气味甘美;现在供的是沉水香和乳香等,气味香馥。」据说此师每配一次香供养,需花费二十二两黄金。
引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现观庄严论》中说:「非胜现胜味」。
又有一些人说:「我是有证悟的人,菩提当在修持中求,靠那些外相是不能成佛的。」这表明他们对佛法的理解极为贫乏!那些登地的菩萨尚需化身千百万,以百臂、千臂等经劫供养诸佛,何况你我之辈?认真想一想这个道理,然后我们应该用现在仅有的这个身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作供养。
关于献供的具体方法,这里以供水为例,稍作表述:必须先将供杯仔细地拭擦干净,然后将供杯一字排开放在供桌上。应当避免杯与杯之间的间距过远,否则将与上师分离:也应当避免两杯相触,否则就成为钝根;供献时如果发出响声,也将导致疯狂等等。空的盛器放在供桌上会减少我们的福德,所以在排列前,应先将供杯叠成一叠,往最上面的碗里注入少量的水,并诵三种子字23加持,随后倒少许水到下面的一个杯中,再放到供桌上。依次重复进行整个过程,直至所有的杯子都排列在供桌上。这样的话,就没有一个杯子是空的。在献供(注水)时,如果单用一只手来作是不恭敬的,应该像为一位大王敬茶那样。注水时,水流的变化应该像麦子一样:两边细、中间粗。如果水太多溢出杯外,将导致破戒:反之,如果水太少,又将使受用减少。所以,水线应低于杯口约一粒麦子的距离。至于酥油灯,应该十分明亮才是,因为这是一种光明的供养。(帕绷喀大师又指出,作为长寿的缘起,供灯的燃烧应尽可能地持久。)鲜花等其它供品的供法均照此类推。经24中说,每一种供品都有十种功德。
第三加行:身具八法或随宜威仪坐安乐座、从殊胜善心中修皈依发心修法用的座子应后高前低,这里面既有密法的殊胜甚深关要,也可防止因久坐而导致臀部疼痛等问题。在座位下面,我们当用白粉划一个右旋万字。此万字表羯摩金刚,目的是在提醒你大师佛陀在金刚座成佛的那段历史,此外也有令自己修持坚固之意。真正的羯摩金刚是本尊的标帜,我们不可践越(故而以万字代替)。然后铺设百节草和吉祥草,草与草之间不可缠乱,草尖当指向前,这也是为了忆念大师佛陀在这种草垫上成佛的行传。另外,经典中说:「百节草能增寿」,所以用百节草作座垫有增长寿命之效;吉祥净且善」,吉祥草为能除障秽之物。在印度,当阿阇黎们遭受秽气侵染时,他们通常花一天时间躺在吉祥草苑中。因此铺设吉祥草有净除障秽的功用。
「身具八法」中的八法,是指在「毗卢七法」之上再加「数息观」,如嘉瓦‧温萨巴25所说:
「足手腰为三,唇齿舌合四,
头眼肩息四,即毗卢八法。」
我们的双足应结「金刚咖趺」,但在尚未修习密法「圆满次第」的阶段,作「菩萨跏趺」或〔半跏趺〕26等均可;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拇指相抵,置于脐间;腰应挺直,各脊椎骨应当如铜钱上下重叠一般地保持垂直。(大师又进一步解释说:身直的话脉也直,脉内流动的风也直,这样一来就会提高心的堪能性。27)牙齿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应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这样作就不会有口干的毛病,也可以防止在入定时滴口水等,有这些要点在里面:头应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眼观鼻端〕一语,实际上是指能见鼻的两侧即可,这有易断沉没与掉举28的关要,有人修定时闭目而住,这样做是不对的。其它宗派的人说,上根者应眼观虚空作「法身观」等,但在本派中不这样做;二肩当保持水平,不可一高一低,此即「毗卢七法」。
这里面有极为重要的圆满次第甚深关要,但现在不便明说。这些身关要的重要性,如洛札玛尔巴29所说:「仅我玛尔巴译师之坐法,总集藏地一切修法亦难以匹敌。」「毗卢」是指毗卢遮那佛,该佛是清净色蕴的净分所显现的本尊。所以,称此七法为「毗卢七法」,是从这方面来说的。
第八种法为「数息观」。如果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话,要生起殊胜善心是很困难的。例如,当我们极为生气的时候,想简单地依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文来生起菩提心,那是一点儿也办下到的。因此,在心王与不善心所相应的时候,我们暂时先不忙于生起善心,而应先将心转为无记状态,然后再转为善心就容易多了。譬如,一块白布被污染时难以染色,但用水将它彻底地清洗之后,它就能被染成红、黄等各种颜色,非善非不善的无记心就像无垢的白布一样。
那么,怎样以「数息观」将心转成无记呢?首先,摄心向内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发现它受到贪瞋等烦恼影响的话,(我们便应专注于自己的呼吸:)用鼻孔向外缓缓地呼气,不要出声、也不要用力,心思不要散乱等,并在呼气时心想:一气已呼出。」然后用鼻孔向内吸气,心想:「气已吸进。」以此为一次,心中默数二,这样从「二」,数到「七」、「九」、「十一」、「十五」或「二十一」等。不用数珠:心不散乱而数呼吸。因为凡夫一心不能二用,所以贪等烦恼将渐渐平息,心将转成无记状态。有人说:呼气时观自心诸烦恼成黑光相外出,吸气时观诸佛菩萨加持成白光相入内,但这种观想仅起到促进作用,我们不一定非要这样来作。
我的大宝上师曾以譬喻来解释,为何转成无记之后,生起善心就变得容易这一问题:冬季天寒时,如果自己仅有的一个座垫被他人占用时,你再怎么声色俱厉地要他站起来,他也照样置若罔闻。反之你无需直接命令他站起来,你只需说那边有一个盛大的表演,并装作自己也要去的样子,那么他就会站起来跑出去,这样你就能马上坐回自己的原位了。同样的,如果我们的心伴有贪等不善心所时,虽然强力排除也难以奏效。但当心专注于呼吸上时:心就会上当受骗,烦恼也将随之平息,然后再生起善心便容易多了。
如果心不与不善心所相应而容易生起善心的话,就不一定需要「数息观」,因此,称「七法或八法」的道理也就在此。
纠正动机
无论是否需要数息观,我们在上座之初都要生起「殊胜善心」30。不管作什么样的善事,最初的纠正动机是极其重要的。至尊宗喀巴大师在谈论有关修行要点《问难‧纯白增上心》,曾向藏地诸大修行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修法之始,如「梵语曰」31那般重要者为何?对此,至尊洛桑却坚32后来在《答问‧善意笑音》一文中答到:
「一切修法初,如同梵语曰,
即善观自心,无上师尊意。」
一切修法之初,纠正动机极为重要,如经中说:
「诸法皆为缘,善住愿根本。」
阿阇黎龙猛也说:
「贪瞋痴三者,所生为不善;
无贪无瞋痴,彼所生为善。33」
阿底峡尊者说:
「譬如草木,若根是毒,枝和叶也是毒,若根是药,枝和叶也成为药;同样的,在贪、瞋、痴的根本上,作什么事都是不善的。」
若以烦恼为动机所作的、闻、思修三者,将引发极大不悦意异熟果;若以贤妙善心为动机,就是作弒生等下善业也能圆满广大资粮。以前,大师佛陀尚在有学道时,曾受生为船长,名为「大志」34。有一次率五百人入海、得宝而归。当时有一歹徒,人称「俗人具短枪」,企图谋杀那五百位商人。船长为了保护五百位商人的生命,也为了保护「俗人具短枪」不堕恶趣,他以大悲心将之超度,据说由此提早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弒生业本身虽然不能圆满资粮,但大悲心这个动机却能圆满广大资粮。事实上,动机决定了一切:善或不善;异熟果悦意或不悦意;力大或力小。
以前,印度有二位乞儿,分别来自王种和婆罗门种。一天婆罗门种乞儿去僧团那里乞食,但他去的不是时候,僧伽大众尚未用斋前不施「荐新」,所以什么也没得到。王种乞儿则比较有时间观念,他到的时候,正值他们准备扔掉吃剩的东西,故而得到很多。他问婆罗门种乞儿:「你得到一点吃的吗?」婆罗门种乞儿气恼的说:「如果我掌权的话,我将把所有释迦沙门的头砍下来扔到地上!」那个王种乞儿因为得到许多剩食,故而对僧团生起了信心,他说:「如果我有钱的话,我将每天供养百味食物献给佛陀及其僧团!」
他俩边走边谈、离开了舍卫城,来到一棵树前躺下休息。后来有一辆车经过,车轮将婆罗门乞儿的头辗了下来。
当时舍卫城中的商人首领去世了,此人膝下无子,于是城中一切住户集会,商定当立福德最大者为新首领。他们四处观察,结果发现那个躺在树荫下的王种少年,因为其它树的影子都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而那棵树的影子却丝毫末动。于是他得到了商人之王的灌顶,并如他先前承诺的那样,供养佛陀以及僧伽,后因闻法而见谛。
经中说:
「诸法意为先,意速意为主,如由极毒意,
或说或作事,彼能令得苦,如轮断头例,
又如以净信,或说或作事,
彼能令得乐,如荫相随例。」
这样的妙劣动机之果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不仅是在作善业之初,对于日常的一切事务,我们也应以贤妙的动机来作,这很重要。
现在我们见面问安时,大都说:「您身体好吗?」阿底峡尊者则不然,他会这样问:「生善心否?」
至尊大宗喀巴也说:
「黑白业即妙劣心,意乐妙则地道妙,
意乐劣则地道劣,一切观待意乐故。」
由于动机有别,修善获得乐果的力量大小也有差别。以四人同时念一遍《度母赞》为例:第一个人以「菩提心」为动机,第二个人以「出离心」为动机,第三个人以希求后世为动机,第四个人以希求现世长寿、无病等为动机。他们念诵的数量多寡虽一致,但得果的情况却大不相同:第一个人的念诵为「菩提心」所摄持,因此成为圆满菩提之因和菩萨之行,是大乘法。其它三人的念诵则不然,第二个人的念诵为「出离心」所摄持故,仍是解脱之因和轮回的对治,是中士法。其余二人的念诵则连解脱之因也谈不上,仅是普通的「集」35而己。第三个人的念诵虽然不成为解脱和一切智之因,但成为遮退恶趣的方便和下士法。第四个人因为只考虑现世,所以其念诵不成为正法。结果是,除此人所希望的那点现世利益之外,很难有别的。有人曾问:「希求现世的快乐和利养、恭敬等而造作诸业,将有什么果报?」答:「果报也只有那样。」「那么后世有什么呢?」「地狱、饿鬼、畜生。」
所以,当我们这些出家人在走向大殿和辩经场时,如果为菩提心所摄持的话,那么就是我们踏出的每一步,也能成为十万两黄金也难以相比的菩萨行。但如果去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钱财及茶等,或是为了执事的情面,那么我们的行动就会成为上述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
修行者的修行是否成功也有待于此。阿底峡尊者说过:
「我的贡巴仁钦喇嘛说是要修行,但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因为修行可以招来整匹的布和整包的茶等许多东西,那么怎么修也是罪;如果修的时候这样想:我要出离生死海的边际,要播下大菩提的种子,那么,仅仅这一想的福报,就连虚空也容纳不了。」因此,我们在作闻、思、修与恭敬、供施等善事时,不论大小,如果不纠正动机的话,一切都将无益。
此处最初也应努力纠正动机,又因为这是大乘法的缘故,所以不是随便那一种善心都可而应以「殊胜善心」菩提心来摄持。如果我们已经拥有自然不假造作的菩提心,便无需这样费力地纠正动机。但在需要生起造作的菩提心时,我们单靠念诵「为利一切母亲有情」等词句,是不能转变心意的。因此,我们应当像前几天说过的那样想:「噫!我今幸得此暇满身……,为利一切母亲有情,当获圆满佛位,是故当修菩提道次第引导。」从暇满、利大、难得开始直至发心,依次回忆,这样才能改变心意。
众先德所说的纠正动机法有详有略。有些人以讽诵那些词句为足,当知这样作是一点儿都不能改变自心的。动机的纠正是在心里而不是在嘴上,所以心应当与口中所念词句的意思结合起来,尽力转变自心。
观皈依境(编按:见正文前彩色图片)
像这样生起殊胜善心之后,我们应以此为动机,修「皈依、发心」。
由于现在是将三种「道次第」合起来讲,而各个「加行法」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皈依境」与「资粮田」,所以请勿混淆。按照规矩,现在在法会上,大家共念《南传派加行法》,因为它比较好念。至于个人日常的念诵,则仍应该依照《速道加行法》36来念。
在皈依之前,我们应该先观「皈依境」。「速道派」的「皈依境」如下:正面前虚空之中,观想有一个八大狮子擎举的广大宝座。所缘境不可太高、也不可过低,因为太高或过低分别有生掉和生沉的危险。因此,最合适之处当观在正对眉心这个位置。
狮座之上,中央与四方各有一小座,共五小座。小央的那个稍高于其它四个,中央座上观开示此法的具恩根本上师,外相为大师释迦牟尼佛,一如念诵仪轨中所说。
因为一切道果的证德均依靠上师而生起,所以应观其体性为上师。观上师现释迦佛相,是为显示正法的根源,因为释迦佛是圣教之主。释迦佛右手按地,表战胜「天子魔」37。钵内的无病药甘露,表战胜「蕴魔」38;不死甘露,表战胜「死主魔」39;无漏智慧甘露表战胜「烦恼魔」40。当思此表大师已胜四魔及表自己将迅速战胜四魔之意。在大师心间,观「智慧萨埵」金刚持;在金刚持心间,观二二摩地萨唾」蓝色吽字。因为这里的修法与密法相关,所以应观「三重萨埵」。你们可能会想:「我有许多开示道次第的上师,应该观那一位呢?」当观以最能利益自心的上师为主。
右边41的座上观至尊弥勒,在小座的周围观「广大行派」众师长围绕;左边的座上观至尊文殊,如前观「甚深见派」众师长围绕;背后小座上观胜者金刚持,如前观「修行加持派」众师长围绕:前方小座上观自己根本上师,现通常所见之相,如果上师有独眼瞎等毛病,则不应观想那些缺陷。上师右手结说法印,左手作定印、手持充满无死甘露的长寿宝瓶。在甚深空性中入定同时说法,唯佛方能,所以此二表上师本身即佛。说法印也可表策励化机听法,定印表策励弟子实修所闻之法。又如至尊大宗喀巴所说:
「有缘修道主要障,坏身阎罗坏心痴。」
修法的主要障碍,是能坏心的愚痴和能坏身的死主阎罗。作为这二种障碍的对治,说法印表以说法战胜愚痴,寿瓶中的无死甘露表战胜死主。像这样有许多依此修习息、增、怀、伏事业的所缘甚深关要。上师周围,观结有法缘的众师长围绕,包括教读师。平时当别人间我们有多少上师时,我们多半要用数珠从头开始一个一个地算;但当问及钱包里有多少钱时,我们却能脱口而出,当知此乃不重视道之根本之相。
观想尚住世的众师长坐在锦垫上,已去世的众师长坐在莲月座上。
这五组上师称作「五部上师」。在他们周围,有从本尊乃至护法的资粮田各尊围绕,均安住于上述的大座之上。关于五部上师周围本尊的安置法,我的大宝上师遵循彩林雍增的规炬:内层为无上续,其外为瑜伽续,其外为行续,其外为事续,共作四层。曲桑杰‧耶协嘉措(智海)的规炬,则是将四续部置于四方:前方为无上续,后方为瑜伽续等,仅作一圈。曲桑版资粮田图中,只见到无上续一部,也就是这个道理。
不管修那一种安置法,在本尊之外,次当观想殊胜化身相诸佛围绕,以贤劫千佛、药师八如来和《堕忏》三十五佛等为主。总的来说,佛虽有无数,但因贤劫诸佛与我们比较有缘,又据说七如来所发的愿将于释迦教法之末在此世界上实现,而《堕忏》的三十五佛清净罪堕的力量极为强大,所以是就此来观想的。
诸佛周围有八大上首佛子42等众天子相菩萨围绕;在此之外有十二缘觉等缘觉阿罗汉围绕;在此之外有圣十六上座等声闻阿罗汉围绕,现比丘相,安住头陀功德43,手持乞化钵、锡杖和经函等,与缘觉的不同之处为:众缘觉头上略有顶髻突出等,具有与佛相似的相好。
声闻之外有「堪札嘎巴拉」、「极猛母」等《胜乐续》中所说的众勇士勇女围绕;在此之外有以「三士法主」44为首的众出世间护法围绕:在此之外,四方观四大天王,有二种说法:一说观于座上:另一说不观于座上而观于座下云团之上。这是因为,前者是视四人天王为出世间护法来说的,而后者则视其为世间护法。我们不可将王魔、厉鬼等世间非人安置于资粮田中。过去有人曾敬献一幅资粮田画像给彩却林喇嘛雍增仁波切阅览,彩却林上师指出,护法众中绘有一位厉鬼,并说:「可否绘一摩尼宝将之代替?」
「皈依境」各尊之前,观想「证法宝」体性现为「教法宝」经函,五彩缤纷的函头卷标朝向自己。
观「皈依境〕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普摄摩尼宝」观和「上下重叠」观等,但本派按此处所说的情形观想,因为这一皈依境具足三宝之故。所观的诸尊,既不是像唐卡绘像那样扁平,也下是像泥像那样暗钝,而是以莹洁光明为体的虹身,且应想成是真身现前、光明照耀。《毗奈耶经》中以三种譬喻来赞叹佛身:加火住身形中;如酥油充满火焰;如灯置金器中。观想资粮田各尊作相互问答法义状。正如王宫门前车水马龙,有些人被派出去办事,也有些办完事回来的。相同的,从释迦佛到四大天王各尊,为利益有情而作收放种种化身的游戏。如果我们的观力能够胜任,也应观想各尊全身毛孔中充满佛剎等。想资粮田各尊以大欢喜关注自己。对此杰珠康巴‧格勒嘉措言道:总的来说,我们老是不去作诸佛菩萨劝我们应该去作的事,而老是去作不应该作的事,所以我们没有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时候,但现在却稍稍有了一点可以使他们欢喜的原因。譬如,某位母亲有个禀性不良的儿子,总是干些不好的勾当,但当他偶尔做件好事时,那位母亲将会感到特别的高兴;同样的,虽然我们平素总是不听话,但现在却能假装修一次「道次第」时,这也使得诸佛菩萨感到特别的喜悦!
皈依
念诵仪轨中,「我与一切母亲有情,从无始以来乃至现在,虽已领受总轮回、别三恶趣种种痛苦:……。」一段,说的是在心中回忆皈依二因,皈依是否清净即有待于此。皈依之因有二:怖畏与信心,前者为忆念轮回总、别之苦而感生恐惧;后者为相信三宝有救苦的能力。大乘不共皈依中,则再加上对其他受苦的有情生起悲悯,共计三因。等到下面讲皈依正行时,我再详述这些内容。45
在自己周围,观想以父母为代表的一切有情围绕,他们的体性为各趣众生,正经受着各趣之苦,外表则为能说、解义的人相,呈黝黑状。诵皈依文时,应观想自己带头领诵,一切有情跟着自己同作皈依。
在大会念诵时,四句皈依合起来一块儿念。但在修「道次第」引导所缘时,为了修持的方便,可分开来各别计数。例如,念「皈依上师」的时候,观想五部上师而作皈依,并观甘露降注净治。如用念珠计数念一圈的话,那么前五十多遍应修净治不顺品的所缘,后五十多遍应修顺品功德增长所缘。在第一部分,观想降注以白色为主的五色甘露46及光明,灌入自他一切有情的身心,我们无始以来所集的罪堕,特别是捶打师身、违背师语、恼乱师意、不信轻毁等,总依上师所造的一切罪障,均变成烟汁碳水向外流出、内身清净。接着在第二部份观顺品增长:想上师的身、语、意功德,变成以黄色为主的五色甘露及光明,注入自他一切有情,由此寿命、福德及教法功德悉皆增长,特别是获得上师的身、语、意加持。
同样的,在念「皈依佛」时,我们观想从密宗四续部本尊和显教诸殊胜化身,降注甘露并净治白他一切有情。依佛所造的罪计有:以恶心出佛身血、对佛像评论优劣、将佛像作抵押、将佛像当作商品来贩卖,及以恶心拆毁(塔等﹞意所依等等。其中第一种罪,如提婆达多将一块大石掷向佛陀,致使佛陀出血那样,我们现在虽然不可能犯,但可能会犯其它几种。
「评论优劣」是指对佛像的形像提出批评。以前大瑜伽师献上一尊文殊像请阿底峡尊者观看,并问道:「不知此像是好是坏?如果您觉得好,我将用绒巴迦格瓦供养我的四钱黄金买下它。」尊者回答说:「王尊文殊之身无有不善,但做工中等。」我们也应这样,除了说工有好坏外,不可批评佛的身相。
至于「抵押」和「贩卖佛像」之事则屡见不鲜,我们当谨防此类的事情发生。
修顺品增长时,观想佛的十力47、四无畏48、十八不共法49等,成甘露相注入,其它与前相同。
诵「皈依法」时,从以证正法为体的经函降注甘露,净治自他有情。依法所造的罪计有:谤舍正法、贩经如货、不敬佛经、卖经为食等等。这些罪过我们很容易犯,后果也特别严重。
第一「谤舍正法」,例如,以大乘法为由毁谤小乘、或以小乘为由毁谤大乘;以及显、密、四续部、萨迦、格鲁、噶举、宁玛等各以自宗为由而对他派所作的一切毁谤;下以为然地跨越经书和字纸等举动也是谤舍正法之业。某些人喜欢将字纸等置于座垫下,似乎故意要造集恶业。《三摩地王经》等佛经中说,谤舍正法之业后果极为严重,前已详述。
「贩经如货」,是指将经典当作财物来进行贩卖:「不敬佛经」,例如,将经典置于露地上,用牙垢涂抹经书,手指沾上口水来翻书页,将器具放在经书上等,过失极其严重。据说阿底峡尊者到达阿里的时候,行一位咒师起先不愿来听法,后因听说尊者对一位文书用齿垢涂经难以忍受,而说:「啊呀!不可!不可!」时,这位咒师才生起信心前来听法。我们这些经常和经书打交道的人,应该加倍小心,因为这些过失极其重大。
〔买经为食」,是指受用卖经得来的钱财,这种过失也是极为严重的。以前有一位大成就者,名叫温敦杰冈巴50,是「香巴七宝」51中的第五位大师,修观音法得成就。他的一位在家施主,因为家道中落而出售一套十万颂《般若经》,为忏此罪,施主请来杰冈巴等四位出家人,用卖经得来的钱买来食物供养他们。当天晚上,杰冈巴一下子病得十分严重,他入定观察,见体内有一个白色阿字来回跳跃而引起剧烈疼痛。于是向本尊祈祷,观自在现身说:
「你们这几个人卖经为食,此事极为下妙。因为你的罪障较轻,所以现世即报,而他们几个将别无选择地堕入地狱。你现在应该修造一部金字十万颂《般若经》来忏罪!」
本尊另外又说了供净障朵玛的方法,命他乡修。杰冈巴照办后,身体就好了。修增长所缘时,应观「灭」、「道」等法成甘露相注入自他一切有情。
诵「皈依僧」时,观想从显教僧伽声闻、缘觉、菩萨三类、密宗僧伽空行与护法众降注甘露和净治自他一切有情。依僧伽所集的罪障计有:分裂僧团、劫夺僧财、毁谤僧伽、护法定期朵玛断缺等等。这些依僧伽所集的罪障,纵然经过四力忏悔,仍需领受少分异熟果,否则的话不能清净,例如华月严法师的故事52。所以,这些罪比依法与佛所造的恶业更为厉害。由于我们这地方有许多僧伽,而且我们也经常要与僧伽打交道,极易犯这些过失,故应谨慎小心。
「破僧伽轮」只发生在佛在世时,现在不可能有,但与之类似的扰乱僧团之事却时有发生。「圣僧伽」是指已现证空性之人,缁素均可,一人即足;如果是凡夫的话,则至少四名一组的清净比丘方构成僧伽。因此,在是凡夫的情况下,如果某人在下至四人的僧众中挑拨离间,从而形成意见不合的二派,这就构成了「扰乱僧团」。其结果是,不但是这个人,所有参与此事者,都将手牵手地走向地狱。过去有—叫做赛协(明智)的格西,因他是在扰乱僧团后死的,所以格西敦巴说:「我的赛协如果死在三年前,死的就是一个三藏法师,可是他晚死了三年。」说明「他的栓橛53就是寺院」和指出赛协现在仍住地狱,似已成为讲「道次第」众上师的口传。据说那个地区被罪恶之火所烧,有人在那里修了十二年也生不起任何证德。某些出家人觉得自己与别人合下来,而称「我们」、「你们」,在僧团中分党结派,贪着自党、瞋恨他派,我想这就是扰乱僧团的根本所在吧!如果僧伽意见不合,诵读闻思和修习静虑就都不会兴盛,这是导致圣教衰败的罪魁祸首!所以当如经中所说:
「僧和合为乐,和合苦行乐。」54
僧团大众当以团结为上。
「劫夺僧财』,是是指阻止别人供养僧伽、不向僧伽缴纳先前允诺的税、未经僧伽同意擅用公共财物等,这些事对寺院总管等人来讲,是很容易犯的。某些寺院里派出的对外联络僧,为了向施主表示亲热,故意说不需要那么多供养而使僧伽的供养减少。即便减少一片酥油,也是阻止别人供养。阻止供养者将堕入无间地狱,犯其它几种行将堕入独一地狱,后者如《僧护因缘经》中所说。
当圣僧护从龙界返回时,在大海边见到许多「独一地狱」,这些有情地狱的形状,有的像绳子,有的像锅子,也有像扫帚、臼、柱子、墙和如绳紧束的东西,并发出哀怨声。当侩护问佛这些是造什么业的报应时,佛解释说:「如绳」和「如帚」有情地狱,是因为在迦叶佛教法时,那些人未经允许而擅用属于僧伽公共财物的绳子和扫帚的报应;「如锅」,是因为以前有一位仆人在煎药时,有几个比丘对他说了些不好听的话,他愤而将锅打破之果;「如臼」,是因为以前有个比丘,要一位当司库的沙弥为他舂一些清油,沙弥说他现在不得闲、过会儿再送来,比丘闻言大怒,破口骂道:「我如果手里有臼的话,不要说是清油渣,就连你也扔进去舂了!」故而遭此报应;「如柱」和「如墙」,是因为那些人以前在僧伽的道场里随便吐痰和擦鼻涕之果;「如绳紧束、腰成极细之状」,是因为以前有一位寺院执事,将僧伽的夏季供养削减到冬季供养上去,是削弱供养之报。因此,如果未经同意,就是动用僧伽木材供应中的一根拨火棍,也定将投生于「独一地狱」。
〔诽谤僧伽」,是指在公开场合或私下场合,给僧众起绰号、以恶口伤人。例如,以前有个名叫「摩纳瓦劫毗罗」的婆罗门,因为对迦叶佛的僧众恶口诽谤,而受生为摩羯鱼。下面是这个故事的概况:
很久以前,印度有五百个渔夫,在一条美丽的大河中,下网捕捞鱼、龟等水产。有一次,一条庞大的摩羯鱼不期闯入他们的网中,但五百个渔夫未能将它逮住,因为它很快顺流游走了。于是他们叫来附近的牧人、采药人以及过路人,在五百多人的帮助下方才将其捕获,并将它拖上岸。大家发现,这头鱼长着十八个头和三十六只眼睛。不久有成千上百的人来看热闹,包括外道六师等人。佛陀视不逾时,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为大家开示业果,所以在许多比丘僧伽的陪同下来到河边。那些没有信心的人却乘机说:「沙门乔达摩自称从不凑热闹,但现在却来了。」而那些有信心的人则说:「佛陀从下看热闹,他来这里想必是为大家开示稀有的正法。」
大师在徒众中设座安住之后,便加持那头摩羯鱼,使他能回忆前生并开口说话。佛陀问道:「你是摩纳瓦劫毗罗吗?」「我是劫毗罗!」它回答道。「你受到身、口、意恶行的报应了吗?」「是的!」「谁是你的恶知识?」「我的母亲。」「她如今投生在那里?」「在地狱里。」「你受生在那里?」「畜生中。」「当你死后你将投生到那里?」「投生到地狱里。」它说完后哭了起来。佛的弟子们感到十分奇怪;「这头鱼则能忆念前生、又能说人话,它到底是谁呀?」于是大家便请阿难去问佛。
佛解释说,过去迦叶佛时代,在「嘎哩支」王当政时,从外地来了几个能言善辩的婆罗门。其中有位名叫「劫毗罗馨底」的婆罗门,能驳倒其它所有的人,国王便赐给他一块地作为奖赏。婆罗门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因其长着淡黄色的长发,所以起名为「摩纳瓦劫毗罗」。此人经过学习文法等成为一名学者,经常在辩论中获胜。他父亲死后,其母担心他们的财产被别人夺走,便问他道:「你有把握驳倒其它所有的学者吗?」他回答说:「除了那些迦叶佛的沙门之外,其它人都不在话下。」母亲说:「你也要把他们驳倒才行。」摩纳瓦事母极孝,于是遵命外出辩论。在路上遇到一位比丘,比丘问他一个偈颂的意思,摩纳瓦无言以对返回家中。他母亲问道:「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说实话,今天我被驳倒了。」「这样的话,儿子,你应该学点佛教。」「但他们下教在家人呀?」「那你就出家,精通了之后再还俗。」经过母亲的一再劝说,摩纳瓦出了家并精通三藏。他母亲又来问:「能驳倒那些沙门了吗?」「母亲,我只精通数理,他们则教证功德皆备,所以我胜不了他们。」他母亲便出主意说:「儿子,在辩论时,你既要展示你的丰富知识,也要以骂人为武器。那些沙门怕犯戒便会默然,这样大家就会以为他们输了。」
摩纳瓦言听计从,后来在与众比丘辩论的时候,他佯作很不耐烦的样子,说道:「象头!你懂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同样的,他又称其它人为〔马头〕、〔骆驼头〕、〔驴头〕、〔牛头〕、〔猴头〕、〔狮头〕和〔虎头〕等共十八种,所以他在此生受生为有十八个头的摩羯鱼。
诋毁凡夫僧伽也是不可以的,因为四人以上的凡夫僧伽与圣僧伽无别,如前已述。所以,如称他们为老朽,即无异于嘲弄弥勒与文殊。轻视现在和自己一样的僧众,与嘴里念诵「皈依僧」是背道而驰的。我的大宝上师说:当僧众在大殿里的座位上面对面地就座时,应相互以对方为皈依境。否则的话,你也许会对全场的僧众评头论足。例如,在你往上首方向看的时候,心里或许会想:「座首的某某老喇嘛为人十分悭吝,坐在他下面的那家伙比他更坏、脾气特别大,再下面的某某 ……哎呀!在这些人当中,找不到比我更好的人了!」「皈依僧」这句话,本意为皈依十方一切僧伽,而不是一部分。但如果我们是那样想的话,这句皈依文则应改成「皈依僧,但不包括某某和某某」。所以,应如杰‧贡却岩拉(宝支)所说:
「过见贤友圣僧时,念为修道护送者。」
无论遇到凡夫僧伽还是圣僧伽,我们都应该把他们看作如同在险地遇到的救生员,对此要有这种认识。
在修顺品增长时,观想菩萨众的菩提心和六度行、声闻、缘觉的十二头陀功德与增上三学、勇士空行的乐空智55、护法众的四种事业56等,均成甘露相注入自他有情。计数广修皈依时,甘露降净应分三个步骤来作:初「略示」,次「广说」,最后「结义」。例如,皈依上师时,先观五部上师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略示」:随后详观五部的各部作甘露降净为「广说〕,最后又观五部上师同时降甘露光明等为「结义」。如果每一种观想用念珠各诵一圈的话,则共计七圈。以下各类照此类推。皈依佛十可细分为四续部和显教殊胜化身五种:皈依法中可细分为声闻、缘觉、大乘共同道,下续部事、行、瑜伽续和上续部无上瑜伽续五种:皈依僧中可细分为菩萨、闻声、缘觉、勇士空行和护法五种。
此外,仪轨中虽未明言,但根据规炬,此处应加诵「皈依上师本尊三宝」等,并观甘露降净。观甘露降净是密教轨,观光明降净是显教轨,据说有此区别。甘露降净有三种观法:(一)从光筒中降下;(二)缠绕光明而降;(三)如大雨倾注。
发心
其次诵「皈依发心偈」,前二句的「皈依」修法如前。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等后二句为「发心」,诵时心想:「我依靠布施等『舍』所生善根之力、持戒等『护』所生善根之力以及忍辱等『修』所生善根之力,为利一切有情当获佛位。」这些发心所缘相下面将会详述57,这里就不多说了。「皈依」好比是归顺于国王的统治,而「发心」就好象是向国王交纳赋税。
此处应修「以果为道发心」之法,具体作法是:观想从上师释迦佛身中,分出第二个与他一样的上师释迦佛,融入自身,于是自己成佛,体性为释迦佛。从自身中放出无数的释迦佛融入众有情,于是一切有情也都成佛,体性为释迦佛。然后修喜,心想:「我发心将一切有情安置于佛地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这个「以果为道发心」修法的功德,与密法中的「胜曼陀罗王」修法相同,功德也近似。除此之外,还具有「根绝轮回」、「净六道处」等义,是含有殊胜深要的修法。
然后修「四无量」,首先反思:「我这样将一切有情置于佛地,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想象而已,实际上自己并无这样的能力,这到底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次当想:「原因是,因我贪着自方、瞋恨他方。所以,如果我能安住于对一切有情没有贪瞋的平等舍中该有多好啊!……」这样子来修「四无量」58。关于「四无量」的所缘相,下面会详细讲述。仪轨的文句中,每一种「四无量」都各具四无量:「岂不善哉」为「欲无量」:「愿其安住」为「愿无量」;「我令具足」为「增上意乐无量」:「唯愿上师本尊加持能如足行」为「祈祷无量」。口传中有这一说法。
次发「殊胜心」,即「尤其为利益母亲有情故……」等,这与前面所说的「四无量〕二种,并不是另作发心之法、而是使发心力量增长的教授。
修「平等舍」时,我们当如父母发生争吵的孩子,心想:「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没有贪瞋的大平等舍中,我应成佛!〕同样的,〔慈〕是想:〔为了将热地狱中的有情安置于清凉的快乐中,直至为了将一切有情安置于圆满菩提的快乐中,我应成佛!」「悲」是想:「为了使有情脱离地狱之苦以及微细所知障之苫,我应成佛!这些修法中也各自包含有三士道修法。有人或许会想:在未作下士道修心之前,为何先修发心等法呢?当知在此《菩提道次第》中,我们并不是修真正的下士道和中士道,它们只是作为发大乘心的基础来修的,所以从一开始就应以该心摄持,就像登山者计划以登上山顶为目的,然后从山脚开始起步;或如画佛像时,先要划梵线等规定尺寸,然后再着手开始画那样。
两个「速」字中的第一个「速」宁,是指较波罗蜜乘为速的、在一生中成佛:第二个「速」字,是指较此更速的、在浊世短暂一生中成佛。前者为下三部的速疾特点,后者为无上部的速疾特点。或者可以解释为:第一个「速」字,是指依靠无上部在浊世短暂的一生中成佛,是无上部总的特点,为萨迦、格鲁、宁玛等各派所共有;后一个「速」字,是指更为迅速的、仅在十二年内成佛。如果我们按照甘丹耳传教授来修,视「上师瑜伽」为道的生命那样重要,并合修「集密」、「胜乐」、「怖畏」三大本尊的话,便可有此成就。仲巴‧达浦巴的口传中说:「除了因为修行者本身的原因修不成外,在宗喀巴大师的耳传教规中,如果能修像以前至尊密勒日巴和嘉瓦‧果仓巴那样苦行的话,成佛当不迟于三年!」可作此语批注的,如温萨巴父子等许多格鲁派「教授传承」的祖师,他们不需要特别地吃苦、便能在即生抵达佛地。
「文殊口授」派皈依境
以上所说为「速道派」皈依境的情况。《文殊口授》「中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未说「皈依境」观法。「南传派」中,除「资粮田」外,提到另一种与前不同的「皈依境」,可以肯定是一种不同的耳传口授。
其具体观法是:面前有一朵从地面往上生长的美丽虹云,云中有许多盛开的莲其上。此二师背后,深广传承众上师,一位接着一位、成环圈状围绕释迦佛,二派的最后一位上师毗邻而住,观想这些上师也都坐在莲华上。释迦佛前方稍低之处,观结过法缘的众师长。在此个需观修行加持派。上方虚空虹云之中及众亡师左右,观诸佛:其下观菩萨、声闻、缘觉:再下面观护法。
在结行法缘的众师长下面,观三朵杂色莲华:中央莲华口垫上,观上士法主「速作智慧怙主」;右边莲月之上,观中上法主「毗沙门」;左边莲日之上,观下士法主「事业阎罗」 。立此二尊为「三士法主」的原因是:「速作智慧怙主是一切佛悲心体性「观自在」的化现,若依之为护法,修上士道时极有助于我们迅速生起悲心:中士道时,应以修习三学、特别是以修习戒学为主,而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过去曾在大师前立誓,保护三藏中的律藏和二学中的戒学,所以若依之为护法,对心中生起这些道是极有帮助的;「法王阎罗」为一切众生开示无常以及善恶业果的差别,所以若依之为护法,修无常、业果等下士道时,这些证德便容易在我们心中生起。护法配合行道之法便是如此。至尊文殊曾授予宗喀巴大师,关于上师本尊等如何与行道配合、以便速疾成佛之法,像这样的深密教授虽然无量无边,但在此下便明言。左右侧众护法和这些「三士法主」应处于同一高局度。皈依所缘相前面已说,后面还将讲述。
(帕绷喀大师说,在此应该加上吉祥萨迦派的教授,作「皈依祈祷」:「敬礼皈依上师本尊,伏请加持我之相续!」)
1、引自《入中论》。
2、藏文题为《楼阁经》。
3、指小乘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与阿罗汉果。
4、对达赖喇嘛的尊称。
5、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一心等住于法性,同时能无励力任运利生,此即愿圆满之量。 ……于百俱胝剎土中示现身庄严,每一身前均有无数有情眷属听法,为之开示一偈颂许即能置于圣道,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成熟有情之量。……成就自身将来示现化身成佛与真实成佛之处殊胜佛剎,此因善根之力圆满,即净治佛剎之量。」
6、藏地通常是用一堆石头。
7、〔所依〕有表征之意。佛像为身所依;佛经为语所依:佛塔为意所依。
8、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佛像。
9、密宗三昧耶物。
10、舍利弗与目鞬连。
11、大乘资粮道位中所获得的一种三摩地名,《摄大乘论世亲释》中说:「法流,即说在三摩地,处于定中见诸佛故。」菩萨入此三摩地,能忆持所得教授文义不忘。
12、西藏传统食品,系用豆麦等粮食浸水炒磨而成的炒面。
13、西藏用作见面礼的一种丝织物。
14、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
15、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上师为十一世纪的噶当派格西贡巴瓦‧旺曲坚赞。
16、施身法传承的印度祖师。
17、人天善趣。
18、此处指小乘涅槃。
19、优质水的八种特点。
20、十三世纪时西藏著名佛学家,他所作的《俱舍论庄严释》是西藏《俱舍论》研究方面的典范之作。
21、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现观庄严论》中说:「非胜现胜味」。
22、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解释说:「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如是能障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心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爱乐任运攀缘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缘运转无滞,名心堪能。」
23、嗡、啊、吽。
24、藏文题为《辨业经》。
25、法名为洛桑顿珠(善慧义成,1505~1566),格鲁派大成就者。由他及其弟子传承的格鲁派密法教授,称作「温萨耳传」。
26、根据第二世班禅《速道》中的描述,「半跏趺」的作法是:左脚置于右脚内侧,左脚踵应靠近会阴处,两脚不需上下重叠。
27、见本章第22条批注。
28、参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第十五卷及本书论奢摩他部分。
29、法名为却吉洛卓(法慧,1012~1097),藏传佛教噶举派祖师、密勒日巴之师。
30、特指菩提心,见本章下文。
31、所有由梵译藏的佛教典籍,开头均冠以梵文原名,称「梵语曰……」。此处喻为修法之始的第一要事。
32、第一世班禅。
33、引自《宝鬘论》。
34、见于《诸佛大密方便善巧经》,宝积部。
35、即四谛中的集谛。
36、指《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速道前行念诵次第易行仪轨‧有缘颈严》一文,见本书附录。「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三章可视作该念诵仪轨的批注。
37、有关四魔的讨论,详见《现观庄严论》第四品。克珠‧丹巴达吉在《般若总义》中解释说:「此四魔是依障碍证无死位而立……其数为四,系因蕴魔表死之处;烦恼魔表死之因;死主魔表死之性;天子魔表战胜余三之障。」四魔各有粗细两种形式。粗天子魔为自在天;细天子魔为愚痴的最细习气。
38、粗蕴魔为不净五蕴;细蕴魔为其最细习气。
39、粗死主魔为受业烦恼控制的命根之坏灭;细死主魔为不可思议变易生死。
40、粗烦恼魔为三界烦恼及其种子;细烦恼魔为其最细习气。
41、指主尊释迦佛的右手边,亦即修法者的左手边。
42、又称八大近侍菩萨:文殊、观自在、金刚手、地藏、除盖障、虚空藏、弥勒与普贤。
43、十二头陀功德:1、着粪扫衣;2、但穿三衣;3、但穿麤衣;4、一日一餐;5、食他施食;6、过午不食;7、住阿兰若处;8、冢间住;9、树下坐;10、露地坐;11、随处坐;12、常坐不卧。可参阅觉音之《清净道论》,叶均译。
44、见本章「南传派皈依境」一节。
45、见「第十二天」一章。
46、白、黄、红、绿、蓝。
47、1、处非处智力;2、业异熟智力;3、种种胜解智力;4、种种界智力;5、根胜劣智力;6、遍趣行智力;7、杂染清净智力;8、宿住随念智力;9、死生力;10、漏尽智力。详情可参阅《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
48、1、说一切智无畏;2、说漏尽无畏;3、说障道无畏:4、说尽苦道无畏。
49、1、身无失;2、口无失;3、念无失;4、无异想;5、无不定心;6、无不知已舍;7、欲无减;8、精进无减;9、念无减;10、慧无减; 11、解脱无减;12、解脱知见无减;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语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50、法名却吉僧格(法狮子)。
51、香巴噶举派早期的七位大师:琼波瑜伽师的上首弟子麦邬敦巴、雅波嘉摩齐、杜敦‧仁旺(宝自在)、拉堆‧ 贡却喀(三宝堡)、摩觉巴‧仁钦准珠(宝精进)、香贡‧却僧(法狮子);摩觉巴的弟子杰冈巴‧却吉僧格;杰冈巴的弟子宁敦‧却吉喜饶(法慧);宁敦的弟子桑结敦巴(佛师)。
52、《见于三摩地王经》。
53、「栓橛」是博朵瓦《喻法集》中关于弃舍世乐九喻中的一喻,意为修行者若贪着现世享受,就会像被栓在橛子上的牛,被绳子拖住打转,最后因绳子缠住而无法转动。
54、引自《听闻集》。
55、即密宗特重的乐空无二智。
56、息、增、怀、诛。
57、见「第十六天」至「第十九天」四章。
58、舍无量、慈无量、悲无量与喜无量。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