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沃唐卡”官网全站导航|

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已结缘·可参考定制|←此处唐卡可参考后定制

|待结缘·可恭请唐卡|←此处唐卡可恭请结缘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掌中解脱

第十五天 思维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大阿阇黎圣天说:

「此大苦海者,诸边岸全无,

愚人沉此中,如何不生畏?」1

(帕绷喀大师首先引用此颂略示前行改正动机之法,在回顾了以前已述的各科之后,又重讲一遍〔发起求解脱心〕的内容,并简单开示了加行法等修法,然后在头顶上观想上师本尊,同时思惟轮回苦等。)

在座间,我们应阅读《念住经》等开示轮回过患的经典。经过思惟后生起出离心,其标准是:无论在轮回中见到什么样的快乐与财势等,都明白这些只是迷惑我们的事物,本质都是苦的,从而对之生起厌离心;如果只对轮回中一些不顺心的事,如被责骂、损失等,感到灰心,那只不过是一时兴起的假出离心罢了。只要生在轮回中,就逃不出纯苦的本性,若今后不想再受苦,就必须斩断生死之流。厌恶轮回而决意出离的意愿,就是出离心、求解脱心。宗喀巴大师说:

「修已于轮回盛事,不生剎那之希望,

昼夜惟求解脱心,起时是生出离心。」2

又说:

「当他人为我铺设妙座、尊敬服侍时,我都会想到这一切是无常、这一切是苦,而生起不可抑制的厌恶感,过去至今向来如此。」3

我们应该像这样对任何轮回盛事都生起厌离。

同样的,临死之时,因为必须与现世的友伴、财物等分离,会生起愁苦的感受,那也是一时的无常观,这不过是现世虚荣心的显现。因此,设法在心中生起清净的出离心极为重要。

我们所求的主要目标是佛位,成佛的前提是要有菩提心,菩提心的前提是悲心,而悲心的生起则以〔知母〕等为前提。由于在自己身上修轮回苦即生出离心,将出离心转移到他人身上即生悲心,所以在上士道中一定要修出离心,尤其在中士道中,更要以此出离心为主要之道。

出离心生起之后,所作的一切善事将成为解脱之因。如果连造作的出离心都未能生起,那么,除了少数依福田力所作的善事外4,绝大部分善事都将推动着轮回的流转。如果没有认真修习〔三主要道〕,纵然勤修脉风、本尊、诵咒等高深法门,也丝毫不会导向解脱与一切智之道。因此,我们不要做平白无谓的努力,应暂时放下那些所谓的甚深之法,努力勤修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三者,才是最重要的。

戊二、抉择趣解脱道自性

此科分为两部分:(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己一、思惟集谛轮回流转次第

这部分共分三段来讲:(庚一)烦恼发生之理;(庚二)烦恼集业之理;(庚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庚一、烦恼发生之理

分四小节:(辛一)认明烦恼;(辛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辛三)烦恼之因;(辛四)烦恼之过。

〔思惟集谛流转次第〕一科,既可以与上一科5判结合讲,也可以结合于下一科判而说。这里按照《乐道》、《速道》引导的轨炬,将之归入〔抉择趣解脱道自性〕这一段。

在思惟了总、别轮回的过患,因而厌离轮回、生起求解脱的愿望时,我们应该探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轮回,如此才能斩断轮回之流。

集谛中有〔业〕集谛与〔烦恼〕集谛两种。我们所背负的取蕴重担是由业造成的,而业是由烦恼生起的。纵然有无数过去所造集的业,但如果缺少烦恼爱、取的俱有缘,则如无水滋润的种子,是无法引发受生的;相反的,就算没有过去造集的业,只要有烦恼在,即可立即造集新业,形成后来的轮回之蕴。《释量论》中说:

「超度诸有爱,非余业能引,灭尽俱有故。」

又说:

「若有爱,仍当出生故。」

所以说,烦恼是造成轮回的根本。

所谓〔烦恼〕,是指产生后凭借其本身的力量,能造成该补特伽罗心相续极不宁静、不柔顺作用(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先认清什么是烦恼,否则就像不认识敌人而无的放矢那样,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对治法来消灭它。

辛一、认明烦恼

烦恼分两大类:根本烦恼、随烦恼。

根本烦恼计有六种,如《俱舍论》中所说:

「有根随眠6六,贪欲如是瞋,我慢无明、见,疑者…」

贪,见到中意的财物、躯体、饮食等对像后,起不愿与境分离之心。其它烦恼如布上沾了灰尘,较易洗除;贪则耽着于境,如布浸入油中,浸渍的面积会逐渐扩大,就愈难洗涤;面对喜欢的东西想看、想触摸,这种欲望深入心中,对所贪境的爱恋就愈来愈深。有道是:〔爱绳系于轮回狱〕7,我们对轮回之所以生不起厌离,其根本也在于贪,贪是将我们束缚在轮回内的主因。对治贪的方法,可修〔不净观〕8等。不净观,即生起血污、脱落、肿胀、骨骸等想9。如果贪着的对象是有情的身体,即应思惟充满三十六种不净物的臭皮囊10。若因食肉而生起贪念,便应思惟其物是不净的,而且还犯杀生等过失11,如此设法减轻爱着。

瞋,就是对有情与非有情起瞋恨心、粗暴心,想要伤害对方的心态。例如见到仇人等不悦意的对象:心就变得极为粗暴。瞋的生起如同火的燃烧,能将善根摧毁,过失极为严重。杀生、捶打等事,都是因瞋而起。现在有些人称上师发怒为起威猛心,将瞋心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不把它视为过失,然而:

「罪莫大于瞋,苦行无过忍。」12

又如〔瞋刀能夺善趣命〕13等听说,瞋在所有烦恼中,是摧毁善根的罪魁、引入恶趣的祸首,过失极大。(大师提到摧毁善根的程度,因对像程度的不同而有区别14。对此应修忍辱等对治法。关于忍辱的详细修法,在下面讲〔六度〕时会述及。师父若以饶益心而非瞋心来惩罚弟子是可以的。)

慢,即因自己的权力、财富、功德、血统、智慧、持戒清净等,甚或因为自己的嗓子好、力气大,而起了瞧不起别人的自满情绪。就像从高山上往下看,万物都在自己脚下,睥睨万物一样。慢是一种高傲的心态,认为自己最好、别人都不如自己。这种慢只需在所缘境身上找到一丁点理由便可生起。噶当派祖师语录中说:〔看吧!大地春回,绿意萌生的时候,是从高高的山顶开始的,还是从低低的洼地开始的?〕又说:〔我慢高丘,不生德水〕,有慢心的人难以积累功德。上师所说的法对我慢重的人不会有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想一想〔界〕的分类15,觉察自己无知的地方,有时从头到脚、由外到内仔细看一看,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以这种对治法来断除慢心。

无明,正如〔不见〕是〔见〕的反义,在〔明了〕前加上否定词〔无〕,即为〔无明〕,是不见、不知、不明的意思,好象闭上眼睛黑漆漆的,或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的那种感觉。无明是对四谛、业果、三宝等体性或本质的愚痴,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关于〔坏聚见〕16 与无明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派主张这两者是相同的,〔坏聚见〕即是无明;一派认为两者是不相同的,他们举例说明:〔坏聚见〕好比是将绳误认为蛇的错乱心,原因在于绳上黑暗笼罩,以致对绳的本质认识不清,这是无明。主张前一派的有吉祥月称、法称等师;主张后一派的是无着、世亲两兄弟。

疑,即是对四谛、三宝、业果等心存有无、是非的疑虑。对三宝的怀疑能妨碍证悟的生起,胜者之王根敦珠巴(僧成)17曾说:

「极愚空中遍游荡,尤能伤害求定解,

坏解脱命之祸害,祈救疑虑罗剎难!」18

对业果的怀疑势必导致对增上生(人天善趣)与四谛心存疑虑,这种疑虑能妨碍解脱,所以非常不利。以上为五种不属于见的烦恼。

见,即五烦恼见。其中〔坏聚见〕,即将可坏灭的有法蕴聚视为我与我所的染污慧。当别人对我证叹或毁谤,作出利害损益时,〔哦!他对我这般这般 …〕内心深处的〔我〕似可呼之欲出,〔坏聚见〕将之执为实有,这是一切过失的根本。包括虫蚁在内的所有众生都有这种〔坏聚见〕。(大师举例说,当我们用草戏弄一只虫子时,它会立即害怕地蜷缩起来,装成死去一般,过会儿便掉头快速逃走,此即表明它具有〔坏聚见〕)

〔边执见〕,即将〔坏聚见〕所执之我视为恒常不变与实有等,或是认为死后我即湮灭等染污慧19。虽然怀有这种见的主要是外道,但我们也有实有、断灭等见;

〔见取〕,即将上述〔坏聚见〕、〔邪见〕、〔常断见〕三者中的任何一种见,及这些见所依靠的见者之蕴20,执为最殊胜的染污慧。

〔戒禁取〕,即以单脚站立之戒、事奉五火、跃上三尖叉等为解脱道;以披人皮禁行等为殊胜行;如某些人获得微细神通,发现前世曾受生为犬,于是误以为模仿狗叫、改作狗的装扮等就可以保证来世得人身,以此为最上乘而发出荒诞的言行,并将这种恶戒执为解脱主因;

〔邪见〕21,否认四谛、三宝、业果等为主要的邪见,以及以无为有的虚构、以有为无的断见歪曲。某些外道相信,这个世界是由遍入天的十行化身创造的;数论外道将事物分为二十五类,认为是由〔自性〕造成的;或以为是由大自在天所创造等等,这些是以未造为造的虚构,有的则是以有为无的歪曲。22

上述五种非属见者,以及这五种见合计为一,共为六种根本烦恼随眠。(帕绷喀大师指出,当这些烦恼各别生起时,我们要依靠对治方法来分别消除。然而,如《四百论》中所说:

「如身根遍身,痴遍住一切。」

痴周遍其它一切烦恼,而且是它们生起的因。由于对此难以体认,所以在后面还要细讲。)

辛二、烦恼如何生起之次第

由于六根本烦恼等一切烦恼是由我执与坏聚见所产生的,所以,主张坏聚见与无明为一事者,即相信坏聚见是一切苦与业、烦恼的根本;不同意者,则许无明为主因。根据中观应成派的见解,坏聚见是根本,亦即〔遍计〕与〔俱生〕坏聚见二类23中的后者。俱生坏聚见又分〔我执〕与〔我所执〕两种,此处指我执坏聚见。

当别人赞叹时,我们心里会想:〔他们在说我好话〕,这时候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实在的〔我〕在活动。因为有这种感觉,我们便将它执为我,认为是受用者,进而对己生爱、对他生瞋:对利我者生贪,对害我者生瞋,对无利无害者生痴。所以,《释量论》中说:

「有我知有他,执、瞋自他分,

与此等系属,生一切过失。」

《入中论》中也说:

「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

又说:

「最初说我而执为我,次言我所则着法。」

无明或坏聚见是六随眠的根本,贪、瞋、痴等从之而生,由此造业,由此在轮回中流转。因为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坏聚见无明俱生我执,所以,为了断除烦恼,必须努力生起通达无我慧——我执无明的正对治。由于这个缘故,通达无我慧被称为是能消灭一切过失的万应灵丹。

《四百论》中说:

「是故坏愚痴,即坏诸烦恼。」

《十地经》中也说:

「世间所有恶行,彼等一切皆因我执而生;若离我执,即不生恶行。」

但在真正通达无我慧之前,应该知道如何暂时压伏烦恼的方法,要压伏烦恼,又必须先知道产生烦恼的原因。

辛三、烦恼之因

烦恼因共有六种:

所依,即烦恼种子或随眠。如果病根未除,只要饮食等事一不得法,便会旧病复发;同样的,因为有烦恼所依或习气的关系,只要一有机会,烦恼种子便可在我们心中生起烦恼。

所缘或境,即悦意与不悦意境等。由于烦恼种子未断,所以与外境相遇即生烦恼,如《俱舍论》中所说:

「未断除随眠,复与境近住,

起非理作意,烦恼因具足。」

因此我们应尽量与这些外境保持距离。出家众住在寺院和茅篷等里面,也是为了避开外境。我们初学者见不到这些外境便生不起烦恼,避开外境是个有效的方法。《修心文集》中说:「依止对治以远恶境为主。」嘉赛‧妥美巴(无着贤)24也说:

「远恶境故惑渐减,无散乱故善自增,

心净于法起定见,住静处是菩萨行。」25

我们应该如此远离能生烦恼的外境,居住于合宜之处26,这很重要。

猥杂,即交恶友招致的散乱。所谓恶友,是指那些喜欢吃喝玩乐、谈论招惹烦恼之事,忙于现世经营的人。我们不应听从这些人的话,不要受他们的影响,否则就会起烦恼、做坏事。过去潘波杰地区有两个人,一个喝酒、一个不喝,喝酒的那人去了热振,另一个去了拉萨。前去热振的那人在寺里遇见噶当派的众格西,去拉萨的则与恶友为伍。由于良友与恶友的不同影响,当这两人再次相遇时,以前喝酒的已经戒酒,不喝酒的却成了酒鬼!

虽然我们对悭吝、瞋恚美其名曰节俭、威猛,但它们其实是有很大的过失。如果所依止的老师死守着财物不放,做学生的往往也有很重的悭吝心;跟随瞋心大的老师,情形也一样。

因为恶友的行径比较容易传染,所以必须戒交恶友。然而,现在绝大多数人莫不追求现世的恶友。我们纵然无法全部舍离,也应小心谨慎,不要与他们太热络,这很重要。以前某个地方的人都喜欢喝得烂醉,唯独国王不饮酒,结果百姓却说国王醉胡涂了。如今,修行人虽然不太能与世俗人合群,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所要实践的,就是〔出〕、〔入〕、〔得〕三事。27

当恶友给我们出主意时,不要听从他,要像老牛的脖子那样刚硬,奉行〔事前无牵累金刚〕、〔与智慧金刚同行〕、〔事后无愧悔金刚〕等〔噶当十秘财〕教授。

言教,即阅读能生起烦恼的邪法书籍。例如,观阅林‧格萨尔王传奇故事等,或与性有关的论着、手册等邪说,导致贪、瞋、痴增长。相反的,我们应当多阅读大德祖师的传记,因为仰慕大德们的事业行传,能培植解脱的种子。如果与人杂处,谈论政治、军事、女人、官司等许多增长贪瞋的事,一定会使我们产生烦恼。

串习,祥仁波切说〔恶心习气如卷纸〕,由于我们对烦恼极为熟悉:心念散乱的时候,贪、瞋等烦恼便任运生起。因为前世烦恼习气有强有弱,所以今生烦恼的力量也有强有弱,某些人甚至对微不足道的处境、对象也会生起很剧烈的贪、瞋。例如、瞋恚心盛的人对别人的瞪视也觉得难以忍受。如果有这种反应,只能努力修对治法来遮止,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作意,即对贪、瞋等对像不断加以虚构的非理作意。以衣服为例,非理作意即是不断地思惟这件衣服颜色有多么漂亮、裁剪有多么美、质地有多么好等可悦意的方面;若是对瞋恚的仇人,则是不停地想此人曾经对我做出什么样的伤害,以后又做出什么样的事令我不快;或是看到某位修行人受苦、不走运等,而认为业果不实。

如果有上述六因生起,烦恼就会跟着来,因此,我们要尽力防止这些因的生起。如果不修对治法,烦恼就会愈来愈炽盛;反之,烦恼就会逐渐减轻。所以应当勤修对治法。

辛四、烦恼之过

《经庄严论》中说:

「烦恼坏自、坏他、坏净戒,退损失利护法大师呵,

斗争恶名他世生难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如此颂所说,烦恼的过患繁多:烦恼一生起,心即成不善体性;倒执所缘境;加强烦恼种子随眠:贪、瞋等同类烦恼相续不断生起;犯大德所呵责的罪过,造下令今生、后世均不得安乐之业;延迟解脱与一切智的获得;令善行衰败等祸及自他;戒律败坏;利敬减少;遭到诸佛与护法神的呵责;某些人更因此而杀人害命等,造成自他的痛苦;现世中因官司、诤讼等导致身败名裂;后世受生于边地或恶趣等。简言之,无边的过失都是烦恼造成的。所以,当烦恼生起时,应当立即认识到这些烦恼是元凶而设法予以歼灭。

《入行论》中说:

「一切天非天,设与我为敌,

彼不能令我,入天间火中。

此大力惑敌,掷我入狱火,

须弥若遇之,亦不留灰烬。」

烦恼是最凶恶的敌人。与敌人讲和,对方也许会息怒、不再伤害我们;但如果与烦恼讲和,烦恼反而会加害我们。我们过去所受的一切苦难,例如在无问地狱中被烈火焚烧等,全是烦恼造成的,而且今后还将持续受到那些剧苦的伤害。因为烦恼迫使我们在轮回中受苦,所以,比三界所有的仇敌更为凶恶。噶当派先德说:

「对烦恼,我们应该摆出搏斗的架势,尽力打击它们;对有情,则应开放我们的胸怀,尽力饶益他们。」

格西奔也说:

「我住在心的门口,手里拿着对治的短矛,它逼紧,我也逼紧;它放松,我也放松。」

我们也应该如此将烦恼视为主要敌人,随时运用对治法。

庚二、烦恼集业之理

业分〔思业〕与〔思已业〕两种。

思业,如《集论》中说:

「云何为思,谓今心造作意业,于善不善及无记中,役使心为业。」

例如,一生起想说粗恶语的念头时,那种想要说以及促使我们非说不可的心,即是思业。

思已业,即由思发起的身、语业。《俱舍论》中说:

「业谓思彼起,思即是意业,彼起身语业。」

烦恼所造的业分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三种。以希求现世的心造集杀生等业为非福业,此业能令受生于恶趣;以希求后世心造集的福业能令受生为欲界天、人;不动业中,由厌烦外界欲乐、专求内三摩地乐受而造的业,能受生为初禅天至三禅天的天人;由厌烦三摩地所生乐受、希求舍受所造集的业,是受生为四禅以上天人的因。

能引欲界生的福业与非福业,果在何处成熟并无确定,所以是动业。例如,某人虽已成为地狱中有,但因上师、仪轨、密咒等力量,该中有的情形可以发生变化,而受生在善趣之中。仲仁波切曾说:

「热振的居士们如能将财物共同享有,对死后培修善根很有帮助。」

(帕绷喀大师指出,以这样的共有制培修善根,对亡者中有利益极大。)能引上界生的业则为不动业。例如,造初禅业者只能受生在初禅天中,而不会受生在二禅等天中。《俱舍论》说:

「福欲界善业,不动从上起,由于彼地中,业熟不动故。」

任何不是由〔三主要道〕之一发起的业,都是轮回的因;任何由厌离轮回所作的业,全是解脱的因。如果我们没有出离心等却想修法,即便舍弃现世跑到茅篷里修三摩地,运气好的也不过是修一些受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因,此外无他。因此,想修法的人应当寻求无误的教授,这很重要。

庚三、死殁及结生之理

分三小节:

辛一、死如何发生之理

死缘:有的死亡是寿命竭尽造成的,有的是福报穷尽造成的,也有的是未舍不平等死,即经中所说的九种死缘。28

死心:临终时能引后世的业被触发,触发者为爱、取。具体情况是:因为想到将与此身分离而爱着现在之身为〔爱〕;将生热地狱者对热产生欲望即〔取〕。

触发的对象:在众多黑、白业中,力量最强的将被触发;如果势均力敌,那么习惯较深的将被触发;如果习惯也相同,则先这者被触发。

触发的时间:临终时由死者本人忆念,或由别人劝作忆念,在粗想仍现行之际,信心、悲心、贪欲、瞋恚等善、不善法在心中运作。粗想停止之后,微细的死心为无记心,善或不善均不能忆念。临终时心中如果生起信心等,将触发善业,因此在死心将要触发业时,让善念在心申明白显现出来是很重要的关键。平时修善的行者,如果在临终时生起瞋恚等烦恼,死心将触发不善业,使过去的不善业成熟而投生恶趣;平时作恶者的情况,依此可以类推。那时候,往善趣者的体温将从身体下部往上收入心问;往恶趣者的情况与此相反。

解支节苦的大小,通过观察可以得知。〔解支节〕意为身体内部要害部份的坏死。

有些人在临终时会出现幻觉,例如,空中掉下茶砖或被人压倒等等。前些时候政府财政部门的一个小官,因为曾经偷过茶,死时出现被许多茶箱压身的恐怖幻觉;后藏有个官员,死时声称有人压在他身上,在恐惧惊惶之中死去。有个行善的乞丐在等待施舍时死去,临终时见到华屋与白光;曲桑29有个持诵〔嘛呢〕多遍的老太太,临终时出现瑞相等。这些征兆都是有关死状的前兆。

辛二、死后成办中有之理

与死有结束同时,如同秤的两头低昂,即形成本有30的形状(即后世身体形状)。这里所说的〔本有〕,是指后世死有之前所具有的生蕴形象。有人说,死者中有的形象、容貌一如生前的样子,仍能与活在世上的人交流、捎来信息等,实际上这不是真的。纵然有人曾经有过一、两次的经验,也当知道来者并非死者,而是假冒死者形象的非人来欺骗世人。(帕绷喀大师又讲了杰‧ 密勒日巴勾召一苯波家亡父的故事。)

中有诸根具足、且有神通,其身神变的能力,除有加持力的所依及生处之外,均可通行无碍。

地狱中有的颜色如烧焦的木段;饿鬼中有的颜色如水;畜生中有的颜色如烟;欲界天、人中有的颜色如上等黄金;色界中有的颜色鲜白;将受生于无色界者,则无中有。

造不善者的中有身体如被黑夜笼罩:作善者的中有则散发白衣光或月夜的夜光。

关于中有的寿量,各派说法不一,但多数主张为七天,与后世所生之处的时间单位相吻合。七日后发生一次〔小死〕,如果未获生处则每过七天一次〔小死〕,最多到七次。

辛三、于生有受生之理

以胎生为例,中有将父母的精血看成父母交合状,对此生起贪、瞋,受到贪瞋的驱使,中有只见到父母的生殖器官,对此生瞋而死殁,受生成为生有。31

上述内容是根据《道次第略论》、《乐道》与《速道》来思惟集谛轮回的流转次第。现在我再根据《文殊口授》,从〔十二缘起支〕的角度,讲思惟集谛流转次第的方法,这方面是《菩提道次第略论》与《乐道》、《速道》所未讲,而见之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

如果只是根据科判来讲,那么依据前文简述集谛轮回流转次第也就够了,但对已学过法相论典的人来说,如能根据〔缘起〕来思惟,由于补特伽罗根器各异,对有些人而言,这种思惟方法更好。(帕绷喀大师接着举了两个例证:过去中印度某国王32,寄赠边地国王邬达惹耶那一幅轮回图33,那是依据佛陀的教义绘成的,邬达惹耶那因见到此画而生起厌离心;格西朴穹瓦34曾作〔缘起〕修心,并以此作为下士道与中士道的引导。)

十二缘起支

此处为了加强我们的厌离心,特由十二缘起支之门来思惟集谛轮回的过患。此法系佛陀在讲《稻秆经》时所说。所谓〔缘起〕,即如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有无明的缘故,所以产生〔行〕等。

无明:即流转生死的根本。智慧见到的是无我;无明则将〔补特伽罗〕与〔法〕视为有我与自相有,因为与明智的认知正好相反,故称〔无明〕,就像是瞎眼的愚人一样。无明有两种:〔业果愚无明〕、〔真实义愚无明〕。

行:即以无明为动机,能召来后有蕴的造业。由业果愚无明之动机造〔非福业〕;由真实义愚无明之动机造〔福业〕与〔不动业〕 。

识:分〔因位〕与〔果位〕二类。〔因位识〕,为行支业习气当下所熏之识;〔果位识〕,为于生有35当下结生之识。例如在以无明为动机造杀生业时,业道圆满之当下,为此业习气所熏之识,即〔因位识〕。由于此业力,于地狱生有结生当下的识,即〔果位识〕。每一种不善业均能引发多次的恶趣生,福业等情况可照此类推。如同沙子浸油或纸上盖印一般,识为业习气所熏染,日后被爱、取触发,便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名色:以胎生为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缘起:识所进入的受精卵羯罗蓝等为〔色〕缘起。它们又称为〔名色随一缘起〕。

六处:此时眼、耳等六处虽已形成,但因根、境、识三者尚未会合,故不能取境。身与意根从〔羯罗蓝〕36位起就有。如果是化生,下二界中,〔名色〕缘起与〔六处〕缘起同时形成:无色界中,只有〔名〕缘起与〔意处〕缘起,没有〔色〕与〔五有色处〕缘起。

触:根、境、识三者会遇,取悦意、不悦意、不喜不厌三种境,为触缘起。

受:以触为缘,产生乐受、苦受、舍受三种受。例如,值遇悦意境而生乐等。

爱:对乐受起〔不离爱〕;对痛苦起〔乖离爱〕、想要逃避;对平等舍起〔不坏爱〕。这里所说的由受生爱,是说伴有无明的触缘所生的受,由此受生爱;如果没有无明,受是不会产生爱的。

取:爱逐渐增强之后对境产生的希求与贪着。取分四种:对妙欲的贪着为〔欲取〕;对除坏聚见之外邪见的贪着为〔见取〕;对与邪见相关的恶戒与禁行的贪着为〔戒禁取〕;对谛实的执着、尤其对蕴的坏聚的执着为〔我语取〕。

有:行将业习气熏染于识,次为爱、取所触发,从而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生:受到触发的业变得有力量而能形成后有,于是识在四生任何一种状态下结生,此最初结生,即为〔生〕缘起,然后依次形成〔老、死〕缘起。

老死:老指蕴的状态逐渐变化、成熟;死为蕴同分的舍弃或坏死。

如此妥善认清十二缘起支的区别之后,随后应该知道如何收入四支的道理。四支即:能引支、能生支、所引支与所生支。

〔无明〕,如播种者;以此为动机而造的〔行〕业,如种子;〔因位识〕上留下所造业的习气,如播种于田。无明、行与识中的因位识,这两支半缘起为〔能引支〕 。

触发业种使之有生果能力的〔爱〕、 〔取〕二支,如为种子灌溉施肥,以适当的温、湿度培育;经爱、取触发后,能引发后有后生之蕴的〔有〕,就如同经水、肥、温湿等培养过后、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

于生有结生的〔生〕,如种子发芽。生缘起是〔所生支〕的一部分。

上述〔果位识〕、〔名色〕随一缘起、〔处〕、〔触〕、〔受〕四支半缘起为〔所引支〕。

〔老死〕随一缘起为〔所生支〕的一部分,与生缘起同属〔所生支〕 。

以生天者为例,由〔真实义愚无明〕造生天的〔能引业〕、所造感生天上业的习气留在〔识〕上,为三能引支;希望受生在天界的〔爱〕,此一希求进一步加强的〔取〕,以及由这两者造成临终时决定能引业的〔有〕,为三能生支,这因位六支缘起在此生中圆满。其后受生在天上时,〔名色〕、〔处〕、〔触〕、〔受〕为四所引支,〔生〕、〔老死〕为二所生支,此果位六支缘起在后生天身中圆满。这是一重缘起的十二支在二世中圆满的情形。

另以生恶趣者为例,由〔业果愚无明〕造不善业,次由爱、取触发等,可据前依次类推。

由于造作某业的全部缘起无法在一世中圆满,所以最快也需要二世。如果业未经爱、取触发而被搁置,则三能引支需要一世,三能生支需要一世,四所引支与二所生者需要一世,共需三世才能圆满。

例如,今生虽造恶趣业而留有习气,但临终时由上师等劝导生起善心,以致触发某种感生人中的业成熟而后世受生为人;如果以前所造的不善业,在后世死时又被爱、取触发,则其再下一世将堕恶趣。

以此为例,能引与能生之间可以有多生问隔,但因属其它缘起之生世故,不算入此重缘起之内。总而言之,一重缘起的各支,少则两世,多则三世圆满,比两世更少或比三世更多的情形是不可能的。

这些缘起由前支生后支,从而在轮回中经受生、老死等一切苦恼。在某业果位的缘起当中,又产生种种其它业因位的缘起。

老死由生而起,推至行由无明而起,由此可见,一支引发一支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怙主龙猛说:

「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

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37

我们由三支烦恼造两支业,由此起七支苦,复由七支苦生三支烦恼,像这样反复不断地在三有轮回中流转、受苦。当我们以修道来结束这种缘起时,应先断无明,无明断则行断,直至老死等一切痛苦全断。

简言之,十二缘起支可归纳成业、烦恼、苦三重缘起:无明、爱、取三支为烦恼;行、有两支为业;其余七支为苦,如龙猛所说: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38

第一句说明初、八、九三支为动机;第二句说明行与有二支为身、语业;第三句说明其余七支为报应。

由顺、逆两种次序思惟十二缘起修习轮回总苦之后,像囚犯希望从狱中逃脱出来一样、想逃脱轮回,便是出离心生起之时。生起求解脱心之后,接着即应学解脱之道。

己二、抉择能趣解脱道性

这部分共分两段来讲:(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庚一、以何等身灭除轮回

在思惟轮回过患之后,我们将意识到:情器轮回的本质如同遭受风吹的水月,剎那不住地坏灭无常;轮回的诸般快乐好似毒蛇头下的阴影,利少害多;受生在五趣中任何一趣,都将不问断地受到痛苦的折磨。然后我们就像身处火宅、监狱的人不想继续留在那里,而想从其中逃脱出来一般,生起不假造作的希求解脱轮回之心。

当我们探索轮回之因时,将发现造成轮回的原因是业与烦恼,这两者中烦恼是主因,烦恼中又以无明为主因。所以,我们必须设法断除这个无明。至于修道之身,则必须依靠现在这个具足梵行三学39的暇满人身来灭除轮回。因为没有比人身更殊胜的修道之身,博朵瓦曾说:

「以前流浪许久未能自还,现在也无法自然还灭,所以必须断除,而断除之时也是现在得暇满之时。」

庚二、修何等道灭除轮回

想要斩断轮回根本,必须根除作为轮回根本的真实义愚无明俱生我执。否则,用其它对治方法只能暂时压伏烦恼而无法彻底消除。而对俱生我执来讲,一般善法是不能损伤它的,只有用一种与我执感受完全相反的心才能断除它。由于证无我慧能通达无自性,与执自性有的心正好相反,因此,我们必须证无我慧来根除俱生我执。若无此慧,再怎么勤修其它的善法,它们只会变成我执的朋友而无法攻击它。

想在心中生起证无我慧,先要生起〔增上定学〕。譬如伐木时,光有锋利的斧子是不够的,还需要能握斧的强壮臂膀。没有利斧当然无法砍树,但如果没有强壮的手臂,也无法每次都将斧头砍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像晚上观壁画,需要一盏不受风吹的明灯。证无我慧好象利斧,能伐我执之树;或像照明本相的灯火,能如实见到真实情景;这又需要心离微细内散乱且一心专注的坚固三摩地,它就像握斧的强壮手臂或不被风吹动的灯火。

要想在相续中生起心离内散乱的坚固三摩地,我们必须先生起能使心远离粗显外散乱的增上戒学。简言之,如《本地分》中所引《梵天请问经》所说:

「根本极坚固,喜乐寂静心,

圣见与恶见,具足不具足。」

〔圣见〕是指作为我执正对治的证空性真理慧,为了生起具足圣见的毗钵舍那,必须先成就奢摩地,但如果没有戒学,就不具备生起奢摩他的条件。《亲友书》中说:

「或头或衣忽燃火,尚应弃舍灭火行,

而当力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

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中士所修的法,就是〔增上三学〕。如果不继续作上上法类引导,此处便应详述〔三学〕。因为这里只是作共中士道的引导,并不是讲中士道的正行,所以,〔定学〕与〔慧学〕留待上士道止观时再讲,按照轨炬,此处以〔戒学〕为讲述的重点,《亲友书》中说:

「戒是一切德依处,如动不动依于地。」

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所以戒律清净很重要。戒是圣教的根本,持戒者利益极大,犯戒者过失也很大。至于持戒的功德:佛教是否住世,取决于根本别解脱戒。如果有持律比丘存在,圣教即存在;否则,纵有菩萨、持明士之类的人物住世,圣教也并不因此而存在。所以,《别解脱戒》中说:

「于我涅槃后,当以戒为师。」

意思是说,我们应当将自己所受的戒视为大师佛陀的代表而爱惜守护。

对我们初学者来讲,虽然目前难以实修三学中的定学与慧学,但我们相续中肯定有的、肯定能实修的〔证正法〕40,就是自身的别解脱戒,所谓〔佛教是否住世观待于僧伽〕亦是此意。别解脱戒又是上两种律仪41的基础或容器。

所谓〔住持圣教者〕,并非专指在法座上说法的人,若能如理守护自身的律仪,即是〔住持圣教者〕。因为能对〔教正法〕作闻思,便是住持〔教圣教〕;持戒清净即是主持〔证圣教〕。

三律仪中我们确定正在实修的即是别解脱戒,这是很殊胜的,经中说:「具戒比丘具光焰」等,又说:

「凡有持律比丘之方所,具足光明。当视彼处我非不在,我亦不需忧虑彼处。」

我们藏地有别于外国的特色以及久暂利乐的惟一根本,即是佛陀的教法。佛教是否宏扬,并不在于房屋与人口的众多,以及供晶的华美等,而是取决于圣教根本别解脱戒是否存在!如果别解脱戒不清净、自身戒律退失,即便世界上佛教像尘土弥漫般弘扬于各地,但对个人来讲,圣教却已告隐没。

《三摩地王经》中说:

「若经俱胝恒沙劫,净心以诸妙饮食,

伞盖幢幡及灯曼,承事百亿俱胝佛;

若于正法极失坏,善逝圣教将灭时,

昼夜能行一学处,其福胜前俱胝倍。」

意思是说:现在浊世中持戒的功德,要大于昼夜六时供养三世诸佛。该经又说:〔于此娑婆世界大师释迦牟尼教法中持戒一日,较于东北自在王佛剎经劫持戒,功德为大;现在但守护一学处,较过去劫守护全圆学处功德犹大。〕

持戒功德比经俱胝劫供养众佛的功德还要大,所谓〔具戒值佛世〕等。42

我们平时所作的半月诵戒,不能像赶经忏般快速念过,也不是为了计数等其它目的,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守戒,所以应该按照戒本中的内容来检查,如理守护所接受的戒律。

当我们念诵〔圣教心要恒光显〕43与〔愿增善慧胜者教〕44等颂文时,应当祈愿圣教心要首先在我们各自的相续中弘扬起来。

至于犯戒的过患,如《比丘珍爱经》中说:

「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

具戒获安乐,毁戒则成苦。」

又如《具足净戒经》中说:

〔诸比丘宁可离命而死,非可坏戒,何以故?离命而死惟今此土寿量穷尽;坏戒者,乃至百俱胝生常离种姓,永失安乐,当受堕落。〕

犯戒者将于许多俱胝生中受苦。《毗奈耶分别》中说:

「若于大悲大师教,起轻微心少违犯,

由是而获苦增上,拆篱失坏庵没林。

现成有于王严令,违越而未受治罚,

非理若违能仁教,如香叶龙堕畜生。」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触犯了权高势重国王的法令,有时候会受到惩罚,有时候则不然。但如果触犯大悲大师佛陀制定的戒律,死后一定会受到惩处,例如伊钵罗龙45的故事。仅仅因为蔑视〔堕罪〕便遭此下场,我们这些人已犯〔他胜〕、 〔堕罪〕、〔粗堕〕等多种戒条,将来的命运又该如何呢?

虽然我们没有其它声名响亮的深广大法,但若能好好地守护各自相续中的沙弥或比丘律仪,便能成为僧伽的一分子,这也是住持圣教的大事。

姑且不论沙弥、比丘律仪等,在家人受一天八关斋戒46有很大的功德,就像《毗奈耶事教》与《贤愚经》等所说以前的事例。所以,我们应当就自己心力所及,尽力守护八关斋戒与居士戒47中的四条、三条或一条戒等48。出家众等极有必要常受〔大乘长净〕49,由于这是一昼夜的律仪,所以有容易清净守持等益处。

虽然我们常常说一些有关三学方面的话,但其它二学在相续中连影子都没有,当下能实际做到的是守护别解脱戒,所以应当对此努力以赴。

我们必须关闭犯戒之门才能做到持戒清净。首先,〔无知〕是犯戒之门,先要关闭此门。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戒需要守护,当然就不清楚自己是否犯戒,所以应当根据自己的慧力,阅读《毗奈耶经》、《学处摄颂》、《三事学处》50、《本事教集颂》等典籍,清楚了解每一条戒的内容。

〔不敬〕是犯戒之门,所以我们应当对大师佛陀、佛陀制定的戒律,以及共同修梵行的友伴生起恭敬,尤其要对自相续中的戒生起大师佛陀想而加以恭敬。戒是大师涅槃后的代表,不可轻视之。

烦恼多也是犯戒之门,贪、瞋等烦恼哪一种较强盛,相应的犯戒情事就会随之出现。就像打仗时,勇士、将领必须先将最厉害的敌人制伏,我们也应该运用对治法来对付心中力量强大的烦恼。具体来说,贪欲重者当修不净观,即将身体观作臭皮囊、生起瘀肿、脱落、腐烂、骨骸想等;瞋恚重者当修慈愍;我慢重者当修老死、不定、数数高下过患等,以及思惟界的分类,因为如果连目前自身中的蕴、界、处、根、身触等都不知道,其它又知道些什么?愚痴重者当修缘起与烦恼总对治法——空性见。

〔放逸〕是犯戒之门,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饮、食等一切威仪中,当保持不忘取舍的正念,并时时检查自己三门有无被罪堕染污。

我们必须以正念、正知、有惭、有愧的方法来关闭这些犯罪之门51。万一被罪堕玷染,便应在〔长净〕等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忏除。虽然《毗奈耶经》中,说〔僧残〕等罪应以〔迁〕、〔悦〕、〔解除〕三法忏悔,但温萨巴父子主张:若能妥善地做到追悔、防护,则〔僧残〕以下的罪即可忏净。虽然我们无法像无与伦比的阿底峡尊者、文殊怙主宗喀巴大师父子等,做到持戒严谨、丝毫不为过失所染,至少应拚舍性命守护四根本52与饮酒戒。

由于别解脱律仪是受自于轨范师、亲教师及僧伽大众,也应在僧伽前忏除与别解脱学处相违背的罪堕。自己单独忏除虽能净罪,但不能净堕,所以无效。53

戒律之中,有人对违犯受水、脱鞋、着长袖衣等学处觉得无所谓,这是错误的。撇开他胜、僧残等不讲,犯上述细行对圣教形象也有极大的损害,所以,应当努力作好〔舍堕加持〕等事。

正如烧饭、煮茶等世间俗事,需要备齐酥油、盐、肉等原料;想要成办所求后世之身,单有持戒或布施等也是不够的。出家人应该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尽力修布施等法。

某些人声称:「只有劣根者才需要别解脱毗奈耶,对上根利者来讲,无需这种拘束的行持,因为密宗速道能转三毒54为道」;从而对戒律一点也不重视,甚且行为放逸。密宗行者若具有别解脱律仪,仍要如理守护,《妙臂续》中讲:

「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

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

《文殊根本续》中说:

「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

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

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

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

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

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帕绷喀大师最后指出,有些人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正见〕,他们以修习所谓的〔观心本面〕55度过一生,但这种精进是徒劳的,这些人当中,最好的只不过是造一些不动业而已。随后大师又将上述内容重述了一遍。)

注释:

l、引自《四百论》。

2、引自《三主要道》。

3、参见《至尊宗喀巴大师传》,法王周迦巷着,郭和卿汉译。

4、对佛所种之善根,纵乏清净动机,亦成圆满菩提之因,参见本书〔第十二天〕中〔易积广大福德〕一节。

5、即〔发起求解脱之心〕一科。

6、烦恼别名。按藏文直译为〔细增〕。烦恼体性难见故细;与所缘相应即起故增。

7、出自《往生极乐愿》,宗喀巴大师造,全文见拙译《利益临终教授解脱幻境》。

8、《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详述六种不净观:① 朽秽不净 ② 苦恼不净 ③ 下劣不净 ④ 观待不净 ⑤ 烦恼不净 ⑥ 速坏不净。这里是说第一种朽秽不净,又分内外两种。

9、这是修〔外朽秽不净〕;对治对性欲的贪着。经论中通常说有九想:① 血污 ② 脱落 ③ 肿胀 ④ 骨骸 ⑤ 虫食 ⑥ 腐烂 ⑦ 青瘀 ⑧ 食瞰 ⑨ 焦烂。这是解脱军《现观庄严论释》中的说法。

10、这是修〔内朽秽不净〕,主要对治对自身的贪着。但也用于对外身的贪着。三十六种不净物指:l、发;2、毛;3、指甲;4、齿;5、尘;6、垢; 7、皮;8、肉;9、骨;10、筋脉;11、淋巴;12、肾;13、心;14、肝;15、肺;16、小肠;17、大肠;18、肚;19、直肠;20、脾; 21、屎;22、泪;23、汗;24、唾;25、涕;26、油性体液;27、水性体液;28、骨髓;29、脂肪;30、胆汁;31、痰;32、脓;33、血;34、脑;35、膜;36、尿。

11、详见《声闻地》。

12、出自《入行论》第六品。

13、出自《往生极乐愿》。

14、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善解密意疏》中说:「大力菩萨瞋力弱者,坏百劫善根;力弱菩萨瞋强力者,与能瞋所瞋力相等者,所坏善根之量不详,有待观察;非菩萨而瞋菩萨,则坏千劫善根。」

15、界的分类有:① 地 ② 水 ③ 火 ④ 风 ⑤ 空 ⑥ 识。

16、众生于五蕴中执我,见为一我,日日无异。佛为说〔坏〕,破其执常;说〔聚〕,破其执一。

17、根敦珠巴(1391~1474),第一世达赖喇嘛。

18、引自《至尊薄伽梵母紫檀林度母赞‧智者顶严》。文中将疑比拟为八难中之罗剎难。

19、即常边见与断边见两种。

20、《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中,称此点为〔执有漏五蕴为清净与解脱之因〕之见。

21、十不善业道中的一种,参见本书〔第十三天〕。

22、指顺世外道。这类外道否认前后世、业果、与身有别之心以及一切智的存在。

23、遍计坏聚见,即通过哲学上的思考和用语言加以说明的,而非一般自有的坏聚见,例如外道执有常、一、自在之我等;俱生坏聚见则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是真正的坏聚见。

24、又称妥美桑波(无着贤,1295~1369)。萨迦派著名上师,他将噶当派之修心教授传与宗喀巴之上师仁达瓦。

25、引自《三十七菩萨行》。

26、参见本书〔第二十一天〕中〔住合宜处〕一节。

27、「出」于人群,「入」于狗伍,证「得」天位。参见本书「第十天」17注。

28、九种死缘为:① 食无度量 ② 食所不宜 ③ 不消复食 ④ 生而不吐 ⑤ 熟而持之 ⑥ 不近医药 ⑦ 不知于己若损若益 ⑧ 非时而行 ⑨ 行非梵行。

29、在色拉寺附近,该处有许多闭关茅篷。

30、〔四有〕之一。四有为:① 中有:死后至后世受生前之五蕴 ② 生有:受生时之五蕴 ③ 本有:受生后的第一剎那至死前最后剎那前之五蕴 ④ 死有:死前最后剎那之五蕴。详见《俱舍论》。

31、详见《瑜伽师地论》与《菩提道次第广论》。

32、摩竭陀国频毗婆罗王。

33、见次页插图。此图中圈所绘鸽、蛇、猪三者,表贪、瞋、痴烦恼;其外圈所绘为中有,左侧为行善上升者,故色白,右侧为造恶下堕者,故色黑;其外圈所绘为中有受生之处,自右上方开始,依次为人、饿鬼、地狱、畜生与天五道;其外圈所绘为五道众生于轮回中流转之十二因缘,自右上方开始,依次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与老死十二支。此轮为无常鬼所瞰食,表诸行无常。左上角之光圈表涅槃,右上角之立佛以手示之,表引导众生离轮回苦获涅槃乐。

34、法名为迅努坚赞(童幢,103l~1107),师事仲敦巴十一年,噶当派密法十六明点之传承上师之一。

35、见本章,30注。

36、见本书〔第十四天〕31注。

37、引自《缘起心要颂》。

38、同上注。

39、三学即戒、定、慧。佛所说之三学胜过外道,故又称〔增上三学〕。

40、有关教、证正法的解释,请参阅本书〔第十二天〕。

41、指菩萨律仪与密宗律仪。

42、出自《具足净戒经》。

43、出自《喜足天众颂》,全颂为:「尽我所积一切善,饶益圣教及众生,尤愿至尊善慧称,圣教心要恒光显。」

44、出自《格鲁圣教增长愿文》,贡却丹贝准美造,汉译全文见拙译《三主要道》附录。

45、此龙于迦叶佛世为精进比丘,以轻毁心,犯佛学戒,折伊钵玻罗树枝,遂堕龙身,备受众苦。

46、又称〔近往律仪〕。承许于一昼夜内断除杀、盗、淫、妄四根本罪,以及饮酒、着香鬘华饰与歌舞、坐高广床、非时食四支分罪之别解脱律仪。

47、又称〔近事律仪〕。终生奉持五戒或其中之部份:杀、盗、邪淫、妄语、饮酒。

48、居士共分六种:① 一戒居士 ② 二戒居士 ③ 多戒居士 ④ 圆戒居士 ⑤ 梵行居士 ⑥ 八戒居士。

49、与八关斋戒类似,但有以下六大差别:① 授八关斋戒者需具足近事等以上之律仪;授大乘长净者则需具足菩萨律仪(亦可在佛像等前受)。② 出家众不可受八关斋戒,彼为一日戒故,然可受大乘长净,戒体不同故。③ 受八关斋戒之动机为出离心;受大乘长净之动机至少为造作之菩提心。 ④ 八关斋戒仪轨始于皈依,次三返受戒;大乘长净仪轨则述及佛昔日所作之菩萨行,受法者当仿效佛陀,发菩提心受持八戒。 ⑤ 受大乘长净者需断肉食一日;受八关斋戒者则不需。⑥ 真受八关斋戒者所得之果视其动机而定;受大乘长净者则决定获究竟菩提。详见拙译墀江仁波切所造《受大乘长净仪轨易行法‧升登大菩提宫殿之阶梯》。

50、三事学处:① 长净 ② 安居 ③ 解制。

51、关于〔正念〕与〔正知〕请参阅本书第1册(第九天)370~372页。〔有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有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52、又称〔四他胜〕:① 杀人 ② 偷盗 ③ 行淫 ④ 妄说上人法。

53、关于〔罪〕与〔堕〕的区别,请参阅本书〔第十三天〕。

54、贪、瞋、痴。

55、大印与大圆满派用语,内容、修法与汉地禅宗十分接近。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藏密真言·心咒密咒|←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藏密坛城·曼茶罗|←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嘎乌盒·吊坠小唐卡|←此处目录可参考定制

|唐卡寄卖|←画师唐卡直卖的唐卡可参考这里

|佛像总集·佛像绘制参考|←此处图册可供参考学习

|古代唐卡图册|←古代唐卡藏品复制定制可参考这里

|各类经文咒文及书籍索引|←经文咒文书籍查询点这

|唐卡文献资料索引|←唐卡文献资料查询点这

|唐卡造型资料索引|←唐卡造型形象资料查询点这

|沃唐卡分仓索引|←根据“沃唐卡”前3位编码查询点这

|唐卡线稿图册|←唐卡定制的白描线稿可参考这里

|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沃唐卡”合作画师作品可参考这里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

(0)
上一篇 2024-04-20 19:40
下一篇 2024-04-20 19:44

相关推荐

唐卡预定·唐卡定制·唐卡设计·唐卡艺术品投资可联系微信(wechat)号:MasterQiR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