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唐卡官方告知:由于一些唐卡画师的手机像素偏低,有的唐卡实拍图未必能清晰表达出整幅唐卡的效果,需要订购和了解详情的朋友可联系沃唐卡,告知唐卡编号即可了解该唐卡的细节及相关介绍。
“沃唐卡”官方唐卡(中国唐卡)评估等级/品类标准:
【入门级/精品级–旅游纪念品】–【珍藏级–工艺美术品】–【收藏级与艺术级–收藏艺术品】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提供“沃唐卡”唐卡编号可通过短信询价)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收藏级与艺术级唐卡设计定制)
印藏佛教史
作者:刘立千
序
经过多年的筹划和编辑,《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终于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套文集不仅仅是刘立千先生个人藏学研究成果的结晶,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藏学家对藏学事业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我国藏学事业从举步维艰发展到今天的“显学”这样一段历程。时下,藏学研究一片生机勃勃,已是今非昔比,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刘立千先生1910年生于四川省德阳县。1932年离开西南镇成都到当时被称之为打箭炉的康定教书,其间拜师求学,研习藏文和藏传佛教宁玛派、格鲁派、噶举派和萨迦派等教法。1936年出任根桑泽臣活佛随行助手和翻译,开始涉足藏学领域,并初次发表译
作《大圆胜慧》。1944年春,经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李安宅教授推荐,出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所副研究员,正式从事藏学研究。由于先生汉藏文功底极好,加之当时的华西协和大学又云集了一大批如韩儒林这样第一流的学者并有着丰富的藏书,因此不到两年时间就推出了力作《印藏佛教史》。此书在成都一经问世,就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曾连续出了三版,事隔32年后的1978年,此书由台湾妙吉祥出版社再版时又很快销售一
空,其学术价值,可见一斑。先生深知,藏学的故乡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藏学典籍乃藏学研
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了给不识藏文但有志于藏学典籍的翻译和介绍。1949年成都解放后,先生随十八军进藏,到达拉萨后,在西藏军区编委从事编译。1956年北京成立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局,先生奉调来京,先后在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担任藏文室领导职务。那年年仅17岁的我随著名藏族学者格桑悦希教授一同调来北京,有幸同先生共事,成为先生等一批著名藏、汉族专家学者的学生。然而好不景长,一次又一次的运动,特
别是在那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先生也未能逃脱厄运,在经受一番对“反动学术权威”的批斗之后,1969年年底我们先后进了“一七干校”,这时的他已届花甲,且患有严重的冠心
病,然而他怀着对党的无比信赖竟奇秀地度过了那一段艰苦岁月。1979年的春风吹绿了祖国大江南北,也给先生带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此时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壮心不已,行耕不止,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又将过去数十年陆续出版过的300余万字的译著重译并加以整理注释。正是这样执著的追求、坚强的毅力、献身的精神,使我们在先生九十高龄时得以编辑出版这套文集,奉献给广大读者。
这套文集包括先生的重要藏学研究论文集《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杂集》,著作《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和《印藏佛教史》,重要译著《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米拉日巴传》、《卫藏道场胜迹志》、《金刚瑜伽前行和正行》、《大圆满禅定休息》、《大圆满虚幻休息》、《大圆满隆钦宁提本觉道次第》、《土观宗教源流》以及《格
萨尔王传·天界篇》等。这些著作虽然是先生全部著作和译著中的一部分,但基本上涵盖了他在蒙古族历史、藏族文学、藏传佛教义和哲学等令哉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其中《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卫藏道场胜迹志》、《米拉日巴传》、《土观宗教源流》等时至今日仍是藏学研究者和藏学爱好者研究或了解藏学登常入室的必备钥匙。
我十分钦佩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更由衷地敬仰先生忠厚无私的高尚品格。为了弘扬和传播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团结,先生慷慨将其全部著作和译著的版权无偿捐赠我社。我们深知继续为藏学事业做出贡献是先生最大的心愿,而实现先生这一心愿正是我们编辑出版这套全集的初衷。
最后,我要代表民族出版社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向原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兼藏文大藏经对勘局局长扎西泽仁同志和对勘局办公室主任布楚活佛深表谢意。是他们在刘先生离休迁居成都后,为我社代劳给先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离开了他们的关怀和帮助,先生于耄耋之年是很难在短期内完成这套全集的重译和注释的。
戴贤
2000年1月30日
藏历铁龙新前夕于北京
绪 言
印度佛法,灭亡已久,然其教理实践,迄今尚住世间,即今西藏之佛教是也。故欲明印度佛法之真相,可从西藏佛教中推之。然研究西藏佛教之渊源,法脉之系统,又非先考印度往期之佛史不可。故今将印度与西藏之佛教情形,合并译述,以为研究两方佛史之参考。
关于印度佛教历史,自释迦牟尼佛起(公元前5世纪半,约在周宣王时)至斯那五朝止(公元13世纪半,约在宋理守时)其间一千六百余年。此中小乘宏扬五百余年,大乘显教宏扬五百余年,密教宏拟亦约
五百年。关于显教大小乘之历史,国中固早有著述,然于密教历史,则多不传。显教大乘,自龙树、提婆之中观,无著、世亲之唯识,提倡于前,向后杰人辈出,异说繁兴。其间五六百年,为大乘学说之最发达时期。至法称时,显教学理,已造其极,遂感于徒逞巧辩,空言无实,于是不得不一变其作风,而为专务“实修”——不尚教辩之密法矣。
密教初兴,适承大乘显教将衰之时。其最宏广,即在波罗王朝。西藏佛教之传入,亦正值斯时。故藏方整个佛教之建立,即是承接波罗王朝一代之余绪,其有关若此。故此王朝一代佛史,有赓续追述之价值。今将密教历史补出,如此则从佛世尊起,至斯那王朝止。虽简略编述印度一期之佛事,然亦可谓一全史矣。
本书分前后二编,前编专述印史。自佛寂后有第一次结集,过一百年后又有第二次结集,再过一百年,即第三次结集,统为第一章名佛时与佛后之教法。自第二次结集后,佛教中分出部派,直到六百年后,龙树菩萨出世,大乘始兴,其间五百余年,纯为小乘之发展时代,故第二章叙述小乘之分派及其发展。大乘教理有系统之学说与显明之表著,虽始自龙树,然其初起,实乃在迦腻色迦王以前,故以第三章名大乘之建立。龙树后过一百年,有无著菩萨,别倡唯识,与龙树观对峙,此后两宗之绍承者,各出新解,互相攻难,构成大乘学说最极绚烂时期,故第四章名为大乘之发展。大乘学说至法称而造其极,遂转为密法之宏扬,此时正值波罗王朝开始,故第五章又名为密乘之宏扬。最后第六章即将大小乘显教诸学说,作概略之叙述以为本编之结束焉。
后编述西藏史。西藏佛教正式传入,始自松贞冈普,宏自赤松德赞,即当波罗王朝之一二世,故第一章先叙流入之情。又以藏教有前宏后宏之分,前宏之法(即自良太宗至唐文宗间所传入者),由后来之旧派(即宁玛派)一脉相承未尝断绝,此有旧派历史可据;惟后宏时,因译师与传法人有异(即宋真宗至宋神宗间所传者)遂有派别之分;欲明其源流,故第二章又取于法系有关之译师及论师及宏法之情形,依译师为主而略叙之。第三章略叙派别之分,使用各系传承法要,藉知其差别所在。第四章叙法要之流布,俾明西藏所宏显之教法。第五章叙显密教法之理趣,藉明其学说及实践,是为本编之后殿焉。
本书述印藏历史之处,若有已见国内他著者,均从简略。其次关于佛转*轮,佛后之结集,部派之纷争等等,各有异说,莫衷一是,究以何者为信史,亦难详考,兹但遵《集续目录》及《多罗那他史》所述为准。
此书系搜集西藏各家历史纂译而成,仓促从事,持漏之处,在所难免。尚望博贤达有以指正为感。
刘立千
第一章 佛时与佛后之教法
作者:刘立千
佛教创自释迦牟尼佛(sakyamuni)。释迦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公元前5世纪半),父名净饭王(sudohodana),母名摩耶夫人(maya)。因观世相生老病死及常诸苦,深生厌离,欲求解脱,遂舍位出家,于尼莲禅河(ne-rang-dsa-na)苦行六年,后在菩提树下(byang-chub-shcing-drung)证无上道。为教化众生故,初应下根,往波罗尼斯(wa-ra-na-si)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五贤部,转四谛轮。次应中根,于灵鹫山(bya-rgod-phung-pohi-ri)为诸弟子及五百比丘无量菩萨,转无相轮。后应上根,于毗舍离(yangs-pa-canh此云:广严城)为趣一切乘菩萨,转善辨*轮。佛行圆满,遂般涅槃。
佛圆寂后,弟子失怙,为恐圣教散失,是年夏季,于王舍城(rgyal-pohi-khab)七叶窟中(nya-gro-dhahi-phug)阿阇世王(ma-skyes-dgra此云:未生怨王)而为施主,大迦叶(hod-srung-chen-po)等集五百罗汉上座,由阿难尊者(kun-dgav-bo)诵出佛语,无增无减,结为修多罗藏(1)(mdo-sde),邬波罗(nye-bar-hkhor)结毗奈耶藏(2)(hdul-bahi-sde),是为第一结集。(在公元前5世纪,周敬王三十四年。)后迦叶以圣教付阿难陀,阿难付著搦迦(sha-nahi-gos-can),奢付地底迦(dhi-dhi-ka龙树等所造无上部),地付黑色(nag-po),黑付善见(legs-mthong),是为法藏七传。佛寂后一百一十年,毗舍离比丘,作十不净事(4),阿育王(a-sho-ka此云:无忧王)为施主,集七百罗汉而重结集,是为第二次结集。或传为耶舍比丘(grags-pa)和跋耆族(Vaj-ji毗舍离之一小城)比丘众,于律部有异议,互相争执,遂有上座与大众二根本部派之分,为致结集之因也。
又过一百年,迦腻色迦王(ka-nis-ka)在位,由诤(5)大天(lha-chen-po)五事,遂有部派之分。初分上座与大众二部,后渐裂为十八部。或云华庄严城(me-tog-rgyan)有四上座,以四种语,诵出戒经,谓善构语、边方语、庸俗证、鬼趣证,令诸弟子,见不合顺,分四根本部,末分十八部。以此因缘,迦腻色迦王遂为施主,在杂伦达惹(dsa-lan-dha-ra)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智者,诵出佛语。自结集后,十八部异执,释认为真实佛教,是为第三次结集。
上说乃系小乘所传。若依大乘所许,谓显密教法之结集者,乃王舍城南方有无垢生菩萨(dri-med-vbyung-gnas)集十俱胝菩众,如文殊(vjam-dbyang)、弥勒(byams-pa)、金刚手(phyag-na-rdo-rje),依次结集三藏。又云集大乘经藏者乃普贤(kun-tu-bzang-po)、文殊、秘密主(gsang-bahi-bdag)、弥勒等。《金刚手灌顶续》说:“一切显密教法,皆是秘密主之所结集。”若密乘经教,又多是请法者之所集,此广知续部(6)所说,故不复赘。(上见《萨嘉集续目录》135、136、137、138、139页)
注释:
(1)修多罗,梵语。译曰,圣人言说,能贯穿诸法,喻如能贯花,通译为经,即经藏也。
(2)毗奈耶:梵语。译曰灭。灭三业过非之义,通译为律,即律藏。
(3)阿毗达摩,梵语。译曰对法,以对观真理之胜智而名,通译为论,即论藏。
(4)或名十非法,其详可参看吕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八页。
(5)所谓五事及其原末可参看吕著《印度佛教史略》第二十九页。
(6)密乘之经称本续,全续分为四部,故名续部,四部名义详后。
第二章 小乘之分派及其发展
作者:刘立千
佛涅槃后,部派分裂。其分部年代、原因、部名、部数、执义等类,各传不一,异说颇多。总之部派之分,系在佛后百年。百年以前,教海一味,未曾有争。自分部后,各自发展,直至龙树未出,大乘未兴之间,五百余年,实为小乘最盛时期也。
兹准《多罗那他史》所述,阐明最初分部原因。先是阿育王三世后有勇军王(dpav-bo-sde)仁民爱物,崇信正法,迎请界地阿罗汉(yul-dslan-pa)宏法,集四方僧伽约十方万余。时摩士罗国(ma-ru-ta)有商主子名大天,弑其父母及阿罗汉,造无间业,深生忧悔,
乃逃于迦湿弥罗(kash-mi-ri)隐其罪行,现比丘相,彼本聪敏,不久善持三藏文义。因悔其所行故,遂往静处,修三摩地。得魔力加持,受众信仰,悉以为真实阿罗汉,供养承侍者渐多。遂偕其比丘眷属至鸡园寺(vdam-bu-can)为诸比丘开讲别解脱律义。讲毕之时,复自
作颂曰:“诸天无明诱,道因声起故,犹豫令他入,是为真佛教。”尔时众中有多闻持戒长老,闻彼所诵,皆加惊诃,云“汝言非佛教”;然其余比丘,皆党大天,由是斗争纷然。大天卒后,闻有贤比丘(dzang-po)亦是恶魔所化,于佛遗教,多起疑惑,及诸非议,道倡:答他、无知、犹豫、观察、自警等五事,即所谓大天五事。誉此乃真佛之教,以各种辩智,起各种异说,引诸智者,犹豫惑疑,争执不休。印度土地广大,语言众多,各方所传经典文字,亦不相同,于是各据所传经义或文词而起争论也。
勇军王子喜友王(dgav-bo)后,有婆罗尼斯王(wa-ra-na-si)继续提倡宏扬正法。彼时又有龙上座(klu)亦极推重大天五事,僧伽之中,多有不附彼说,复引争执,遂分为四部。
喜友王子大莲花时(pad-ma-chen-po),又有安志比丘(yid-btan)复随龙上座语,重唱五事,当时争论更甚,遂由四部,开始分为十八部。(上见《多罗那他史25、26、27页)十八部之分法,各传不同。上座部传:先分上座大众二部,大众部中又分:一说、说出世、多闻、说假、灵塔、东山、西山、本末合计八部。上座部中分:说一切有、犊子、法上、贤道、正量、多说、法密、隆妙雨、师长,本末合计为十部。
大众部传:先分上座部、大众部、分别说部三部。上座部中分:说一切有、犊子二部。说一切有部中又分:说一切有事、说经二部。犊子部中又分:正量、法上、贤道、六城四部。大众部中分:大众本部、东山、西山、王山、雪山、灵塔、义成、牛住八部。分别说中分:示地、饮光、法密、红衣四部。本末合共二十三部。
正量部传:大众有六部:大众本部、一说、牛住、多闻、说常、灵塔等。说有有七部,说一切有事、分别说、多说、法密、红衣、饮光、迁转等。犊子有四部,犊子本部、法上、贤道、正量等。
说一切有部传,如律天论师(vdul-bavi-lha)及《异部宗轮论。云:先分大众部、说一切有部、上座部、正量部等四根本部。由大众部分出者有:东山、西山、雪山、说出世、说假等。由说一切有部分出者有:普事、饮光、示地、法藏、多闻、红衣、分别说等。由上座部分出者有:能胜苑、大雄山、制多山等。由正量部分出者有:鸡胤部、化地部、犊子部等。先分四根本部,后成十八部也。
各部所许,名称多有差异。因一部立有多名,或语之雅俗转讹,遂有不同,究其实仍指一部。如饮光,即降妙雨。示地、示地、法护、红衣即上座一部所立异名。说转、师长、红衣亦共为一部。灵塔、东山亦为一部。此中又分出义成与王山,是二不计于十八部之中。出世一鸡胤亦为一部。一说或谓为大众之总名,其余如犊子、法上、贤道、六城若粗计之,皆是一部也。总之关于部派之分别,异说颇多,恐繁且止。(上见《多罗那他史125、126、127页)
小乘自分十八部后,为小乘教义之极盛时代。及迦腻色迦王时,有迦湿弥罗狮子王(seng-ge)发心出家,名善现比丘(legs-mthong),迦腻色迦王迎请供养,为其广聚僧迦,彼时有部经部,各集请学徒众共二十余万人。王欲息灭十八部异拟之争,遂为施主,广会大德僧伽,作第三次之结集;并重集律部,于前无文字记载之经论,亦重记录,已有者详为校正。自此十八部异执遂认为真实佛教,争论遂止。
十八部之争,起自勇军王,其间历喜友王、大莲花王乃至迦腻色迦王,经于四王,凡百余年,其争论最烈者,约六十三年。(上见《多罗那他史》30页)
迦腻色迦王后,虽大乘继兴,然大乘诸师,亦多由小乘部中出家。即六庄严(1)住世时,大乘诸师,因属性者,但论共数量,即远逊于声闻之众。大乘宏显之时,小乘之势,亦未稍杀。直至世亲(dbyig-gnyen)住世时,十八部亦皆完全存在。此后因外道之迫害,大乘之影响,兼以内部争执不休,诸小乘派系,或转移宏化,或舍小就大,或数部相并,其能保守自宗者,亦寥寥无几矣。如大众之东山、西山、雪山,说一切有之饮光、说分别,上座之制多、正量之化地,皆不存留。迨波罗七世时,小乘之能成部者,仅有七系,七系之中,惟有部与经部,能单独立宗,余不过为附庸而已。虽然宏扬仅五百余年,部派存留无几,然其自宗教义,迄今仍能保留勿替。(上见《多罗那史》27、64、84、92、96页)
兹再略叙有部与经部之史。初大莲花王有二善友:一为婆罗门贤(dxang-bo),一为婆罗门迦多衍尼子,首造有部七论,即《七部对法》。或云有部诸论,如《六足论》等,为佛时已有,惟解释论义,自此氏始。或谓有部诸论,笈多王时(nye-sbas)诸阿罗汉所造,由上座部门徒互相传授,至莲花王时,始笔于书。依其自部所述,此宗七论,皆佛言教,迦氏释佛意旨而广为之耳。依经部说,在有部以前,已有七论,乃诸地上声闻所造,假为佛说,舍得弗(sha-ri-bu)集之,为最初解释经意之七论。其余说法尚多,不能尽引。总之有部实起于此时,以迦多衍尼子为始祖,造《发智论》,主张心外实有,传出古有之《六足论》。大莲花王后,有法救(hos-skyabs)承其学。迨迦腻色迦王卒,西月摩若(ma-ru),又有世友(dby-ig-bshes)、妙音(dbyangs-sgrog)二大有部宗师,广宏其教。旃檀护王时
(tsan-dan-skyong)又有婆罗尼斯觉天(sangs-dgyas-lha)亦宏有部。以上法救、妙音、世友、觉天等为有部上大论师,各成一家,分聚门徒约十余万,有部之胜,以此为最。造有《三鬘论》、《百数论》等。《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亦是此时所编出。迨世新出世,依迦湿弥罗集贤(vdus-bzan)广学有部法藏,造《俱舍论》,有部之宗义,于是大成。
经部较有部为晚出,或云迦腻色迦王时已有,迨龙迦恕旃陀罗(a-kca-tsan-dra)与哈日王子扎耶旃陀罗(dsa-ya-tsan-dra)二王在位时,有鸠摩罗多(ku-ma-ra-ta),始大宏其学,部名遂显。经部者,谓为经为量之宗。此宗有《喻鬘论》、《三藏喻论》等,以善巧譬喻演说诸法,故又名为说喻部。主张与有部略异,谓吾人之心,唯知心相,外界之法,仍有其体。继此而后,迦湿弥罗有室利罗多(sha-ri-ra-ta)或云此师即胜祥(dpal-len),与有部之觉天同时,此师折衷大小乘两部之义,造《成实论》,其宗愈显矣。
以上略述小乘分部及其发展之简史,其各宗教义,后当别说。(上见《多罗那他史》28、33、39页)
注释:
(1)具云“南瞻六庄严”,南瞻即此土;庄严之义,谓以善美饰国土,盖指有德之圣哲而言。其有六位即龙树、无著、提婆、世亲、陈那、法称六在菩萨也。
第三章 大乘之建立
作者:刘立千
大莲花王后,欧提毗舍国王(o-ti-bi-ca)名月护(zla-ba-srung-pa)承文殊现比丘相,至王宫,为王说大乘法要。显教许此进即已传出《波若八千颂》,密教许为《摄真实经》,无论为何,大乘教法之流传,实以上此是为肇端。迦腻色迦王时,亦有大乘经典流传,并有修大乘行者,要不过未见宏广耳。
迦腻色迦王后,西南印有善种婆罗门(rigs-ldan)闻有案达罗国(ang-gra)难陀上座阿罗汉(nan-da)演倡大乘,遂往迎之。尔时四方,乐大乘者,悉来归向,如摩毗多迦(ma-bi-ta-ka)、毗迦多惹冈扎(bi-ga-ta-ra-ga-dha-dsn)、地毗耶迦惹笈多(di-bya-ka-ra-gup-ta)、罗罗(dsa-na-hu-lo)等五百众,皆曾从观音、文殊、慈氏、秘密主,亲闻法要,得法脉相继三摩地。由天、龙、罗刹、乾达婆等处请出十万《宝积经》、一千《摄经》、十万《华严经》、二万五千《楞伽经》、一万二千《厚严经》、一万二千《摄真实经》等诸大乘法藏,尤以龙宫请出最多,为西印王罗伽阿怒(lak-ca-ashwa)所知,遂请供
养,而为建寺,书写三藏,立讲听之制。大乘风气日甚,诸小乘不悦,乃谤大乘,为非佛说。此时大乘多瑜伽派(1),亦先由十八部小乘中出家,且与小乘同住,数虽不敌,然见
行广大,非诸劣小能胜。尔时大乘五百论师,在那兰陀寺(na-lan-dra)说法之时,又有摩揭陀国ang-ga-dhar)脱准(athod-btsun)二弟兄,闻法欢喜,皈信内道,修建八寺,宏扬大乘。此时大乘,多倡唯识,若中观之宏扬,则自萨日哈(sa-ra-ha)起。其宏扬根本道场,为那兰陀寺。那兰陀一地,为尊者舍利弗(sha-rihi-bu)之所隆生,其寺为阿育王所建,自五百论师,开创大乘,继之宏扬者为脱准弟兄及萨日哈;最极宏扬者,乃龙树菩萨也。(上见《多罗那他史》28、30、32页)
罗伽王之后,有旃檀护王,统领全印,笃信佛地,时有大婆罗门萨日哈或名罗罗(sgra-gcan-Vdsin)来那兰陀寺,罗初从黑尊者出家闻小乘,继从无分别等师闻大乘,更修本尊,从秘密主闻一切在乘显密经续,遂倡中观之学。复从邬伏延那(o-rgyan)请出《佛顶》等本续,以售箭女为手印(2),修持(3)明行,得胜成就,闻住南瞻一千二百岁,广利有情,曾造究竟上乘《笃哈藏歌》等要门,得其心法弟子即龙树菩萨。(上见《集续目录》140、141页)同时尚有迦玛罗迦波(ka-ma-la-ca-bha)
迦那萨罗(cha-na-sa-la)等演倡中观八师。又有波若迦萨达摩尼(pra-ka-sa-dha-ma-ni)亲见除盖障菩萨,得无生法忍,从地下请出十万《圣大集密续》;前五百论师所有弟子,亦请出经续甚多:自此以上即已有密法之事、行、瑜伽三部及《集密》、《佛平等合》、《幻网》等诸无上瑜伽本续。即于尔时小乘有部之婆罗尼斯觉天,经部之迦湿弥罗室利罗多,亦极力宏扬小乘与大乘相竞。当萨日哈住世之时,正值五百论师宏显唯识,及其晚年,大乘显密法要,除《大波若》外,无不悉数流布于世间矣。(上见《多罗那他史》33页)
继萨日哈宏扬中观者为龙树菩萨,生于南印度毗达罗国(bi-tar)婆罗门种(公元3世纪),依那兰陀寺萨日哈出家,得《大孔雀明教授》,住世最久,复听《极密》、《集密》等本续,又从龙宫请出十万《波若》,欲显明大乘,遂广造众论;其显示诸法实相,宣说中
道,远离二种边执,故名《中论》。又复引据经论,作中以诸赞聚,再以正理抉择究竟真实,成中观诸论聚,如《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等。他如示修行有《集经》及《大乘修心论》;诃止小乘有《梦如意宝论》;示在家行有《寄亲友书》;示沙门行有《菩提资
粮》;示密乘之见与行有《本续杂集论》,示密乘见有《菩提心释》;示生起次第有《集密修法》、《溶合显道论》、《曼陀罗仪轨二十颂》;示圆满次第有《五次第》;医明有《百种配合论》;明世法有《养生论》;诫大臣有《百智论。;诫国王有《宝鬘论》;其他《缘起推算书》、《调香法》、《变金术》、《集密释》、《稻芊经释》等甚多。总之大乘之建立,始自罗伽阿恕王时;流布宏显,实自龙树;即显密教之大半传统,莫不推龙树为鼻祖也。(上见《增续源流史》98页)
继龙树住持那兰陀寺而宏中观者有提婆(ar-ya-de-wa),持唯识中道者有龙尊(klu-bo),宏密者有龙智(klu-blo)。
提婆生于锡南(seng-ga-li),依止龙树学法,遍通显密及诸明处,曾破马鸣(rta-byangs)使皈内道。此师广显龙树缘起无性中观之旨,造《四百论》,略者有《中观衡论》,又有《智藏杂集论》,示显密理趣。关于密部有《释五次第摄行灯论》,示入定法有《净心垢论》,成熟灌顶仪轨有《四座曼陀罗仪轨摄要》,示生起次第有《四座》及《智慧空行母修法》法,其支分又有《施食仪轨》,示圆满次第有《独树难释》等。(上见《增结源流史》99页)
龙尊,与提婆同时,亦为龙树弟子,曾至龙宫七次,广开大乘经典,倡唯识中道义,现藏中所传之《三身赞》,即此尊者所造。特于其《如来藏赞》,一时南印孩提,将其颂文,歌流唱,传播最广。后继提婆而作那兰陀之住持。(上见《多罗那他史》42页)
龙智,又名龙菩提(kluvi-byang-chub),为牧人子,依止龙树出家,得集密灌顶,受诸续传随要门,获胜悉地,住吉祥山,乃至现在。曾造《曼陀罗二十显》、《烧施》、《五次第释》等。
提婆弟子有马鸣及罗贤(sgra-gcan-vdzin-bzang-bo)。
马鸣或名大勇论师(dpah-bo),初为外道,后依提婆,得胜成就。造《佛本生百赞》、《根本堕十四戒》、二种《修菩提心教授》、《八支戒》等。(上见《增续源流史》100、102页)
罗罗贤,那兰陀出家,依提婆学,通达三藏,后亲见佛陀,往生安乐国土。
罗罗贤弟子为罗罗友(sgra-gcan-vdzin-bshes-gnyen)罗罗友之弟子为龙友(kluvi-gshes-gnyen)。以上三师,其传难考。龙龙弟子为僧护,自僧护后,不但大乘中观
学说最行,即大乘密教亦渐趋显扬。僧护以前,非无无上瑜伽。盖自大乘初宏之时,即有获持明成就十万人,邬伏延那得持明位者,亦皆本于无上瑜伽故。彼等纯由秘密主现身传法,证虹身解脱。因无教授遗留,兼之前人护守秘密,极重实修,未得成就之先,罔有知其行径,师资传习,亦属罕有,故鲜知之。及其证道解脱,始知其所依之道,定是殊胜,非诸劣法,所能成办。即在大乘首宏之时,修持密骂事行二部,亦复不少,以其行径幽隐,非习此者,难于相知,故除萨日哈、龙树师次,乃至大成就师夏瓦日已(shwa-ri-pa)之间,迭相授受,有所传闻,除依无上瑜伽得道者,大多湮没无闻。其萨日哈、龙树等所造无上部诸要典及本续诸注释,亦因密付与已得成就之龙智,故不如中观诸论,为众所普知。迨波罗王朝时,此诸密典,始大显于世,故《佛顶》与《圣类》诸法要,为新传之理,其情形颇与西藏之定传(4)与掘藏传(5)如出一辙。迨僧护时,事行二部,已公开流行,约二百年,但瑜伽一无上瑜伽,尚付隐密,不过较昔已渐宏广,修密而得成就者日多,如马胜(rta-mchog)、卢伊巴(lu-yi-pa)等诸大师,相继出世。当僧护时,无著(thog-med)亦出,别树一帜,宏显大乘,与龙树系所传出者,遥相对峙。其后两派所传弟子,造论立量,迭相攻难,自此大乘遂渐分裂矣。(上见《多罗即他史》45、50、51、52页)
注释:
(1)即唯识派。
(2)密宗受用女人,以为道助,非同俗人受室,故称手印即印契之意。
(3)持谓受持,明谓明咒,明咒旧称真言,即修真言行者。
(4)由定中得本尊现相,亲传法要,称定传。
(5)前贤所藏伏之法,后于山岩地石中经人掘发,以之宏布者,称掘藏传。
第四章 大乘之发展
自无著菩萨出,宠扬唯识,与龙树菩萨中观对敌,大乘学说,遂日趋发展。
无著菩萨,生为王种(较龙树后生一世纪约当公元4世纪)善巧诸明,博通三藏。以波若难了,遂在鸡足山(ri-bo-bya-rkang),修《弥勒法》十二年。后亲见弥勒,得法脉承继三摩地,牵弥勒衣,游兜注官。越人间二十五载,从慈氏亲闻波或为主之甚要论及《慈氏五论》,复返人间,造《五部地论》,显明大乘。又传出《慈氏五论》,《五论》者即《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性论》、《无上续论》(旧云《宝性论》)。为明《现观庄严》与《波若》之义,复撰《显明真性论》及注释《宝性论》与《解深密意经》。调伏其弟世亲(dbyig-gnyen),遂善巧开说唯识。无著与龙树即最闻名之建立(1)广行与深观二大轨辙之师,无著后其法似弟世亲。(以上分别见《集续》142页,《布敦史》101页)。
无著之学,至世亲而益显。世尊初从迦什弥罗集贤学有部法藏及《对法》七论,已得善巧。后至那兰陀寺,从其史闻法,能记持九十九亿论典,为佛后之多闻第一。受诸大小乘僧伽礼供,尊为第二导师。造《俱舍本释》及余经释论共五十种,双独撰《波惹迦日那》八论(pra-ka-ra-na),立道场六百五十处,集大小乘比丘六万人,对于佛教建树最大。世亲后有四大弟子传其学,即安慧(blo-brtan)、陈那(phyogs-kyi-glang-po)、德光(yon-tan-vod)、解脱军(nmam-grol-sde),各擅一长,尤胜于师,通称为四大家云。(上见《集续》142页)
长于对法者为安慧,安慧生于南印商主家,七藏依世亲,博通三藏,闻持极广,尤擅对法。著作亦富,于世亲所注书几无不重疏。(上见《多氏》63页)
长于量论者为陈那,陈那生于南印婆罗门族,依民亲广学三乘,尤长唯识与量论。造《俱舍疏》、《无边功德赞》、《观所缘论》等百余种,后将唯识因明纂集一起造,《集量论》。广伏外道,恢复旧有道场,从不弟子甚众。(上见《布敦史》104页)
长于律学者为德光,德光依工亲学,淹贯三藏,尤长于毗尼,常能持诵十万律藏,专宏律学,著有《律经》、《百一十羯摩》、《瑜伽师地戒品释》,且自注律经云。(上见《布敦史》108页)
长于波若者为解脱军,从世亲闻波若,已全持波若诸经论,然未得波若教授,及从僧护听波若教授,遂获通达。修波若观行,觉《波若》经与《现观庄严论》,文多未合,颇资疑惑,旋梦慈氏嘱云:“往婆罗呢斯,当有大利。”翌晨果往,值静铠居士(shi-bahi-go-cha)从南印普沱(po-ta-la)请来八品之《二万颂》,阅之与现观论义相顺,于是杂揉《八品波若》与《现观庄严》,倡演无自性中道之义而造论释。无著世亲之弟子尚有佛民(sangs-rgyas-vbangs)、法民(chos-vbangs)、僧民(dge-vdun-vbangs)、宝民(dkon-mchog-gsum-gyi-vbangs)。法民曾依止无著、世亲二人,造《瑜伽师地大疏》,最为闻名。僧民不详,其弟子萨迦那(sa-sga-lha)曾造《花鬘赞》,为智称译师(shes-rab-grags)所译,以原书有僧民子萨迦那造等语。宝民从世亲闻《对法》,与陈那契,亦从陈那闻《波若》,造《八千颂摄义释》、《佛行赞》等。
安慧之后有月官(tsan-dra-go-mi),德光之后有德慧(yon-tan-blo-gros),陈那之后有护法(chos-skyong),再传而有法称(chos-kyi-grags-pa)等弟子,继无著、世亲之学。时僧护亦有门人佛护(sangs-rgyas-bskyung)与清辩(legs-ldan),二传而有月称(zla-ba-grags-pa)持龙树、提婆之见。中观、唯识,门户愈显。佛护、清辩未出之时,在昔宗教,惟一大北,并无派别之分。二师之时,乃判龙树、无著之学,各异其趣。无著非显中见,乃纯唯识,龙树方是无性中道之说,自谓独得本旨,余悉遮破。安慧论师曾以唯识疏释龙树中观之义,此书流传南印,清辩之徒见之,颇不为然。尝派之弟子,至那兰陀,与安慧门下争辩。其后安慧弟子月官又与佛护之徒月称相争,德光之弟子德智与清辩弟子三钵惹睹
达(sam-pra-du-ta)相争。两宗门徒,各执为胜,抗论不休,瑜伽、中观,更同水火矣。
佛护本为龙友弟子,尝从僧护闻龙树教授,遂广注释龙树、提婆、马鸣等诸论。后依咒道而得成就。
清辩出家后,博通三藏,继从僧护闻大乘及龙树之学。后往南印,亲见金刚手,得三摩地。时佛护已逝,睹其遗作,觉有未当,遂将佛护所疏中论,完全删除,依龙树教授,重为疏释,名《般若灯论》,又造《中观心论》,并注释余经不鲜。其说颇行,从者甚众。常有比丘千余相随,教化颇广,远非佛护之徒所能及,故为一时中观之所宗尚焉。
佛护二传而有月称,又宗佛护而抑清辩,门徒相竞,亦成两派。清辩、佛护同出僧护之
门,皆宗龙树无性中观,以立说有别,遂成两派。故后藏土诸师,判佛护等为中观应成派,清辩等为中观自续派。由此观之,不但唯识观应成派,清辩等为中观自续派。由此观之,不但唯识中观两派相争,即同出一门之中见,犹有异说,当时大乘学说之分歧,可想而知也。
继佛护之学者有月称,月称出家南印,已通三藏,又从清辩门人及佛护弟子莲花觉(ka-ma-la-bud-dhi),尽得龙树学说之奥,继主持那兰陀寺。造《入中论》及疏释《中论》、《显句论》、《四百论》、《六十正理论》等,广显佛护之学,驳斥清辩,开应成中观之规。且累破外道,于后摩鲁藩迦山(ma-nu-bham-ga)修咒道成就,住世最久,云化虹身而去,此乃密乘大师所许。(上见《多罗那他史》62、66、67、68、71、74、77页)
与月称相破难者有月官,月官少聪慧,通达五明,早有声誉。尝传其至那兰陀寺访月称,询其何学?答以仅知《波腻尼》声明、《百五十赞》、《真实名赞》三种。此似兼词,实举此三,广摄一切经咒声明无不悉也。从安慧学三藏,尽得世亲唯识之学,又从无忧论师(mya-ngan-med)学咒道,亦获悉地。闻月称主持那兰陀,遂造竺辩论。月称据龙树之论,佛护之释,立无自性之宗,月官则本无著、世亲唯识之说,往复辩难,经历七载,民众亦多参与,致牧牛童女,亦明两宗,遂作歌云:“盛哉!龙树论,是药亦是毒,弥勒无著学,乃众生甘露。”月称足不能胜云。曾造医明各论、《月灯论》、《人三身论》、《寄弟子书》、《声明》诸论及广释大乘诸经论。(上见《多罗那他史》74页,《布敦史》99页)
德光有弟子月宝(zla-bavi-nor-bu)及德慧,月宝曾为戒日王(rgyal-po-nylng-tsul)师,与那兰陀寺胜天(rgyal-bavi-lha)南印月称同时。约在护法、寂天(shi-ba-lva)、大成就师毗汝巴(bi-ru-pa)等之早年,其传不详。德慧善一切明处,作《俱舍释》,又引安慧中论之疏释,以破清辩。时清辩有弟子名三钵惹睹达,于东印波罗布山(ba-la-pu)与德慧相抗论其久,卒非德慧之所敌云。
继月称而主那兰陀寺者为护法,生于南印,未出家时,即通诸明。后从法异出家,造诣最深。继从陈那遍通一切经论支分。旋至金刚座者(rdo-rje-gdan)修《虚空藏》法,见虚空藏菩萨,亲闻法要。住金刚座寺,宠法三十余年,后继月称主持那兰陀寺。此师亦宗无著世亲之学,曾以唯识义疏释中观类之《四百论》,其书在月称《四百论释》之前,晚年至东印金洲(gser-gling)得延生术,闻后归空界云。
继护法而住那兰陀寺者为胜天,胜天有寂天、毗汝巴二弟子。寂天为苏罗悉陀王子(so-so-ras-tar),舍弃王位,转入中印,从胜天出家,依内定力及得文殊加持,亲从闻法造《集学论》、《集学论》、《集经论》。后以论义深涩,难于教学,顺他方便,又造《入菩萨行论》。
毗汝巴初游学那兰陀寺,后至吉祥山(dpal-gyi-ri-bo)亲从龙智学《阎曼德迦法》,得见本尊,久修之后,闻其转为吉祥忿怒尊,其本尊无别,余后当详。
护法之弟子为提婆湿罗摩(de-wa-shra-ma)与法称(chos-kyi-grags-pa)。提婆湿罗摩曾注中论而破月称,又伏南印外道。使萨罗婆哈那王(sa-la-wa-ha-na),时值第五狮子
王(seng-ge-lnga-pa)与光明王(gsal-ba)在位(公元7世纪唐太宗时),幼学诸明。及十六至十八岁时,已遍通外道诸典籍。以信敬佛法,为其本族所不容,逐之,遂至中印。从护地出家,广学显密三藏,又听因明诸论,意犹未惬,乃改从陈那弟子自在军(dbang-phyug-sde)听《集量论》,初闻解与师埒,再闻解等陈那,三闻即自在军于陈那义,有未解
处,或有谬误,皆一一指呈于师,师闻之大喜云:“汝智同陈那,能破了谬解宗执。可为
《集量》作释。”遂反复详略,共造《七论》。稿成传送诸班哲达,或者不解其意,或有虽解,由非爱故,谤为未善。后为其弟子帝释慧(lha-dbang-blo)与释迦慧(sha-kya-blo)详为解说,并令弟子帝释慧依意释之。凡三易稿,而后当意。其有关唯识因明之学,著作亦
富。复依密师学咒,得本尊成就。有云其咒师为地日伽巴(da-ri-ka-pa),然以真格巴(tin-gi-pa)为是。传其曾造《胜轮修法》,卢伊巴所传《金刚萨埵修法》,亦此师之所造。(上见《多罗那他史》71、77、78、83、84、89页)
以上龙树、无著、陈那为造论大师,提婆、世亲、法称为注疏大师,称“南瞻六严”。又有计龙树、无著为“二胜”,提婆、世亲、陈那、德光、护法、法称为“六严”。(上见《集续》143页)龙树、无著为开深观、广行二派之师。崇龙树者宏中观,崇无著宏唯识。唯识中观,同为解释佛之意旨,然互相攻破者,推其原因,在昔大乘教法,均以经文为主,疏释为附,后乃反此,除《波若》外,悉尊其师所述为宗。诸家之师,立说既异,其徒从而随之,于是争执繁兴。向后中观中又开出“应成”与“自续”二派,唯识内亦有真实与虚妄之别。致大乘学说分歧,不可记极!
当时不但大乘内部相攻,即大乘与小乘之争,内道与外道之争,亦实繁有徙,月称之时,外道势力,日渐凌逼。及法称出世,有外道达多德惹(dat-tatre)与商羯罗(sam-gra)二弟兄,至藩伽罗(bham-ga-la)与佛徒辩论,诸比丘长者,知不能胜,佥云应请护法、月官、月称。少者不从,乃至他处,请来辩师。时诸辩师,颇矜持己慧,与外道兴争,竟莫能敌。道场二十五处,为处道所毁,比丘五百人逼令改宗。东印欧提毗舍亦然。迨护
法、月称逝后,南方有鸠摩罗梨罗(ku-ma-ra-li-la)及迦那多若茹(ka-na-da-ro-ru)二外道,势力极盛。斯时佛护、清辩、法民、陈那之后嗣,与诸小乘僧伽,俱不能胜,内道的有诸道场,亦悉为外道所摧毁云。法称而后,大乘学说,已达顶点,兼以外道侵凌,佛教势
力大削,仅东南两印,留其余喘,浸假亦归废灭。及波罗王朝七世,继旃陀罗王而统一欧提毗舍、藩伽罗、摩揭陀等地,佛教又在宏于印度及迦湿弥罗,然此时所宏者大半皆属密法矣。(上见《多罗那他史》72、83、96页)。
注释:
(1)唯识派又称广行派,中观派又称深观派。
第五章 密乘之宏扬
密教之流传,始自龙树、龙智。在无著之时,已多修密成就,若无上瑜伽,系摄授利根,尚不公开。无著以后,无上瑜伽,逐渐流布,愈趋宏扬。其间瑜伽部,亦曾宏显,惟事行二部,渐成式微,以此之故,在波罗王朝时,最多金刚阿阇黎(1)及成就大师。其有名之八十四大成就者,亦在法称以后至波罗十一世茶那迦王(tsa-na-ka)之间所出也。(见《多罗那他史》96页)
首开密乘《胜乐轮》之规者为“卢、直、那”三师。卢为卢伊巴,直为直布巴(dril-bu-pa此云金刚铃师),那为那波巴(nag-po-pa)。卢伊巴与无著为亲党,在藏王拉脱脱日蔺赞(lha-tho-tho-ri-gnyan-btsan)时出世,原名普善(kun-du-dga),为邬伏延那王司书,得夏瓦日巴摄受,在藩伽罗食鱼肠修道,故别号为食鱼肠者,得成就后,以神通调伏欧
提毗舍王,后王与大臣俱已得道,王名地日迦巴,臣名真格巴,此师即请出《瑜伽母遍行续》,造《胜乐现观论》,地日二师成就,约在清辩与解脱军之时。
地日迦巴以法传弟子直布巴,直布巴原名慧藏详(blo-gros-snying-phovi-dpal),智慧极大,善破外道,蒙金刚亥母授记,往欧提毗舍修道,初王请未赴,后受明母(2),众皆疑谤。为化彼等故,以神通变金刚铃杵。后遂呼为金刚铃师。乃广传密法,饶益有情。造《身坛城修法》、《灌顶仪轨》、《圆满五次第》等,即有名之《直布三法聚》。此师后于毗汝巴二十年得道。直布巴后以法传龟足(rus-sbas-shabs),龟传扎伦达日巴(dsa-lan-dha-ri-pa),扎传那波巴。
那波巴有一千四百成就眷属,度十三国众生俱得持位,从贤劫空行母手中请出《桑补扎本续》,此师之证德,无有能与之相颉颃者,曾造《胜乐轮修法》、《灌顶仪轨》、《护摩法》生起次第三部,《春点》、《密谛》、《四次第》等圆满次第三部,为有名之《那波六典》,广开母续之规。那波巴在法称逝后曷毗旃陀罗王时(go-bi-tsan-dra)出世。
开《喜金刚》之规者为毗汝巴,毗汝巴为胜天之弟子,亲入十五无我母曼陀罗中,传其灌顶,神通自在,从邬杖延那请出《红阎曼德迦续》,造《道果金刚句》、《无分别阎曼德迦》等金刚乘论,收伏外道,度生最多。
毗汝巴弟子旧毗黑汝迦(to-bi-he-ru-ka),初为皮匠,得道后度斯那日王(se-na-ra)并及城廓鸡犬一齐飞升。彼又从邬伏延那请出《古汝古烈笃巴》及《阿若里》二续,亦造各种密部论典,复得空行母讲授了悟《欢喜金刚》心义,遂造《无我母修法》、《俱生成就法》等,为弟子普灌顶,后以綦地传罗瓦巴(lwa-ba-pa)(上分见《集续》143、144、145页,《多罗那他史》62、82、91、93页)
罗瓦巴得卓毗灌及其本续,睡卧光明中凡十二年而得成就。从邬伏延那请出《喜金刚本续》,复造多论。受邬伏延那王因陀罗菩提(ain-dra-bhu-ti)所崇敬。后度王亦得成就。此时又有古古惹扎(ku-ku-ra-dsa)及海生金刚第二(mstho-lkyes-rdo-rje-bar-pa)两成就大师。
古古惹扎,传其白昼有千余勇士男女化为犬相,围绕说法。夜即共赴尸林(3),作大集轮(4),修诸誓句(5)。凡十二年,得大手印成就。由此传出《瑜伽续》及《五部本续》,又有谓此师系依《月密明点续》而得成就者。
海生金刚,同名最多,此师即玛多汝哈(ma-do-ru-ha),与罗瓦巴共请出《欢喜金刚本续》,罗瓦巴造《娑桑毗多波若格热达论》,专明圆满次第之修法。海生金刚造生起次第之修法多种,故首出《欢喜金刚》之修法者,以海生金刚最为闻名。
开《阎曼德迦》之规者,为拉里达班杂(la-li-ta-ba-dsra)。拉里达为那兰陀寺之班哲达,修《毗卢遮那大幻网续》,以文殊为本尊,因问师大威德之修法,师云:“此法人间
非有,余亦罔知。右欲求此,依所契本尊修而乞之可也。”乃专修文殊法二十年,得见本尊,亲蒙授记,往邬伏延那法库中,请《阎曼德迦续》,得金刚起尸女现身,为其灌顶,依四种瑜伽并圆满次第而修,获胜悉地(6),遂明白忆持诸佛三密之《黑净曼德迦续》、《三防护》、《七分别》及其他无量陀罗尼门。后经其弟子摩里班杂(ma-li-ba-dsra)将师亲口所传者录出,于是《大威德修法》及《文武游戏境界》等,遂流布于世。拉里达与罗瓦巴得道同时,二人曾偕往东南印与邬伏延那宏法度生云。(上见《多罗那他史》90、91页)
又有汉地投生之马且论师(rta-mchog),依《大威德》及《马头金刚法》而得成就。从邬伏延那请出《大幻网文殊根本续》一万六千颂,亦宏《阎曼德迦法》。上见《集续》145页)
至于开《集密》、《摩诃摩耶》、《时轮》等规,均在波罗王朝,为时较晚,故后再详。
以上诸师,均在旃陀罗王朝(即伐旃檀王朝)第五狮子王至曷利日扎王(bis-nu-ra-dsa)之间,亦在法称论师之时,或罗勘各前。法称论师住世,又与西藏松贞罔普王(srang-btsan-sgam-bo)同时。法称寂后,曷毗旃陀罗王当位,即前所述毗汝巴宏《胜乐》之弟子扎伦达日巴(dsalan-dha-ri-pa)与那波巴应世,此时大成就登底巴(tan-ti-pa)亦出。登底巴得扎伦达日传授,又蒙金刚瑜伽母现身,获大成就。此后曷累旃陀罗王退位,拉里达旃陀罗王(la-li-tsan-dra)继之,时值那小波马晚年,王皈之学法,后王与其宰辅相继得道。
旃陀罗王朝裂,小王并起,于是王臣、婆罗门、商主等,各个聚族为政。即于此时,又有成就在德俱生戏乐在师(lhan-skyes-rol-pa)及那兰陀律天论师(dul-ba-lha或译调伏天)。律天造《因明七论释》。执经部师匈巴母杂(shu-bha-mi-tra)与及戒护(tshul-khrims-bskyabs)、辛底苏摩(shan-ti-so-ma)等,重宏唯识,提倡经律二藏,迦玛波罗(kam-ba-lab)造《波若第九品》,又有吉祥隐(dpal-sbas)之弟子智藏(yes-shes-snying-po)重倡法无自性之中观。东印又有无性居士(ngo-bo-nyid-med-pa)广倡唯识中见。尚有陀迦(tho-gar)持有部律仪之法友(dhar-ma-tra)、西印持律之福称(bsod-nams-grags-pa)、治多瓦日(tsid-ta-wa-ra)、持律之寂光(shi-ba-hod)、迦湿弥罗持律之摩可
(ma-khol)等俱起,大倡律学,于是经律论之三藏,又鼓其余喘于此王朝晚年之后也。
智藏才,生地欧提毗舍,从藩伽罗吉祥隐学,成班哲达,随清辩派,倡演中观,造《二谛论》及《释论》,后修《观音法》成就,大破外道,燃正法灯。此时中观诸见,即已融入密法矣。
无性居士者,原为商人子,少慕大乘,遂亲见观音,能记持三藏,恒常不离十法,乃融合龙树、无著二派之见,创唯识中道云。
福称论师,继法称之后,重宏唯识因明,法称而后,以此师最为闻名。
旃陀罗王朝后,即有瞿波罗王(gan-pa-la)代起(公元7世纪唐离宗至中宗间)统一藩
伽罗、摩揭陀等地,成波罗王朝。王建欧丹富多梨寺(ao-dan-ta-pu-ri)广聚僧伽,重宏正教。波罗王朝共传十八代,凡四百六十七年。其间有七代,佛法最盛,多所维护,故世称为波罗七代。
第一世瞿波罗王时,有寂光及福称之弟子释迦光(sha-kya-vod)。释迦光宏法迦湿弥罗,时彼处亦有大师施戒(da-na-shi-la)、胜友(khyad-par-bshes-gnyen)、智铠(shes-rab-go-cha)、大勇律师(dpav-bo),东印智藏亦在。共余如观音禁(spyan-ras-gzigs-brtul-bshug)、佛智足(sangs-rgyas-ye-shes-shabs)、静命均是此时人,皆中观大师。此中静命,是执中观自续派见,曾造《中观庄严论》及《释论》,于瞿波罗至达摩波
罗(dhar-ma-pa-la)间,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而入藏土。观音禁曾造《般若灯论广疏》等,亦随清辩之说。
波罗二世提婆波罗时(de-wa-pa-la)有成就师小那波巴(nag-po-spyod-pa-chung-ba)、文殊称(vjam-dpal-grags-pa)、释迦光(sha-kya-vod)、金刚铠(rdo-rje-go-cha)、班杂提婆(ba-dsra-de-wa)等。
小那波巴,随那波巴后,极善《胜乐》、《喜金刚》、《阎曼德迦》三续。造《胜乐修法》等论。住世最久,至达摩波罗王时尚在。
文殊称为大金刚阿阇梨,造《真实名义经释》,亲见法界自在母之金刚曼陀罗,观其所释,为一博通显密教理者。
释迦友为释迦光弟子,在戈萨罗(ko-sa-la)造《摄真实义瑜伽续戈萨罗庄严释》。闻依十一善知识,始造此释。晚年宏法加湿弥罗。
金刚铠,即造增长智慧《文殊赞》者,统摄五班哲达所造文义作斯赞。言简意赅,文词隽永,流传印番,莫不诵持。
班杂提婆,为在家居士,善巧诗学,曾至尼婆罗(bal-po即今之尼泊尔)见瑜伽母行邪淫事,而起毁谤,旋构恶疾,即向观音前忏悔,造《观世音一百赞》,文藻丰美,为世所称。
三世饶萨波罗时(ra-sa-pa-la),邬伏延那有金刚师,名喜金刚(sgegs-pahi-rdo-rje)来住那兰陀寺,大宏密法,造《真实名义经释》,此师在邬伏延那出家,倡唯识中道,善巧诸明,晚年宏法邬伏延那,证虹身而去。即于尔时又有贱种子玛当格巴(ma-tan-gi-pa)开出“集密”之规,班哲达罗罗(sgra-gcan-vdzin)开“圣类”规,此二法至波罗四世时,即大宏显,俗谚云:“天有日月,地有二光。”即指此二师了。(上见《多见那他史》88、93、94、97、100、101页)
玛当格巴者,如前所说,萨日哈及龙树诸师曾造《集密》为主诸无上本续经释,初悉密付与龙智,龙智证双运(7)身,住吉祥山。龙树寂后约七百年,始摄授玛当格巴,将圣者父子所造诸密典又罄付与彼,由彼始传出人间,自此以后《集密》之法,大显于世。(上见《集续》143页)
班哲达罗罗,亦亲见龙智,传出《圣类》之法。
此时贡迦那(kong-ka-na)有护足大师(srung-bahi-shabs)亦亲从月称闻法,传出《集密轮明灯》论。
及波罗四世达摩波罗王立,雄才大略,版图愈广。
王亦极信佛法,崇敬狮子贤(seng-ge-bzang-po)及佛智足(sangs-pgyas-yes-shes-shabs)二大师,斯时除宏密外,并宠波若。王以传《集密》及讲波若大师,置于座首,新建道场五十入,计授波若者三十五处,迎请波若大师主讲。波若法门,自此王时百大宏。又建毗扎摩罗尸罗寺(bi-kra-ma-la-shi-la,即超岩寺)。王时始以超岩寺之座主,兼统那兰陀
寺。超岩寺为密教中枢,寺主历世相承,均有传可考,尤以西藏后宏时诸法系,大多出自此寺之大师,若莲花命(ka-ma-la-rak-si-ta)、六贤门(mkhas-pa-sgo-drug)、可底峡(a-ti-sha)等,皆其著名者也。
狮子贤,波罗二民时,由王族出家,从静命(shi-ba-mtsho)闻《中观》论诸教授,又依毗卢贤(rnam-snang-bzang-po)闻《波若经》及《现观庄严论》等教授。修慈氏法,梦见慈氏,叩以近世疏释波若者甚众,应随何见?答以当善应机宜。后受王请,尝讲波若,听众千余人,造《八千颂大疏》、《八品二万颂疏》、《现观庄严论略疏》、《般若摄颂易解》等。
佛智足为狮子贤弟子,其师逝后,方获成就。遂说法度生,造《摄颂难论》。智足师徒,皆是静命论师之弟子,随中观自续派见,然与清辩、智藏,立论又有稍异。此派不许离心外境与及粗色皆不成立。智足得道数年,达摩波罗王复为师,旋任超岩寺金刚阿阇黎。此师曾传事、行、瑜伽三部本续法,并广传《集密》、《幻网》、《佛平等合》、《月密明点》《忿怒文殊》等内续五部。诸部之中,尤长《集密》,著有《集客解释》,广事流布。
智足传弟子最寂友(rab-shi-bshes-gnyen)、佛密(sangs-rgyas-gsang-ba)、佛寂(sangs-rgyas-shi-ba)等。最寂友善巧《对法》、《波若》、《外三部瑜伽》等。得智足灌顶,后修《大威德法》而得成就。
佛密为智足晚年弟子,又依余师亦多,广宏密法,特娴事、行、瑜伽三部。初宏法婆罗尼斯数年,遵文殊授记,往冈底斯雪山(gangs-ri-ti-se)静修。后受藏王赤松德赞(khri-sron-lde-btsan)之请,旋入藏宏法,广传事行等外三部瑜伽,造《入金刚界瑜伽修法》、《毗虑遮那五现菩提释》、《后静卢续广释》,余著尚多。
佛寂亦曾在冈底斯雪山修道,入邬伏延那宏法。未久亦入西藏。(上见《多罗那他史》101、102、103、104、105、121页)
此时尚有藩伽罗国大成就师古古热巴(ku-ku-ri-pa),辩论师善护(dge-srung)、妙严(mdses-bkod)、海云(rgya-mtsho-sprin)、光明生(vod-zer-hbyung-gnas),迦湿弥论师莲花生音(pad-ma-vbyung-gnas-byans)与及莲花戒(ka-ma-la-shi-la)。(上见《多罗那他史》102页)
大成就师古古热巴,从邬伏延那请出《摩诃摩耶》,遂造《摩耶》修法六种,开《摩耶》之规。(上见《集续》145页)
海云论师,亲见弥勒,嘱疏释《五部地》,故所造疏,最为完足,尤以《菩萨地》一品所释,精审有名。
莲花戒受藏王赤松德赞之请入藏,适有汉土大乘和尚(ma-ha-ya-na)依《大般若经》等,造《可眠静虑轮论》、《正见典据论》、《静虑问答》等,大倡禅学,从其学者甚众。于是争执遂起,王不能决疑,乃请此论师入藏破之,师较佛密入藏稍后(约在唐德宗时)。
波罗五世至七世间,辩论师法尊(chos-mchog)、密咒师法友(dhar-ma-mi-tra)等。
无垢友受赤松德赞王请,宏法西藏,旧派法去,大多由自此师之所传出,余者其传不详。
波罗七世摩醯波罗王时(ma-hi-pa-la)又有庆喜藏论师(kun-dgah-snying-po)、马声论师(rat-dbyangs)、利他论师(gshan-la-phan-pa)乃至月莲(zla-ba-pad-ma)、智施(yes-shes-grags-pa)、遍知天(sar-ba-dsa-nya-de-wa)、施戒(da-na-shi-la)、大成就师底里巴(til-li-pa)、波谷(bha-go)等。
庆喜藏生于摩揭陀国王种中,依大众部出家,持唯识中见,在超岩寺遍学五明。闻藩伽罗有极明月(rab-gsal-zla-ba)弟子波若迦夏旃陀罗(pra-ka-sha-tsan-dra)等广演瑜伽部,遂往依之,并师迦叶护(rab-hbyor-skyongs)等,精通瑜伽部。后至中印,师事波若曼
波罗多(pra-dsa-nya-pa-li-ta),得其灌顶,听讲《摄真如论》,为报师恩,造《金刚生颂》,事为摩醯王所闻,遂迎请说法。时听法者甚众,遂造《摄真如论》之《显明真性释》、《胜乐轮大疏》、《集密》等疏释甚多。
马声论师,为中观应成派,曾以《修世俗及胜义菩提心法》闻世。
月莲、利他、智施、智称等传不详。
胜友、遍智天、施戒等,受藏王请,宏法西藏。(上见《多罗那他史》103、105、106页)
底里巴为东印成就大师,曾依止四教上师(8),得一切经续传承,在藩伽罗业打油十二年而得道,亲从金刚持闻法。后宏法于藩伽罗,度生极多。其传承弟子有修十二大苦行及十二小苦行悟道者极多,直传至那若达巴(na-ro-ta-pa)间,成就不可数量。(上见《集续》145页)
波谷修《金刚甘露续》成就,先是迦湿弥罗甚深金刚(zab-pahi-rdo-rje),在尸陀林修《佛平等合续》,见金刚甘露曼陀罗,蒙空行母以四甘露曼陀罗灌顶,传此本续,乃依修成就,度八乞士,后摄授甘露密大师(bdud-rtsi-gsang-ba)。以上二师大约为波罗二世以下时人。甘露密又以此法传波谷。波谷以此法得起尸悉地,遂将此法广传班哲达无垢贤(dri-med-bzang-po)等。故伏上述二师之力,摩揭陀遂广有此法也。
摩醯王晚年,又出毗睹波大师(bi-to-po),请出《时轮金刚续》,至其八世时,其法大显。毗睹波以其法传《时轮足》(dus-hkhor-shals)渐次宏广。密乘之法,至此始臻圆备。
毗睹波时,又有至多日大师(dse-ta-ri)受文殊灌顶,成就不可思议,为超岩寺班哲达,受王礼供,声名极大,曾疏释《集学论》、《入行论》、《虚空藏经》及其余密典。
波罗八世,有承继佛智足法脉之黑誓句金刚(nag-po-dain-tshig-rdo-rje)或译黑三昧耶金刚)此师得《喜金刚法》成就。
八世末年,与西藏后宏初期约略同时(五代后梁时),有婆罗门智足(bram-ze-ye-shes-shabs)与小那波巴(nag-po-spyod-pa-chung-ba)诸成就大师。迨至十一世茶那迦在位,迎请辛底巴(shan-ti-pa)出六贤门,于是贤德并出,法运更盛。
六贤门者:东门宝寂(rat-na-a-ra-shan-ti-pa)、南门慧生(shes-rab-hbyung-gnas)、西门语自在称(ngag-dbang-grags-pa)、北门那若巴(na-ro-pa)及觉贤(byang-bzang)、中央宝金刚(rin-chen-rdo-rje)及智吉祥友(dsa-nya-na-shri-mi-tra),皆是博晓五明,显密并宏。时外道猖獗,恐危害正法,王遂迎诸智者,以护那兰陀及超岩诸寺。伏诸大智,以破外道,故立护守之名,是谓贤门。
时王又立讲《般若法》八处,讲《集密》道场四处,其余《喜金刚》、《四座》、《摩耶》等各一处,《中观量论》各数处,常时开演《中观理聚》、《般若经》《庄严经论》、《集密》、《喜金刚》、《大威德》、《楞伽》等经续。尤是那若巴善巧深观、广行两派及《菩萨地》,融通显密,权实并生,西藏噶举一派,多绍其法。
宝金刚弟子古耶波惹曼(gu-hya-pra-dsa-nya)博通显密,后修密成就。即来藏之阿杂耶玛波(a-tsar-ya-dmar-po)也。
宝金刚之子摩诃扎那(ma-ha-dsa-na)、摩子萨杂那(sabs-dsa-na),二人于西藏法统,恩德尤大。
智吉祥友,即造泯绝二边独显中见之论,乃阿底峡之恩师。阿底峡博洽三藏,善通龙树、无著二派之学,兼通密乘。尤以显密三藏,闻量最广,继六贤门之后而主超岩寺,又为欧丹富多梨寺座主,时在波罗十二民矣。其来西藏,适当第十三民波罗王即位(宋仁宗时)。
阿底峡任座主不久,即麦哲巴(me-tri-pa)出,继之宏法。麦哲巴绕吉祥山时,辛底巴与六贤门皆已逝世数年,西藏噶举派之玛巴(mar-pa)与穹波(khyun-po)皆绍其法。未久麦哲巴亦逝,时王供养金刚座寺最有声誉之补那阿迦日笈多(pu-nya-a-ka-ra-gub-ta),此时那若巴之弟子,大半俱在,如日日巴(ri-ri-pa)、波若曼饶其达(pra-dsa-nya-rak-si-ta)等,此外又有戈苏日巴(ka-so-ri-pa)、无比海(dpe-med-mtsho)。
日日巴有宿慧,依那若巴仅得《胜乐轮二次第》少分教授,即获成就。
波若曼饶其达,依那若巴十二年,听父续、母续,彼即长于母续,尤以《胜乐轮》最为善巧,善通此法四派注释及其要门。闻其有《胜乐轮》灌顶教授约七十余种,专宏《胜乐》,并造有疏释。
无比海者为一通达诸明及《时轮法》之班哲达。因观演戏,悟诸法如幻,得如幻三摩地。夜半见本尊语云:“真如亦如是”,闻下顿契大手印,为教导弟子等亦造多论。
辛底巴后又有阿底峡之五大弟子,继续宏化。时在波罗十五六世(宋英宗至徽宗间),外又有曼那室利母扎(dsa-na-shri-mi-tra)等传法大师三十七人及迦湿弥罗菩提贤(byang-chub-bzang-po)、尼婆罗庞廷弟兄(pham-thing-pa)、智金刚(ye-shes-rdo-rje)、甲噶卡那(rgya-gar-phyag-na)等,及倡《集密》布绘曼陀罗之罗罗友(sgra-gcan-vdzin-bshes-gnyeng),造卢伊巴派灌顶仪轨之那若巴弟子多日迦马巴(da-ri-ka-pa),与在超岩寺大讲波若之绷荼松巴(vbum-phrag-gsum-pa)等,均是此时之人。其余班哲达尚多,不胜枚举。总之此三世中,杰人辈出,法缘亦众,堪与以前数代媲美矣。
迨十七民罗摩波罗王(ra-ma-pa-la)时,又迎请阿巴耶迦惹笈多(a-bha-ya-kar-gup-ta)为金刚寺座主。后又受超岩寺与那兰陀寺请,为其住持。此师造论甚多,声名颇著,西藏游学者,恒多出其门下。师所留遗教,迄今尚为印人所推崇。论其教证功德,堪与昔日诸
大论师并驾齐驱。惜遭末法时代,佛运已频衰微,自波罗四世后,藩迦罗与恒河北岸,内乱时起,兵祸频仍,外道势力,日渐猖獗。欧提毗舍等处,几转佛教悉成外道。佛法余势,亦奄奄待毙矣。
印度住持佛法,当以此师为殿军,后起诸师,亦莫不奉教为圭臬,至十八世夜叉波罗王(yak-sa-pa-la)在位一年,即为其大臣婆斯那(la-wa-se-na)所篡,于是遂由波罗王朝而转为斯那王朝。此王朝共传四代,约八十年。其间虽有大德继起,然已值佛教晚期,要不过鼓其余勇而已。兹择有关西藏者录之。
西藏《时轮法》,由迦释师(rgwa)所译者,系学自咱米佛称大师(rtsa-mj-sangs-rgyas-grags)。佛称为波罗十七世时人,斯那王朝时为金刚寺座主。此时超岩寺座主为学巴阿迦日笈多(shu-bha-a-ka-ra-gup-ta)。斯那四世时,即有迦湿弥罗释迦室利(sha-kya-shi-ri),尼婆罗佛陀室利(bud-dha-shi-ri)、饶那饶其达(rat-na-rak-si-ta)、佛陀室利母扎(bud-dha-shi-ri-mi-tra)、班杂室利(ba-dsa-ra-shi-ri)等。
释迦室利,为大班哲达,名声最大,住藏亦久,西藏法系,蒙恩最重。
佛陀室利,曾为超岩寺大众部上座,后至尼婆罗广传波若与密咒,不久亦来藏土。
饶那饶其达,其五明与显乘教理,堪比释迦到利,量论即较释迦室利尤为善巧,且以密
法著称。后为超岩寺金刚阿阇黎,大师因知时至,遂早嘱弟子,分逃于迦湿弥罗与尼婆罗,未久回教侵入摩揭陀国,师等遂至北方,入尼婆罗宏法。在藏住亦久。著有《律论释》等。
佛陀室利母扎,梦中从金刚亥母闻法,神通自在,亦善五明,尤以圆满次第证德最高。
班杂室利为十力师(stobs-bcu-ba)之弟子,在南印专宏密法。
先是斯那一世时,摩揭陀外道势力,即已日盛,人民改信波斯(stag-gzig)回教者亦多。欧提毗舍与超岩寺之座主,为仿护外强之侵凌,曾为城堡之守护者,僧众亦尝参加战役,金刚座寺亦不能建立大乘僧伽,其余小寺,多被灭亡。尔后王侯并起,致摩揭陀亦不能保,欧提毗舍寺僧人大半被害,超岩寺等亦毁,此时释迦室利避于欧提毗舍,三年后即入藏
土。饶那饶其达,逃于尼婆罗,诸大小班哲达约百余人,均出亡西南。佛陀室利母扎、班杂室利与诸小班哲达,远走于南。桑迦玛室利(sam-gal-ma-shi-ri-dsa-? a)等大师十六人及小师二百余人,远避于东,或入锡南与缅甸,或入漠土与西藏,摩揭陀遂无佛法。
当斯那二世时,外力侵入大半,斯那王国偏安一隅,然其王尚能竭诚拥护佛法,迎班哲达罗室利波扎(ra-hu-la-shi-ri-bha-dra)为金刚寺座主,惟当时听法者仅七十余人。至四世后,益见不振,佛地遂亡于印度过矣。(上见《多罗那他史》107、108、109、110、112、113、114、115、116、117、118、119页)
注释:
(1)即密宗之大导师与得道祖师。
(2)明母,与前释手印同义。
(3)具云尸陀林,乃弃尸之处。
(4)佛菩萨眷属大聚会。“轮”字状其集会圆满具足,如俗语称“集团”之义。
(5)誓句,又译为三昧耶戒,即密宗之誓戒也。
(6)译曰成就,有胜其二种,共者通世间,即天眼,神足等诸神通;胜者,指出世间,即三密因行相应而成妙果等。
(7)即空有双运之身,亦即法、报、化三身,法身真空,报化二色身属妙有也。依无上瑜伽部即以从最微细之风息,成就真实虹体金刚身,与现证空性胜义光明之心,同时俱传,是为空乐双运身。
(8)具有亲承四种不共教授之上师。
第一节 小乘学说
释尊在印,说法四十九年,总其一代教法,共许不处三乘及转二大轮,一波罗乘轮,二密咒乘轮。前者又分三种轮。初四谛轮,中无相轮,后善辩轮。佛圆寂后,诸大弟子,为显扬圣教,普度有情,又随佛经旨,解释意趣,广造众论,咸令得解。于是释佛初轮意趣者即小乘十八部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小乘。释中轮意趣者,即龙树中观之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大乘法性宗。释后轮意趣者,即无著唯识之义,随其见行者,是为大乘法相宗。此三者总为波罗乘轮,属显教摄。其密咒乘轮,即属密教,密教轮所诠,有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续部,解释密乘意趣即有各种导引、教授及实修仪轨等,此当详于后章,今先述小乘教义,次述大乘中观,最后述在乘唯识。
小乘虽有十八部之分,然非根本各相径庭,要不过大同小异而已。且就见行而分,亦仅有数家教义,方有系统,如有部、大众、犊子、经部等,余即支未繁琐,故从省焉。
“有部”始自迦多衍尼子,迦氏学说之产生,有其二因,一为对抗当时上座部之新说——即大天五事。次为应付当时胜论与数论两外道对佛法之攻击。故极端主张以论藏为本位,以经藏为后据,与大众所说相反。故迦多衍尼子首造《发智论》,此论共《六足论》称为《七部对法》。六足论者,舍利弗之《法蕴》、目犍连之《施充》、天寂之《识身》、富娄那之《界身》、世友之《品类》、大腹之《异门》。迨迦腻色迦王朝时,始细绎《发智论》,参六论,总摄其义,编出《阿毗达摩大毗婆娑论》。及世亲了。更摄其义,造《俱舍颂》及释,有部教义,于是始备。
其教义创三世诸法,各别实有,与法体恒有说。故又称此宗名分别说部,即多元之实在论。其将现象诸法,依《俱舍论》概归为五位七十五法。五位者:一色、二心、三心所、四心不相应付、五无为。
一、色法(1)十一,有地水火风四大种(物质)与所造色,即眼等五根(官能),色等五境(对象),为十,共无表色(抽象之精神作用),合为十一种。
二、心法(2)六。即眼等六识,为了解外界事理之心理作用。
三、心所法(3)四十六,???地法等,为精神之特殊作用,如感觉、记忆、知情等复杂之心理作用。
四、不相应行法(4)十四,即得非得等,言不相应者,谓不可谓其为色,亦不可谓其为心。然有生灭变迁之造作,故名不相应行法,乃抽象之事理也。
五、无为法三,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
择灭无为,乃谓以智慧分别事物之道理为择,脱离烦恼系缚而得涅槃为灭,此灭理乃所证之实体,是无为法也。无为者,无所造作,不藉因缘,法尔本体本自如是也。择灭无为,为佛家所最重,盖断烦恼,得涅槃,乃佛家最终之目的,此以抽象而名其法。
非择灭无为,即不待智慧分别而得灭理,盖一切有为法,由未来以至现在,莫不赖因缘生起,若阙生起因缘,即永住未来,毕竟不生,此即所谓之灭。盖此灭理。乃不生不灭之境,非属有为,故名非择灭无为也。
虚空无为,谓无碍之性,不障自他,复不藉因缘,本来自存,如彼虚空,故是无为。
此五位七十五法,或分为五蕴(5)及三无为,或分十二处(6),或十八界(7),摄一切法。依有部说,皆是实法,其体恒存不灭。不过现象界有为诸法,须藉因缘合和,方能生起,决无单独而起作用。故缘具而作用显者名为现在,缘谢而作用息者名为过去,缘阙而作用隐者名为未来。过现未三世诸法,其自体恒存。离生灭变化,要不过法不孤起,仗缘方生耳,何以故?以诸法无有主宰,无有我故。
夫此现象界诸法,既是由因缘感生之结果,若吾人由此现象中解脱者,必先舍离此能生现象界之因缘,于是其果自亡。问此因缘为何?则必答以业因与惑缘耳。故有部亦是倡业感缘起论。
业与惑既能感招生存世界之苦果,故欲离一切苦(解脱),得究竟乐(涅槃),必先断此二种原动力,换言即分离色心诸法之结合,方能由现象界而证于形以上也。然则断业与惑之方法,又为若何?有部认为众生心性,本来即具业与烦恼(即惑),今欲脱此,须假圣道,使转成清净,故有八支(8)圣道,广有七科(9)三十七觉分等,尤以取重理性之观察,即前所说由择慧力而得灭理。故其修道次第,又分三途,一见道,二修道,三无为道。见道以慧力简择,见四谛理,断一切见惑,更进而以慧力修习观察四谛之理,而断修惑,如是每断一惑,得一择灭,直至无惑可断,无法可学,烦恼已尽,证得涅槃,即无学道。
又能修根机,有上中下之别,下根采依佛言教,证四谛理(10)而得解脱,证阿罗汉
果,为声闻种性。中根不假师友,自悟十二因缘(11),断惑而证辟支佛果,为独觉种怀。以上名为二乘人。上根经长期修行。断尽烦恼,具一切种智,契证佛果,大觉种性,是为佛乘。以上统称为三乘人。
又众生中,亦许无有本性之佛,须由修始得。其得亦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二定有佛性,即上所说三乘种性之人。三有无不定,即修时可得,不修不得也。
“大众部”主张过未无体,现在实有说。因为现象有为诸法,藉因缘而生灭,过去诸法,体用已灭,未来诸法,体用未生,都无实体,仅现在诸法,刹那体用尚在,可以认为实有。是批判之实在论。与有部之说相反,此部虽以大天之新说为为,然角是保守主义,继承
原始法灯。主张以经藏为主。其许现象界有为诸法,如心心所等,亦同于有部。惟别立九种无为,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其择灭等前三种。释同有部。四至七之四处,据有部即许此四为天处,三界所摄,依此四处,即生为此四处之有情,非可详说。大众部即以此四处为所依处,不为三界所摄。如空无边处,乃厌物质之粗色,而欣虚空之无边,遂作空观,断生色之烦恼,由断物质界关系之际所显者,即此便是无为灭理,所谓断下地一惑即证一灭之谓。有部谓此乃空粗色,存微细色,以此细色(即空等四处)为精神之所依耳。其余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此宗谓其依次厌下欣上,断下地一惑,则证一寂灭,皆无为之法。
八缘起支性,即无明、行等十二支(即十二因缘)是生死流转之法则。有部许此为缘生之相状,乃有为法。此部即许无明行等,固是有为所摄,然其前因所果相续,乃生起苦果之次第,条然不易,故必有一常住不变之理则在,因果生灭之必然性,无非循此一定不易之理则而发现耳。所以此一定不易之理法,并许为无为所摄。由此观之,有部所许之缘起,乃就缘生之相状而言,是有为,是变易,是现象。此部是就缘起之法则而言,是无为,是不变,是实体也。
九圣道支性,即苦集道灭四谛,所谓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亦是以知、断、修、证而契入苦、集、道、灭理法。在有部除灭谛外,其余三谛,皆有为法,此部即谓与缘起支性相同。其知、断、修、证如八支圣道等,每一支分,虽是有为,然各支之性,均能离染得脱,有一室不易之法则,故是无为,以上九种,悉许是善。
然烦恼众生,如何由业苦而得解脱?此部亦如有部,倡业感缘起论,亦取重于择灭无为,但其承认众生心性,本离烦恼迷妄,不过暂时被客尘所染,故说不净,若去染污,即本来净心,自然显现。何以离染得净如此之易,因烦恼无始以来与净心同住,有心即有染,但心性乃无始无终,烦恼是无始有终,烦恼仅居客位,故名客尘,是以易净耳。又本部不许三性(12),仅许善恶二业,感苦乐二果,不如有部,别立无记性也。
“犊子部”系依部主之姓而立部名,依《佛九分毗昙》,及舍利弗所释《法相毗昙》为主。舍利弗弟子罗罗宠其说,犊子,即传自罗罗也。
此部即说“我”为实有,将一切诸法,分为三聚,或分为五法藏。三聚者,一有为、二无为、三非二。前两聚是法,后一聚是我。五法藏者,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前三名三世藏,是有为聚之细分,第四即无为聚,第五不可说藏,是非二聚之别名,即是“我”也。言非二者,谓不可说为有为,亦不可说为无为,故名非二。
其教义特重之点,即此不可说藏,换言之即说此我。何以立此我为实有,因众生现在造善恶业因,未来感受苦乐果报,皆是有待此我为前世与后世相关联之实体,设不尔者,吾人死后,五蕴既灭。何以能转生来世,由此定有补特伽罗我,任持诸业。又佛为一切智者,能知一切,若无此我,则心心所,念念生灭,何以能知一切法?是知色之心不知心,知心之心不知色,必乃至未来,从凡夫乃至成佛,常有补特伽罗,贯通三世,为一实体,即此“我”也。苟若绝对主张无我,即衰失轮回业报之主体,同时亦衰失解脱得果之主体矣。所以假定一种不可说之“我”,谓此我非五蕴之当体,亦非别存于蕴外,如外道所许之常一宰之我,或离蕴之我,故名非二聚,不可说为如五蕴之有为,亦不可说如涅槃之无为,总之归于不可说也,故名不可说藏。
其次许诸行暂住,亦有刹那生灭等。
“经部”又名说喻部,以此宗多善巧譬喻而为说法故。创自鸠摩罗多,立色心互持说。其后室利罗多又创细意识说。总之共教义颇近大众部,立过未无体,现在实有,就色法中,四大实有,心法之中,心是实有,是色心二元论。反对有部之三世恒存及多元论。然色心又非单独存在,乃互相抱合,其为种子,故名色心互持也。
引互持之理者,谓有种子,从前世而转至后世,辗转不灭,此种子名一味蕴,即一类不改之义。此具能生(13)名。色自果之功能,色中有心种,心中有色种,二法互为种子,不论有心位(14)、无心位。种子亘三世恒时相续不灭。由此种子生趣刹那生灭之粗五蕴,故皮生灭变化之粗五蕴对之名根边蕴,谓由此根本一味蕴中所生出枝末之蕴,边即村末之意。
其次谓诸蕴由前世转至所世,有根边蕴,有一味蕴。此一味蕴,除色蕴外,即其余四蕴之最微细分,是色心两者之根本,无始以来,辗转合和,一类不改,生死轮回,部不间断。由此遂生根边蕴即现在粗五蕴,故粗五蕴有生灭变化,此一味蕴,在生死轮回中永无间断,是即种子之异名。此说在无著、世亲以前,依《成唯识论》;大众部许此为“根本识”,上座部即谓“有分识”,化地部名“穷生死蕴”,说一切有部名“阿赖耶”。
此部尚执有胜义(15)我,乃对世俗(16)我而立名,即微细之实我,与犊子之非即非离蕴之我不同,是极微细,非可言说之我,故名胜义我。一味蕴但极于因位,即成佛以前。胜义我乃通有漏无漏,因位果位,有为无为,是无始无终之实体也。
注释:
(1)即五根五境加无表色共十一种。
一、五根有:眼、耳、鼻、舌、身。根字有能生及增上二义,谓能发动内界之心识,感取外界现象,即五种官能。
二、五境有:色、声、香、味、触。即五种境界,为五根及五识各个所攀缘之对象。
三、无表色,其物体外相不显,非表示令他了知,如身口二业,但有动作力量,而无形象,故云无表,又为由内身身四大而生,故云色,此非如他色有物质缘触,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亦摄于色法之中。
(2)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识是了别义。即眼等诸根所感动,各个了别外间境界之心作用。此中意识,了别之范围最宽。有自性分别,即随现境俱起。有随念分别,追想过去经历,起种种思维。不计度分别,不但追想过去,且亘现在及未来。
(3)此分大地法十,大地善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法八,共四十六种。
一、大地法十即: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等十种。与善恶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为心王领域所有之法,故名大地法。亦即精神之差别作用也。如受即是感受;想是想像;思是思念;触是念头触对前境;欲是希求;慧是辨别;念是记忆;作意是警觉他心心所(如牵涉注意);胜解是于境印可,即意志决定;三摩地是定,即心心所专注一境。
二、大地善法十即: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等十种。与一切善必相应而或不放肆。轻安是令身心轻妙安稳。舍是令身心不堕沉掉举能平等而住。惭是知耻。愧是知所畏。无贪是不胶著。无瞋是不恼怒。不害是于他不加恼害。勤是勤奋,勇猛精进也。
三、大烦恼地法六,即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等六。扰乱有情身心不安即名烦恼。如痴是于诸事理为暗不了。放逸是纵恣荡逸。懈怠是怠惰委靡。不信是不信正因正果。昏沉是令身心沉重,于喜法无所堪任。掉举是令心轻浮,不能止于一境。
四、大不善地法二即无惭,无愧。
五、小烦恼地法十即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骄等十。以上各如其字义,不待解述,皆是复杂情绪心理作用。
六、不写法八即: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等八。不定谓其性质不定,可善可恶也。如寻是寻求事理之粗性。伺是伺察事理之细性。睡眠是使心心所暗昧之作用。恶作即思维恶作之事而追悔。贪即贪著顺境。瞋是瞋恚逆境。慢是悭慢。疑是犹豫。
(4)即得、非得、同分、无想、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等十四。得是诸法与有情之身获得系属。非得是脱离之系属。同分是有情果报相同,同住一趣。无想是无想天中使心心所都灭之实法。无想定是外道欲无想果所修得之定。灭尽定为阿罗汉止息想作意等暂时所入之定。命根即维持寿命之宝法。生、住、异、灭为有为四相,即万有从现在走入过去,令其起变化无常之原力。文、名、句即字母名词乃至文字等,诠表事物之自性义理。此十四种皆是抽象之事理,为非色非心之法,与心不相应,故云心不相应,然皆有为所摄,故名行也。
(5)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蕴是积集之义,即众多合聚。如色蕴即诸质碍之所和聚,或一串物质影像之集聚。受蕴是感觉印像之集聚。想蕴是知觉或思想之集聚。行蕴是造作即对境起贪瞋等诸善恶心作用之集聚。识蕴是了别即识知事物心作用之集聚。
(6)此以六根、六境而分类为十二。处者生长心心所依处之义,谓六所依眼等六根及色六境能生各识也。
(7)此从一切法本质而分类。界是种族之义,谓即六根、六境、六识共为十八也。
(8)为八种入圣之道。有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者离邪之显,凡趋世出世之善业名为正。正是者即正确之认识,如见四谛之理而明之。正思维者除诸贪瞋等邪心,思维正理增长真智。正语者离诸非理口业,即不妄语等。正业者除身邪业即不杀盗等。正命者求如法生活之谓。正精进者因欲出离而精进。正念者忆念正道而无邪念。正定者即一心不乱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
(9)七科者即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共三十七种,名三十七觉分,又名三十七道品。
一、第一科四念住有:1·身念住,即观身不净。2·受念住,即观受是苦。3·心念住,观心为无常。4·法念住,观法无我。由慧力使念住于所观之处故名念住。
二、第二科四正勤有:1·对已生之恶为断除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总之此四者为断恶修善之努力也。
三、第三科四神足有:1·欲神足,依欲之力引发三摩地。2·勤神足,依勤修力成三摩地。3·心神足,思维内法,心专住故成三摩地。4·观神足,以慧观察成三摩地。前四念住,修实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进,精进智慧增多,定力弱小,今得四种定以摄心则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也。
四、第四科五根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为善法之根本,故名为根。
五、第五科五力有: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能破恶法,故名为力。
六、第六科七觉分,觉者觉了觉察之意。有1·择法觉支,以智慧别法真伪。2·精进觉支,以勇猛心舍邪行正。3·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4·轻安觉支,身心轻利安适。5·念觉支,常铭记定慧不忘,使之均等。6·定觉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乱。7·行舍觉支,心平等性也。
七、第七科八圣道分,即八支圣道,已如前释。七科之中,以八圣道为主干,其余六科为其分支或分说耳。
(10)即苦集灭道四种,详见黄忏华著《印度哲学史纲》139-157页。
(11)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是十二种因果关系,明苦界生起之顺序,为苦集二谛之理法也,详见前书155页。
(12)即三种性质:1·善性、2·恶性、3·无记性。无记者即非善非恶,不可记别之性也。
(13)此为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受等四法,皆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言,但以名而知之故称“名”,色乃质碍之义,极微所成质碍,即称“色”,合称“名色”。
(14)前六识起现行,即名有心位,不起现行,即名无心位,如睡眠,闷绝,二种无心定等,换言之即现在意识停止活动之际。
(15)指究竟真实之我。
(16)指现在凡俗之我。
(17)凡夫之别名,谓其受苦苦乐乐别异之果报,六趣之中变易而生死也。
第二节 大乘中观学说
中观之学,始自龙树,造《正理聚六论》:一《中论》、二《六十正理论》、三《七十空性论》、四《回争论》、五、《细研论》、六、《宝鬘论》。其《中论》、《六十正理论》、《宝鬘论》三论,论体圆满,是中观正论,余皆是中论支分。中论立论分两方面,一破邪,二显正。破邪多于显正,盖邪破即正显故。龙树所处时代,为大乘初兴,小乘与外道之学说极盛,故倡缘起无性,以破执诸法实有之小外也。承龙树之学者有提婆,造《四百论》,消极显明无自性之理而广示上中下三士悟之方便。提婆而后,绍中论之学者,又有清辩,佛护。佛护造七论广明中见。清辩之时,适当大乘唯识之学最盛,故其所著中观诸作,不但显明中见兼破唯识,于名言中,许有外境。且破佛护,重释《中论》,名《波若灯论》。
又后月称论师,得龙树、佛护不共之旨,复著《入中论》及《释论》,反攻清辩。两宗皆谓独得龙树意趣而造释论,其弟子继之,广起争论。后世遂名随佛护,月称者称中观应成派,随清辩者称中观自续派。此后智藏、静命、狮子贤、佛智足、莲华戒等均中观自续派。但清辩、智藏,许色声等离心外境之粗色。静命及彼弟子,许色声等非离心别有外境,或粗色等,皆不成立。故自续中,犹有不同也。中论学说传入西藏,前宏之时,多宗静命,后宏之时,又专尚月称矣。
中观之学理,在显明法无自性,缘起性空之义。因善建缘起之理,森罗万相,不舍一法,能成俗谛(1),不堕断见(2),善明性空之理,无法自性,当体即空,不立一法,能成真谛(3),不堕常见(4),远离断常二边,双融二谛,故名中道。其明缘起性空之理,有八不四无生之说。
八不是抉择性空,四无生是抉择缘起。如《中论》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此中八不之理,谓不生灭等者,非就俗谛说,法无生灭等,乃观待真谛而说,法无自性之生灭等也。既无自性之生灭,即真谛门中一法不立之旨,故成性空也。然就俗谛而观诸法又如何起?《中论》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此以四无生之理,抉择诸法生起,既不从此四生,必从因缘,既从因缘,必无自性,以有自性,即不待因缘故,若待因缘定无自性,此无自性即是性空之义,以性空故,方能容受缘起,故诸法若性不空,即仗性能生,何必待缘观其无性,即知诸法生起,必仗因缘也。
上皆显正之说,欲明此中义趣,又非从间接方面,破斥他理,不足以显明正理,故又广设众难,如《中论》云:“若此悉皆空,应无生无灭,则诸四圣谛,于汝皆应无。”彼实事师执有诸法,即有自性,若无自性,即无诸法。是全未分,有法与有自性,无法与无自性之差别。彼意以为有法,即须有性,无性即须无法,遂起谬执。依彼等所说,无自性即生死涅槃一切因果,皆不能建立。在中观师,谓诸法无性,非谓无有诸法,以法无性,方能建立一切生死涅槃之缘起,反之若有自性,即一切皆不待缘,生死涅槃之理,反不能建立矣。故中观不但善明性空,尤须善建缘起之理,中观以下诸派,虽有说缘起,说性空者,然缘起性空不能同时建立。
故说诸法自性空后,若无事论者,即以一切诸法,毕竟无有,堕入断见,无因果安立之处。若说诸法缘起有者,即实事论者,谓有一切诸法:一向实有,堕入常见,不能立因果如幻,终于不能遗离二边。是故若达一切诸法,本无自性,如微尘许,不堕常边,如是自于缘起等法,非由作用空而无事,不堕断边。夫缘起即自性无生,成性空义,能除执实事论,性空始能有如幻之果,成缘起义,能除执无事论。
缘起、性空、非二法合一,乃一法之两面,以诸法从缘起生故,说性空,以诸法自性本空故,说缘起,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故《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为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然建立缘起性空之理,中观应成以下,若自续,若唯识,若小乘,其所许义,又为如何?今当略说。
彼小乘中,虽许缘起之义,谓世俗有为诸法,悉藉因缘生起,故是无常假有。然假有必有所依(5),如许瓶等假有,即先要有假有瓶等所依之四大种(6)及所造色是实物故,乃可假立瓶等有因有依。若说一切法,皆唯假有,都无假有所依之实物,则等同石女。故诸小乘有计色法,或计色心二法,或计色心合和种子等为实有,作幻现假有之所依事。中观师亦许此假有所依之事,故不破外境,若不许此,即一切作用业果皆不能建立,是谤俗谛,断见所摄。然许此仅为名言识(7)之所增上安立,是假有,是唯世俗有,虽有无性,换言之即非自性安立,不若小乘之以有即认为实有。无性而增盖有自性,不能成性空义,是谤真谛,常见所摄。故知假有所依之事,亦是假法,不能成为实物,如依假有之瓶等合和,便有假有影像可见,及依假有树等,便名为林,假有柱等,假立为屋,为是一切假有法,悉应以假法为依也。
唯识破离心外境,不破内心之实在,以心若不实,则现在以至未来,前世以至后世,动转作用,皆不应理,故别计一阿赖耶识,为任持一切种子,亘通三世,作宇宙万有之因,如是内外一切诸法,各随功能,薰习阿赖耶识,由此习气成熟之力,便有不净依他(8)之唯识生,此依他起上,无有能所(9)愚夫不明,妄执内外分离,遂有异体之能取(心)所取(境),即是遍计所执性。此全是假有,都无实事。以离内识,实无少分异体(10)所取故。遂以此内识,唯缘起性,由以空见正理,不增益(11)异体二取(能取,所取),即能通达实性,契证离言空性,如是安立缘起性空之理。
若然,以一切种依之阿赖耶为生因,与大自在天(12)为一切因,又有何异?且如上
许,依他起性,定有自性,以是执有异体能所二取假有法等,为一切分别网(13)之因故。如绳因缘,误以为蛇,无绳为依,即蛇之错觉,亦不得生,若许无外境之绳,即误认为蛇之错觉,以何事为因?故定就许现似异体之二取不净依他,为误认外境而起分别之因,以彼所依,是杂染业系缚(14)解脱之因故。若许依他有自性,则云何应理?此已广如《入中论》所破(参看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九第一页至第十三页)若不许者,即谓依他起性,妄计能所,心心所事,应全非有,依他趣上所有生灭因果,纯就妄心执为生灭因果,如绳误为蛇这错觉因果,如是即依他起上,自无因果,若如此许,即依他起上,无有自相(15),不能安立从善恶业,生苦乐果。堕损(16)灭边。
须知假有所依之法,虽是妄法,乃观待真实而名为妄,若实执未破之凡夫,因不能即证其妄也。虽是假有,现为实有,虽有自性,现有自性,于此世间颠倒世俗之前,许为谛实,而名俗谛,俗谛者,即常识之实在也。愚夫不得通达之前,而破此常识之实在,即破业果之建立,入大断见,故所破者,应以遍计所执实有为对象,此执是以依他为所依事而起,于依他上无遍计之空依处。如绳误为蛇,绳中无妄计之蛇,故蛇应空,而绳非空。绳虽不空,亦非由自性安立,乃名言识与习气增上之所安立,故依他起定有自相,若破依他自相,即破业果矣。
故中观唯识,任于何宗,若能显示有情所见,执为实有之所依,由彼所著境而空,即说通达此空为正道。不通达能破一般有情实执境之空性为道,而别立实有一空性,即不能对治实执,徒劳无果。
此现似二取之依他起,虽现似有异体之能所,而执有彼之偏计所执境,实无所有。即正观此所依,由彼所破(遍计)为空,然空所依及此空性,乃是其余,应正知此是真实有,如是名为善取空义,唯识中观,说众生执著之所依,即此所见内外诸法,与及明彼空者,即遗除于所依上所生之执著,均无不同。所不同者,惟执著之相。唯识师说现见内外二取分离,若如所见,执为二取异体,是此执著相。其能对治,谓以此现见之依他起为有法(前题)破除二取有异体,故是破彼所依事,是此所破性也。中观师说若著现见法,非由名言识安立,是实有者,即是此之执著相。其能对治,谓以此现见法为有法,破无斯实有故,亦是破彼所依事,是此所破性。盖有情之执著,非于彼所依事,执有异体之所破性,即执彼所依事,便是彼所破性故。宣说空性,亦须如彼所执,即明如是空故,方能了空也。
总之缘起性空之理,为破执实有自性所立。然若破实有,不善解何为实有?为何执实?即于彼真实义见,定有错失。《入行论》云:“未知所观事,必不取彼无。”此说心中若未善现起所破事之总相,则必不善缘起彼所破事之无有,以是心中若未如实现起所无之实有行相,及由何事空之所破行相,则必不能定解无实与性空也。
明言之,要证性空,先要明何为可空,即所应破,何为不空,即非应破。且应以何为空依处,以何事而空。中观自续以下,建立之理,皆未善巧。有缘起义,无性空义,有性空义,无缘起义。缘起性空,不能双成。或耽实事,或入断空,皆不能免于增损二边。故不能契合缘起无性中道也。惟就成派,善明缘起性空之理,双融二谛,空有相成。一切内外诸法,虽无自性,然由名言增上安立,故能成立如幻业果,为中观宗中不共希有之处。他如应成与自续以下,除所许之“何为所破”外,尚有抉择二种粗细无我(17)等等之理,皆有极大差别,兹恐文繁,故不赘述。
既明缘起性空已,即一切诸法,皆是缘起幻现,而无实性。但又应如何悟入真实而证解脱耶?谓当先观生死之根本,即无明实执,此执有二,一我执,二法执。当断此二种实执,方能契证。依中观教授,以一异之理,或七相门(18),抉择二种无我。既见我及我所(人法二执),皆无自性,即能除灭无明实执。由彼灭故,即缘彼所生之爱,由爱缘结蕴相续,乃至十二有支,流转生死之次第,皆能除灭,而得解脱。其余若业感之缘起与世界之成立,亦多沿用小乘之说,对于佛身与涅槃即如诸大乘之所共许也。
注释:
(1)(3)俗谛,迷情所见世间之事相也。顺凡俗迷情之法故名俗,为凡俗法之道理,决定不改者故云谛。此事相于世俗为实,即常识之实在,是为俗谛。真谛圣智所见真实之理性也,离虚妄故名真,其理决定不改故名谛,此理性于圣为实,即究竟真理,是为真谛。
(2)(4)断见,因执诸法断灭不续生之妄见如不承认有三世因果等。常见,固执诸法过现未皆常住或有常性之见。
(5)即所依据,或所凭藉。
(6)四大种即地、水、火、风。所造色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与色、声、香、味、触五境。
(7)名言,名目与言句也。识,指分别心。增上言势力之强。总说一切诸法之所凭藉者不外由假名(言诠)与分别心之强力所安置建立者也。
(8)不净即有染,此指凡俗。依他,依他起性。谓非自然之法,而为依于他之因缘而起之法。
(9)能所,二法对待之时,自动之法谓之能,被动之法谓之所。如眼官为能见,外象即有所见。
(10)此谓能所二者同是内识所变,共一体性,非有别种体性不同之所取存在。
(11)本无而固执为有者即名增益,如诸法本无自性,众生不悟,固执为有,即名增益边,二过执之所摄。
(12)大自在天为摩醯首罗外道所信之主神。谓一切皆从自在天生,皆从自在天灭,众生罪福悉为自在天之所作也。
(13)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即整个心理作用,网状其多,如千头万绪。
(14)杂染系缚指轮回,解脱即涅槃。
(15)局于自体之相,如云特征或属性。
(16)本有固执为无者即名损灭,与前增益相对待,共名二边。
(17)即人无我粗细二分与法无我粗细二分。
(18)一异之理与七相门广如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第一九九页。
第三节 大乘唯识学说
唯识始自无著、世亲,无著所造论有《五部地》,即《本地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摄抉择分》,共一百二十六卷。又造诸乘共聚《阿毗达摩集论》、大乘不共乘《摄大乘论》。世亲随无著之见,释《现观庄严》、《辨中边》、《辨法性》三论,《明了释论》、《成业论》、《五蕴论》、《二十唯识颂》、《三十颂》共为八部。其余若《俱舍论》、《百法明门论》、《佛法颂》亦皆许为世亲所造。其后安慧、陈那、月官、法称等,随此派见,皆有著述,是此学中之最佼佼者。
唯识中复有虚妄唯识与真实唯识之分,前者即世亲所传,后者始自陈那。虚妄唯识者,谓一切境相,皆是识性,境不成实,故是虚妄。真实唯识者,谓有常住真心,为杂染所依,杂染虽有生灭,而真心本净,常住如如也。要之二派虽立说有异,然皆不许外境,唯是内识所现,固同是唯识宗也。
唯识奥义,即在显明外境非有,万法唯识之理。其说明宇宙现象,依《五部地》分为六百六十法。《百法明门论》,约为五位百法。然究其实,乃继承小乘有部之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不过有部之思想,认一切法,皆有实体,三世恒存,是多元论。唯识虽分万法,皆五位百法,然皆归于一心之所转变,是纯粹唯心之一元论。
五位者:一、心法有八。二、心所法分六位共五十一。三、色法十一。四、心不相应法二十四。五、无为法六,合为百法。前四位为有为法,又名世法,后一位为无为法,名出世法。
一,心法八者:即眼、耳、鼻、舌、身、意、我、藏等八识。识是了别意,即感觉或知觉。前五识,又名五门识。谓须藉根门或官能外出,了解外界之一切色、声、香等境相。此五识但了外界之形质,而不能缘无形质之内心。且了外界,亦但能直觉,而不能比知推测。能了现在,而不能缘过去。第六识名意识,或与前五识俱起,即有意识之感觉。或不俱起,即离官觉之单独构思,如幻想预计等。此识即形质无形质,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均能缘虑。第七我识,梵云末那,即自我意识。唯识学以此识,以第八识为所依,而又以第八识为对象,向之恒审推度,即执实我实法之心。第八藏识,梵云阿赖耶,即变现宇宙万有之根元。此识将一切精神物资界诸现象,悉包藏于此识中,名为种子。其能生色心诸法,皆是此种子势力之开发。
种子有名言种与业种二种。名言种即色法,乃宇宙万有之质料。业种即宇宙万有之动力。名种力弱,不能自变宇宙,必藉业种子助缘推动,如人类造善恶等业,故有苦乐境界等报。换言之苦乐境界虽是名言种子所生,然均是随业种力量之所薰习或支配而成。种子又有本有和新生。本有者,无始即与生俱来,藏于第八识中,此是一种潜在之势力,由内习气成熟而生,成为显现状态,即名现行,又由现行,即前七识起用,成新生种子,将其薰入第八识,即名新生种子,其后开发,又生现行。如是种子生现生,现行薰种子,种现薰生,相续不已,即构成轮回之宇宙。故八识所缘,皆非心外之物,悉是自己八识之所转变,习气成熟,由种子所生,即所生色境,亦不离心,都无外境,全无异体所取
(境)亦不见有能缘异体境界之能取(心),由是诸心心所,唯缘起性,如是了知,即三界唯识。故唯识异义,乃纯粹唯心之论。
又唯识以心法八为主,成唯识义。此八识称心王,其八四位,或为其助体,或为二者所现影像,或为所假设之分位,皆不离于心王,无关本旨,其释已见他书(1),故从略焉。
唯识所用明宇宙现象,既然如此,然则吾人欲证真理,又将如何?故唯识学,又以三性,说明三无性。
第一遍计执性:说凡夫在迷,不明宇宙万有,皆因缘所生之假法,而妄执为实有。如绳现为蛇,此蛇相本来非有,乃主观错觉这所妄计,愚夫不明妄心所现妄相,反计为蛇有实
体,是遍计执性。故对遍计执性,立相无自性。谓实我实法,皆是迷情所现妄相,而无自性也。
第二依他起性:宇宙万有,均依他因缘合和而生。此因缘即指由各种现行薰习阿赖耶识,由赖耶习气成熟之力,便有不净依他性之唯识生。愚夫执有内外分离,遂有异体能取所取,然离内识,亦无异体少分所取,识亦是缘起性,都非实有,换言之都是依他缘而存在,故对此生无自性。谓万法皆因缘所生,非自然生,故无自性之生也。
第三圆成实性:谓圆满成就之实相,即离生灭变化,绝对真实之体性也。我乃离迷情所执之实我实法,宇宙万有之实相,故立胜义无性,既是胜义无性,即非万有之本质,亦非万有之功能,乃是诸法空相之真如也。吾人欲由迷达悟,契证宇宙人生之真理,即在明了一切万法,皆是依他因缘所起性,全无遍计之实有,如此即可悟到圆成实性,契证真如,而至成
佛。然前说迷界宇宙之变现,悉是种子因缘之所生,今欲达于悟界,其种子又当如何转变?此唯识上不能不承认吾人无始种子中,有两种性质:一为有漏,二为无漏。有漏即烦恼染污,变现现在迷界纯苦之因子。无漏种子,即为悟界清净之因,但此种子之显发,必赖悟界之争净缘,即闻佛菩萨之经教熏习为缘,渐次开发,终至有漏八识,转为无漏八识现行,成无漏智,证法相真如,遂成佛果。其转有漏之藏识为漏智,唯识即名之为转识成智。识有八种,其转得之智,谓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最后识竟识圆,即成法界体性智也。
至于证果后涅槃与佛身土之建立,与大乘之所共许,略有出入,兹不尽述也。
注释:
(1)参看黄忏华著《印度哲学史纲》第201至214页。
第六章 佛教如何传入
西藏旧说从聂赤赞普(gnav-khri-btsan-po)起,传二十六代,悉奉苯教。至二十七代拉脱脱日蔺赞王时,始由天降下《宝箧经》、《百拜忏悔经》、六字印模(1)等,于雍布拉冈王宫(yum-bu-bla-sgang)是为有佛始。
又过五代至松贞冈普,文成公主及尼婆罗王女,分从两地请来释迦圣像。建大小二昭寺,王始信乐佛法。遂选派吐弥桑布扎(thu-mi-sam-bho-ta)十余人赴印,学习梵文,吐弥回藏后,仿梵字造成藏文,译《宝箧》、《宝云》及《观音经续》共二十一种,王立十善法以治国。
后又迎请印度大师孤萨惹(ku-sa-ra)、婆罗门向迦惹(shang-ka-ra)、尼婆罗尸罗曼殊(shi-la-man-dsu)、汉大寿天和尚(ha-shang-ma-ha-de-ba-tshe)与吐弥桑补扎译师及其徒达摩戈夏(dhar-ma-ma-ko-sha)、拉垄金刚祥(lha-lung-rdo-rje-dpal)等译经甚多。是为建立佛法之始。
彼时虽未公开传法,然王曾暗中有为根器者,传授《寂静、忿怒、大悲心》教授。时娘镇颇翁卡(nyan-bran-pha-bong-kha)蓄发修持大悲心之瑜伽士(2),继续得成就者,约百余人云。(上见《集续》146、147页)。
松贞冈普三世后,赤德祖敦立(khri-lde-gtsug-btan约在唐高宗至玄宗时),王修建八
寺。时佛密与佛寂在冈底斯山静修,王迎而未至。乃命郑迦摩罗戈夏(bran-ka-mu-la-ko-sha)、娘智童(gnyags-dsa-nya-na-ku-ma-ra)译出《毗奈耶经》、《金光明经》、《历法》、《医明》等等。
先是赤德祖敦在位时,曾遣汉禅师(sang-shi)四人赴内地求法,及请经回藏,时王已殁,王子尚幼,其左右多有不信佛法,破先王遗制,逐说法善士,并拟将释迦像,送还汉土,令三百壮士负之,不能动。乃将其埋于泥沙中。禅师至时,闻之不敢进,遂将由汉土所请回之经典,私藏于庆浦岩中(mchims-phu)。
及赤松德赞即位(唐玄宗时),睹先代宏法遗史,深生景仰。禅师知时已至,遂将所埋藏之经书掘出,以进于王,并略呈大义,王生净信,乃命禅师同汉人梅果(me-mgo)及迦湿弥罗班哲达阿难陀(a-nan-da)共事翻释。其事不果,为权臣所阻。诸大德恐见嫉受害,禅师明照(gsal-snang)等数人,遂住孟域,(mang-yul)暂避。明照小住孟地,旋往印度,朝礼大菩萨提寺及那兰陀寺,行至尼婆罗,遇静命大师,乃迎师回孟域,发心修建寺宇,遂更名为智王(ye-shes-bdang-bo)。照请大师,入藏宏法,师允以后至。
照遂从大师学法,后复回藏。将所学法,为王转授,并显大师威德,请王迎致。三闻之深生意乐。乃设法诛权臣,派明照、朗仲那绕(lang-grong-sna-ra)等,往迎静师,至孟域,照留师与朗仲那绕暂住,偕余人回藏报命。时王与大臣私相计议,此尼婆罗师(指静命)是否有邪法,计遣三人先往探说,三人皆不解语,王又命阿难陀通语,问大师如何?答以甚善,王遂往亲迎。留师住锡龙楚王宫(pho-bran-rlung-tshubs),请师说法四月,由阿难陀译语,善为宣讲十善业、十八界、十二因缘等法,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藏土,天魔恼怒,水汹庞塘(vphang-thang),雷击红山(dmar-po-ri),瘟疫大作,人畜皆病。佥谓说法所致,民怨沸腾。王乃与大师相议,请师暂返尼婆罗,后当来迎。师云:“我有宿愿,自应来酬,惟大王欲显扬正教,伏诸魔障,须请邬仗延那密咒大师莲花生大士(pad-ma-vbyung-gnas)方能调伏。”王再拜受教。
师去不久,复派禅师等三人往迎,重赐明照,远走汉土,再求佛法。照至唐国,颇受唐主优遇,复请高僧,为其传法。及照至番;遂以其法贡王,王于佛法,益增信敬。时堪布尚
未命驾(堪布即指静命),照复往迎,至尼婆罗,偕堪布同来,与王相遇于红岩(brag-dmar)。
王从大师所嘱,又派明照与孙贡拉隆(seng-gang-lha-lung)二人为主,以降魔金刚(rdo-rje-bdud-hjoms)、曼那悉地(dsa-nya-na-sid-dhi)、释迦扎瓦(sha-kya-pra-wa)、扎那惹其达(dsa-ya-rak-si-ta)、雪布吉祥狮子(shud-pu-dpal-gyi-seng-ge)为辅,往迎莲花生大师,莲师以神通预知,先来相遇于孟域,遂同至藏土。以神通收伏一切天魔非人,咸令立誓,改心向善,作正法护佑。王迎师至桑鸢(bsam-yas)依欧丹富多梨寺,修建桑鸢大伽蓝。又请持有部律仪比丘十二人,以静命大师为堪布,初度七人出家,是为建
主僧伽之始。七人者:宝护(rin-chen-srung)、智王护(ye-shes-dbang-po-srung)、宝王护(rin-chen-dbang-po-srung)、遍照护(be-ro-tsa-na-rnam-par-snang-mdzad)、龙王护(kluvi-dbang-po-srung)、天王护(lhavi-dbang-po-srung),由此七人后又教导迦瓦吉祥积护(ka-ba-dpal-brtsegs-sru)等译师一百零八人。此百人又传授觉若龙幢(kluhi-ngyal-mtshan)等译师一千零八人。
复又由印请来无垢友(bi-ma-la-mi-tra)、佛密、寂藏(shan-ti-gar-bha)、净狮子(bi-shud-dha-seng-ha)等,与西藏出家七人及法光(chos-kyi-snang)、僧空(ban-de-nam-mkhav)、宝军(rin-chen-sde)、无分别(rnam-bar-mi-rtog-pa)、释迦光等为译
师,译经甚多。莲师为王臣等密器(3),说三瑜伽(4),令成熟解脱,后王臣二十五人相继得道。无垢友亦广传密法,三师所传,即今旧派一脉所承之法也。彼时又迎密咒大师法称(dhar-ma-kir-ti),在桑鸢寺降魔真言洲中,广建瑜伽金刚界等曼陀罗,普为灌顶。迦湿弥罗班哲达胜友(dsi-na-mi-tra)、施戒(da-na-shi-la)二师,在清净法洲中传授律仪,汉僧在不动禅定洲中讲修禅定,圆满具足,宏扬正法。迦瓦吉祥积与龙王护二译师,将藏土所译经典名目、卷数、颂数编成目录。
静命寂后,选智王继之宏法,有娘定贤(nyan-teng-vdzin-bzang-po)及夏弥罗(sha-ma-la)等不服而谤之。智王遂避隐于卡楚。又选吉祥音(dpal-dbyangs)为大师,彼说法时,有汉大乘和尚,为倡禅宗,云依此修,始有大利,其修身语善品,徒劳唐捐。尔时信法之人,多随和尚所说,惟吉祥音与保饶那(dpah-rat-na)等少数遵守堪布之遗教,藏王忧之。遂派智王,三赴印度,迎请莲花戒论师,卒破和尚。王遂立制,以后正见,应随龙树之论,行持依六波罗及十法行,随和尚见行者罚。将和尚送回汉土,和尚之书,埋藏地下。以此因缘,故后藏土,无论何派,皆宗龙树中观,而无唯识与小乘等见也。
赤松德赞王逝后,子牟尼赞普(mu-ne-btsan-po)立(唐德宗时),继承父业,隆信三宝,惜在位不久即被弑。其弟牟底赞普(mu-tig-btsan-po)继立。又建金刚界寺(rdo-rje-dbyings-dgon-pa),迎请无垢友、莲花戒、占那色那(dsa-nya-na-se-na)、尼婆罗吽迦惹
(hung-ka-ra)等及译师昆龙王护、玛宝胜(rma-rin-chen-mchog)、智军(ye-shes-sde),正虚空净(bran-nam-kva-gtang)等,将其父兄二代,所未译竟之经,尽量翻译。三藏显密教典,至此大备。并修建寺宇及道场多处。
其所赤热巴金立(khri-ral-pa-can),任陈康白永(bran-kha-dpal-yon)等为相,信仰佛法,以十善法治国。乃鉴于前代静命、智王、向甲宁桑(shang-rgyal-nyen-bzang),伦赤悉桑赤(blon-khri-gsher-sang-khri)及译师古德瓦戈迦(dsa-nya-de-wa-ko-ga)、节齐祝(lce-khyi-hbrug)、婆罗门阿难陀等,撰用藏土艰涩法语。且译师或来自汉土、于阗,或自波斯、尼婆罗,各以方言土语,杂入经教,初学之人,苦于钻研。王乃聘请印度大
论师胜友,天王菩提(su-ren-dra-bo-dhi)、戒王菩提(shi-len-dra-bo-dhi)、施戒、菩提友(bo-dhi-mi-tra)与藏土堪布宝护(rin-chen-srung)、法性戒(dhar-ma-ta-shi-la)、智军、胜护(dsa-ya-rak-si-ta)、妙吉祥铠(vjam-dpal-go-cha)、宝王护等,改正译语,依据印度大小乘教典,将所译成之名,编为辞汇,详加训诂,制立后不得违反,别立新名。又将前译悉数刊正,使学人便利研学。如是正译,凡经三次,故后名为“三次定语”。
王于僧伽,敬礼有加,供俸极优,以此之故,为诸恶所怨,遂设计先杀其左右,后即弑王,拥其兄朗达玛(glang-dar-ma)立。达玛性素残暴,好诸恶行,在位之时,大灭佛法,诸大德多事先走,得免于难,其未及者皆被害,强令僧众还俗,其不还者,或杀或逐。所存经典,或梵或弃,毁大小二昭,迁移佛像,余诸大寺,均遭封闭,班哲达亦多回印,佛教因之遂衰。
达玛既灭佛教,强迫僧众还俗,故乐法者,惟在家暗修金刚乘道,不敢明露僧伽之相,恐为王觉,而干法令,赖此一脉,使前代所遗无上大法,得以相继不亡。惟既无僧伽,无人住持佛法,法运大衰。有道之士,亦但能以其法暗中传其子孙,不敢摄授徒众,故自达玛死乃至后宏初始,旧派大德几天不示在家之相,其法脉相继。亦莫不心成为家传矣。(上见《增续源流史》118、120、121、124、125页)
达玛在位五年复被弑(唐武宗会昌二年)。其子光护(hod-srung)、母坚(yum-brtan)继立,虽将已封闭之寺门开启,诸菩萨像请回原处,并设常期供养。然因二王并立,内乱迭起,彼此之孙,各据一处,互相攻伐,兼以禁洛(gyen-log)之外患侵凌,兵火相连,藏中遂陷于紊乱之状,无人过问佛法,如是者凡六七十年。(上见《王臣史》46页)。
自达玛灭佛后,佛教一蹶不整者数十年,其中虽有人继承法脉,然均暗中传授,并无公开宏法之情。如此辗转私相授受,不能不有丧失本真之处。甚或当时,虽禁佛法而不禁苯,遂有将佛地渗入苯教者,以为掩饰,行之久久,致真伪混杂。兼之经教奥义,久值不讲,遂
有依文解义之徒,谬会经旨,妄行邪淫杀生之法,反誉为无上密教。斯时僧伽既散,光护、母坚之时,寺中亦仅值有香灯之司,腰系一裙,更无三衣,称为上座罗汉,持戒者但守三月,发心与灌顶之法全无,彼等亦但智超度亡灵,诵经念忏,略辨善恶二行而已,法运衰微,斯为至极!(上见《增续源流》126页)。
关于灭法之年限,异说纷纭。藏卫之重建宗教,实由鲁梅(klu-mes)等十人开始。鲁梅等人喇勤(bla-chen)处得戒,复返西藏中土时,遇一老妇,妇云:“我六岁时,见有持戒人,今又重见。”问其年,答以七十六。卒见灭法仅七十年耳。
先是灭法之时,有藏饶萨(gtsang-rab-gsal)、钥格龚(gyo-deg-vbyung)、玛释迦牟尼(dmar-sha-kya-mu-ne)三人修道曲阿山(chu-bo-ri),闻达玛无道,遂逃至上部阿里(mnah-ris)值禁洛反,不得进,乃走胡土(hor-yul),道亦不行。折返至朵康(mdo-khams)隐居玛金垄刚岩下(sma-lung-rdo-rje-brag),有牧人子,家本黑教,以宿植善根,见三大德,立生净信,遂依三人得戒,名喇勤贡巴饶色(dgongs-pa-rab-gsal)。(约在后梁乾化元年)。
喇勤得戒五年,藏中均传朵康有佛法住世。桑鸢智幢王(ye-shes-rgyal-mtshan)遂为施主,资送十人赴康学法,十八之中,属卫有五,谓鲁梅戒智(tshul-khrims-shes-rab)、郑慧德(vbhin-ye-shes-yon-tan)、巴戒智(spa-tshul-khims-blo-gros)、饶喜戒生
(rag-shi-tshul-khims-vbyung-gnas)、松巴慧智(sum-pa-ye-shes-blo-gros)。属藏有五,即谷摩极喜(mgur-mo-rab-dgav)、罗敦金刚自在(lo-ston-rdo-rje-dbang-pyyug)、晓俄智狮子(sheb-?go-rna-pahi-tshad-btsun-shes-rab-seng-ge)、阿里二弟兄博东邬波德迦(bo-dong-u-pa-de-kar)等十人,得戒后,依伸智幢(grum-ye-shes-rgyal-mtshan)听讲律藏,余人先归。余人先归。途次朗塘(khong-thang),遇巴戒智、饶喜戒生之二弟来迎,见二兄生敬,遂依罗敦出家。罗敦谓诸人云:“汝等暂留此,吾先进藏侦之,若能宏法,即往彼,汝等亦可来,不然仍回此住。”乃随商人赴藏。后在藏部建寺,度二十四人出家。明年鲁梅诸人亦入卫部。拉萨(lha-sa)虽为前代大德驻锡之地,恐禁令犹存,未敢轻往,遂暂住桑鸢寺,后得安达赤巴王(mn-gav-bdag-khri-pa)之助,鲁梅十人等,得在藏卫,广度弟子出家,分散各处,建立道场,由此佛法赖以渐兴。史家遂判达玛以前,为前宏期,喇勤以后,为后宏期。
上乃由下部朵康重宏之情,其由上部阿里首宏者,前谈光护数传之后,其裔有柯热(kho-re),松额(srong-nge)二弟兄,据上部阿里为王,松额让位于兄,出家名智光(ye-shes-vod),智光睹灭法后,显教仍有经论可循,惟密咒者,多有行诸非法,类非佛旨,颇资疑虑。乃选宝贤(rin-chen-bzang-po)等青年子弟二十一人赴印求学。宝贤赴印,依七十五善知识,遍通显密经教。后迎请班哲达能信铠(shud-dha-ka-ra-waim-ma)、作莲密(pad-ma-ka-ra-gup-ta)、佛陀室利辛底(bud-dha-shri-shan-ti)、觉护(bad-dha-pa-la)、莲花密(ka-ma-la-gup-ta)等翻译经续甚巨。后期佛法光显,实仗宝贤之力为多。智光又在象雄(shang-shung)建脱林寺(tho-ling)供养论师及译师。
斯时又有尼婆罗译师烈如哲(sle-ru-rtse)赴印迎请班哲达茶罗任瓦(phra-la-rin-ba)与弥底(smri-ti)二师,行经中途,烈如忽卒,二班哲达不解番语,遂流落藏土。弥底论师,曾为人牧羊。后遇识者,始迎二师入康,请求说法,树立讲听之风,弥底后亦善巧藏语,造有《语门》等论。
智光兄子拉德(lha-sde)继立,又迎请班哲达苏波克多(sup-ta-si-ta)广译经典。
拉德之子魏德(vod-de)、静光(shi-ba-vod)、菩提光(byang-chab-vod)时,派那错戒胜(nag-tsho-tshul-rgyal)等五人,以精进狮子译师(brtson-vgrus-seng-ge)为首,迎超岩寺座主阿底峡尊者入藏,初宏法阿里(宋仁宗宝元元年入阿里),后至卫部(仁宗庆历二年)摄授枯(khu)、俄(ngog)、仲(vbrom)三人,传其所学,惟仲独得心要,后以其教授衍成迦当一派(bkav-gdams-pa上见《布教史》126、127、129、130、131页)。
初智光授国权与兄,率兵征迦洛(gar-log),兵败被囚,迦洛扬言或舍佛法,或以轻重相等之黄金来赎则释。其家人因收金延迟。智光云我年已老,难益佛事,不若以多金往迎印
度大德宏法。拒不受赎,旋遇害。及魏德在位,斯时法兴未久,妖妄迭兴,如十八部苯道(5),骑鼓腾空,炫奇矜异,杀生饮酒,纵情所为。智光之时,虽有律传、未见宏广,且前人实修,多已失承,藏中执教者,率多任其己意,新来论师,又非兼善,此时若无殊胜大德,何能挽此狂流!故魏德弟菩提光欲继智光之遗志,兼欲振兴佛法,遂迎阿底峡入藏,尊者入藏后,观其时弊,出《菩提灯论》,此一教授,赅尽佛语,立三士道,普摄群机,使西藏之佛风丕振,其德匪浅也。(上见《王臣史》47、48页)。
魏德又请班哲达善种祥(sunyashri)入藏宏法。魏德之子哲德(rtse-lde)亦请迦湿弥罗占那室利(dsa-nya-na-shri)、旃陀罗罗罗(tsan-dra-ra-hu-la)等,宏法译经,并遣俄罗敦喜饶(rngog-blo-ldan-shes-rab宋仁宗至徽宗间时人)赴迦湿弥罗国学法。此时吉祥自在王(khri-bkra-shia-dbang-phyug)亦迎请班哲达绷茶松巴等,翻译经论甚多,并在桑浦里(gsang-phu-nevu此寺建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开讲《弥勒法》、《波若》、《入行论》等。于西藏法系,立功最伟。(上见《布敦史》181页)。
哲德于丙辰年(宋神宗九年)集康藏伟三藏法师,广转轮,建立法会,印度之论师与西藏之译师赴会者亦众,斯时佛法中兴,此为最盛。宋喀译师(zang-mkav)之《庄严论》,即于此时所译成。饶译师(rwa)、业译师(gnyal)、穹波法精进(khyung-po-chos-btson)、尊喀波切(btsan-kha-po-che)、俄罗离喜铙、玛通德巴喜饶(mar-thung-dad-pa-shes-rab)等亦同参赴达波旺甲(dwags-po-dbang-rgyal)之轮。尊喀波切从萨咱那
(sa-dsa-la)学《弥勒法》,饶与业法会毕时即同赴西竺。未久格西扎迦巴(brag-?kar-ra)于积雪(skyid-shad)娘镇颇翁卡,建立僧伽,树讲听之制。继出迦当之七宝传,成迦当一派。桑浦俄罗师徒亦创以正理辩论之规。巴曹译师(pa-tsha)倡中观,错那巴(mtsho-nag-pa)宏律学,索穹巴(zur-chung-pa宋真宗至神宗时人)与卓浦巴(sgro-phug-pa宋神宗至南宋高宗人)出《十八幻网》、《二十心品》,成立宁玛派(rnying-ma-ba)。萨嘉三法王(宋神宗至孝宗时人)绍旧弥释迦智(vbro-mi-sha-kya-yes-shes),饶法极(rwa-chos-rab)所传诸法,成萨嘉派(sa-s, kya-pa)。达波拉结(dwags-po-lha-rje)(宋神宗至高宗时人)承玛巴(mar-pa)、弥罗(mi-la)之学,开出四系八支成噶举派(bkav-bgyud-pa)。
更有当巴桑结(dam-pa-sangs-rgyas)五来藏土,其最后一次(约在宋仁宗时)传出教授,后又分出觉宇与系解二派。(gcod-yul-dang-shi-byed)以上诸大德,虽年岁有其高下,然先后开出宗派,建立门庭,约略同时,至甲子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释迦室利入藏,传出律学,佛法光显,此为最极!继此而后,赴印留学者固多,而印度大德,来藏宏法者,亦得不少。因时值斯那王朝将亡,外患侵凌,邦家多故,诸大德皆知法运已衰,故纷纷北来,使西藏佛教造成无比光显,信非偶然也。(上见《王臣史》50页)。
注释:
(1)即观音之六字大明咒印模。
(2)瑜伽相应义,即修相应行之人。
(3)有堪能接受密法根器之人。
(4)即旧派所判九乘中之最后三乘:一、摩诃瑜伽。二、阿鲁瑜伽。三、阿底瑜伽。
(5)西藏黑教中之十八支派。
第七章 译师及论师
自来佛之厄后,后宏宗教,全仗诸译师与论师之所整理与建树。今故别立一章而略述之。
前宏之中,译师与论师据布郭大师(bu-ston-rin-po-che-)及宝顿成(dkon-mchog-lhun-grub)诸师之史谓:赤松德赞时,有印度论师百余人,西藏译师千余人,传译之业,可谓宏伟,然传法最多者,亦仅莲师、静命、佛密、无垢友、静藏、胜友、施戒等,而译经最巨者亦惟遍照护、玛宝胜、业童智(gnyags-dsa-nya-na-ku-me-ra)、玉扎宁波(gyu-sgra-nying-po)及有名之迦(ka)、觉(icog)、向(shang)三人。如《集续目录》所载论师二十五人,译师四十二人,其传大多不可详考。至于所传之法,若显教者,俱在大藏,密教即旧派一系相承之旧续也。关于此类史实,悉在旧派史乘中,此间不能尽详。
后宏期时,赴印学法者多,论师来藏者,亦时有所闻,以传授继承者非止一人,故其法流亦散为各派。关此因无专史记载,兹故述之。
据《集续目录》载,后宏时有论师七十九人,译师一百六十二人,然译师最有名而能继其传承开为法系者,亦仅宝贤、卓弥、桂枯巴天救、俄罗敦喜饶、玛巴法慧、巴曹日称、濯浦慈祥等而已。
宝贤译师,庚午年生于阿里(宋太祖开宝三年,或作戊午,即应在后周世宗显德五年)从智贤(ye-shes-bzang-po)出家,后智光赐以多金遣其赴印,临行嘱之曰:“迦湿弥罗有大善巧宝金刚,东印有法护
(dhar-ma-pa-la),西印有迦若那(ka-ru-na)等须迎至藏,闻印有波若占瓦里(pra-dsa-nya-wa-li)通二《集论》,善破外道,辩才无碍,并有《摄真实论》之庆喜藏释,均应尽心学习。外有班哲达宝洲(nor-bu-gling-ba)及法护所传之《断业障续》,世论师(dbyid)所释,胜天所造《三百四十曼陀罗天法》,亦应学回。余如佛智足所造之《集密修法》,龙树所造之《曼陀罗仪轨》,宝金刚之《时轮》,《金刚四座》之译释,俱当觅回,勿吝黄金,尽量迎致超岩等寺诸大大……。”贤秉命赴印,依七十五善知识,尽学显密诸法,随学随译。后返藏迎能信铠、作莲密、佛陀室利辛底、觉护、莲花密等,翻译显密经续,其译《瑜伽部》与《集密法》最多,建立金刚乘。智光迎法护入藏时,贤又依其听受庆喜藏派之瑜伽部法。四十九岁时,复依班哲达月
光贤(zla-vod-bzang-po),毗那斯(bhi-na-se),莲命(ka-ma-la-pak-si-ta)等受具足戒。藏王拉德,奉为上师,曾三赴迦湿,译经最多,建寺亦广,后宏期时,译师第一。阿底峡尊者入藏,与师相遇于晚年,师又依尊者学各种咒道教授,尤得尊者所传瑜伽部庆喜藏之疏释,厘正前译。后修咒道成就。师有高足玛善慧(rma-dge-babi-shes-rab)等甚多,继承法统,世寿九十八入灭。(上见《布敦史》130、131页;《增续史》132页)
胜智(rgyal-pahi-shes-rab),象雄人。先是东印有名之法护论师,朝尼婆罗胜迹,因不堪酷暑,往避于冈底雪山,智光闻之,遂迎入藏。法护有弟子智护(pra-dsa-ny?pa-la)、德护(gu-na-pa-la)、善护(sa-dhu-pa-la)三人同来藏土,时号为三大护。胜智即于此时往
依智护,受具足戒。后彼又赴尼婆罗从哲多迦(pre-te-ka)学律部事相,从迦湿弥罗班哲达占那室利(dsa-nya-na-shri)、婆波底辛达(su-bhu-ti-shin-ti)、三满多室利占那(sa-man-ta-shri-dsa-nya-na)、那摩德瓦(mar-ma-de-wa)等广闻《毗奈耶经》。由玛善慧译出,并将旧者改正。智遂普讲律学。继其学者有班觉喜饶(dpal-vbyor-shes-rab),辛摩切菩提狮子(shing-mo-che-byang-chub-seng-ge)等,宏于西藏之上部,称为上部律学。噶举与萨嘉之律传,大多导源于此。其下部律学,即自喇贡巴饶色所传出,宁玛与格鲁(dge-lugs)多承其绪也。(见《增续》132页)
俄罗敦喜饶,已亥年生(宋仁宗嘉祐四年)为俄妙智(rnog-legs-pavi-shes-rab)之弟,法救(chos-skyabs)之子也。少即敏悟,过目成诵。十七岁时,依其兄等学法。后受哲德王之派,赴迦湿弥罗从利他贤(gshan-phan-bzang-po)、格登甲波(skal-ldan-rgyal-po)等学《量论》,从婆罗门萨咱那、谷弥起麦(go-mi-vchi-med)等学《弥勒五部》。住迦湿十七年。三十五岁时回藏,其兄依阿底峡遗教,建桑浦
寺,遂专锡于此。亦曾赴拉萨、桑鸢等处宏法。闻班哲达绷茶松巴来藏,师率比丘三百人,往博东(bo-dong)朝之,参阿都罗耶班杂(a-tu-lya-ba-dsra),复依绷茶广学《波若》及密法。后赴尼婆罗,及复回藏宏法,摄授弟子有二万三千人,其译著亦复不鲜。寿五十一岁入灭。弟子中有名者,向泽法师
(shang-tshes-chos-kyi-bla-ma)、卓垄巴智生(gro-lung-blo-gros-vbyung-gnas)、穹宝称(khyung-rin-chen-grags)、哲智然(vbre-ye-ces-vbar)称为四大上首。他如贡巴喜乌(gangs-pa-sheun)、布若金(gon-bu-rwa-gan)、香波木格(sham-po-mi-dge)、麦浪泽(me-lhan-tsher)、玛格罗(dmar-rgas-la)、俄救卓阿(rngog-skyals-kro-bo)等,皆是及门俊彦。甲玛瓦菩提称(rgyad-mavi-ba-byang-chub-grags)即贡巴喜乌与穹宝称二人之弟子,噶举之帕摩主巴(phag-mo-gru-pa)即依此人学《中观》、《因明》等。菩提称之弟子即卡巴法狮子(cha-pa-chos-kyi-seng-ge宋徽宗太观三年生)首创辩场,兴立量辩论之制。尔后桑浦,继出八大狮子,建树圣教,功德最伟,萨嘉二祖福顶(bsod-nams-rtse-mo)亦曾游学其门,绍其《中观》《因明》之学。惟以上所述诸师,其《中观》皆是随自续派也》(见《增续》133、134页,《布史》131页)
巴曹日称(pa-tshab-lo-tsa-ba-nyi-ma-grags)生于盆域(vphan-yul)(与卡巴法狮子约略同时)幼赴迦湿弥罗留学二十三年,后回卫部,霞惹瓦(sha-ra-ba迦当派博多瓦之弟子,宋英宗至南宋高宗时人)亦曾助其大显应成派之中观。师复迎班哲达迦那迦瓦玛(ka-na-ka-warm-ma)等,广译中观部门,建立道场,宣讲中论之旨。旋出有名之巴曹四大弟子。其学说流于萨嘉,后格鲁多承其传焉(《增续》134页,《布史》131页)
卓弥释迦智,较宝贤幼二十三岁,癸已年生于芒喀(mang-mkhar宋太祖淳化四年)。适西藏下三部王仲巴拉哲(grom-pa-lha-rtse)在位。请罗敦金刚自在,派徒入卫宏法,罗敦派释迦童(shakya-sahon-nu)、智精进(ye-shes-brtson-vyrus)、金刚幢(rdo-rje-rgyal-mtshan)及比丘七人,沙弥二人,居士一人等前往,建立僧伽。卓弥即于此时出家。
释迦童等相议,若欲光大法门,必遣人赴印留学,遂集僧徒三百余人,选出卓弥释迦智,达罗童精进(stag-lo-gshon-nu-brtson-vguns),岭逊鲁松(ling-gshon-nu-gsum),堪娄甲波(mkhan-slob-rgyal-po)等,赴印求法(约在宋真宗八九年)。临行嘱云:“戒律乃圣教根本,般若乃圣教心藏,密法乃圣教精髓,其善学之。”卓弥依六贤门及勇金刚(dpav-bo-rdo-rje)求得经续要义。后又迎请迦耶达惹(ga-ya-dha-ra)俱黄金五百两得《喜金刚》、《金刚帐》、《桑浦扎》、《惹里》、《四阿惹里》等续及《密诀宝露》诸法要,遂译出宏广。其弟子有长于要门者三,长于本续者五,得成就者七。尤以《密诀宝露》,有利圣教不鲜,其所宏法要,后来萨嘉一派多承传之,师住印度及尼婆罗历十三载。其得迦耶达惹之
《密诀》在五十二岁,(迦耶入藏,宋仁宗庆历元年)听此教授,讲授三载,至六十三岁间,始传出此法。及寿八十五,发愿生空行刹土,因缘起未合,于中阴时,始得大手印成就。(见《增续》134页)
桂枯巴天救(vgos-khus-pa-lhas-btsas)初参卓弥,略闻法要,欲求灌顶教授,非多金不得,乃三赴印度,依七十二善知,特依寂贤(shi-ba-bzang-po),罗罗贤(sgra-gcan-vdzin-bzang-po)学得《集密圣类》、《胜乐》、《金刚空行母》、《四座》、《摩诃摩耶》、《喜金刚三部》,完全译传,尤以无上瑜伽之《集密法》,最为圆满,后布敦大师(元恭宗至顺帝间人)继其源流,大宏此法,致开出霞炉一派(sha-lu)(《增续史》135页)
玛巴法慧(mar-pa-chos-kyi-blo-gros),壬子年生于罗札(lho-brags宋真宗中祥符五年生)初参卓弥,后三往印度,四游尼婆罗。依止那若巴、麦哲巴、智藏、寂贤、庞延等一百零八善知识,学成《集密》、《胜乐》、《喜金刚》、《诃摩摩耶》、《四座》等一切父续母续诸要门实修甚多,悉数翻译流布。从学弟子虽众,最有名者为四大上首,彼中又以弥罗热巴(mi-la-ras-pa)独得其髓,建立噶举派。弥罗传达波成达波迦举,达波后传都松钦巴(dus-gsum-mkhyen-pa)及帕摩主巴等,成迦玛(kar-ma-pa)、帕摩等四大系。帕主又传宝吉祥(rin-chen-dpal)、吉祥德(bkra-shrs-dpal)等成止贯(bbri-gun)、达垄(stag-lung)等八小支,即噶举之四系八支也。(《增续》136页,《善慧史》48页)
继觉月光(gyi-jo-zla-vod)其传不详。曾依止班哲达室利班杂菩提(shri-vha-dra-bodhi)等译有《时轮》、《佛顶》、《金刚甘露》、《胜乐》等法。
康巴大吉祥迦译师(kham-pa-dpal-chen-rgwa-lo)赴印依阿巴那耶与杂米人师得《六加行》、《四臂明王》、《尸陀林主》等法,后回藏翻译宏传。(宋徽宗时人)穹波瑜伽士(khyung-po-rnal-vbyor)幼学苯教及旧派均不惬意,遂赴印依止金刚座主大师(rdo-rje-gdan-pa)等一百零八善知识及尼古(ne-gu)空行母六人,且感罗罗笈多(ra-hu-la-gup-ta)亦来藏为其传法。后将其教授广传,成响巴噶举派(shangs-pa-bkav-brgud)。
菩提心月幢(byang-sens-za-ba-rgyal-mtsan)、师尼婆罗班哲达北业瓦(pe-nya-ba)等得《十一面大悲心禁斋法》,并听中观等论,翻译宏扬。后得成就,不知所终。
那朵布桑得名智译师(la-stod-spu-vrins-lo-chung-grags-vbyo-shes-rab)为宝贤译师之弟子,曾译《胜乐》、《亥母》、《大轮金刚手》及《最论》等法,传弟子有玛法王(dmar-chos-kyi-rgyal-po)、萨嘉初祖萨勤庆喜藏(sa-chen-kun-dgav-snying-po)、卓惹瓦成就智(vbrog-ra-ba-dngos-grab-shes-rab )等,师后在那朵得道,不舍肉身而去。(上总见《增续》135、136页)
童瓶译师(gshon-nu-bum-pa)曾依止班哲达绷茶松巴、阿睹罗那多什(a-tu-lya-da-sha)、善慧称(su-ma-li-kirti)、阿摩惹旃陀罗(a-ma-ra-tsan-dra)译出《弥勒法》、《波若》、《入行论》等甚多。
尼婆罗噶法贤(bgar-chos-bzang)曾译有名之《六法》。
桑迦圣智(zangs-dkar-vphags-pa-shes-rab)亦曾依止迦湿弥罗练若大师(dgen-pa-ba)、德杂地瓦(te-dsa-de-ba)、波日黑多(pa-ra-hi-ta)等,学成翻译《瑜伽》、《顶髻》、《金刚手》、《毗沙门》、《入行论大疏》、《胜乐》、《量庄严论》等。
宁盛称(gnyan-dar-ma-grags)往印十二年,依摩地班哲达学法。复迎多苏那耶室利(ta-su-nya-shri),译有《入行论大疏》、《度母》、《护法》等类。
捷乌轮称(khyehu-vkhor-lo-grags)、邦宿明称(spang-sho-gsal-ba-grogs)、宗迦木雅觉称(dtsong-ke-mi-nyag-rtsa-mi)等三人亦同赴印,依阿巴耶,译出《三种鬟时轮》、《庄严佛意》、《业玛要门》。
哲倭智祥译师(kre-ba-shes-rab-dpal)依阿巴耶译出《扼要月光》等。
巴日宝称(ba-ri-rin-chen-grags宋仁宗康定元年生)迎不空金刚(don-yod-rdo-rje)译有《事续》、《五护》、《尊胜降仗法胜乐》等类修法一百余种。
罗贾智积(klog-skya-shes-rab-brtsegs)译《真实名经》、《度母法汇》、《入中论》等,其弟子梅觉智称(mal-gyo-blo-gros-grags-pa)译有《胜乐》、日报派《度母法》等。
卓智称(vbro-shes-rab-grags)往迦湿,迎班哲达月怙(zla-ba-mgon-po)译出《时轮广部》、《金刚心释》、《金刚手赞》释等。
北热闻喜(ba-ri-thos-pa-dgav)、玛本法然(rma-ban-chos-vbar)、粗译师(mtshur)等同依印度金刚手大师,译出《大手印修法》、《心要法汇》、《笃哈三法》、《笃哈藏》、麦哲巴之《胜乐法》等。
吉庆喜金刚(dpyal-kun-dgav-rdo-rje)依尼婆罗杭都迦波(hang-du-dkar-po),又迎空性定大师(stong-nyid-teng-nge-vdzin)亦传译要门多种。
饶金刚称(rwa-rdo-rje-grags)依尼婆罗大悲心(thugs-rje-chen-po)译出《克敌怖畏金刚三法》、《赫鲁迦现证法》等。
温波饶法极(dbon-po-rwa-chos-rab)迎三满多室利,译出《时轮》、《亥母现证》、《明王现证》等法。
向智师(shang-shes-rab-bla-ma)迎阿摩迦班杂(a-mo-cha-ba-dsa-ra)译出《克敌怖畏金刚法》甚伙。
局愿称(rgyus-smon-lam-grags)依利他大师,译出《律部》。
霞玛狮王(shwa-ma-seng-rgyal)依印宝贤、护诸师,主译出《集量论》等。
笃巴法自在(do-pa-chos-kyid-dbang-phyng)曾广译《胜乐》经续及修法等。
吉法贤(dpyal-chos-kyi-bzang-po)依迦湿弥罗释迦室利受沙弥戒,住印十年,从金刚座寺主里迦郎迦罗(ni-ska-lang-ka-la)学法译出《红阎曼德迦》等。
濯浦慈祥译师(khro-phu-ryuns-pavi-dpal宋孝宗乾道八年生)先迎室利迦多弥扎阿难陀(cri-ds-ga-ta-mi-tra-a-nan-ta)、米扎左格(mi-tra-dso-ki)译出《胜乐》、《心性休息》类及《宝筏》等法。后又迎佛陀室利译《现观庄严论智灯疏》、《入如来道论》、
《大悲心一百法》。最后迎释迦室利,大宏律学。吉法贤从之译出《那若大疏》,并其秘解要门等。从释迦室利来藏者尚有毗补底旃陀罗(bi-bhu-ti-tsan-dra)、多那尸罗(da-na-shi-la)、尼婆罗桑迦室利(sam-gva-shri)、苏迦多室利(su-ga-ta-shri)等九人。毗补底与多那尸罗住藏最久,自亦译经不鲜。慈祥从之译出《律仪花鬘续》,并其《疏释》。又译《金刚鬘》及《胜乐》等。萨迦班哲达亦从释迦室利受具足戒。从毗补底学《声明》,从释迦室利及多那尸罗听《量论》,后成善巧,遂有班哲达之称,曾校译经续甚多。释迦室利又为菩提祥(byang-chub-dpal)与金刚祥(rdo-rje-dpal)二人受具足戒,尽授律仪事相,其后由此广大传出,遂称为释迦班勤派。大师又于罗刹山普灌金刚鬘顶,此后遂又广大灌顶传法也。
卡罗汉(chag-dgra-bcom)亦赴印度学法,回藏译有《入佛道论》等。其弟却杰巴(chos-rje-dpal宋宁宗庆元元年生)亦赴印度,依热威那(ra-wen)与宝护(rat-na-rak-si-ta)诸成就师,译《九顶髻续》,并改正旧译。
乡金刚幢(shang-rdo-rje-rgyal-mtshan元世祖时人)赴尼婆罗,迎班哲达罗其玛室利(lak-si-ma-shri)译出《诗镜论》、《如意树论》、《龙普喜曲》、《百赞》等诸声明文字之学。其弟子安慧(blo-gros-rab-brtan)译出《红阎曼德迦》等,并改正前译。
亚垄名称幢(yar-lung-grags-pa-rgyal-mtshan)译《不动续》、《修法海》、《摄事》等。
塔瓦日幢译师(thar-ba-nyi-ma-rgyal-mtshan)住尼婆罗十四年,迎难陀室利(a-nan-ta-shri),译《庆喜山》等经十三年,其他译作亦多。(上总见《布史》131、132、133页)
穹波法精进(khyung-po-chos-brtson)亦依迦湿弥罗古那室利,译出《金刚顶续》、《净习续》、《决定量论》及其疏释等。(《布史》131页)
其余译师论师尚多,不及细载。方阿底峡入藏之时,除宝贤译师,依之广译群经,他如那错、释迦光、玉贾金刚自在(yul-lcoas-rdo-rje-dbang-phyug)、善慧(dge-bahi-blo-gros)等,皆曾依尊者普译经籍,并厘定前译诸经续,仗诸译师论师之力,使后宏时,佛教造成无比光显也。(《布史》131页)
西藏前后宏时,由汉、印、尼婆、迦湿所来论师,及藏土所出译师,兹准《集续目录》所记,胪列于下。
前宏法期,自松贞冈普至赤热巴金间,所有来藏大德如:孤萨惹、向迦惹、尸罗曼殊、堪布静命、莲花生大师、达摩格底、无垢友、佛密、寂藏、净狮子、莲花戒、阿阇黎法称、婆罗门阿难陀、善知识(ka-ipa-mi-tra)、胜友、施戒、莲花戒古那色那、天王菩提、戒王菩提、菩提友、能仁铠(mu-ni-warm-ma)、遍知天(sarb-ba-dsa-nya-de-wa)、能明光(bir-ya-ka-pa-pra-bhal)、汉僧大寿天和尚、大乘和尚、禅师明照梅果等。
前宏译师有:吐弥桑补扎、达摩戈茶(dhar-ma-kos-sal)、金刚祥、郑难迦摩罗戈夏、智童(yes-shes-gshon-nu)、恩朗佛胜音(ngan-lam-rgyal-ba-mchog-dbyangs)、巴智王、巴赤谢(sba-khri-bsher)、巴色朗、丈甲妙视(sbrang-rgya-re-legs-azigs)、森贡
观天处(seng-gong-lha-lung-gzigs)、那朗降摩金刚(sna-nam-rdo-rje-bdud-hjoms)、占那悉地(lce-dsa-nya-sid-dhil)、青释迦扎巴(mchims-sha-kya-pra-bhal)、丈底扎雅饶其达(brang-dsa-ya-rak-si-ta)、宿布巴桑(shud-pu-dpal-seng)、魏曼殊室利(man-dsu-shri)、藏天王护(rtsangs-lha-dbang-srung)、郑迦牟底迦(bran-ka-mu-ti-ka)、遍照护、毗龙王护、玛宝胜、臧妙成(rtsang-legs-grub)、达摩罗迦(dhar-ma-lo-ka)、念空(dran-pa-nam-mkhah)、无分别(rnam-par-mi-rtog)、释迦光、吉奇主(i?e-khyi-hbrug)、朗康巴铠(rlangs-kham-pa-go-cha)、智军、法光、宝军、吉祥积、觉若龙王护、法性戒、善护、妙吉祥铠、桂法成(vgos-chos-grub)、董阿杂耶(stong-a-tsar-ya)、吉祥妙高(dpal-gyi-lhun-po)、鲁虚空藏(gnubs-nam-mkvavi-snying-po)、桂岭玛(dgos-gling-rma)等。
后宏期时由印、尼、迦湿所来论师有:能信铠、莲花密、佛陀室利辛底、解脱友(muk-ti-mi-tra)、觉护、法护、智护、善护、波若占瓦玛(pra-dsa-nya-warm-ma)、阿底峡、多那室利(da-na-shri)、弥底、茶罗任瓦、善种祥、占那室利、旃陀罗罗罗、坚护(dhi-ri-pa-la)(即绷茶松巴)、阿杜罗雅达夏、善慧称、阿摩饶旃陀罗、明点瓶(thig-le-bum-pa)、童瓶(gshon-nu-bum-pa)、金铠(ka-na-ka-warm-ma)、当巴甲噶、扎雅阿难陀(dsn-ya-a-nan-da)、迦耶达饶、义成金刚、月怙、空性定金刚(stong-nyid-ting-vdzing-rdo-rje),智金刚、智密(shes-rab-gsang-ba)、摩诃占那(ma-ha-dsa-na)、瓦罗旃陀罗(wa-la-tsan-dra)、满扎迦洛曲(man-dra-ka-la-ksu)、苏迦多室利(su-ga-ta-shri)、迦玛班杂(karm-ma-ba-dsa-ra)、扎玛惹(bsa-ma-ri)、遍照护金刚(be-ro-tsa-na-ba-dsa-ra)、曼殊葛伽(man-dsu-gha-sa)、苏耶格底(sur-ya-kir-ti)、智祥
(pra-dsa-nya-shri-dba-na-na)、冈迦达饶(gam-ga-dha-ra)、宝密(nor-gsang)、三满多室利、里迦朗迦提瓦(ni-ka-lang-ka-de-ba)、扎多母杂阿难陀(dsa-ta-mi-dra-a-nan-da)、佛陀室利、释迦室利、毗补底旃陀罗、多那尸罗、桑迦室利(sang-ga-shri)、报受金刚(longs-sryod-rdo-rje)、饶那室利(rat-na-shri),尼婆罗摩诃波即(ma-ha-pa-na)、班杂格地(ba-dsa-ra-kir-ti)、迦雅室利(ka-ya-shri)、名称祥(grags-pa-dpal)、古玛惹(ku-ma-ra)、广慧祥(thams-cad-mkhyen-pahi-dpal)、苏多格地(su-dhu-kir-ti)、毗耶那室利(bi-na-ya-cri)、尸罗室利(shi-la-shri)、朗迦室利(mang-gal-shri)、毗摩那室利(bi-ma-la-shri)、达本阿杂耶(dar-pan-a-tsar-ya)、扎耶提瓦(dsa-ya-de-ba)、罗其玛迦阿日(lak-si-ma-ka ra)、饶那室利(rat-na-shri)、阿难陀室利(a-nan-da-shri)、罗罗室利(ra-hu-la-shri)、喇嘛桑岭巴
(bla-ma-zangs-gling-pa)、格地班哲达(kir-ti-bahs-di-ta)、伽叶月(rob-vbyor-zla-ba)、米扎佐格(mi-tra-dso-ki)摩诃善提(ma-ha-bho-dli)、波惹里哈(pa-ra-ha)、林宝(nags-kyi-rin-chen)、佛隐(san-gs-rgyas-dbas-pa)等。
后宏译师有:智光、宝贤、拉朵德名智、卓森迦释迦光、颇章寂光、俄妙智、班觉喜饶、智藏、胜智、释迦友、善祥、妙军(legs-kyi-sde)甲精进狮子(rgya-brtson-seng)、那错戒胜、枯正成就(khu-dngos-grub)、法智、童玛信智(mar-thung-da-pa-shes-rab)、玛善智释法智、迦执戒生、穹波法精进、仲敦胜生(vbrom-lgyal-bahi-vbyung-gnas)、达罗童精进、迦法贤、喜乌金刚天(shehu-rdo-rje-lha)、极寂友(rab-shi-bshes-gnyen)、俄罗敦喜饶、桑迦圣智、宁盛称、布桑罗穹(pu-hrang-lo-chung)、卓弥释迦智、素喜金刚(gzus-dgav-ba-rdo-rje)、几降白头(gyi-ljang-dbu-dkar)、法
德、法宝、玛巴法慧、桂枯巴天救,几觉月光、戈贾智积、梅觉慧称、色杂瓦福幢、绒宋法贤、玉贾金刚自在、芒阿菩提智(mang-vor-byang-chub-shes-rab)、杂米佛称、捷乌轮称、邦宿明称、定日法称、局原称、巴曹日称、巴日宝称、卓智称、饶金刚称、哲倭智祥、吉祥幢(bkra-shis-rgyal-mtsan)、北热闻喜、玛本法然、粗自在、粗财幢(mt-shur-dbyig-gi-rgyal-mtshan)、吉庆喜金刚、庆喜称玛笃法自在、法藏、冈法智、屈仓自在海(phyug-mtshang-dbang-phyug-rgya-mtsho)、戒德、捷乌格巴德祥(khya-bu-gad-ba-yon-tan-dpal)、福贤、松巴胜祥金刚、日金刚、枯鹦鹉居士(khu-dge-bsnyan-ne-tso)、洛家童然、拉智幢、菩提生(byang-chub-vbyung-gnas)、伦法慧(glan-chos-kyi-blo-gros)、觉笮定贤、喜饶益希(shes-rab-ye-shes)、明童(rig-pa-gshon-nu)、童戒(gshon-tshul)、枯笃军然(khu-mdo-sde-vbar)、智精进(shes-rab-brtson-vgrus)雍
中光(gyung-drung-vod)、福幢、觉竹智师(cog-gru-shes-rab-bla-ma)、觉竹无忧祥(cog-gru-mya-nan-med-pavi-dpal)、罗青德然(la-chen-yon-tan-vbar)、福胜解(bsod-nams-mos-pa)、沙弥鹏称(dge-tshul-khyung-grags)、戒积(tshul-khrims-brtsegs)、拉准巴(lha-btsun-pa)、拉尊波牟尼饶扎(lha-btsan-po-mu-ne-ra-dsa)、觉佛陀波罗(jog-bud-dha-pa-la)、甲译师(rgyal-lo-tsa)、贝金刚王(sbal-rdo-rje-rgyal-po)、拉任波切(lha-rin-po-che)、拉法宝(lha-chos-kyi-rin-chen)、觉饶戒光(kyu-ra-tshul-khrims-vod-zer)、乌面比丘(dge-sl-ong-byahi-gdon-can或说即宝贤)、饶吉译师(ra-byid-lo-tsa-ba)、甲杵光(rgya-phur-bu-vod)、巴曹戒胜(pa-tshab-tshul-ryal)、智妙(shes-rab-legs)、那错盛称(nag-tsho-dar-ma-grags),玛
巴慧贤(mar-pa-blo-gros-bzang-po)、色译师(se-lo-tsa)、月称、业米慧法(gnyal-mi-ye-shes-chos)、法月、比丘智护(shes-rab-skyans)、错智幢(shes-rab-rgyal-mtshan)、霞甲噶积(sha-rgya-gar-brt-segs)、福德(gnyan-bsod-nams)、日法称、翁波译师(aon-po)、童智(gshon-nu-shes-rab)、迦智生(vgar-shes-rab-vbyung-gnas)、文殊童(vjam-dpal-gshon-nu)、智光(shes-rab-vod-zer)、姐喜祥(lce-dgav-ba-dpal)、慧生(ye-shes-vbyung-gnas)、释迦精进(sha-kya-btson-vgrus)、饶法极、罗穹金刚幢(lo-btsun-chung-rdo-rje-rgyal-mtshan)、霞玛狮王(sha-ma-seng-rgyal)、姐扎喜(lce-bkra-shis)、卡罗汉、吉法鲁濯浦慈祥、萨班哲达(即四祖庆喜幢)、卡法王祥(chag-chos-rje-dpal)、吉智光(dpyal-shes-rab-vod)。
向成就祥(shang-grub-pa-dpal)、洛倭智宝(glo-po-shes-rab-rin-chen)、罗扎巴
达桑(lho-brag-dar-sang)、木娘桑布(mi-mnyam-bzang-po)、离金刚幢(shong-rdo-rje-rgyal-mtshan)、离安慧(shong-ble-gros-brtan-pa)、康巴慧王(khams-pa-blo-gros-rgyal-po)、邓柯戒狮(ldan-na-tshul-seng)、热童精进(ras-gshon-brtson)、雪积称幢(cud-skye-grags-pa-rgyal-mtshan)邬京宝祥(o-rgyan-pa-rin-chen-dpal)、铁罗日幢(thar-lo-? i-ma-rgyal-mts-han)、旺安慧、扎泽巴宝幢(sgra-tshad-pa-rin-chen-rgy-al-mtshan)、卫巴明慧(ddus-pa-blo-gsal)、亚垄名称幢(yar-klung-grags-pa-rgyal-mtshan)、布敦大师、罗青降哲(lo-chen-byang-rtse)、拉塘桑迦室利(snar-thang-sam-gha-shri)、萨桑译师(sa-bzang-lo-tsa-ba)(即麻底班禅ma-ti-pan-chen)、罗青胜救祥(skyabs-mchog-dpal)、达仓译师智宝(stg-tshang-shes-rab-rin-ehen)、桂童祥(vgos-gshon-nu-dpal)、卡宝法王(chag-rin-chen-chos-rgyal)、罗青
福海(lo-chen-bsod-nams-rgya-mtsho)、萨嘉庆喜福(kun-dgav-bsod-nams)、霞炉宝法护贤(sha-lu-rin-chen-chos-skyongs-vzang-po)、觉朗尊者(jo-nang-rje-brtsun)、道罗语自在满(vdar-lo-ngag-dbang-phun-tshogs)、司徒法源师(si-tu-chos-kyi-vbyung-gnas)等。
以上诸译师及论师,均是善巧经续要门,与内外诸种明处,于圣教典籍,或昔无而新译,或已译而重勘,树讲听规矩,立修行楷模,各建门庭,分摄徒从,教派之分,因之遂起矣。(上总见《集续目录》148、149页)
第一节 宁玛巴
藏土诸宗,非如印度,以执见不同而分。乃以各所从上师,得其教授,辗转相承,建立门庭,遂成宗尚,致成单独之派别。其派名有以教授立名者,如迦当巴、祝庆巴(1)、卡青巴(2)、系解巴。有依地域立名者,如萨嘉巴、觉朗巴、响巴、止贡巴。有依师号立名者,如迦玛巴、布鲁巴等。
第一节 宁玛巴
译名旧派,引派起源最早,西藏佛法自松贞冈普时首宏,中经达玛灭佛之厄,教法中断,未久又得重光,史家遂判西藏一代教法成为两期,达玛以前者,名为前宏,达玛以后,名为后宏。前宏时所译经续,名为前译。后宏时所译者,名为后译。绍传译者称旧派,继持后译者称新派,旧派即绍隆前译之法也。
旧派法系,远承自松贞冈普时,传大悲观音法,继之实修得成就者,实不乏人,故彼时即有少部法要传出。然其大部法源,仍自赤松德赞起,即由莲师、佛密、静藏、无垢友等所传为多也。(上见《集续目录》149页)
此宗教义,判佛法为九乘,谓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乃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名共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三部乃报身金刚萨埵明说,名密教外三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三瑜伽乃法身普贤所说,名密教内无上三乘。其法要分集、幻、心三部,集即根本续《遍集明了经》,与解释续《集密意经》,首由达那饶其达传出,茹伽尊结(ru-che-mtsan-skyes)等翻译。授鲁佛智(gnuls-sangs-rgya-yes-shes)而宏广也。幻即《文武幻变》、
《续王秘密续》等续,由无垢友传玛宝胜译出而宏广。心即心品前后共二十一续,此中又分三部:一、“心部”,其有名教授为《大圆满》。二、“自在部”,有名教授为《金刚桥》。三、“要门部”,其有名教授即《宁提》。又心部中有《普成》等十八经,五经是遍照护所传,十三经是无垢友所传,自在部亦无垢友传,要门部中有名之《宁提》教授,即纯由遍照护所传。《宁提》之中又有《康竹宁提》,是莲师传佛妃益希错嘉(即智海王母ye-shes-mtsho-mgyal)后将此法埋藏,迨后宏时,莲花业缘力(pad-ma-las-vbras-mtsat)始由伏藏中取出而宏布之。(上见《善慧宗派晶镜史》27-29页)
其师资传承,又分经传与藏传,经传即以经典传授,藏传是发掘伏藏而传。经传即有三大绪,初传教授为娘童智(赤德祖敦时人,约在唐德宗时)。中传教授为鲁佛智(赤松德赞时人)。后传教授为索氏父子三代(后周太祖至宋神宗间)法脉相继,由前宏而后宏,中间虽有达玛之变,未尝断绝。以密法住持,非限出家之众。即在俗人,亦可续灯。当时逼于王命,出家之相,虽已不具,然大多咒经,现白衣相,隐密修持,后各以相承,传其子孙,故不为王明所觉。至后宏时,禁法之令已解。始由索波伽师徒等(zur-po-che-yab-sras即索氏父子)出而光大之,遂成一派。(上见《王臣史》45页)
其藏传即前宏之时,莲师等既以大法各付当机,复将法要密藏于山岩地石之下,以待后之有缘。嗣经人掘出,宏出人间,遂称“德却”(gter-chos),德却者即伏藏法也。此藏掘出,多在后宏,初由娘日光(nyang-nyi-ma-vod-zer宋徽宗至宋宁宗时人)及古汝却旺(gu-ru-chos-dbang宋宁宗至理宗时人)二人开始,世遂称为上下掘藏二大师,继其后者有一百另八大师。此又以掘藏者之区域不同,遂又有南北二藏之分。除经藏传承而外,尚有由甚深三摩地中,亲见本尊,得其摄授,传以法要,后流布世间,名为净相传者,亦素见不鲜也。
旧派之集幻二部,亦同其余宗派。依据四续部,勤修生圆二种次第(3)若六加行(4)若五次第(5)无不赅摄。所特异者,惟注重心品之大圆满法,以为究竟宗尚。此法乃专逗利根上器之机,取重无作任
选,觉照当下一心,由其自显净智,而契证空性。盖此派承认吾人本心,本自清净,万德庄严,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现前所修者,要不过为消业净习去此染污耳。此说极类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仅此方特取重密法,运用善巧方便,令学人速得离染清净,契证本性,圆满佛事,为其不共之宗也。(上分见《善慧史》29、30、31页、《旧史》48页)
第二节 迦当色
译意为教诫派。此派始自阿底峡尊者,初尊者入藏,值灭法以后,佛教衰微,尊者为救时弊,特倡重佛金口所宣圣教,以诫众生,因之得名。继阿底峡者为仲敦巴,始正式建立成派。后传博多瓦(po-to-ba)、谨哦瓦(spyan-snga-ba)、朴穹瓦(phu-chung-ba),时号为三昆仲,博多弟子朗日塘巴(glang-ri-thang-pa)、霞惹瓦(sha-ra-ba)摄授弟子尤众,一时俊彦皆出其门,迦当之名,因之大彰。流传未久,此派教授多融于萨嘉、格鲁诸派中,遂无独成之宗。此宗判众生有三种机宜,立三士道(6)化导群生。习六论(7)以明见行,依四尊(8)而入咒道。在显以七义修菩提心(9)为主,在密以《胜乐》、《集密》为极,其余若四谛十二缘之教授,五随念(10)之修持,尤为特色也。(上见《善慧史》35、41页)
第三节 萨嘉巴
译意为白土派,乃因地立名也。初萨嘉系承旧派之法,至宝王时,依卓弥释迦智,尽学后译诸部,又依桂枯巴天救,迦湿弥罗多杭都迦波、玛宝胜译师,巴曹译师等,得其教授,遂于本波山(dpon-po-ri)白土中建寺,后遂以名派也。
宝王而后,有庆喜藏、福顶、名称幢、萨班、发恩巴继起,住持教授,宏扬本派,号为萨嘉五位法王,流传后来,又分出萨派,俄派,刹派、仲派,贡派诸小派。
萨嘉之法最多,其本续讲授,灌顶成熟,导仪解脱,实修要门极伙,最有名者为《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其上加狮子吼,名《十四鲁巴金法》,其余名《金刚鬘》、《修法海》、《密诀》、《印派集密》、《智足派时轮》、《喜金刚四教》,卢、直、那三派之
《胜乐》、新译之《红黑大威德》,旧译之《真实》、《父法》、《三梭杵》、《谷棍布》、《尸林主》等,难于枚举,此中尤以《道界》一法,为本派之心要教授也。(上见《善慧史》76、78、83页)
第四节 噶举巴
此在藏文有二种书法:一可译为白传,解谓祖师林热巴(gling-ras-ba)等曾著白衣传教;一可译为教传,谓领承法脉之亲语教授而传承也。此分二派,一响巴噶举,二玛巴噶举。(上见《善慧史》46页)
响巴噶举,初祖穹波瑜伽士,赴印依止金刚座主,麦哲巴等四大根本师,八十五善知识,尽学心要,如拙火究竟之《喜金刚》,业印究竟之《胜乐》,幻身光明究竟之《集密》,梦幻究竟之《摩耶》,事业究竟之《大威德》等,回藏后于响巴建寺遂成派名,摄授弟子甚众,其讲法特色有三种趣道次第:一讲解四部经续之道次。二次三种因明,辨别真实义理之道次。三溶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入密而修之道次。后传弟子雅波甲,摩切(gyar-po-rgya-mo-che)等,名“七宝传”,由此渐广。
玛巴噶举,初祖为玛巴法慧译师,赴印依止那若巴、麦哲巴、寂贤、古古热巴等,尽学《胜乐》、《摩耶》、《佛顶》、《欢喜金刚》、《四座》、《集密》等,后回藏宏法,得其教授者有四大弟子,四子中惟弥罗热巴成就最大,法嗣亦广。弥罗弟子中有二大上首:一为如月之热穹(ras-chung),一为如日之达波。嗣热穹传者,后又分出热穹耳传与恩宗(ngsn-rdson)耳传二系。嗣达波者,成四大系,即迦玛(kar-ma-pa)、帕摩主(phag-mo-gru-pa)、色东(gsal-stong-pa)、刹巴(shang-tshal)。帕主一系又开出八小支,即止贡(bbri-gun)、林热(glin-ras)、达龙(stag-lung)、亚桑(gyah-bzan)、濯浦(khro-phu)、玛仓(smar-tshan)、耶巴(yel-pa)、宿色(shug-gseb)等。
本派教义,以《大手印》为究竟,以《那若六法》为方便,即生契证俱生空乐而得成就也。其中有名之教授,如达波之《庄严解脱道论》,系融合迦当派之“道次第”与“弥罗大手印”之教授。其大印又有显密之分,显者即以经教证空性理,密者即以空乐双运为道。所以又名惟一白法也。他如达波之《俱生和合》,止贡之《五法》,藏巴贾热(gtsang-pa-rgya-ras林热系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之《八大导引》、《六平等》,尤为此派教授之特尚。(上见《善慧史》49、61、64、《集续目录》169页)
第五节 系解巴
译为能寂,谓依此派教授,能寂诸苦,能得寂灭了。初祖当巴桑结,来藏五次,其摄授弟子分前中后三期。前期有象雄林喀瓦(gling-kha-ba)、苯波竹位(bon-po-drug-lha)。中期有玛法智(rma-chas-kyi-shes-rab)、索穹僧然(so-chung-dge-vdun-vbar)、冈智幢(skam-ye-shes-rgyal-mtshab)。后期有四门四瑜伽,由此而广,至巴曹贡巴(pa-tshan-sgam-pa)等遂成一派。
此派所传之法有《系解三灯》、《阎曼德迦》等修法,又有玛法智之文传与事传,索穹僧然之大小文字传,权实事相传,冈智幢之当巴教授配合《现观庄严论》之讲授,所依经续
有《阿里噶里大灌顶续》、《大手印表相续》等。其法门又有共、不共道之分。共道者,即《经续之实修》、《得教之耳传》、《无垢细要》、《达刹说海》等,不共者,有《本续千座法》、《灌顶引导法》、《五类道》、《三密藏》、《八宝瓶》等。
总之此派教授之扼要,是依《现观庄严论》之教授而配以密教之修法。以方便成熟解脱,净律仪为因,修难行为道,行利他为果。惜流传不久,重要教授,大半失传,现仅存《声字缘起咒加持》、《随念昂戈饶秘传要诀》等而已。
第六节 觉宇巴
译意为断境,谓以菩提心断自利所想境,以空性见断轮回所著境,以共道断四摩境(11)等之义也。此派亦为当巴桑结所创,当巴第三次来藏时,以此教授觉教福师(skyo-ston-bsod-nams-bla-ma)、亚隆玛色波(yar-lung-smar-ser-po)二人。玛色波所传出名“颇觉”(pho-gcod)、福师又传劳准(lab-sgron)此系称“摩觉”(mo-gcod)。后又有由伏藏中掘出之觉法,与由定中所得之觉法二种。
觉宇之教授,乃以波若波罗密多法门而融合密教之修行。其教旨本于上中下三品《波若经》及《摄经》。主要惟有四点:一、修密性见。二、修大悲菩提心。此二为觉派之正行。三、依止上师。四、观资粮田,行七支供养(12)。此二为觉派之前行,最终修法有金刚
亥母之成熟解脱及《内法》之秘密教授。其与密教契合之修行,最足表现者,如行人须于夜间,至尸林旷野与鬼崇聚合之处,行六度之施度,以身布施。此时虽天摩鬼怪一切现形,以修六度之慧度,观诸法无性本空故,亦不怖畏也。
第七节 觉朗巴
觉朗(jo-nang)原为地名,后成本派道场,因以名宗。先是衮邦巴悲精进法嗣(kun-spang-pa-thugs-rje-brt-son-vgrus宋理宗末年时人),于觉摩朗(jo-mo-nang)建寺,其笃补巴(dol-po-pa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生)住持宏扬,派名遂显。笃补以前,尚承萨嘉法系,觉朗亦为萨嘉支寺。笃被依七十善知识,博通显密,三十一岁时,始来觉朗,受功德海(yon-gtan-rgya-mtsho为悲精进徒孙)灌顶,听《时轮》讲解。修六加行时,得圆满命力(13)之相,了解他空义(14)遂造《了义海论》摄受弟子亦众,惟所许他空之见,颇受别宗诘难,故至后来,声息渐微,迨至明万历间有庆喜胜解脱(kun-dgav-grol-mchog)与多罗那他(ta-ra-na-tha)等出,引据经典,广造众论,此宗又重恢复。多罗那他逝后,继承无人,第五世DL将其法系改为格鲁派,其本庙亦改为喜足圆满洲,觉朗遂灭。
第八节 博东巴
博东(bo-dong)地名,创自屈烈朗嘉(phyogs-nas-rnam-rgyal)、屈烈曾受妙音天女加持,得四种教授,金刚萨埵为其嘱咐,造《摄真实性论》百余部,自许独成一派,屈列后惜传灯无人,不久即绝。
第十节 格鲁巴
译为善规派,或称格登巴(dge-ldan-pa)。以曾于格登建寺故名。此派创自宗喀巴大师,在师以圣教基础,当清律仪为本,外通《中观》、《波若》、《律学》、《量论》诸性相乘,内依四种本续,修生圆次第诸金刚乘,证德最高,于是大转*轮,广利有情,师五十三岁时(明永乐七年)始于格登建寺,派名遂显。其后弟子分建争惹寺(se-ra)、哲蚌寺(vbras-spaungs)。扎什么伦布寺(bkra-shis-lhun-po)等,其宗大成,师寂后继承住持正教者,即DL禅二大弟子,历代转世,法脉不替。(上见《集续》172页)
格鲁之法,多绍自萨嘉、迦当、噶举等派,因时救弊自多整理与革新。其融合释尊一代
教法,以三士道摄尽化机,完全宗于阿底峡之《灯论》,遂广论《菩提道次第论》,作本派
中心教授。由十善而入下士,四谛十二因缘而入中士,六度四摄而入上士,贯通三学,契重三要。三学者:戒、定、慧。三要者: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也。提纲契领,秩序井然,令学人有所趋向,修行者不致失途。尤以《菩提道次第论》中,解释大乘六度,于后止观二品,颇为详密,止依弥勒教授,观推月称中见,言诠善巧,极便初机,诚非他宗之所能及。若夫密道,亦多所整理,如《六加行》、《五次第》等之疏释,尤为殊胜云。
注释:
(1)译为大圆满派,即旧派也。
(2)译为大手印派,噶举巴多属之。
(3)即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为无上瑜伽两种所修之总名。生起次第主要之作法,在舍弃凡俗观念,由内心假想生起佛菩萨身土所修次第。圆满次第主要之作法,不用假想,乃真缘自身本有之内脉明点,令诸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或修本来性空之空,与扼身要所发之乐,二不分离之次第也。
(4)六加行为圆满次第中之六种作法一、身远离,将所观想者收摄,即重重相入而住三摩地。二、语远离,修命懃与金刚诵,即气功与生暖热之作法。三、心远离,即定入空性境。四、圆持,即修光明。五、随念,由光明中逆转生起之法。六、静虑,即乐空双运之作法。以上皆为无上密部最密之修法,非习密者,颇难详知。
(5)五次第,由修生圆二次第进入成佛之五种修法阶段。一、金刚念诵,即气脉诸修法。二、心缘想。三、幻身。四、光明。五、双运。
(6)上士、中士、下士。详本编第五章。
(7)《本生论》、《集法句论》、《菩萨地》、《大乘庄严经论》、《入菩萨行论》、《集菩萨学论》等六论。
(8)释迦、观音、度母、不动明王等四尊。
(9)即七义修菩提心教授: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慈。五、大悲。六、增上意乐。七、菩提心。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第二百三十一页。
(10)五随念:一、念上师为依处。二、念自身为本尊。三、念言语为持诵。四、念众生为父母。五、念心性为本空。
(11)一、烦恼魔。二、五蕴魔。三、死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12)资粮田又名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如农播田,有收获之利。此处指观想应供之佛菩萨及本尊天众等。七支供养即七支行:一、敬礼。二、供养。三、忏悔。四、随喜。五、请转*轮。六、请住世。七、回向。
(13)命力又译命懃,命谓根门所行之息,懃即流散境界之分别心,息及分别,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命懃之修法。言圆满者,谓其此种修法已达究竟,相即表征,或征相。
(14)此宗谓相好庄严之佛身,实众生所本具,遂说他空之胜义谛。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胜义谛,即常性不变也。其理趣详见善慧法日所著《一切宗义晶镜史》第93页(按:又名《土观宗派源流史》)。
第九章 显密教法之宏布
第一节 律学
我佛一代教法,统称有八万四千法门,概为三藏十二部。广大无方,非数可量。然而重要修学,亦可约而类之。故藏土学者,将其应学教理,概汇为科系,以资专门研学,此统分为显密二类,显者有:《律学》、《对法》、《波若》、《中观》、《因明》、《弥勒学》等。密者有四部:一、事部。二、行部。三、瑜伽部。四、无上瑜伽部。兹将其流通情形分别述之。
第一节 律学
此学初由觉若龙幢从印度施戒与胜友二师听受,后传至藏、钥、玛三人,此三人又传贡巴饶色,贡传仲(grum),仲传鲁梅,鲁传素金刚幢,称为下部律。又由释迦舍即(shakya-sa-na)及法护传娄、觉二师,称为上部律,后亦传与素金刚幢,从此上下二部戒流,遂会一起。素后传郑智光(vdsim-shes-rad-vod)及烈波称胜(sne-po-grags-rgyal),号为后藏二子,复传博穹戒师(spo-chung-tshul-khrim-bla-ma)及伦义净(glan-tshul-by-ang),号为前卫二子,由此四人而广传矣。
迨后又有错邪青波(mtsho-sna-chen-po)于梦中见德光律师,听《毗奈耶》。受德惹克多(trak-sha-da)之请,即造《毗尼日光疏》。《毗尼》之中,又分《甲杜》(rgya-vdul)、《夏杜》(bya-vdul)、《兹杜》(rtsis-vdul)等,依次承传,后布敦大师,尽得所学。他如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律学讲解实修,布敦大师亦绍其绪,后尽付与智贤(blo-gros-bzang-po)及玛敦(rmar-tun)。智、玛又传与广慧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尔后萨嘉文殊庆喜法贤(kun-dgav-chos-bzang)与语自在法(nag-chos)等将其讲解实修分别流传,至今萨嘉、格鲁两派,尚保其传统未替也。(上见《集续目录》173、174页)
第二节 对法
对法有大乘《阿毗达摩集续》及小乘《俱舍论》二种。前宏之时,首由印度胜友论师传吉祥积、龙幢、智军等,翻译流布,后遽传月金刚、吉祥金刚、胜智等。达玛灭法时,胜智携《集论》至康,传仲胜智(grum-mchog-pahi-ye-shes),仲后以之宏于藏卫上部。尔后绍其学者有丈底盛藏(bran-tin-dar-ma-snying-po)、邦洛(dpal-lo)、班禅释迦胜(pan-chen-sha-kya-mchog)、多闻龙树(mang-thos-klu-grub)、语自在法称(nyag-dbang-chos-grags),乃至现在。
又有那若巴弟子班哲达弥底占那(smri-ti-dsa-nya-na),在西康邓柯龙塘为智称(sher-grags)等诸有智者开解讲授,得其传授者甚多,独丈底盛藏,得上下二部对法心
教,后传与若法精进(rog-chos-brtson)、谷倭意(go-bovi-vbyung)、本滚多(vban-vkon-rdor)、脱庆喜金刚(tho-kun-dgav-rdo-rje)等而宏之。又后庆精进狮子(mchims-brtson-seng)始在腊江(nag-gjam)造有名之藏文疏释,传与庆大师龚登日热(bcom-ldan-rig-ral)、任达瓦(re-mdav-ba)、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等。
又迦湿弥罗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讲授,与萨班梦见世亲,躬承其传,此二称为近传,略与诸家所传者不同,故萨嘉、格鲁二派,对于此学,讲解辩论之风极为盛行,迄今不衰了。(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三节 波若
在前宏时,赖朗康巴铠及遍照护之力,翻译讲授,开显波若法门。后宏之时,宝贤译师依印度德友论师,听《现观庄严论》本释,遂树波若讲听之规。其后阿底峡入藏,又有传仲敦巴与枯敦巴等之讲法,此学尤趋宏显。
又俄罗敦喜饶,曾从绷茶松巴,广得波若法门,遂普宏之,卓智然(vbro-shes-rab-vbar)与阿菩提狮子(ar-byang-chub-seng-ge)等即继中传。又有卓龙巴(gro-lung-pa)一系,亦师承俄罗敦之学,此派至卡巴法狮子而大显也。
由上数传,遽至布敦大师门人室胜(rin-chen-rnam-rgyal)。宝胜始传雅不败法师
(gyab-mi-pham-chos-kyi-bla-ma)。雅得讲授,取求精要,授与门人绒登大师(rong-ston),遂别树讲风,迭出降青然将巴(byans-chen-rab-vjams-pa)、谷让巴(go-rams-pa)、却朗(chos-rnam)、语自在、法称等诸贤哲,继其学说,流传至今。
又文殊藏之波若学,乃宗自任达瓦与业木庆喜祥(nya-dpon-kun-dgah-dpal)所传。总之广大开演甚深波若要义之风,实自萨嘉、格鲁两派始。(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四节 中观
在前宏时印度班哲达占那迦白哈(dsa-na-na-ga-rphe)与觉若龙幢帕译出《根本智论》、《波若灯论》等。赤松德赞王时,静命大师开讲其义,一时中观学说,均顺静师自续派中观之说。后宏时,阿底峡、仲敦巴、宝贤、戒胜等又多是随月称应成派之中见,并译有月称之《入中论》等。
俄罗敦喜饶亦大量译讲中观学说,继其传者即卡巴法狮子,彼后弟子有八大狮子,广大开显。惟依清辩之说,是自续派之中观。
后期最宏月称中观学者即巴曹日称译师,曾译讲《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并月称之论疏,后由巴曹有名之四大门徒广显其学。尔后由萨嘉历代祖师,任达瓦、布敦大师、宗喀巴等,继其余绪,发扬光大,使离边执之中论学说,大显于世,作人天眼目也。(上见《集续目录》175页)
第五节 因明
前宏期中,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法称论师所造《因滴论》、《观相属论》与自释。调伏天著《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等大疏。法称著《正理滴论大疏》及莲花戒与胜友所著《略疏》等。后宏期中,由宝贤高足玛善慧译出法称所造《释量论》与第一品自释及后三品天王慧释,又译法称之《辨理论》,释迦慧之《释量论疏抄》等,广宏于阿里等处,名曰旧因明。
次由俄译师译出法称之《决定量论》、《正理滴论》,慧生密著《释量论庄严疏》、乐喜著《释量论疏》,日密著第二三品释,胜魔著《释量论庄严疏抄》,法胜著《决定量论疏》等。并取玛善慧及前诸译,均依善本校正。与俄译师同时复有狮子幢译师(seng-ge-rgyal-mts-han)译出陈那之《集量论》与自释,印度因明学要典,传译至此竣事。
继俄译师之因明学慧菩提与宝称,二师同传菩提称,至菩提宏广,最著名为卡巴法狮子,此师关于因明之著述及余著亦多,现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辩论方式,实创自此师,继彼之后有八大狮子,迦玛巴之都松钦巴,刹巴噶举之向刹巴,皆从此师受学,因明之学,遂行于噶举派中。
萨嘉庆喜幢亦从释迦室利习五明,重校《释量论》,并著《正理藏论》,统摄陈那、法称因明七部,发宏光事,故萨嘉派亦甚讲因明。(上见法尊著《西藏民族政教史》卷三第21、22、23页)
第六节 弥勒学
此学即《弥勒五论》。其《现观庄严论》,即是波若学,流布情形,已详于前。《庄严大乘经论》、《辩中边论》及世亲、安慧之释,前宏时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后宏即俄译师校正传授。《辨法性论》,后宏时初由静贤与戒胜译出,后经迦湿弥罗波罗希达论师与喜金刚译师重校,俄译师又译世亲疏,复由彼传出。《宝性论》与无著释,阿底峡与戒胜亦曾翻释传授,至俄高师又从萨杂那论师广学弥勒法,重校译此释论。又尊喀波切亦亲近萨杂那,由喜金刚翻译,亦广传慈氏之学,尊后传弟子姜惹瓦(lcang-ra-ba),姜传盛精进(dar-ma-brtson-vgrus),此派所传与俄译师有异,遂有尊派与俄派之分。(见法尊《政教史》卷三第25页)
第七节 密咒事部及行部
事、行二部,以佛密论师所传为主,由卫曼殊室利(dbus-man-dsu-shun)译师翻译瑜伽三部而宏传之。后宏期中,饶译师尽量翻译讲授,又后事、行二部,已无独树讲听之风矣。
第八节 瑜伽部
此部印度之善巧理者有释迦亲友,善巧事者为佛密,二者皆极善巧者为庆喜藏,故出三派。其传入西藏,在前宏中崇佛密派。后宏中崇庆喜派。后宏时先是宝贤译师赴迦湿弥罗亲近多师,得甚本续与教授,遂通全部密法,尤长坛城瑜伽部。时藏土瑜伽译本,大半皆有,师乃配疏释而新译之。并新译有《摄真实论》及其疏文,重开讲授,其实修细节,均为注出,宝贤传罗穹智(lo-chung-legs-pahi-shes-rab)、贡辛精进幢(gung-shing-brtson-vgrus-rgyal-mtsham)、扎巴童智(gra-pa-gs-hon-shes-rab)、几洛占那(spyi-non-?-nya-na)四大弟子及余弟子而普宏之。
颇章静光(藏王拉德之子)亦曾迎请班哲达迦罗霞(ka-la-sha)翻译此部经续不少,特开讲《金刚顶》等经。
阿底峡尊者亦传行续之灌顶教授与葛弥贡青(go-mi-sgom-chen),后由几洛占那与业巴日慧(gnyal-pa-nya-ma-shes-rab)等而普传之。
桑迦译师亦广闻坛城瑜伽部,将下部三品大疏完全译出,由桑迦四大弟子业巴日慧、玛巴金刚智(mar-pa-rdor-yes)、宁敦戒然(gnyan-ston-tshul-vbar)隆仓巴狮子幢(spyang-tshang-pa-seng-rgyal)等广大流布,传至中间,由杂嘉敦释札(rtsa-skya-ston-shakra)、鲁日光(snu-nyi-zer)、曾巴大智(vdzin-pa-blo-chen)等三人别建讲听之规。
又有由尼婆罗热奔陀罗(re-ben-dra)传梅译师(mal)与毗补底旃陀罗传雅德玛巴(gyag-sde-dmar-pa)数派。迨后此数派讲授,多不盛行,惟布敦大师,广求多闻,又博搜此瑜伽续精义之讲解,广造论著,宏显瑜伽。但是现在讲授多已不传,惟下说之上下二派,尚能相续不绝。
又有上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晚年依庆喜藏派而传讲解实修,由上部宏传,自梅译师至萨嘉大师将讲授记录,著成《三类利他法》等。
下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初年依庆喜藏派说法及释迦友派实修,先宏传于下部,后由娘朵(nyan-stol)之姜波法智(rkyang-po-chos-blo)、仁邦松敦(rin-spongs-som-ston)、博东当穹(bo-dong-vdang-chung)等而分成派。
第九节 无上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有《集密》、《大威德》、《胜乐》、《四座》、《摩诃摩耶》、《欢喜金刚》、《时轮六加行》等。
一、集密
《集密》为无上瑜伽部父续,前宏期中有结扎喜(lce-bkra-shis)之译,十八部经中号为心续者即此。旧派续亦有疏释讲授,即金刚笑派之规。后宏期时,讲规甚多,宝贤译师曾译此续及其《明炬疏》。尚有灌顶教授,遂成一派。继此后翻译讲授者亦多,其中为首者,即有名之玛巴译师与桂译师二人。玛巴法慧,先依那若巴、智藏等,尽学《集密》,回藏传甚有名弟子粗敦自在(tshur-ston-dbang-nge),后有康巴一味金刚(ro-nyan-rdo-rje)与昆格巴格底(mkhon-gad-pa-kir-ti)等绍其传承。
桂祐巴天救译师,先依印度大阿阇黎然灯智、提瓦迦罗旃陀罗(de-wa-ka-ra-tsan-dra)、毗耶巴扎(bir-ya-bha-dra)等七十一善知识及二空行母,尽学《集密法》,回藏后
校译前译经续及疏释,广传及门,其中翘楚者建立本续四大台柱,承接要门八大栋梁等。内中卫巴善狮子(dbus-pa-dge-seng)、卡乌巴法幢(khahu-pa-chos-kyi-rgyal-mtshan)又将教授传与萨嘉大师。其直承桂译师学者为孟日瓦狮子幢(mang-ra-pa-seng-ge-rgyal-mtshan)等上首弟子六人,由此六人广传灌顶与讲授。
甚他尚有阿底峡派、卡派、迦湿班哲达派各种不同灌顶讲授作风。后由布敦大师、穹波烈巴(khyung-po-lhas-pa)、宗喀巴、俄巴金刚大师(ngor-pa-rdo-rje-vchang)等各个分绍其传,迄今未替。
二、大威德
前宏期中由鲁佛智广宏此传。后宏之时,先由阿底峡传戒胜,译出本经及《俱生光明疏》,戒胜后赴印,依黑誓句金刚,迎黑入藏,此法遂流传洛博瓦(glo-po-ba)、卡译师、业译师等,各个承传灌顶讲授。然诸派之中,惟饶派流传最广,成为宗尚。后来其灌顶加持要门中诀由萨嘉、格鲁二派广大宏显,惟本续之讲授,反无传矣。
此法之《真实名经讲授》,由班哲达弥底与宝贤译师传出成为两派。现仅存其与《时轮》讲说相符之传承矣。
三、胜乐
胜乐轮为母续。前宏时由无垢友传宝胜,玛得其灌顶教授之传承,开出《佛平等合》派。后宏时,由宝贤译师及桂译师胜乐法汇最多。宝贤得阿底峡传成一派。阿底峡又传绒巴迦喀(rong-pa-vgar-dge),绒传雅德色玛瓦(gyag-sde-zermar-ba)将讲风提出又创一派。又阿底峡传那错译师,此派又名为白邦班巴传(dpal-span-sna-pahi-rgyun)亦是一派。
又有罗甲慧积译师(klog-skya-shes-rab-brsegs)从尼婆罗庞廷巴弟兄闻《胜乐》法聚,后传与梅译师,梅亦往庞延巴论师甚多,遂通达其法,后传萨勤,于是此法即宏于萨嘉派中。
玛巴法慧译师,从那若巴得此法传授,故噶举派中亦宏此法。
又玛巴笃巴法自在(mar-pa-do-pa-chos-kyi-dbang)亦依那若巴弟子摩那迦室利(ma-na-ka-shri)等,尽得灌顶讲授,关于胜乐之法,翻释不鲜,弟子亦众。
布绒译师(bu-rong-lo-chung)与业译师亦依庞廷巴得其讲风,师资授受不绝。
松巴法德译师(sum-pa-chos-kyi-yon-tan)依止班哲达扎耶新那(dsa-ya-se-na)听《空行海续》并其疏释支分等,翻译讲演,又成一门。
其他讲续之灌顶教授尚多,惟玛笃(mar-do)一派,最为殊胜,玛笃弟子色瓦洛顿(rze-ba-blo-ldan)嗣其传承,广宏于藏卫,最能肩荷此派之传授与实修者,惟布敦大师及俄巴金刚持大师。
四、摩诃摩耶
此为印度调伏施(vdul-bavi-byin)与宝作寂(rin-vbyung-shi-ba)论师之法门。由阿底峡传与桂译师译出,玛巴又从印度寂贤,得其讲授,成觉朗规,其导引与传授,今尚存留。
五、四座
有弥底论师自译,后成桂派。其印度迦耶达日(ga-ya-dha-ra)传与卓弥,及骨骼庄严空行母传与玛巴者,今已失承。又阿巴耶派与佛顶大成就萨日哈派,由继觉月光与邦宿明称二人所传译者,亦已失传。惟觉朗派《度母瑜伽母续》之讲授,至今尚存。
六、欢喜金刚
甚深无二《欢喜金刚》续,初卓弥释迦智从迦耶达日具足听受灌顶要门,依次传下,至萨嘉叔侄而大宏,成为一派。
桂枯巴天救从婆罗门黑足(nag-povi-shabs)学海生金刚及辛底巴所传又成一派。
吉福幢译师从庞廷巴得那若多巴多法而成一派。
继觉月光所译讲者,又是一派。
玛巴译师,从那若学,得其要门,复由麦俄(mes-rngog)传持宏布,成有名之俄系或俄派。后宏于达龙塘巴(stag-lung-thang-pa)
救度怙足尊者(rje-btsun-sgrol-mgyon-shabs)得寂隐论师(shi-sbas)派喜金刚心传,故主要之传授派别甚多。此中灌顶、讲授、要门、实修等之传统完足无缺,特别殊胜者,惟玛巴、卓弥二派。二派之法,初惟萨嘉源流,作为根本修法,护持宏宣。其喜金刚《三续》,萨嘉三白法王,均有疏释。《二观察经》,随法王派而下疏释者有二十种。福幢大师及语自在法称堪布(mkhan-chen-ngag-dbang-ches-grgas)于大疏上复创加入讲解之规。约传三四代,至文殊怙智悲尊者(vjam-mgon-mkhyen-brtse)复得本尊观传,遂加入讲解传,别创用四种口述,分讲三次而授弟子。
格鲁派中亦盛行依克珠大师(mkhas-grub)之疏释宏此本续之讲授。
噶举派伏文殊怙无边智慧尊者(vjam-mgon-blo-gros-mthav-yas)之力,其讲授之规,亦示稍杀。
七、时轮
广大二时轮续,后宏时始流入藏土,初系班哲达室和班杂菩提(shri-bha-dra-bho-dhi)传继觉译师,得其本续疏释,建立灌顶与讲授之制。充译师(phrom)继其传,遂为几觉派。
杂米佛称得时轮足大师之传,译其大疏,传讲与迦释师,为杂派。
饶法极译师(rwa-chos-rab)从尼婆罗三满多室利等学,译此本经及释,传饶智狮子(rwa-yes-shes-seng-ge)为饶派。
卓弥从迦湿弥罗月枯(zla-ba-mgon-po)学,广译此本续及疏释,传与扎贡宝护(rgrwa-mgom-dkon-mchog-srung)及卓敦(sgro-ston),又为卓派。
迦湿弥罗班哲达释迦室利,又以此法传卡罗汉,吉法贤、萨嘉班勤,各又开为三派。
又绒领金刚自在译师(rong-gling-rdo-rje-dbang-ph-yug)、顶戒生译师(steng-tshul-khrims-vbyung-gnas)、喜乌慈氏法称译师(shehu-byams-pa-chos-grags)、色童戒译师(se-lo-gshon-nu-tshul-krims)等各从杂米与阿巴耶学习流布,门风亦异。
特以卡译师从罗室利巴扎(ra-hu-la-shri-bha-dra)与治那饶其达(dsi-ne-rak-si-ta)学得此法,别又开出卡派。如是各从所传不同,分派遂多,以本始初译,即非一人,依裂为派别,亦有二十四种之
殊。诸种之中,以饶、卓、卡三师及杂米、毗补底旃陀罗五家,始有完足之灌顶,讲授及要门等。数家之风,卓派又以实修著称,饶派以讲解得名。其后布敦大师始集其大成,剖明经讲之规,授其徒贡松巴大乐法祥(gon-gsum-pa-hde-chos-kyi-dpal),法祥传宗喀巴大师,迄今霞炉派与格鲁派均依布敦大师及克珠大师之大疏而为讲传。他如灌顶与六加行之导引传授,即萨嘉、格鲁、觉朗、霞炉等诸派,均能继承宣扬,法脉绝也。
八、六加行
此法由迦译师及俞摩不动金刚(yu-mo-mi-bskyod-rdo-rje)师次授受,至布敦大师与广慧笃智幢(dol-po-pa-shes-rab-rgyal-mtshan觉朗派大德)而大宏之。
余如金刚亥母传大成就师邬京巴宝祥之《净事三金刚》、《能净三支分》、《净果现证三身》等本尊亲传教敕,由喀穹瓦(mkhar-chung-ba)与月狮子(zla-seng)等遽传而宏也。(上统见《集续目录》175、176、177、178、179页)
第十章 显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节 显乘
何谓显乘?显者显露,乘者载运义、道义,即显然可知之道也。此又云波罗乘,谓以波若波罗密多为道也。
西藏佛法,虽为大乘,然大乘显密之中,多尚密乘,故无单独显教之宗派,如内地之有台、贤、禅、净等分。
其许显教波罗乘为因,密教金刚乘为果,波罗乘遍学一切菩萨道,积集广大二种资粮(1),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刚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满二种资粮,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仅以波罗密多道,虽能至十地,然成正觉,决定须入无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见法尊译本第一卷7页)虽然若纯舍显道,亦不能净治相续(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
显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栋梁,故纯舍显就密,不能圆满道体,是学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处。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无不显密交融,以显教为道之加行,密教为道之正行。前宏之时,纯逗上根,专重密法,显教之中,但择于道有关之重要支分,为修道前导,观旧派诸导仪,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学(6)、出离心与菩提心(7)、正见(8)之决择等,莫不将显密教授,交相融贯。盖纯以大乘利根为对象,而组织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峡入藏,判别众生根器,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体,亦悉以三士为对象,其后各宗均受此
影响,于修道正行外,名组织有前行导引,如萨嘉之《三显论》,噶举之《庄严解脱道论》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峡之学说,著广、略《菩提道次第论》教授,不但教相圆满,三根普被,且将佛一代言说——即一藏大教,亦赅摄无余。惟亦认此论为菩萨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论后分云:“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趋入密咒。”(见原书第三卷78页)由是观之,藏土教法,是以显道为辅,密道为正,为无可否认之事实也。
其显教修行,最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论中首重亲近善知识,依止上师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圆(9),人身难得,发起求学正道之心。又次乃将道体,分为上中下在类化导。初
为希求自利求流转乐者。令念生死无常,及死后流转恶趣苦恼。由此生其怖畏,诚信三宝,复于业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灭十不善,是为下士所共学道,亦为人天道。次为厌患轮回,欲求出离,乃仍局于自利者,令思生死过患,及观四谛十二因缘,深明烦恼及业为系缚生死之因,发真实乐断之欲,便于戒、定、慧三这总道,引生定解,勤护解脱律仪,是为中士所共学道,亦为小乘道。后为因自脱苦,复誓欲遍断一切有情之苦,担荷利他重担,发大菩提心,勤学学处,稳定愿心。次学菩萨广大之行,约以六度四摄。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习四摄(10),成熟有情。坚住律仪。六度之中,其后二度,由静虑度,引发正定,由智慧度,引无性解,善离断常及二种无我,方能脱离生死根
本,契证空性,而得解脱。此中尤以菩提心摄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萨之性,是为上士所共学道,亦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脱二道,先入曼陀罗(11)受灌顶,及三昧耶戒,是为成熟道。次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是为解脱道。二种次第交修,是为圆满道体,即生急速便得成就。关于密教理趣纲要,均详次章。
总其显乘所修,不外三点: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见。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苦恼,业果之理,悉是引发出离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脱正因,要不过鼓舞热情,令能常恒发动希求解脱之相续心耳。即宗门之所谓痛念无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
因,然亦仅由胜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证胜义。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轮回之方便,乃在能证空性正见。盖生死轮回之根本,即“执诸法实有,其性不空”之烦恼无明,能对治此执无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见。要证此空性见后,方能由轮回中解脱也。虽然在凡夫地时,能以教理,抉择无谬正见,亦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离言法性亲证实义,即有所证,亦须多历辛勤,尤以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三身,证究竟佛果,须积极积集智慧、福德二种广大资粮,方能成办。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独依于显教所能为事也。
若初业行人,不谙教理,如何即各行证?故非先明教理,广辨性相,方可抉择正见,且其身语诸行,一切粗重,皆未能断,何堪直趣无上法门?故凡戒、定、慧三学所摄一切大乘显教法门,又非先事修学,以资薰陶而不为功。总之吾人知显教所行,乃大乘之加行,密教所行,乃大乘之正行,显密双重而交修之,即庶乎其不失焉。
注释:
(1)即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种。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得三乘证果者,亦宜以智慧及福德二种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其身也。
(2)译言三无数长时,菩萨成佛之年,区别为三期无数长时也。
(3)即指心。不间杂余念,心无间断而相续也。
(4)声闻、独觉、菩萨三乘。
(5)此间共者指显道,不共者指密道。
(6)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学,即戒、定、慧。
(7)(8)出离心,超出轮回之心。菩提心,即度众生之大慈大悲之心。正见,指悟法无自性空性之见。
(9)八暇,离八暇即是八暇,八暇者即有八种暇豫,堪修佛法之身也。八无暇者即:一、执邪见。二、旁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六、生边地。七、根不全。八、生长寿天等。十圆者即具足十种圆满,此分自具五圆满:一、变人。二、生中地。三、诸根具足。四、业未颠倒。五、信依处。依他五圆满者:一、佛降世。二、说正法。三、法住世。四、随顺法转。五、受他悲悯。总为十种,此广知《菩提道次第广论》2卷65页所释。
(10)四种摄授众生为道之法,乃大乘菩萨所修也。1、布施摄,以财法施,令生亲爱心,依我受道。2、爱语摄,以善言喻慰令生亲爱心,附我受道。3、蒙利行摄,以善行益众生使受道。4、同事摄,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11)即坛城,佛子圣从集会处也
第二节 密乘
第一目 事续
何为密乘?密者谓其行径幽深,不为凡小所能了解。且于非其根器者,应当隐秘之谓也。乘者载运义、道义、法义,即隐秘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称“密咒”梵语“门特罗”(man-tra),“门”是能救护义,“特罗”是心意义,谓能救护由诸根境为缘所生执相之妄心妄意。又称“明咒”,能伏贪瞋诸烦恼,遮遣无明,彻见本性。又名“陀罗尼”,谓能总持诸功德。又名“金刚乘”,“金刚”不坏义,即指佛身、语、意三密果德。又名“果乘”,谓随顺佛果时所成四种德相,依之为道而作行持,即以果为道而修证之谓也。
密乘之旨为何?谓较诸下劣乘道,特为超越,方便殊胜,不舍因位,以为行道。若为利他,不历艰辛,即可急成无上菩提。
密乘与显教之差别,占那室利论师云:“密乘较波罗乘之中观,其胜有十一:一、缘起其深本续。二、修生起道。三、发光明智慧。四、勤恒清净誓句。五、能令造无间罪有情(1)而得解脱。六、依供养本尊天(2)之安乐及意念,能引发四空慧(3),加持烦恼。七、亲蒙佛佛子摄授。八、即生或中阴间(4)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断烦恼。十、为利有情,缘想三金刚瑜伽(5),能通达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摄持,虽行诸欲事,而可为急速证果之助,是为加行无上。哲毗多迦摩论师(tri-ta-ka-ma)所造《三相灯论》有云:“显密所求悟之见,所取证之果,及发动菩提心三者固属无别。然密宗较显道共胜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谬于所悟之见。若波罗乘,在凡夫地,对于诸法实相,仅能依譬喻理,抉择离法性,要不过得其共义相,不能如
实亲证。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三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顶智慧,如第三灌所生之四喜(6)确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实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释地方便,二次第瑜伽,三大胜行(7)等,皆非波罗乘之所有也。三、不历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罗乘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且必广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经诸难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则取其易为,不历时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机,在波罗乘,虽是利根,最速亦须圆满三祗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阴,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经,称为本续,续为恒常之义,谓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无覆无障,虽处因位,或修道证果,一切时中常相系属,而无断绝。其真体上,方便胜慧,圆融常住,故名为续也。本续有为佛所说,或蒙佛所加持者说。其续部经教,有判为三类,如庆喜藏等许为:事续、行续、秘密续三部等。有判为五类,如辛底巴等许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大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五部。或许二许六,异说不等,然一藏续教,不外可分成四类,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其分为四部之理由有五:一、为容摄修外道四种邪行,随顺而说四瑜伽行。二、为内道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派,配此四门而说四种修法仪轨。三、欲界有情,行淫欲事有四种相,依此四相为道而有四法。四、众生根机有劣、中、胜、最胜四种,为随机设教故。五、受取悉地有以主从之相而受,有以友伴之相而受,有加持而入智慧尊,有二分别之相而修等。因依四种理门,故立四种续部,兹分述之。
第一目 事续
何谓事续?主要显示外身语二事,以外事沐浴洁净为主而内修瑜伽,故称事续。
事续所依之经,有共总续与个别续之分,共总者有四:一、《秘密总续》,宣说灌顶等,乃令未成熟者而得成熟之方便,彼中共说三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罗,其诸曼陀罗与观地预备等法,亦为上三续所共须。二、《苏悉地续》,修避魔等业。三、《妙臂请问续》,宣说上二续所未及之灌顶及明咒修法,并广开息、增、怀、诛等四檀法。四、《金刚顶髻续》,其中大段即《后静虑续》。此中共说灌顶仪轨,修持明咒,广修事业。特于《后静虑续》明示十事:一、修行处所。二、我之真实。三、明咒真实。四、天之真实。五、住火、六、住
声。七、住声后授解脱。八、入修明咒。九、护摩法。十、灌顶等。若依闻、思、修三学,固当先通事续之义,然真欲求解脱者,则非广明四种本续之义,罔有成就。
关于解此本续密意之疏释,印度论师有月官、静命等之著述。主要应依善巧事行二续之佛密与胜菩提两师之著作。佛密论师有《后静虑续释》、《妙臂请问续略义释》、《文义备忘录》,胜菩提有《苏悉地续释》等。
个别续者,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二部。世间部又分有财部、药叉部、世间部三类。出世间部分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上中下三类。如来部中又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顶、部忿怒男女、部使、部菩萨、部天龙药叉共八类,莲花部与金刚部中惟少部顶、部菩萨、部天龙药
叉类,共仅五类。其个别所依经续及修法,可参看《密宗道次第论》,(参看法尊译本第二卷28页-39页)
事续之修法,先灌顶,授戒,其次正修。
灌顶者,初以花鬘、水、冠三灌为本,随加授记,庆慰,随许等,或加与否均可。
授戒者,当详于行续中,惟事续各所许持条文不同,视爱何部法时,即须依其本续中所开出者行之。
其次正行,此部亦有生起天身与修风息之法,然无无上瑜伽之圆满具足修习,故前三部续,皆无生起圆满二种次第之名。其修法又分(甲)有念诵静虑,(乙)不观待念诵静虑,(丙)善承侍己修释地法三种。
(甲)有念诵静虑,分正行与前行。前行者,先结各部手印,顶礼十方佛佛子,供养自身,皈依,发心,以咒印守护,盥洗清净,守护自身及处所等。次正行者,修六天法,先依中观理,抉择自心离言空性,是为我之真实。如我真实,所观天身,亦复如是,二无差别,是为天之真实,名真实天(六天之一)。由空性中,所观天身,体性为天,形相现为所诵密声音,遍满虚空,名为声天(六天之二)。次想自心,于虚空中为月轮相,咒了声音,普应虚空,咒文形状如纯金色,名为字天(六天之三)。次观咒文,放射无量光明及佛身相,净诸有情一切罪苦,供养诸佛菩萨,光及诸尊收回,还入诸字,月与字悉变成为所修之圆满天身,是为色天(六天之四)。结各部印契,触著诸处,是为印天(六天之五)。自我明现天身,坚固我慢(8)专注而缘,是为相天(六天之六)。应依此六天之门而修也。
上为事续中修生起之法,若风息之法者,即有“命懃”之修法。事续“命懃”与无上部修义有别,所谓“命”者,谓根门所行之息,所谓“懃”者,谓分别心流转境界,息及分别心,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防护命懃之义。此法下三部续皆同。修此何益?谓要灭除耽著凡庸境界,须自身明为天身,坚固此慢方可,然分别心外驰,即可为障碍,故使分别不外散而能遮此之方便者,即修命懃之法,因为息是心马(9),若能向内摄息,则心亦自然摄录而住矣。
又修念诵之先,须具足各种支分,以为前导,如修面前生起,加持地基,种种庄严,迎请安座,显示印契,称赞颂扬,七种支行,四无量心及种种发心等。次正念诵时,又应具足
四支。四支者:一、自事支,二、他事支,三、住心支,四、住声支。自修为天,名为自事。修面前生起之天,名为他事。二事无论将咒轮安布谁心,即为所依之事。住心支者,谓缘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满月轮相。住声支者,谓于彼上明白缘想诵咒字形相。正诵之时,又有二法,缘咒字形而诵,缘起而诵。缘字形者,或缘而前生起之天心中字形,或缘自心咒字。依前修“命懃”之法,具四支门而诵也。缘声者,自诵咒时,须观彼咒,自发声音,诵时或微念,或意念。念诵数量,每字以十万为准,诵毕结行,亦当善知。
(乙)不观待念诵静虑,即有住火静虑,观咒字火相,由暖乐而生三摩地,住声静虑,缘咒字自声,顿现于意,以此持心而生三摩地。此二者为有相瑜伽,其无相者,即声后能得解脱静虑,修空性法身同类之因,以此能证法身,获得解脱故也。
(丙)善承侍已修悉地法者,即依如来、莲花等部而修息增等四檀法(10),其胜共二种悉地,皆以有相无相二各瑜伽达到进诣,而有成也。
第二目 行续
何谓行续?不特重洁净等外事,双取世出世行,外事与内修三摩地瑜伽,交相为重,如此之教,故称行续。
行续所依之经,以《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为主,共说三曼陀罗,其后续略说两曼陀罗。多以如来部为主,莲花部藏中未译,金刚部有《金刚手灌顶经》等。
行续之修法,亦先灌顶,次学戒,再次正修。
灌顶者,于花鬘、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灌,随即作授记等。
授戒者,即共戒之恒念皈依与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与支分等戒,其他各如续部中所说三昧耶戒,亦应守护。其所有戒,事、行二续,约略均同。
正行法者,分有相与无相二种瑜伽,有相者,空性未摄持之天身瑜伽(11),无相者,空性所摄持之天身瑜伽。
有相者,又分内外四支念诵,外四支者,即修我天真实与住事、心、声等四支,于天持心,防护命懃,亦如事续中说。内四支者,仅所缘(12)不同,其自他事,与住心、声及防护命懃,亦如上说。
无相者,以中观一异之理,决定了解,诸法自性本空,起于定解。若修有相瑜伽究竟,心略趣向,即可任运显现如幻天身。
其修悉地法,外可修可宝剑(13)等八大成就,内于身观四大轮(14),可成息、增、怀、诛四檀法及不忘失大菩提心妙大摩地等诸成就。
第三目 瑜伽续
何谓瑜伽续?为专示修内瑜伽三摩地法,故称瑜伽续。
瑜伽续所依之经,总摄为三类:一、根本经。二、解释经。三、同分经。其一切瑜伽经之根本,即摄真实会,此先明所证缘起,次明能证方便。
根本经中说修世出世之共悉地方便,分为四品:一、金刚界品,显示如来部道。二、降三世品,显示金刚部道。三、遍调伏品,显示莲花道。四、义成就品,显示宝部道。其羯摩部道,则摄入宝部之中,此本续后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者,又说念诵供养等法。四品之中,每品皆有广、中、略之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等三种三摩地修法。其广三摩地法有四曼陀
罗:一、大曼陀罗。二、陀罗尼曼陀罗。三、法曼陀罗。四、业曼陀罗。其中三摩地法有四印:一、身大印。二、意三昧耶印。三、语法印。四、业羯摩印。其略三摩地法即一印之三摩地,此中共说二百一十三种曼陀罗法也。
解释经,初品说一秘密曼陀罗,后品开为四十六种曼陀罗。其中秘密大供养曼陀罗,及由因陀罗菩提及罗罗贤等由中印传出,后流行于东南两印而宏传也。
同分经有《胜吉祥续》、《净恶道续》、《庄严金刚藏续》、《秘密庄严续》、《密宝点》、《文殊真实名》、《开光续》等,各说甚多曼陀罗及修法等。
瑜伽续之修法,亦分灌顶、授戒及正修。
灌顶者,初行水、冠、杵、铃、名等灌,名弟子五灌,其上加不退转金刚阿阇黎灌与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安慰、赞誉等共十一种。其中秘密与金刚阿阇黎二灌均不同于无上瑜伽也。
授戒者,得灌顶已,受戒之相,谓当全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解释经中所说五部(15)之三昧耶戒,皆应守持。
正修法者,亦分修有相及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者,为随顺佛之成道,转*轮等示佛事之相而修瑜伽,此分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三种三摩地。若根钝不能修三种三摩地,即修四种瑜伽:一、生起本类三昧耶尊为生起瑜伽。二、入智慧尊为随行瑜伽。三、以此为一切动静法之
体性而修,为一切瑜伽。四、专法一心入三摩地为最极瑜伽。以上乃缘粗分之天瑜伽三摩地。若现引修定支分,于脐间观天印契,由鼻孔而住于鼻端,以此持心,迨坚固已,生起乐受,得身心轻安,复次再修放出摄入等观,如此方为缘细分之天印契瑜伽三摩地。此又有十种真修法,一、有形色及非有色曼陀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处瑜伽。五、迎智慧尊。六、句及意之念诵。七、修三三摩地。八内外护摩(16)。九、解印与收印。十、供已请还。以上皆有相所修也。
无相者,先观本无生义,诸咒字皆灭,成无我义,我人空性,本尊与咒,亦复如是,此乃专显有分别智。若起无分别智,即先知法无自性及无生住灭等之见,然后定此见中而修。有相者可成妙止,无相者即得胜观,若欲知其修法详情,可阅戈萨罗《庄严释》也。
总上所修,不除四印瑜伽:一、扫除阿赖耶倏尔迷相,现起大圆镜智,是为身大印瑜伽。二、扫除末那倏迷相,现起平等性智,是为意三昧耶印瑜伽。三、扫除意识倏尔迷相,现起妙观察智,是为语法印瑜伽。四、扫除前五识倏尔迷相,现起成所作智,是为业印瑜伽。其法界体性智,为诸共有之性,能扫除之方便,即与此四印相连之一切天瑜伽修法,若观察真如之性,或为安住,或任运平等诸修法皆属之。一切瑜伽道皆摄有此。依此道修,即能离垢清净,圆满众德,成等正觉。然在修道之中,仍须善为承侍,修三摩地,念诵护摩等,先成其悉地及四印智。若专修三摩地,成不共悉地,得出世成就。若依念诵,即世出世二种皆得成就也。
第四目 无上瑜伽
何谓无上瑜伽:谓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称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所依之经,分为父续、母续。或分方便续、胜慧续。或于其上加入无二续。依格鲁派说:方便者,即俱生大乐智(乐);胜慧者,即悟法无自性智(空)。无上续中,无不显示空乐双运之道。故父续亦即方便续,母续即胜慧续。方便胜慧,不能分离,故无二之分。凡诠显起现妙有方便部分,如四空(17)心所乘五光风息,修成幻身,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父续。若《集密》、《阎曼德迦》、《毗虚幻网》等皆属之。凡诠显引生空性胜慧部分,如专以空乐无分别光明智慧为所诠,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母续。若《欢喜金刚》、《时轮》、《摩耶》、《佛顶》、《四座》、《佛平等合》等皆属之。然萨嘉诸祖与布敦大师许为无上,可有三分:一、父续、二、母续、三、无二续。为易了其次第故,依萨嘉所说而分述之。
父续,有以五部如来加入金刚大持分成六类,然依《月密明点续》所说,为摄持贪、瞋、痴三毒分为三类:一、为摄持贪欲而说《集密》,此又以根本经及解释经之分品,印度衍成七大派。第一派是由萨日哈、龙树等传出号为“圣派”。龙树造有《略法》、《溶合五次第》、《菩提心释》等为生圆生第四论。其弟子提婆又造《集密道次在全修行明灯论》、《净心垢论》、《加持我论》、《现菩提论》四论。又龙树有《建立次第论》、《曼陀罗二十颂》、《辨道边论》、《五道统摄论》四论。罗罗吉祥友造《显明双运曼陀罗仪轨》。月称论师造《本续明释》。递传至毗补底旃陀罗、黑誓句金刚、嬉金刚等均有明释。第二派为“智足派”,佛智足论师所传,造有《普贤修法》、《护摩仪轨》。其弟子阿底峡造四百五十曼陀罗仪轨等。第三派为辛底巴,
曾并根本及后分经而造释,依此出《集密》二十五尊之灌顶与讲授。第四派为嬉金刚,顺母续而讲根本经,释缘起分。第五派为班哲达弥底,听贤足讲《集密》而造根本经释。第六派,适当辛底巴等六贤门后,香拔罗(sham-bha-la)即传出印度十二曼陀罗中之《集密》九尊、十三尊、十九尊、二十五尊、三十二尊、三十四尊等六部曼陀罗,闻此系以《时轮》配《集密》而解释也。第七派为庆喜藏,依金刚萨埵传极明王之《十八瑜伽经》之注释教授,乃合并《根本经》及《幻网根本解》,如金刚界而成一派。他如阿底峡尚有观音十九尊之《集密》法。诸派之中,西藏最宏之讲授,惟宗玛巴与桂枯巴二人之教授。二、为摄持瞋恚而说《阎曼德迦》,此有红、黑、怖畏三续。红阎曼德迦
十曼陀中,有俄派(萨嘉分派)之五尊曼陀罗,布派(即霞炉派)十三尊曼陀罗。黑阎曼德迦,九曼陀罗中,有饶派开为十三尊曼陀罗,俄派六面曼陀罗。怖畏金刚则由拉里达作释,饶译师传出者,为《八起尸类》等,遂成为俄派曼陀罗。饶译师所传十三尊曼陀罗,后成刹派(萨嘉分系),觉译师所传《八忿怒母类》,成为觉朗派,向译师所传四十九尊,成为萨派。梅译师所传九尊,亦为萨派。其外布派又有怖畏三十二手相所围绕曼陀罗,胜文殊藏亲承近传之《降魔独勇金刚》曼陀罗。三、为摄持愚痴而说《毗卢幻网续》八十五曼陀罗,今已不传,此法之替代即《真实名义经》,由嬉金刚释为无上续,现在俄派中有《文殊秘密曼陀罗法》。
母续,即《瑜伽母续》,此分七部:一、等分显示六部,分成两派,一派即布鲁派之《佛平等合》,二派即俄巴派所传之旧译。其《佛平等合》即《空行幻母胜乐法》,系无垢友传入西藏称有二十一曼陀罗。二、赫鲁迦格波部,内有《胜乐》、《佛顶》、《大幻网》、《阿惹里》等。赫鲁迦格波部之《胜乐轮金刚》,在印度派别最多,主要者惟从卢伊巴、直布巴、那波巴三派,余如地日迦巴、玛当格巴、罗瓦巴等诸派,藏土亦有传译。故西藏于此法,亦分为萨派、俄派、布派、噶举派、觉朗派、旧派等甚多,不胜枚举。且依各祖所传本续疏释不同,如《空行海》、《佛顶》、《赫鲁迦格波》、《摩诃摩耶》等,亦分出多派。三、毗卢遮那部,即《四座》、《不动》等,四座开为父法九十七尊,母法十三尊。
四、金刚日部,即《金刚甘露续》等,有四曼陀罗,此法未闻广开。五、莲舞自在部,即世间五十明王,以《大悲心》、《佛海》、《无量寿》、《度母》等修法,衍成诸派。六、马头部,即《度母出现续》,内有《三昧耶度母》、《金刚三梭杵》等,亦分各派。七、金刚持部,即《等虚空续》,此亦未闻广开。
无二续,分广大无二与甚深无二。广大无二,即《时轮续》;甚深无二,即《喜金刚续》。《时轮》派别亦多,此不具详。《喜金刚》在印由卓毗、海金刚等传出,后传黑誓句金刚、无敌月、那若巴、麦哲巴等成为七派。又有《金刚心释、难释》等等,共有十二派,俱由萨嘉住持传授。其《根本经》二《观察续》有六曼陀罗,解释经《金刚帐续》有六十二曼陀罗,其经后分为《大手印点续》,后复分为《智藏续》,
二者各有一曼陀罗,又讲续《智点》有五曼陀罗,果续《真谛灯》有一曼陀罗,他如《外曼陀罗》、《身曼陀罗》、《十五无我母》,以及桑补扎所说《寂静金刚萨埵法》,《钺刀五尊、八尊、十二尊、十七尊》、以及《谷棍十忿怒》随许等,内中亦有派别甚多,颇难尽详也。
无上瑜伽之修法,亦分灌顶,授三昧耶戒及正修。
灌顶者,于未灌之先,应修曼陀罗,曼有四种,彩土曼、布绘曼、静虑曼、身曼等。修彩土曼陀罗,先应观地、乞地、净地、摄地、守护加持地五法,及四种预备仪轨等。次正修曼陀罗又有自起(18)、前起(19)之异,及至七合(20)等修法。修布绘曼陀罗,
先加持地,同于彩曼,惟诵文略异,其观地、乞地二均不须。惟应诸尊地神等预备,及防魔摄地等事,弹线色相,与彩绘亦略有取舍。静虑曼陀罗,灌顶阿阇黎,须坚固妙三摩地,弟子亦须利根,其前面虚空,或变化真实曼陀罗,或仅作用解而修。身曼陀罗,身之各部成为无量宫殿性,诸脉道成天尊性,而行灌顶也。其次正灌顶,先入曼陀罗,受三昧耶及律仪等,次灌顶有四:瓶灌、密灌、智慧灌、句灌。
第一次目 瓶灌
共许有十一种,总归为共同弟子灌及不共金刚阿阇黎灌二种。共同弟子灌,有水、冠、杵、铃、名五灌,称为明灌。不共金刚阿阇黎灌,称为不退转灌。诸灌之后,均有瓶水之事,故总名瓶灌。得瓶灌已,或真实生起安乐,或作胜解引生,此与空见相合,得空乐智,净身三业(21),除凡庸执,自在自起第修法,四果(22)之中安立成办化身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师与业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诸尊为萨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实生空乐无分别智,或胜解生起,净语四业(26),除风息流转之相,加持发语脉息,身得调顺,堪修圆满次第之“三种远离”(27)。自在“世俗幻身自我加持法(28)”,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四空智,由彼之力,唯从心息,成就幻身,安立为成办报身功能也。
第三次目 智慧灌
共真实印(29)或智印,于婆伽曼陀罗(30)中入等引地,风息流行中脉,甘露溶化,依次由顶历喉、心、脐、密而生四喜,与空见融成一味,即俱生空乐智,此为慧灌体性。净意三业(31),除一切境界现起空乐体性之垢障,堪修第四光明次第(32),安立成办俱生法身功能也。
第四次目 句灌
现在不能实生,若是法器,即以第三灌顶所生胜解,得决定时,便以此为喻,将所表诠之双运(33)意义,开晓弟子,令其解了,即命为得第四灌。净身语意诸垢障习气,自在二谛交融双运之圆满次第修法,安立能成七支(34)给合双运金刚大持位也。
授戒者,即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八粗罪、二十二净行及诸禁入等。
正修者,即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
一、生起次第
何谓生起次第?谓非仅顺佛五种德相修习,须顺三有或生、死、中阴三所治相,由内心假想生起天真形相而修瑜伽之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有顺果位五德相而修,然无顺三所治相之法,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最初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承侍、近修、正修、大修、相应、随顺相应、最相应、大相应等。
其修习支分有供赞及八支瑜伽(35)等法。
修持行者,瑜伽等级,亦有初业行人所修、得智慧人所修、自在智慧人所修、大自在智慧人所修等之分。
尚有行人于生起次第应当研究观察六事:一、生起次第各个所净之事。二、究竟之果。三、如何转为成熟圆满次第之各分。四、有何胜利。五、体性为何。六、究竟达到之义为何。此应详考各经续疏释,以求了知。
二、圆满次第
何谓圆满次第?谓非仅修诸法空性及风息瑜伽,须不观待分别假立,直缘自身已有风、脉、明点、将心意三,入住融于中脉,现起空乐妙智,从智起现天身等,如是所修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修空性风息,然无如上所修,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就性质而别者,有真实与假立;就形相而别者,有有相与无相;就名言而别者,有能遍与所遍等诸圆满次第法。
尚有行人于圆满次第应当研究观察有十一事。一、圆满次第之体性为何。二、于何处施其扼要(36)。三、如何扼法。四、扼后起何验相。五、由此生何功德。六、何故如此。
七、直接所断者有若干。八、达到究竟之量(37)为何。九、五道十地如何配法。十、其除障碍与帮助之法又应如何?十一、主随之分别如何。皆应善如也。
归而言之,所谓生起次第者,乃由分别假立,或心假想生起而修。此可厌伏凡庸贪耽,成熟相续。圆满次第,不用假立,直缘自成之身中,观风、脉、明点等,入、住、融于中脉之次第,将凡庸耽著,边根拔尽、净三业垢障,而得解脱,且尚不止此,尤须观从本以来,即自性本空之空性,与扼身要所起之大乐,此空乐二智,双合无间,成空无分别智,是为圆满次第,亦是无上瑜伽之特法,立无上部较下三部瑜伽为高者,亦此理也。
又修入密法之时,尚有导引文,每一本尊,或每一特法,均有指导仪轨。各宗所依祖师
传授,其导仪多有不共,宗教派别,由是而分。惟导引文之组织,大概均不外在说明:因位之事相、趋道之次第、证果之方便三者。正修道时,复有最后所依要诀,此即祖祖相承,秘密嘱咐,非学密者,类难详知也。
兹再总结前说略叙密乘纲要。夫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之心随,乃是密乘。密乘之法,如前所说,先发精进心,于各部所说方便,励求闻、思、修三。若依事续道之瑜伽士,可趣行至资粮道,亲见化身佛,得欲色持明。于此上又修余道,即证双运身位。此言余道,即指无上瑜伽。若依行续道者,渐证世出世间道之种、苗、根、茎、枝、叶、花、果八心,谓有贪欲心,离贪欲心,共一百六十心,若根钝者,证二种无我,经六大劫,入大乘胜解行地。根利者,经于一劫,即入此地。故此部又
名在资粮道。若依瑜伽续道,根利者一世,根钝者不过十六世,即能圆满五道十地,至十地时,得大光明灌顶,修四禅究竟边际三摩地,生色究竟天,再入不动三摩地,诸佛乃从定起,为说五相成身(36)教授,遂成佛地。若依无上瑜伽道,便能现证果位,其先以灌顶成熟相续,后受律仪及三昧耶戒。再以闻思,抉择正见。最后无谬修习殊胜二种次第,经行五道,依色、声、意三,入三昧境界,若时机成熟,即用“有广”、“无广”、“极无广”三行,以为辅助。如是乃能急速现证双运之位。又复生起次第已达圆满之行人,心间修“金刚念诵(38)”,脐间观“随灭收摄次第(39)”,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即心间“脉结”开豁,一切风息均收归于心间“不坏明
点(40)”中,收已即生起究竟“心远离(41)”之“譬喻光明(42)”。复由此起现“第三次之幻身(43)”,又由能修心远离之譬喻光明,在所修依之“风心本元身(44)”中,用三种乐想,转变坚固,于是妄心差别,均现为天相,风息亦转为天形,此二者和合,即起现尚未断烦恼障之“不净幻身(45)”,即依此身,辅以见道中所证之智性,可断用语十遍计自性种子,以之生起遮二取正智之“第四次事光明(46)”,若得此光明,即二取相身,可以空寂湛然,就此境中,起现无间,生起“逆规三种境界(47),此后即成就“无二智身(48)”,此身乃仅由风心所成,故现为“有学双运身(49)”。尔后复依“内外三方便(50)”即可证得“无学双运七支给合金刚持位”。于此可以自在生死轮回及二十三种双运道,余如八在,
八味觉,七支行,八功德等之三十一支分,如八自在寿命享用等之十自在,四陀罗尼门,八解脱,四别正知等皆可自在。彼后又复变化如日光与水月之百俱化身,等空无边,饶益有情(可详阅宝幢所造《入密宗道四续总论》65页)。得有学双运已,即无有死,依此无死之身,决定证等正觉。设若圆满修习幻身,不以“三行”为辅者,便当有死,虽死其中阴时有“事光明”可替为修双运身之依据。此中阴中,因无身根为依,故名中阴成佛。设已究竟“譬喻光明”,即不经中阴,便能契证真实。若得“事光明”,更可现见真实。尔时决定超越。设但能生起次第究竟,证明(51)、长、得三境界,尚须过此一生,或第二生,方能决定证无上道。上乃略述密法修道建立等,若欲广知,即须学各种咒道经论。(以上统见《集续目录》183、185、186、187、188、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3、207、211、215、217、218、221、222、229、231页)。
注释:
(1)即五无间等罪。谓造此罪最重,受苦受报或堕地狱无少间隔也。
(2)密乘所修之主尊。
(3)即四空智,一、空,二、大空,三、极空,四、最极空。
(4)死此尚未行彼,中间所受之阴形,又名中有。
(5)密宗之一种修法。
(6)喜、极喜、化乐喜、俱生喜等四喜,无上密部之所修四种境界。
(7)有广、无广、最极无广等三大胜行,修双身之法也。
(8)此指我自矜为佛,非烦恼之慢也。
(9)息即气息,如心所乘之马,故气动即心动。
(10)一、息灾法,为自他消灭灾厄。二、增益法,增长福慧寿命等。三、怀爱法,佛菩萨或人主爱敬。四、诛伏法,即收伏怨敌及恶魔等。
(11)天身,即所观修佛菩萨之身相。
(12)心观想所缘之境界。
(13)八大成就为共成就,有一、眼药(天眼通)。二、涂足(神行)。三、刀剑(炼器杖争)。四、伏藏(摄取宝藏)。五、药丸(长生术)。六、转金(丰足财富)。七、隐形(他目不见)。八、空行(腾空自在)。
(14)即地、水、火、风四大轮。
(15)即五方五如来,所谓不动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毗卢遮那如来。
(16)译为烧施,即一种火祭法,此有内外二种,外护摩即择地作坛,以世火烧供物祀神,以护摩即以如来智火,烧烦恼薪。
(17)即真空中所起妙有境界。
(18)自观为本尊。
(19)本尊观在自己对面。
(20)自观本尊为三昧耶尊,迎请之尊为智慧尊,此二相融合为二合,此二又与曼陀罗合则成三合。次自起之三昧耶尊与智慧尊二者又与前起二尊相合四,其上再合为三,故成七合。
(21)身三业即杀、盗、淫。
(22)四果即法、报、化、体性,四身。
(23)业印,即世俗手印女。
(24)智印即作意观想之手印身。
(25)即精液之精纯。
(26)语四业为妄言、绮语、两言、恶口。
(27)即身远离、语远离、心远离三种。六加行之前三行。
(28)即自直成本尊,此属无上密部之一种修法。
(29)指智慧空行母,已得成就之女身。
(30)佛母密处。
(31)意三业为贪欲、瞋恚、邪见。
(32)第四次之事光明,事光明释详后。
(33)即空、乐二者互相融合。
(34)一、相好圆满。二、与己同证之明母平等联结。三、由风息入中脉而生安乐。四、虽有安乐而无实成,自性本空。五、清净幻身,相好庄严,轮回未空之间,相续不断。六、此身虽有转向,体性不变,得成无碍。七、自性圆满,不住寂灭,任运而起大悲。
(35)即由承侍起至大相应止共为八支。
(36)即指炼色身等功夫。
(37)此间量字,即俗所谓之程度。
(38)即六加行中之语远离以下之作法。
(39)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时之作法。
(40)即身中永远不坏之精微,由此起现光明。
(41)即六加行之第三所作。
(42)即相似光明,虽有光明无实体用。
(43)即不净幻身伏此方可得第四次之事光明。
(44)最极微细之持命风息。
(45)未断八十种自性遍计之最细风息。
(46)为有实体用之光明,依此可以成就报化二身。
(47)为明点风息之一种修法。
(48)空乐无二。
(49)谓尚未至究竟,犹须修学。
(50)即有广、无广、最无广等三行。
(51)乃最微细风息之境界,能生八十种自性遍计。
第十一章 结论
吾人读印度史后,知印度佛教由小而大,由显而密,其发展之由,不能无因。盖佛法有教理行证四纲,教理为入佛因,行证为趣佛之果。有教理而无行证则空疏,重行证而不讲教理则雅妄,故四者必兼而具之。佛说教理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岂能穷毕生之力,一一研讨?若然则吾人终无可证之可能。须知教理虽多,其主要求行之鹄的,惟有一门。了此鹄的后,择其契机相应之教,行而证之可也,何必尽学经教!古德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因众生根器有别,故佛乃随要设教,权巧立说,其千差万别之言教,皆不过一时所采之手段,主要仍将众生导一向。《楞严经》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故说法四十九年,悉是随顺他语,试观佛家多数思想言说,先于佛时,印度之外道早已言之,
佛法又何足贵也(参看梁漱溟之《印度哲学史》及黄忏华之《印度哲学史纲》)。佛之所以特异于外道者,正不在言说上,而于释尊之特见,即特殊之鹄的而已。故吾人知世尊之特见,始为佛教中之所贵,亦世之所谓真理。既为真理,则当亘古不变,万世为宗,所谓求行证之鹄的者即此。其所设立言教,乃为自觉觉人,令他了解,令他趋行,一时所假藉之方便耳。言教既因人而设,即不能不随人有异,以人性之不一,故法门亦无量,既有变易,即非如真理之可长劫不改。且既因人而异,则亦当因时因地而异。即属变异,则当随社会时代而转移,而进化也。既有变迁进化,若谆谆辩于一时之教相,以一期之言诠为量,则失之陋矣。
明乎此,则吾人知佛说法,何以有三轮之殊,佛后何以有十八部之裂,乃至大乘之建立,显宗之争论,密教之发展,均是应乎时代之要求,本诸进化原则所演而成也。
大乘显宗自龙树无著起,乃至法称之间,约五六百年,其中佛教与外道之争,大乘与小乘之争,固无论已,即同一大乘,以师承不同,宗尚有异,于是不能不外应魔外,内攻异说,破人存我,宏自抑他,争执繁兴矣。要之其所争者,或为佛语,或为师教,然总争于变易之言诠,而无与于无变之真理,说食不能疗饥,佛法一事,惟证乃知,故此五百年中,惟闻有善巧宗师,而不闻有持明成就,即此之故。大乘发展至于极端,于是密乘不能不代而兴起。有判印度密法之宏扬,为佛教衰颓时期,余独不取其说,盖此正出于不重空洞之理论,
而需要实践之要求。密宗之宏扬,正是佛法之一大好转机,故波罗王朝时,虽不闻立宗大师,而多成就大德即是一证。密教既重实践实修,即不斤斤于言认,只要鹄的端正,凡趋向此鹄的者,皆可取为手段。于是所取方便,因之扩大,兼以当时,魔外之跋扈,佛教几于不能自存,故不能不举凡小而一并收容,兼施其同化作用,此正是佛家随机设教,善巧方便处。亦是认请目的,不择手段之精神表现耳。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重子行履。”既认清目的,则何莫而非方便,古人搬柴运水,亦可悟道。何必童年学经,皓首犹不了了。一生为经教名相所困,闹个不休,广求知解,博闻经论,死期到来,仍然轮转生死,有何了期。故显教之后,必继以密乘者,实以此为一大原因也。至于印度佛教之灭亡,乃另有其因在,
不能以密教责之。且自波罗王朝时,印度佛教,即已流入西藏,至斯那王朝时,西藏佛教已经大成,前仆后继,此灭彼兴。印度之统治者,唯已宣告停止,而佛法何曾有继灭哉!
其次西藏之佛法,亦自有其特异之点,前宏之时,承波罗王朝之初期,多宏密教,迨后宏时,复承印度之狮子贤、阿底峡等教授,提倡显密并重,至宗喀巴时,其迹愈显,以纯重实践,则有轻视经教之处,如前所说,教理行证不能并重,便有通宗不通教之讥,且盲修瞎炼,亦无是处,兼以纯重方便,大行不拣,难免于教相不相抵触,此迦这当之所以教诚,格鲁之所以称善规了。余故以显密并重为西藏佛法特点之一。
其二藏中学法修行,纯重上师教授,以经教为旁参,盖经教广泛,学人无下手处,且尽华生之力,亦难通达贯彻,不若师教之简捷易了,且大德开示,多是过来人语,故西藏特别重于依师,尤以师教为修行南针,是其特点之二。
其余若西藏之宗教,虽直承于印度,然已非印度佛教之本来面目,盖宗教既为社会之产物,即不能不有适应社会要求之趋向,其教中固然一方融冶有西藏之文明,另一方而尚有汉土佛法之渗杂,尤以综合西藏固有神道之苯教,为其最大特点,此详察藏史,般般若据,勿庸赘述也。
, kya-pa)。达波拉结(dwags-po-lha-rje)(宋神宗至高宗时人)承玛巴(mar-pa)、弥罗(mi-la)之学,开出四系八支成噶举派(bkav-bgyud-pa)。
更有当巴桑结(dam-pa-sangs-rgyas)五来藏土,其最后一次(约在宋仁宗时)传出教授,后又分出觉宇与系解二派。(gcod-yul-dang-shi-byed)以上诸大德,虽年岁有其高下,然先后开出宗派,建立门庭,约略同时,至甲子年(宋宁宗嘉泰四年),释迦室利入藏,传出律学,佛法光显,此为最极!继此而后,赴印留学者固多,而印度大德,来藏宏法者,亦得不少。因时值斯那王朝将亡,外患侵凌,邦家多故,诸大德皆知法运已衰,故纷纷北来,使西藏佛教造成无比光显,信非偶然也。(上见《王臣史》50页)。
注释:
(1)即观音之六字大明咒印模。
(2)瑜伽相应义,即修相应行之人。
(3)有堪能接受密法根器之人。
(4)即旧派所判九乘中之最后三乘:一、摩诃瑜伽。二、阿鲁瑜伽。三、阿底瑜伽。
(5)西藏黑教中之十八支派。
第七章 译师及论师
自来佛之厄后,后宏宗教,全仗诸译师与论师之所整理与建树。今故别立一章而略述之。
前宏之中,译师与论师据布郭大师(bu-ston-rin-po-che-)及宝顿成(dkon-mchog-lhun-grub)诸师之史谓:赤松德赞时,有印度论师百余人,西藏译师千余人,传译之业,可谓宏伟,然传法最多者,亦仅莲师、静命、佛密、无垢友、静藏、胜友、施戒等,而译经最巨者亦惟遍照护、玛宝胜、业童智(gnyags-dsa-nya-na-ku-me-ra)、玉扎宁波(gyu-sgra-nying-po)及有名之迦(ka)、觉(icog)、向(shang)三人。如《集续目录》所载论师二十五人,译师四十二人,其传大多不可详考。至于所传之法,若显教者,俱在大藏,密教即旧派一系相承之旧续也。关于此类史实,悉在旧派史乘中,此间不能尽详。
后宏期时,赴印学法者多,论师来藏者,亦时有所闻,以传授继承者非止一人,故其法流亦散为各派。关此因无专史记载,兹故述之。
据《集续目录》载,后宏时有论师七十九人,译师一百六十二人,然译师最有名而能继其传承开为法系者,亦仅宝贤、卓弥、桂枯巴天救、俄罗敦喜饶、玛巴法慧、巴曹日称、濯浦慈祥等而已。
宝贤译师,庚午年生于阿里(宋太祖开宝三年,或作戊午,即应在后周世宗显德五年)从智贤(ye-shes-bzang-po)出家,后智光赐以多金遣其赴印,临行嘱之曰:“迦湿弥罗有大善巧宝金刚,东印有法护
(dhar-ma-pa-la),西印有迦若那(ka-ru-na)等须迎至藏,闻印有波若占瓦里(pra-dsa-nya-wa-li)通二《集论》,善破外道,辩才无碍,并有《摄真实论》之庆喜藏释,均应尽心学习。外有班哲达宝洲(nor-bu-gling-ba)及法护所传之《断业障续》,世论师(dbyid)所释,胜天所造《三百四十曼陀罗天法》,亦应学回。余如佛智足所造之《集密修法》,龙树所造之《曼陀罗仪轨》,宝金刚之《时轮》,《金刚四座》之译释,俱当觅回,勿吝黄金,尽量迎致超岩等寺诸大大……。”贤秉命赴印,依七十五善知识,尽学显密诸法,随学随译。后返藏迎能信铠、作莲密、佛陀室利辛底、觉护、莲花密等,翻译显密经续,其译《瑜伽部》与《集密法》最多,建立金刚乘。智光迎法护入藏时,贤又依其听受庆喜藏派之瑜伽部法。四十九岁时,复依班哲达月
光贤(zla-vod-bzang-po),毗那斯(bhi-na-se),莲命(ka-ma-la-pak-si-ta)等受具足戒。藏王拉德,奉为上师,曾三赴迦湿,译经最多,建寺亦广,后宏期时,译师第一。阿底峡尊者入藏,与师相遇于晚年,师又依尊者学各种咒道教授,尤得尊者所传瑜伽部庆喜藏之疏释,厘正前译。后修咒道成就。师有高足玛善慧(rma-dge-babi-shes-rab)等甚多,继承法统,世寿九十八入灭。(上见《布敦史》130、131页;《增续史》132页)
胜智(rgyal-pahi-shes-rab),象雄人。先是东印有名之法护论师,朝尼婆罗胜迹,因不堪酷暑,往避于冈底雪山,智光闻之,遂迎入藏。法护有弟子智护(pra-dsa-ny?pa-la)、德护(gu-na-pa-la)、善护(sa-dhu-pa-la)三人同来藏土,时号为三大护。胜智即于此时往
依智护,受具足戒。后彼又赴尼婆罗从哲多迦(pre-te-ka)学律部事相,从迦湿弥罗班哲达占那室利(dsa-nya-na-shri)、婆波底辛达(su-bhu-ti-shin-ti)、三满多室利占那(sa-man-ta-shri-dsa-nya-na)、那摩德瓦(mar-ma-de-wa)等广闻《毗奈耶经》。由玛善慧译出,并将旧者改正。智遂普讲律学。继其学者有班觉喜饶(dpal-vbyor-shes-rab),辛摩切菩提狮子(shing-mo-che-byang-chub-seng-ge)等,宏于西藏之上部,称为上部律学。噶举与萨嘉之律传,大多导源于此。其下部律学,即自喇贡巴饶色所传出,宁玛与格鲁(dge-lugs)多承其绪也。(见《增续》132页)
俄罗敦喜饶,已亥年生(宋仁宗嘉祐四年)为俄妙智(rnog-legs-pavi-shes-rab)之弟,法救(chos-skyabs)之子也。少即敏悟,过目成诵。十七岁时,依其兄等学法。后受哲德王之派,赴迦湿弥罗从利他贤(gshan-phan-bzang-po)、格登甲波(skal-ldan-rgyal-po)等学《量论》,从婆罗门萨咱那、谷弥起麦(go-mi-vchi-med)等学《弥勒五部》。住迦湿十七年。三十五岁时回藏,其兄依阿底峡遗教,建桑浦
寺,遂专锡于此。亦曾赴拉萨、桑鸢等处宏法。闻班哲达绷茶松巴来藏,师率比丘三百人,往博东(bo-dong)朝之,参阿都罗耶班杂(a-tu-lya-ba-dsra),复依绷茶广学《波若》及密法。后赴尼婆罗,及复回藏宏法,摄授弟子有二万三千人,其译著亦复不鲜。寿五十一岁入灭。弟子中有名者,向泽法师
(shang-tshes-chos-kyi-bla-ma)、卓垄巴智生(gro-lung-blo-gros-vbyung-gnas)、穹宝称(khyung-rin-chen-grags)、哲智然(vbre-ye-ces-vbar)称为四大上首。他如贡巴喜乌(gangs-pa-sheun)、布若金(gon-bu-rwa-gan)、香波木格(sham-po-mi-dge)、麦浪泽(me-lhan-tsher)、玛格罗(dmar-rgas-la)、俄救卓阿(rngog-skyals-kro-bo)等,皆是及门俊彦。甲玛瓦菩提称(rgyad-mavi-ba-byang-chub-grags)即贡巴喜乌与穹宝称二人之弟子,噶举之帕摩主巴(phag-mo-gru-pa)即依此人学《中观》、《因明》等。菩提称之弟子即卡巴法狮子(cha-pa-chos-kyi-seng-ge宋徽宗太观三年生)首创辩场,兴立量辩论之制。尔后桑浦,继出八大狮子,建树圣教,功德最伟,萨嘉二祖福顶(bsod-nams-rtse-mo)亦曾游学其门,绍其《中观》《因明》之学。惟以上所述诸师,其《中观》皆是随自续派也》(见《增续》133、134页,《布史》131页)
巴曹日称(pa-tshab-lo-tsa-ba-nyi-ma-grags)生于盆域(vphan-yul)(与卡巴法狮子约略同时)幼赴迦湿弥罗留学二十三年,后回卫部,霞惹瓦(sha-ra-ba迦当派博多瓦之弟子,宋英宗至南宋高宗时人)亦曾助其大显应成派之中观。师复迎班哲达迦那迦瓦玛(ka-na-ka-warm-ma)等,广译中观部门,建立道场,宣讲中论之旨。旋出有名之巴曹四大弟子。其学说流于萨嘉,后格鲁多承其传焉(《增续》134页,《布史》131页)
卓弥释迦智,较宝贤幼二十三岁,癸已年生于芒喀(mang-mkhar宋太祖淳化四年)。适西藏下三部王仲巴拉哲(grom-pa-lha-rtse)在位。请罗敦金刚自在,派徒入卫宏法,罗敦派释迦童(shakya-sahon-nu)、智精进(ye-shes-brtson-vyrus)、金刚幢(rdo-rje-rgyal-mtshan)及比丘七人,沙弥二人,居士一人等前往,建立僧伽。卓弥即于此时出家。
释迦童等相议,若欲光大法门,必遣人赴印留学,遂集僧徒三百余人,选出卓弥释迦智,达罗童精进(stag-lo-gshon-nu-brtson-vguns),岭逊鲁松(ling-gshon-nu-gsum),堪娄甲波(mkhan-slob-rgyal-po)等,赴印求法(约在宋真宗八九年)。临行嘱云:“戒律乃圣教根本,般若乃圣教心藏,密法乃圣教精髓,其善学之。”卓弥依六贤门及勇金刚(dpav-bo-rdo-rje)求得经续要义。后又迎请迦耶达惹(ga-ya-dha-ra)俱黄金五百两得《喜金刚》、《金刚帐》、《桑浦扎》、《惹里》、《四阿惹里》等续及《密诀宝露》诸法要,遂译出宏广。其弟子有长于要门者三,长于本续者五,得成就者七。尤以《密诀宝露》,有利圣教不鲜,其所宏法要,后来萨嘉一派多承传之,师住印度及尼婆罗历十三载。其得迦耶达惹之
《密诀》在五十二岁,(迦耶入藏,宋仁宗庆历元年)听此教授,讲授三载,至六十三岁间,始传出此法。及寿八十五,发愿生空行刹土,因缘起未合,于中阴时,始得大手印成就。(见《增续》134页)
桂枯巴天救(vgos-khus-pa-lhas-btsas)初参卓弥,略闻法要,欲求灌顶教授,非多金不得,乃三赴印度,依七十二善知,特依寂贤(shi-ba-bzang-po),罗罗贤(sgra-gcan-vdzin-bzang-po)学得《集密圣类》、《胜乐》、《金刚空行母》、《四座》、《摩诃摩耶》、《喜金刚三部》,完全译传,尤以无上瑜伽之《集密法》,最为圆满,后布敦大师(元恭宗至顺帝间人)继其源流,大宏此法,致开出霞炉一派(sha-lu)(《增续史》135页)
玛巴法慧(mar-pa-chos-kyi-blo-gros),壬子年生于罗札(lho-brags宋真宗中祥符五年生)初参卓弥,后三往印度,四游尼婆罗。依止那若巴、麦哲巴、智藏、寂贤、庞延等一百零八善知识,学成《集密》、《胜乐》、《喜金刚》、《诃摩摩耶》、《四座》等一切父续母续诸要门实修甚多,悉数翻译流布。从学弟子虽众,最有名者为四大上首,彼中又以弥罗热巴(mi-la-ras-pa)独得其髓,建立噶举派。弥罗传达波成达波迦举,达波后传都松钦巴(dus-gsum-mkhyen-pa)及帕摩主巴等,成迦玛(kar-ma-pa)、帕摩等四大系。帕主又传宝吉祥(rin-chen-dpal)、吉祥德(bkra-shrs-dpal)等成止贯(bbri-gun)、达垄(stag-lung)等八小支,即噶举之四系八支也。(《增续》136页,《善慧史》48页)
继觉月光(gyi-jo-zla-vod)其传不详。曾依止班哲达室利班杂菩提(shri-vha-dra-bodhi)等译有《时轮》、《佛顶》、《金刚甘露》、《胜乐》等法。
康巴大吉祥迦译师(kham-pa-dpal-chen-rgwa-lo)赴印依阿巴那耶与杂米人师得《六加行》、《四臂明王》、《尸陀林主》等法,后回藏翻译宏传。(宋徽宗时人)穹波瑜伽士(khyung-po-rnal-vbyor)幼学苯教及旧派均不惬意,遂赴印依止金刚座主大师(rdo-rje-gdan-pa)等一百零八善知识及尼古(ne-gu)空行母六人,且感罗罗笈多(ra-hu-la-gup-ta)亦来藏为其传法。后将其教授广传,成响巴噶举派(shangs-pa-bkav-brgud)。
菩提心月幢(byang-sens-za-ba-rgyal-mtsan)、师尼婆罗班哲达北业瓦(pe-nya-ba)等得《十一面大悲心禁斋法》,并听中观等论,翻译宏扬。后得成就,不知所终。
那朵布桑得名智译师(la-stod-spu-vrins-lo-chung-grags-vbyo-shes-rab)为宝贤译师之弟子,曾译《胜乐》、《亥母》、《大轮金刚手》及《最论》等法,传弟子有玛法王(dmar-chos-kyi-rgyal-po)、萨嘉初祖萨勤庆喜藏(sa-chen-kun-dgav-snying-po)、卓惹瓦成就智(vbrog-ra-ba-dngos-grab-shes-rab )等,师后在那朵得道,不舍肉身而去。(上总见《增续》135、136页)
童瓶译师(gshon-nu-bum-pa)曾依止班哲达绷茶松巴、阿睹罗那多什(a-tu-lya-da-sha)、善慧称(su-ma-li-kirti)、阿摩惹旃陀罗(a-ma-ra-tsan-dra)译出《弥勒法》、《波若》、《入行论》等甚多。
尼婆罗噶法贤(bgar-chos-bzang)曾译有名之《六法》。
桑迦圣智(zangs-dkar-vphags-pa-shes-rab)亦曾依止迦湿弥罗练若大师(dgen-pa-ba)、德杂地瓦(te-dsa-de-ba)、波日黑多(pa-ra-hi-ta)等,学成翻译《瑜伽》、《顶髻》、《金刚手》、《毗沙门》、《入行论大疏》、《胜乐》、《量庄严论》等。
宁盛称(gnyan-dar-ma-grags)往印十二年,依摩地班哲达学法。复迎多苏那耶室利(ta-su-nya-shri),译有《入行论大疏》、《度母》、《护法》等类。
捷乌轮称(khyehu-vkhor-lo-grags)、邦宿明称(spang-sho-gsal-ba-grogs)、宗迦木雅觉称(dtsong-ke-mi-nyag-rtsa-mi)等三人亦同赴印,依阿巴耶,译出《三种鬟时轮》、《庄严佛意》、《业玛要门》。
哲倭智祥译师(kre-ba-shes-rab-dpal)依阿巴耶译出《扼要月光》等。
巴日宝称(ba-ri-rin-chen-grags宋仁宗康定元年生)迎不空金刚(don-yod-rdo-rje)译有《事续》、《五护》、《尊胜降仗法胜乐》等类修法一百余种。
罗贾智积(klog-skya-shes-rab-brtsegs)译《真实名经》、《度母法汇》、《入中论》等,其弟子梅觉智称(mal-gyo-blo-gros-grags-pa)译有《胜乐》、日报派《度母法》等。
卓智称(vbro-shes-rab-grags)往迦湿,迎班哲达月怙(zla-ba-mgon-po)译出《时轮广部》、《金刚心释》、《金刚手赞》释等。
北热闻喜(ba-ri-thos-pa-dgav)、玛本法然(rma-ban-chos-vbar)、粗译师(mtshur)等同依印度金刚手大师,译出《大手印修法》、《心要法汇》、《笃哈三法》、《笃哈藏》、麦哲巴之《胜乐法》等。
吉庆喜金刚(dpyal-kun-dgav-rdo-rje)依尼婆罗杭都迦波(hang-du-dkar-po),又迎空性定大师(stong-nyid-teng-nge-vdzin)亦传译要门多种。
饶金刚称(rwa-rdo-rje-grags)依尼婆罗大悲心(thugs-rje-chen-po)译出《克敌怖畏金刚三法》、《赫鲁迦现证法》等。
温波饶法极(dbon-po-rwa-chos-rab)迎三满多室利,译出《时轮》、《亥母现证》、《明王现证》等法。
向智师(shang-shes-rab-bla-ma)迎阿摩迦班杂(a-mo-cha-ba-dsa-ra)译出《克敌怖畏金刚法》甚伙。
局愿称(rgyus-smon-lam-grags)依利他大师,译出《律部》。
霞玛狮王(shwa-ma-seng-rgyal)依印宝贤、护诸师,主译出《集量论》等。
笃巴法自在(do-pa-chos-kyid-dbang-phyng)曾广译《胜乐》经续及修法等。
吉法贤(dpyal-chos-kyi-bzang-po)依迦湿弥罗释迦室利受沙弥戒,住印十年,从金刚座寺主里迦郎迦罗(ni-ska-lang-ka-la)学法译出《红阎曼德迦》等。
濯浦慈祥译师(khro-phu-ryuns-pavi-dpal宋孝宗乾道八年生)先迎室利迦多弥扎阿难陀(cri-ds-ga-ta-mi-tra-a-nan-ta)、米扎左格(mi-tra-dso-ki)译出《胜乐》、《心性休息》类及《宝筏》等法。后又迎佛陀室利译《现观庄严论智灯疏》、《入如来道论》、
《大悲心一百法》。最后迎释迦室利,大宏律学。吉法贤从之译出《那若大疏》,并其秘解要门等。从释迦室利来藏者尚有毗补底旃陀罗(bi-bhu-ti-tsan-dra)、多那尸罗(da-na-shi-la)、尼婆罗桑迦室利(sam-gva-shri)、苏迦多室利(su-ga-ta-shri)等九人。毗补底与多那尸罗住藏最久,自亦译经不鲜。慈祥从之译出《律仪花鬘续》,并其《疏释》。又译《金刚鬘》及《胜乐》等。萨迦班哲达亦从释迦室利受具足戒。从毗补底学《声明》,从释迦室利及多那尸罗听《量论》,后成善巧,遂有班哲达之称,曾校译经续甚多。释迦室利又为菩提祥(byang-chub-dpal)与金刚祥(rdo-rje-dpal)二人受具足戒,尽授律仪事相,其后由此广大传出,遂称为释迦班勤派。大师又于罗刹山普灌金刚鬘顶,此后遂又广大灌顶传法也。
卡罗汉(chag-dgra-bcom)亦赴印度学法,回藏译有《入佛道论》等。其弟却杰巴(chos-rje-dpal宋宁宗庆元元年生)亦赴印度,依热威那(ra-wen)与宝护(rat-na-rak-si-ta)诸成就师,译《九顶髻续》,并改正旧译。
乡金刚幢(shang-rdo-rje-rgyal-mtshan元世祖时人)赴尼婆罗,迎班哲达罗其玛室利(lak-si-ma-shri)译出《诗镜论》、《如意树论》、《龙普喜曲》、《百赞》等诸声明文字之学。其弟子安慧(blo-gros-rab-brtan)译出《红阎曼德迦》等,并改正前译。
亚垄名称幢(yar-lung-grags-pa-rgyal-mtshan)译《不动续》、《修法海》、《摄事》等。
塔瓦日幢译师(thar-ba-nyi-ma-rgyal-mtshan)住尼婆罗十四年,迎难陀室利(a-nan-ta-shri),译《庆喜山》等经十三年,其他译作亦多。(上总见《布史》131、132、133页)
穹波法精进(khyung-po-chos-brtson)亦依迦湿弥罗古那室利,译出《金刚顶续》、《净习续》、《决定量论》及其疏释等。(《布史》131页)
其余译师论师尚多,不及细载。方阿底峡入藏之时,除宝贤译师,依之广译群经,他如那错、释迦光、玉贾金刚自在(yul-lcoas-rdo-rje-dbang-phyug)、善慧(dge-bahi-blo-gros)等,皆曾依尊者普译经籍,并厘定前译诸经续,仗诸译师论师之力,使后宏时,佛教造成无比光显也。(《布史》131页)
西藏前后宏时,由汉、印、尼婆、迦湿所来论师,及藏土所出译师,兹准《集续目录》所记,胪列于下。
前宏法期,自松贞冈普至赤热巴金间,所有来藏大德如:孤萨惹、向迦惹、尸罗曼殊、堪布静命、莲花生大师、达摩格底、无垢友、佛密、寂藏、净狮子、莲花戒、阿阇黎法称、婆罗门阿难陀、善知识(ka-ipa-mi-tra)、胜友、施戒、莲花戒古那色那、天王菩提、戒王菩提、菩提友、能仁铠(mu-ni-warm-ma)、遍知天(sarb-ba-dsa-nya-de-wa)、能明光(bir-ya-ka-pa-pra-bhal)、汉僧大寿天和尚、大乘和尚、禅师明照梅果等。
前宏译师有:吐弥桑补扎、达摩戈茶(dhar-ma-kos-sal)、金刚祥、郑难迦摩罗戈夏、智童(yes-shes-gshon-nu)、恩朗佛胜音(ngan-lam-rgyal-ba-mchog-dbyangs)、巴智王、巴赤谢(sba-khri-bsher)、巴色朗、丈甲妙视(sbrang-rgya-re-legs-azigs)、森贡
观天处(seng-gong-lha-lung-gzigs)、那朗降摩金刚(sna-nam-rdo-rje-bdud-hjoms)、占那悉地(lce-dsa-nya-sid-dhil)、青释迦扎巴(mchims-sha-kya-pra-bhal)、丈底扎雅饶其达(brang-dsa-ya-rak-si-ta)、宿布巴桑(shud-pu-dpal-seng)、魏曼殊室利(man-dsu-shri)、藏天王护(rtsangs-lha-dbang-srung)、郑迦牟底迦(bran-ka-mu-ti-ka)、遍照护、毗龙王护、玛宝胜、臧妙成(rtsang-legs-grub)、达摩罗迦(dhar-ma-lo-ka)、念空(dran-pa-nam-mkhah)、无分别(rnam-par-mi-rtog)、释迦光、吉奇主(i?e-khyi-hbrug)、朗康巴铠(rlangs-kham-pa-go-cha)、智军、法光、宝军、吉祥积、觉若龙王护、法性戒、善护、妙吉祥铠、桂法成(vgos-chos-grub)、董阿杂耶(stong-a-tsar-ya)、吉祥妙高(dpal-gyi-lhun-po)、鲁虚空藏(gnubs-nam-mkvavi-snying-po)、桂岭玛(dgos-gling-rma)等。
后宏期时由印、尼、迦湿所来论师有:能信铠、莲花密、佛陀室利辛底、解脱友(muk-ti-mi-tra)、觉护、法护、智护、善护、波若占瓦玛(pra-dsa-nya-warm-ma)、阿底峡、多那室利(da-na-shri)、弥底、茶罗任瓦、善种祥、占那室利、旃陀罗罗罗、坚护(dhi-ri-pa-la)(即绷茶松巴)、阿杜罗雅达夏、善慧称、阿摩饶旃陀罗、明点瓶(thig-le-bum-pa)、童瓶(gshon-nu-bum-pa)、金铠(ka-na-ka-warm-ma)、当巴甲噶、扎雅阿难陀(dsn-ya-a-nan-da)、迦耶达饶、义成金刚、月怙、空性定金刚(stong-nyid-ting-vdzing-rdo-rje),智金刚、智密(shes-rab-gsang-ba)、摩诃占那(ma-ha-dsa-na)、瓦罗旃陀罗(wa-la-tsan-dra)、满扎迦洛曲(man-dra-ka-la-ksu)、苏迦多室利(su-ga-ta-shri)、迦玛班杂(karm-ma-ba-dsa-ra)、扎玛惹(bsa-ma-ri)、遍照护金刚(be-ro-tsa-na-ba-dsa-ra)、曼殊葛伽(man-dsu-gha-sa)、苏耶格底(sur-ya-kir-ti)、智祥
(pra-dsa-nya-shri-dba-na-na)、冈迦达饶(gam-ga-dha-ra)、宝密(nor-gsang)、三满多室利、里迦朗迦提瓦(ni-ka-lang-ka-de-ba)、扎多母杂阿难陀(dsa-ta-mi-dra-a-nan-da)、佛陀室利、释迦室利、毗补底旃陀罗、多那尸罗、桑迦室利(sang-ga-shri)、报受金刚(longs-sryod-rdo-rje)、饶那室利(rat-na-shri),尼婆罗摩诃波即(ma-ha-pa-na)、班杂格地(ba-dsa-ra-kir-ti)、迦雅室利(ka-ya-shri)、名称祥(grags-pa-dpal)、古玛惹(ku-ma-ra)、广慧祥(thams-cad-mkhyen-pahi-dpal)、苏多格地(su-dhu-kir-ti)、毗耶那室利(bi-na-ya-cri)、尸罗室利(shi-la-shri)、朗迦室利(mang-gal-shri)、毗摩那室利(bi-ma-la-shri)、达本阿杂耶(dar-pan-a-tsar-ya)、扎耶提瓦(dsa-ya-de-ba)、罗其玛迦阿日(lak-si-ma-ka ra)、饶那室利(rat-na-shri)、阿难陀室利(a-nan-da-shri)、罗罗室利(ra-hu-la-shri)、喇嘛桑岭巴
(bla-ma-zangs-gling-pa)、格地班哲达(kir-ti-bahs-di-ta)、伽叶月(rob-vbyor-zla-ba)、米扎佐格(mi-tra-dso-ki)摩诃善提(ma-ha-bho-dli)、波惹里哈(pa-ra-ha)、林宝(nags-kyi-rin-chen)、佛隐(san-gs-rgyas-dbas-pa)等。
后宏译师有:智光、宝贤、拉朵德名智、卓森迦释迦光、颇章寂光、俄妙智、班觉喜饶、智藏、胜智、释迦友、善祥、妙军(legs-kyi-sde)甲精进狮子(rgya-brtson-seng)、那错戒胜、枯正成就(khu-dngos-grub)、法智、童玛信智(mar-thung-da-pa-shes-rab)、玛善智释法智、迦执戒生、穹波法精进、仲敦胜生(vbrom-lgyal-bahi-vbyung-gnas)、达罗童精进、迦法贤、喜乌金刚天(shehu-rdo-rje-lha)、极寂友(rab-shi-bshes-gnyen)、俄罗敦喜饶、桑迦圣智、宁盛称、布桑罗穹(pu-hrang-lo-chung)、卓弥释迦智、素喜金刚(gzus-dgav-ba-rdo-rje)、几降白头(gyi-ljang-dbu-dkar)、法
德、法宝、玛巴法慧、桂枯巴天救,几觉月光、戈贾智积、梅觉慧称、色杂瓦福幢、绒宋法贤、玉贾金刚自在、芒阿菩提智(mang-vor-byang-chub-shes-rab)、杂米佛称、捷乌轮称、邦宿明称、定日法称、局原称、巴曹日称、巴日宝称、卓智称、饶金刚称、哲倭智祥、吉祥幢(bkra-shis-rgyal-mtsan)、北热闻喜、玛本法然、粗自在、粗财幢(mt-shur-dbyig-gi-rgyal-mtshan)、吉庆喜金刚、庆喜称玛笃法自在、法藏、冈法智、屈仓自在海(phyug-mtshang-dbang-phyug-rgya-mtsho)、戒德、捷乌格巴德祥(khya-bu-gad-ba-yon-tan-dpal)、福贤、松巴胜祥金刚、日金刚、枯鹦鹉居士(khu-dge-bsnyan-ne-tso)、洛家童然、拉智幢、菩提生(byang-chub-vbyung-gnas)、伦法慧(glan-chos-kyi-blo-gros)、觉笮定贤、喜饶益希(shes-rab-ye-shes)、明童(rig-pa-gshon-nu)、童戒(gshon-tshul)、枯笃军然(khu-mdo-sde-vbar)、智精进(shes-rab-brtson-vgrus)雍
中光(gyung-drung-vod)、福幢、觉竹智师(cog-gru-shes-rab-bla-ma)、觉竹无忧祥(cog-gru-mya-nan-med-pavi-dpal)、罗青德然(la-chen-yon-tan-vbar)、福胜解(bsod-nams-mos-pa)、沙弥鹏称(dge-tshul-khyung-grags)、戒积(tshul-khrims-brtsegs)、拉准巴(lha-btsun-pa)、拉尊波牟尼饶扎(lha-btsan-po-mu-ne-ra-dsa)、觉佛陀波罗(jog-bud-dha-pa-la)、甲译师(rgyal-lo-tsa)、贝金刚王(sbal-rdo-rje-rgyal-po)、拉任波切(lha-rin-po-che)、拉法宝(lha-chos-kyi-rin-chen)、觉饶戒光(kyu-ra-tshul-khrims-vod-zer)、乌面比丘(dge-sl-ong-byahi-gdon-can或说即宝贤)、饶吉译师(ra-byid-lo-tsa-ba)、甲杵光(rgya-phur-bu-vod)、巴曹戒胜(pa-tshab-tshul-ryal)、智妙(shes-rab-legs)、那错盛称(nag-tsho-dar-ma-grags),玛
巴慧贤(mar-pa-blo-gros-bzang-po)、色译师(se-lo-tsa)、月称、业米慧法(gnyal-mi-ye-shes-chos)、法月、比丘智护(shes-rab-skyans)、错智幢(shes-rab-rgyal-mtshan)、霞甲噶积(sha-rgya-gar-brt-segs)、福德(gnyan-bsod-nams)、日法称、翁波译师(aon-po)、童智(gshon-nu-shes-rab)、迦智生(vgar-shes-rab-vbyung-gnas)、文殊童(vjam-dpal-gshon-nu)、智光(shes-rab-vod-zer)、姐喜祥(lce-dgav-ba-dpal)、慧生(ye-shes-vbyung-gnas)、释迦精进(sha-kya-btson-vgrus)、饶法极、罗穹金刚幢(lo-btsun-chung-rdo-rje-rgyal-mtshan)、霞玛狮王(sha-ma-seng-rgyal)、姐扎喜(lce-bkra-shis)、卡罗汉、吉法鲁濯浦慈祥、萨班哲达(即四祖庆喜幢)、卡法王祥(chag-chos-rje-dpal)、吉智光(dpyal-shes-rab-vod)。
向成就祥(shang-grub-pa-dpal)、洛倭智宝(glo-po-shes-rab-rin-chen)、罗扎巴
达桑(lho-brag-dar-sang)、木娘桑布(mi-mnyam-bzang-po)、离金刚幢(shong-rdo-rje-rgyal-mtshan)、离安慧(shong-ble-gros-brtan-pa)、康巴慧王(khams-pa-blo-gros-rgyal-po)、邓柯戒狮(ldan-na-tshul-seng)、热童精进(ras-gshon-brtson)、雪积称幢(cud-skye-grags-pa-rgyal-mtshan)邬京宝祥(o-rgyan-pa-rin-chen-dpal)、铁罗日幢(thar-lo-? i-ma-rgyal-mts-han)、旺安慧、扎泽巴宝幢(sgra-tshad-pa-rin-chen-rgy-al-mtshan)、卫巴明慧(ddus-pa-blo-gsal)、亚垄名称幢(yar-klung-grags-pa-rgyal-mtshan)、布敦大师、罗青降哲(lo-chen-byang-rtse)、拉塘桑迦室利(snar-thang-sam-gha-shri)、萨桑译师(sa-bzang-lo-tsa-ba)(即麻底班禅ma-ti-pan-chen)、罗青胜救祥(skyabs-mchog-dpal)、达仓译师智宝(stg-tshang-shes-rab-rin-ehen)、桂童祥(vgos-gshon-nu-dpal)、卡宝法王(chag-rin-chen-chos-rgyal)、罗青
福海(lo-chen-bsod-nams-rgya-mtsho)、萨嘉庆喜福(kun-dgav-bsod-nams)、霞炉宝法护贤(sha-lu-rin-chen-chos-skyongs-vzang-po)、觉朗尊者(jo-nang-rje-brtsun)、道罗语自在满(vdar-lo-ngag-dbang-phun-tshogs)、司徒法源师(si-tu-chos-kyi-vbyung-gnas)等。
以上诸译师及论师,均是善巧经续要门,与内外诸种明处,于圣教典籍,或昔无而新译,或已译而重勘,树讲听规矩,立修行楷模,各建门庭,分摄徒从,教派之分,因之遂起矣。(上总见《集续目录》148、149页)
第一节 宁玛巴
藏土诸宗,非如印度,以执见不同而分。乃以各所从上师,得其教授,辗转相承,建立门庭,遂成宗尚,致成单独之派别。其派名有以教授立名者,如迦当巴、祝庆巴(1)、卡青巴(2)、系解巴。有依地域立名者,如萨嘉巴、觉朗巴、响巴、止贡巴。有依师号立名者,如迦玛巴、布鲁巴等。
第一节 宁玛巴
译名旧派,引派起源最早,西藏佛法自松贞冈普时首宏,中经达玛灭佛之厄,教法中断,未久又得重光,史家遂判西藏一代教法成为两期,达玛以前者,名为前宏,达玛以后,名为后宏。前宏时所译经续,名为前译。后宏时所译者,名为后译。绍传译者称旧派,继持后译者称新派,旧派即绍隆前译之法也。
旧派法系,远承自松贞冈普时,传大悲观音法,继之实修得成就者,实不乏人,故彼时即有少部法要传出。然其大部法源,仍自赤松德赞起,即由莲师、佛密、静藏、无垢友等所传为多也。(上见《集续目录》149页)
此宗教义,判佛法为九乘,谓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乃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名共三乘。事部、行部、瑜伽部三部乃报身金刚萨埵明说,名密教外三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三瑜伽乃法身普贤所说,名密教内无上三乘。其法要分集、幻、心三部,集即根本续《遍集明了经》,与解释续《集密意经》,首由达那饶其达传出,茹伽尊结(ru-che-mtsan-skyes)等翻译。授鲁佛智(gnuls-sangs-rgya-yes-shes)而宏广也。幻即《文武幻变》、
《续王秘密续》等续,由无垢友传玛宝胜译出而宏广。心即心品前后共二十一续,此中又分三部:一、“心部”,其有名教授为《大圆满》。二、“自在部”,有名教授为《金刚桥》。三、“要门部”,其有名教授即《宁提》。又心部中有《普成》等十八经,五经是遍照护所传,十三经是无垢友所传,自在部亦无垢友传,要门部中有名之《宁提》教授,即纯由遍照护所传。《宁提》之中又有《康竹宁提》,是莲师传佛妃益希错嘉(即智海王母ye-shes-mtsho-mgyal)后将此法埋藏,迨后宏时,莲花业缘力(pad-ma-las-vbras-mtsat)始由伏藏中取出而宏布之。(上见《善慧宗派晶镜史》27-29页)
其师资传承,又分经传与藏传,经传即以经典传授,藏传是发掘伏藏而传。经传即有三大绪,初传教授为娘童智(赤德祖敦时人,约在唐德宗时)。中传教授为鲁佛智(赤松德赞时人)。后传教授为索氏父子三代(后周太祖至宋神宗间)法脉相继,由前宏而后宏,中间虽有达玛之变,未尝断绝。以密法住持,非限出家之众。即在俗人,亦可续灯。当时逼于王命,出家之相,虽已不具,然大多咒经,现白衣相,隐密修持,后各以相承,传其子孙,故不为王明所觉。至后宏时,禁法之令已解。始由索波伽师徒等(zur-po-che-yab-sras即索氏父子)出而光大之,遂成一派。(上见《王臣史》45页)
其藏传即前宏之时,莲师等既以大法各付当机,复将法要密藏于山岩地石之下,以待后之有缘。嗣经人掘出,宏出人间,遂称“德却”(gter-chos),德却者即伏藏法也。此藏掘出,多在后宏,初由娘日光(nyang-nyi-ma-vod-zer宋徽宗至宋宁宗时人)及古汝却旺(gu-ru-chos-dbang宋宁宗至理宗时人)二人开始,世遂称为上下掘藏二大师,继其后者有一百另八大师。此又以掘藏者之区域不同,遂又有南北二藏之分。除经藏传承而外,尚有由甚深三摩地中,亲见本尊,得其摄授,传以法要,后流布世间,名为净相传者,亦素见不鲜也。
旧派之集幻二部,亦同其余宗派。依据四续部,勤修生圆二种次第(3)若六加行(4)若五次第(5)无不赅摄。所特异者,惟注重心品之大圆满法,以为究竟宗尚。此法乃专逗利根上器之机,取重无作任
选,觉照当下一心,由其自显净智,而契证空性。盖此派承认吾人本心,本自清净,万德庄严,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现前所修者,要不过为消业净习去此染污耳。此说极类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仅此方特取重密法,运用善巧方便,令学人速得离染清净,契证本性,圆满佛事,为其不共之宗也。(上分见《善慧史》29、30、31页、《旧史》48页)
第二节 迦当色
译意为教诫派。此派始自阿底峡尊者,初尊者入藏,值灭法以后,佛教衰微,尊者为救时弊,特倡重佛金口所宣圣教,以诫众生,因之得名。继阿底峡者为仲敦巴,始正式建立成派。后传博多瓦(po-to-ba)、谨哦瓦(spyan-snga-ba)、朴穹瓦(phu-chung-ba),时号为三昆仲,博多弟子朗日塘巴(glang-ri-thang-pa)、霞惹瓦(sha-ra-ba)摄授弟子尤众,一时俊彦皆出其门,迦当之名,因之大彰。流传未久,此派教授多融于萨嘉、格鲁诸派中,遂无独成之宗。此宗判众生有三种机宜,立三士道(6)化导群生。习六论(7)以明见行,依四尊(8)而入咒道。在显以七义修菩提心(9)为主,在密以《胜乐》、《集密》为极,其余若四谛十二缘之教授,五随念(10)之修持,尤为特色也。(上见《善慧史》35、41页)
第三节 萨嘉巴
译意为白土派,乃因地立名也。初萨嘉系承旧派之法,至宝王时,依卓弥释迦智,尽学后译诸部,又依桂枯巴天救,迦湿弥罗多杭都迦波、玛宝胜译师,巴曹译师等,得其教授,遂于本波山(dpon-po-ri)白土中建寺,后遂以名派也。
宝王而后,有庆喜藏、福顶、名称幢、萨班、发恩巴继起,住持教授,宏扬本派,号为萨嘉五位法王,流传后来,又分出萨派,俄派,刹派、仲派,贡派诸小派。
萨嘉之法最多,其本续讲授,灌顶成熟,导仪解脱,实修要门极伙,最有名者为《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其上加狮子吼,名《十四鲁巴金法》,其余名《金刚鬘》、《修法海》、《密诀》、《印派集密》、《智足派时轮》、《喜金刚四教》,卢、直、那三派之
《胜乐》、新译之《红黑大威德》,旧译之《真实》、《父法》、《三梭杵》、《谷棍布》、《尸林主》等,难于枚举,此中尤以《道界》一法,为本派之心要教授也。(上见《善慧史》76、78、83页)
第四节 噶举巴
此在藏文有二种书法:一可译为白传,解谓祖师林热巴(gling-ras-ba)等曾著白衣传教;一可译为教传,谓领承法脉之亲语教授而传承也。此分二派,一响巴噶举,二玛巴噶举。(上见《善慧史》46页)
响巴噶举,初祖穹波瑜伽士,赴印依止金刚座主,麦哲巴等四大根本师,八十五善知识,尽学心要,如拙火究竟之《喜金刚》,业印究竟之《胜乐》,幻身光明究竟之《集密》,梦幻究竟之《摩耶》,事业究竟之《大威德》等,回藏后于响巴建寺遂成派名,摄授弟子甚众,其讲法特色有三种趣道次第:一讲解四部经续之道次。二次三种因明,辨别真实义理之道次。三溶三十七种菩提分法入密而修之道次。后传弟子雅波甲,摩切(gyar-po-rgya-mo-che)等,名“七宝传”,由此渐广。
玛巴噶举,初祖为玛巴法慧译师,赴印依止那若巴、麦哲巴、寂贤、古古热巴等,尽学《胜乐》、《摩耶》、《佛顶》、《欢喜金刚》、《四座》、《集密》等,后回藏宏法,得其教授者有四大弟子,四子中惟弥罗热巴成就最大,法嗣亦广。弥罗弟子中有二大上首:一为如月之热穹(ras-chung),一为如日之达波。嗣热穹传者,后又分出热穹耳传与恩宗(ngsn-rdson)耳传二系。嗣达波者,成四大系,即迦玛(kar-ma-pa)、帕摩主(phag-mo-gru-pa)、色东(gsal-stong-pa)、刹巴(shang-tshal)。帕主一系又开出八小支,即止贡(bbri-gun)、林热(glin-ras)、达龙(stag-lung)、亚桑(gyah-bzan)、濯浦(khro-phu)、玛仓(smar-tshan)、耶巴(yel-pa)、宿色(shug-gseb)等。
本派教义,以《大手印》为究竟,以《那若六法》为方便,即生契证俱生空乐而得成就也。其中有名之教授,如达波之《庄严解脱道论》,系融合迦当派之“道次第”与“弥罗大手印”之教授。其大印又有显密之分,显者即以经教证空性理,密者即以空乐双运为道。所以又名惟一白法也。他如达波之《俱生和合》,止贡之《五法》,藏巴贾热(gtsang-pa-rgya-ras林热系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之《八大导引》、《六平等》,尤为此派教授之特尚。(上见《善慧史》49、61、64、《集续目录》169页)
第五节 系解巴
译为能寂,谓依此派教授,能寂诸苦,能得寂灭了。初祖当巴桑结,来藏五次,其摄授弟子分前中后三期。前期有象雄林喀瓦(gling-kha-ba)、苯波竹位(bon-po-drug-lha)。中期有玛法智(rma-chas-kyi-shes-rab)、索穹僧然(so-chung-dge-vdun-vbar)、冈智幢(skam-ye-shes-rgyal-mtshab)。后期有四门四瑜伽,由此而广,至巴曹贡巴(pa-tshan-sgam-pa)等遂成一派。
此派所传之法有《系解三灯》、《阎曼德迦》等修法,又有玛法智之文传与事传,索穹僧然之大小文字传,权实事相传,冈智幢之当巴教授配合《现观庄严论》之讲授,所依经续
有《阿里噶里大灌顶续》、《大手印表相续》等。其法门又有共、不共道之分。共道者,即《经续之实修》、《得教之耳传》、《无垢细要》、《达刹说海》等,不共者,有《本续千座法》、《灌顶引导法》、《五类道》、《三密藏》、《八宝瓶》等。
总之此派教授之扼要,是依《现观庄严论》之教授而配以密教之修法。以方便成熟解脱,净律仪为因,修难行为道,行利他为果。惜流传不久,重要教授,大半失传,现仅存《声字缘起咒加持》、《随念昂戈饶秘传要诀》等而已。
第六节 觉宇巴
译意为断境,谓以菩提心断自利所想境,以空性见断轮回所著境,以共道断四摩境(11)等之义也。此派亦为当巴桑结所创,当巴第三次来藏时,以此教授觉教福师(skyo-ston-bsod-nams-bla-ma)、亚隆玛色波(yar-lung-smar-ser-po)二人。玛色波所传出名“颇觉”(pho-gcod)、福师又传劳准(lab-sgron)此系称“摩觉”(mo-gcod)。后又有由伏藏中掘出之觉法,与由定中所得之觉法二种。
觉宇之教授,乃以波若波罗密多法门而融合密教之修行。其教旨本于上中下三品《波若经》及《摄经》。主要惟有四点:一、修密性见。二、修大悲菩提心。此二为觉派之正行。三、依止上师。四、观资粮田,行七支供养(12)。此二为觉派之前行,最终修法有金刚
亥母之成熟解脱及《内法》之秘密教授。其与密教契合之修行,最足表现者,如行人须于夜间,至尸林旷野与鬼崇聚合之处,行六度之施度,以身布施。此时虽天摩鬼怪一切现形,以修六度之慧度,观诸法无性本空故,亦不怖畏也。
第七节 觉朗巴
觉朗(jo-nang)原为地名,后成本派道场,因以名宗。先是衮邦巴悲精进法嗣(kun-spang-pa-thugs-rje-brt-son-vgrus宋理宗末年时人),于觉摩朗(jo-mo-nang)建寺,其笃补巴(dol-po-pa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生)住持宏扬,派名遂显。笃补以前,尚承萨嘉法系,觉朗亦为萨嘉支寺。笃被依七十善知识,博通显密,三十一岁时,始来觉朗,受功德海(yon-gtan-rgya-mtsho为悲精进徒孙)灌顶,听《时轮》讲解。修六加行时,得圆满命力(13)之相,了解他空义(14)遂造《了义海论》摄受弟子亦众,惟所许他空之见,颇受别宗诘难,故至后来,声息渐微,迨至明万历间有庆喜胜解脱(kun-dgav-grol-mchog)与多罗那他(ta-ra-na-tha)等出,引据经典,广造众论,此宗又重恢复。多罗那他逝后,继承无人,第五世DL将其法系改为格鲁派,其本庙亦改为喜足圆满洲,觉朗遂灭。
第八节 博东巴
博东(bo-dong)地名,创自屈烈朗嘉(phyogs-nas-rnam-rgyal)、屈烈曾受妙音天女加持,得四种教授,金刚萨埵为其嘱咐,造《摄真实性论》百余部,自许独成一派,屈列后惜传灯无人,不久即绝。
第十节 格鲁巴
译为善规派,或称格登巴(dge-ldan-pa)。以曾于格登建寺故名。此派创自宗喀巴大师,在师以圣教基础,当清律仪为本,外通《中观》、《波若》、《律学》、《量论》诸性相乘,内依四种本续,修生圆次第诸金刚乘,证德最高,于是大转*轮,广利有情,师五十三岁时(明永乐七年)始于格登建寺,派名遂显。其后弟子分建争惹寺(se-ra)、哲蚌寺(vbras-spaungs)。扎什么伦布寺(bkra-shis-lhun-po)等,其宗大成,师寂后继承住持正教者,即DL禅二大弟子,历代转世,法脉不替。(上见《集续》172页)
格鲁之法,多绍自萨嘉、迦当、噶举等派,因时救弊自多整理与革新。其融合释尊一代
教法,以三士道摄尽化机,完全宗于阿底峡之《灯论》,遂广论《菩提道次第论》,作本派
中心教授。由十善而入下士,四谛十二因缘而入中士,六度四摄而入上士,贯通三学,契重三要。三学者:戒、定、慧。三要者: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也。提纲契领,秩序井然,令学人有所趋向,修行者不致失途。尤以《菩提道次第论》中,解释大乘六度,于后止观二品,颇为详密,止依弥勒教授,观推月称中见,言诠善巧,极便初机,诚非他宗之所能及。若夫密道,亦多所整理,如《六加行》、《五次第》等之疏释,尤为殊胜云。
注释:
(1)译为大圆满派,即旧派也。
(2)译为大手印派,噶举巴多属之。
(3)即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为无上瑜伽两种所修之总名。生起次第主要之作法,在舍弃凡俗观念,由内心假想生起佛菩萨身土所修次第。圆满次第主要之作法,不用假想,乃真缘自身本有之内脉明点,令诸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或修本来性空之空,与扼身要所发之乐,二不分离之次第也。
(4)六加行为圆满次第中之六种作法一、身远离,将所观想者收摄,即重重相入而住三摩地。二、语远离,修命懃与金刚诵,即气功与生暖热之作法。三、心远离,即定入空性境。四、圆持,即修光明。五、随念,由光明中逆转生起之法。六、静虑,即乐空双运之作法。以上皆为无上密部最密之修法,非习密者,颇难详知。
(5)五次第,由修生圆二次第进入成佛之五种修法阶段。一、金刚念诵,即气脉诸修法。二、心缘想。三、幻身。四、光明。五、双运。
(6)上士、中士、下士。详本编第五章。
(7)《本生论》、《集法句论》、《菩萨地》、《大乘庄严经论》、《入菩萨行论》、《集菩萨学论》等六论。
(8)释迦、观音、度母、不动明王等四尊。
(9)即七义修菩提心教授:一、知母。二、念恩。三、报恩。四、慈。五、大悲。六、增上意乐。七、菩提心。详见《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第二百三十一页。
(10)五随念:一、念上师为依处。二、念自身为本尊。三、念言语为持诵。四、念众生为父母。五、念心性为本空。
(11)一、烦恼魔。二、五蕴魔。三、死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
(12)资粮田又名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如农播田,有收获之利。此处指观想应供之佛菩萨及本尊天众等。七支供养即七支行:一、敬礼。二、供养。三、忏悔。四、随喜。五、请转*轮。六、请住世。七、回向。
(13)命力又译命懃,命谓根门所行之息,懃即流散境界之分别心,息及分别,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命懃之修法。言圆满者,谓其此种修法已达究竟,相即表征,或征相。
(14)此宗谓相好庄严之佛身,实众生所本具,遂说他空之胜义谛。他空者,他法为空,然一切法之本性胜义谛,即常性不变也。其理趣详见善慧法日所著《一切宗义晶镜史》第93页(按:又名《土观宗派源流史》)。
第九章 显密教法之宏布
第一节 律学
我佛一代教法,统称有八万四千法门,概为三藏十二部。广大无方,非数可量。然而重要修学,亦可约而类之。故藏土学者,将其应学教理,概汇为科系,以资专门研学,此统分为显密二类,显者有:《律学》、《对法》、《波若》、《中观》、《因明》、《弥勒学》等。密者有四部:一、事部。二、行部。三、瑜伽部。四、无上瑜伽部。兹将其流通情形分别述之。
第一节 律学
此学初由觉若龙幢从印度施戒与胜友二师听受,后传至藏、钥、玛三人,此三人又传贡巴饶色,贡传仲(grum),仲传鲁梅,鲁传素金刚幢,称为下部律。又由释迦舍即(shakya-sa-na)及法护传娄、觉二师,称为上部律,后亦传与素金刚幢,从此上下二部戒流,遂会一起。素后传郑智光(vdsim-shes-rad-vod)及烈波称胜(sne-po-grags-rgyal),号为后藏二子,复传博穹戒师(spo-chung-tshul-khrim-bla-ma)及伦义净(glan-tshul-by-ang),号为前卫二子,由此四人而广传矣。
迨后又有错邪青波(mtsho-sna-chen-po)于梦中见德光律师,听《毗奈耶》。受德惹克多(trak-sha-da)之请,即造《毗尼日光疏》。《毗尼》之中,又分《甲杜》(rgya-vdul)、《夏杜》(bya-vdul)、《兹杜》(rtsis-vdul)等,依次承传,后布敦大师,尽得所学。他如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律学讲解实修,布敦大师亦绍其绪,后尽付与智贤(blo-gros-bzang-po)及玛敦(rmar-tun)。智、玛又传与广慧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尔后萨嘉文殊庆喜法贤(kun-dgav-chos-bzang)与语自在法(nag-chos)等将其讲解实修分别流传,至今萨嘉、格鲁两派,尚保其传统未替也。(上见《集续目录》173、174页)
第二节 对法
对法有大乘《阿毗达摩集续》及小乘《俱舍论》二种。前宏之时,首由印度胜友论师传吉祥积、龙幢、智军等,翻译流布,后遽传月金刚、吉祥金刚、胜智等。达玛灭法时,胜智携《集论》至康,传仲胜智(grum-mchog-pahi-ye-shes),仲后以之宏于藏卫上部。尔后绍其学者有丈底盛藏(bran-tin-dar-ma-snying-po)、邦洛(dpal-lo)、班禅释迦胜(pan-chen-sha-kya-mchog)、多闻龙树(mang-thos-klu-grub)、语自在法称(nyag-dbang-chos-grags),乃至现在。
又有那若巴弟子班哲达弥底占那(smri-ti-dsa-nya-na),在西康邓柯龙塘为智称(sher-grags)等诸有智者开解讲授,得其传授者甚多,独丈底盛藏,得上下二部对法心
教,后传与若法精进(rog-chos-brtson)、谷倭意(go-bovi-vbyung)、本滚多(vban-vkon-rdor)、脱庆喜金刚(tho-kun-dgav-rdo-rje)等而宏之。又后庆精进狮子(mchims-brtson-seng)始在腊江(nag-gjam)造有名之藏文疏释,传与庆大师龚登日热(bcom-ldan-rig-ral)、任达瓦(re-mdav-ba)、文殊藏(vjam-dpal-snying-po)等。
又迦湿弥罗释迦室利传与萨班之讲授,与萨班梦见世亲,躬承其传,此二称为近传,略与诸家所传者不同,故萨嘉、格鲁二派,对于此学,讲解辩论之风极为盛行,迄今不衰了。(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三节 波若
在前宏时,赖朗康巴铠及遍照护之力,翻译讲授,开显波若法门。后宏之时,宝贤译师依印度德友论师,听《现观庄严论》本释,遂树波若讲听之规。其后阿底峡入藏,又有传仲敦巴与枯敦巴等之讲法,此学尤趋宏显。
又俄罗敦喜饶,曾从绷茶松巴,广得波若法门,遂普宏之,卓智然(vbro-shes-rab-vbar)与阿菩提狮子(ar-byang-chub-seng-ge)等即继中传。又有卓龙巴(gro-lung-pa)一系,亦师承俄罗敦之学,此派至卡巴法狮子而大显也。
由上数传,遽至布敦大师门人室胜(rin-chen-rnam-rgyal)。宝胜始传雅不败法师
(gyab-mi-pham-chos-kyi-bla-ma)。雅得讲授,取求精要,授与门人绒登大师(rong-ston),遂别树讲风,迭出降青然将巴(byans-chen-rab-vjams-pa)、谷让巴(go-rams-pa)、却朗(chos-rnam)、语自在、法称等诸贤哲,继其学说,流传至今。
又文殊藏之波若学,乃宗自任达瓦与业木庆喜祥(nya-dpon-kun-dgah-dpal)所传。总之广大开演甚深波若要义之风,实自萨嘉、格鲁两派始。(上见《集续目录》174页)
第四节 中观
在前宏时印度班哲达占那迦白哈(dsa-na-na-ga-rphe)与觉若龙幢帕译出《根本智论》、《波若灯论》等。赤松德赞王时,静命大师开讲其义,一时中观学说,均顺静师自续派中观之说。后宏时,阿底峡、仲敦巴、宝贤、戒胜等又多是随月称应成派之中见,并译有月称之《入中论》等。
俄罗敦喜饶亦大量译讲中观学说,继其传者即卡巴法狮子,彼后弟子有八大狮子,广大开显。惟依清辩之说,是自续派之中观。
后期最宏月称中观学者即巴曹日称译师,曾译讲《中论》、《入中论》、《四百论》等并月称之论疏,后由巴曹有名之四大门徒广显其学。尔后由萨嘉历代祖师,任达瓦、布敦大师、宗喀巴等,继其余绪,发扬光大,使离边执之中论学说,大显于世,作人天眼目也。(上见《集续目录》175页)
第五节 因明
前宏期中,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法称论师所造《因滴论》、《观相属论》与自释。调伏天著《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属论》等大疏。法称著《正理滴论大疏》及莲花戒与胜友所著《略疏》等。后宏期中,由宝贤高足玛善慧译出法称所造《释量论》与第一品自释及后三品天王慧释,又译法称之《辨理论》,释迦慧之《释量论疏抄》等,广宏于阿里等处,名曰旧因明。
次由俄译师译出法称之《决定量论》、《正理滴论》,慧生密著《释量论庄严疏》、乐喜著《释量论疏》,日密著第二三品释,胜魔著《释量论庄严疏抄》,法胜著《决定量论疏》等。并取玛善慧及前诸译,均依善本校正。与俄译师同时复有狮子幢译师(seng-ge-rgyal-mts-han)译出陈那之《集量论》与自释,印度因明学要典,传译至此竣事。
继俄译师之因明学慧菩提与宝称,二师同传菩提称,至菩提宏广,最著名为卡巴法狮子,此师关于因明之著述及余著亦多,现西藏各派通行之因明辩论方式,实创自此师,继彼之后有八大狮子,迦玛巴之都松钦巴,刹巴噶举之向刹巴,皆从此师受学,因明之学,遂行于噶举派中。
萨嘉庆喜幢亦从释迦室利习五明,重校《释量论》,并著《正理藏论》,统摄陈那、法称因明七部,发宏光事,故萨嘉派亦甚讲因明。(上见法尊著《西藏民族政教史》卷三第21、22、23页)
第六节 弥勒学
此学即《弥勒五论》。其《现观庄严论》,即是波若学,流布情形,已详于前。《庄严大乘经论》、《辩中边论》及世亲、安慧之释,前宏时由智军,吉祥积等译出,后宏即俄译师校正传授。《辨法性论》,后宏时初由静贤与戒胜译出,后经迦湿弥罗波罗希达论师与喜金刚译师重校,俄译师又译世亲疏,复由彼传出。《宝性论》与无著释,阿底峡与戒胜亦曾翻释传授,至俄高师又从萨杂那论师广学弥勒法,重校译此释论。又尊喀波切亦亲近萨杂那,由喜金刚翻译,亦广传慈氏之学,尊后传弟子姜惹瓦(lcang-ra-ba),姜传盛精进(dar-ma-brtson-vgrus),此派所传与俄译师有异,遂有尊派与俄派之分。(见法尊《政教史》卷三第25页)
第七节 密咒事部及行部
事、行二部,以佛密论师所传为主,由卫曼殊室利(dbus-man-dsu-shun)译师翻译瑜伽三部而宏传之。后宏期中,饶译师尽量翻译讲授,又后事、行二部,已无独树讲听之风矣。
第八节 瑜伽部
此部印度之善巧理者有释迦亲友,善巧事者为佛密,二者皆极善巧者为庆喜藏,故出三派。其传入西藏,在前宏中崇佛密派。后宏中崇庆喜派。后宏时先是宝贤译师赴迦湿弥罗亲近多师,得甚本续与教授,遂通全部密法,尤长坛城瑜伽部。时藏土瑜伽译本,大半皆有,师乃配疏释而新译之。并新译有《摄真实论》及其疏文,重开讲授,其实修细节,均为注出,宝贤传罗穹智(lo-chung-legs-pahi-shes-rab)、贡辛精进幢(gung-shing-brtson-vgrus-rgyal-mtsham)、扎巴童智(gra-pa-gs-hon-shes-rab)、几洛占那(spyi-non-?-nya-na)四大弟子及余弟子而普宏之。
颇章静光(藏王拉德之子)亦曾迎请班哲达迦罗霞(ka-la-sha)翻译此部经续不少,特开讲《金刚顶》等经。
阿底峡尊者亦传行续之灌顶教授与葛弥贡青(go-mi-sgom-chen),后由几洛占那与业巴日慧(gnyal-pa-nya-ma-shes-rab)等而普传之。
桑迦译师亦广闻坛城瑜伽部,将下部三品大疏完全译出,由桑迦四大弟子业巴日慧、玛巴金刚智(mar-pa-rdor-yes)、宁敦戒然(gnyan-ston-tshul-vbar)隆仓巴狮子幢(spyang-tshang-pa-seng-rgyal)等广大流布,传至中间,由杂嘉敦释札(rtsa-skya-ston-shakra)、鲁日光(snu-nyi-zer)、曾巴大智(vdzin-pa-blo-chen)等三人别建讲听之规。
又有由尼婆罗热奔陀罗(re-ben-dra)传梅译师(mal)与毗补底旃陀罗传雅德玛巴(gyag-sde-dmar-pa)数派。迨后此数派讲授,多不盛行,惟布敦大师,广求多闻,又博搜此瑜伽续精义之讲解,广造论著,宏显瑜伽。但是现在讲授多已不传,惟下说之上下二派,尚能相续不绝。
又有上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晚年依庆喜藏派而传讲解实修,由上部宏传,自梅译师至萨嘉大师将讲授记录,著成《三类利他法》等。
下派瑜伽者,为宝贤译师初年依庆喜藏派说法及释迦友派实修,先宏传于下部,后由娘朵(nyan-stol)之姜波法智(rkyang-po-chos-blo)、仁邦松敦(rin-spongs-som-ston)、博东当穹(bo-dong-vdang-chung)等而分成派。
第九节 无上瑜伽部
无上瑜伽部有《集密》、《大威德》、《胜乐》、《四座》、《摩诃摩耶》、《欢喜金刚》、《时轮六加行》等。
一、集密
《集密》为无上瑜伽部父续,前宏期中有结扎喜(lce-bkra-shis)之译,十八部经中号为心续者即此。旧派续亦有疏释讲授,即金刚笑派之规。后宏期时,讲规甚多,宝贤译师曾译此续及其《明炬疏》。尚有灌顶教授,遂成一派。继此后翻译讲授者亦多,其中为首者,即有名之玛巴译师与桂译师二人。玛巴法慧,先依那若巴、智藏等,尽学《集密》,回藏传甚有名弟子粗敦自在(tshur-ston-dbang-nge),后有康巴一味金刚(ro-nyan-rdo-rje)与昆格巴格底(mkhon-gad-pa-kir-ti)等绍其传承。
桂祐巴天救译师,先依印度大阿阇黎然灯智、提瓦迦罗旃陀罗(de-wa-ka-ra-tsan-dra)、毗耶巴扎(bir-ya-bha-dra)等七十一善知识及二空行母,尽学《集密法》,回藏后
校译前译经续及疏释,广传及门,其中翘楚者建立本续四大台柱,承接要门八大栋梁等。内中卫巴善狮子(dbus-pa-dge-seng)、卡乌巴法幢(khahu-pa-chos-kyi-rgyal-mtshan)又将教授传与萨嘉大师。其直承桂译师学者为孟日瓦狮子幢(mang-ra-pa-seng-ge-rgyal-mtshan)等上首弟子六人,由此六人广传灌顶与讲授。
甚他尚有阿底峡派、卡派、迦湿班哲达派各种不同灌顶讲授作风。后由布敦大师、穹波烈巴(khyung-po-lhas-pa)、宗喀巴、俄巴金刚大师(ngor-pa-rdo-rje-vchang)等各个分绍其传,迄今未替。
二、大威德
前宏期中由鲁佛智广宏此传。后宏之时,先由阿底峡传戒胜,译出本经及《俱生光明疏》,戒胜后赴印,依黑誓句金刚,迎黑入藏,此法遂流传洛博瓦(glo-po-ba)、卡译师、业译师等,各个承传灌顶讲授。然诸派之中,惟饶派流传最广,成为宗尚。后来其灌顶加持要门中诀由萨嘉、格鲁二派广大宏显,惟本续之讲授,反无传矣。
此法之《真实名经讲授》,由班哲达弥底与宝贤译师传出成为两派。现仅存其与《时轮》讲说相符之传承矣。
三、胜乐
胜乐轮为母续。前宏时由无垢友传宝胜,玛得其灌顶教授之传承,开出《佛平等合》派。后宏时,由宝贤译师及桂译师胜乐法汇最多。宝贤得阿底峡传成一派。阿底峡又传绒巴迦喀(rong-pa-vgar-dge),绒传雅德色玛瓦(gyag-sde-zermar-ba)将讲风提出又创一派。又阿底峡传那错译师,此派又名为白邦班巴传(dpal-span-sna-pahi-rgyun)亦是一派。
又有罗甲慧积译师(klog-skya-shes-rab-brsegs)从尼婆罗庞廷巴弟兄闻《胜乐》法聚,后传与梅译师,梅亦往庞延巴论师甚多,遂通达其法,后传萨勤,于是此法即宏于萨嘉派中。
玛巴法慧译师,从那若巴得此法传授,故噶举派中亦宏此法。
又玛巴笃巴法自在(mar-pa-do-pa-chos-kyi-dbang)亦依那若巴弟子摩那迦室利(ma-na-ka-shri)等,尽得灌顶讲授,关于胜乐之法,翻释不鲜,弟子亦众。
布绒译师(bu-rong-lo-chung)与业译师亦依庞廷巴得其讲风,师资授受不绝。
松巴法德译师(sum-pa-chos-kyi-yon-tan)依止班哲达扎耶新那(dsa-ya-se-na)听《空行海续》并其疏释支分等,翻译讲演,又成一门。
其他讲续之灌顶教授尚多,惟玛笃(mar-do)一派,最为殊胜,玛笃弟子色瓦洛顿(rze-ba-blo-ldan)嗣其传承,广宏于藏卫,最能肩荷此派之传授与实修者,惟布敦大师及俄巴金刚持大师。
四、摩诃摩耶
此为印度调伏施(vdul-bavi-byin)与宝作寂(rin-vbyung-shi-ba)论师之法门。由阿底峡传与桂译师译出,玛巴又从印度寂贤,得其讲授,成觉朗规,其导引与传授,今尚存留。
五、四座
有弥底论师自译,后成桂派。其印度迦耶达日(ga-ya-dha-ra)传与卓弥,及骨骼庄严空行母传与玛巴者,今已失承。又阿巴耶派与佛顶大成就萨日哈派,由继觉月光与邦宿明称二人所传译者,亦已失传。惟觉朗派《度母瑜伽母续》之讲授,至今尚存。
六、欢喜金刚
甚深无二《欢喜金刚》续,初卓弥释迦智从迦耶达日具足听受灌顶要门,依次传下,至萨嘉叔侄而大宏,成为一派。
桂枯巴天救从婆罗门黑足(nag-povi-shabs)学海生金刚及辛底巴所传又成一派。
吉福幢译师从庞廷巴得那若多巴多法而成一派。
继觉月光所译讲者,又是一派。
玛巴译师,从那若学,得其要门,复由麦俄(mes-rngog)传持宏布,成有名之俄系或俄派。后宏于达龙塘巴(stag-lung-thang-pa)
救度怙足尊者(rje-btsun-sgrol-mgyon-shabs)得寂隐论师(shi-sbas)派喜金刚心传,故主要之传授派别甚多。此中灌顶、讲授、要门、实修等之传统完足无缺,特别殊胜者,惟玛巴、卓弥二派。二派之法,初惟萨嘉源流,作为根本修法,护持宏宣。其喜金刚《三续》,萨嘉三白法王,均有疏释。《二观察经》,随法王派而下疏释者有二十种。福幢大师及语自在法称堪布(mkhan-chen-ngag-dbang-ches-grgas)于大疏上复创加入讲解之规。约传三四代,至文殊怙智悲尊者(vjam-mgon-mkhyen-brtse)复得本尊观传,遂加入讲解传,别创用四种口述,分讲三次而授弟子。
格鲁派中亦盛行依克珠大师(mkhas-grub)之疏释宏此本续之讲授。
噶举派伏文殊怙无边智慧尊者(vjam-mgon-blo-gros-mthav-yas)之力,其讲授之规,亦示稍杀。
七、时轮
广大二时轮续,后宏时始流入藏土,初系班哲达室和班杂菩提(shri-bha-dra-bho-dhi)传继觉译师,得其本续疏释,建立灌顶与讲授之制。充译师(phrom)继其传,遂为几觉派。
杂米佛称得时轮足大师之传,译其大疏,传讲与迦释师,为杂派。
饶法极译师(rwa-chos-rab)从尼婆罗三满多室利等学,译此本经及释,传饶智狮子(rwa-yes-shes-seng-ge)为饶派。
卓弥从迦湿弥罗月枯(zla-ba-mgon-po)学,广译此本续及疏释,传与扎贡宝护(rgrwa-mgom-dkon-mchog-srung)及卓敦(sgro-ston),又为卓派。
迦湿弥罗班哲达释迦室利,又以此法传卡罗汉,吉法贤、萨嘉班勤,各又开为三派。
又绒领金刚自在译师(rong-gling-rdo-rje-dbang-ph-yug)、顶戒生译师(steng-tshul-khrims-vbyung-gnas)、喜乌慈氏法称译师(shehu-byams-pa-chos-grags)、色童戒译师(se-lo-gshon-nu-tshul-krims)等各从杂米与阿巴耶学习流布,门风亦异。
特以卡译师从罗室利巴扎(ra-hu-la-shri-bha-dra)与治那饶其达(dsi-ne-rak-si-ta)学得此法,别又开出卡派。如是各从所传不同,分派遂多,以本始初译,即非一人,依裂为派别,亦有二十四种之
殊。诸种之中,以饶、卓、卡三师及杂米、毗补底旃陀罗五家,始有完足之灌顶,讲授及要门等。数家之风,卓派又以实修著称,饶派以讲解得名。其后布敦大师始集其大成,剖明经讲之规,授其徒贡松巴大乐法祥(gon-gsum-pa-hde-chos-kyi-dpal),法祥传宗喀巴大师,迄今霞炉派与格鲁派均依布敦大师及克珠大师之大疏而为讲传。他如灌顶与六加行之导引传授,即萨嘉、格鲁、觉朗、霞炉等诸派,均能继承宣扬,法脉绝也。
八、六加行
此法由迦译师及俞摩不动金刚(yu-mo-mi-bskyod-rdo-rje)师次授受,至布敦大师与广慧笃智幢(dol-po-pa-shes-rab-rgyal-mtshan觉朗派大德)而大宏之。
余如金刚亥母传大成就师邬京巴宝祥之《净事三金刚》、《能净三支分》、《净果现证三身》等本尊亲传教敕,由喀穹瓦(mkhar-chung-ba)与月狮子(zla-seng)等遽传而宏也。(上统见《集续目录》175、176、177、178、179页)
第十章 显密教法之理趣
第一节 显乘
何谓显乘?显者显露,乘者载运义、道义,即显然可知之道也。此又云波罗乘,谓以波若波罗密多为道也。
西藏佛法,虽为大乘,然大乘显密之中,多尚密乘,故无单独显教之宗派,如内地之有台、贤、禅、净等分。
其许显教波罗乘为因,密教金刚乘为果,波罗乘遍学一切菩萨道,积集广大二种资粮(1),修六度万行,经三大阿僧胝劫(2)方能成佛。金刚密乘,依不共甚深方便,能速满二种资粮,即生成佛。如《密宗道次第》云:“令了知仅以波罗密多道,虽能至十地,然成正觉,决定须入无上密道,若不入此,定不能成佛故。”(见法尊译本第一卷7页)虽然若纯舍显道,亦不能净治相续(3),即非堪入密乘法器。且
显乘三乘(4)所共,乃趣入佛果之栋梁,故纯舍显就密,不能圆满道体,是学道之一分,不能急速成就,亦不是处。是故藏中各宗各派修法之教授,无不显密交融,以显教为道之加行,密教为道之正行。前宏之时,纯逗上根,专重密法,显教之中,但择于道有关之重要支分,为修道前导,观旧派诸导仪,其共不共(5)前行,若三皈三学(6)、出离心与菩提心(7)、正见(8)之决择等,莫不将显密教授,交相融贯。盖纯以大乘利根为对象,而组织其修道之次第也。迨阿底峡入藏,判别众生根器,为上中下三士,故建立道体,亦悉以三士为对象,其后各宗均受此
影响,于修道正行外,名组织有前行导引,如萨嘉之《三显论》,噶举之《庄严解脱道论》等皆是。及宗喀巴出,祖述阿底峡之学说,著广、略《菩提道次第论》教授,不但教相圆满,三根普被,且将佛一代言说——即一藏大教,亦赅摄无余。惟亦认此论为菩萨之共道次第,而非不共之正行,如原论后分云:“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趋入密咒。”(见原书第三卷78页)由是观之,藏土教法,是以显道为辅,密道为正,为无可否认之事实也。
其显教修行,最为完整者,莫如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论》。论中首重亲近善知识,依止上师为道之根本。次思八暇十圆(9),人身难得,发起求学正道之心。又次乃将道体,分为上中下在类化导。初
为希求自利求流转乐者。令念生死无常,及死后流转恶趣苦恼。由此生其怖畏,诚信三宝,复于业果引生定解,勤修十善,灭十不善,是为下士所共学道,亦为人天道。次为厌患轮回,欲求出离,乃仍局于自利者,令思生死过患,及观四谛十二因缘,深明烦恼及业为系缚生死之因,发真实乐断之欲,便于戒、定、慧三这总道,引生定解,勤护解脱律仪,是为中士所共学道,亦为小乘道。后为因自脱苦,复誓欲遍断一切有情之苦,担荷利他重担,发大菩提心,勤学学处,稳定愿心。次学菩萨广大之行,约以六度四摄。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习四摄(10),成熟有情。坚住律仪。六度之中,其后二度,由静虑度,引发正定,由智慧度,引无性解,善离断常及二种无我,方能脱离生死根
本,契证空性,而得解脱。此中尤以菩提心摄持,自利利他,乃成大乘菩萨之性,是为上士所共学道,亦为大乘道了。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乘。密乘之中,又有成熟、解脱二道,先入曼陀罗(11)受灌顶,及三昧耶戒,是为成熟道。次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是为解脱道。二种次第交修,是为圆满道体,即生急速便得成就。关于密教理趣纲要,均详次章。
总其显乘所修,不外三点: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空性见。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苦恼,业果之理,悉是引发出离心之方便支分,皆非解脱正因,要不过鼓舞热情,令能常恒发动希求解脱之相续心耳。即宗门之所谓痛念无常,生死心切。其菩提心,亦是入大乘不共之
因,然亦仅由胜解引起世俗菩提心,不能即证胜义。且但以此亦不能超出生死,其超生死轮回之方便,乃在能证空性正见。盖生死轮回之根本,即“执诸法实有,其性不空”之烦恼无明,能对治此执无明者,即是空性之正见。要证此空性见后,方能由轮回中解脱也。虽然在凡夫地时,能以教理,抉择无谬正见,亦仅能依于譬喻起比量智,而不能于离言法性亲证实义,即有所证,亦须多历辛勤,尤以圆满一切种智,成就三身,证究竟佛果,须积极积集智慧、福德二种广大资粮,方能成办。然此中不共善巧方便,又非独依于显教所能为事也。
若初业行人,不谙教理,如何即各行证?故非先明教理,广辨性相,方可抉择正见,且其身语诸行,一切粗重,皆未能断,何堪直趣无上法门?故凡戒、定、慧三学所摄一切大乘显教法门,又非先事修学,以资薰陶而不为功。总之吾人知显教所行,乃大乘之加行,密教所行,乃大乘之正行,显密双重而交修之,即庶乎其不失焉。
注释:
(1)即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二种。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资助其身,欲得三乘证果者,亦宜以智慧及福德二种善根功德之粮,资助其身也。
(2)译言三无数长时,菩萨成佛之年,区别为三期无数长时也。
(3)即指心。不间杂余念,心无间断而相续也。
(4)声闻、独觉、菩萨三乘。
(5)此间共者指显道,不共者指密道。
(6)三皈,皈依佛、法、僧。三学,即戒、定、慧。
(7)(8)出离心,超出轮回之心。菩提心,即度众生之大慈大悲之心。正见,指悟法无自性空性之见。
(9)八暇,离八暇即是八暇,八暇者即有八种暇豫,堪修佛法之身也。八无暇者即:一、执邪见。二、旁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六、生边地。七、根不全。八、生长寿天等。十圆者即具足十种圆满,此分自具五圆满:一、变人。二、生中地。三、诸根具足。四、业未颠倒。五、信依处。依他五圆满者:一、佛降世。二、说正法。三、法住世。四、随顺法转。五、受他悲悯。总为十种,此广知《菩提道次第广论》2卷65页所释。
(10)四种摄授众生为道之法,乃大乘菩萨所修也。1、布施摄,以财法施,令生亲爱心,依我受道。2、爱语摄,以善言喻慰令生亲爱心,附我受道。3、蒙利行摄,以善行益众生使受道。4、同事摄,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使同其所作占利益由是受道也。
(11)即坛城,佛子圣从集会处也
第二节 密乘
第一目 事续
何为密乘?密者谓其行径幽深,不为凡小所能了解。且于非其根器者,应当隐秘之谓也。乘者载运义、道义、法义,即隐秘之道或法也。密乘又称“密咒”梵语“门特罗”(man-tra),“门”是能救护义,“特罗”是心意义,谓能救护由诸根境为缘所生执相之妄心妄意。又称“明咒”,能伏贪瞋诸烦恼,遮遣无明,彻见本性。又名“陀罗尼”,谓能总持诸功德。又名“金刚乘”,“金刚”不坏义,即指佛身、语、意三密果德。又名“果乘”,谓随顺佛果时所成四种德相,依之为道而作行持,即以果为道而修证之谓也。
密乘之旨为何?谓较诸下劣乘道,特为超越,方便殊胜,不舍因位,以为行道。若为利他,不历艰辛,即可急成无上菩提。
密乘与显教之差别,占那室利论师云:“密乘较波罗乘之中观,其胜有十一:一、缘起其深本续。二、修生起道。三、发光明智慧。四、勤恒清净誓句。五、能令造无间罪有情(1)而得解脱。六、依供养本尊天(2)之安乐及意念,能引发四空慧(3),加持烦恼。七、亲蒙佛佛子摄授。八、即生或中阴间(4)便能成就大菩提果。九、以善巧方便而断烦恼。十、为利有情,缘想三金刚瑜伽(5),能通达诸法如幻。十一、以方便摄持,虽行诸欲事,而可为急速证果之助,是为加行无上。哲毗多迦摩论师(tri-ta-ka-ma)所造《三相灯论》有云:“显密所求悟之见,所取证之果,及发动菩提心三者固属无别。然密宗较显道共胜有四:一、密教能不迷谬于所悟之见。若波罗乘,在凡夫地,对于诸法实相,仅能依譬喻理,抉择离法性,要不过得其共义相,不能如
实亲证。密乘取重事相密咒,修三摩地,得甚深扼要,起灌顶智慧,如第三灌所生之四喜(6)确能生起比喻智,仗此智慧,可以急速引生实事智。二、能悟之方便最多,如咒道之修求释地方便,二次第瑜伽,三大胜行(7)等,皆非波罗乘之所有也。三、不历辛勤,而成菩提,在波罗乘要经三大阿僧祗劫,且必广行道之支分,如布施、忍辱等行,经诸难能,始成佛道。密咒修行,则取其易为,不历时日,便可急成菩提。四、逗利根上器之机,在波罗乘,虽是利根,最速亦须圆满三祗劫,方得成佛,此即或即生,或中阴,或七世,或十六世便可成就。
密乘之经,称为本续,续为恒常之义,谓此真常不二光明心相,无覆无障,虽处因位,或修道证果,一切时中常相系属,而无断绝。其真体上,方便胜慧,圆融常住,故名为续也。本续有为佛所说,或蒙佛所加持者说。其续部经教,有判为三类,如庆喜藏等许为:事续、行续、秘密续三部等。有判为五类,如辛底巴等许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大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五部。或许二许六,异说不等,然一藏续教,不外可分成四类,即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其分为四部之理由有五:一、为容摄修外道四种邪行,随顺而说四瑜伽行。二、为内道有: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派,配此四门而说四种修法仪轨。三、欲界有情,行淫欲事有四种相,依此四相为道而有四法。四、众生根机有劣、中、胜、最胜四种,为随机设教故。五、受取悉地有以主从之相而受,有以友伴之相而受,有加持而入智慧尊,有二分别之相而修等。因依四种理门,故立四种续部,兹分述之。
第一目 事续
何谓事续?主要显示外身语二事,以外事沐浴洁净为主而内修瑜伽,故称事续。
事续所依之经,有共总续与个别续之分,共总者有四:一、《秘密总续》,宣说灌顶等,乃令未成熟者而得成熟之方便,彼中共说三部一千五百大曼陀罗,其诸曼陀罗与观地预备等法,亦为上三续所共须。二、《苏悉地续》,修避魔等业。三、《妙臂请问续》,宣说上二续所未及之灌顶及明咒修法,并广开息、增、怀、诛等四檀法。四、《金刚顶髻续》,其中大段即《后静虑续》。此中共说灌顶仪轨,修持明咒,广修事业。特于《后静虑续》明示十事:一、修行处所。二、我之真实。三、明咒真实。四、天之真实。五、住火、六、住
声。七、住声后授解脱。八、入修明咒。九、护摩法。十、灌顶等。若依闻、思、修三学,固当先通事续之义,然真欲求解脱者,则非广明四种本续之义,罔有成就。
关于解此本续密意之疏释,印度论师有月官、静命等之著述。主要应依善巧事行二续之佛密与胜菩提两师之著作。佛密论师有《后静虑续释》、《妙臂请问续略义释》、《文义备忘录》,胜菩提有《苏悉地续释》等。
个别续者,分为世间与出世间二部。世间部又分有财部、药叉部、世间部三类。出世间部分如来部、莲花部、金刚部上中下三类。如来部中又有部尊、部主、部妃、部顶、部忿怒男女、部使、部菩萨、部天龙药叉共八类,莲花部与金刚部中惟少部顶、部菩萨、部天龙药
叉类,共仅五类。其个别所依经续及修法,可参看《密宗道次第论》,(参看法尊译本第二卷28页-39页)
事续之修法,先灌顶,授戒,其次正修。
灌顶者,初以花鬘、水、冠三灌为本,随加授记,庆慰,随许等,或加与否均可。
授戒者,当详于行续中,惟事续各所许持条文不同,视爱何部法时,即须依其本续中所开出者行之。
其次正行,此部亦有生起天身与修风息之法,然无无上瑜伽之圆满具足修习,故前三部续,皆无生起圆满二种次第之名。其修法又分(甲)有念诵静虑,(乙)不观待念诵静虑,(丙)善承侍己修释地法三种。
(甲)有念诵静虑,分正行与前行。前行者,先结各部手印,顶礼十方佛佛子,供养自身,皈依,发心,以咒印守护,盥洗清净,守护自身及处所等。次正行者,修六天法,先依中观理,抉择自心离言空性,是为我之真实。如我真实,所观天身,亦复如是,二无差别,是为天之真实,名真实天(六天之一)。由空性中,所观天身,体性为天,形相现为所诵密声音,遍满虚空,名为声天(六天之二)。次想自心,于虚空中为月轮相,咒了声音,普应虚空,咒文形状如纯金色,名为字天(六天之三)。次观咒文,放射无量光明及佛身相,净诸有情一切罪苦,供养诸佛菩萨,光及诸尊收回,还入诸字,月与字悉变成为所修之圆满天身,是为色天(六天之四)。结各部印契,触著诸处,是为印天(六天之五)。自我明现天身,坚固我慢(8)专注而缘,是为相天(六天之六)。应依此六天之门而修也。
上为事续中修生起之法,若风息之法者,即有“命懃”之修法。事续“命懃”与无上部修义有别,所谓“命”者,谓根门所行之息,所谓“懃”者,谓分别心流转境界,息及分别心,俱不使向外流散,于内摄持,是为防护命懃之义。此法下三部续皆同。修此何益?谓要灭除耽著凡庸境界,须自身明为天身,坚固此慢方可,然分别心外驰,即可为障碍,故使分别不外散而能遮此之方便者,即修命懃之法,因为息是心马(9),若能向内摄息,则心亦自然摄录而住矣。
又修念诵之先,须具足各种支分,以为前导,如修面前生起,加持地基,种种庄严,迎请安座,显示印契,称赞颂扬,七种支行,四无量心及种种发心等。次正念诵时,又应具足
四支。四支者:一、自事支,二、他事支,三、住心支,四、住声支。自修为天,名为自事。修面前生起之天,名为他事。二事无论将咒轮安布谁心,即为所依之事。住心支者,谓缘想天身中有自心,如满月轮相。住声支者,谓于彼上明白缘想诵咒字形相。正诵之时,又有二法,缘咒字形而诵,缘起而诵。缘字形者,或缘而前生起之天心中字形,或缘自心咒字。依前修“命懃”之法,具四支门而诵也。缘声者,自诵咒时,须观彼咒,自发声音,诵时或微念,或意念。念诵数量,每字以十万为准,诵毕结行,亦当善知。
(乙)不观待念诵静虑,即有住火静虑,观咒字火相,由暖乐而生三摩地,住声静虑,缘咒字自声,顿现于意,以此持心而生三摩地。此二者为有相瑜伽,其无相者,即声后能得解脱静虑,修空性法身同类之因,以此能证法身,获得解脱故也。
(丙)善承侍已修悉地法者,即依如来、莲花等部而修息增等四檀法(10),其胜共二种悉地,皆以有相无相二各瑜伽达到进诣,而有成也。
第二目 行续
何谓行续?不特重洁净等外事,双取世出世行,外事与内修三摩地瑜伽,交相为重,如此之教,故称行续。
行续所依之经,以《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为主,共说三曼陀罗,其后续略说两曼陀罗。多以如来部为主,莲花部藏中未译,金刚部有《金刚手灌顶经》等。
行续之修法,亦先灌顶,次学戒,再次正修。
灌顶者,于花鬘、水、冠上加入金刚铃、杵、名灌,随即作授记等。
授戒者,即共戒之恒念皈依与发心,断四黑法,行四白法,及菩萨根本与支分等戒,其他各如续部中所说三昧耶戒,亦应守护。其所有戒,事、行二续,约略均同。
正行法者,分有相与无相二种瑜伽,有相者,空性未摄持之天身瑜伽(11),无相者,空性所摄持之天身瑜伽。
有相者,又分内外四支念诵,外四支者,即修我天真实与住事、心、声等四支,于天持心,防护命懃,亦如事续中说。内四支者,仅所缘(12)不同,其自他事,与住心、声及防护命懃,亦如上说。
无相者,以中观一异之理,决定了解,诸法自性本空,起于定解。若修有相瑜伽究竟,心略趣向,即可任运显现如幻天身。
其修悉地法,外可修可宝剑(13)等八大成就,内于身观四大轮(14),可成息、增、怀、诛四檀法及不忘失大菩提心妙大摩地等诸成就。
第三目 瑜伽续
何谓瑜伽续?为专示修内瑜伽三摩地法,故称瑜伽续。
瑜伽续所依之经,总摄为三类:一、根本经。二、解释经。三、同分经。其一切瑜伽经之根本,即摄真实会,此先明所证缘起,次明能证方便。
根本经中说修世出世之共悉地方便,分为四品:一、金刚界品,显示如来部道。二、降三世品,显示金刚部道。三、遍调伏品,显示莲花道。四、义成就品,显示宝部道。其羯摩部道,则摄入宝部之中,此本续后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分,专说内三摩地修胜悉地法。后分最后,为爱乐事相者,又说念诵供养等法。四品之中,每品皆有广、中、略之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等三种三摩地修法。其广三摩地法有四曼陀
罗:一、大曼陀罗。二、陀罗尼曼陀罗。三、法曼陀罗。四、业曼陀罗。其中三摩地法有四印:一、身大印。二、意三昧耶印。三、语法印。四、业羯摩印。其略三摩地法即一印之三摩地,此中共说二百一十三种曼陀罗法也。
解释经,初品说一秘密曼陀罗,后品开为四十六种曼陀罗。其中秘密大供养曼陀罗,及由因陀罗菩提及罗罗贤等由中印传出,后流行于东南两印而宏传也。
同分经有《胜吉祥续》、《净恶道续》、《庄严金刚藏续》、《秘密庄严续》、《密宝点》、《文殊真实名》、《开光续》等,各说甚多曼陀罗及修法等。
瑜伽续之修法,亦分灌顶、授戒及正修。
灌顶者,初行水、冠、杵、铃、名等灌,名弟子五灌,其上加不退转金刚阿阇黎灌与秘密灌顶,连同随许、授记、安慰、赞誉等共十一种。其中秘密与金刚阿阇黎二灌均不同于无上瑜伽也。
授戒者,得灌顶已,受戒之相,谓当全守皈依学,菩萨学,乃至密咒十四根本戒及依根本解释经中所说五部(15)之三昧耶戒,皆应守持。
正修法者,亦分修有相及无相二种三摩地。有相者,为随顺佛之成道,转*轮等示佛事之相而修瑜伽,此分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三种三摩地。若根钝不能修三种三摩地,即修四种瑜伽:一、生起本类三昧耶尊为生起瑜伽。二、入智慧尊为随行瑜伽。三、以此为一切动静法之
体性而修,为一切瑜伽。四、专法一心入三摩地为最极瑜伽。以上乃缘粗分之天瑜伽三摩地。若现引修定支分,于脐间观天印契,由鼻孔而住于鼻端,以此持心,迨坚固已,生起乐受,得身心轻安,复次再修放出摄入等观,如此方为缘细分之天印契瑜伽三摩地。此又有十种真修法,一、有形色及非有色曼陀罗。二、内外密咒。三、四印印定。四、守护我处瑜伽。五、迎智慧尊。六、句及意之念诵。七、修三三摩地。八内外护摩(16)。九、解印与收印。十、供已请还。以上皆有相所修也。
无相者,先观本无生义,诸咒字皆灭,成无我义,我人空性,本尊与咒,亦复如是,此乃专显有分别智。若起无分别智,即先知法无自性及无生住灭等之见,然后定此见中而修。有相者可成妙止,无相者即得胜观,若欲知其修法详情,可阅戈萨罗《庄严释》也。
总上所修,不除四印瑜伽:一、扫除阿赖耶倏尔迷相,现起大圆镜智,是为身大印瑜伽。二、扫除末那倏迷相,现起平等性智,是为意三昧耶印瑜伽。三、扫除意识倏尔迷相,现起妙观察智,是为语法印瑜伽。四、扫除前五识倏尔迷相,现起成所作智,是为业印瑜伽。其法界体性智,为诸共有之性,能扫除之方便,即与此四印相连之一切天瑜伽修法,若观察真如之性,或为安住,或任运平等诸修法皆属之。一切瑜伽道皆摄有此。依此道修,即能离垢清净,圆满众德,成等正觉。然在修道之中,仍须善为承侍,修三摩地,念诵护摩等,先成其悉地及四印智。若专修三摩地,成不共悉地,得出世成就。若依念诵,即世出世二种皆得成就也。
第四目 无上瑜伽
何谓无上瑜伽:谓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称无上瑜伽。
无上瑜伽所依之经,分为父续、母续。或分方便续、胜慧续。或于其上加入无二续。依格鲁派说:方便者,即俱生大乐智(乐);胜慧者,即悟法无自性智(空)。无上续中,无不显示空乐双运之道。故父续亦即方便续,母续即胜慧续。方便胜慧,不能分离,故无二之分。凡诠显起现妙有方便部分,如四空(17)心所乘五光风息,修成幻身,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父续。若《集密》、《阎曼德迦》、《毗虚幻网》等皆属之。凡诠显引生空性胜慧部分,如专以空乐无分别光明智慧为所诠,或正诠,或此所关者即母续。若《欢喜金刚》、《时轮》、《摩耶》、《佛顶》、《四座》、《佛平等合》等皆属之。然萨嘉诸祖与布敦大师许为无上,可有三分:一、父续、二、母续、三、无二续。为易了其次第故,依萨嘉所说而分述之。
父续,有以五部如来加入金刚大持分成六类,然依《月密明点续》所说,为摄持贪、瞋、痴三毒分为三类:一、为摄持贪欲而说《集密》,此又以根本经及解释经之分品,印度衍成七大派。第一派是由萨日哈、龙树等传出号为“圣派”。龙树造有《略法》、《溶合五次第》、《菩提心释》等为生圆生第四论。其弟子提婆又造《集密道次在全修行明灯论》、《净心垢论》、《加持我论》、《现菩提论》四论。又龙树有《建立次第论》、《曼陀罗二十颂》、《辨道边论》、《五道统摄论》四论。罗罗吉祥友造《显明双运曼陀罗仪轨》。月称论师造《本续明释》。递传至毗补底旃陀罗、黑誓句金刚、嬉金刚等均有明释。第二派为“智足派”,佛智足论师所传,造有《普贤修法》、《护摩仪轨》。其弟子阿底峡造四百五十曼陀罗仪轨等。第三派为辛底巴,
曾并根本及后分经而造释,依此出《集密》二十五尊之灌顶与讲授。第四派为嬉金刚,顺母续而讲根本经,释缘起分。第五派为班哲达弥底,听贤足讲《集密》而造根本经释。第六派,适当辛底巴等六贤门后,香拔罗(sham-bha-la)即传出印度十二曼陀罗中之《集密》九尊、十三尊、十九尊、二十五尊、三十二尊、三十四尊等六部曼陀罗,闻此系以《时轮》配《集密》而解释也。第七派为庆喜藏,依金刚萨埵传极明王之《十八瑜伽经》之注释教授,乃合并《根本经》及《幻网根本解》,如金刚界而成一派。他如阿底峡尚有观音十九尊之《集密》法。诸派之中,西藏最宏之讲授,惟宗玛巴与桂枯巴二人之教授。二、为摄持瞋恚而说《阎曼德迦》,此有红、黑、怖畏三续。红阎曼德迦
十曼陀中,有俄派(萨嘉分派)之五尊曼陀罗,布派(即霞炉派)十三尊曼陀罗。黑阎曼德迦,九曼陀罗中,有饶派开为十三尊曼陀罗,俄派六面曼陀罗。怖畏金刚则由拉里达作释,饶译师传出者,为《八起尸类》等,遂成为俄派曼陀罗。饶译师所传十三尊曼陀罗,后成刹派(萨嘉分系),觉译师所传《八忿怒母类》,成为觉朗派,向译师所传四十九尊,成为萨派。梅译师所传九尊,亦为萨派。其外布派又有怖畏三十二手相所围绕曼陀罗,胜文殊藏亲承近传之《降魔独勇金刚》曼陀罗。三、为摄持愚痴而说《毗卢幻网续》八十五曼陀罗,今已不传,此法之替代即《真实名义经》,由嬉金刚释为无上续,现在俄派中有《文殊秘密曼陀罗法》。
母续,即《瑜伽母续》,此分七部:一、等分显示六部,分成两派,一派即布鲁派之《佛平等合》,二派即俄巴派所传之旧译。其《佛平等合》即《空行幻母胜乐法》,系无垢友传入西藏称有二十一曼陀罗。二、赫鲁迦格波部,内有《胜乐》、《佛顶》、《大幻网》、《阿惹里》等。赫鲁迦格波部之《胜乐轮金刚》,在印度派别最多,主要者惟从卢伊巴、直布巴、那波巴三派,余如地日迦巴、玛当格巴、罗瓦巴等诸派,藏土亦有传译。故西藏于此法,亦分为萨派、俄派、布派、噶举派、觉朗派、旧派等甚多,不胜枚举。且依各祖所传本续疏释不同,如《空行海》、《佛顶》、《赫鲁迦格波》、《摩诃摩耶》等,亦分出多派。三、毗卢遮那部,即《四座》、《不动》等,四座开为父法九十七尊,母法十三尊。
四、金刚日部,即《金刚甘露续》等,有四曼陀罗,此法未闻广开。五、莲舞自在部,即世间五十明王,以《大悲心》、《佛海》、《无量寿》、《度母》等修法,衍成诸派。六、马头部,即《度母出现续》,内有《三昧耶度母》、《金刚三梭杵》等,亦分各派。七、金刚持部,即《等虚空续》,此亦未闻广开。
无二续,分广大无二与甚深无二。广大无二,即《时轮续》;甚深无二,即《喜金刚续》。《时轮》派别亦多,此不具详。《喜金刚》在印由卓毗、海金刚等传出,后传黑誓句金刚、无敌月、那若巴、麦哲巴等成为七派。又有《金刚心释、难释》等等,共有十二派,俱由萨嘉住持传授。其《根本经》二《观察续》有六曼陀罗,解释经《金刚帐续》有六十二曼陀罗,其经后分为《大手印点续》,后复分为《智藏续》,
二者各有一曼陀罗,又讲续《智点》有五曼陀罗,果续《真谛灯》有一曼陀罗,他如《外曼陀罗》、《身曼陀罗》、《十五无我母》,以及桑补扎所说《寂静金刚萨埵法》,《钺刀五尊、八尊、十二尊、十七尊》、以及《谷棍十忿怒》随许等,内中亦有派别甚多,颇难尽详也。
无上瑜伽之修法,亦分灌顶,授三昧耶戒及正修。
灌顶者,于未灌之先,应修曼陀罗,曼有四种,彩土曼、布绘曼、静虑曼、身曼等。修彩土曼陀罗,先应观地、乞地、净地、摄地、守护加持地五法,及四种预备仪轨等。次正修曼陀罗又有自起(18)、前起(19)之异,及至七合(20)等修法。修布绘曼陀罗,
先加持地,同于彩曼,惟诵文略异,其观地、乞地二均不须。惟应诸尊地神等预备,及防魔摄地等事,弹线色相,与彩绘亦略有取舍。静虑曼陀罗,灌顶阿阇黎,须坚固妙三摩地,弟子亦须利根,其前面虚空,或变化真实曼陀罗,或仅作用解而修。身曼陀罗,身之各部成为无量宫殿性,诸脉道成天尊性,而行灌顶也。其次正灌顶,先入曼陀罗,受三昧耶及律仪等,次灌顶有四:瓶灌、密灌、智慧灌、句灌。
第一次目 瓶灌
共许有十一种,总归为共同弟子灌及不共金刚阿阇黎灌二种。共同弟子灌,有水、冠、杵、铃、名五灌,称为明灌。不共金刚阿阇黎灌,称为不退转灌。诸灌之后,均有瓶水之事,故总名瓶灌。得瓶灌已,或真实生起安乐,或作胜解引生,此与空见相合,得空乐智,净身三业(21),除凡庸执,自在自起第修法,四果(22)之中安立成办化身功能也。
第二次目 密灌
上师与业印(23)或智印(24)入等引地,化诸尊为萨提心甘露(25),置弟子舌端。或实生空乐无分别智,或胜解生起,净语四业(26),除风息流转之相,加持发语脉息,身得调顺,堪修圆满次第之“三种远离”(27)。自在“世俗幻身自我加持法(28)”,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生四空智,由彼之力,唯从心息,成就幻身,安立为成办报身功能也。
第三次目 智慧灌
共真实印(29)或智印,于婆伽曼陀罗(30)中入等引地,风息流行中脉,甘露溶化,依次由顶历喉、心、脐、密而生四喜,与空见融成一味,即俱生空乐智,此为慧灌体性。净意三业(31),除一切境界现起空乐体性之垢障,堪修第四光明次第(32),安立成办俱生法身功能也。
第四次目 句灌
现在不能实生,若是法器,即以第三灌顶所生胜解,得决定时,便以此为喻,将所表诠之双运(33)意义,开晓弟子,令其解了,即命为得第四灌。净身语意诸垢障习气,自在二谛交融双运之圆满次第修法,安立能成七支(34)给合双运金刚大持位也。
授戒者,即授三昧耶戒,有十四根本、八粗罪、二十二净行及诸禁入等。
正修者,即修生起圆满二种次第。
一、生起次第
何谓生起次第?谓非仅顺佛五种德相修习,须顺三有或生、死、中阴三所治相,由内心假想生起天真形相而修瑜伽之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有顺果位五德相而修,然无顺三所治相之法,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最初加行、胜曼陀罗、胜事业、承侍、近修、正修、大修、相应、随顺相应、最相应、大相应等。
其修习支分有供赞及八支瑜伽(35)等法。
修持行者,瑜伽等级,亦有初业行人所修、得智慧人所修、自在智慧人所修、大自在智慧人所修等之分。
尚有行人于生起次第应当研究观察六事:一、生起次第各个所净之事。二、究竟之果。三、如何转为成熟圆满次第之各分。四、有何胜利。五、体性为何。六、究竟达到之义为何。此应详考各经续疏释,以求了知。
二、圆满次第
何谓圆满次第?谓非仅修诸法空性及风息瑜伽,须不观待分别假立,直缘自身已有风、脉、明点、将心意三,入住融于中脉,现起空乐妙智,从智起现天身等,如是所修次第,故立此名。下三部续,虽修空性风息,然无如上所修,故无此次第。
其修法内分:就性质而别者,有真实与假立;就形相而别者,有有相与无相;就名言而别者,有能遍与所遍等诸圆满次第法。
尚有行人于圆满次第应当研究观察有十一事。一、圆满次第之体性为何。二、于何处施其扼要(36)。三、如何扼法。四、扼后起何验相。五、由此生何功德。六、何故如此。
七、直接所断者有若干。八、达到究竟之量(37)为何。九、五道十地如何配法。十、其除障碍与帮助之法又应如何?十一、主随之分别如何。皆应善如也。
归而言之,所谓生起次第者,乃由分别假立,或心假想生起而修。此可厌伏凡庸贪耽,成熟相续。圆满次第,不用假立,直缘自成之身中,观风、脉、明点等,入、住、融于中脉之次第,将凡庸耽著,边根拔尽、净三业垢障,而得解脱,且尚不止此,尤须观从本以来,即自性本空之空性,与扼身要所起之大乐,此空乐二智,双合无间,成空无分别智,是为圆满次第,亦是无上瑜伽之特法,立无上部较下三部瑜伽为高者,亦此理也。
又修入密法之时,尚有导引文,每一本尊,或每一特法,均有指导仪轨。各宗所依祖师
传授,其导仪多有不共,宗教派别,由是而分。惟导引文之组织,大概均不外在说明:因位之事相、趋道之次第、证果之方便三者。正修道时,复有最后所依要诀,此即祖祖相承,秘密嘱咐,非学密者,类难详知也。
兹再总结前说略叙密乘纲要。夫佛所说八万四千法门之心随,乃是密乘。密乘之法,如前所说,先发精进心,于各部所说方便,励求闻、思、修三。若依事续道之瑜伽士,可趣行至资粮道,亲见化身佛,得欲色持明。于此上又修余道,即证双运身位。此言余道,即指无上瑜伽。若依行续道者,渐证世出世间道之种、苗、根、茎、枝、叶、花、果八心,谓有贪欲心,离贪欲心,共一百六十心,若根钝者,证二种无我,经六大劫,入大乘胜解行地。根利者,经于一劫,即入此地。故此部又
名在资粮道。若依瑜伽续道,根利者一世,根钝者不过十六世,即能圆满五道十地,至十地时,得大光明灌顶,修四禅究竟边际三摩地,生色究竟天,再入不动三摩地,诸佛乃从定起,为说五相成身(36)教授,遂成佛地。若依无上瑜伽道,便能现证果位,其先以灌顶成熟相续,后受律仪及三昧耶戒。再以闻思,抉择正见。最后无谬修习殊胜二种次第,经行五道,依色、声、意三,入三昧境界,若时机成熟,即用“有广”、“无广”、“极无广”三行,以为辅助。如是乃能急速现证双运之位。又复生起次第已达圆满之行人,心间修“金刚念诵(38)”,脐间观“随灭收摄次第(39)”,由风息入、住、融于中脉,即心间“脉结”开豁,一切风息均收归于心间“不坏明
点(40)”中,收已即生起究竟“心远离(41)”之“譬喻光明(42)”。复由此起现“第三次之幻身(43)”,又由能修心远离之譬喻光明,在所修依之“风心本元身(44)”中,用三种乐想,转变坚固,于是妄心差别,均现为天相,风息亦转为天形,此二者和合,即起现尚未断烦恼障之“不净幻身(45)”,即依此身,辅以见道中所证之智性,可断用语十遍计自性种子,以之生起遮二取正智之“第四次事光明(46)”,若得此光明,即二取相身,可以空寂湛然,就此境中,起现无间,生起“逆规三种境界(47),此后即成就“无二智身(48)”,此身乃仅由风心所成,故现为“有学双运身(49)”。尔后复依“内外三方便(50)”即可证得“无学双运七支给合金刚持位”。于此可以自在生死轮回及二十三种双运道,余如八在,
八味觉,七支行,八功德等之三十一支分,如八自在寿命享用等之十自在,四陀罗尼门,八解脱,四别正知等皆可自在。彼后又复变化如日光与水月之百俱化身,等空无边,饶益有情(可详阅宝幢所造《入密宗道四续总论》65页)。得有学双运已,即无有死,依此无死之身,决定证等正觉。设若圆满修习幻身,不以“三行”为辅者,便当有死,虽死其中阴时有“事光明”可替为修双运身之依据。此中阴中,因无身根为依,故名中阴成佛。设已究竟“譬喻光明”,即不经中阴,便能契证真实。若得“事光明”,更可现见真实。尔时决定超越。设但能生起次第究竟,证明(51)、长、得三境界,尚须过此一生,或第二生,方能决定证无上道。上乃略述密法修道建立等,若欲广知,即须学各种咒道经论。(以上统见《集续目录》183、185、186、187、188、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3、207、211、215、217、218、221、222、229、231页)。
注释:
(1)即五无间等罪。谓造此罪最重,受苦受报或堕地狱无少间隔也。
(2)密乘所修之主尊。
(3)即四空智,一、空,二、大空,三、极空,四、最极空。
(4)死此尚未行彼,中间所受之阴形,又名中有。
(5)密宗之一种修法。
(6)喜、极喜、化乐喜、俱生喜等四喜,无上密部之所修四种境界。
(7)有广、无广、最极无广等三大胜行,修双身之法也。
(8)此指我自矜为佛,非烦恼之慢也。
(9)息即气息,如心所乘之马,故气动即心动。
(10)一、息灾法,为自他消灭灾厄。二、增益法,增长福慧寿命等。三、怀爱法,佛菩萨或人主爱敬。四、诛伏法,即收伏怨敌及恶魔等。
(11)天身,即所观修佛菩萨之身相。
(12)心观想所缘之境界。
(13)八大成就为共成就,有一、眼药(天眼通)。二、涂足(神行)。三、刀剑(炼器杖争)。四、伏藏(摄取宝藏)。五、药丸(长生术)。六、转金(丰足财富)。七、隐形(他目不见)。八、空行(腾空自在)。
(14)即地、水、火、风四大轮。
(15)即五方五如来,所谓不动如来、宝生如来、弥陀如来、不空成就如来、毗卢遮那如来。
(16)译为烧施,即一种火祭法,此有内外二种,外护摩即择地作坛,以世火烧供物祀神,以护摩即以如来智火,烧烦恼薪。
(17)即真空中所起妙有境界。
(18)自观为本尊。
(19)本尊观在自己对面。
(20)自观本尊为三昧耶尊,迎请之尊为智慧尊,此二相融合为二合,此二又与曼陀罗合则成三合。次自起之三昧耶尊与智慧尊二者又与前起二尊相合四,其上再合为三,故成七合。
(21)身三业即杀、盗、淫。
(22)四果即法、报、化、体性,四身。
(23)业印,即世俗手印女。
(24)智印即作意观想之手印身。
(25)即精液之精纯。
(26)语四业为妄言、绮语、两言、恶口。
(27)即身远离、语远离、心远离三种。六加行之前三行。
(28)即自直成本尊,此属无上密部之一种修法。
(29)指智慧空行母,已得成就之女身。
(30)佛母密处。
(31)意三业为贪欲、瞋恚、邪见。
(32)第四次之事光明,事光明释详后。
(33)即空、乐二者互相融合。
(34)一、相好圆满。二、与己同证之明母平等联结。三、由风息入中脉而生安乐。四、虽有安乐而无实成,自性本空。五、清净幻身,相好庄严,轮回未空之间,相续不断。六、此身虽有转向,体性不变,得成无碍。七、自性圆满,不住寂灭,任运而起大悲。
(35)即由承侍起至大相应止共为八支。
(36)即指炼色身等功夫。
(37)此间量字,即俗所谓之程度。
(38)即六加行中之语远离以下之作法。
(39)风息入、住、融于中脉时之作法。
(40)即身中永远不坏之精微,由此起现光明。
(41)即六加行之第三所作。
(42)即相似光明,虽有光明无实体用。
(43)即不净幻身伏此方可得第四次之事光明。
(44)最极微细之持命风息。
(45)未断八十种自性遍计之最细风息。
(46)为有实体用之光明,依此可以成就报化二身。
(47)为明点风息之一种修法。
(48)空乐无二。
(49)谓尚未至究竟,犹须修学。
(50)即有广、无广、最无广等三行。
(51)乃最微细风息之境界,能生八十种自性遍计。
第十一章 结论
吾人读印度史后,知印度佛教由小而大,由显而密,其发展之由,不能无因。盖佛法有教理行证四纲,教理为入佛因,行证为趣佛之果。有教理而无行证则空疏,重行证而不讲教理则雅妄,故四者必兼而具之。佛说教理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岂能穷毕生之力,一一研讨?若然则吾人终无可证之可能。须知教理虽多,其主要求行之鹄的,惟有一门。了此鹄的后,择其契机相应之教,行而证之可也,何必尽学经教!古德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因众生根器有别,故佛乃随要设教,权巧立说,其千差万别之言教,皆不过一时所采之手段,主要仍将众生导一向。《楞严经》又云:“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故说法四十九年,悉是随顺他语,试观佛家多数思想言说,先于佛时,印度之外道早已言之,
佛法又何足贵也(参看梁漱溟之《印度哲学史》及黄忏华之《印度哲学史纲》)。佛之所以特异于外道者,正不在言说上,而于释尊之特见,即特殊之鹄的而已。故吾人知世尊之特见,始为佛教中之所贵,亦世之所谓真理。既为真理,则当亘古不变,万世为宗,所谓求行证之鹄的者即此。其所设立言教,乃为自觉觉人,令他了解,令他趋行,一时所假藉之方便耳。言教既因人而设,即不能不随人有异,以人性之不一,故法门亦无量,既有变易,即非如真理之可长劫不改。且既因人而异,则亦当因时因地而异。即属变异,则当随社会时代而转移,而进化也。既有变迁进化,若谆谆辩于一时之教相,以一期之言诠为量,则失之陋矣。
明乎此,则吾人知佛说法,何以有三轮之殊,佛后何以有十八部之裂,乃至大乘之建立,显宗之争论,密教之发展,均是应乎时代之要求,本诸进化原则所演而成也。
大乘显宗自龙树无著起,乃至法称之间,约五六百年,其中佛教与外道之争,大乘与小乘之争,固无论已,即同一大乘,以师承不同,宗尚有异,于是不能不外应魔外,内攻异说,破人存我,宏自抑他,争执繁兴矣。要之其所争者,或为佛语,或为师教,然总争于变易之言诠,而无与于无变之真理,说食不能疗饥,佛法一事,惟证乃知,故此五百年中,惟闻有善巧宗师,而不闻有持明成就,即此之故。大乘发展至于极端,于是密乘不能不代而兴起。有判印度密法之宏扬,为佛教衰颓时期,余独不取其说,盖此正出于不重空洞之理论,
而需要实践之要求。密宗之宏扬,正是佛法之一大好转机,故波罗王朝时,虽不闻立宗大师,而多成就大德即是一证。密教既重实践实修,即不斤斤于言认,只要鹄的端正,凡趋向此鹄的者,皆可取为手段。于是所取方便,因之扩大,兼以当时,魔外之跋扈,佛教几于不能自存,故不能不举凡小而一并收容,兼施其同化作用,此正是佛家随机设教,善巧方便处。亦是认请目的,不择手段之精神表现耳。古德云:“只贵子眼正,不重子行履。”既认清目的,则何莫而非方便,古人搬柴运水,亦可悟道。何必童年学经,皓首犹不了了。一生为经教名相所困,闹个不休,广求知解,博闻经论,死期到来,仍然轮转生死,有何了期。故显教之后,必继以密乘者,实以此为一大原因也。至于印度佛教之灭亡,乃另有其因在,
不能以密教责之。且自波罗王朝时,印度佛教,即已流入西藏,至斯那王朝时,西藏佛教已经大成,前仆后继,此灭彼兴。印度之统治者,唯已宣告停止,而佛法何曾有继灭哉!
其次西藏之佛法,亦自有其特异之点,前宏之时,承波罗王朝之初期,多宏密教,迨后宏时,复承印度之狮子贤、阿底峡等教授,提倡显密并重,至宗喀巴时,其迹愈显,以纯重实践,则有轻视经教之处,如前所说,教理行证不能并重,便有通宗不通教之讥,且盲修瞎炼,亦无是处,兼以纯重方便,大行不拣,难免于教相不相抵触,此迦这当之所以教诚,格鲁之所以称善规了。余故以显密并重为西藏佛法特点之一。
其二藏中学法修行,纯重上师教授,以经教为旁参,盖经教广泛,学人无下手处,且尽华生之力,亦难通达贯彻,不若师教之简捷易了,且大德开示,多是过来人语,故西藏特别重于依师,尤以师教为修行南针,是其特点之二。
其余若西藏之宗教,虽直承于印度,然已非印度佛教之本来面目,盖宗教既为社会之产物,即不能不有适应社会要求之趋向,其教中固然一方融冶有西藏之文明,另一方而尚有汉土佛法之渗杂,尤以综合西藏固有神道之苯教,为其最大特点,此详察藏史,般般若据,勿庸赘述也。
|沃唐卡古唐卡视频讲解目录|←唐卡视频讲解目录查询点这
|十二生肖守护小唐卡|——|最新唐卡价格行情走势|——|收藏级唐卡推荐|
www.WoTangKa.com-沃唐卡·官网:沃唐卡的国内专业的唐卡数据信息平台,提供全面的唐卡资料信息检索服务及成熟完善的唐卡仓储供应链服务!
“沃唐卡”唐卡平台为朋友们提供:加盟“沃唐卡”唐卡艺术中心、唐卡画师签约直供、唐卡艺术品投资、加盟“沃唐卡”唐卡供应链等服务
沃唐卡24小时短信咨询热线:13661344269(仅接受短信咨询)
沃唐卡微信(wechat)咨询号:MasterQiRu
友情提醒一:需要唐卡图做背景或头像的朋友可以关注“沃唐卡”的微信公众号[“沃唐卡”或“wotangka”],直接电子邮件(wotangka@qq.com)唐卡编码,沃唐卡客服小沃会在48小时内发送邮件给您!
友情提醒二:尼泊尔唐卡不在沃唐卡评级范围内,全球市场上95%的尼泊尔唐卡归类在装饰画范围。
友情提醒三:“沃唐卡”官方唐卡评定为“收藏级“与”艺术级”的唐卡具有艺术收藏价值和商业升值潜力价值。